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绿窗帘

何蔚萍

丁茜第一眼就看到对面窗口那湖绿色的窗帘,甚至隐约看出那帘子是手工缝的。不知女主人是过于忙碌还是疏于女红,脚针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丁茜住四楼,那个窗口自然也是四楼。因为它跟她对得那样端正,以至其他的窗口就显得远了。

她想跟新邻居打个招呼,但窗帘始终不肯拉开,且像是固定了,风也吹不动。她一直倚在窗口。等到夕阳在玻璃上映出一团亮亮的光圈,绿窗帘里忽然爆出一句充满喜悦的男声:“琴,瞧!这是什么?”

“啊!”紧接着一个银铃般含嗔带娇的声音:“白杜鹃!白杜鹃!可是,太贵了呀。”

“可是,有什么能比你更贵呢?”

那柔情的声音,丁茜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她屏住了呼吸。

“可是,我什么都不能给你。”

“不准这样说,小傻瓜。”

一时寂静,什么声音也没有。但她知道,那绿窗帘里,涨满了爱,盛满了幸福。心底荡出丝丝缕缕的自怜自爱的感觉,她快速地离开窗口,发现泪已流过腮边。

丈夫竟比搬家前更早出晚归了,她的忍耐已到了极限。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又拎起了出诊包,丁茜抢先一步,“砰”地关了门:“医院给你多少加班钱?”

“我有一个病人……”

“他是你爹吗?”她想起了那束白杜鹃,心里腾起了烈烈的火。

“你轻点。”

“干吗要轻点?我不是你的奴隶。以后,我只管买菜烧饭,其他的事,全归你。”

他竟答应了。出诊包消失在楼梯的拐角。

她并非真心要这样做,只想气气他,只想吵一架出口气。可竟也办不到。而就在这个时候,绿窗帘里传出了歌声,那么柔美那么深情!她没有要求生活得公平,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她变得心灰意冷。早晨起来,开了煤炉,烧了泡饭。在窗前漫不经心地梳头,一句清脆悦耳却又不知所云的外国话,把她的注意力吸向那总部开启的绿窗帘……

“今天是我生日?哎呀,我怎么会忘啦。好,今天吃长寿面。”

“等等,请先打开书橱。”女人的声音里含着抑不住的欢喜。

“《鲁迅全集》?上帝呀!你钻进我的脑子里了吗?你怎么知道我正需要这套书?”

“我是上帝吗?哦,不。我出的主意,妹妹出的劳动力。”

“可你不能拿这个钱……”

“为什么不能?你不希望我高兴……”声音中断了,断得突然。她急急关严了窗户,怕有什么再传过来。可委屈却关不住,由液态化成了气态。

冬去春来,她已看熟了那块草地般的绿窗帘。她已不希望它开启了,永远。

然而,又是意外。五月里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像是剧场的大幕。窗口,两个男的努力搀扶着一个女的。丁茜开始以为是个秃顶的老太婆,当发现是个年轻女子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那女人的头发全部脱光,脸因浮肿而又圆又大,很是怕人,她极其无力,却又贪婪地用惨白的脸迎着蓝天和阳光。

尽管丈夫成天和死神打交道,她却是第一次懂得回光返照。她恒恒地望着。直到那女的疲软地垂下了脸。这时,天安门的目光相遇了,丁茜看见她艰难却充满羡慕地笑了一下,便倒进身旁那个年轻男子的怀里。

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琴——”

就在这一刹那,她看清了旁边站着的,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另一个人——竟是她的丈夫。不等她喊出一声,绿窗帘滑过他们的头顶,垂落下来,眼前又只剩一片绿色。

阳光正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与后文“她极其无力”等描写相照应,表明女邻居病体沉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B.“……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这些议论表现了“她”对丈夫只顾病人不顾家庭的不满。
C.女邻居在爱人生日这一天为他准备了《鲁迅全集》作为礼物,由此可见“她”是个心思细腻、善解人意、重情重义的人。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即有限视角来叙事,“她”的见闻感受贯穿全篇,这样便于作者灵活地掌控叙事的节奏。
【小题2】小说以“绿窗帘”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阳光正好”结尾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5 07:48: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与新闻网站对信息发布的模式,社会个体与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可以同等地位地作为信息发布主体参与到信息传播体系中,社会个体从信息的“旁观者”转变成了“当事人”,从单纯受众变成信息发布者,只要个体愿意就可以加入到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体系中。也就是说,个体与机构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在自媒体平台上具有同等进入的机会。据腾讯公司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Q3微信活跃用户达到6.5亿,微信公众号关注度达到73.4%。也就是说,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是机构专有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但自媒体不一样,每个个体都可以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融入全球的信息体系中。当然,自媒体的影响力会受到资源大小的限制,但个体与机构在进入方面是拥有同等机会的,在这点上可以说自媒体是平等传播权的产物。

(张洪忠 梁爽 张诗雨《自媒体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

与以往传统媒体追求新闻真实、新闻客观的过程不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和客观放置在一个全开放的舆论场中,面临着多轮质证,但公众留给这些质证的时间并不多。既然“人人都有麦克风”,那么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媒体而言,就应该做好两件事:一是比谁的音量大,谁是意见领袖,谁能做“中国好声音”;二是搭建一个多声部平台,汇集舆论场中的意见领袖,在众声喧哗中寻求意见的均衡、理性,在自说自话中寻求多元意见的和解、社会裂痕的弥合。在自媒体的语境下,一方面需要相信在充分开放的观点市场中,涉及公共话题中的道理总体上是越辩越明。主流媒体要有信心,这也是信息扁平化、民主化的趋势。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在公共舆论场中并不占优势。现实世界中影响力大、有话语权的人,往往也会成为虚拟世界的意见领袖。对于他们,意见封锁早已不合时宜,只会引起报复性的反弹,要搭建意见充分表达、交锋的平台;同时要注意观点的平衡,不要轻信,对任何过于集中的极化观点都要保持警惕。另一方面要适应新的传播语境,入乡随俗,平等发声。比如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就一改传统的“字正腔圆”的官媒话语方式,立志要“做一个诚实的微博,不骄矜、不浮夸,以敬畏之心守护事实真相”,要“做一个负责的微博,不盲目、不媚俗,以虔诚之心呵护发展进步”。

(吴清雄《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责任重构》)

材料三:

从本质上说,自媒体传播是对大众传播在哲学意义上的否定,它首次把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大众自我传播融合在一起难以分清。可以说,自媒体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为复杂的传播形态。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自媒体不再仅仅是媒体,而是互联网“综合体”。从社会角色的角度看,自媒体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人或企业组织,具有多重身份。因此,以往基于传统媒体的管控模式已无法应对自媒体的挑战,而我国对于自媒体规制的研究和立法明显滞后于自媒体的发展。因此,我国自媒体治理必须遵循发展、人本、系统的原则,建立充分适应中国国情和自媒体未来发展的综合治理体系。

(摘自刘文帅《构建我国自媒体分层治理体系》)

材料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媒体想要获得更好发展,就必须倡导行业诚信与自律,形成一定的行业规范,不断进行自我审视与自我规范,这样做不仅不会束缚自身手脚,反而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成效。当今社会,新媒体语境中的任何“发声筒”想要得到公众的认可、促进自身繁荣,必须以真诚的行业态度对待公众,并以此赢得公众的信任。在当下这样一个生活面极易被“话语消费”的时代,新媒体需要倡导诚信为本,以此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运营生态。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当前一些网络评论为了博大众眼球和舆论关注度,或运用标题党式的消息推送,或借用恶俗粗劣的文字表达,长期游走在低俗而拙劣的边缘;有些自媒体公号无底线地蹭热点,断章取义,不仅侵害了公众的合法权益,更贬低了自媒体的公信力。新媒体发展到今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更不是法外之地,应用程序、公众账号、网络直播等各类新媒体均被纳入统一管理范畴,在这些平台上提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将会受到明确监管。作为以传播信息为根本使命的各类媒体,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仍需倡导行业自律与时刻铭记于心的底线思维。

(摘自张凡《自媒体也要讲求章法与底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媒体与新闻网站发布新闻时,社会个体是新闻的接受者,而在自媒体发布消息,社会个体从受众变为发布者,以平等身份加入到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体系中。
B.即使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涉及公共话题的道理总体上是越辩越明,因此主流媒体要以开放、自信、平等的态度来面对媒体的转型。
C.对于虚拟世界的意见领袖,不宜进行意见封锁,而是要搭建意见充分表达、交锋的平台,这因为他们往往是现实世界中影响力大、有话语权的人。
D.自媒体公信力的建立,需要以真诚的行业态度对待公众,并以此赢得公众的信任,不能为了博大众眼球和舆论关注度而无底线地蹭热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自媒体是平等传播权的产物,这就意味着个体与机构、个体与个体在进入自媒体平台方面拥有同等的机会,可以发挥同等范围与作用的影响力。
B.新媒体时代,人们不会天然接受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而是会将其置于一个公共的舆论场中进行多轮质证,如果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度,就有可能发生舆论危机。
C.我国对于自媒体规制的研究和立法明显滞后于自媒体的发展,原因不仅在于自媒体具有的复杂的传播形态,还在于其主体身份的多重性与模糊性。
D.风清气正的新媒体运营生态的营造,既需要自媒体讲求章法,守住底线,同时对应用程序、公众账号、网络直播等平台上提供的互联网信息进行明确监管。
【小题3】综合四则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引导自媒体朝良性方向发展?请简要概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邹鲁优良家风,远承虞舜以孝悌治家的风尚,又直接受到了泰伯、周文王、周公几代人培育的家风的熏陶,寓继承于发展之中,做到了根深而叶茂。

在这样一种文化大传统和家风小传统的背景下,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孔母、孟母就母教的典范。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待到他们成家生子以后,必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理念而予以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受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

孔子的圣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案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

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子秉承师教,克己复礼。颜子知学、好学、乐学,不会因为生活穷困而失去学习的乐趣,连孔子都承认颜子好学超过了自己。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点,也是颜子奠定的颜氏家风的三个支撑点。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著《颜氏家训》,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到明清时期就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

曾子父子二人共同开创的曾氏家风,以孝悌、修身、耕读为其三大特征。曾子以孝著称,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这说明曾子与孝道、《孝经》关系密切,是孔门孝道的主要传承者和发扬者。曾子重视修身,善于反省,以“吾三日省吾身”为其修身特点。曾子与父亲务农为生,一则流传甚久的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传说故事,说明曾家过的是晴耕雨读的生活。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耕读家风,或许就创始于曾氏父子。

孟母教子有方,留下了“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传颂后世、脍炙人口的故事。孟子主张人的一生应该进“礼门”,走“义路”,居“仁宅”,培养浩然之气,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是孟子开创的孟氏家风的基本内涵。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家风,可以称为圣人家风。但是,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于普通的家庭。孔子、孟子这样幼年时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光大门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

(摘编自王钧林《邹鲁文化与圣人家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鲁文化是区域性文化,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土著东夷文化,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
B. 曾氏家风中重视孝道,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孔子称赞曾子传承和发扬孝道。
C. 孟子的母亲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教育孟子。
D. 在其他家族的家风失传后,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在明清时期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邹鲁优良家风作为立论的前提,阐述了圣人的家风,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B. 文章列举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故事,论证曾氏家风三大特征的互相传承和发展关系。
C. 文章在论述中大量引用有关语句,表明了重视文化内涵的立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呈“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总论点,中间几个分论点,结尾总括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鲁家风根深而叶茂,与其远承虞舜治家风尚,又直接受到了周文王等人的培育有关系。
B. 如果孔子、孟子没有得到典范的母教的熏陶感染,后来就可能难以形成孔孟二氏的家风。
C. 颜子、曾子的家庭情况有些相似,但与孔子、孟子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与孔孟不同的家风。
D. 孔子、孟子出自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这说明普通家庭或困难家庭更容易形成优良的家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全国住房公积金2016年年度报告》)
材料二
近期,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拒绝购房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严重损害了缴存职工合法权益。对此,住建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称,房地产开发企业要认真履行承诺,不得以提高住房销售价格、减少价格折扣等方式,限制、阻挠、拒绝购房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得要求或变相要求购房人签署自愿放弃住房公积金贷款权利的书面文件。
住房公积金是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的专项资金。按照现行有关规定,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6个月(含)以上,即可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个人住房货款。目前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25%,远低于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据测算,一笔额度100万元、期限20年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可比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节省利息支出20万元以上,能有效减轻职工购房负担。但近期,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拒绝购房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严重损害了缴存职工合法权益。为此,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土资源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维护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购房贷款权益的通知》。
(摘编自中新网《四部门联合发文:开发商不得拒绝购房人用公积金贷款》)
材料三:
“全款的往里走、按揭的不要堵在门口,公积金的把车挪走。”这个段子可以说是今年购房者最伤心的话题之一。对于想通过公积金贷款买房的购房者来说,今年常常出现类似的问题。
近日,住建部联合四部门印发《关于维护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购房贷款权益的通知》,明确对住房公积金政策做了规范。《通知》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要规范贷款业务流程,压缩审批时限,自受理贷款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受托银行要及时受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和办理相关委托贷款手续,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要加强对受托银行的业务考核。
此外,《通知》明确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商品房时,要提供不拒绝购房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货款的书面承诺,并在楼盘销售现场予以公示等,维护公积金缴存职工的购房合法权益。
《通知》要求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联合开展拒绝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屋销售中介机构违规行为。同时,要求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此次要水开发商不得拒绝公积金使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大地发挥公积金的作用,但从目前公积金在房地产中的作用看,最大的问题是公积金的贷款上限问题,过低的贷款上限约束了公积金的作用,只能被首付能力高的人使用。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目前许多房企基于资金的压力,会为了加快资金回笼,更偏好周期短的、回笼速度快的资金回笼模式,而拒绝购房者用公积金贷款。
(摘编自每日经济新闻《开发商拒绝公积金贷款将被严查,专家称还应解决上限过低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一个段子生动形象地揭示消费者在购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反映了用公积金购房的人的无奈。
B.住建部等部门下发的《通知》中不仅有对房地产企业的明确规定,也对公积金管理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
C.材料中不仅结合《通知》分析对公积金能否使用的问题,而且上提出了公积金使用中关于限额方面新问题。
D.材料米中严跃进的话直接揭示了公积金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同时指明了解决公积金存在问题的根本方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从2012年至2016年我国公积金缴存额增长率变化情况来看,我国的公积金缴存额有下降趋势,这可能会影响其健康发展。
B.从2012年至2016年我国公积金缴存余额的变化情况来看,其数量明显处于上升的趋势,可见公积金使用情况并不理想。
C.材料二中,住建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明确了对房地产企业限制、阻挠、拒绝购房人使用公积金购房的处罚办法。
D.从材料二、三来看,不能使用公积金购房对购房者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00万20年期的商业贷款要支付利息20万元以上。
E. 作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的专项资金,公积金之所以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房产企业和公积金管理部门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小题3】《通知》出台之后,你对公积金的使用情况有怎样的预期?请结合材料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2月,我国首个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首次明确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随后,2017年3月1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2018年1月1日,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都对开展全民阅读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全民阅读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文化立法的进程,直接推动了全民阅读的发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表示,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公共图书馆把全民阅读作为重要功能,意味着图书馆要从藏书、管书为主,转向提供阅读服务为主;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则要求地方政府把全民阅读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中,这也为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全民阅读建设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李苑、孙嘉靖《书香中国更可期》)

材料二

4月18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我国城镇成年居民2017年的图书阅读率为67.5%,农村成年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49.3%;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为5.83本,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为3.35本。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均有所上升,但农村的调查结果不乐观,两项调查结果均表现为不升反降。

国民阅读率调查项目负责人徐升国也表示,阅读基础设施建好后,要进一步激活农家书屋的使用效率,提升其价值。仅就目前而言,农村居民的阅读问题确实存在短板,全社会要尽量向农村和农民子弟倾斜。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还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对当地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呼声较高,2017年有65.2%的农村成年居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也就是说,全国三分之二的农村成年居民想通过阅读了解大山之外的世界,希望能与中国古人和东西方名家、大家成为面对面交流的朋友,渴望在字里行间丈量世界。

魏玉山和徐升国一致认为,培养农村居民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有条件的农村要找喜欢阅读的村民来管理农家书屋,带领大家定期开展有规模有计划的读书活动,引领村民走进字里行间。

(摘编自刘彬《农村需要阅读推广人》)

材料三

自“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后,中国出版界便积极行动起来。经过周密的顶层设计和精心准备,由权威的图书评测专业机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科教频道强强联合,组织开展年度“中国好书”推荐活动,为大众读者精心打造一份中国图书的权威榜单、一幅中国人的阅读地图。

至2018年,年度“中国好书”推荐活动已成功举办了5届,共有300余名各学科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了评审工作。每年优秀图书要历经近10道专业评审程序,才能从40余万种图书中产生这个好书榜单,上榜率仅为0.00007%。可以说,这是一个“国家榜单”,更是一幅“心灵榜单”。

 “中国好书”在我国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动力,出版社纷纷围绕“中国好书”制定精品出版战略方向、方针和策略,建立精品出版工程机制和目标;“中国好书”也成为大众阅读的风向标,正在满足大众读者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阅读需求。

(摘编自杨平《为好书寻找读者,为读者寻找好书》)

材料四

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情况统计

注:上图看不清楚的字依次为:综合阅读率,纸质图书阅读率,数字化阅读方式阅读率

(摘编自《中国报告网》)

【小题1】下列关于“全民阅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民阅读被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之后,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都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B.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施行,为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全民阅读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为全民阅读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C.近年来全民阅读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居民阅读率和阅读量不升反降,其原因是农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远低于城镇。
D.年度“中国好书”推荐活动的开展,既为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也为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广大农村地区,较低的阅读率和较高的阅读意愿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农村阅读短板的存在和农民阅读习惯培养的不易。
B.参与的专家学者多、评审程序严、上榜率低,无疑提升了“中国好书”推荐书目的含金量,使其成为全民阅读的上佳选择。
C.上述的几则材料中,多处引用了权威部门统计提供的精确数字和权威人士的观点,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可信度和说服力。
D.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迅速提高,2014年已超越纸质书阅读率,未来几年将超越综合阅读率。
【小题3】要有效推动全民阅读,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大约6000年前,欧亚大陆草原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家马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如河南安阳殷墟与山东临淄春秋时期大型马葬遗址。
马匹作为重要的驼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 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沾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 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获得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竟有限,而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汉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
蒙元是域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即阿鲁骨马/小西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贵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因此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 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献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年)一次就赐钞4万锭。
古代中国兼有东亚大陆的农耕区及与之毗邻的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所驯化的马匹不仅是 古代亚欧人跋山涉水长途往来的主要载畜,它本身也是丝路沿线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交换物。
( 选自《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野马最初只是人类猎取的食物,后来野马驯化为家马后才为中原农耕区耕地所用。
B.大宛的“汗血马”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它的出现深受欢迎,即刻取代了蒙古马。
C.蒙元域外良马除了“汗血马”,还有大量进入中原的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的“大西马”。
D.元仁宗即位后,禁止商人远赴西亚购取“西马”,主要是因为购取“西马”花费巨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其中主要阐述了马匹引进、功能的转变过程。
B.文章在论述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例证法,通过具体的史例,使所论述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马匹引进的过程,显示了马匹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D.对于马匹的重要作用,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归结出了它的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赵武灵王没有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前,马匹只是作为驼畜而没有用于骑乘。
B.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大宛,可见“汗血马”的名贵及马匹在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
C.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与元朝马匹、年例的往来,实际上是民族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
D.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说明马匹已经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