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章节选,完成各题。

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1)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有一个星期天,她到极乐公园去走走,舒散一星期来的疲劳。这时候,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领着一个孩子在散步。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2)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路瓦栽夫人无限感慨。她要上前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

她走上前去。

“你好,珍妮。”

那一个竟一点也不认识她了。一个平民妇人这样亲昵地叫她,她非常惊讶。她磕磕巴巴地说:

“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没有错。我是玛蒂尔德·路瓦栽。”

她的朋友叫了一声:

“啊!……(3)我可怜的玛蒂尔德,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是的,多年不见面了,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而且都是因为你!……”

“因为我?……这是怎么讲的?”

“你一定记得你借给我的那挂项链吧,我戴了去参加教育部夜会的那挂。”

“记得。怎么样呢?”

“怎么样?我把它丢了。”

“哪儿的话!你已经还给我了。”

“我还给你的是另一挂,跟你那挂完全相同。你瞧,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你知道,对于我们这样什么也没有的人,这可不是容易的啊!……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

佛来思节夫人停下脚步,说:

“你是说你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赔我吗?”

“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一模一样的啊。”

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

“唉!(4)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小题1】 “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意在表明___________
【小题2】对划线句(1),有以下几种说法, 解释合理的一项是_________
A.作者将写作《项链》的全部旨意和盘托出。
B.作者对人生的这种看法只局限于对生活现象的描述。
C.作者在嘲弄人生,借以增加文章的讽刺性。
D.作者试图对玛蒂尔德的命运做出自己的诠释。
【小题3】划线句(2)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佛来思节夫人的两句感叹——“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含义有什么不同?
【小题5】根据《项链》的内容,以“玛蒂尔德,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60字左右的话。
【小题6】根据课文《项链》的内容,完成下面这副对联
上联:一夜风光,项链成锁链;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30 10:4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

芦芙荭/文

先是一声。

接着是两三声。

老人抬起头在门前的树上瞅了半天,也没寻见鸟的踪影。老人以为他又出现幻听了。这样的事,以前也常常发生在老人身上。

过了几天,老人从庄稼地里回来时,突然发现房前屋后到处都闪烁着鸟的飞影,像风裹动的树叶,在眼前飞舞着。寂静的黄昏一下子律动了起来。

这一次,老人听到了鸟儿们那潮潮的叫声。

老人耸耸鼻子,是的,春天的味道越来越浓烈了。

老人走进屋里,再出来时,他的手上多了一把木勺。木勺里是金灿灿的麦粒。老人抓起麦粒,一把一把地向道场上扬去。金黄的麦粒在黄昏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后,就在道场上砸出了一声声鸟的叫声。

啾。

啾啾。

啾啾啾。

老人坐在门前的那块巨石上,一脸慈祥地看着那些鸟儿叽叽喳喳地抢食着地上的麦粒,好像那些鸟儿是他的孩子。

一年四季,老人最喜欢的就是春天了。春天的黄昏,老人就喜欢坐在门前的这块巨石上,看家家户户房顶上升起的炊烟;看村里的男人们从地里收工赶着牛羊回家;还有那翅膀上挂着水珠的鸭子,一摇一晃不紧不慢地从面前走过。

这样的日子多好呀!

可这一切,对于老人来说,似乎成了回忆。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眨眼几十年就过去了。那个时候,这个村庄多美呀,人还没到村庄,老远就能感受到那热闹的氛围。不说村庄,你就是走在村子外面的小路上,忽然,路边的庄稼地里就会蹿出个人来,吓你一大跳。

老人记得,那时他还年轻。也是在春天的一个黄昏,他到了这个村庄。

他本来是路过这个村庄,去另一个村庄的。可走到这个村庄时,天就要黑了。因此,他走得有些急,就出了事。他的一只脚在迈出时,不小心踢起了一粒小土块,那土块就像一只鸟一样飞了出去。他根本没有想到,在他前面不远处有个姑娘也正走在黄昏的路上,那土块好像长了眼一样,不偏不倚正好砸在前面走着的那个姑娘。

在这个美丽的黄昏,他和姑娘结缘,之后他就成了这个村庄的人。

他对姑娘说,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他都要守着这个美丽的村庄和她好好地过一辈子。

可现在,当老人在春天的黄昏里坐在这块巨石上时,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狗的叫声没了,鸡的叫声没了,连同孩童的嬉闹声也没了。

老人每天只能看着自己房顶上的炊烟一缕缕升起,再一缕缕飘散。

村庄还是先前的村庄,只是再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村子里的人陆陆续续地都搬走了。许多人都来劝他,让他和他们一起走,搬到河川去,那里有宽阔的大马路,出门就能买到想要买的东西。可他就是不走。没有人知道他不走的原因。只有他心里清楚,他是在坚守着几十年前那个黄昏他对她的承诺。几年前她就去了,她就埋在当年他们相会的那棵树下。那棵树现在也已成了老树,将来,他要和她一起在这棵树下守着这美丽的村庄。

鸟儿们吃净了地上的麦子,一只只地飞走了。场院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老人从巨石上站起身,天还没完全黑。他开始动身向村外走去,慢慢地,他走到了几十年前他和她相见的地方。几十年了,这里几乎没什么变化。说没变化也不对,路边的那些树都长大了变粗了。只是早些年又被人砍掉了。这两年,老人又在那地方种上了小树。老人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心血来潮,他的心突突地跳了几下,然后,他像当年那样在路上走着。估摸着差不多了,他脚下一用力,一个小土块就飞了起来。那土块像一只鸟儿一样向前面飞去。老人想在空中找到那土块的身影,却什么也看不见,他只好竖起耳朵想听听土块落地时的声音。

他等呀等,黄昏却是一片寂静。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6年第1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鸟声鸣叫入笔,打破了只剩老人一人居住的村庄的安静,用以动写静的手法渲染了一种空寂的氛围。
B.因为老人年龄大了总有幻觉,所以老人抬起头在门前的树上瞅了半天,也没寻见鸟的踪影,就以为他又出现幻听了。
C.小说用词形象生动,如文中“砸出了一声声鸟的叫声”中的“砸”,传神地写出老人高兴用力抛掷麦粒后鸟儿欢腾情景。
D.小说结构严谨,多处照应。如前后都有踢土块的情节,对比中突出老人回忆中的美好和如今一人在小村坚守的执着和落寞。
【小题2】文章对于老人的形象并没有刻意清楚的描绘,可给人印象还是很深刻。请结合文本对老人的形象特点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他等呀等,黄昏却是一片寂静”。有什么意味和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而言,气质所指对象往往是具体的人,而较少与国家联系在一起。那什么是大国气质呢?大国气质就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中国人注重次序与稳定,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这在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第一,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和”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追求和谐、珍视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第二,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中国人向来注重次序和稳定。尽管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但是,好治恶乱、好稳恶变的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三,顺势而变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中国人非常重视审时度势、因势而变。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由此促使中国治理不得不顺势而变。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对“中国大国气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大国气质,是建立在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的基础之上的。
B.中国的大国气质因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就有了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C.中国的大国气质有着其他大国无法比拟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明优势。
D.中国的大国气质并非总保持一致,因为它既追求次序和稳定,也追求因势而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外交内政等方面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成因和特点。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与几大文明发展过程的比较,论证了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观点。
C.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以此为例,有助予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特征。
D.文章以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的表现,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内涵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沉淀的历史底蕴深厚,所以中国的大国气质相对表现得更稳定、更具持续性。
B.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继续塑造这种气质不能抛开这些特点。
C.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是其他文明没有的。
D.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内涵,有助于应对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写给妈妈

①我常常想象,母亲像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她36岁的时候,我已经上中学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年轻的样子,因为,从我出生,她就是一个母亲了。印象中她总是弓着身子在一台老式脚踩的缝纫机跟前,绣帐沿,绣枕头,绣牡丹和鸳鸯。我犯了错误,就站在她的缝纫机跟前给她训,她看也不看我,不停地换线,牡丹花的叶子,就渐渐从鹅黄到浅绿到墨色了。

②她都训我些什么呢?温文的她实在不会说恶毒的话,也没有上过几年学,说不出一套套的大道理来。只是说,你怎么又考七十几呢?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我这样过苦日子。

③我心说你的日子苦什么,天天绣着这么美丽的花,又不用做数学。一个水池一头放水一头进水,放水慢,进水快,这样几小时水池能装满水。这么浪费的应用题,我每天都要遇到,又哪里如绣一只蝴蝶来得有趣呢!

④所以每每遭到训话,我都虚情假意地皱着眉头,装出悲哀和沉重的样子,握着我实在拿不出手的试卷站在她的缝纫机前面,神游太虚,看着墙上母女俩晃动的影子,根本听不见她说了些什么。

⑤直到她用略高的声音喊一句:“听到没有?”我才一惊,立立正,“听到了!”立刻飞奔出去玩了。

⑥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怎么一次都没有听全妈妈的训话,就让她的教育失败了。我连大学都考不取。她为此流过多少眼泪我不知道。只记得有一次她训完之后又问我:“听到了没有?”我一惊一乍地立立正,说,听到了。

⑦正准备开溜,她又多问了一句:“你听到什么了?”

⑧我当然什么也没听到。

⑨她就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那块布是浅粉色的,被她哭出了好几个深粉色的大圆点,一支牵牛花已经绣好,正在往里嵌金丝银线。起初我很想趁她哭的时候,扯一段银线来玩。可是她太伤心了,以至于我也跟着伤心起来,眼泪扑簌扑簌往下掉,发誓说我以后不这样了。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不经常回来,也许她哭着哭着就想爸爸了。因为我哭着哭着也想爸爸了。想爸爸回来的样子,他的黑色人造革包挂在自行车龙头上,脚一踮就停在了家门口,我正把自己缠在晒着的花生藤里玩。爸爸看见了,说,胜玉,你买了一头小猪?我连忙顶着一头的枯叶子站起来,哈哈大笑着,说,爸爸,是我呀!

⑩许多年过去了,我读到一句诗: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对那个年轻的妈妈的思念,于是铺天盖地而来。那时候,我怎么就没有好好看过妈妈呢?她长了第一根白发,她开始得上胃病,那都是在有了我以后的事啊,可是我都没在意过。有时候我在镜子里看自己,希望找到年轻时妈妈的容颜,可是她说不像。即使我穿上她的衣服,那些旧的,家织的,她自己缝制的衣服,她还是摇头。

我的人生轨迹,难道没有一点和她重叠、交合的地方?还是她不希望我像她那样?

就这样,我在一个远离她的地方思念着她,窗外下着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她要生日了,六十岁的本命年,一只额头上布满皱纹的生病的虎。即使她将头发全染黑了,穿上爸爸给她买的红衣服,还是掩饰不住她的衰老。我想在淘宝上给她买一辆老式的缝纫机,她说要蝴蝶牌或者飞人牌的,以前实在没有钱,只能用熊猫牌的。填送货地址的时候我发现我忘了妈妈的地址,那个生养我的乡下的地址。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段“虚情假意”的表达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   )
A.文章第⑤段、第⑥段都出现了“听到了”,文字相同,表达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B.母亲“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就是因为 “我”不懂事、不听话。
C.“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成为“我”情感的触媒,让“我”追忆反思曾经的过往。
D.全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
【小题4】本文一开始就写了小时候“我”与母亲的冲突,其作用是 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平实叙述中戛然而止,请联系全文作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张晓风

①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镇纸,美丽凝重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历史。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我总会想起那座山和山上的神木。那一座山叫拉拉山。

②11月,天气晴朗,薄凉。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一日地好下去,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一个活得很兴头的人,既不逃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他散在四方的心。车行一路都是山,满山是宽大的野芋叶,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和黄昏一起,我到了复兴。

③第二天我去看山,搭第一班车去。当班车像一只无桨无楫的舟一路荡过绿波绿涛,我一方面感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动物的喜悦,可以去攀绝峰,但一方面也惊骇地发现,山,也来就我了。我去看山,越过的是空间,平的空间,以及直的空间。但山来就我,越过的是时间,从太初,它缓慢地走来,一场十万年或百万年的约会。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观之不尽。

④订了一辆计程车,我坐在前座,便于看山看水。司机是泰雅人。“拉拉是泰雅话吗?”我问,“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他说,“哦,大概是因为这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所以就叫拉拉山啦!”他怎么会想起用国语的字来解释泰雅的发音的?但我不得不喜欢这种诗人式的解释,一点也不假,他话刚说完,我抬头一望,只见活鲜鲜的青色一刷刷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

⑤车虽是我一人包的,但一路上他老是停下载人,一会是从小路上冲来的小孩——那是他家老五,一会又搭乘一位做活的女工,有时他又热心地大叫:“喂,我来帮你带菜!”看他连问都不问我一声就理直气壮地载人载货,我觉得很高兴。车子在凹凹凸凸的路上往前蹦着。“到这里为止,车子开不过去了,”司机说,“下午我来接你。”

⑥我终于独自一人了。独自来面领山水的圣谕。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一座山能涌出多少树?一棵树里能秘藏多少鸟?鸟声真是种奇怪的音乐——鸟越叫,山越深幽,越寂静。

⑦转过一个弯,神木便在那里,跟我对望着。心情又激动又平静,激动,因为它超乎想象的巨大庄严,平静,是因为觉得它理该如此,它理该如此妥帖地拔地擎天。往前走,仍有神木,再走,还有。这里是神木家族的聚居之处。11点了,秋山在此刻竟也是阳光炙人的。我躺在树下,卧看大树在风中着那满头青丝。

⑧再走到那胸腔最宽大的一棵,直立在空无凭依的小山坡上,它被火烧过,有些地方劈剖开来,老枝枯干苍古,分叉部分却活着。怎么会有一棵树同时包括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坐在树根上,惊看枕月衾云的众枝柯,忽然,一滴水,棒喝似地打到头上。那枝柯间也有汉武帝所喜欢的承露盘吗?真的,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要来看神木呢?对生计而言,神木当然不及番石榴,又不及稻子麦子。我们要稻子,要麦子,要番石榴,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的确也想要一棵或很多棵神木。

⑨在山中,每一种生物都尊严地活着,巨大悠久如神木,神奇尊贵如灵芝,微小如阴暗岩石上恰似芝麻点大的菌子,美如凤尾蝶,丑如小蜥蜴。甚至连没有生命的,也和谐地存在着,石有石的尊严,倒地而死无人凭吊的树尸也纵容菌子、蕨草、藓苔和木耳爬得它一身,你不由觉得那树尸竟也是另一种大地,它因容纳异己而在那些小东西身上又青青翠翠地再活了起来。忽然,我听到人声。司机来接我了。

⑩第二天清晨我走向渡头,我要等一条船到石门。一个农妇在浇豌豆,打谷机的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我坐在石头上等船。

⑪山从四面叠过来,一重一重地,简直是绿色的花瓣——不是单瓣的那一种,而是重瓣的那一种——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花蕊的感觉,那种柔和的、生长着的花蕊,你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芬芳,你竟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不是天地需要我们去为之立心,而是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俨然成为花蕊。

⑫回首群山,好一块沉实的镇纸。我们会珍惜的,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

(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加点词“巨帙”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第⑤段中,“我”所包的车总被司机“理直气壮地载人载物”,我却感到“高兴”。你怎么理解?
【小题3】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用词文白相间,既典雅,又生动,由衷地赞美了夕阳的壮美,极具表现力。
B.第④段画线句描写群山化静为动,巧妙地抒发了作者为满眼的绿色而欣喜的情感。
C.第⑦段加点词“梳”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枝条繁茂、秋风柔和。
D.第⑪段中对山与人的关系作全景式的描绘,升华主旨,突出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
【小题4】第⑦—⑨段,作者用大量篇幅写“神木”,用意何在?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第⑫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6】本文标题看似平实,却耐人咀嚼。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加以鉴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浪的名著
蒋新
中午的文化市场已经退去沸腾和热闹,人头攒动与淘宝捡漏的各色眼神终于渐渐收场。冷风重新凝聚,换挡提速,自由鼓荡,在人们身边进行新一轮穿梭。冷风里的阳光十分柔和,暖暖灿灿的,宛如尼采的纤细之手,移动着抚摸着地上那些还没有撤走的物品,当然还有我的感觉。那些醒目的枣红色,宛如一群被冷落被流浪的红鹤,倔强在那个杂乱的地摊上,无奈而又高贵。
蹲下。捡起。端看。眼睛一碰触精装书面上的烫金书名,周身像被灌了一瓶六十二度二锅头似的,顿时热乎起来——原来是群诺贝尔文学奖书籍悄无声息地集结在这冬季里!
封面:《诺贝尔文学奖全集·41》,主编:陈映真。获奖年度:1966年。获得者:以色列作家约瑟夫·阿格农;瑞典作家、诗人奈丽·沙克丝……我呆了,瞬间把自己雕塑在冷风里。
书籍之“书龄”已经超越而立之年,开始在不惑之路上行走,可书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我蹲在为阳光抚摸、为冷风扫射的地摊边,迅速将散放的枣红色书一本一本收集到跟前,一共十五本。从书的编码看,十五本只是这套诺贝尔文学全集的一部分,后边有无不敢断定,前面应该还有确凿的四十部——因为摆在面前的最小截止书目号是“41”。
“那些书呢?”我抬头问那人,直言不讳。
“哪些书?没有了,就这些。”黑瘦矮的摊主似乎有些不耐烦。地上那些落满一层尘土的书已被收集在无序的纸箱里。摊主准备走,把空间让给清冷的风。
摊主见我还在翻看,便跺着脚催问买不买。他急着要走,因为冷,因为要吃饭,因为到了散摊的正午时光。于是询价,掏钱,打包,在柔和清冷的阳光抚摸中,我把那摞枣红色书籍带回了家。
用白菜价格买来的那排枣红色,宛如钱塘江涌出的一线潮,整齐醒目地摆在书橱中央。然而,望着捡漏得来的书籍和由它们簇成的风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文化和市场一接轨,就成为买卖文化的市场。书,自然是文化的,可是,除了古籍和稀有版本受到收藏者淘宝者的青睐外,其他都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一堆一堆任人翻,任人找,任人看的书,在这里成为真正的落魄者和流浪者,既失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高贵价值,也失去了可以归属的身份证。它们的高贵去哪儿了呢?
寻找被遗失被冷落的那些高贵书籍,常成为我周末的主题。
在不同城市的文化市场和相同模样的地摊书摊上,我寻找到许多高贵的书籍。如四卷本《柳宗元集》,四卷本《乐府诗集》,三卷本《白居易集》等;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标着金圆券价格的鲁迅的、巴金的、吕叔湘的书籍;六十年代山东师范学院研究老舍、夏衍、郭沫若的书籍,那些跳跃着细小草根显露的纸面,尽管造纸的师傅想用绿色黄色淡青色来掩饰,依然如劳作者的皮肤那样粗糙。凹凸不平的汉字们倔强地排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留着自然灾害年代的苦涩和艰辛。这些不同思想的高贵者,各自在书橱的上上下下站位,摇曳着厚重如山的独有风采。
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
淘来的书群既有卓然自尊的高贵身份,又有正版合法的身份证和居住证。书中一枚枚不同模样不同规格的印章,还有不同方式的图书编码,都载着岁月痕迹与书一同存在,成为书无法分离的命运共同体。有的书中还有硬硬的或白或黄的借书卡,卡上还有借书人书写的潦草姓名和时间。这一切都成为书的正统履历。
好玩和好奇心曾促使我按图索骥,为书籍寻找曾经的家门,结果出奇一致,你寻找的单位不存在。
书大概在破产、改组、或者拍卖过程中,被迫卖掉的,或者任意让人拿走的。我见过无数书们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的狼狈和无奈。书的高贵身份瞬间被秤钩子剥夺,从高高的书架沦为不值钱的“废品”,然后到地摊上去流浪。
名著,尽管流浪过,也是流浪者中的高贵者。
每次抚摸,阅读这些血统正宗、出身名门的流浪书,感觉面对的似乎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书本,而是一位位经过生命体验的长者。当手指划过,眼光走过,书籍也默默收藏起你的体温、感知和眼神,就像收藏每天的阳光那样,把发生的一切悄悄地融注在经过岁月沧桑洗礼的纸面里,成为你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好朋友与知己。
每一部书,特别是那些经过书摊地摊流浪后的书,都会成为一座有秘密有故事的房子,无论横版竖版精装简装简体繁体。书的一个钤印,一个刻本,一个年份,一行字迹,都在文化字面的脊梁上,留下烧不掉、丢不了、碾不碎、化不去的文化记忆。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蹲下。捡起。端看。”这三句描写了“我”发现那几本高贵的书时的动作,短促的句式表现了“我”内心的激动。
B.这几本名著已经出版了三十多年且已不成套,对于书贩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难怪他显得那么的不耐烦并急于出手。
C.文中写了书的种种遭遇,比如“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隐含着作者的痛心。
D.本文记述了“我”发现散落的名著进而收集名著并寻找这些名著“身份”的经历,表达了对名著经久不衰的价值的崇敬之情。
【小题2】文章开头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写到:“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倔强书格”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