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侯一刀
石上流
在青田填,谁最出名?侯一刀。侯一刀本北平人氏,怎会流落名不经传的青田小镇,无人知晓。在那日寇侵华、兵荒马乱的时代,每个背井离乡的人也许都有一个故事吧。
侯一刀是个沉默寡言的汉子,就像他的外表,冷硬如铁。从他那里,你是很难探究出什么秘密。
那些星星点点的关于侯一刀的陈年旧事,是从胡三口中掏出来的。
胡三是随侯一刀一同来到青田镇的另一个汉子。据他自己所言,和侯一刀是师兄弟。
和侯一刀截然相反,胡三笑眉笑眼,跟面团似的。他跟谁都说得来,平日又好两口,结果青田镇人就用自酿的酒从他口中套话,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好家伙,原来侯一刀竟在北平武林大会上得过刀术冠军,赢得“刀王”称号。
起初,没多少人相信胡三的话,以为那不过是他酒后胡诌。直到亲睹侯一刀手刃为害一方的土匪头子“黑老雕”,这才对他肃然起敬。
那一日,“黑老雕”带着喽罗们下山,一阵恣意践踏之后,还抢得一对孪生姐妹欲押回山寨。为夺还女儿,可怜的老妇喋血当场。就在“黑老雕”仰天狂笑之际,一团影子从人们面前掠过,瞬间,秃顶开花的“黑老雕”从马上栽了下来。
“黑老雕”为匪多年,绝非泛泛之辈,他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一招之内便作了别人的刀下之鬼。
除了那祸害的不是别人,正是平日闷声不响、靠打铁为生的侯一刀。自此,侯一刀在青田镇名声大振。
侯一刀除了刀法精绝,还有一手治病救人的本事。据胡三说,侯一刀的祖父、父亲都是有名的中医,而侯一刀则将他们的医术发扬光大,一柄小小手术刀曾让多少濒危病人起死回生。
就因他有这一手绝技,连日本人都找上门来了。一天,翻译官带着几个日本兵来到侯一刀的铺子,声言铃木先生有请。
铃木乃是驻扎当地县城的日本鬼子头目,平日带着小鬼子烧杀掳掠无恶不作,青田镇的男女老少谁不恨之入骨,将他与“黑老雕”并称“双煞”。今日铃木派人来“请”侯一刀,谁都猜不透他葫芦里卖的是啥药。
尽管极不不希望侯一刀随他们前去,但看着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大家心里虽担忧却又无可奈何。
侯一刀在临行之际向众乡亲深深一揖,说谢谢大伙对侯某的关心了,眼波中似闪烁着说不出的依恋。
侯一刀到了日军驻地,被带至一间武馆。铃木正傲慢地坐在那里,皮笑肉不笑地对侯一刀说,你的,领教一下日本武士的厉害。说话间,武士打扮的山田次郎持剑逼了过来,眼中透着一股寒气。侯一刀从兵器架中操起一把大刀迎了上去,乒乒乓乓地和他交起手来。打到近百回合时,侯一刀渐渐不支。又过一会儿,山田次郎的剑尖已对准侯一刀的咽喉。
铃木狂笑不已,走了过来,拍着侯一刀的肩膀说,你的大大的良民,皇军不会为难你的,有一个手术你的来做。
侯一刀似乎早已料到,不动声色地随铃木来到一间房里。那里面躺着铃木的情人佐美子。佐美子体内长了一个肿瘤,日本军医做不了这一复杂的手术,于是铃木想到了侯一刀。狡猾的铃木又怕侯一刀耍花样,便先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侯一刀果然不负盛名,手术做得很漂亮。至于事后少了一把小小的手术刀,又有谁会注意到呢。
庆功宴上,铃木高兴地端起酒来敬侯一刀。
侯一刀傲然一笑道,且慢,铃木先生。说起来咱们可是早就相识了呢。
铃木不解地望着侯一刀,陪在一旁的山田次郎也颇感好奇。
方中醒这个名字你想必不会陌生吧。
铃木怎会不记得呢,昔日他在北平驻守,逼迫名医方中醒专门为皇军效劳,方中醒坚决不从,正是自己暴怒之下用手术刀割断他咽喉的啊。因此铃木一听侯一刀提及此名,就紧张得霍地站了起来,你的,和方中醒的什么关系?
你给我听好了,我就是方中醒的儿子方宏。侯一刀一字一顿、义正词严地说。
铃木枪已出鞘,还未及发射,但见一道银光射向铃木,铃木颓然倒下。
在一阵枪声中,方宏哈哈大笑而绝。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塑造了胡三这一形象,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侯一刀;同时,也借胡三之口巧妙地交代侯一刀的相关信息。这一安排颇具匠心。
B.小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往往寥寥数语便能突出人物风采,如写侯一刀手刃土匪头子“黑老雕”,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传奇色彩。
C.青田镇男女老少对日本鬼子头目铃木恨之入骨而又无可奈何,希塑侯一刀能为民除害,因此看到他被铃木请去,心里既喜且忧。
D.为了给侯一刀来个下马威,铃木安排山田次郎与他比武,比武时侯一刀被剑尖对准咽喉,这一细节为下文侯一刀牺牲作了铺垫。
E. 在刺杀铃木之前,侯一刀主动询问他是否记得方中醒这个名字,并且表明自己就是方中醒的儿子方宏,是为了让铃木死个明白。
【小题2】侯一刀的形象有哪些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侯一刀就是为父报仇的、北平名医方中醒之子,这一结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请联系前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7:08: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喊魂
徐建英
从我记事起,湖村人爱有意无意地跟我说:你是你爹捡的!
他们说:那日潘河上跑水,鱼跟着泄洪道往潘河下溢,你爹拿着鱼叉在河下叉鱼。那天你爹的运气特别好,岸上摆了白花花一大片。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水盆,盆中放了一个漂亮的女婴,你爹当时就扔了鱼叉,鱼都顾不上要,把你抱回了家。
这个版本初时我并不相信,我们湖村的大人最爱吓唬细伢时说那个谁是从哪儿哪儿捡来的。但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我娘:“我当真是我爹捡来的不?”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娘接着又说,你爹当时叉了一天的鱼,累得很,一路抱你回家时手都酸了。”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作势找扫帚要打大丫,大丫吓得赶紧往外钻。随后娘对我说:“二丫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丫头片子做甚?你是我亲生的呢。”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受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再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晒在太阳下的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时,我伙同大胖娟子他们躲在屋后吃冰棒,叽叽喳喳笑得不亦乐乎。
娘找到我,盯着我红彤彤的嘴,又看到屋后那堆冰棒纸,脸色铁青。在她转身找扫帚时,我赶紧和大胖娟子他们一起从后院门溜了。
大胖说:“你娘逮上了,准揍扁你! ”
娟子说:“二丫你别难过,我悄悄听到我娘跟人唠话时说,你爹把你从潘河捡来时,你娘哭了很久!捡了你,她就不能再生儿子了。”
我很难过。整个下午,我就躲在潘河的河湾里,玩水、摸鱼、捉虾……到娘找到我时,天都黑透了。
晚上娘还没来得及揍我,我就头痛,发烧,说胡话。连着几天在卫生站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每晚高烧说胡话得厉害。娘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哭,最后在奶奶的劝说下,娘提了一大堆礼物背着我去村头找神婆“三相公”。
娘从前不信“三相公”,一向都绕着她家走。
“三相公”把我放在椅子上,又翻开我的眼皮细看,随后手指头在指节上点点掐掐,最后说我被潘河中的淹水鬼缠了身,丢了魂。
娘信以为真,返家就把鸡蛋煮熟,剥开蛋壳绕在我脸上来回滚圈。又把油灯剔亮,在我枕头底下放把剪刀,然后和“三相公” 一起去潘河,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娘的声音从潘河传来:“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
迷糊中我也听到“三相公”的声音:“回来了呀!”
听见娘又叫:“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了呀…… ”
“三相公”又答:“二丫回来了呀!”
唤声越来越近,娘走近我的床头,轻轻地把怀中的什么东西放在我的心口,掖紧被窝,轻拍 着:“我的二丫在这,我的二丫回来了喽!”
我在迷迷糊糊中眼泪却淌湿一大片枕头。早听别人说:细伢子在野外失了魂,只有亲娘唤才能把魂魄招回来,别人喊,会把魂魄吓跑,而细讶子也就没命活了。而我,是爹从潘河上抢来的野讶子!
潘河边又传来娘的声音:“二丫!你在潘河里吓了回呀…… ”
“三相公”的声音接着又响起……
那夜,娘的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
因为这场突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但大丫从此记上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频繁地 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嘁:"大丫,大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爹那天拿着叉在潘河下游叉鱼,那天运气特别好,岸上摆了白花花一片,就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嘻嘻……〃
娘在院中里听到,边作势找扫帚,边比比划划地打着手语——娘自那晚为我喊魂后,声带就拉坏了!因为娘听“三相公”说,就算不是亲娘,只要娘心在,魂魄都是能喊回来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喊魂”故事却被作者讲述得温情动人、清新朴实,原因是“我”确实因“喊魂”捡回了性命。
B.小说塑造“娘”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如“娘”用熟鸡蛋在“我”脸上滚圈,还在潘河边为我喊魂。
C.神婆“三相公”这人物在文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正是她的法术,使得“我”最后逃过一难,作者借“三相公”表达了对传承民俗文化的希望。
D.文中反复出现“大丫”和“我”互称“野伢子”,反映出两个孩子因为凉鞋的事情而心有芥蒂,不能释怀。
E. 语言清新流畅而富有张力,叙述不急不缓,起承转合自然而圆润。将一个寻常的弃婴题材与极富乡村风情的喊魂故事结合在一起。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娘”的形象。
【小题3】“喊魂”的情节只出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为什么要以“喊魂”为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新年康乃馨
金光
说实在话,这样的天气她坐在这儿很委屈。可委屈有什么用啊,生活就是这样艰辛。只有这样坐着,每天看着一个个人从车站走出了,站在她面前拨打电话,然后付费,她才能有收入。
她只有17岁,这个年龄应该上高中。可不行,她得坐守这个讨厌的电话亭。自从她爸爸出了车祸,她守在这儿已经三年多了。她想,她还得继续守下去。守到什么时候,鬼知道。
现在是除夕夜,远处要已有爆竹在响了,透过铁皮房的窗口往外望去,能看到天空中不时升起的礼花。铁皮房里冷极了,她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两手搓着,哈着气温暖有点儿僵硬的双手,但这几乎没什么作用。
她的世界就是这两个平方米,一天到晚看着人来人往,每张面孔她都陌生,偶尔会有一个人在她面前停留一下,拿起放在窗口的电话拨打,然后问多少钱,她就看看计价器上显示的时间,说出准确的价格。对面的人匆匆付账,没有人多看她一眼。
母亲下岗了,弟弟要上学。母亲就把她爸爸生前经营的电话亭交给了她,自己到菜市场卖菜。在这儿,没有人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她还兼营着一些畅销杂志,没事的时候总爱低着头翻看。她从来都是轻轻地仔细翻动着,怕把杂志翻旧了卖不出去。杂志看起来很新,可哪一个角落都有她的目光。但这会儿和往常可不一样,她异常孤单,听着远处不时响起的爆竹声,她多想锁了铁皮房回家啊。可她不能,后面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趟向东或向西的火车经过,说不定会有一些下车的人要来打电话,她得这样待着,直到最后一趟车驶过。
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那女的一袭长发,紧紧地依偎在男的胸前,留下长长的影子慢慢地晃动着。她起先看的是那对恋人,等他们从她的窗口走过,她便盯着那影子看,直到影子完全从她的视线里消失,她又转回目光,搓着手,看远处不时升腾的礼花。
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电话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声音:“朋友们,再过五分钟,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期待这一美好的时刻吧!”电话里,妈妈说的什么她一点儿也没听到。
“您好,打一个电话好吗?”突然,一张微笑的脸出现在窗口,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小伙子。她一愣神,立刻笑着点了点头。她想,今天是除夕夜,很多人从外地匆匆往家里赶。她故意把脸侧向一边,不去听他的声音。
电话很快打完了,小伙子放下电话,依然微笑看着她:“冷吗?”
“不冷。”她也笑笑,望着那张笑脸。
“我不信,肯定冷。”他调皮地说着,然后掏出钱包,拿出一张百元纸币递给了她。
“对、对不起,找不开。”她的确没有那么多的零钱找他,她有点儿抱歉。
小伙子头一抬,指着她身后的杂志说:“那我买你一本杂志吧,这样总能找开了。”
“那也找不开。”
小伙子有点儿为难了,踌躇了一会儿,毫无办法。
她说:“你走吧,不收你钱了。”
小伙子不好意思了:“那怎么行啊?”
“咋不行,你快回家吧,家里人等着你呢。”
小伙子沉默了一会儿,只好向她点了点头,离开了。
她重新把计价器归了零,正要抬头眺望远处的礼花,忽然看见刚才小伙子递过来的那百元钞票躺在电话机旁边。她一愣,立刻拿起钱,门一关追了出去。幸好,小伙子还没有走远,她一喊,他停了下来。
“钱忘记了!”她走上前递给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小伙子接过钱,反复在双手中递换着。“不为什么,这是你的钱呀。”她淡淡地笑了笑,转身离开了。小伙子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消失在车站广场......
早晨,阳光洒满了车站广场。她在爆竹声中醒来,这才意识到是新年了。她打开那扇冰冷的铁皮房门,向外张望,忽然愣在了那儿:门前站着一位邮差,正要举手敲她的铁皮门。那邮差手里捧着一束正在怒放的康乃馨,递给她,然后拿出一张签单让她签字。她懵懂地签了字,邮差转身就走。她喊住了邮差:“谁送的?”邮差指着花儿说:“他没留名字。”她便去看那束花儿,发现花丛中有一张小卡片:“但愿新年花盛开。”落款是“昨夜归人”。她的头“嗡”的一声,眼泪突然顺脸而下。
这是她真正的新年,有人知道了她的存在。
这时,一位老者走过来,拿起电话。打完了,问道:“姑娘,多少钱?”
“免费。”她高兴地回答,“今天是新年。”说完,看了一眼面前的老人,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车祸去世,母亲下岗,弟弟要上学,为了分担家庭的压力,三年前“她”便开始守着电话亭,今年过年也得守,为此“她”感到很委屈。
B.电话亭一天到晚人来人往,除偶尔有人拨打电话外,却没有人多看“她”一眼,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这里折射出当下人际关系的冷漠。
C.小说写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她”痴痴地盯着那对恋人看,直到他们的影子完全从“她”视线里消失,这里写出来少女内心对爱的渴望。
D.小说多次描写除夕夜远处的爆竹声和升腾的礼花,与“她”坐守的狭小的、冰冷的铁皮房形成了鲜明反差,衬托出人物境遇凄凉孤单、精神空虚。
E. 小说写“她”新年早晨惊喜地收到一束怒放的康乃馨和一张温馨的小卡片,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突转,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小说在刻画“她”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新年康乃馨”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小题4】“她”坐守电话亭三年多,小说只截取新年这个时间点来讲述故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狗事件
新加坡  希尼尔
他把刀放在侄儿的颈项上。其实,他不想把刀放在侄儿的颈项上。
他只不过赌了一个时期的马,借了几回的高利贷,抢一次杂货店的钱。他最终给认了出来。东藏西躲,躲到大哥那拥挤的三房式组屋去。那天,大门被敲得惊心胆跳,他一心急,拿了把刀,想从二楼窗口跳下。妈呀,有辆警车正亮着红色的讯号灯。
“郭友财在家吗?郭友财开门!郭友财听着,我们是——”郭你妈的!我怎能开门,让你们进来抓我!我那孩子的牛奶粉还没有着落,我欠的钱让我想办法去凑足就是了——杂货店,杂货店我才抢了,不,拿了不到五百元!——我不开门,我不开门!不开门也是死路一条!他抓了七岁的侄儿往房间里关了起来。这是他最疼爱的侄儿,昨天还买了虾饼给他吃。有人从大门闯了进来,他感觉得出,应该是五岁的侄女开了门。然后房门又有人在急促的敲着。
“郭友财,郭友财,我们是,我们是……”
“我还你们钱好了!我还你们钱好了!”他心中在呐喊。“郭友财快开门,郭友财我们是警方人员,郭友财…………”
“郭你妈的,再吵我杀了旺仔!”顿时外边一片寂静,只有房里数声狗吠。外边的人都说郭友财挟持侄儿为人质与警方对峙。
“孩子是无辜的,放了他吧!我们找个人替他。”
外边有人说。好一阵子没有反应。最后,房门开了一隙,外边一位老者走了进去,小侄儿给推了出来,房门再关上。
“别动!”友财上前搜身,一旁的黄狗猛吠不已。从老者右边腰际,搜出一把左轮。
“他妈的,你也来这一套!”友财把刀抛了,用左轮指向老者。
“你不要命了!”
“这把枪跟了我三十年,舍不得拿开!”老者回答得从容。
“也好,你舍不得,让它与你一同归天好了!”
“慢着,先喝杯咖啡如何,你的脸色不太好。”:学#科#网Z#X#X#K
“别耍花样,我要——”
“报告队长,我们已布置好了,请吩咐——”外边有人提高声量。
“先来两杯咖啡,一杯不要糖。”
老者向外边回应。
“你是队长?——”友财有点慌张与惊愕。
“我来日不多,应该由我进来。”
老者望着友财:“你抢了几百块钱,只要报了案,上法庭,最多判坐三几个月的牢,你现在这种大手笔,会要你的命!”
“我没有其他选择!”友财有点软化。
“有!”老者从身上拿出一副手铐,说道:“你现在就自首吧!——我倒忘了,那把枪今天忘了上子弹……”友财整个人瘫痪下去,他没有料到,手中的武器,只是虚有其表罢了。
“队长,咖啡来了!”
“咖啡太苦了!”房门再度打开,郭友财戴了手铐与老者一齐走出来。老者笑着对大伙说:“他刚才都换好了衣服要去自首,谁知道我们先来了一步!”大伙不作声,不太相信他的话。
“哦,就是因为那个小侄,缠着他在房里玩——”老者说得好轻松。
“他刚才不是说要杀旺仔?”有人不服地问道。
“啊哈,你是说那只叫做旺仔的黄狗?该杀该杀,到处随地撒尿拉屎!”
(选自《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其实他不想把刀放到侄儿的脖子上”这句话必不可少,表现了罪犯并不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为后文“队长”成功劝说他投案自首埋下伏笔。
B.本文情节安排合理自然,松弛有度.例如老者进门交换人质,却从他的身上搜出一把枪,让人替他担忧,外面却又有人喊他“队长”,使气氛更加危险紧张,最后才交待,枪里没有子弹,让人松了一口气。
C.“黄狗”旺仔,在文中起了一个线索的作用,从文中多次描写“黄狗”可以看出.如开头写“屋里有数声狗吠”,老者进屋换人质,“一旁的黄狗猛吠不已”,最后又写“你是说那只叫旺仔的黄狗?”可看出它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D.本文语言口语化,趣味性浓,耐人寻味。如“郭你妈的”、“他妈的”。
【小题2】“队长”在文中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明明是一次解救人质事件,为什么却以“黄狗事件”为题?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幽怨说到。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2015年0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淡薄。
C.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询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小题2】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子”存在着鲜明的可比性。请试从性格品质和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两方面对他们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怯 懦
安宁
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她亦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地打到她的卡上。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所以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她知道在自己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那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常有舍友问,何时你的父母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他们忙呢。说完,便做贼似的逃出宿舍。然而校园里的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又每每让她更加心烦意乱。
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通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满是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帮忙发放电影票。当所有票都发完,她打算回自己位置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了看热闹的人,走过去看,见穿了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即刻一哄而上,将门卫拉下去。一片混乱的叫嚷声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人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的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下花池的那个民工,假说找自己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当然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那一幕。
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她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
她最终,在人群的拥挤里,没有回头,迅速地走开去。但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她的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再也没有想到,父亲原是离她如此地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5层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她的名字。
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
(选自《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的开头交代“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写出了父亲的职业,和为了子女任劳任怨的性格,同时为后面父亲的出现做铺垫。
B.文中“然而校园里的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又每每让她更加心烦意乱。”用建筑工地的机器轰鸣烘托人物的烦躁内心,同时表明舍友的不良用心。
C.父亲就在女儿所在学校的工地上打工,却要用汇款方式给女儿寄钱,反应父亲劳作的辛苦,没有时间到学校看女儿,进而衬托父亲形象的伟大。
D.文章的结尾一段看似点明主旨,实际实际上妨碍了文章的主旨,如果删掉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E.文章后面父亲的出现看似偶然,实际上又有必然,前面的 “模糊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打工”“电话中听得出父亲是在嘈杂的工地上” 已经做好铺垫。
(2)分析小说中“父亲”的形象特征。(6分)
(3)文中两次出现“他以为,在北京一直没有见面的机会”却反映出不同的心态,请简要的分析。(6分)
(4)“怯懦”一词含义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