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生态文明哲学基础的生态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范式的转型升级,把握其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三大转型”,推动生态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对于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西方哲学是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哲学,它认为人是主体,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均为客体,是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这也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世界观方面的体现,通过发挥主体力量,人类战天斗地发展生产,取得工业文明巨大成就。在这种哲学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对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暴露出这种哲学的局限性。生态哲学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要目标,是一种整体论、有机论的世界观。其主要观点是,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一个生命共同体。它认为整体比部分更重要,不是部分决定整体而是整体决定部分;整体既是事物存在、发展、进化和创造的实体,又是事物存在、发展、进化和自我实现的形式。正因如此,生态哲学主张放弃首要次要之分,拒绝中心论。
现代西方哲学体系包含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却没有价值论。引进价值论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转向。20世纪80年代,以自然价值论为核心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系逐步形成。该体系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不仅对人类生存发展有意义,这是它的外在价值;而且按照生态规律生存发展,这是它的内在价值。肯定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是生态哲学成为新的哲学范式的最重要特征。美国环境伦理学会创始人罗尔斯顿指出:“传统西方伦理学未曾考虑过人类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价值……在这方面似乎东方很有前途。东方的这种思想没有事实和价值之间,或者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在西方,自然界被剥夺了它固有的价值,它只有作为工具的价值。”2000多年前,孟子曾说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强调不仅要爱亲人、爱人类,而且要由爱人推广到爱万物。这是因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均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属于一个值得敬畏、带有神圣性的“天地”。这些思想既属于本民族又属于全人类,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体现了可以被全人类普遍接受和赞赏的价值观念,是推动生态哲学发展的丰厚历史资源。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工业文明的哲学强调分析性思维,特别是以线性非循环思维指导人类行为;而生态文明思维,注重用生态系统整体性、非线性、循环性的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以对矿产资源的利用为例。在工业文明发展中,工业生产采用“矿产--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模式,这种模式难以持续。生态文明的生态化生产,通过精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采用“矿产--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实现资源使用减量化、产品多重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为目的,强调多环节、多组合、全过程的清洁生产,是一个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从线性思维到循环思维的转型,为人类对矿产资源的科学、有效和最大化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摘编自余谋昌《适应生态文明的哲学范式转型》,见2017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哲学范式在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了生态哲学。
B.现代西方哲学把人与自然分离,并且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而把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作为供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客体。
C.现代西方哲学的局限性其实就是它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危害性,使人类难以持续生存和发展,造成危机。
D.生态哲学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互为联系、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没有主次之分和中心之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三个方面论述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型问题,三方面内容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三个段落构成并列关系。
B.文章第二段和第四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二段,拿现代西方哲学与生态哲学进行对比论述,孰优孰劣,十分鲜明。
C.文章第三段引用孟子的言论,说明我们的古代先哲就重视爱护天地万物,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D.文章第四段运用了例证法,以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论述了线性生产模式和循环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如果没有生态哲学的确立和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搞好。
B.以生态哲学为指导的人类活动,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就能保证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
C.“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主张保护生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种思想与生态哲学是一致的。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生态哲学思想本质上是相同的,强化这种理念有助于人类生态文明建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31 08:01: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 “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国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宫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上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小题2】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直播等不同形态的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当代文艺建设的主力军。然而,飞速发展的网络文艺仍存在低俗、庸俗、批量生产、原创匮乏等问题,其整体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仍无法完全做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就是要深耕时代沃土,回答时代课题,创作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共鸣共振的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我国正处于飞速变革的新时代,网络文艺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文化语境去表达和传达数字空间的虚幻想象,而必须立足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描摹时代画卷。近年来网络文艺的现实题材逐渐增多,体现出网络文艺创作的观念调整和美学转向。根据阿耐同名网络小说《欢乐颂》改编的电视剧至今已播出两季,引起很大反响:齐橙的网络小说《大国重工》连载于起点中文网,聚焦我国重型装备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是网络文学现实主义题材的重要代表作。可以看出,这类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皆因关注时代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文艺形式。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绘写时代精神图谱。盛唐诗歌有磅礴浑厚之气,晚明戏曲小说追求思想解放之风,“五四”新文学吹响启蒙与救国的号角,当代文学与文艺讴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那么,网络文艺又将如何绘写新时代精神图谱呢?首先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向往和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要在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的同时,脚踏实地去感受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和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为人民创作有温度、有筋骨、有情怀、有道德的文艺作品。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引领时代文化风向。网络文艺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以文化自信为文艺培根铸魂,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近年来,中国网络游戏、网剧、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等,纷纷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以网络小说为例,阅文集团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平台不断加大出海布局,通过翻译平台、数字出版和实体书出版等形式将中国网络文学传播至海外市场,并逐渐掀起中国网文对外传播的热潮。

但客观而言,与席卷全球的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本动漫等文化产品成功的文化输出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扬帆出海的历程和经验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也还不够。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文艺若要持续引领文化风向,除了不断加强原创品质的提升,还应更加敏锐、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反映时代精神,才能以多姿多彩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旋律在世界文化版图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刘桂茹《网络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存在诸多问题,其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做不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B.时代正在飞速变革,网络文艺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文化语境去运用想象进行写作。
C.网络文艺关注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便可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D.网络小说通过不同形式传播至海外市场,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网络文艺发展的现状为前提展开论述,思路清晰,显示了很强的逻辑性。
B.第二段中作者以网络小说为例,阐释了网络文艺创作正在进行观念调整和美学转向。
C.文章第三段把不同时代的文艺精神面貌进行对比,论证网络文艺要绘写时代精神。
D.文章末段指出中外文化输出产品及影响等方面的差距,提出今后网络文艺的发展措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一致的作品,推动国家文艺繁荣发展,这是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
B.绘写新时代精神图谱,需要创作者在吸取传统文艺精神的基础上,先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上的需求。
C.未来网络文学要提升原创品质,反映时代精神,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彰显文化影响力。
D.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和本文的理念是相通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即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是对现有无线接入技术(包括2G、3G、4G和WiFi)的技术演进。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在2016—2018年进行,分5G关键技术试验、5G技术方案验证和5G系统验证三个阶段实施。5G第一个标准版本于2018年6月完成,完整版本或于2019 年9月完成,并有望在2020年实现大规模商用。5G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和移动用户不断增多的必然产物,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从基础条件来看,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近几年经济的发展更是带动了信息产业的超高速发展,整个数据处理能力正稳步提升。同时,中国发展5G还具有政策红利,国家早于2013年进行5G发展战略规划;华为等通信巨头频频完成技术突破,助力中国5G技术走在全球前列。

(摘编自《2018中国5G产业市场与商业应用模式研究报告》)


材料三:

5G可达到10GB/秒。传输速度的提升,意味着网络容量的扩大,在同一时间内,就可以允许更多的用户访问网络。5G通信使用毫米波技术,容量超大。毫米波覆盖的频带范围非常宽,能够满足数字信号的传输要求。其兼容性也很好,5G通信选用多输入多输出技术,通过部署大规模天线阵列,就能够支持几百根天线同时工作。

对于当前国际形势之下的全球化高科技公司来说,想要生存并发展,首先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前段时间,作为全球四大通讯器材商之一的中兴公司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元气大伤。其次要有风险意识,以美国为例,其兴趣主要在于美国的经济利益,不惜为此高筑贸易垒壁。全球化的高科技公司所面临的贸易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在开拓新的市场时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另外需分散经营,多点开花。如华为的产品在西方发达国家遭到抵制,却突破封锁,在印度有所收获。

(摘编自《5G:高科技之争缘何变了味?》)

材料四:

未来5G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将是巨大的。根据预测,到2035年,5G在多个行业将会为全球经济创造12.3万亿美元的产出,占2035年全球实际总产出的4.6%。在中国,从产出规模上看,2030年5G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6.3万亿和10.6万亿元。中国和美国有望在接下来的15到20年都主导5G研发与资本支出。在2020—2035年间,美国在5G价值链的研发与资本性支出为1.2万亿美元,份额约为28%,中国为1.1万亿美元,份额约为24%。到时排名前两位的美国、中国会共占超过一半的份额。

2019年将会是5G商用元年,5G的投资会贯穿2019全年。中国高铁成为中国名片,是建立在京沪高铁350KM稳定运营的基础上;中国5G则需要建立在华为、中信、移动、电信、联通和大量的成熟产业链的基础上。目前以华为为首的一批5G公司,正在逐步掌握核心科技,成为5G技术的引领者。

(摘编自《中国的5G建设,未来会成为中国的名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技术有标准版本与完整版本之分,但不管哪种5G版本的推进,都与2G、3G、4G和 WiFi等无线接人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B.在关于5G技术对产业链各环节影响认知调查中,认为对设备供应商影响最大的占比最高,认为对应用开发商影响最大的占比较低。
C.5G通信技术容量大,可满足大量数字信号传输;兼容性能也十分好,只要选用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就可支持几百根天线同时工作。
D.华为等公司正成为5G技术引领者,我国要把5G技术打造成中国名片,就需将其建立在华为等公司大量的成熟产业链的基础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分为三个阶段,但试验的推进,主要得益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用户的增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B.我国网民认为5G技术会应用在很多领域,但对同一领域而言,人们的期望应用领域与可能应用领域的占比均有差异。
C.当下,美国全球化髙科技公司主要看重经济利益,即使高筑贸易壁垒也在所不惜,与中国的相比,其风险意识无疑更强。
D.据预测,2030年我国由5G技术带动的产出将达到17万亿元,因此可以得出,未来世界的5G产业市场将由中国主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目前我国全球化高科技公司在生存与发展中有哪些优势,应当要避免哪些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沉 香
鲍尔吉·原野
在海南,我见到了沉香树。外观上,沉香树并不比其他热带树木更奇特,像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在人堆里并不扎眼一样。沉香树不会如椰子树高耸入云,也不会如木棉树开花热烈,(1)它厚朴,或者说此生厚朴,沉香之香是它酝酿中的来生。如果没有发现树木伤口的结痂,如果没人去烧这块木片似的结痂,世上就没人知道沉香。
是什么人会想到烧一下沉香树伤口的结痂?为什么是烧呢?他可能把热带植物的根、茎、叶、花、果都烧过,嗅一嗅哪个香。即便被毒树熏至昏厥仍在烧,直至找到沉香。开始,这个李时珍式的奇人并未以烧树为己任,他先把所有草木的根、茎、叶尝一遍,对治他身上的奇疴无效而有忿,他愤怒地把它们一祥一样扔进火里,烧到沉香树时,香来了。
物不在乎被发现,它们有自己的灵魂,附着于大自然之中。芳香、甜蜜、坚实、笔直是植物们现世的荣耀,只有沉香木有来生,而它的来生被人窥破,竞在伤痂里。沉香树朴素。树干显得圆拙一些,看不到香樟树的富贵气派。它的叶子普通,四五月份开出的花朵微红带紫,也没什么香气。它就这样长着,像集市上的海南农夫一样普通。谁也没想到沉香生在这样的树上。树,遭雷劈蛇咬之后,疗伤的分泌物在伤口凝聚,又在真菌的干预下结成沉香,被人类誉为“聚日月之精华”的珍品。
点燃沉香,开始没察觉它汇聚了怎样的日月精华,香烧尽了,也没觉出来日月精华在哪里。我燃香喜欢观烟。这支细细的沉香斜插在白米粒上,它的躯体在烟的舞蹈中消失。沉香不是香水,无须用鼻子探究它。沉香的神秘首先在烟雾的形态里。沉香的烟似比其他香更细腻,人的视网膜观烟雾实在很粗陋,只见到烟的线条而见不到烟的颗粒。如果用超微摄像机拍下来慢放,其图像应该是一颗颗圆珠排列而出,色彩不灰,由红变为白,在热力中滚滚上升。但我们只长了人的眼睛,就用人的眼睛对付看烟吧。人眼看烟雾,可看出其艺术性,由此想到怀素、张旭。烟雾在上升中转折,人却说不出线条从哪个地方转折,正琢磨,转折的线条又转折了,与草书笔势相同。沉香的烟势挺拔。我拿出另一种香点燃对比,后者雾气疲软,爱分叉,跟营养不良而头发分叉的意思差不多。
我把沉香放在主卧室铁红色的墙壁前观赏。香的烟气像一支马蹄莲,笔直地拔上去,在高高的地方分开。它上升的样子十分沉静,烟柱保持同样的精细,仿佛上方有一个东西吸着它们一样。烟气散开时便淡了,如一朵花的影子。烟的花朵开放后,依然不忍离开,有流连,似回头观望。看烟气动摇,人却感觉非常静。或言之,你不觉得它动,它却在动,幡不动风动;如站桩时所说“静极生动”。观其他事物的动——鸽群飞翔、溪水湍流,均生不出静态感。唯观香,愈看其动愈觉其静。动和静真是不好言说的东西,它们会在一些地方重合。
地球据说是动的,但我们觉不出。白云显然是在动的——我小时候见过的那朵白云早已不见了——但我们抬头看云,云并不动。人低头系鞋带的工夫,云没了,投入另一朵云的怀抱。远看大河未流,如一面镜子,进河方知漩涡奔涌,我在黑龙江差点儿溺毙,即被漩涡拖住了腿。人看了一辈子的东西,看到的多是假象。人所乐所悲者,也因为把假象当成了真相。
练功的人,如京剧之盖叫天,书法之怀素,战将如曾国藩都爱观香静坐。(2)香之烟雾,似聚又散,如升却降。
观香实为观沉香木早年的痛。这世上,谁的伤疤被人燃烧?谁的痛苦散发香气?谁的血泪价值不菲?谁的回忆化为青烟?唯有沉香。所有名贵香水都有沉香的成分,它保持着香气的沉稳。沉稳是向下的力量,正如沉静也是一股大力量。
我观香时很小心,这是一些伤口,伤口又莫名其妙地变成了香雾。我一点点嗅这些香气,树木当年的痛苦和血泪变成了这样一种香味,似有若无,些许药性,像一个人憋了十年的痛苦经历突然不想说了。有些经历大痛的人会变得空灵,沉香之香即空灵。人类常常忍不住述说自己的痛苦。人说出苦痛相当于把伤口又豁深了,永远结不成一个痂。沉香沉默,它用分泌液里的芳香安慰自己。它懂得怎么爱自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沉香树朴素而又普通,从自然的角度看,沉香是在沉香树遭雷劈蛇咬受伤之后,疗伤的分泌物在伤口凝聚,然后在真菌的作用下形成的痂。
B.文章考证了沉香经燃烧散发香气的由来,那个李时珍式的人物为了治病歪打正着地发现了沉香之香,这件事情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真切。
C.文章用大量的文字描写观沉香之烟,作者一方面借自己的观察表现出它的特异形态,一方面借沉香之烟的动静变化暗含着对生命形态的感悟。
D.文章以沉香为线索,将作者对沉香的观察、理解、联想和感悟串在一起,形散而神不散;文章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意味深长。
【小题2】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
(1)它厚朴,或者说此生厚朴,沉香之香是它酝酿中的来生。
(2)香之烟雾,似聚又散,如升却降。
【小题3】文章以“沉香”为题,却为什么写椰子树、木棉树、香樟树,还写了怀素、张旭、盖叫天、曾国藩等人物?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儿 女

丰子恺

①回想四个月以前,我突然地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从上海的租寓中拖出,载上火车,送回乡间,自己仍回到租寓独居。这举动究竟出于什么旨意与计划,现在回想起来,连自己也不相信。其实旨意与计划,都是虚空的,自骗自扰的,实际于人生有什么利益呢?只赢得世故尘劳,作弄几番欢愁的感情,增加心头的创痕罢了!

②朋友们说我是因为关心儿女。我对于儿女的确关心,在独居中更常有悬念的时候。但我自以为这关心与悬念中,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含有一种更强的加味。因为我的儿女都是孩子们,所以我对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有一部分是对于普天下的孩子们的关心与悬念。他们成人以后我对他们怎样?现在自己也不能晓得,但可推知其一定与现在不同,因为不复含有那种加味了。

③回想过去四个月的悠闲宁静的独居生活,在我也颇觉得可恋,又可感谢。然而一旦回到故乡的平屋里,被围在一群儿女的中间的时候,我又不禁自伤了。因为我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

④有一个炎夏的下午,我回到家中了。第二天的傍晚,我领了四个孩子——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到小院中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夕暮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微风吹动孩子们的细丝一般的头发,身体上汗气已经全消,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似乎已经充溢着欢喜,非发泄不可了。最初是三岁的孩子的音乐的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起了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姊姊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诗的表现又立刻引起了七岁与九岁的孩子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他们立刻把瞻瞻的诗句的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⑤于是我在心中评判他们的作品。我觉得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瞻瞻把这欢喜的感情翻译为诗,已打了一个折扣;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犹有活跃的生命流露着。至于软软与阿宝的散文的、数学的表现,比较起来更肤浅一层。然而看他们的态度,全部精神投入在吃西瓜的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天地间最健全者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我实在不敢受他们“父亲”的称呼,倘然“父亲”是尊崇的。

⑥我在平屋的南窗下暂设一张小桌子,上面按照一定的秩序布置着,不喜欢别人任意移动。我——我们大人——平常的举止,总是谨慎、细心、端详、斯文,故桌上的布置每日依然,不致破坏或扰乱。因为我的手足的筋觉已经由于屡受物理的教训而深深地养成一种谨惕的惯性了。然而孩子们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捣乱我的秩序。他们拿起自来水笔来一挥,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他们用劲拔开毛笔的铜笔套,手背撞翻茶壶,壶盖打碎在地板上......这在当时实在使我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因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像我们的穷屈?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疾者。残疾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⑦儿女对我的关系如何?我心中常是疑惑不明,又觉得非常奇怪。我与他们完全是异世界的人,他们比我聪明、健全得多;然而他们又是我所生的儿女。这是何等奇妙的关系!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朋友之情,实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础。“朋,同类也。”并育于大地上的人,都是同类的朋友,共为大自然的儿女。世间的人,忘却了他们的大父母,而只知有小父母,以为父母能生儿女,儿女为父母所生,故儿女可以永续父母的自我,而使之永存。于是无子者叹天道之无知,子不肖者自伤其天命,其实天道有何厚薄于其齐生并育的儿女!

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叙述自己本来是有“旨意与计划”地把一群儿女送回乡间,但最后都成为“虚空”,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苦闷。
B.作者在文中用简淡的笔墨描述四个天真的儿女坐在地上吃西瓜的场景,语言平易流畅,给人以平凡生动、亲切温馨的感觉。
C.“夕暮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作者用精雕细刻的笔法描摹风景的色和味,颇富神韵。
D.本文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真诚的反思的人格,展现了一个正直、宽厚的“仁者”形象,兼具情趣理趣。
【小题2】结合作品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小题3】丰子恺散文的一大特征是 “浅显中见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