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棺
张晓林
诗人于之渔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片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这些都不喜欢。他说,如果加上配料,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了一些“离妇辞” “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美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金,才十七八岁,正是一朵含苞的红莲。她读于之渔的诗,都读出相思来了。秋雨海棠,眼见一天天憔悴。老员外可怜女儿,有一天,他请于之渔来家里小酌,丫环领着卫小姐,就站在葡萄架下,点破窗纸,往屋内偷看。只一眼,小姐就晕倒在丫环怀里。她回到闺阁,把于之渔的诗全焚烧掉了。
——于之渔真是太丑了!
于之渔不大喜欢和官道上的人来往。雍丘县尉许某,得空常来拜访他,一来就“纵谈天下大事”。于之渔很厌恶许县尉。每次许某来,他都拼命饮酒,直饮到烂醉如泥,一句话都说不成了。时间一长,那县尉就不再来。
他收藏着许多印章。没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屋子里,揣摩这些印章。
于之渔和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他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诗友捉弄他,把他灌醉,抬进了“桂香楼”。之渔醒过来,脸就黑了——也更丑了。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下楼去了。
他到外面游玩,都要多挎一个小布袋,有巴掌那么大,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哪怕半联,或是一句两句,都装进这个小布袋——这是个“诗袋”。
于之渔一个人住着一间小草房。逢连阴雨,草房上会生出蘑菇来,都很细弱,很小,一长出来就黑了。到了年关,家家贴了春联,西邻“啪!——”东邻“啪!——”,都放了鞭炮了,他还连写春联的纸都没有!他就在柴门上题起诗来。
他的诗友来看他,一见这首诗就笑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
再朝下看,诗友不笑了。
“今年年关过不得!”
诗友心中一寒:怎么?他要干什么?
“携带诗笺赏梅花。”
于之渔小草屋的后面,种了二三十棵梅树,这时已开得很热闹了。圉镇一带,种梅树的人家很少,像他这样一种二三十棵的,没有。
那诗友在梅树间寻到他时,他张口就来一句:“我得佳句矣!”
于之渔口袋里不能有钱,有钱他就拿去喝酒。往“醉刘伶”柜台前一站,咕—咕—咕,一小瓶白酒就灌下肚了。“再来一瓶!”他喊道。还有钱,他就打一葫芦回去——钱喝完了,喝完就喝完了。
他不经商,也不种地,好睡个懒觉,衣服里的虱子很多。
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呢?
圉镇这个地方,有个很古老的习俗。有钱人家死了人,就用歌诗的方式来悼念亡灵。搭起灵堂,摆下宴席,上一道菜肴,就歌一首诗。会歌诗的多是些秀才雅士:一个人,二个人,或五六个人,都行。
歌诗,歌前人的诗,也歌自己新作的诗,一般的秀才雅士都喜欢歌自己作的诗。
于之渔的歌诗还颇有点名气——可他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歌诗很有点讲究,差不多要一字一词一拖音,拖得很慢很长:
故人罗——西呀——辞哎——黄鹤个——楼呃——
烟罗嗬——花呀——三月嘞——下哟嗬——扬州哎——
还真有点悲痛欲绝之势!这怎么叫歌诗呢?叫哭诗才对!
做一回歌诗,能得到五六两银子(够一两个月的酒钱了)——比现在的稿费还可观。
于之渔也死了。
他在那片梅林间挖了一个形如棺状的大穴,穴的四壁,都贴满了诗稿,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他的身上,也被他的诗稿覆盖着——有谁见过这样的奇棺!
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却用它筑成了自己的坟墓。
(选自《2015年河南小小说年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于之渔是戏言柴米油盐都在别人家的落魄诗人,作者写他在小屋后种下一片梅树,悠然赏梅吟诗,是表现其行为反常怪异。
B.于之渔不刻意选择写诗场所,无论是客栈、饭铺,还是田间、苇塘,皆可成为其创作的地方,偶有所得,就藏于诗袋。
C.于之渔为亡者歌诗从来只吟唱前人的诗,从不歌自己的诗,因为他想表现出与一般秀才雅士不同,从而博得名声。
D.“长得丑”“真是太丑了”,这是于之渔人生美事失败的原因,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其丑陋的厌恶。
E. 于之渔歌诗的拖音含悲,有悲痛欲绝之势,那拖音传递出一种悲怆的、超然物外的苍凉感。
【小题2】于之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诗棺”为题,最后两段以 “诗棺”作结,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7:07: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兴办学堂

白嘉轩正在谋划确定给白鹿村创办一座学堂。白鹿村百余户人家,历来都是送孩子到七八里地的神禾村去念书,白嘉轩就是在那里早出晚归读了五年书。他想创办学堂不全是为了两个儿子就读方便,只是觉得现在应该由他来促成此举。学堂就设在祠堂里。那座祠堂年久失修,虽是祭祀祖宗的神圣的地方,却毕竟又是公众的官物没有谁操心,五间大厅和六间厦屋的瓦沟里落叶积垢,绿苔绣织,瓦松草长得足有二尺高;椽眼里成为麻雀产卵孵雏的理想窝巢;墙壁的泥皮剥落掉渣儿;铺地的方砖底下被老鼠掏空,砖块下陷。白嘉轩想出面把苍老的祠堂彻底翻修一新,然后在这里创办起本村的学堂来。他的名字将与祠堂和学堂一样不朽。

现在,白嘉轩怀里揣着一个修复祠堂的详细周密的计划走进了鹿子霖家的院子。鹿子霖在厢房里听见一阵陌生的脚步声就走到庭院,看见白嘉轩进来,便忙拱手问候。白嘉轩停住脚:“我找大叔说件事。”鹿子霖回到厢房就有些被轻贱被压低了的不自在。白嘉轩走进上房的屏风门就叫了一声:“叔哎!”鹿泰恒从上房里屋踱出来时左手端着一只黄铜水烟壶,右手捏着一节冒烟的火纸,摆一下手礼让白嘉轩坐到客厅的雕花椅子上。鹿泰恒坐在方桌另一边的椅子上,细长的手指在烟壶里灵巧地捻着金黄绵柔的烟丝,动作很优雅。白嘉轩:“大叔,咱们的祠堂该翻修了。”鹿泰恒吹着了火纸,愣怔了一下,燃起火焰的火纸迅速烧出一节纸灰。鹿泰恒很快从愣怔里恢复过来,优雅地把火纸按到烟嘴上,优雅地吸起来,水烟壶里的水的响声也十分优雅,直到噗的一声吹掉烟筒里的白色烟灰:“早都该翻修了。”白嘉轩听了当即就品出了三种味道:应该翻修祠堂;祠堂早应该翻修而没有翻修是老族长白秉德的失职;新族长忙着娶媳妇埋死人现在才腾出手来翻修祠堂咧!白嘉轩不好解释,只是装作不大在乎,就起翻修工程的具体方案和筹集粮款的办法。鹿泰恒听了几句就打断他的话:“这事你和子霖承办吧!我已经老了。”白嘉轩忙解释:“跑腿自然有我和子霖。你老得出面啊!”鹿泰恒:“你爸在世时,啥事不都是俺俩搭手弄的?现在该着你们弟兄搭手共事了。”随之一声唤,叫来了鹿子霖:“嘉轩要翻修祠堂了,你们弟兄俩商量着办吧。”

整个一个漫长的春天里,白鹿村洋溢着一种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翻修祠堂的工程已经拉开。白嘉轩请来了第五房女人的父亲卫木匠和他的徒弟。整个工程由白嘉轩和鹿子霖分头负责。鹿子霖负责工程,每天按户派工。白嘉轩组织后勤。祠堂外的场院里临时搭起席棚,盘了锅台支了案板。除了给工匠管饭,凡是轮流派来做工打下手的人,也一律在官灶上吃饭。厨师是本村里最干净最利落的几个女人。男人们一边围在地摊上吃饭一边和锅台边的女人调笑打诨,欢悦喜庆的气氛把白鹿两姓的人融合到一起了。

白嘉轩提出的一个大胆的方案得到了鹿子霖爽快的响应:凡是在祠堂里敬香火的白姓或鹿姓的人家,凭自己的家当随意捐赠,一升不少,一石不拒,实在拿不出一升一文的人家也不责怪。修复祠堂的宗旨要充分体现县令亲置在院里石碑上的“仁义白鹿村”的精神。不管捐赠多少,修复祠堂所需的粮款的不足部分,全由他和鹿子霖包下。白嘉轩把每家每户捐赠的粮食记了账,用红纸抄写出花名单公布于祠堂外的围墙上,每天记下花销的粮食和钱款的数字,心里总亮着一条戒尺:不能给祖宗弄下一摊糊涂账。整个预算下来,全体村民踊跃捐赠的粮食只抵全部所需的三分之二,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合包了三分之一。

整个工程竣工揭幕的那天,请来了南原上麻子红的戏班子,唱了三天三夜。川原上下的人都拥到白鹿村来看戏,来瞻仰白鹿村修造一新的祠堂,来观光县令亲置在祠堂院子里的石碑,来认一认白鹿村继任的族长白嘉轩。那个曾经创造下白鹿原娶妻最高纪录的白嘉轩原本没长什么狗毬毒钩,而是一位贵人,一般福薄命浅的女人怎能浮得住这样的深水呢?

这年夏收之后,学堂开学了。五间正厅供奉着白鹿两姓列宗列祖显考显妣的神位,每个死掉的男人和女人都占了指头宽的一格,整个神位占满了五间大厅的正面墙壁。西边三间厦屋,作为学堂,待日后学生人数发展多了装不下了,再移到五间正厅里去。东边三间厦屋居中用土坯隔开来,一边作为先生的寝室,一边作为族里官人议事的官房。

白嘉轩被推举为学董,鹿子霖被推为学监。两人商定一块去白鹿书院找朱先生,让他给推荐一位知识和品德都好的先生。朱先生见了妻弟白嘉轩和鹿子霖,竟然打躬作揖跪倒在地:“二位贤弟请受愚兄一拜。”两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忙拉朱先生站起,几乎同声问:“先生这是怎么了?”朱先生突然热泪盈眶:“二位贤弟做下了功德无量的事啊!”竟然感慨万端,慷慨激昂起来:“你们翻修祠堂是善事,可那仅仅是个的善事;你们兴办学堂才是大善事,无量功德的大善事。祖宗该敬该祭,不敬不祭是为不孝;敬了祭了也仅只尽了一份孝心,兴办学堂才是万代子孙的大事;往后的世事靠活人不靠死人呀!靠那些还在吃奶的学步的穿烂裆裤的娃儿,得教他们识字念书晓以礼义,不定那里头有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呢。你们为白鹿原的子孙办了这大的善事,我替那些有机会念书的子弟向你们一拜。”白嘉轩也被姐夫感染得热泪涌流,鹿子霖也大声谦和地:“朱先生看事深远。俺俩当初只是觉得本村娃娃上学方便……”

朱先生的同窗学友遍及关中,推荐一位先生来白鹿村执教自然不难,于是就近推荐了白鹿原东边徐家园的徐秀才。徐秀才和朱先生同窗同庚,学识渊博却屡试不中,在家一边种地一边读书,淡泊了仕途功利,只为陶冶情性。两人拿着朱先生亲笔写的信找到徐家园,徐秀才欣然出马到白鹿村坐馆执教了。

辟作学馆的西边三间厦屋里,摆满了学生从自家屋里抬来的方桌、条桌、长凳和独凳。白嘉轩的两个儿子也都起了学名,马驹叫白孝文,骡驹叫白孝武,他们自然坐在里边。鹿子霖的两个儿子鹿兆鹏和鹿兆海也从神禾村转回本村学堂。男人们无论有没有子弟就学,却一齐都参加了学堂开馆典礼。

典礼隆重而又简朴。至圣先师孔老先生的石刻拓片侧身像贴在南山墙上,祭桌上供奉着时令水果,一盘沙果、一盘迟桃、一盘心、一盘油炸餜子。两支红蜡由白嘉轩点亮,祠堂院庭里的鞭炮便爆响起来,他点了香就磕头。孩子们全都跪伏在桌凳之间的空地上,拥在祠堂院子里的男人们也都跪伏下来。鹿子霖和徐先生依次敬了香跪了拜,就侍立在祭台两边,关照新入学的孩子一个接一个敬香叩头,最后是村民们敬香叩首。祭祀孔子的程序完毕,白嘉轩把早已备好的一条红绸披到徐先生肩上,鞭炮又响起来。徐先生抚着从肩头斜过胸膛在腋下系住的红绸,只说了一句话作为答辞:“我到白鹿村来只想教好俩字就尽职尽心了,就是院子里石碑上刻的‘仁义白鹿村’里的‘仁义’俩字。”

按预定的程序本该结束,院里走进了两位老汉,手里托着一只红色漆盘,盘里盘着两条红绸。俩老汉走上祭台,把一条红绸披到白嘉轩肩上,把另一条披到鹿子霖肩头。老者:“这是民意。”

(选自陈忠实的《白鹿原》第五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叙述兴办学堂的前前后后时设置了许多情节来渲染热闹的气氛,表明此举在族中受欢迎,也展示了白鹿原纯朴的民风。
B.白嘉轩主持修祠堂建学堂,提出大胆的方案,自己慷慨解囊,体现了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坦荡为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性格。
C.“鹿子霖回到厢房就有些被轻贱被压低了的不自在。”这一句是心理描写,表现了鹿子霖为没有当上族长而深感失落,同时跟下文鹿泰恒让他出人头地形成照应。
D.族长的继承,向长者请示,祠堂里全体男人的跪拜,鲜明地体现了封建家族宗法制度。
【小题2】白嘉轩想创建家族学堂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小题3】文章中展现祠堂破败不堪的一段用笔不多,作用却非常大。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神鞭
冯骥才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 天津城西挑担卖炸豆腐的“傻二”用头上那根粗黑油亮的大辫子把惹是生非的大地痞独眼“玻璃花”抽了个鼻青脸肿。“玻璃花”栽了面子,发誓一定要报仇,结果他将天津很多名声响亮的奇能异士甚至东瀛武士找来帮忙,可这些人一一栽在“傻二”那辫子上,从此人们称他的大辫子为“神鞭”。几年之后,大清朝亡了,要剪辫子。这时的“玻璃花”混进了“巡防营”洋枪队,不但剪了傻二徒弟的辫子,还上门来要和傻二算旧账。傻二一声不吭,闭门不出,不久就失踪了……
一年,才刚开春,草木还没发芽子,远远已经能够看见点绿色了。南门外直通海光寺的大道两边开洼地,今儿天蓝水亮,风轻日暖,透明的空气里飘着朵朵柳絮。这时候,要是在大道上放慢腿脚蹓跶蹓跶,四下望望,那才舒服得很呢
②“玻璃花”来到道边一家小铁铺,给营盘取一挂锁栅栏门的大链子。他来得早些,铁匠请他稍候一候。他骂一句街,便在大道上闲逛逛,逛累了,在道旁找到一个石头辗子,翘腿坐在上边。他见道上行人不少,忽然想到要显一显自己才弄到手的小洋货,便打怀里摸出一根衣兜烟卷,叼在嘴上,还模仿洋人,下巴一用劲,烟头神气地向上撅起来。跟着他又摸出一盒纯粹洋人用的“海盗牌”黄头洋火,抽出长长一根,等路人走近,故意手一甩,“嚓”地在裤腿上划着,得意洋洋点着烟,嘴唇巴巴地一口口往里嘬。就这当儿,忽然“啪”一下,烟头被打灭。他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啪!”又一下,叼在嘴上的烟卷竟给打断;紧接着,“啪”帽子被打飞了。三声过后,他才明白有人朝他开枪。他原地转一圈,看看,路人全吓跑了,正在惊讶不已的时候,他看到前面开洼地站着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阔脸直鼻,身穿宽宽绰绰的蓝布大褂,纯黑的土布裤子,紧紧打着同样颜色和布料的裹腿,头上缠着很大一块蛋青色绸料头布。他见这人好面熟,再瞧,唷,这不是傻二吗!怎么这样精神?脸上的糟疙瘩都没了,一双小眼直冒光。可是“玻璃花”立即也拿出十足的神气唬对方:“傻巴,你是不是想尝尝‘卫生丸’嘛味的?”他一撩前襟,手拍着别在腰间的小洋枪啪啪响,叫道:“说吧,怎么玩法?”他拿傻二最怕的东西吓唬傻二。
③谁知这傻二淡淡一笑,把双襟的褂子中间一排扣儿,从上到下挨个解开,两边一分,左右腰间,居然各插着一把六眼左轮小洋枪,他双手拍着左右两边的枪,对瞪圆眼睛的“玻璃花”说:“当下,我也玩这个了,你既然要玩这东西,我陪着,我先说个玩法──咱们一人三枪,你一枪,我一枪,你先打,我后打。你那两下子我知道,我这两下子你还不知道。我要是不告诉你,那就算我欺负你了!你看──”傻二指着前边,十丈远的一根树杈上,拿线绳吊着一个铜钱,在阳光下锃亮,像一颗耀眼的金星星。
④“你瞧好了!”
⑤傻二说着一扭身,双枪就“唰”地拿在手里,飞轮似的转了两圈,一前一后,“啪啪!”两响,头一枪打断那吊铜钱的线绳,不等铜钱落地,第二枪打中铜钱,直把铜钱顶着飞到远处的水坑里,腾地溅出水花来。
⑥“玻璃花”看得那只死眼都活了。他没见过这种本事,禁不住叫起来:“好枪法,神枪!神枪!”再一瞧,傻二站在那里,双枪已经插在腰间。这一手,就像他当年甩出神鞭抽人一样纯熟快捷,神鬼莫测。“玻璃花”指着傻二说:“你那神鞭不玩了?”
⑦傻二没答话,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微笑,抬手把头布一圈圈慢慢绕开取下,露出来的竟是一个大光葫芦瓢,在太阳下,像刚下的鸭蛋又青又亮。“玻璃花”惊得嗓音变了调儿:“你,你把祖宗留给你的‘神鞭’剪了?”
⑧傻二开口说: “你算说错了!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便是,不论怎么办也难不死我们;不论嘛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决不输给别人。怎么样,咱俩玩一玩?”
⑨“玻璃花”这才算认了头:“三爷我服您了。咱们的过节儿,打今儿就算了结啦!”
⑩傻二一笑,把头布缠上,转身走了。“玻璃花”看着他的身影在大开洼里渐渐消失,不由得摸着自己的后脑壳,倒吸一口凉气,恍惚以为碰到神仙。他回到营盘后,没敢跟任何人说起这件事,怕别人取笑他。不久,听说北伐军中有一个神枪手,双手打枪,指哪打哪,竟说一口天津话,地地道道是个天津人,但谁也说不出这人姓名,“玻璃花”却心里有数,暗暗吐舌……
(节选自冯骥才《神鞭》)
【小题1】下列对上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对“傻二”、“玻璃花”的描写,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他们的个性。
B.小说中的“玻璃花”尽管崇洋媚外,张扬跋扈,色厉内荏,欺软怕硬,但作者对他勇于接受新事物,以及知错就改的性格是暗暗赞赏的。
C.第⑥段中“‘玻璃花’看得那只死眼都活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侧面描写,突出了“傻二”出神入化的枪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上文虽只是选段,但既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又有深刻思想内涵,耐人寻味。
E.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方言和文言灵活交织,幽默诙谐,富于浓郁的天津味儿。
【小题2】“傻二”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第⑧段中“傻二”说:“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墨烟张

陈柳金

一日傍黑,张家院里哇地一声哭,土坯墙震落一层沙尘。婴儿落地,没听过这样大声的,且脸如包公,黑不溜秋。张父说,俺张家世代制墨,如今老天馈赠一墨宝,就叫他张秉墨吧!

这张秉墨,天生一个玩家。六岁便能玩墨,采烟、熬胶、和墨、上模、晾晒、裱金,一整套工序下来有模有款。九岁便玩书成瘾,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还练得一手好书画,吟咏唐诗宋词亦有腔有调。张秉墨的天空悬着一颗文曲星。

但到了十八岁,天空却变了天。参加了地下组织的张父因叛徒出卖,死于鬼子刺刀之下。张秉墨强忍一腔怒火,接过搅墨棒,墨缸里转起圈圈旋涡,搅动一百零八圈后,蒸煮成团,蓄着劲举锤敲打一百零八遍。张秉墨发誓要做条好汉,把小日本的肉剁成酱,锤打成一根根愤怒的墨条。

张家院子每天清晨依旧飞出一群白鸽,鸽群沿鹤庄盘旋一圈后,总是有一只鸽子带着张秉墨的牵挂飞离队伍。薄暮时分,那鸽子才从天空凯旋而归。张秉墨宝贝一样捧在手心,喂了食,轻轻放进笼子。

前线还是失守了,小日本洪水猛兽一样冲进庄里,打砸抢烧,把个鹤庄鼓捣成了墨缸,每个人心里都墨黑墨黑的。小日本把鹤庄小学占为指挥部,临晚集合村民训话,太军佐藤野夫说鹤庄藏有共党,自己站出来,可免全庄人死,否则通通都得死!

村民个个岿然不动,佐藤无计可施。忽然头顶掠过一群白鸽,仰起头,鸽子送他一个见面礼。佐藤往脸上一抹,一撮腥臭的鸽屎。叭嘎,杀了它们!一阵乱枪响起,连鸽毛也不见掉下来。佐藤恼怒道,不供出来,你们,通通的当鸽子宰!

翌日,鸽群刚回笼,张家院门被踢开,几个小日本端着枪叽里嘎啦闯进来。正在锤墨的张秉墨猛一惊。贼头贼脑的小日本乱搜一气,从笼里捉出几只白鸽。翻译给张秉墨下了命令,以后每隔三天送两只鸽子孝敬太军!

鬼子走后,张秉墨赶紧去看鸽子,幸好那只白鸽还在,这才松了口气。入夜,他扬手放飞了那鸽。

就在这两天,有四个村民怀疑是共党分子捉进了指挥部。一向抬头做事的张秉墨把头压得老低,搅墨一百零八圈,锤墨一百零八遍。他要把张家本领亮出来,制成胳膊粗的圆条墨,当作礼物送给佐藤野夫。

转眼三天已到,张秉墨这次送给佐藤的是两只鸽子。进了门,只见佐藤呕吐不止,气喘吁吁。张秉墨细看,知他犯了夹阴伤寒,前几天吃了鸽肉大补精气,不慎便犯下此症。张秉墨说,太军,我有法子能治好你的病!佐藤如遇救星,却见他一脸乌黑,心生疑窦,但病痛难耐,只得恭听。张秉墨道,鸽屎为药引,槐角、扎参、细辛炖服。佐藤还记着上次鸽屎之恨,这次竟敢叫他吃这腥臭物,以为张秉墨捉弄他。翻译说,太军,张师傅可神了,您就信他一回吧!

佐藤服了鸽屎和中药,翌日果然恢复如常。三天后张秉墨送来鸽子时,他竖起大拇指,你,大大的神!张秉墨说,太军,下次俺送几根大圆墨给你,俺张家墨条,不仅是书画的上等墨料,还能止血、治皮肤疮毒和腮腺炎。佐藤听了大喜,临别,差翻译送张秉墨,张秉墨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

这晚深夜,张秉墨正要入梦,院门吱呀推开,一黑影潜了进来。是翻译窃取了日军的重要情报,内容是鬼子将于后天晚上攻打驻扎在一深山处的我军阵营。

张秉墨马上放飞那只白鸽。鸽子飞回时,也带回了我军指令——后天里应外合端掉日军指挥部。

这天傍晚,他又一次放飞了白鸽。转身去给佐藤送鸽子,这次多了几根胳膊粗的圆条墨,是他答应送给佐藤的礼物。

踏进门时,地上躺着一只流血的白鸽。佐藤凶相毕露:它,从你家飞出,你的下场……还没等他说完,门外已拥来一群鬼子。张秉墨放飞手里的白鸽,掏出嵌有炸药的圆条墨,把盖子一掀,几声巨响,佐藤野夫与鬼子不明不白地见鬼去了。

在张秉墨的葬礼上,鹤庄乡亲全都披麻戴孝。忽然一群白鸽悲鸣着从张家院子飞出,在鹤庄上空整整盘旋了一百零八圈。仪仗队前,翻译跟一战士手抬石碑大的方条墨,上书三个镏金大字:墨烟张!

(选自《短小说》,2012年第5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秉墨的父亲因参加地下组织被出卖而惨遭鬼子杀害,这对他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文中“蓄着劲举锤敲打”的细节描写中暗含着张秉墨压抑不住的愤怒之情。
B.小说中的“鸽子”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张秉墨视鸽子为宝,佐藤被鸽子羞辱和吃鸽子,鸽子传递情报,鸽群悲鸣盘桓等,在这里鸽子成了揭示主题的象征物。
C.佐藤服了张秉墨配有鸽屎的中药,第二天果然恢复如常,这既写出了张秉墨医术的高超,也为下文写得到佐藤的信任和送墨条的情节张本。
D.小说善于运用埋设伏笔的写法,比如“锤打成一根根愤怒的墨条”就为下文利用墨条炸死鬼子做了铺垫;翻译对佐藤的一番劝说也为后文里应外合消灭敌人打下了基础。
E.这篇小说的主题开拓上很有深度和力度,结构大气磅礴,故事情节简单有趣,语言极富张力,叙事也干净利落,很有特色。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叙述了张秉墨少年时期的种种经历,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分析小说中的张秉墨的性格特点。
【小题4】小说的结尾处鸽群悲鸣和仪仗队中有人手抬写有“墨烟张”的方墨条的情节,有人说是画龙点睛,有人则说是画蛇添足,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具体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小题1】请赏析“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句中的“镶嵌”一词的表达效果。
【小题2】选文刻画老王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简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绣枕
凌叔华
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天气闷热,小巴狗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苍蝇热昏昏的满玻璃窗上打转。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她瞧着主人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忍不住说道:“大小姐,歇会儿,凉快凉快吧。老爷虽说明天得送这靠垫去,可是没定规早上或晚上儿。”“说了明儿早上十二点以前,必得送去才好,不能不赶了。”小姐答完仍旧低头做活。
张妈走过左边,一面打着扇子,一面不住眼的看着绣的东西,叹口气道:“我从前听人家讲故事,说长得俊的小姐,一定也是聪明灵巧,我总想这是说书人信嘴编的,哪知道就真有。这鸟绣的真爱死人!”大小姐嘴边轻轻地显露一弧笑涡,但刹那便止,张妈接着说:“这一对靠枕儿送到白总长那里,大家看了,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听说白总长的二少爷还没合适亲事。唔,我懂得老爷的意思了,上回算命的告诉太太今年你有红鸾星照命,主……”“张妈,少胡扯吧。”大小姐停针打住说,她的脸上微微红晕起来。
此时屋内又是很寂静,只听见绣花针噗噗的一上一下穿缎子的声音和那扇子轻微的风响,忽听门外有一个十三四的女孩子叫道:“妈,我来了。”“小妞儿吗?大热天跑来干么? ”张妈问。小妞儿穿一身的蓝布裤褂,站在房门口,望着大小姐出神。她喘吁吁地说:“妈,昨儿四嫂子说大小姐绣了一对靠枕,已经绣了半年了,说光是那只鸟已经用了三四十样线,我不信。四嫂子说,不信你去看看,过两天就要送人啦。妈,我看看,行吗?”
张妈听完忙赔笑问:“大小姐,你瞧小妞儿多么不自量,想看看你的活计哪!”
大小姐望望小妞儿,见她的衣服很脏,拿住一条灰色手巾不住的擦脸上的汗,大张着嘴,露出两排黄板牙,瞪直了眼望里看,她不觉皱眉答——“叫她先出去,等会儿再说吧。”
张妈会意这是嫌她女儿脏,不愿她女儿看,对小妞儿说:“瞧瞧你鼻子上的汗,还不擦把脸去。大热天的这汗味儿别熏着大小姐。”小妞儿撅着嘴出去。大小姐换线时偶尔抬起头往窗外看,只见院子里盆栽的石榴吐着火红的花,直映着日光,更叫人觉得暑热。
一晃便是两年,大小姐还在深闺中做针线活,小妞儿已经长成和她妈一样粗细,衣服也懂得穿干净些了。现在她妈告假回家,她做替工。
夏天夜上,小妞儿给大小姐捶腿时,有一搭没一搭地说闲话。
“大小姐,前天干妈送我一对枕头顶儿,顶好看啦,一边是一只翠鸟,一边是一只凤凰。说起我这对枕头顶儿,话长哪。本来是我干妈给的,说是从两个大靠垫子上剪下来的。新的时候好看极了。一个绣的是荷花和翠鸟,一个绣的是一只凤凰站在石山上。头一天,人家送给她们老爷,放在客厅的椅子上,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大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在地上,便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底子,满是泥脚印。少爷看见就叫干妈捡了去。干妈后来就给了我,我拿回家来足足看了好一会子,真爱死人咧,那凤凰尾巴就用了四十多样线。翠鸟的眼睛望着池子里的小鱼儿真要绣活了,不知怎么绣的。”
大小姐听到这里忽然心中一动,小妞儿还往下说:“真可惜,这样好看东西毁了。干妈前天见了我,教我剪去脏的地方拿来缝一对枕头顶儿。”大小姐没有理会她的话,却在回想她在前年的伏天曾绣过一对很精致的靠垫——上头也有翠鸟与凤凰的。那时白天太热,拿不得针,常常留到晚上绣,完了工,还害了十多天眼病。她想看看这鸟比她的怎样,吩咐小妞儿把那对枕顶儿立刻拿了来。
小妞儿把枕顶片儿拿来说:“大小姐你看看这样好的黑青云霞缎的底子都脏了。这鸟听说从前都是凸出来的,现在已经踏凹了。您看这鸟的冠子,鸟的红嘴,颜色到现在还很鲜亮。王二嫂说那翠鸟的眼球子,从前还有两颗真珠子镶在里头。这荷花不行了,都成了灰色。荷叶太大,做枕顶儿用不着……这个山石旁还有小花朵儿……”
大小姐对着两块绣花片子出神,小妞儿末了说的话,一句都听不清了。她回忆起她做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荷叶太大,更难绣,用一样绿色太板滞,足足配了十二色绿线。……做完那对靠垫后,送给了白家,不少亲戚朋友对她的父母进了许多谀词。她的闺中女伴,取笑了许多话,还有,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从末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的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许多女伴面上显出嫉妒颜色。所以她永远不愿再想起来撩乱心思。今天却不由得一一想起来。
小妞儿见她默默不言,只管看那枕顶片儿,便说道:“大小姐也喜欢不是?这样的针线活,真爱死人呢。明儿也照样绣一片儿不好吗?”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问什么,摇了摇头算答复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视角独特,以绣枕为表达载体,反映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现实,委婉含蓄,哀而不伤,耐人寻味。
B.大小姐低头绣靠垫,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不住眼地看,不住口地夸赞大小姐的手艺,表明张妈喜欢唠叨,没见过世面。
C.大小姐之前不许小妞看她的绣枕,后来绣枕竟成了小妞的物什,这一戏剧性的情节表现了作者对大小姐看不起下人的嘲讽。
D.小说用“鸟的红嘴”“翠鸟”“石绿的线”“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等,极力描写绣枕色彩的斑斓,与小说的悲剧灰色基调形成反差。
E.“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问什么,摇了摇头算答复了”,蕴含了主人公的辛酸、委屈、失望及作者的无奈之情,以此结尾,无声胜有声。
(2)小说以“绣枕”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三次描写精美的绣枕,每次主人公情感表现都不同,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请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