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纽扣  
(日)内海隆一郎
路边有个无人售货亭。杉田把自家种的萝卜、小油菜、胡萝卜等蔬菜摆在约有半张席大小的货架上。买菜的人把硬币投到用铁丝吊着的空罐头盒里即可。
  到无人售货亭来买菜的多为农田前面的小区或对面公寓里的人。因为这里的蔬菜比站前超市便宜得多,所以每天摆出的蔬菜从来没剩过。
  “嗨,又有一个!”
  黄昏时,杉田从铁皮盒往外倒硬币。他的手掌心有一个比百元硬币大一圈的黑色圆形纽扣。这颗纽扣好像用黑色贝壳做的,中间有呈井字状的4个穿线孔。放在明亮处,纽扣闪着美丽的光泽。
  “真不像话,用纽扣代替钱!”
  这一个月以来,已经发现3颗同样的纽扣。虽然没什么用处,但扔掉了可惜,所以随意用胶带粘在墙上。这是第4颗。
  在此以前,发生过几次拿走菜不给钱的事。杉田贴了张纸条,上写:“拿菜不付钱就是小偷!”从那以后,再没有丢过菜。
  “准是那个老太太。” 
  他眼前浮现出在田里干活时经常看到的那个老太太。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从那走路的姿态可以看出,她以前是个风姿绰约的女人。
  可是,只要她来买土豆、胡萝卜,钱盒里肯定有纽扣。
  “她是怎么想的,难道以为纽扣是百元硬币?”
  话虽这么说,但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也许她真把这纽扣当成了百元硬币。”
  当杉田平静下来时,许久不见的女儿回来了。
  “嗨,这是怎么了?”
  女儿兴致勃勃地指着墙上的纽扣说。
  杉田阴沉着脸把事情讲了一遍,女儿两眼闪光。
  “这是用黑蝶贝做的纽扣,雕工也好。原来肯定是用在高级礼服上的。”
  “这么贵重?”
  “现在买,一个的价钱就吓你一跳。这样高级的扣子,可以卖……”
  杉田边听边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杉田,小说写了杉田卖菜,写了杉田认为老太太误把纽扣当成钱,主要塑造了杉田的形象。
B.文中“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说明老太太年老体衰,变得贫穷、孤独,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
C.小说中的杉田连续几次发现用纽扣代钱的行为,但都“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是因为老太太行为隐蔽让杉田抓不到。
D.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塑造老太太形象,制造悬念,让读者感兴趣,并产生丰富的思考和联想。
 
E.最后一段杉田“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呼应前文,暗示了老太太从前的身份地位。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有何作用?(4分)
(小题3)结合文本分析杉田和老太太两个人物形象。(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惟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角豆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小题1】下列关于朱阿人物形象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个典型的小农,爱喝酒,所以有手颤的毛病。
B.惜财,因此为了唯一的一头没来得及转移的花母牛又冒险回到村子。
C.是一个打算为大家的利益奉献自己的英雄,其实他也很想成为游击队员。
D.仇恨侵略者但胆小多虑,这使他长时间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愿离去。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B.朱阿在小说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和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悬崖。
C.小说最后让一只凶恶的野猫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山崖,这表现了这样的意思: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必弄脏。
D.小说的结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小题3】朱阿最后终于开枪射击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作者采用“延迟法”来给情节的发展设置障碍,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皆有错(节选)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错误就深藏在人类思维的基础之中,像根瘤那样滋养着整个结构。要不是我们具有犯错误的能耐,我们决做不成任何有用的事情。我们是生来就要犯错误的,编好了码犯错误的。
②常言道,我们在“尝试和出错”之中学习。我们为什么总是这么说呢?为什么不说“尝试和搞对”或“尝试和获胜”呢?老话这么说,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就是这样的。一个好的实验室,正像一个好的银行、好的公司、好的政府一样,动作应像一台计算机。几乎一切事情都做得按部就班, 无懈可击,各种数字相加正好就是预期的答数。日子就这么过去。碰巧哪天幸运,于是哪个幸运的实验室里会有个人见下一个错误:用错了减震器,填错了一个空格,读数时小数点错了位,暖房温度低了一度半,一只老鼠溜出了箱子,或者无非看错了当天的日志。不管是什么,当然结果出来的时候,明显出了纰漏,于是行动就此开始。
③错读本身并不是重大错误,但它开了条路。下一步才是关键性的。假使研究人员能够说:“可是即使如此,你看那结果! ”假使这样,那么新的发观(不论它是什么),就可以捕捉了。要取得进展,就须在错误的基础上迈步。
④这可能是人类独有的天赋,甚或是我们的遗传密码中注定的。其它生物看来都没有注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犯错误的DNA链, 更肯定没有要它以必然犯错误作为行为准则的 DNA链。
⑤作为人类,我们最高明,最能眉飞色舞开动脑筋的时刻,是当我们面前摆着两个以上选择的那会儿。有时候,同时有十条甚至二十条路可走,而除了一条之外,其余肯定是错的,这种富于选择的场合能把我们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地。这过程就称为探索,而它是以人类难免出错为基点的。假使我们的头脑里只有一个中心,仅能在该作出正确决定时有所反应,而不是有着一丛丛各不相同、轻信而且容易受骗的神经元,足以把我们引进死胡同,抛到树梢头, 带进末路,送上蓝天,转弯抹角,拐错弯儿, 要不是这样,我们只能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⑥比我们低等的动物就没有这种了不起的自由。它们大多数都困于绝对不犯过失的境地。猫当然有它好的一面,然而它就绝对不犯错误。我还从没有见过一只举止笨拙、屡屡出错的猫。狗有时不太稳当,偶尔会犯些可爱的小错,但那是模仿它们的主人才学来的。鱼无论做什么都无懈可击。
⑦当我们越来越依靠更为复杂的计算机来处理事务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这些。我是说,应让计算机具有它们的头脑;让它们自行其是。假使我们能够做到这点,能在事情的进展过程中皱皱眉头把头侧向一边,不去管它,那么人类和计算机类就前程无量了。你们通常用的好些的计算机一瞬间所能完成的计算量,就要我们任何人用算尺拉上一辈子。因此,现今轻易能够获得的、机器所造成的精确误算,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这样你就可以想象,从中我们能够得到多大的机会。因此我们将能着手解决一些最棘手的问题。例如,现今生活的实际已经显然表明,全世界已是个单一的共同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组织我们全球规模的社会生活呢?作为工作设想,我们可以假定,所有正确的安排方式都行不通。于是,为了向前推进,我们所需要的是一整套错误的选择,而且必须比我们任何人现在所能想出的少数错误做法,更为多样和有趣得多。事实上我们需要一张无穷尽的选择单子,为了把这张单子打印出来,我们必须让计算机自己运转,随机选择下一个步骤。假使作出的是一个够大的错误,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登上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清新的境界中感到震惊,准备从头迈步。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语“根瘤那样滋养着整个结构”是个比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
【小题2】以下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常言“尝试和出错”中学习,更能说明学习的目的。
B.将实验室与银行等对比,说明科学实验应该有条不紊。
C.画线句意在说明在实验操作中,犯错误的多种可能性。
D.第②段以学习与实验为例,说明犯错误属于意外事件。
【小题3】下列对“犯错误”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有以犯错误为基础才能办成事。
B.犯错误可能是人独有的一种天赋。
C.面对多样选择场景人难免犯错误。
D.犯错误帮助人认识自我纠正错误。
【小题4】分析第⑤、⑥两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特点。
【小题5】第⑦段作者设想让计算机提供多样有趣的错误做法,帮助人类组织全球性的社会生活,请结合文中内容加以评析。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拥抱的缠绵。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小题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什么为线索?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阿根廷莱·巴尔莱塔

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

“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骑士跳栏!”

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

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

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

“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近墙壁。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了他的身子。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

“简直太神了!”

“嗯,你信吗?”

“天哪!夫人,我可不是三岁的小孩!”

“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

“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

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

“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哎呦,我笑得实在受不了喽。”

那影子又吃、又喝,泰然自若。不久,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他一本正经地说道:

“诸位,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但这无关紧要。总有一天,这项旨在使自己的影子独立于本人的实验,必将得到公认和奖励。临走前,敬请凡有疑问者前来搜一下敝人的衣服,以便确信我绝没有藏匿任何物品。诸位的慷慨惠赠,无一不为我影子所食。这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十分感谢,祝大家吃好,晚安!”

“见鬼去吧!”

“谁要搜你的身子!”

“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吧!”

卡米洛·弗莱切,真名叫胡安·马里诺,他面朝三方,各鞠了个躬,神态庄重地退出了餐厅。穿过花园时,突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给我滚!”警察厉声吼道,“下次再看到你,就让你和你的影子统统蹲到警察局过夜去。”

他低下头,慢慢地走了出去。拐过街角,他才稍稍挺直身子,加快脚步回家。

开门的是他女儿,十五六岁光景。

“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

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

“带回来什么没有?”

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小匙。

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

“你不想吃点什么?爸爸。”

“不,”他头也不回地回答说,“你们吃吧,我已经吃过了。”

马里诺面朝窗子坐下来,茫然失神地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琢磨着明天该去哪里表演他的奇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里诺说影子是有独立生命的实际存在,是让观众相信他对影子的研究成果,以此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B.马里诺离开饭店前,请客人上前搜身,以证明他没有带走任何物品,是在故意掩饰身上带有观众给“影子”吃的食物。
C.马里诺穿过花园时,遭到警察的威胁和警告,表明马里诺的影子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
D.小说对马里诺在家中茫然失神状态的描写,真实反映了一个江湖艺人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同情。
【小题2】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