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艺术欣赏最好“单课独进”。因为艺术鉴赏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狄德罗《绘画论》),所以,“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休谟《论艺术趣味的标准》)。

②欣赏艺术要从感知入门,而感知的能力则必须围绕同类对象“反复经验”,才会提高。炼钢工人善辨钢焰,制陶工人善辨陶音,就是因为反复训练。与之相同,任何艺术都以其特定形式所表现的感性形象而作用于人的特定感官,所以也必须反复训练,其感知才能准确。另外,对艺术保持持续关注和有效思索,同样会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艺术的活力。不过,如果不是因为兴趣的导向,强制某个人“单课独进”,效果会适得其反。

③“单课独进”是需要费一点时日的,在此期间不要东张西望见异思迁。然而一旦养成了较为精细准确的感知能力,“东张西望”“见异思迁”反而能更好地促进“举一反三”,使欣赏者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现象甚至被人夸张地称为“一通百通”。看懂优秀京剧演员的动作之美,也有助于感受其他舞蹈乃至体操动作的质量。若再能从京剧舞蹈中抽象出洗练、矫健而富有生机的线条与节奏,那还有助于感受书法、篆刻、绘画、雕塑的线条质量。倘若再借助通感的运用,那么对线条节奏的感受能力还有助于理解音乐。音乐难道也有线条?是的,对于一个有较强通感的人来说,旋律就是“声音的线条”,它同样也有一个干净漂亮的问题。当然,要“一通百通”到这种地步很不容易,有人唱了一辈子戏,唱功做派身眼手法炉火纯青,但你叫他将其写下来却依然为难,还是存在一些障碍,这涉及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贯通,需要在对各种艺术门类界限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一些突破。就像一个音乐家试着用一些文学欣赏的技巧去解释一部作品,一个诗人需要用小说的笔法去让自己的诗歌更贴近生活。但我们说“单课独进”能比其他方法更快地达到这种境界,这是没有疑义的。

④在“单课独进”中最好还要抓住两个环节:第一是比较,因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很能提高感受与识别的能力。比如看戏,看不同水平的演出,你就会注意二者在动作唱腔上的区别。第二是练练,关起门来练练实为“单课独进”中最有效的课程。当你认认真真学会十段京戏,再听京戏的唱,那感觉和开始看戏将是大不一样的,那是需要用心玩味体悟的过程。当然,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翻“筋斗”,摔“枪背”,那是不可轻易去练的;但在过去功底的基础上做到一通百通,比如练练字,画几笔,唱唱歌,那是完全有益于身心的,可以算另辟蹊径。

⑤“单课独进”是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最佳方法,但这自然不是说在一个时期中除了欣赏某种特定的艺术之外,其他都不闻不问。就像一个快要应考的学生,应考的知识固然要反复研磨,但不能因此而失去对身边一切生活杂务的兴趣。而是照常可以积累生活经验,吸纳各类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一通百通”。但在这个时期中,如果有意识提高欣赏能力,最好能确定在一种特定的艺术之上,直到较为精通之后,再转而至于其他。

(摘编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课独进”是提高或改善艺术鉴赏力的最好办法,其主要做法就是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内不断反复地练习、观察、鉴赏。
B.艺术欣赏之所以强调“单课独进”,是因为欣赏艺术要从感知入门,而感知能力很难用语言讲述,只能通过反复训练才会提高。
C.能看懂京剧演员的动作美,就可以感受出其他舞蹈乃至体操动作的质量,还可以感受书法、绘画等线条质量,以及音乐旋律节奏。
D.看不同水平的戏然后比较高低和关起门来练练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需要用心观察、玩味体悟。但关于练练,则需要因人而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引用论证阐释“艺术鉴赏力”和“单课独进”的概念内涵。
B.文章以炼钢和制陶工人为例,证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需要反复练习。
C.文章以“看戏”和“学戏”为例,阐释了实现“一通百通”的方法。
D.文章论及“单课独进”与“一通百通”的关系,旨在让读者“一通百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课独进”的方式会使欣赏者的感官在反复的训练中变得越来越敏捷,因此,只要让某个人某种艺术上“单课独进”,他就会获得艺术鉴赏力。
B.一个喜爱欣赏艺术的人即使没有在感知能力上围绕同类对象“不断训练”“反复经验”,但只要对艺术保持持续的关注,同样会使生活充满艺术活力。
C.在“单课独进”时要杜绝“东张西望”“见异思迁”,但养成了较为精细准确的感知能力后,“东张西望”“见异思迁”会更好地促进自己达到“一通百通”的境界。
D.要有意识提高欣赏能力,最好能确定在一种特定的艺术之上,即“单课独进”,但如果因此放弃对其他艺术的起码关注,这样就不利于“一通百通”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7:37: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懂的”成为公共语言

①人们生活世界里的禁忌和限制造成了语言交流的阻塞和暧昧,但却无法消除语言交流需要本身。于是,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便被创造出来,“你懂的”就是这类语言创造中的一个新品种。例如:近日,山西交城县委书记讲话稿抄袭遭网民举报。有网友说:领导讲话哪有不抄袭的,原因嘛,你懂的……又如,据人民网的消息,一位网友给四川中江县委书记留言,称村里集资修路遭遇诈骗,现在已经集资3年,可是2公里左右公路的修建问题还是迟迟解决不了。网友很无奈地说:“诈骗工程就该我们老百姓埋单吗?政府和承包商有没有什么?你懂的。”

②人们对“你懂的”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也能运用自如,有人把它当作趣谈,有人称赞它是一种机智交流和应答,还有人说它不过是像英语中“you know”那样的口头禅,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我觉得,“你懂的”在公共语言中如此广泛运用,甚至成为“两会热词”和官方语言,已经不再是一件可谈可不谈的小事。

③话语有公域和私域之分,这两个领域中的教养和礼仪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在私人交往和交谈中,私人之间有一些话语之外的彼此了解,因此,有的事情不宜说穿,也不必说穿,大家彼此心里有数,能心领神会就行。所谓话留三分、石中藏玉,这是交谈者为了避免造成不适而保持的一种彼此默契。这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并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制或胁迫。

④但是,公共领域中陌生人之间的交谈不同。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背景,他们的交流不可避免会有令人不适的内容。因此,诚实、公开、准确、明晓的语言也就更为重要。在公共交谈中不能公开透明,不是由于礼仪或教养,而是畏于某种外来的禁忌和禁止。交谈者对打破禁忌或挑战禁止的“严重后果”都心知肚明。因此,他们的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是委婉和礼貌,而是隐瞒和自欺。

⑤乔治·奥威尔说,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造成什么样的语言,而什么样的语言则又会强化最初的原因,导致相同结果的强化。“如此恶性循环,不知伊于胡底”。在公共生活中,既然是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为什么不能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呢?

⑥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当今社会文化心理中的犬儒主义。“你懂的”产生于一种扭曲的、犬儒化了的公共信息环境,反过来又会加剧这个环境中的犬儒主义。犬儒主义的一个特征便是“看穿”但“不说穿”,不说穿是因为看穿了“说”的无用,而且还看穿,说不但没有用,而且还是一件可能对说的人自己有害的事情。

⑦要想说穿的人总还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得弄个明白、说个明白,不能稀里糊涂地装傻。不想说穿的人则认为,事情根本就没有什么明白不明白,是否明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因为想弄明白自讨苦吃。犬儒主义的“看穿”和“不说穿”都是从极端功利主义出发的。

⑧极端功利主义是犬儒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在犬儒主义弥漫的社会里,大多数人都抱着“看穿”的生活态度。开始还有不少人对他们的真话感兴趣,把他们当社会良心来尊敬。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看穿了和讨厌起说真话的人来,嘲笑和咒骂他们是用心不良的“臭公知”。

⑨在《俄国人》一书中,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谈到过前苏联社会中对说真话者类似的鄙夷和抵制。他开始对这个现象感到不解,后来一位名叫瓦连京·图尔钦的苏联朋友跟他解释说:“人群中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他们无法了解别人怎么会有勇气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别人以安慰自己的良心。第二,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在欺骗自身之外的每一个人。”既然他们能够看穿每一个人都在说谎、欺骗,那么又何必去说穿。如果有人坚持要说穿,要讲真话,那他一定是比承认自己不诚实的人更不诚实的家伙,活该被骂一声“臭公知”。

⑩犬儒主义让人既能看穿别人的假话,又可以自己不必说真话,它更能让“你懂的”成为一个说了等于没说的新招数。在公共语言里,“你懂的”一旦泛滥,会成为一种形同雾霾的公害,因为它让矫饰冒充为智慧,把含糊其辞当作正当修辞,因此也使真实在犬儒的语言中变得更加模糊。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创造”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分析了私域中“不说穿”这种交流方式背后的_____和_____。
【小题3】联系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⑧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抱定“难得糊涂”,只当没有这么回事
②既不相信,也不愤怒
③他们说真话,无非也就是说出一些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又无法说穿的事情
④人们对假话、欺骗变得习以为常
⑤少数坚持说真话的人仍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
A.⑤④①②③B.⑤③④②①C.④②①⑤③D.④①②③⑤
【小题5】下列对文中“犬儒主义”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犬儒主义的交流用心照不宣、模棱两可的招数。
B.犬儒主义的处世遵循明哲保身的功利主义原则。
C.犬儒主义是公知的死敌,是公共语言中的公害。
D.犬儒主义因为鄙夷和抵制真话而带有了负罪感。
【小题6】“聊天止于‘呵呵’”已经成为网民的共识,结合本文,分析网络用语“呵呵”成为公共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国际货币论坛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指出,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以下主要障碍:一是全球货币政策酝酿变局,金融市场波动性与溢出效应上升;二是人民币金融产品不够丰富,市场体系有待健全;三是合规审查背景下人民币跨境流动通畅度有待提高;四是CIPS业务不及预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展望2018年,报告指出,尽管贸易摩擦升温,美联储继续加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加速,货币政策灵活有效,减税降费、放管服改善企业营商环境,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平稳,金融风险有效缓解,资本项目及金融市场加速开放。这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德国、法国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国际化投下信任票。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中国铁矿石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A股纳入MSCI,CIPS二期正式运行,这些积极迹象的不断出现,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回归2.0快车道。

(摘编自人民网2018年7月15日《人民币国际化正回归2.0快车道》)

材料二:

近日,建设银行正式对外发布《“一带一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2018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人民币作为新兴国际货币的地位逐步稳定,境内外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扩大人民币使用、深化人民币交易能力的兴趣继续提高;2018年人民币参与度预计将进一步提高,63%的境内企业、4716家境外企业和57%的金融机构计划增加人民币跨境结算活动,40%的境外企业和54%的金融机构计划增加人民币存款。

报告指出,在离岸市场上,建设银行积极推进人民币产品创新,不断提高在主要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做市报价能力,人民币综合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17年末,建设银行英国、瑞士、智利人民币清算行运营稳定,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其中英国人民币清算行清算量累计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人民币清算。

展望未来,建设银行将继续积极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新趋势和新机遇,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稳健发展。

(摘编自2018年5月28日《金融时报》)

材料三: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新的思路。短期应该以稳定汇率为主。“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持续贬值,引起大量资本外流,这延缓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因此,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应暂缓推进。同时,中行要加强短期热钱的进出管制,防止短时间内国际投机资本的大进大出,引起境内居民恐慌性挤兑外币,给人民币汇率下跌造成更大的压力。

中期需有序推进金融改革。目前世界上主要国际货币均是开放资本兑换项目与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中国在经济形势逐步企稳后,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具体路径应该是:先推进汇率完全浮动,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长期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根本在于该国经济、金融的硬实力。因此,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步发展,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期,在这个阶段,国内各项经济、金融改革必须以合理的经济增长为核心,遵循一定的次序,不可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急功近利。

(摘编自2018年7月31日《新一代经济学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2018国际货币论坛发布的报告可知,展望未来不难感知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令人乐观,但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客观上存在一些障碍。
B.建设银行发布的报告指出,2017年人民币在离岸市场上综合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建行将要加强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稳健发展。
C.人民币国际化中期目标是有序推进金融改革,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可先推进汇率浮动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D.“811汇改”后人民币持续贬值、大量资本外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延缓,因此我国当务之急是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因为举措得当,2018年我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从一个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B.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等积极迹象的不断出现,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回归2.0快车道。
C.建设银行英国、瑞士、智利人民币清算行运营稳定,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表明境内外企业与金融机构扩大了人民币的使用、深化了人民币交易能力。
D.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追求是深入夯实经济基础,因为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硬实力,决定人民币国际地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与基础。
【小题3】关于人民币国际化,2018年国际货币论坛与中国建设银行的报告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各自的出发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俾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十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几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杨、愉,柳等高太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摔、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通到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一一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⑤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⑥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愉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一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⑦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没有一开始就介绍官井村,而是先从库布其大沙漠与沙漠中的达拉特旗说起,让读者对官井村的生存环境有了全面认识。
B.第④段画线句对绿洲初秋之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其中“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一喻体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之情。
C.文中村主任用“万”介绍官井村沙柳苗基地、林地、甘草、苜蓿、奶牛等种植和养殖的规模,突出了官井村环境与经济巨大变化。
D.官井村保留“远处的沙丘”“一苗树”都有让后代不忘历史的意思,它们也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小题2】文章写了三个时间的官井村,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小题3】文章第⑥段中写到“‘一苗树’被砍倒做家具,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有人认为,以此内容入文,是作者的败笔: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