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街剃家
刘建超
老街把一些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为家。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头剃得好,剃家。被称为家就是最高赞誉了,你手艺好,还德行高。在老街东关开理发店的老陆就是个剃家。
小说故事里写剃头匠的传奇多了,老陆却是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人。论长相,普通的没有任何特点,扔在人堆里就找不着了。论身世,从小在老街流浪,十几岁跟着个剃头师傅打杂,师傅过世,他就接了理发店,平平淡淡。非要说出点绝活,那就是老陆左右手都会用剃刀,使推子,能给自己理发,那得有多么好的手感啊。
有一年夏天,老街许多人得了角膜炎,老陆也染上了。生意不能停,不能传染了客户,客户找上门来也不能怠慢。老陆就用毛巾蒙着双眼,凭着经验和感觉给客户做活,发茬齐整,与平时手艺没有什么两样,客户啧啧称奇。剃家的名声由此传开。
老陆几十年在老街开着理发铺,童叟无欺,随叫随到。有的客户半夜要外出进货,需要打理,会去敲老陆的门。老陆屋里的灯就会亮起,他一丝不苟给客户理发刮脸梳洗干净,不多收一分钱。有时客户过意不去,多放下几块钱,老陆也会记在心里,下次你来理发就不会收钱。
老街的买卖更新换代快,就是理发剃头的行当,没出几年也都换了门面,大大的霓虹灯映衬着美发厅、发型设计中心、美发会所,门口站立着的都是年轻的孩子,发型古里古怪的还染着各种颜色。
老陆的招牌没换。老街人,尤其是上了些年纪的人还是喜欢来老陆店里理发剃头刮脸。老街人还是愿意听理发推子咔哧咔哧的充满质感的声音,还是享受剃刀在脸颊上游龙走蛇的舒坦感觉。
老街人理发爱扎堆,越是人多越来凑热闹,在等候当中抽烟喝茶,便把老街近几天发生的奇人怪事数落一遍,评论一番。
有人说,老陆啊,你也招个小姑娘来给撑撑门面啊,洗个头什么的,你没有见几个老主顾都被有妹子的发廊给拉走了?那双嫩白的小手在头上抓搓着,比你这老爪子可舒坦多了。
老陆只会憨憨地笑,说:“我可雇不起。要享受,你们也去。”
临近过年,老街热闹起来,大商场小店铺生意也多了。
西大街一家大商场忽然失火了,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几十号人逃生不及,在火烟中丧生。老街一下子就冷清了,被巨大的伤痛所笼罩。
西街上处理事故的人找了几家理发店,请去给过世的几十个人修面整容,打理干净了好让死者家里人来认领。给死人理发梳头,没有一家发廊愿意干,这种晦气的事情会影响生意的。
西街人找到了老陆。
老陆闷头吧嗒吧嗒地抽烟,烟雾弥漫着老陆没有表情的脸。
街道的人很着急,说价钱好商量,价钱好商量啊。
几个老客户说:“老陆啊,你这招牌立起来几十年,能做成剃家可是不容易啊。想好了,接了这趟活,你的店就开到头喽。老街人都讲究个运气,谁还来你这店里找晦气啊?”
老陆看看门店的招牌,说:“死者为大啊。咱不能让这些不幸的人,走了也憋憋屈屈的吧。”
老陆烟抽足,收拾好工具,说:“走吧,做活。”
老街人后来说:“当时夕阳西下,老陆离去的背影很是悲壮呢。”
老陆跟随西街的人,走进了一个大仓库,火灾遇难的人并排躺了一地。
老陆就从眼前的第一个人做起,烧热水,洗脸,洗头,修面,理发,一丝也不马虎。老陆把一个一个的逝者抱在怀中,禁不住泪流满面,实在不忍观之,他索性闭着眼睛,用盲剃的技艺给逝去的生命细细打理。一个女孩,头发烧焦了,纠结在一起,如果梳理就会掉光。老陆第一次给女孩做起了发型,那发型做的和女孩的仪态非常熨帖,街道的人都禁不住打出敬佩的手势。所有的活计做停当了,老街已经迎来了第一缕曙光。老陆收拾好工具,推辞了街道人递给的报酬,踉跄着走出仓库。
老陆的事在老街流传着,人们敬佩老陆,可是却没有人愿意来老陆的店里理发刮脸了。
老陆索性关掉了店铺,摘掉了招牌,去丽景门下看看别人下棋,到茶馆里泡壶荼,听听戏。
老陆每次路过发廊,总是禁不住停下脚步,伸长脖子往店里瞅瞅,看着年轻孩子们在店里忙活,他的手就不由自主地活动着,仿佛手中还拿着理发推子。
春节过后,老陆不见了,老街的街头尾巷再也没人见到过老陆。
后来有人说,在新疆某个牧场见到过老陆,老陆正兴高采烈地剪羊毛呢。
老街再无剃家。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写家…‘唱家”“剃家”的称谓可以看出,老街是一个重视传统、欣赏美德、人情淳善、古朴守旧的地方。
B.老陆染上角膜炎后蒙眼理发的情节,为后文作出铺垫,凭借“盲剃”的技艺,老陆才得以完成给逝去生命打理的使命。
C.对理发推子发出的声音及剃刀游龙走蛇的描写,衬托出“老街剃家”技艺的纯熟,照应了前文老陆手感极好的内容。
D.老陆得知几十号人在商场失火的事故中丧生,毫不犹豫选择为不幸的死者修面理发,体现了“老街剃家”的良知与担当。
E. 老街迎来了曙光,老陆的前程却黯淡了。人们一方面敬佩老陆,另一方面却不愿找他理发刮脸,这样的矛盾影响着老陆未来的人生。
【小题2】小说中的老陆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倒数第二段删去更好,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1 12:3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凭借“互联网+出行”方式,迅速成为城市发展和公众出行中的时代成向标。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16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040万辆攀升至1.9亿辆,自行车的保有量却从6.7亿辆,急剧下降至3.3亿辆。汽车成为代步工具的同时,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急剧上升。而随着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的同时,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
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正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缓解城市交通出行难问题》)
材料二:
近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摩拜单车共同发布的《2017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显示,共享单车运行一年来,全国骑行总距离超过25亿公里,相当于往返月球3300次。这相当于减少了碳排放量54万吨、减少了17万辆小汽车一年的出行碳排放量,或这一年多种了3000万棵树,或减少了45亿微克PM2.5.或节约了4.6亿升汽油。
从所有权的让渡到使用权的共享,共享经济的方式提高了自行车使用效率,为减少城市资源浪费、节约城市空间、促进绿色低碳出行发挥了作用。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让城市变得轻盈绿色》)
材料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乱停乱放,责任不在车,不在共享单车模式,而在骑车的人,在城市管理。
政府要积极主动介入,做好服务工作。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的创业行为,引导企业在实现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为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共享单车纳入城市网格化体系,规范管理,防止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怪圈,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开放公共停车场所,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企业要主动作为。注重调研,面向市场,技术平民化,不断满足社会更高需求。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大投入,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加强行业市场管理,建立诚信制度和激励机制,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市民是共享单车的直接受益者,要身体力行,积极配合政府和企业,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摘编自刘四建《共享单车需共治》)
材料四:
专家指出,重拾共享精神,首先需要理解“使用而非拥有”的理念,正确认识共享与私有、共有的关系。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要让分享成为一种习惯,在分享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倪素香说。
在李伦看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共享经济时代,要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开放、共享,首先就需要构建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共享伦理。过去熟人间的共享就是基于彼此间的信任,要让资源在全社会畅通地流动共享,就必须完善社会征信体系,以信用的约束力来规范社会各方的行为,让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与秩序,从而实现文明共享。
(摘编自毕孝斌《共享单车如何实现文明共享》)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共享单车产生的形态、方式,共享单车出现的背景以及所具有的前景。
B.材料二说明共享单车在减少城市资源浪费、促进绿色低碳出行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C.材料三指出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就问题进行问责并说明共治才能实现文明共享。
D.材料四指出重拾共享精神应有正确的认识,要构建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共享伦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指出,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已经改进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推测,17万辆小汽车一年的出行碳排放量大约为54万吨,大约相当于3000万棵树一年的碳吸收量。
C.共享单车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而骑车的人及城市管理等对造成乱停乱放现象有一定责任。对此,政府、企业、市民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
D.在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企业进行扶持及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方面,政府工作有欠缺,所以共享单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之处。
E. 共享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任,只要用信用的约束力来规范社会各方的行为,就能让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与秩序,从而实现文明共享。
【小题3】专家指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将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汉族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发展至周代时已经摆脱了以考验为目的的严酷形式,而成为一种强调青年社会责任和赋予青年人权利的彬彬之礼。成年礼又有男女之分和阶层之分,至今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历史记载为《仪礼•士冠礼》中周代士人阶层的成年礼,有些文献中对士人以上的贵族阶层的成年礼也有零星记载,但庶人之成年礼则因“礼不下庶人”之故没有记载。

《礼记•曲礼上》中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即士人阶层男子二十岁时需加冠取字,以示成年。成年礼有一系列仪式化过程,先要占筮确定行礼日期、选择负责加冠的主宾和赞冠者。加冠当日,主人要在庙堂准备礼器、酒筵,并于门外,三揖三让,亲迎宾客。仪式开始,由主宾和赞冠者为冠者行三加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后加爵弁,同时颂念不同的祝辞。冠礼毕,冠者要拜见母亲。回来后再由主宾为其命字,有了字后再出见乡邻与尊长。此时主人则以酒筵招待宾客,然后送宾,以后还要派人给主宾赠送俎肉,这样才算完成整套成年礼。在这个庄重繁复的仪式中,冠者经过一系列显性的仪容改变和新的礼仪知识的习得;亲身感受到了成年所被赋予的诸多权利和责任,此后,冠者就有了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事物的资格。

女子笄礼在仪式上则要简略得多,并且甫一出现,就是与女子出嫁紧密相连的。《礼记•曲礼上》云“女子许嫁,笄而字”。许嫁的年龄一般为十五岁,仪式主要是结发戴簪和命字。女子从此不再被称呼以小名,而开启了“待字闺中”的人生新阶段。即使未许嫁,成年女子也要行笄礼,只不过仪式更简单一些,“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正因为笄礼与许嫁的结合,使其与冠礼相比在仪式上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而男子冠礼的某些仪式则随着社会结构改变和历史变迁发生了重大变异。

古代汉族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易服和命字。衣着发式的改变是成年的身体标识;命字则是人际交往中的成年标识,从此同辈之间便以字相称,而在人际交往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

成年礼对于个人、家族和国家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于个人,成年礼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能促使一个人真正从身心发生改变,是人的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于家族,成年礼的举行不仅意味着接纳一个新的事务参与者,同时也是接纳一个风险分担者和利益分配者。于国家,接纳一个能分得田地的成熟的新的社会成员以后,也多了一个各种赋税和杂役的承担者。可见,成年礼所蕴含的功能意义牵涉到社会的不同层面,因而在人类社会中至今犹存。

【小题1】下列对文中“成年礼”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命字,取字之后同辈之间便以字相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B.成年礼是一个人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对于所在的家族和国家也有特定作用。
C.成年礼是士人阶层年轻人的专属礼仪,是男子可以承担社会事务和女子可以出嫁的标志。
D.成年礼最初以考验为目的,到周代转变成一种以强调社会责任和赋予权利为目的的仪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男子加冠取字、女子举行笄礼都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是男子成年的身体标识,也是女子人际交往中的成年标识。
B.女子成年礼称为笄礼,一般在十五岁时与许嫁同时举行,跟男子的冠礼相比,仪式简略稳定得多,主要是结发戴簪及命字。
C.主人在仪式前要准备礼器酒筵,于门外三揖三让亲迎宾客,然后招待客人,给每位客人赠送俎肉,这样才算完成整套礼仪。
D.古人对男子成年礼相当重视,会在男子二十岁生日时安排一系列繁复隆重的仪式,这些仪式还会随社会历史的改变而改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所有女子在完成笄礼后就都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她们从此足不出户,一心一意于闺中等待出嫁。
B.一个人成年之后,既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担负起应该承担的各种责任,当今社会依然如此。
C.冠礼中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代表着长辈对冠者的不同祝愿,也使其感受成年的诸多权利和责任。
D.人们可根据一个人的衣着发式来判断他是否具备了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事务的资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身上的三片叶子
朱成玉
我握住时间的白色根须。我以为我可以让时间停留片刻,可是岁月依然疯长。到了收割的时节,突然发现,我的身上,除了三片叶子,再无其他可以收割的东西。
三片叶子,依然倔强地停靠在我这根经风历雨的枝条上,不容许我对生有丝毫的怠慢。那叶子依然是绿色的,还不肯就此萎谢。
我是多么强烈地爱着绿色。就像我自己,不肯枯黄,用尽全力拽住青春的尾巴,不让青春将我甩掉。
但多么新鲜的绿,也始终挣脱不了既定的结局。世界上有很多种颜色,所有的颜色都有一个相同的命运,变成灰色。就像再有激情的人,也有穿着睡衣,等待睡去的那一刻。
灰色是所有人的睡眠。
尽管这灰色迟早要来,如同两鬓间隐隐的秋霜,我还是尽可能地向后拖延我的青春,就像下午的阳光,把我的影子拖得很长很长,那影子里,还有着上午的芬芳。
有时候被阳光烫伤了,皮肤针扎似的疼,可是依然不舍得关上窗子。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过分的热情?
夜晚的大街上,年轻人喝完酒在路灯下大声地向不同的女孩儿喊着:我爱你!他们的爱情,轻得像草叶上的露珠儿,危险地晃荡,用一点点谎言支撑着,真相的太阳一出来就蒸发掉了。
还有一个年轻人,抱着一棵树痛哭,为了刚刚与他分手的恋人。可是离开这棵树,走到另一棵树的时候,笑容就重新回到他的脸上了。
看啊,他们怀着怎样明目张胆的悲伤,又是多么快地抖落了那些悲伤。
年轻本身就有着极快的自愈能力。
张扬的青春,张扬的爱,年轻多好,可以尽情挥霍。在那样的青春里,没有人会慌了神色,就算受了委屈,也不会难过多久,他们永远有未来可以依傍,他们坚信未来可以还他们清白,坚信未来可以硕果满满。未来就像他们心底的一座美丽的彩虹桥,连着他们的今天和明天,他们固执地相信着,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人们,为太阳唱着上升的赞歌,为月亮合起祈愿的双手。我喜欢躺在夜晚的草垛上看星星,但我自己却不愿意做星星。
佛说,人只有常常往下看看,才能看到更通透的自己。我看着我自己,似乎可以称得上是通体透明的人了。曾经,我枝繁叶茂,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三片叶子。也算美好。一片用来遮羞,一片用来纳凉,一片用来做梦的温床。
三片叶子,依然可以让露珠过夜的吧,依然可以引来几声鸟鸣的吧。
或许已到了去看夕阳的年龄了,可是依然喜欢停留在青春的阴影里。夕阳是被人们无数次擎过的酒碗,醉过从青春里走来的一茬又一茬的人。
有人说,少年是童话,青年是诗歌,中年是小说,老年是散文。而我已过不惑,仍不肯去讲故事,叙述很累,所以更多的时候,我选择抒情。老去的那一天,我甚至会想,有没有一天,我可以返老还童呢?
就像春天再来的时候,我还会发出新芽吗?
犹太诗人保罗·策兰说,春天来了,树木飞向它们的鸟。
我也要飞向我的美好。我不再怕老,因为老了,就可以变回孩子。变回了孩子,就会从时光的百宝箱里翻出无数美好的曾经,像小时候摆积木一样,为自己堆积幸福的城堡。
旧日时光,从眼前唰唰地飞奔而去,别指望去追上它,那里有我们永远到达不了的远方。
骑着巫婆的扫帚也好,骑着法师的魔毯也罢,你追不上逝去的时光。
忏悔你追不上,怨怼你追不上,曾经的誓言和祝福也追不上。
我身上的三片叶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都闪着亮晶晶的光。
我身上的三片叶子,我叫它们:回忆,回忆,回忆。
(摘自《散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为什么要以“我身上的三片叶子”为题?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三片叶子,依然倔强地停靠在我这根经风历雨的枝条上,不容许我对生有丝毫的怠慢。
(2)少年是童话,青年是诗歌,中年是小说,老年是散文。
【小题3】如何理解第五段中“灰色是所有人的睡眠”?
【小题4】文章对人生作了深层思考。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

——摘自《中国青年》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的人》,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日出意味着什么。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B.文章文笔细腻,意境恬淡,写作中运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如作者说早晨的静是“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使视觉上无形的“静”变成了听觉上有形的“静”,从而产生美感。
C.文章由福楼拜信中的一句话写起,接着与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从中昭示人们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D.文章中有许多警策隽永的语句,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在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大家作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精神上苏醒的人。
E.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作者微妙的想象和感受。他把上班时迎接的阳光称为“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形象又不失深沉,发人深思。
【小题2】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结合全文,作者说的“幸运”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小题3】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示——“按时看日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看日出”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棵洋槐树
王奎山
石头要搭一个猪圈,还缺一根檩条,就去屋后刨一棵洋槐树。那棵洋槐树三把来粗,正好是一根檩条的料。石头刚刚刨了几下,结实过来了。结实说,石头,你干啥呢?石头说,我刨树搭猪圈呀,正好缺一根檩条。结实说,你刨树也不跟我商量一下,就刨呀?石头说,笑话,我刨我自己的树,跟你商量个啥?结实说,那是你的树?你敢说那是你的树?石头说,长在我的宅子上,不是我的树是谁的树?结实说,长在你的宅子上不假,可你也得看看是怎么长出来的,那是我的洋槐树的根串过去的。不是我的洋槐树的根串过去,你宅子上会凭空长出一棵洋槐树来?这个道理,石头自然明白。自己的宅子上有椿树,有杨树,就是没有洋槐树。这惟一的一棵洋槐树,明显是从结实的宅子上串过来的。但是,树既然长到自己宅子上了,不是自己的又是谁的呢?正因为石头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所以他认为结实的纠缠纯属胡闹,于是,也就没有把结实的话放在心里。他不再理会结实,继续去刨树。但是,结实也同样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因此,当石头不听他的警告继续挥镢刨树的时候,结实将腿一伸,伸到了石头的镢头下面。结实说,你有种,你就刨吧。石头虽然气愤,但为了不闹出更大的乱子,只好悻悻然地收起镢头,回家去了。
石头回到家里,越想越生气,就找村主任去了。村主任是石头的远房叔叔。但村主任并不因此而偏袒石头,而是很负责地亲自跑到现场看一看。看过之后,村主任对石头说,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串过来的。石头说,可它明明长在我的宅子上。村主任说,我没说不是长在你的宅子上,我是说,这棵洋槐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串过来的。石头说,那你说咋办?村主任笑笑说,石头,一棵树,顶多也就值个十块八块的。为这样一棵树,弄得两个人脸红脖子粗的伤了和气,划算吗?石头气鼓鼓地站在那里,不说话。村主任说,你看这样行不行,这棵树算你们两家的,对半儿分,一家一半。你要用树,行,给结实出五块钱。石头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当村主任的叔叔话说出来了,总不能驳了叔叔的面子呀,为了这一件小事驳了叔叔的面子,今后还咋求叔叔办事哩?想到这里,石头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见石头点了头,村主任觉得有门儿,就去找结实去了。不料,结实一听村主任的意见,火了,说,你们叔侄俩勾结好了来挤兑我,当我是傻瓜呀?那棵树本来就是我家的,凭啥跟他对半儿分?我谁也不跟他分,我就要那棵树。
石头一听结实不愿意,心里的火气更大。石头心里说,那棵树本来就百分之百是我的。我完全是看在叔叔的面子上才同意和你对半儿分的。如今,你不乐意,我还更不乐意呢。于是,石头反悔了他原来和村主任达成的协议,也坚持说那棵树完全是自己的。
石头决定先下手为强,瞅了个机会,把那棵洋槐树刨倒了。结实得到消息,也掂了一把镢头怒气冲冲地赶了过来。结实虽然怒气冲冲,虽然手里掂了一把镢头,但他并不敢拿镢头往石头身上刨,他还没那个胆量。于是,结实就用镢头去刨那棵树。结实运足力气,照准树身一镢头刨下去,喀嚓一下,镢头的利刃深深地钻进树身里,把树身一劈两半。石头见结实一镢头把树身劈成了两半,不能当檩条用了,也用镢头去劈那树身。就这样,两个人像是在比赛劈柴一样,你一下,我一下,你一下,我一下,不一会儿,那棵三把粗可以当檩条用的洋槐树,就被劈成了一堆碎木片片。
围观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被两个人的行为逗乐了,都嘻嘻哈哈地笑。有的人,甚至笑得捂着肚子蹲到了地上。大家都说,真好玩儿!
弄到最后,连石头和结实两个人也不由得跟着大伙儿笑了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石头对长在自己屋后的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因为他认为树长在自己的宅子上就是自己的,这恰恰证明了他的蛮不讲理,胡搅蛮缠。
B.小说中的村主任算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他试图调解石头和结实的纠纷,这个人物的出现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C.关于石头和结实刨树的场面描写略带戏谑和夸张,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人物丑态跃然纸上,表达出作者轻视和不屑的态度。
D.小说在石头和结实的争吵声中开始,在围观人群的哄笑声中结束,争吵表现了石头和结实的互不相让,哄笑表现了围观人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
【小题2】小说中的结实这一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以“笑”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