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树
许仙
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奄奄一息,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
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
老伴抹着泪,对儿女说:“你爹想回家过年,你们就随他的心愿吧。”
李赛白和李赛红这才送父亲回家。
这天是年廿九,李赛白和李赛红回到老家就奔进奔出的,要给父亲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李赛红和母亲把家清扫干净,又准备红包、烟酒茶和糖果;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他们还准备了宝烛、香、鞭炮和烟花。家里亮堂堂的,飘出煮粽子和炒瓜子的香味,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
李正回家后神志反而清醒了,时不时地睁开眼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李正忽然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身来,要看一看孙女和外孙子,瞧着孩子们跑进跑出的,枯槁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下午,李赛红和嫂子下厨,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李正居然喝了一杯酒,还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
吃过年夜饭,饭桌撤走了,老伴和女儿、儿媳妇收拾干净后,再次回到他床前;李正伸出手来,吃力地比划着。
李赛红问母亲,爸爸说什么?“打树。”“打树?”李赛红问父亲,李正点点头。
儿媳妇愣愣的,但李赛红连忙朝父亲说:“好。打树。我们打树。”
打树是李家大年三十必备的传统节目。院子的围墙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分别是李赛白和李赛红出生那天李正种的,如今已有四十岁和三十八岁了,是方圆百里以内两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乡亲们但凡教育起后代来,必以李家儿女为榜样。
李赛白和李赛红自有记忆起,每年吃过年夜饭,父亲就操起门闩,李赛白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梨树后,李赛红也学哥哥样,躲在自己的桃树后。
李正借着几分酒力,先打梨树,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就在树后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李赛白又答:“决不开谎花。”轮到桃树,也是这番打问与应答。
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都大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李正依旧热衷于打树,让两个成年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问:“我是梨树,怎么开红花结红果呢?”李正醉醺醺地说:“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黑花结黑果?”李赛白又答:“决不开黑花结黑果。”
再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升职了,当官了,从商了,发达了,回家过年,李正还是热衷于打树,让两个大人躲在树后,还是边打边问……
孩子们不知道打树是怎么回事?好奇新鲜,吵吵闹闹的,院子可热闹了;李赛红将门闩交给哥哥李赛白,自己拉着侄女躲在梨树后,李赛白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红就教侄女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白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她们又答:“决不开谎花。”接着是李赛红打树,李赛白拉着外甥躲在桃树后……卧室里,李正笑微微地望窗外,慢慢地合上老眼;他太累了,去那边休息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 ①谎花:不结果实的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一句,为下文写“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护”及“移饭桌”“给父亲敬酒”张本。
B.昏迷的李正之所以“老眼潮湿”,是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离开亲人,很是舍不得;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
C.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还准备了宝烛、香、鞭炮和烟花等,是要给父亲过个热热闹闹的年。
D.这篇小说以“父亲”为主要人物,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场面等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感人。
【小题2】李正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3】李家的“打树”教育给人以深刻启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4 02:3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①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②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③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④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⑤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⑥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⑦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⑧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⑨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直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的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⑩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金灿灿的苞谷做背景,映衬着主人也发出金灿灿的光。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两把硕大的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她在守望, 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小题1】对全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章以作者探访山村的行踪为线索,采用了“移步换景”的记游手法,我们随着作者的步伐浏览了这个村庄。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写景状物淡而有味。
B.“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群”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繁华喧嚣,表达作者想暂时逃离这喧嚣的城市的愿望。
C.第7-9段写村庄的各种景象和自己感受,是希望人们对美丽村庄行将消失给予关注。
D.文中的老人既有热情淳朴的一面,也有落后守旧的一面,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E.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山村行将消失的痛惜之情。
【小题2】文中第3段对溪水的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全文看,题目“孤独的守望”包含了哪些含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的怀念
郭峰
⑴现在我又记起那条小河。我想起在这里,每日一早起床,便有许多繁杂的声音来扰乱我的平静了。真的,早晨起来,一个人应该是多么快活才对,因为在一夜之间已经得到了充足的睡眠。是的,夜间给予吾人以幸福的休息,可是,现在我恢复了意识的第一个感觉,但是日常的纷乱,早在我醒来之前,已经在四近排演的了。
⑵ 从小巷里传来木车的轱辘声,它是货车。那货车上载了不少污秽黑乌的家具,这使我感觉得有人在这样早的时刻便搬家了。这城市有多么的拥挤,人们又多么的善于搬弄是非和互相排挤。除了木车的轧轧之声以外,还有粗暴的叫骂声,器具的乱碰声,以及打架和怪叫。我想这样已经够受了。这早晨没有让人安宁的时刻。没有比这更使人烦闷,更叫人没法排遣的时日了。
⑶什么时刻,在能够听到微风行过林间的沙沙之声响,有雨打在窗前檐上的音乐,有鸟们早颂的歌哩?
⑷我为什么不会想起在乡下时所过的那些日子?每日醒来以前,代替这种吵闹的,是可爱的鸟声。那有千百种。乡下真有好多的鸟类哩,乡下只有农夫,可是自然界的代言人---禽鸟,却何止千百种?随便哪种飞禽唱出的晨歌都是令你不能忘怀的。真的,我们有多少的日子,差不多是一生,能有几日是能够享受这种兴趣?多半的日子,我们均在无意义的喧意中,虚度过去。
⑸唉,现在我更怀念起那一段安宁的时日。什么时候我才能够重新返回到那里呢?那里有一种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的安静,此番我真的焦灼不堪!这小巷里传来的日常不变的叫嚣呵!这样住下半年,一个人一定脾气变得极坏。人到了暴躁的地方,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⑹我想起那条小河,真的,它是多么可爱。安宁,是的,多么为我们所需要。可是我们不要呆板,不要枯燥。小河使我们四周的生活因此显得温柔和活泼。我常常到那里去,享受一个新鲜的上午,或一个温暖的黄昏。
⑺如果早晨没有鸟歌怎么办呢?在乡野的安静之中,要是没有河水的流动,可以够叫人感到遗憾的了。诗趣,全在寂静中寓有多样的变化。而河流似乎是调节整个乡野之气氛的唯一要素,一如鸟歌调整树林的美丽然。因为林中无鸟,则其情趣将大大消减。
⑻我想回到那里去。这喧闹的市声,真不合宜于我的性格。城市于我何有哉?什么时候,和什么力量,使我投身于这样一个恶浊的地方?想起来真是可羞的呵。
⑼为了一些“合法的薪水”,我到这座城市来“工作”吗?这是一种名誉吗?唉,一切普通人所见所认定的,她们所定的标准,她们的信念 (如果也有的话),都是如此的叫人难堪。也不去说这些吧,这叫我更为心痛。只是我为什么也投身于这块地带来呢?世间没有比懊悔更叫人伤心的事。
⑽我打算马上把行李扎好,或者,可能的话,是留下一点日常应用的东西,比如一支笔,一瓶墨水等。其余就索性丢掉。可能的话,我就跣足回到河边去。我要在哪里医治我的灵魂,要在那里洗足,把我身上的灰尘一一洗个干净。
⑾河,小小的河流,日夜低低的唱。我将回去了,因为我没有法排遣对你的怀念。我是信诚的,因知不能欺骗自己,这生活对我是不合宜的。这粗糙的日子,使我心灵枯萎,请你稍为等一等,我马上就去啦,我将在日光下行走,向你的,岸上的柳荫一直走去。
1946年
(选自《开窗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现在我又记起那条小河”,既照应了文章题目,也通过一个“又”字,表明自己对小河的怀念不止一次,这样写先声夺人。
B.通过描写小巷里的轱辘声、粗暴的叫骂声,器具的乱碰声,以及打架和怪叫等叫嚣声音,
不仅是我想念“小河”,也是别人搬家的理由。
C.作者心目中的“小河”有微风行过林间的沙沙之声响,有雨打在窗前檐上的音乐,有鸟们早颂的歌声,人心灵上可以获得安静与慰藉。
D.从第三段始多使用疑问句,有的引出景物描写,有的引出心灵感叹,有的引起下文,由景入情,由诗意栖居到心灵的升华,层层深入。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河的怀念”含义的理解。
【小题3】作者对“河的怀念”,为何反复写城市的喧闹与“我”不良的心情?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日常生活的“艺术化”
一说到审美,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个人之外的对象世界,因为人是审美的主体,只有个人之外的对象世界才能和人发生审美关系,这是传统艺术观念给人的误导。一些美学观念认为艺术是审美的半壁江山,因而艺术创造成了艺术家的专利,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恩赐,只有艺术家才是审美的追求者和发现者,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只是审美创造彼岸的观者和受众,这是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审美的严重误解。我们要突破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惯性认识,其实审美就发生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境域主要是人对自己的审美关系,人以审美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全部生活,审美成为人自身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人全部生活的一个基本维度。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一种对自我审美意境的追求、建构和体验之中。也只有进入了这种审美状态,人才获得了本真的自我,审美境域成为现实的个人存在以及持续的动力与源泉,因而审美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基本核心和宗旨:人,审美地生活着。
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境域比较起来,艺术仅仅是审美视野中非常渺小的一个领域。只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境域往往习焉不察。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境域首先表现在人的物质生活层面的美化上,人们要美化自己和生存空间:美容美发、美食美居,力求把自己的自然形体和日常生活世界都提升到审美的境界,这是静态的审美追求;动态的审美追求就是人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中都讲究气质风度、风流潇洒;再大到整个人格的个性风采、神秘浪漫,总体生活历程的戏剧意味、传奇色彩以及日常语汇中追求的生活“滋味、情调”,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追求和意境建构。
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境域建构还表现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工作,一旦陷入了僵化和枯燥状态的时候都经常会说“能不能艺术一点儿”, 人们有时候还说政治是一门艺术,领导组织工作要讲究艺术。在很多技术实践了一定阶段之后,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时期,人们最后都要讲求进入“艺术化”的境界。《庄子·内篇·养生主》中讲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描述了一个日常体力劳作者达到审美境界的例子,包括“熟能生巧”等,人在追求整个人生乃至全部日常世界时都要“艺术化”,这种“艺术化”的诉求,就是日常生活世界中非艺术领域的审美境域建构。李泽厚先生强调人的实践活动需要把握一个“度”,我认为这个“度”也就是日常生活世界中所说的“艺术”,这个“度”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人把握到这个“度”的刹那产生的体验就是审美。
在传统的艺术观念之中,诗书画印、钢琴、油画这些高雅和精英品类才是纯粹的艺术,是审美眼光聚焦的对象,工艺装饰、民歌等则都是边缘化的、不纯粹的艺术。其实如果用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境域建构眼光来观照,正是这些介于实用与艺术之间的门类,包括流行音乐、民间舞蹈、戏曲影视等,才是日常生活世界审美境域建构的纯艺术。民间的原生态艺术、实用艺术,大众普及,通俗流行,围绕着现实的个人,成了建构日常生活审美境域的外在艺术主体。而所谓纯粹艺术,在被精英化、经典化之后孤立提纯出来,成为少数人从事的“崇高事业”,反而脱离了原生土壤,游离出日常生活世界,甚至被塞进了许多非艺术的内容而成为工具,沦落为理性的奴隶。日常生活世界的基本向度是审美的,人生最后的高妙境界都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经由此“度”,人的整个生活才进入艺术的境界和审美的境域。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的艺术观念里,艺术创造是艺术家的专利;而在作者的观念中,审美就发生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
B.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能够把油从铜钱眼里注入葫芦而铜钱不湿,这就是体力劳动者在日常生活中达到的一种审美境界。
C.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达到了文中所说的“人生最后的高妙境界”。
D.有些所谓纯粹艺术在被精英化、经典化之后沦落为工具和理性的奴隶,从而导致脱离了原生土壤,游离出日常生活世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论演员修养
蓝天野
我今年91周岁,算来以话剧为业也70多年了,心中不无感慨。我暮年白发,去年年初还登台,两部我导演的戏也成功上演。半生与戏剧结缘的我,悟得一个道理:演员创造角色不能从拿到剧本才开始,既然认准这个专业,就必须时时涌动着创造愿望,在没有合适剧本和角色之时,心中仍积蓄创造热情。我还能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还能再导演个什么样的戏呢?我一直在问自己。请白桦为我写《吴王金戈越王剑》,请万方为我写《冬之旅》,去年又邀郭启宏写《大讼师》,都是这样得来的剧本。
北京人艺1952年建院,演员来自四面八方,表演方法五花八门。演剧方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生活积累。胸有丘壑,厚积薄发。北京人艺建院之初并没有马上排戏,剧院做的第一件事是下厂下乡,全院导演、演员、舞美人员分四个大组到工厂和农村去。我去的是琉璃河水泥厂,比我年长的刁光覃、田冲,以及焦菊隐先生和我们一起。在这半年中,我们确实做到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之余,还跟着工人一起欢聚、打球,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北京人艺演剧风格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每排一个戏都要求必须认真深入生活,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自觉习惯。人艺的经典剧目《茶馆》就是体验生活、深入生活的典型作品,创作者在前期进行的准备工作,甚至超过排戏所用的时间和精力。
文化修养对一个演员也很重要。人们常说:“演员创造能达到什么境界,最后拼的是文化。”北京人艺有浓浓的读书风气,排练厅有幅标语“做学者型的演员”。我对此其实略有质疑,戏剧人知识深厚、学贯中西当然好,如焦菊隐先生是留法博士,同时熟悉中国戏曲,把中国话剧提升到更高境界,但这何其困难。我认为,演员要有文化,但不能书生气,更应像一个“杂家”。北京人艺许多演员善于琴棋书画,虽然只是出于兴趣,但确实有助于塑造人物、提升文化品位。北京人艺当年曾经请来很多位京剧、曲艺大家传授创造经验心得,荀慧生先生、裘盛戎先生不止一次来到剧院,我们常常白天听讲,当晚看他们演出,领悟自然更具体、更深刻。此外,像骆玉笙、魏喜奎、良小楼等名家大家也来讲过课,教我们台词,让我们掌握吐字归音、台词清楚的方法。骆玉笙先生很想教我一段京韵大鼓,若不是我天生跑调,肯定学一段《剑阁闻铃》。也正是人艺演员注重多方面的积累,才为焦菊隐先生后来倡导中国话剧民族化探索提供了人员优势。
现在有些对演员的称呼,比如“小鲜肉”,听者还有些得意,我认为这种叫法很不合体,甚至带有侮辱性。这种称呼说明演员不懂表演,只是在卖弄自己的脸面。演员就是演员,其专业就是表演,这是一个有敬意的称呼、值得尊敬的职业。如果说现在社会上对演员有什么负面看法,我们首先要三省吾身。我相信,只有用角色说话,才能赋这份职业以尊严。
(选自2018年1月3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作者在文中对演员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