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8月15日中国探月工程启动征名仪式,当天在北京的活动现场,中国探月工程即将使用的四号着陆器与月球车首次公开壳相。国防科エ局表示,中国探月时间已定,就在今年12月实现美国都没完成的一大壮举——月球背面着陆勒探。可不要小看这个月球正面与背面着陆的区别,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成此举,它比正面着陆多出了不少机遇。

乍一看,正面着陆与背面着陆都是降落到月球,其实这里面的门路可大着呢。首先,正面着陆的话比较顺应“既定条件”,而背面着陆需要更高难度的技术创新,其次,月球正面干扰大到无法通讯,背画则是另一个板端,有利于中国科学家进行探月活动,最后,我国此前就发射了“鹄桥中继卫星,就是为了方便中国探月工程在背面开,可以获取更多宝资信息。而且月球背面更具有研究价值,它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成分不同于正面,有利于我们进行深度剖析,了解月球的资源分布与历史。

中国探月工程分“三步走”,无人设备探月又细分为“绕月、落月、回家”。我国的长城三号已经完成了“落月”并且停留探测两年半之久,创下人类新纪录,现在嫦城四号将于12月升空,任务艰难程度超过前三期——要进行首次背面着陆,收集火山地慢深处信息,如果条件允许还将放一个低频射电的频谱仪,实现持续性勘探。这一桩桩任务都是美国都没有实现过的壮举,让人不由得感慨中国航天的强大。

如今,地球资源逐渐匮乏,人类将目光转向太空,中俄以及其他国家在积极进行探月等太空工程,加上中国空间站即将完成,更有利于中国研究太空资源、太空医疗与科技,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造福全人类

摘编自《观察者》2018年8月16日)

材料二

自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搭乘着长征系列火箭登上了太空,开启了自己的登月之旅,在经历了26天的漫漫登月之路,我们嫦城四号终于于2019年1月3日顺利登上了月球背面,并实现了着陆器与巡视器的分离,玉兔二号上场表演,在月背留下了首行长长的脚印。

接着在1月11号,嫦娥四号通过“鹊桥”中继星传来了首张月球背面全景照,再次实现了一个首次,也标志着长城四号国满完成任务,至此中国航天的探月工程实现了“五战五捷”,中国再次实现了超越。

如今嫦娥四号已经登上了月球背面,但中国航天的探月工程却并没有因此而止步,就在当天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还介绍了中国探月工程分三步走的策略,即“绕、落、回”。不难理解,其中“绕”即绕月飞行,“落”即降落月球表面,而“回”即从月球上返回,如今中国航天已经实现了“绕”与“落”,下一步就是“回”了。

摘编自《解放军报》2019年1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春节期间,被称为中国硬科技科幻大片的《流浪地球》热映。如同电彩里展现的一样,“发动机”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关键技术之一。推动地球移动的发动机,对于目前人类科技而言只能是“科幻”;但在前不久圆满完成的“嫦娥四号”工程任务中,美丽的嫦娥“四姑娘”代表地球上居住的75亿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背面,却是我们这个时代太空技术发展高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四姑娘”这次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之旅,多亏她穿上了一双神奇的太空“舞鞋”——“嫦娥四号”变推力发动机。然而,鲜有人知道,这双量身定做的“舞鞋”出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变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成员之手,有媒体这样形容7500N变推力发动机的表現,既“推得精、飞得稳”,又“变得妙、落得准”。

值得一提的是,这双“舞鞋”最早“穿”在嫦城三号的“脚”上,“三姑娘”是我国第一个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的探测器。落月过程要求发动机具备深度节流能力,能够实现多种推力エ况的快速变化,7500N变推力发动机的研制,正是为了圆“三姑娘”的“探月梦”。

和“嫦娥三号”相比,“四姑娘”要实现世界上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环境更复杂,对发动机的要求也更严苛。“四号”的这双“舞鞋”,不仅要更“漂亮”,性能也要实现新提高。而今“四姑娘”感到非常幸运的是,这一次穿在她脚上的这双舞鞋,真正地达到了要求:发动机外观涂层更美观,使用寿命更长;衡量发动机性能的指标——比冲,从原来的308秒提高到310秒。

看似不起眼的涂层和2秒钟的差距,这背后体现了六院变推力研制团队精益求精的态度。在产品的质量复查单上,200多根导管、400多条焊缝管路、400多处螺钉连接都要做到精细化处理,为了让运动部件配合更加准确,研制团队将零件加工精度提高到0.005毫米。

(摘编自杨斌《西安日报》2019年2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发射了“鹊桥”中继卫星,就是为了方便中国探月工程在背面展开,可以获取更多宝贵信息,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度剖析月球背面,了解月球的资源分布与历史。
B.嫦娥四号的任务是进行首次背面着陆,收集火山地幔深处信息,如果条件允许还将放一个低频射电的频谱仪,实现持续性勘探。
C.如今我国的嫦娥三号已经完成了“落月”,并且停留探测三年半之久,创下人类新纪录,下一步就是嫦娥四号实现“回”了。
D.中国空问站即将完成,更有利于中国研究太空资源、太空医疗与科技,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造福全人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圆满完成任务的标志是顺利登上月球背面,并通过桥”中继星传来了首张月球背面全景照。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介绍到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策略,即“绕月、落月、回家。
C.因为7500N变推力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所以“嫦娥三号”圆了“探月梦”,“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之旅。
D.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变推力研制团队追求精益求精,将零件加工精度提高到0.005毫米,让运动部件配合更加准确。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观察者》《解放军报》《西安日报》报道的内容各側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5 07:00: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碗粮

曹淑玲

根生老汉坐在炕沿儿上,一身直挺挺的新衣,像一块塑料布裹得他火烧火燎地难受。

街坊四邻都来了,说他命好,没白拉扯儿子,出息了,把他接到大城市享福,只可惜六奶走得早。他想起六奶临咽气时眼狠狠瞪着他,哆嗦着嘴唇,挤出最后一句,他爹……孩子,头一钩,便走了。他想哭几声,可身体软得像一团烂棉花套子,张嘴的力气都没有。持续的大旱,庄稼绝收,家家户户缸是空的,肚子是瘪的,人像一张纸钱似地飘着,活着也是遭罪,早死早托生吧。六奶临死也没吃上一口饱饭,根生老汉觉得是自己欠媳妇一笔债。

看着六奶撇下的这几个孩子,张嘴的燕子样等食吃。根生老汉像保命一样保那几分地,那几粒粮。

有一年,眼看着玉蜀黍熟了,棒子跟手臂一样粗,他想晚掰两天,镀一镀粒,能多打半口袋粮食。第二天夜里又是风又是雨,他腾地从炕上坐起来,连块塑料布子都顾不上披,钻进玉蜀黍地里,抡起胳膊,像架风车一样,哗啦啦的雨声合着咔咔咔掰棒子的声音,在黑夜里分外嘹亮,像吹响的小号,浑身的力气排山倒海地涌荡着。他一宿没睡,硬是把玉米抢回了家,脸上被砸得青一块紫一块,村里人都说他魔怔了,这么不要命。他说,有一粒粮食白搭在地里,我也得给它抠出来。

每一次有了收成,他就在六奶的遗像前供奉上一碗粮食,玉米,麦子,高粱,大豆,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亲手挑拣的,个头匀称,瓷实。六奶死前是饿着的,肚里没有一粒粮食,装着的是一肚子的怨屈,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他不能让六奶在那边还抬不起头来。

种地收粮,收粮种地,是他一辈子还不完的债,是他活着的奔头。

看着这些年自己挣下的那三十亩地,那冒着尖的粮缸。根生老汉想,老天爷,你就是大旱三年,我老汉也能活得硬气气的。

可是,儿子说他老了,八十的人还种地干啥,粮食早已装满了无数个囤脚,又不让卖,一辈子都吃不完。说好这个夏天就来接他,到城里养老去。

儿子的楼房真高,要把天捅出个窟窿样儿的,家家户户像鸟笼子一样挂在半空,他心慌慌的。到外面走走,满地栽着高楼和电线杆子,高的矮的,粗的细的,像秋后地里冒着的庄稼茬子,他觉得又碍眼又绊脚。自到了城里,儿子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可他总觉得身子骨如闲了一冬的犁耙,蹩手蹩脚的。

他想找块地,挖上几锹,活络一下。可是寻遍了,连一块土坷垃都找不到。

有次转悠,他看到有栋楼的背阴处疯长着一溜树丛子,像长在老家壕沟边上的野蓬草,光占着地,当柴火都不好烧。他想拔了,点几粒豆子也是好的啊。天天圈在这鸟笼子里,没个街坊邻居,别说借把镰刀,就是连一把破锹头子都找不到。

这一双长满老茧的手都能折断手臂粗的树棍子,这几蓬树丛子算啥?他攥了一下十个指头,咯嘣咯嘣地响,手上的劲儿被叫醒的孩子一样活蹦乱跳地往外钻。一袋烟的功夫,拔得干干净净,泥土的气息河流样翻滚出来,如一碗浓香的老酒,闻一闻,七窍都通了。他用两只锄板子一样宽的大脚板,把土坷垃踢开,泥土暄虚松软,像刚蒸出来的白面馒头让人嘴馋。每一粒泥土哩哩啦啦返着香。

根生老汉直起身,双手叉着腰,脸上的皱纹里镶了一层尘土和红光,眯缝着一双被皱纹查封的小眼睛,笑眯眯看着自己打下的这一片“江山”,心里头一次这么敞亮。可是有保安跑过来,一把拽住他的手,说,大爷,你这是破坏名贵花草树木,知道这是啥树木吗?多钱一棵吗?这是红枫,这是女贞,这是紫樱……得罚款的。

他脸上那层红光树叶子一样扑簌簌飘下来,落在新翻的泥土上。

他把自己圈在笼子里,再也不出去转悠了。有一天无意照了镜子,心里“咯噔”一下,看着过去酱红色的皮肤如今松垮地耷拉着,像一块旧包袱布。自己这不是脱相了吗?轰地想起,自己已经八十了,土都没脑门子了。

想起死,他就想到了六奶,好歹躺在了一块地里。他一想到要死在这个没一点土星儿的地,抠不出一把埋他的土,他不就成了客死他乡的孤魂野鬼吗?

庄稼人在吃喝上没讲究,可是在死上马虎不得,村子里祖祖辈辈都是自己选好躺着的一块地,他听人说过,东南方向风水好。

他一路走一路问,向东南,东南。他像夸父追日一样追着日头走。

山坡,河流,田野,村庄,他走得兴奋爽快,双脚粘着泥土的感觉,让他浑身的血都热起来,一个劲往脑门子外冲,他嘴里骂一句,这把贱骨头,还真禁折腾。

他穿过起起伏伏的庄稼地,见到荒草,猫腰拔了,扔沟里。遇到拾掇地的人,凑上去,说几句,这豆子长得旺啊,啥种?看到地里丢落的粮食,嘴里叨叨着,这世道,没挨过饿,有粮都不捡。

恍惚中,他看到六奶好像捧着一个空碗,朝着他走过来。

老坟前,根生老汉仰面躺在那,像睡着了,脸上的皱纹被太阳暖得花瓣一样开了。

满满当当的一碗粮供在六奶坟前,这是第三十碗粮。当年,六奶是揣着三十碗粮嫁过来的。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9年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借根生老汉的回忆,自然交代了六奶临死时的情景,为下文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巧妙地做了铺垫,可谓别具匠心。
B.看着自家那三十亩地和那冒着尖的粮缸,根生老汉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恨不得老天爷大旱三年,让自己活得硬气气的。
C.小说中多次把城市楼房比作“(鸟)笼子”,这一比喻形象地刻画出根生老汉离开土地住进楼房后的受束缚、不自由的感受。
D.小说以“三十碗粮”结尾,不仅照应标题。解释题中所设悬念,也暗示老汉终于还清欠媳妇的债,使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结局。
【小题2】小说中的根生老汉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选两个方面予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阙就是宫殿外门两旁高出的建筑物。《周礼》中的“象魏”,《春秋》中的“两观”,《左传》中的“观台”,都是阙。古代王宫有五门,最外面为皋门,雉门为第二道门,阙在雉门之外。郑玄注《周礼》说:“大宰以正月朔日,布王治之事于天下,至正岁,又书而县于象魏,振木铎以徇之,使万民观焉。”汉代北阙的政治意义,应溯源于此。

汉刚建立时,各地割据势力还没有剪除,萧何负责营建未央宫时,依据厌胜这种避邪祈吉的方术压制凶顽,只建立了东阙和北阙。西汉时北阙的政治意义越来越被看重,在这里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如汉昭帝时这里曾发生过冒充卫太子的事件,曾引起很大轰动;汉哀帝死后,董贤曾在此免冠徒跣诣阙谢罪,太后诏书也在阙下宣读给董贤等。

萧何这样建阙,还和政治史现有关。《史记》记载,秦的上帝祠中独缺黑帝,而传说中有五帝。刘邦认为自己就是黑帝,建立了黑帝祠,并沿用了秦的水德之制。水德之制,是战国时的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的重要内容。“五德终始说”被历代新王朝建立者信奉,来阐释其政权的合法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据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刘邦则沿用秦的水德之制,水在五行中代表北方,东方为木,水生木。而南方是火,西方为金,火和金与水和木是相克的关系,这也是萧何只建北阙和东阙的原因所在。

汉武帝在太初改制时,改汉水德尚黑为土德尚黄。到了西汉中后期,士人利用汉高祖为赤帝子,当为火德之说,极力鼓吹五行相生说。东汉时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除继承西汉初期的建筑理念,建立了北阙和东阙外,也在南宫修建了南阙,这和其政治史观密切相关。或许受此影响,南阙在政治活动中越来越重要。西汉时管理北阙的公车司马令,到东汉时成为专门管理南阙的官员,公车司马令的职责在西汉时都是北阙的政治功能。在政治地位上,东汉时南阙渐渐超过了北阙。

阙作为一个政治符号,闪现着耀眼的光芒。汉代很多名臣都有诣阙上书的经历。汉武帝时,主父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东汉时,冀州刺史朱穆因得罪宦官势力被治罪,“太学书生划陶等数千人诣阀上书”,汉桓帝最终不得不赦免朱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在阙前表现出的“锵锵”风骨,并不输“巍巍”帝阙。

(摘编自宋艳萍《汉阙与汉代政治史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本来是皋门、雉门之间的建筑物,史料记载有正月之时悬挂政令、法律条文等于阙的做法,这样阙被赋予了政治含义。
B.营建未央宫时,国家还没有统一,萧何只建了东阙北阙,没有在西南两面建门阙,有用厌胜之术压服敌人的目的。
C.西汉时北阙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政治意义,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在这里发生,这里甚至成了一些政治势力角逐的舞台。
D.东汉以洛阳为都城,营建宫阙时由于政治史观的变化,受汉武帝土德制度的影响,既建了北阙和东阙,也建了南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建筑物,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如《周礼》《春秋》《左传》都有关于阙的记载,但这时的阙未必就是礼制建筑。
B.刘邦认为自己是秦的上帝祠中独缺的黑帝,建立了黑帝祠,并沿用秦朝的水德之制,他的这种政治史观也表现在阙的建筑中。
C.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这种政治史观,受到历代帝王的选择与追捧,秦始皇和刘邦都以此标榜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D.东汉时建立了南阙,在西汉时管理北阙的公车司马令在这时则专门管理南阙,和北阙相比,南阙的政治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的政治意义,超过了它作为一个建筑物所承载的功能和作用,受强烈的政治因素的影响。
B.在五行中水代表北方,东方为木,南、西分别是火、金,根据火、金与水、木相克的关系可理解未央宫阙门建立、取舍的原因。
C.阙作为政治符号,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史观及政治形势,如东汉宫阙建有北阙、东阙、南阙,就表现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冲突。
D.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统治者的政治史观给阙赋予了政治意义,但那些仁人志士在这里表现出的“锵锵”风骨,同样具有很大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麒麟

焦辉

老人把哑巴兄弟的手放进邵林手里,用力摁。邵林说:“爹,我给叔养老送终。”老人笑了笑,咽下最后一口气。邵林按乡村习俗埋了父亲,哑巴叔拖着瘸腿送棺到坟地。第一锹土落在硬木棺材上,哑巴叔哭昏了过去。

邵林收拾旧物。哑巴叔佝偻着背蹲在枣木门槛上,怀里抱着邵林父亲的遗像,刀刻般的皱纹藏满秋阳的余晖。邵林从父亲枕头下翻出一个小铁盒,打开,一个红绸卷,展开,一根白色羽毛。邵林看不出是什么鸟的羽毛。没听说父亲生前喜欢鸟啊!怎么会珍藏一根白色鸟羽呢?邵林不解。母亲早已过世,只好问大姐。大姐电话里很嘈杂,说:“鸟羽毛?不知道啊。”邵林想,既然老人把白羽珍藏,一定有他的道理,也说明它是老人生前喜爱之物。邵林就把白羽放进旧衣旧被褥,拿去河边焚烧了。豫东乡村习俗,过世人的衣物一般不能留过头七,要寻个僻静处烧掉。

邵林回城时把哑巴叔从老家逊母口邵家营子带走了。他联系了一家老年公寓,把哑巴叔安顿好。哑巴叔很安静,一直抱着邵林父亲的相片。

哑巴叔一辈子没找到老婆,一直住在邵林家。邵林父亲对这个兄弟好,衣食相同。哑巴叔知恩德,吃罢饭就拖着残腿下田干活。年月黄黄绿绿过去了。邵林母亲去世后,他父亲和哑巴叔一起生活,倒也是个伴。

领导喜欢鹌鹑,邵林下班就跑去东关小同街。小同街是个背街,街上有个鹌鹑市。想学习鹌鹑知识,这里可是个好去处。有个细白眉毛老者,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大家都喊他老白。有人把着鹌鹑问:“老白,看看我这个品相咋样?”老白斜睨眼,嘿嘿笑,搖头,说:“麦鼻,蒜头,下品。”又一人敬烟举鹌鹑:“老白,您给掌掌眼。”老白接过烟,有人打火。老白吞吐口烟,指着鹌鹑的眉,说:“黄须同金,白银一线。可惜啊,阔过额顶了,眉硄,一见诸鹑先躲藏。”有个粗汉不服气,问老白:“你到底见没见过上品鹌鹑,不要只会背书格子忽悠?”老白冷哼一声,长脸上满是不屑,说:“我打小跟父亲走街串巷,七八岁时就在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见过玉麒麟。”

邵林听见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忙凑到近前。老白说的豆腐铺是他祖父开的,邵林祖父的豆腐铺是邵家营子历史上唯一的一家,做豆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煮豆腐,白天就要拿出去卖,邵林父亲没有子承父业。人群听见“玉麒麟”也纷纷聚拢过来。粗汉不肯示弱,说:“‘玉麒麟’不就是白鹌鹑吗,打斗时不定咋样呢,好多事都是看景不如听景。”

老白叹口气,神色黯然了,说:“可惜啊,‘玉麒麟’还没调养,就被开豆腐铺那人的儿子吃了。”人群也发出惋惜的嘘声。老白又说:“听我父亲讲,那人原打算把‘玉麒麟’献给伪县长刘金坡,换回骂日本人的商铺许老板,‘玉麒麟’没了,许老板被狼狗咬死了。那人气得一棍子打断了儿子的腿。听说那人的儿子还是个哑巴。”

邵林听到这里,忽然想起父亲珍藏的那根白色羽毛。那根羽毛会不会是老白口中“玉麒麟”身上的?可惜那根白羽已经焚烧。要是“玉麒麟”的羽毛,父亲为什么珍藏呢?哑巴叔的腿,也一定是祖父打断的。邵林没见过祖父,他出生前,酗酒的祖父已醉死在河里。

没等邵林精通鹌鹑经,单位领导被双规了。邵林不再去小同街。

几年后的一天,哑巴叔到了落叶之秋。他很虚弱,用手比画着,想吃什么东西。邵林脑海中闪过那根白羽,忙打车去小同街,买了只鹌鹑,炖好。

哑巴叔吃了一块鹌鹑肉,笑了笑,咽气了。

后来邵林不止一次想,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不仅描写了“一根白色羽毛”这一重要物件,而且通过邵林对它生疑、解疑的过程,使悬念迭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写领导喜欢鹌鹑,邵林下班就跑到东关小同街去学习鹌鹑知识,最主要作用是表现邵林投其所好,巴结上司的性格特征。
C.小说擅用白描表现人物,“细白眉毛”“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就使“老白”带上了谙熟掌故的传奇色彩。
D.小说先写邵林的父亲因没有看管好哑巴叔而深感自责。后写邵林替父弥补过失,赡养叔叔。歌颂邵林“知错就改”“忠孝”的美德。
E.小说将人物命运置于社会发展洪流之中去演绎,不仅表现了浓浓亲情,而且将之升华为“匹夫有重于社稷”的家国情怀。
【小题2】小说在刻画邵林祖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这样一个疑问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我把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则是一位大文学家。
②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________从语言方式,老子________是最高哲学。孔子不如老子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哲学”的所在。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这当然是故意的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顾以前几百年,德国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的底气。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老子的祖国。
③说完第二等级,我顺便说一下第三等级。韩非子和墨子,都不在乎文学,有时甚至明确排斥。但是,他们的论述也具有了文学素质,主要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让人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愉悦。当然,他们两人实干家的形象,也会帮助我们产生文字之外的动人想象。
④更重要的是要让出时间来看看第一等级,庄子和孟子。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得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⑤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⑥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就成了中国哲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流佳作。
⑦此后历史上一切有文学才华的学人,都不会不粘上庄子。这个现象很奇怪,对于其他“子”,都因为思想观念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取舍,但庄子却例外。没有人会不喜欢他讲的那些寓言故事,没有人会不喜欢他与南天北海融为一体的自由精神,没有人会不喜欢他时而巨鸟、时而大鱼、时而飞蝶的想象空间。
⑧在这个意义上,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
【小题1】第②段中“委屈”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两个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也许 就
B.因为 就
C.仅   就
D.即使 也
【小题3】在文章前半部分,作者先写第二等级的孔子和老子,请分析这样构思的用意。
【小题4】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文章各有千秋,是两种不同的风格,难分伯仲。
B.中国文脉绵延至今,虽然支流繁多,但其基调始终是一种朴实的正气。
C.孟子的精神气质与其文章相辅相成,为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庄子的文章因为深邃的哲思和自由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佳作。
【小题5】概括作者对先秦诸子“文学品相”分级的标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叮零当啷叮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⑪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⑫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⑬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⑭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小题1】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用“张望”“一直猜想”等词,形象地写出年幼的“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做了铺垫。
B.文章第②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不仅真实地再现当年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渴望,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我”幼年时的顽皮与固执。
C.第⑩段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更加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D.“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奶奶的这句话从侧面写出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后痴迷的情态。
E. 作者借写“我”听到钟声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借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书写自己对“故乡”的理解。
【小题2】本文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作者为何要详写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根据文章,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第④段中作者写道:“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请简要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2)文章第10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在文章结尾写出了自己对故乡新的理解,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