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明文徵明说:“古高人逸士,往往喜开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 笼上了一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宣和画谱》 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26幅。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 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 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 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 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荒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 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 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镇自题竹画云:“亭 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杨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 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
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 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应 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荒寒”指的是中国画里的雪景、寒林所体现出的荒凉寒冷的韵味。
B.“荒寒”是中国山水画家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是画家们在其画作中营造的一种典型气氛。
C.“荒寒”不仅体现在中国画的春夏秋冬之景上,也体现在梅、竹、菊等题材上。
D.“荒寒”被视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在中国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 视的因素。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并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其诗画特色,《宣 和画谱》收录了他大量雪景图。
B.—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 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
C.吴镇的竹画、杨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 一语加以称赞。
D.我国古代的画家,为了构筑荒寒的典型气氛,不惜以身犯险,亲自到雪景寒林之地去寻找、体验荒寒寂 寥之趣。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推断,下列诗句意境与本文所说画家们的审美趣尚相去甚远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09:0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乌乎纪事

季栋梁

天都山还顶着白雪,平地坡山里的雪却已消融了,地气涌动,春意盎然。羊开始脱毛了,生产队安排铰羊毛。

点了根烟,支书说:“你称上几斤羊毛擀条毡吧,毡这东西隔潮,预防关节炎,别到走的时候弄上一身病,到时埋怨咱乌乎人待你不好。”

我称了十五斤羊毛,支书说:“咱乌乎有毡匠,手艺高着哩,出去搞副业了,等他们回来。”正说着话,一老汉掮着一张弹棉花一样的大弓沿村巷走来。后来我知道他叫孙承运。

支书说:“你个老汉,说你你就出现了。”

老孙停下脚步,支书说:“咋放单了,你那口子呢?”

老孙说:“回家去了。”

支书说:“这时间咋回来了?”

老孙说:“我干大(干爹)救命哩。”

支书说:“回来了别急着出门,给老右擀两条毡,老右炕上没铺的。”

我说:“他的那口子……”

支书笑了笑说:“不是婆娘,是他的连手,六队的老哈,是个回回,擀毡是两个人的活计。两人从出徒到现在一起擀毡,几十年没分开过,他们是干弟兄。”

过了半月,老孙和老哈才来给我擀毡,我问老人咋样了,老孙说:“没了。”

擀毡这活让我感兴趣的是,从开始铺场子,他们就开始唱。

两人时说时唱,你一句我一句,还合腔。

我说:“他们没有成家?”

支书说:“两个都六十多的人了,年轻时候赶上乱世,命都顾不住,活下来都不易哩。解放了,太平了,可人老了,老孙娶过一个,没过上半年,跑了。”

擀一条毡得三天,待毡的水分蒸发干了,他们用两根小棍子一支,毡直立在那里。这是显摆他们的手艺。手艺一般的,擀出的毡这样是站不住的。

一日,公社干部老李来了,是来打前站的,说有个大领导要来视察,忆苦思甜。老冯、老尚两人忆完,老李不满意。支书说,再要找忆苷思甜的人难哩。会计说,把两个毡匠叫来,他们走南闯北眼望一辈子了,该是见过世面的,再说就让他们唱曲儿,哭苦曲儿。老李说,那叫来先试试。

支书说,先唱一遍听一下,他们就唱了一遍。老李说再唱一遍,两人又唱了一遍,老李说不错,就这。过了几日,大干部带着一帮人来了。开始忆苦思甜,老孙、老哈唱第一首还有些抖,唱第二首顺溜多了,还伴有动作。

领导对随行干部说,忆苦思甜就要这么搞,形式要活泼多样,他们唱得好,以后有忆苦思甜,让他们到省里来唱。麦收前,支书从公社开会回来,把老孙、老哈叫来说,全县要开忆苦思甜大会,要你们参加,支书说,去了上个心,好好表现,这次是要选拔参加省上忆苦思甜大会的人才,

省上选拔上了,回来就把你们拨到县上吃皇粮去,那就跌到福窝窝里了。

然而,不久他们又回来了,支书说:“咋回来了?伙食不好?”

老哈说:“要说伙食好得很,一日三顿饭,应时应卯的。”

支书说:“那咋回来了?”

老孙说:“弄不了那活么。”

支书说:“咋弄不了?你们嘴能得不是横竖都能说能唱的,就那么说那么唱么。”

老哈说:“唱啥唱,那不合人家心意,人家写了稿子,我们又不识字,人家一句一句教,我们又记不下,人家就吼骂哩,锤头大的娃娃都在你头上戳指头哩。”

老孙说:“也不爱那么说那么唱,就像喊口号一样。”

支书说:“哈,这给你们挣光阴哩,连这点苦都下不了?”

老哈说:“也不是下不了苦,不自在么,把人管得,哪里都不让走,上街看个热闹都不成么,坐监一样。”

他们又要出门了,一个掮着大弓,一个背着包裹,一路说唱着穿过街巷,不时跟人们抬几句杠。

支书说:“唉,人不想路,路想人哩,匠人的路在路上哩。两个老人唱了一辈子,走了一辈子,见过多少世面,谁说他们过的不是好光阴呢,现在让他们干别的,不行呢。”

支书去县上开会,回来说两个人去县上忆苦思甜,人家选上了老孙,没选上老哈,让老哈回,老孙留下来,老孙也不留,回来了,你说老孙留下了,老哈就放单了,咋办呢?擀毡是两个人的活计么。

(节选自小说《乌乎纪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描绘出了一个天气转暖、大地回春的景象,引出下文铰羊毛、擀毛毡的情节,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支书让“我”擀条毡,表明支书怕“我”在乌乎受环境的影响得上一身病,从而影响自己在乌乎村民心目中的威望。
C.领导对老孙、老哈的忆苦思甜很满意,后来得到了一次参加县里忆苦思甜大会的机会,支书对他们表达了良好的祝愿。
D.匠人的路在路上,基于这个朴素的道理,老孙、老哈选择了回来,继续自己东奔西走的闯荡生活。
【小题2】老孙、老哈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
【小题3】失去留在县里的机会,你认为老孙、老哈是否过上了自己的好光阴?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节选)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98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主持人:经过这个学习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您之前对人的内心的理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毕淑敏:我想可能是我对人其实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真的是想当心理医生了吗?

毕淑敏:一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再有一个,我那时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其实在我们中国现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人们特别需要心理帮助,这是一种使命感吧。

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达到什么程度,您自己就觉得满意了呢?

毕淑敏:通常,我可以确认咨询者的内心已经有所成长,他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而且他觉得自己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这时,我们就可以结束咨询了。

主持人:和几百个人面对面地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了吗?

毕淑敏:我想我会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觉得,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事情是想不通的,怎么会这样,太不可思议了。

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有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到它,而您做心理咨询师只接触到几百人,这个影响力会不会觉得小了一点?

毕淑敏: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个过程,如果两年的时间里,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了。

(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学的创作。)

主持人: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心理医生,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

毕淑敏: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我陷入一种特别大的愁苦之中。那时候我面临一个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把我的那种感悟或者来访者给予我的那些启示,用文字去表达,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也许其中的某些话会触动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两年的心理咨询,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

毕淑敏:那种影响好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常辛苦地去设计他,就会觉得在想象的时候有点自信不足。而现在的情况是,现实中有一个现成的人,我只要把他描绘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毕淑敏: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的人生的,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有同感,能有心灵的激荡,包括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我写作时其实没有去想文学是否具有治疗的作用,我只是想,那些生活中的人物,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您不管是做作家还是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些人的生命,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时一个心理上很大的成就感?

毕淑敏: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密切接触,这个过程是神圣和庄严的,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我也会有很多错误、很多不足,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抱有非常高的敬畏和热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毕淑敏与人合开心理诊所的原因,一是想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二是意识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B.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书,可能有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到,而做心理咨询师,只帮助了几百人,但毕淑敏觉得这段经历同样弥足珍贵。
C.毕淑敏认为文学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在某些方面能促使读者改变对世界或自我的认识,这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D.毕淑敏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师之后,退出了这个行业,原因是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太多,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还是做作家的痛苦选择。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接触到一些有关人性的文学理论后,对人的内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B.毕淑敏原来觉得按照她的逻辑,有些事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不可思议,但是和几百人面对面地交流后,她变得更加尊重人了。
C.毕淑敏确认向她咨询的人的内心有所成长并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且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时,就结束咨询。
D.生活中有些人感动了毕淑敏,她用文字把感动她的人表达出来,和更多人分享。她认为,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治疗的作用。
【小题3】毕淑敏被作家王蒙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称号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永不要说
毕淑敏
十年前,我在西部边陲的某部队留守处当军置,主要给随军家属看病。婆姨们的男人都在昆仑山上边。家里母子平安,前方的将士就英勇,我的工作很重要。。
家属都是从天南地北汇聚来的。原来在农村,地广人稀,空气新鲜,不易患病。现在像羊群似的赶在一起,加之西北干燥寒冷,病人不断,忙得我“不亦乐乎”。
我的助手是卫生员小鲁,一个四川籍的小个子兵,长得没什么特色,只是一对眼睛又黑又亮,叽里咕噜地转,像蜜炼的中药丸。正是“文革”期间,他没接受过正规培训,连劳动带扔手榴弹加在一起,算是上了几个月的卫生员训练班。不过他心灵手巧,打针、换药、针灸都在行,每天围着我问这问那,总说学好了本领,回家给他奶奶瞧病去。他奶奶有很严重的气管炎,喘得像堵了一半的烟筒。
一天他对我说,毕医生,我想买点青霉素给我奶奶治病。我给他开了处方,他买了药寄回去,过了些日子,他说奶奶的病比以前好多了,我们都为他高兴。可是青霉素用完了,想再买些。我又给他开了处方,这次他没拿到药。领导说药不多了,工作人员不能老自己买,得留给病人用。
边防站乔站长的独生子小旗病了。我开了青霉意打针,那剂量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足够大的。我向来崇尚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计策,用地毯式轰炸连续打了四天针,孩子的病势丝毫不见轻。我很纳问,这种怪症最近不断出现,用药像波凉水一样,好是一种极耐药的病菌侵袭了孩子。
有人说这医生的医术不高。这么年轻,自己没生过孩子,哪里会给孩子瞧病?
我说,我还没上过战场呢,可我治好过枪伤。
人们不再说什么,但孩子的病日渐沉重,我只有查书,把厚厚的书页翻得如同柳絮飞花,怕自己贻误了小小的生命。
终于有一天,小旗的妈妈怯生生地问我,您给我儿开的药,是一瓶还是半瓶?
她有些迟疑地说,那小鲁给我家小旗每次打的都是半瓶。
我的心嗖的紧缩成一团,像腊月天里一个冻硬了的馒头。这个小鲁!一定是他克扣了病人的药品,把青霉素私存起来,预备寄回家。
小鲁呀小鲁,这不是儿戏,人命关天!
我该怎么办?
当下顶要紧的是赶快给小旗补上一针。
之后我想了许久。报告领导吗,小鲁从此就毁了。贪污病人的药品,就是贪污病人的生命。置之不理,更不行。要是让病人家属知道了,要是病人因此有个三长两短,非得有人找他拼命。
我把小鲁叫出来,对他说,小旗的病若是治不好,会转成肾炎、关节炎、心脏病……
他惊愕地瞪圆眼晴,说真有这么严重?没有人给我们讲过这些。训练班里就讲过打针的时候要慢慢推药,病人不疼。
我说,我知道你惦记你的奶奶,可你知道每一个病人都有他的亲人。你的心里除了装着你的奶奶,也要给别人留个地方。
我说你不要以为打针不过是把一些水推到内里,就像盐进了大海,谁也看不见。不是的,科学是谁也蒙骗不了的,用了什么药出现什么疗效,那是一定的。假如出了意外,那可就是出了医院进法院……
他的脸变得像包中药丸的白蜡壳。
毕医生,我……我……他说。
我赶快堵住他的嘴,就像黄继光堵枪眼一样果断。哦,别说,什么也别说。世界上有些事情,记住,永不要说。
你不说,就没有任何人知道。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们永远都不需要知道。不要把错误想得那么分明。不要去讨论那个过程,把它像标本一样在记忆中固定,有些事情不值得总结,忘记它的最好方法就是绝不回头。也许那事情很严重,但最大的改正是永不重复。
小鲁的眼泪流下来。我不怕眼泪,我怕他说话。还好,他很聪明,听懂了我的话,什么也没有说。
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后来,小旗的病很快好了,留守处再也没有出现过用药不灵的怪症。
再后来,小鲁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春风般温暖,被送到军医大学学习,成了一名很优秀的医生。
只是不知他奶奶的病好了没有?有这么孝顺的孙子子,该是好了的。
(选自毕淑敏《欣喜是自酿的》)
【小题1】下列对文中小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鲁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护培训,但是他心灵手巧,打针、换药、针灸都在行,而且经常向“我”请教。
B.小鲁是个非常孝顺的好孩子,他跟“我”学医,并且让“我”给开处方,购买青霉素,一心想着治好奶奶严重的气管炎。
C.小鲁不知道把药量减半就等于药效减半的医学知识,为了给奶奶寄药,而私自将“我”给病人开的药克扣一半。
D.小鲁在得知自己的错误有可能导致那么严重的后果时,流下了忏梅的眼泪,他听懂了我的话,保证决不再犯。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给边防站乔站长的独生子小旗看病,开了处方,打青霉素针,但因为连续打了四天针却不见效,而被质疑医术不高。
B.“我”给病人开药总是加大剂量以图尽快见效,但是这个方法在治疗小旗的病时,却失灵了,我为此狂翻医书寻求补救之法。
C.小旗的妈妈在孩子久治不愈的情况下,终于产生了怀疑,她询问“我”给孩子开的药是“一瓶还是半瓶”,让“我”得知了小鲁的过失。
D.“我”知道小鲁是为了救治奶奶心切才犯下这无心之失,所以并没有责备小鲁,更没有举报小鲁,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小鲁。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是一名年轻的边防医生,负责为某部队留守处的家属看病,“我”认为自已的工作很重要,为了让戍守边防的战士安心,力保母子平安。
B.戍边战土的家眷来自天南地北,人多聚居,又不适应西北恶劣的生活环境,所以多有染病,而“我”整天为此忙得“不亦乐乎”。
C.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所用喻体信手拈来,比如对小鲁的外貌神态描写就用了“蜜炼的中药丸”“包中药丸的白蜡壳”的喻体,生动形象,十分贴切。
D.“我”不让小鲁说出事实真相,是担心领导知道,小鲁前途尽毁;担心病人因此有个三长两短,病人家属知道了要找他拼命。
E. 文章讲述了“我”以大局为重,在矛盾中选择包容小鲁,从而使他主动认错,深刻反省,努力工作,成了一名很优秀的医生。
【小题4】《你永远不要说》一文作者认为,犯了再严重的错误,“最大的改正是永不重复”,你认同她的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个时代,很多作家的名字在报刊和新媒体上频频出现,人们却想不起他写过什么,而有的作家名字一出现,唤醒的则是作品的名字及相关想象,这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写作意义上的成功的区刖,双雪涛的“好”显然属于后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名字将一直与《平原上的摩西》(以下简称《摩西》)捆绑在一起。

通读双雪涛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对大历史变革与个体、群体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是极其敏感的,只是他不愿意把这些故事变成关于历史进程的肤浅论证材料。事实上,当我们意识到历史从未在他的故事中缺席时,才会发现,他早已把历史与人的关系编织进故事的纹理中。很显然这里挺立着由精湛技艺所支撑的鲜明的小说观和历史观,即只有在精心编制的好故事的罗网中,历史这只“怪兽”才能被一种具体、丰富也更具说服力的方式诱捕、显形。

就小说中的“虚构”来说,这里并不存在特别复杂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尊严、前途和命运如何成为历史怪兽的养料,双雪涛心知肚明且有切身体会,只是他不相信历史只有一种抽象的表情,哪怕只是狰狞和吞噬,也会有具体的姿势和形态,更何况历史事件的发生,最终要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承担。所以,在双雪涛的小说中,故事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而历史不只是背景,也是以各种形态渗进故事的有机成分。两者之间如何有机融合,也就成为需要依靠智慧和技艺来成全的事情。

历史发生的时刻,最初必然表现为人的遭遇,并最终物化为文字和器物,这是历史消散后留下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构”介入历史的方式,便是用器物和文字对人进行招魂,在这个过程中历史逐渐脱离抽象意义上的神秘性和匿名性,逐渐呈现出具体可感的形态,这正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历史祛魅,即重建历史表情,或日历史显形。帕慕克坚持一个观念:“物品既是小说中无数离散时刻的本质部分,也是这些时刻的象征或符号。”这句话虽然并未明确指向“虚构”与历史的关系,却能贴切说明双雪涛在设置历史的“诱饵”(物品或器物)时所体现出的非凡匠心和能力。

《摩西》无疑是一篇杰作,这里暂且只分析其中的一个细节,一种名为“平原”的香烟烟盒的作用。“烟盒”最显而易见的功能,就是解决了情节设计的基本逻辑问题。故事里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一条线索,众声喧哗,彼此纠缠,直到“烟盒”出现,错综复杂的线索才建立一种比较牢靠的逻辑关系。由此,故事冲出迷局,开始进入令人期待的“解密”程序。

我无意宣称《摩西》必将成为未来的经典,但“诱饵”的精心设置让历史在一个好看的故事中不断具象化,于是,历史表达便言之有物,现实描绘又有纵深感。做到这一点,一部充满意义张力的小说至少成功了一半。

(摘编自方岩《诱饵与怪兽——双雪涛小说中的历史表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双雪涛的小说在故事纹理中渗透着历史与人的关系,但他不愿意把故事当作表现历史进程的材料。
B.双雪涛的作品体现了他的小说观和历史观,他以自己精湛的技艺重新诠释历史,让历史怪兽显形。
C.双雪涛认为历史是有具体的姿势和形态而不是抽象的,最初表现为人的遭遇,最终物化为文字和器物。
D.《摩西》中“平原”香烟盒解决了情节设计的基本逻辑问题,是双雪涛精心设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诱饵”。
【小题2】下列对文中观点及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双雪涛得到人们的认可与他的作品尤其是《摩西》密不可分,属于写作意义上的成功。
B.文章以《摩西》为例,说明双雪涛极为重视个体、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大历史变革之间的密切关联。
C.引用帕慕克关于小说“物品”的见解,意在肯定双雪涛具有设置器物或物品这些历史“诱饵”的能力。
D.文章给予《摩西》很高的评价,认为作者精心设置的“诱饵”,让故事与历史相互印证,小说因此而更加好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提及双雪涛的名字,唤醒的是《平原上的摩西》,他的艺术成就超过那些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作家。
B.历史不能虚构,但是介入历史的“诱饵”却可以虚构,它使历史逐渐脱离抽象意义上的神秘性和匿名性。
C.双雪涛的小说中,故事不仅是写作的目的,也是一种手段,而历史也以各种具体的姿态有机渗进了故事里。
D.在双雪涛的小说中,“诱饵”的设置使历史在小说的故事中不断被具象化,让小说充满了意义的张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懂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孙犁笔下的荷花淀,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有相似之处,山水美中都蕴含着人性美,尤其体现在对女性的刻画中。
B.小说语言质朴、简洁,又内涵丰富。如划线句子,没有直接说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去参军的心理反应,但是一“震”一“吮”,可以窥见她内心的波动。
C.小说的开头描写了荷花淀秀美的风光,一方面,衬托人物美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暗示美好家园决不容敌人践踏的主题。
D.小说结尾,几个妇女偷偷去看望丈夫,却没有看到。由于衣服没有送到,要紧的话没能说出,婆婆的嘱托没能完成,非常失望。
【小题2】作品初被收入语文教材时,孙犁曾因为编辑把文中的“藕断丝连”改为“牵肠挂肚”而不满。试分析编辑改动的原因和孙犁使用原词的理由。
【小题3】分析概括水生嫂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