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推迟会议
周波
东沙上任后的第三天,办公室主任进来请示:镇长,什么时候开会?当时,东沙正埋头看手中的材料。他一言不发地拿眼瞧了瞧主任,心里思忖:我才到岗几天啊,开会可不是随便想开就能开的。既然已是镇长,上台就要讲有分量的话,可脑袋空空讲什么好呢。他觉着自己的状态和傻瓜没啥区别。东沙见主任还等着,应付道:再说吧。
换岗到乡镇工作,对东沙来说,确实有许多事还不很明白。可他又不敢多去问别人,怕人家怀疑自己的能力。要知道在县城工作时候他是干得顶呱呱的,否则上级也不会派他来乡镇。头一回去乡镇工作,得给人一种鲜亮的感觉,他突然发现自己也有痛苦的心事。
这几天,一到晚上东沙就窝在家里上网。老婆如晶笑着问:才去乡镇几天,像换了个人,懂学习了呢。他长叹一口气:不学怎么行,前天学土地法,昨天学招投操作,今晚研究一下咱们市里的社保问题。如晶抿嘴一笑,说:这个可以请教别人。东沙苦笑着说:我何尝不想这样,就怕别人误解。
那天,大概一个星期后,主任又来请示:镇长,会议什么时候开?东沙还像上回一样埋头看手中的材料。他抬起头,思索了一阵,说:再缓缓吧。然后,东沙起身出门。
那天他特意去拜见几位前任镇长,想讨教几招。不过,大家的意见很快让他糊掉了脑子。一个说只要牵住工业牛鼻子就行;另一个说要抓旅游;还有一个说镀镀金就行了,别把自己身体折腾坏了;当然也有老镇长劝他照自己的心路走。他心烦意乱地打电话给如晶:晚上不回家了。
半个月后,主任又来请示:镇长,会议什么时候开?东沙当时刚从下面村里调研回来才进办公室。他看了看主任,微微一笑说:等忙过这阵子吧。主任走后,他心里想:我快不傻了,等不傻了再说吧。
第三个星期的时候,主任又来请示:镇长,会议什么时候开?那天,东沙的心情格外的好,东沙说:你可以准备了。主任显得很开心:讲话稿我早就写好了,您看看。东沙却把讲话稿放在一边,问:下面有啥反应没有?主任说:大家都在议论,这么久了,新来的镇长还没开干部大会。东沙又问:还有啥情况?主任说:都说您在调研,看来有的放矢,接下来估计有大动作。东沙笑着说:嗯,好,你先去吧。
主任走后,东沙就提着茶杯靠在窗台前。阳光很灿烂。他想起自己刚当科长那会,原先科长位置有很多人竞争,最后,领导把机会给了他。他当时就有预感,自己有可能要接副局长班了。于是,他更加认真地工作。不出所料,两年后很顺利地当了副局长。他于是认准了,凡事总有因果,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第四个星期来临的时候,东沙更加积极地下村入企进行调研。他对同去的主任说:你写的讲话稿我看过了。主任紧张地问:镇长有什么需要修改的?东沙说:不用修改,会议通知可以下了,放在下周一上午吧。
东沙上任后的第一次大会终于如期而至。当他精神饱满大步流星地走向主席台时,他感受了众人充满期待的目光。大家起立鼓掌,迎接他们的新镇长。有那么一会,东沙感到有一阵心虚,不过很快改变过来了。在那个充满神奇的上午,东沙对着麦克风一口气脱稿讲了两个多小时。所讲内容非常“接地气”,针对性很强,句句切中肯綮,博得阵阵掌声。期间,他多次起身激动地挥臂振呼,全场气氛一次次被引向高潮。此时,那份早就准备好的讲话稿则静静地一直摆放在桌台上。
会议结束的时候,主任来东沙办公室。东沙说:你坐,下面反应怎样?主任两只手不断地搓来搓去,轻着说:镇长,你真厉害!脱稿居然讲得这么精彩。东沙笑着说:你讲稿写的有文采,什么时候写的?主任说:按照惯例,你一到我就写好了。东沙泡了杯茶,说:我没按你的讲话稿念。主任不好意思地说:这样反而好,但我有压力。东沙不解地问:你有什么压力,有压力的应该是我。主任说:像你这样有水平的镇长,我这个主任不好当。东沙一听,顿时哈哈大笑,心里想:我终于不傻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23期,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______)
A.东沙刚到镇长任上,一再拖延早就该开的会议,吊足了属下的胃口,要通过这种方式看看“下边的反应”,可见他深谙为官之道。
B.东沙向前任镇长们请教,得到的意见和建议五花八门,让他不知如何是好,这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所面对的是个十分棘手的烂摊子。
C.“不用修改,会议通知可以下了,放在下周一上午吧”,这句话暗示此时东沙镇长已胸有成竹,为下文写他脱稿演讲并获得成功做铺垫。
D.作品细节描写虽不多,但生动传神。最后一段“主任两只手不断地搓来搓去”,这一细节就很好地表现了主任的惊喜和忐忑的心理。
E.小说以“推迟会议”为题很恰当,“推迟会议”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东沙这一人物形象也在会议的“推迟”中得到很好的刻画,真实而丰满。
(2)、请结合全文,简析东沙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你对“按照惯例,你一到我就写好了”这句话的背后的深意有何认识?
(4)、“凡事总有因果,不打无准备之仗”,结合文中东沙的履职经历和你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2 06:59: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更月呜咽

肖建国

那年秋天,我在湘西一个叫瓦拿的小山村住了几天。

“瓦拿”是方言,意思是贫穷的山坳。这村子也确实太穷了,至今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土路,连通外面的世界。我从小镇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来到这里,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旧社会。

墙是土墙,瓦是灰瓦,斑驳的木门吱呀作响。室内简洁、干净。两把竹椅,一张方桌,还有朴拙厚实的木床。这就是老洼经营的“客栈”。

我到达时,太阳西斜。空空荡荡的院子里,除了树外,就是风。老洼对我说,村里全是老骨头,年轻人都出去捞世界了,孩子们则在山下上学。老洼五十出头,腿有残疾,出不了远门,就紧跟形势,把村民废弃的房屋租过来,翻修一新,办起客栈。

有人笑他,这穷乡僻壤的,鬼都不来,还会有人来吗?

老洼回应道,现在都进入渔网时代了,那么多的鱼挤在一个网里,这里的荒凉,说不定就是风水宝地呢。

老洼把一张张图片拋到网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野花,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应有尽有。于是,就有人舟车劳顿来了。老洼算算,除去成本外,每月能赚壶酒钱。

熟悉一下环境,天色已暗,袅袅升起的炊烟让小山村活跃起来。隔壁一老叟佝偻着腰,敲着木盆,发出咚咚回响,呼唤着山坡上晚归的牛羊。老叟一身黝黑,眉毛很淡,好像随时都会抹掉的可能。

他冲我笑笑,露出一张没牙的嘴,算是打了招呼。

整个傍晚,我看到六七位老人,他们行动迟缓。见到我,脸上都露出木然的笑。

夜里,我在半醒半梦间,隐隐约约听到一阵哭声。刚开始嘤嘤呜呜,嗓音嘶哑,持续低沉,像是用手掌捂着嘴巴,不敢让悲痛之声放肆开来。间或有些哽咽,顿几下后,伤心的抽泣则更加凄切。最开始是一个人哭,紧接着是两个、三个……哭声渐渐有了力量,越显悲壮。我在这悲壮的力量中,由迷糊变为清醒。咬咬舌头,疼!我明白,这不是梦,而是真实的存在。

人一清醒,恐惧便袭遍全身。我轻轻侧转身,那哭声就像看着我似的,忽然由高变低,混合的悲伤又变成了单一的呜咽。如泣如诉,凄凄惨惨,听之在左,忽而在右,我浑身起满鸡皮疙瘩。

这半夜三更的,难道有鬼不成?

看看手机,临近子夜。伸手拉灯。却停电了。虽然老洼曾交代过,夜里会停电。但在这个鬼魅迷离时刻,任凭我内心如何坚定,也有些不寒而栗。

我摸索到床头的搪瓷缸子,索性坐起来。这时哭声稍弱,可依旧在房间里萦绕徘徊。透过窗子,我看到半轮秋月浮在云雾缥缈的西天。西天很低,紧扣在屋檐下。哭声就好像从那里传出,通过风、通过雾、通过山岚,丝丝缕缕传入耳膜,钻进脑海。那月牙儿也对我发出清冷的笑,隐约可见的凤眼中,忽地涌出大片雪白的泪。

我骇然。哭声也戛然而止。这一夜,无法入眠。

第二天,我问老洼,可曾听到哭声?

老洼瞪着鼓眼泡,愣怔片刻,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似的说,没!我再小心询问老叟,老叟夫妇异口同声回答,没有啊。

我在诧异中感觉到,要么他们都在说谎,要么我真的是出现了幻觉。

好在第二天夜里,哭声再次响起。刚开始依旧是嘤嘤呜呜,有些强忍住似的。慢慢地又有哭声加入,悲伤的宣泄顺畅许多。我翻身起床,蹑手蹑脚走出小院。

白天,我已看好地形,非常自信哭声来自邻居的老叟。踩着月影,循着哭声,我轻轻来到老人的泥墙外。果然不错,有七八位老人坐在院中,倚着老榆树,围成一个圈子,正在默默哭泣。有的哽咽,有的抽搭,有的独自抹泪。院里院外,没有言语,只有嘤嘤嗡嗡、咿咿唔唔的哭声。哭到惨痛处,吓得半边月亮赶紧躲入云层,天地为之一暗。

夜虽不凉,我却瑟瑟发抖。老人们哭过一阵子后,你拉我一把,我拽你一下,互相搀扶着站起身来,然后各自蹒跚着回家。我揉揉双眼,静静心神,突然感悟自己冒昧地出现在这里,确实很不厚道。

第三天夜里,我期待哭声再次响起,可惜没了。

第四天依旧没有。

第五天,我要返回小镇,老洼来送我。走了很长一段土路,老洼才开口说话。他说得很缓慢:好多年了,都已成了习惯。人越老,越是想念外出的子女。特别是到了晚上,更觉得孤零零的无所依靠。刚开始,只有老叟因思儿哭泣。没想到这一哭,就好像在朦胧的泪水中见到儿子一样,思念之情顿时有所缓解。其他老人听到后,纷纷仿效。经多年验证,老人们在三更之月思念亲人,则子女感应更加灵验,都会及时打回电话。于是乎,这就成了老人们想见子女的一种习惯。

我听完,默不作声。突然问:这两天,小山村的电话多吗?

老洼一脸苦相,极诚恳地回答:没有。

不过,老洼旋即补充道,我说的这些话啊,你别当真,只当是一场梦好了。

(选载于《小小选刊》2019年第02期)

【小题1】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村里全是老骨头,年轻人都出去捞世界了: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在这悲壮的力量中,由迷糊变为清醒: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请简要分析老洼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三段的处理略显冗杂。对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渡船
王往
渡船是水上的邮票。
涟河的东岸是牲畜市场,一个叫红蜻蜒的女人在东岸的渡口开了个小卖部。她在大堤上用木头搭了个小屋子,外间摆货,里间摆张小床。
红蜻蜒的小卖部前有一个水缸。有人要喝水,红蜻蜒就一指小卖部前的水缸。水缸里的水总是满的,是红蜻蜒一担一担从涟河挑上来的,打了明矾,碧清碧清的。
红蜻蜒每天起得很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涟河里挑水,把水缸挑满了,她就站在窗前,朝对岸看。她看着小谭先生走上大堤,小小的影子轻快地掠过一棵棵树,大树,小树,槐花,桃花。小潭先生朝渡口走来,河风吹起他的衣角,显得很清瘦也很利落。小谭先生上了渡船时,红蜻蜒的心会紧张,有时是因为浪太大,船晃得厉害,有时是因为小谭先生的目光朝着她的窗口。小谭先生下了渡船,上了坡,一步一步走上来,红蜻蜒就笑微微的,好像小谭先生是奔她而来的。但是,很快她又失望了,小谭先生从她小屋前经过,从来不看一下她的小屋。她又转到另一个窗口,这下她只看到小谭先生的后背。她想小谭先生要是回头看一下多好,但是他从来没回过头。
小谭先生是河西人,在河东的学校做民办教师。红蜻蜒出嫁前,有个好姐妹给她和小谭先生牵过线。当时,见面的地点就在渡口。两个人都喜欢对方,但是,因家人的反对,没有成亲。红蜻蜒早就结婚了,小谭先生还是单身。
那天,临散集时,红蜻蜒却看见小谭先生牵着一头才成年的水牛往渡口走。红蜻蜒想:小谭先生不教书了?
下一个逢集,红蜻蜒又看见了小谭先生。红蜻蜒问他:“你不教书了,老来行里?”小谭先生说:“教呢,把牛牵来卖了。”红蜻蜒还想和他说说话,小谭先生就走了。
红蜻蜒感觉小谭先生瘦多了,头发也乱了,走路有些跌跌撞撞的。红蜻蜒想刚买的牛又牵来卖,肯定是做贩牛的生意了,又教书又贩牛真是难为他了。
一天晚上,红蜻蜒已经睡了,听见敲门声。
拉开门,小谭先生一头就撞进来了。
原来,小谭先生上回牵的牛让涟城北一个老头在宝滩买后,回去没两天就死了,媳妇和儿子一抱怨,老头喝药自尽了。
红蜻蜒一惊,说:“哪能这么巧,不会是你卖的那头牛。”
小谭先生说:“肯定是的,我那头牛一买回去就不吃草,我叫来兽医,兽医说是水肿病,一时治不好,没几天怕就不行了,我一吓就卖了。这些天,我难受,我又不敢说出来。”
红蜻蜒给他倒了一碗水,说:“你喝口水,慢慢说。”
小谭先生喝了一口水,还是难受:“我想死,我没有说话的人。”
红蜻蜒说:“看你说的,我不是在和你说话吗?”
小谭先生点点头,又摇摇头,泪水掉了下来:“我跟你说了也没用,我只想死。”
红蜻蜒一惊,不知怎么安慰他了。
第二天,红蜻蜒没见小谭先生从渡船上过来。红蜻蜒急了,一打听,说小谭先生请了病假。红蜻蜒这下慌了,又没主意,她知道小谭先生为什么病了。
红蜻蜒想来想去,想起常常给人治些邪病的肖奶奶。
红蜻蜒对肖奶奶说:“要是有人做错了事,心里后悔,得了病,怎么办?”
肖奶奶说:“叫他去佛主那烧个香,认个错。人身上的衣裳要是脏了,洗干净了穿着才舒坦,人做错了事就像衣裳脏了一样,要把灰洗了,到佛主那认错就和洗灰一样,灰洗了,心里就好了。”
红蜻蜒点着头,心里亮起来了。
红蜻蜒到了小谭先生家,就见他家还是三间老式的瓦房,低低的檐口长满了青草。他家的邻居有楼房有平房,又新又美,气派得很。
小谭先生的老妈妈一边带着红蜻蜒到了儿子床头一边叹道:“唉,这孩子,又教书又种地,累呀!”小谭先生一见红蜻蜓就坐起来了。
红蜻蜒说:“我来,是叫你明天和我去能仁寺,我们给佛主烧个香,说说心里话,好不好?”
小谭先生说:“好,我听你的。”
红蜻蜒心里一阵暖和,他知道自己为什么来看他的!
坐了一会儿,小谭先生又说:“你来了,我感觉有些好了。”
红蜻蜒就笑了:“瞎说的吧?我又不是佛主。”
红蜻蜒回到船上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船慢慢地向前走着,她看见自己的影子,像一座小小的佛塔,跟着渡船走。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红蜻蜒用自己的爱“渡”了小谭先生,这种“渡”虽然是用波澜不惊的笔墨表现的,却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B.小说尝试在故事中摆脱俗套的情感纷争,让男女之间的爱情升华为另一种境界,同时也尝试探究人性的深邃感、丰富性。
C.邻村的老头因买了小谭老师卖的病牛,不堪媳妇、儿子抱怨,喝酒自尽。小谭老师先是自责,后用佛主自欺欺人,虚伪。
D.小谭老师是民办教师,仅靠教书很难养家糊口,无奈想贩牛以补家用,却又因为没有经验而铸成大错,作者对他十分同情。
【小题2】小说中的红蜻蜒有哪些性格特点?试简要分析。
【小题3】简要分析小谭先生“卖牛”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职

许行

布拉沙是一个荒僻的小城。这里的冬天阴沉潮湿,没有阳光,风像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

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您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

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魅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在列夫斯基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一天夜里,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

(原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了海尔曼的三次手术,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致刻画以及侧面烘托,使主人公的行为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B.“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C.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突出,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小题2】在这篇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 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B.“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
C.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才知道基德老 汉平时所说的话并没撒谎。
D.基德老汉之所以坐小汽车回来,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他只是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
【小题2】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第一只鹅

巴别尔

①六师师长萨维茨基远远望见我,便站了起来,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他两条修长的腿包在紧箍至膝弯的锃亮的高筒靴内。

②我将暂调我来师部的调令递呈给他。

③“执行命令!”师长说。“执行命令,你想把你安排到哪儿都行,除了前沿。你有文化吗?”“有,”我回答说,很羡慕他青春的刚强和活力,“是彼得堡大学法学副博士……”

④“原来是喝墨水的,”他笑了起来,大声说,“还架着副眼镜。好一个臭知识分子!……他们也不问一声,就把你们这号人派来了,可我们这儿专整戴眼镜的。怎么,你要跟我们住上一阵子?”

⑤“住上一阵子,”我回答后,便跟着设营员去村里找个下处住下。

⑥设营员把我的小箱子扛在肩上。我面前是环形村道,黄不棱登的,像南瓜。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阳正在吐出粉红色的气息。

⑦我们走近一幢绘有花环的农舍,设营员站停下来,突然面带歉意地微笑着说:

⑧“我们这儿专拿戴眼镜的开涮,劝阻不了。功劳再大的人在这儿也会气得肺都炸裂。您呀,给娘们点颜色看看,哪怕是最本分的娘们,那就能取得战士们的好感……”

⑨他掮着我的箱子倒着脚,走到我紧跟前,又倒退一步,心一横,跑进了第一个院场。哥萨克们正坐在干草上相互修面。

⑩“喂,战士们,”设营员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我的箱子放到地上,“根据萨维茨基同志的命令,你们必须接纳这个人住在这儿,不得对他动粗,因为这人刻苦读书,很有学问……”

⑪设营员脸涨得通红,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举起手来向哥萨克们敬礼。一个蓄有亚麻色垂发,长有一张漂亮脸庞的小伙子走到我的箱子前,一把提起箱子,扔出院外,然后掉过身子,把屁股冲着我,放出一串臊人的响声。

⑫那小伙子就这么一点儿并不高明的伎俩,施展完了,便走开了。于是我趴在地上,把散得一地的手稿和几件破衣服放回箱子,拎到院场的另一边。我把干草铺在坏掉了的箱子上,权作枕头,躺到地上,打算把《真理报》上登载的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看完。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也不觉得累,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于是我把报纸撂下,朝正在门廊下搓线的女房东走去。

⑬“女掌拒的,”我说,“我要吃东西……”

⑭老婆子抬起她那双半瞎了的眼睛的暴眼珠,朝我看了一下,又垂了下去。

⑮“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一提吃的事儿,我宁愿上吊。”

⑯“他妈的,”我气呼呼地咕噜着,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你敢跟我说这种话……”

⑰我掉过头去,看到不远处撂着一把别人的马刀。有只端庄的鹅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一边安详地梳理着羽毛。我一个箭步窜上前去,把鹅踩倒在地,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雪白的鹅颈横在粪便里,死鹅的翅膀还在扑棱。

⑱ “他妈的!”我一边说,一边用马刀拨弄着鹅,“女掌柜的,把这鹅给我烤一烤。”

⑲老婆子半瞎的眼睛和架在上边的眼镜闪着光,她拿起鹅,兜在围裙里,向厨房走去。“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宁愿上吊,”说罢,带上门走了进去。

⑳院场里,哥萨克们已围坐在他们的锅前。他们笔直地坐着,一动也不动,像一群祭司,而且谁都没看鹅一眼。

㉑ “这小子跟咱们还合得来,”其中一个议论我说,挤了挤眼睛,舀起一匙肉汤。

㉒哥萨克们像相互尊重的庄户人那样斯斯文文地吃着晚饭,我用砂子擦净马刀,走到大门外,又回到院场里,心里十分痛苦。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

㉓“老弟,”哥萨克的头头苏罗夫科夫突然对我说,“□□□□□□□□□□□□□□□□□□□□”

㉔他从靴筒里掏出一把备用的匙,递给我。

㉕“报上都说些什么?”那个蓄有亚麻色垂发的小伙子一边问我,一边给我腾出了一块地方。

㉖“列宁在报上说,”我一边掏出《真理报》,一边回答道,“我们各个方面都是贫乏的……”

㉗于是我像个亢奋的聋子那样扯直嗓门,把列宁的讲话念给哥萨克们听。

㉘我朗诵着,欣喜若狂。

㉙“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我念完报后,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里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

㉚苏罗夫科夫这话是指列宁,他是师部直属骑兵连的排长,后来我们到干草棚去睡觉。六个人睡在一起,挤作一团取暖,腿压着腿,草棚顶上尽是窟窿眼,连星星都看得见。

㉛我做了好多梦,还梦见了女人,可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

注释①伊萨克·巴别尔,俄苏作家。作为随军记者他以人道主义立场和独特的心灵感悟,真切描绘了处于残酷战争中一个个具体的军人、百姓的灾难经历和内心世界。
【小题1】小说开篇刻画了六师师长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小题2】联系上下文,在第㉓段空格中补写一句话,要求连贯、合理、有逻辑,不超过30字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小题4】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小题5】小说为什么以“我的第一只鹅”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