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的基本目标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隐藏的、潜在的和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在数据挖掘过程中,数据挖掘技术具有将人类与自然连接的特征,人对世界的感知不是直接地面向世界,而是类似于通过眼镜来感知世界一样。可以说,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人类诠释世界等的调节,是新技术背景下人、技术与世界关系的具体表现。
就人类存在的境遇而言,在数据挖掘技术被使用的过程中,自然界依然存在,但一种新的自然界,即由数据挖掘技术所形成的自然界已经成为人类栖息的场所之一。也就是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界之外,还有由数据挖掘技术对“原始”自然界的数据化处理后所呈现的世界,与数据挖掘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数据世界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存在场所。这个过程中,即使是“原始性”的数据都是被“加工过的”,因为数据从来都不是“先于事实的”。实际上,就数据挖掘技术而言,其对数据的处理既可以是随意的,也可以是有选择的。有选择就意味着数据挖掘技术可通过数据处理过程,有意地隐藏一些东西,这也正是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调节。
就人类存在的方式而言,数据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存在方式。存在的轨迹以数据的方式呈现,存在的历史以数据库的方式呈现。数据打通了万物的在场与不在场、此在彼在,也联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切都以在线的形式存在,带来所谓“不在场的在场”。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数的隐蔽、清洗等对某事、某物或某现象予以调节,使其透明性退场。进而一方面,可以将在场的转换为不在场的,如图像数据挖掘技术对图像中信息的有关处理;另一方面,可以将不在场的转换为在场的,如通过对某人身体数据的采集,商场可以为不在场的某人提供在场的服务:基于某种软件显示其与某物的契合、匹配度等,让某人产生了在场的感觉。此外,数据挖掘技术还调节着人对自身存在的认同,例如“刷存在感”这一词语就透露出人对自身存在认同的种新方式,“点击率”则被视为自身被认同的一个重要考量。
与此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构成数据自然界的过程中,以一种更新的形式调节着人类视觉、听觉等,进而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认知世界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当驾驶员使用车載导航的时候,其所看到的车载导航所呈现的图景来自数据可视化技术对世界的诠释,是世界被数据化的一种虚拟呈现,驾驶员对世界的感知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促进着驾驶员对环境的诠释。因此,人类对世界的诠释与其说是人类通过自然界来获取数据,倒不如说数据为人类了解自然界提供了新的可能。数据挖掘技术以参与的形式进入世界的构建与诠释的时候,也就开启了关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新问题的伦理探究。
(摘编自闫宏秀《数据挖掘技术与调节:世界、世界的诠释与伦理的内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数据挖掘技术连接了人类与自然,让人们在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到隐藏的有价值的内容。 |
B.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界慢慢被数据挖掘技术的新自然界所取代。 |
C.“不在场的在场”指人类故意采用隐蔽、清洗等数据处理方式联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
D.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提升人的视觉和听觉,带给人们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方式的改变。 |
A.文章分析了数据挖掘技术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新现象,对技术、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了论证。 |
B.文章通过论述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及人类诠释世界的调节,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
C.文章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数据自然界可以为人类提供有别于传统意义存在的方式。 |
D.驾驶员使用车载导航证明了数据挖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据挖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A.数据自然界是数据挖掘技术对现实世界的解读与呈现,与现实世界是一一对应关系。 |
B.数据挖掘技术形成的“新的自然界”是以数据处理的方式拓展了人类存在的境遇。 |
C.“刷存在感”和“点击率”都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调节人们对自身存在的认同。 |
D.数据挖掘技术既参与世界的构建和诠释,又探究着大数据时代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