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捕鱼记
相裕亭
海潮退去的时候,盐河上游的滩涂里,裸露出一大片紫莹莹的海藻和一汪汪明晃晃的水塘、河汊子。那些水塘和小河汊子,有的沟沟河河地紧密相连,有的孤孤单单地自成一体。随潮水涌来的鱼虾,在海潮退去时慌不择路,被困在那些自成一体的水塘或尚在流淌的小河汊子里,觅食的海鸟和盐河两岸的渔民,便会选在这个时候前来捕捉。
“想吃鱼虾了,你就到这里来!”这是盐河边的老渔民阿旺,叮嘱他外甥的话。
那时间,阿旺的外甥大学毕业,刚在城里安下小家,星期天、节假日,常带着城里的媳妇到老舅这边来,观赏海边的风景,吃老舅捕捉的新鲜的鱼虾,临走时,老舅还要打个海鲜包带上。挺美好的一段时光!
后来,阿旺的外甥做了官,他们小夫妻在城里有了孩子,生活的内容日趋丰富了,来老舅这边的次数就少了。他们总是叫阿旺去城里,可八十多岁的阿旺总是说农村很好,仍然忙个不停。后来,他们偶尔到老舅这边来时,村里的干部还有乡里的领导喊他去坐大饭店。阿旺沾了外甥的光,也跟着去了几回。但他感觉外甥太忙了,吃顿饭的工夫,好几拨人给他打电话,他有些忧心忡忡,他想这样下去肯定不得了。
这一天,外甥又像从前那样来了,可神情暗淡。阿旺没说什么,还像从前那样,带着外甥去盐河口捕捉鱼虾。
那是个后秋的小雨天,阿旺选准一处小河汊儿,指着河面上泛起的水花,告诉外甥:“看到了吧,那里有一条鱼,看水花,个头还不小。”
外甥没吱声,阿旺也没再说啥。阿旺让外甥守在原处不要动,他一个人提着网,跑到小河汊的下游,一连下了七道挂丝网,想把那条鱼捉住。阿旺又在河堤上掰下两根长长的树枝,递一根给外甥,他自己也拿一根。俩人一同来到小河上游,分别站在小河两岸,不停地用树枝拍打水面,以便让鱼往下游跑。
快到渔网跟前了,仍没见网上有动静,阿旺的外甥要偃旗息鼓,阿旺却高声喊叫:“快,使劲拍呀!”阿旺告诉外甥,越到渔网跟前,越要使劲儿拍打水面,鱼儿才能撞网。
果然,俩人拍打到渔网跟前时,那条鱼露面了。
但是,那条鱼并没有触到网上,而是一个鱼儿打挺,又一个鱼儿打挺……就像跨栏运动员完成百米跨栏似的,连续跳过了阿旺布下的七道挂丝网,眨眼间逃之夭夭。
那一刻,阿旺的外甥只感到惋惜,但他不知所措。阿旺却从中看出门道,他默不作声地下到河里,重新调整了网距。
调整后的网距,前后挨得很近,恰好可以让那条大鱼跳起来,再落下时触到后面的网上。阿旺信心满满地招呼外甥:“走,咱们还像刚才那样,从下游往上游赶。”
可这一回,不管他们怎样拍打水面,那条鱼就是不露面了。
外甥怅然若失,说:“鱼跑了!”
阿旺说:“它没有跑远。”言下之意,那家伙,就藏在水下某个地方。阿旺围着河边转了转,忽而,盯上河中的一丛芦柴棵子,阿旺告诉外甥,那鱼,十有八九藏在那草丛里。
阿旺拿来事先备好的手撒网,他让外甥在河对面扔石块,他在河这边撒渔网,两人一气呵成后,果真把那条大鱼扣在网里了。
可大鱼撞网后,阿旺却迅速松开了手中的网纲。外甥不解,他认为老舅没有看见网中的鱼,他在小河对面大声呼喊:“扣着啦,扣着啦!”他想让老舅赶快收网。老舅却蹲在河边慢慢地摸出烟袋,直到那条大鱼在网中撞得没了力气,泛起了大白萝卜一样的白肚皮,阿旺这才慢慢地收拾它。
阿旺看着那条被拖上岸的大海鲢,跟外甥说:“今儿,你有口福了!”
外甥先是沉默不语,随后,磨磨叽叽地冒出一句:“这是个不祥的预兆!”
阿旺问外甥:“逮条鱼,怎么还是不祥的预兆呢?”
外甥如实告诉老舅,说他在城里“犯事”了,本想到老舅这边躲一躲,可当他看到那条大鱼,逃过一劫又一劫,最终,还是难逃被捉住的下场时,他想回去自首了。
其实当天,阿旺从外甥进门的那一刻,就感觉气氛不对,他似乎意识到外甥摊上事了,他甚至想到昔日里前呼后拥的外甥,也要像电视上那些贪官一样,被关进“局子”。于是就想带着外甥去盐河边捕捉鱼虾。
回头,外甥与阿旺道别时,阿旺还像往常那样叮嘱外甥:“啥时候想吃鱼虾了,你就到老舅这边来!”
这一次,外甥没有回话。但,阿旺看到外甥转身离去的一刹那,外甥两眼盈满了泪花。
(选自2016年第3期《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阿旺外甥做了官后,生活的内容日趋丰富了,来老舅这边的次数就少了,这说明他很忙,同时对阿旺无感情。
B.小说结尾写阿旺外甥回去自首,阿旺还像往常那样叮嘱外甥,这与阿旺外甥对阿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C.小说通过叙写阿旺和其外甥捕鱼而大鱼最后落入渔网的故事,揭示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寓意。
D.小说人物只有阿旺和其外甥,但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刻画阿旺时主要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
【小题2】文中多处运用了伏笔,请在文中找出四处简要分析。
【小题3】试探究小说中阿旺外甥在其人生经历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7 12:29: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朝的雨

陈富强

(1)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2)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3)我建议你去苏堤。

(4)雨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5)呈现在你眼前的是l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泅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6)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7)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l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8)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l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且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9)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而挖葑泥筑堤是他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10)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1)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

(12)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3)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4)你撑开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注释)①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
【小题1】作者说苏轼“屡遭贬谪,一路坎坷”。的确,在其两次出仕杭州之间,就曾遭遇文字狱——“______________”,被贬黄州
【小题2】说“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是因为__________。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说“我建议你去苏堤”是因为在苏堤能欣赏幽静的美景,也能了解苏轼造福于民的伟绩。
B.作者引用《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苏轼作品和“苏堤春晓”作比较,突出了苏堤的非凡价值。
C.如果苏轼没有屡遭贬谪而是仕途顺利,那么他很有可能就写不出那些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
D.苏轼和白居易都懂得珍惜文化的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小题4】作者在文中主要歌颂了苏轼的功绩和人格,却以“宋朝的雨”为题,请谈谈“雨”在文中意义和作用。
【小题5】上文在表达上使用了第二人称“你”。你认为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小题6】苏堤的南端有一座苏东坡纪念馆,人们在参观中不仅能读到苏轼的经典诗词,还能了解到他在当太守时的功绩。假如你就是一名参观者,你会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怎样的感言?(字数50字左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怀念李尚大
我大概是1937年四五月间或是更早一点在集美中学入学的。7月间就抗战了,厦门胡里山炮台跟日本军舰对打起来,隆隆震地而响,每轰一声,人就跳一次,很怕人。学校就搬到山区安溪县的文庙里来了。
尚大是安溪湖头村人。那时的集美学校有个特点,到放暑假,南洋群岛的学生都坐船回家等开学之前再赶回来。本土的学生回本土。少数一二十个各有各的道理的学生留在学校。尚大这时候带着二三十个年纪大的高中同学回湖头去了。住在他家,吃在他家,不晓得这些大同学在他家里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只听说他妈从不另给他开偏食。
我们小一辈的人也想去,他眯着小眼睛说:“300多里,抱你去还是背你去?”
所以我们从未实现过去一次湖头的幻想。
也有三五个南洋学生没有回去的,他们见闻广,夹在我们里头想贡献点外国的下流习俗见闻的时候,尚大就会走到跟前左手捏着他的脖颈,右手抠着他的屁股眼推出屋去。
“贱!”尚大说。
这点功夫我练了好多年都没有学会。
大约是9月间,县城里某个地方唱戏,学校里新来的一位教员去看戏,挨了警察局局长带领的人一顿臭打,说是我们这位教员调戏了坐在旁边的他的夫人。这绝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呢?连我们这帮小孩子都明白,集美学校的声誉那么神圣,聘请老师从来非常严格,道德、学识都经过慎重考察,难以想象会让那种人混进教师队伍里来。
当晚李尚大带领一帮大同学把警察局砸得稀烂,局长、股长们一个个被收拾得像僵蚕模样……
3天之后全校师生在广场开了一个旷古未有、别开生面的“欢送开除同学大会”(我忘了除尚大之外还有哪几位同学)。
这事发生在1938年的秋天,和尚大兄再一次见面是在1949年夏天的香港
1949年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在厦门搞大屠杀。尚大父亲的老部下帮助他秘密地只身逃到香港。后又几经艰难来到印度尼西亚。
李尚大1949年只身来到印尼干了什么呢?
印度尼西亚有许多他爸爸的朋友、老部下,受恩惠者要帮助他,他真诚地多谢这些阿伯、阿叔说:“让我先在印度尼西亚码头上混三两年吧!眼前我什么都不懂怎么做事情?”
于是在一个陈姓名人码头上找到一个扛生橡胶块的工作。每块生胶重108公斤,从这个地方的码头仓库里扛出来,过码头,上跳板,进船舱,入舱底,堆叠整齐:随船开出到另一个地方,再把生胶扛上肩膀,上船面,过跳板,到码头,进仓库,一块块码齐。苏门答腊、巨港、雅加达……真的足足玩命地干了3年。从苦力,提升工头到仓库管理,让老板发现了:“你是个大学生!你玩得还真像那么回事!”
“不是玩,是上学。”
“码头有什么好学?”
“它是本大辞典,大百科全书的第一页!我从码头学起……”
“你别走,我提升你,把好的位置给你……”
“我3年流汗吃苦不是为你,是为我自己。从今天起我要忙自己的事情了。”他微笑点头而别。
一开始在各岛跑些橡胶、咖啡、椰干散碎生意,越做越大,加进了木材厂、夹板厂、瓷砖厂、轧钢厂、酒店、房地产、石油……从1949年到他2008年逝世,60年过去了。
上头这一段话不到100字,读起来连气都不用换,可知道这是尚大忙碌一生的时间?
上世纪90年代(1994年),尚大兄邀我全家到印尼雅加达参加一个有点意思的聚会。科学家李远哲在美国柏克莱大学计划盖一幢化学大楼,需要1000万美元,想到印尼慷慨好义的李尚大,便去求他帮忙,果然一口答应。条件是大楼要用“陈嘉庚”的名字,也得到同意。于是尚大找了几位印尼富豪好友一起成就了这个善举。在印尼雅加达他的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了一个盛大酒会,来了各界猛人。李远哲上台,尚大也上台,完成收受1000万美元支票的典礼。
尚大在祖国建厦大医学院,开办集美大学、厦门中山医学院心血管研究中心、蔡继琨音乐学院……
尚大安排先到印尼的儿子龙羽,在一两百公里直径的加里曼丹森林里搞开发,与蛇蝎猛兽蚊蚋朝夕相处。1966年去,1971年年底才让回来;然后上日本进早稻田大学商科、东京农大木材加工专业学习。川羽先在香港大楼建筑工地当泥水工人,然后才进树仁学院,后在林场、夹板厂从小工头干起。尚大对儿子们的安排,是先让他们受尽人世煎熬。
尚大兄一生到老无病痛,饭量很大,爱好运动,于2008年11月2日安睡中逝世于新加坡家中,足足活了89岁。
尚大兄!精彩!  (节选自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李尚大》)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尚大被学校开除,却在码头苦干,把它当成一部大辞典来学习,由此可见社会比学校更能催人进步。
B.“有点意思的聚会”中“有点意思”是指慷慨好义的李尚大表现得举重若轻,有异于一般的富豪。
C.尚大对儿子们的安排,是先让他们受尽人世煎熬,这种不溺爱孩子的观念与以前他妈从不另给他开偏食有相通之处。
D.李尚大答应李远哲赞助盖一幢化学大楼,条件是大楼要用“陈嘉庚”的名字,这是因为陈嘉庚的名气更大。
E. 本文作者与李尚大交情颇深,有兄弟之谊,故以轻松亲切调侃的语气来叙谈往事,而无一般的悼念亡人之文的沉痛,也不像一般的他传那样平实庄重。
【小题2】作者感叹说“可知道这是尚大忙碌一生的时间?”对李尚大最辛劳最有成就的这段人生为什么却只用了不到100字的一段话概述?(4分)
【小题3】人的一生如何才能精彩?请结合本文内容来探究。(6分)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穰垛儿
雷晓婉
①麦香四溢的乡间五月一过,就场光地净了,麦子已经全部颗粒归仓,大地呈现出成片 的暗黄色,莽莽苍苍。
②在村子周围、溜光四平的打麦场上,陆续起了一堆堆圆圆鼓鼓的麦穰垛,一垛一垛, 散落着,比邻而居,像极了大草原上的亮黄色的蒙古包。
③这些蹲坐在村子周围的麦穰垛,静静默默,爬伏在那儿,像一个思想者,思考着乡村 的过去和未来,在五月的暖风中,幽幽地散发着麦秸秆的干香,这就是乡村的味道,让人闻 之欲醉。
④它们的色泽,因为失去水分,早就由青白变成了金黄,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银白、 暗红等色彩兼而有之,但更多的只是呈现出那种富贵的金黄色。一阵风吹来,麦穰垛上直立 的麦秸秆颤动不已,中空的麦秸秆,有时竟被风儿吹得发出细微口哨的声音,吱吱呜呜,汇 成了一曲欢快的乡村天籁。
站在麦穰垛旁边,闻着干麦秸秆的焦甜清香,听着悦耳的吱呜声,时间仿佛静止了,只有天上的白云在缓缓流动,偶尔可见垛边散落地上的麦穗头儿,见证着曾经有过的热烈的麦收劳动与收获喜悦,充实的情愫在心底盈盈流动。那些悠闲的鸡儿或狗儿,在这圆圆鼓鼓的麦穰垛间,士大夫似的,踱着方步,来回穿梭觅食,鸡鸣狗吠的声音,清晰可闻。
⑥这些守候乡村一生的麦穰垛,在掠过乡村的四季风中,会缓缓地风干、缩小、变实, 成了组成乡村固定风景的一部分。座座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麦穰垛,像城市里的标志性建 筑,成了乡村风景的坐标代表:那金黄的色彩,圆鼓鼓的形状,无论怎么看,都是现实乡村 生活中的好油画,油画中的极美的乡村田园景光。
⑦这些贡献出粮食的麦秸秆,在以后的岁月里,还会再继续贡献出自己的身体。在农村, 麦穰草,被应用的范围极广。它们可以在农家的土灶里,自我焚烧而化成温暖的灶火,偎舔 着锅底,烧熟农家饭菜而四散飘香,营养农人的身体。或者,在农妇的手里,经过细巧编织, 金黄的麦穰草,就变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这些倾注农妇一汪柔婉情怀的工艺品,是那么 恰到好处地点缀、美化人们的生活。
⑧在寒冷的冬季,麦穰垛,昂首挺胸,抵挡着西北风的侵犯,阻挡住逼人的寒冷,而把 温暖与舒适,留给村庄里的农人。那些日间倍感闲松的老人,常背靠着麦穰垛,晒着太阳, 拉着闲呱;更有贪恋麦穰垛温暖的人,会在麦穰垛的下部,掏挖一个能容下一人大小的洞儿, 躺在里面,松软、避风、温馨,嗅着麦草的干香,而酣然入睡,一直到夜幕降临。我们这些 孩子们,有时,在做捉迷藏的游戏时,也会躲进事先掏挖好的洞中,让同伴遍寻不到。这个 时候,麦穰垛,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容纳了所有依靠它的村人。
⑨这些紧靠村子而垛起的麦穰垛,随着流年岁月的侵蚀,慢慢地,就由金黄变成了暗黑 色,而麦秸秆,则干枯发脆,清香尽失,但是,它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历经 的历程,待到来年的芒种时节,接替自己的,将又是座座圆圆鼓鼓、崭崭新新的麦穰垛儿。
【小题1】第①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请概括作者笔下“麦秸秆”“麦穰垛”的作用。
【小题3】请简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全文,请探究作者寄托在“麦穰垛”里的丰厚情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 警

弋舟

那天在所里做笔录,报案人是个姑娘,说是“心爱的”电动车被盗了。刚写好,又接到社区的电话,说他们晚上有个群众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我们帮助维持秩序。

那天晚上社区的活动就是广场舞表演,实际上围观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风头。过去看了看情况,安排几个保安维持秩序,我独自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巡逻,而同事小吕去了片区。因为又有人报警说邻居在家里制毒,我没怎么考虑就把这案子交给了小吕。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这情绪我也有过。直到今 天,我也不太跟妻子说我每天都忙活些什么。我不做英雄梦了,但希望我妻子还接着做,那样回了家,我才可以心要理得地喊累。所以有时候遇着邻里纠纷之类的事儿,我都不忍心让小吕 去处理。

开始小吕挺兴奋的,像是张网以待,翘望已久,终于来了条大鱼。涉案的小区是教师新村,里面住的都是教师。报案人是位退休多年的小学校长,信誓旦旦地说,以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化学知识,完全能够通过阳台上飘来的怪味儿做出判断。他的邻居也是一对教师,两口子带着个 十多岁的孩子,女主人倒还真是个教化学的。可查来查去,一点儿证据都没有。小吕不太甘心,加上老校长半年报了五十多次警,这个案子就成了小吕的心事。他不觉得我们就只能维持 秩序、追回一辆“心爱的”电动车。

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爽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味儿。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

那天算得上是平安无事,我们本来可以在宿舍睡个好觉,假如我没有说起老查的事。

老查七十多岁,老伴十几年前过世了,他一直独自过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外出打工后,就一去不返。老查经济状况还过得去,有两套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如今这一片的房价可不低。

先是他突然失踪,发了协查函,一城里寻不到,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半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他却突然打来电话报警,说是自己在家摔倒了,现在根本爬不起来。

等我们赶到时,他正坐在屋子中间的矮凳上,根本不曾摔倒,更不会爬不起来。我们哭笑不得。撤警的时候,他突然抓住了我的手,一刹那,我有着突然被什么抓牢了的感觉。

几天后老查又报假警了。还是说他摔得起不来了。等我赶到的时候,老查照旧坐在小板凳上,臊眉耷眼,像个坐在黑暗舞台中央的老猿猴。

这回,老查主动说他之前是去找打工的闺女了。

走的时候,老查送了送我。他颤巍巍地踅到门前替我开门。手伸出去,捞一把,又捞一把,第三把才捞到门把手上。

又过了几天,还是在半夜,老查的求助电话又来了。我让一个协警过去看看。小伙子回来跟我说,老查点名要我去。这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问明白他没什么事儿后,干脆就置之不理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老查竟然找上门来。

他一拐到我前面坐下,第一句话就是:“我要自首。”我按接警程序示意他进来说时,他的脸 上竟然有一种掩藏不住的幸福感。

果然,这又是他的恶作剧,案情很快排除。

就这样他反反复复地闹了有小半年,我们都被折腾得够呛。

这一年的除夕,为了防止他再“闹事”,我们主动邀请他来所里参加新年聚会。他好像被一种氛围感染了。突然挨近我,嘀咕了一句:“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

老查的事讲完了,半天都没听到声音。我以为小吕已经睡着了。

“孤单。”他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般的回味。

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吕跳了起来。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

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从在我床沿上,腋窝下全是汗渍。

“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他说,“本来问清楚我就打算回来,可老头硬是拽着我说 了一宿的话。他儿子去美国三年了,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小吕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着实像一只兔子。

“他那是诬陷,”我说,“涉嫌犯罪了。”

“算了,我教育过他了。”他说,“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 我想,我没看错人,这小伙子能当个好警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我”的身份,也表现了当今部分警察的职业现实,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某实弥漫着“我”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
B.“我”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为“我”虽然不做英雄梦了,但还是想托举别人的英雄梦,这个细节表现了“我”的善意。
C.“老查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的幸福不是靠物质充裕就能得来的,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慰藉也特别重要,尤其对于年迈孤独的老人来说。
D.“我”比小吕有工作经验,告诉他“老查的故事”以及说老校长“涉嫌犯罪”,本身可能都包含一点试探小吕的成分,结果都让“我”很满意。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
【小题3】小说在叙述“老校长的故事”时,又穿插了“老查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