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有航船的河流
张凌云
①晨曦上来了。空气中饱蘸着露水的味道,带点甜甜的草香。河畔的几排高大的杨树在日光里渐渐清晰起来,背影越来越短,河水却还是墨绿墨绿的,平滑得像没有褶皱的锦缎。
②渝根叔就是这个时候来到河畔的。他看着前方宽广的河水,深吸一口气,放下喷筒,伸了个长长的懒腰,然后欣赏起这片风景来。他很感叹这条河的又直又阔,不像故乡的那条江蜿蜒曲折,羊肠阻隔;而且河水又柔又静,不像故乡的那条江经常狂野暴烈,掀起巨大的浪涛。更令人感慨的是,偌大的河面竟然看不到一条航船,要是在老家,那些行走在惊涛骇浪里的老船工面对这样空荡荡的大河,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惋惜,还是羡慕?
③“渝根,你又在想家啦。”身后传来里芳嫂脆脆的声音。渝根叔扭过头去,看见里芳嫂正微笑地看着他。“没呐,看看风景。”渝根叔从沉浸中醒来,有点期期艾艾。“你呀,反正是回不去了,想也没用。”里芳嫂揶揄地瞪了他一眼,背上喷筒,径直往旁边自家地里去了。
④渝根叔不是本地人。他来自重庆,属于三峡移民。政府安置移民迁徙的时候,征求大家意见,他听说这里田多地平,第一个主动报名。结果差不多一个村的百姓都在他的带动下来到了这个县,来到了辽阔的江海平原。
⑤渝根叔过来一年多了。他承包了好几十亩地,还种了一些速生杨树。一对比老家,心里就有着说不出的喜,干不完的劲。老家那些江边的坡地,产量低不说,还常要提防雨打风蚀,一不小心,土和苗就和着泥水溜进了滚滚大江,他心痛的倒不是那些苗,而是深褐色的土,那些祖祖辈辈犁过不知多少回的土,连系着庄稼人的根哩。后来由于退耕还林,再后来是建高峡平湖,那片曾经魂牵梦萦的土地终于是越来越远了。
⑥正是看中了江海之滨的丰饶,当初村庄在分土地时,渝根叔张口就要承包两百亩。这些年,渝根叔黝黑瘦小的身子不停地在地里钻着,很快被他钻出了名堂。凭着山里人的辣倔劲儿,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住上了宽敞的瓦房,两个孩子坐进了乡里明亮的教室念书。
⑦日头越升越高,空气变得燥热起来,树上的蝉儿一遍遍重复着烦人的旋律。不觉已是晌午了,渝根叔弓在稻田里的腰终于直了起来,他用肩上的毛巾抹去额头密沁的汗珠,眯起眼睛,看看远方。渝根叔走上田埂,来到河畔的杨树下,放下喷筒,慢慢坐下去,拿出口袋里的包子和水,准备享用午餐。
⑧似乎起风了,天色渐渐阴了下来。渝根叔抬起头,瞥见西北方向有一朵乌云在迅速移动。不好,要下雨。他想起村里的水泥地上正晒着自己和邻居家的麦子。这几天有人以高价来村里收麦子,一早大家都把囤积的麦子摊出来晒了,要是淋上雨,怎么办?
⑨抢时间。渝根叔站了起来,想叫里芳嫂一起回去。却瞧不见人影,喊了几声,没听见,兴许在地的那头。他把包子和水往草里一扔,蹬起自行车,飞快地往村里骑去。
⑩风在呼啸,这是暴风雨到来的前奏。
⑪到家了,搬出箩筐、板掀和扫帚,渝根叔迅速来到水泥场上。场上已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齐心协力,熟练地装筐、清扫、抬运,抢在巨大的雨珠落下之前,完成了一场胜利。
⑫豪雨倾泻如注。大家挤在最后收场的一户人家院子里。渝根叔回头一看,里芳嫂不知啥时已经回来了。
⑬北方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多时,天色渐渐清朗,四周响起了阵阵蛙鸣。早知道有大雨,今天的农药就不会打了。渝根叔苦笑着,蹬上自行车,回到了地里。
⑭“渝根叔,今晚到我家喝两盅去——”,河畔的渝根叔抬起头,远远地望见里芳嫂的丈夫周林划着一条小船,从前方的一条汊河里钻了出来,手里举着一只网兜,兴奋地朝他伸着。网里面,活蹦乱跳着一只大青鱼,怕有五六斤重。
⑮渝根叔看着他,又看看他身后宽广宁静的大河。这条没有航船的河流,向东,流向大海。
(选自2017年1月23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用拟人、比喻等手法描绘出河水的墨绿、平滑,既交代了小说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对这一处环境的欣赏。
B.渝根叔对里芳嫂说他想家的话“有点期期艾艾”。这一细节描写反映出当时渝根叔陷入了对故土的思念之中以及乡村男子特有的淳朴。
C.小说最后写里芳嫂的丈夫周林网上一条大青鱼的情节,暗示了江海平原不仅适宜耕种植树,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地方。
D.小说的标题“没有航船的河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让读者对这是一条怎样的河流充满了遐想,设置了悬念,能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小题2】小说中所描写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略分析。
【小题3】小说第四段至第六段以插叙手法叙述渝根叔以前的相关事情,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6 12:52: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店初尝竹叶酒,劝农曾入杏花村
赵树义
有史以来,酒似乎天生就是文字的酵母,好酒的时代便多好文字,与酒有关的文字自然也多,宋人众多的酒文字中,朱肱撰写的《北山酒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于酿酒工艺的专著,从酿酒专业的角度看,这部书便是最早的教科书了。《北山酒经》全面总结了历代的酿酒理论,论述了制曲和酿酒技术,并收录十余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在我国古代酿酒史上,堪称最具专业水准,也最具实践指导价值的,酿酒人一向奉其为经典。汾酒博物馆藏有一幅宋代酿酒工艺图,便是根据《北山酒经》所记绘制的,这幅图完整再现两宋人的制酒工序,与前代相比,改进最大的地方是煮酒环节。正是掌握了煮酒工序,酒的度数才得以明显提高,中国白酒才从此进入高度酒时代。
如果说《北山酒经》是一部实用教科书,《酒谱》则是一部酒文化大全。《酒谱》由宋人窦革编著完成,全书对北宋之前的酒文化进行了详尽汇集,资料翔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酒谱》认为,在当时所有可流通的酒中,惟有杏花村酿造的干酢酒被大家公认为上品,可见杏花村在酒业中的霸主地位。
酒文化在宋代被上升到学术高度。欧阳修自称“醉翁”,他任滁州太守时作的《醉翁亭记》,堪称酒文中最出类拔萃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千古流传,说的是酒事,更是人事。
尤其多才多艺的苏轼还会酿酒。苏轼是一个酒量很小的人,被贬滁州时,朋友贾耘老送苏轼一瓶好酒,苏轼独饮一杯便“醺然径醉”。不过,苏轼酒量虽小,酒性却豪放,贬谪期间,常“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东堂醉卧呼不起,啼鸟落花春寂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除了喝酒喝到半夜三更外,还经常跑到田间河边向农夫渔夫请教酿酒的事,还亲自试造过蜜柑酒、松酒、桂酒等等。喝酒有心得,酿酒也有心得,苏轼便写了一篇《酒经》,寥寥数百字,从制饼曲到酿酒,无不备述,内容竟与今天南方酿酒方法极相似。
关于醉酒,古人也是有说法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酒作用于人体的解释,《酒谱》称:“凡酒气独胜而气劣,脾不能化,则发于四肢而为热,厥甚则为酒醉。”另一种认识则是从病理入手的:“酒味辛甘,温酿米麦之精华而成之者也,至精纯阳,故能经络路而入辏理。酒饮入口,未尝赏停留,遍循百脉,是以醉后气息必粗,瘢痕必赤。能饮者多至斗石而不辞,使者停留胃中,胃之量岂能容受如许哉?”这些解释显然是理智型的。还有一种解释则是直觉型的,更注重对醉酒体验的描述。苏东坡是智者,似乎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此状态高妙,如此才能“把酒问青天”了。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一词题跋中称自己是在“大醉”中“作此篇”的,此大醉显然是有所保留的。李时珍也深知酒醉之妙,他说:“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醉到有趣,自是境界,此时方有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事做出来,如果烂醉如泥,即使才华万丈,怕也是死狗扶不到墙上了。
清朝大臣翁同龢曾手书一副对联:“野店初尝竹叶酒,劝农曾入杏花村。”前一句出自苏东坡《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后一句取自苏东坡《丰县朱陈村嫁娶图》。苏东坡一生与山西似无交集,却为杏花村造出如此美句,可见杏花村影响之远。
(节选自《网易新闻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似乎天生就是文字的酵母”,好酒的时代便多好文字,与酒有关的文字自然也多。宋代有很多关于酒的文字,可见,宋人是好酒的。
B.《北山酒经》全面总结了历代的酿酒理论,论述了制曲和酿酒技术,并收录十余种酒曲的配方制法,在我国古代酿酒史上,酿酒人一直奉其为经典,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
C.文中提到“汾酒博物馆藏有一幅宋代酿酒工艺图,便是根据《北山酒经》所记绘制的”,是为了强调《北山酒经》的重要价值。
D.中国白酒从宋代进入了高度酒时代,是由于宋代人在制酒工序上有很大改进,掌握了煮酒工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一词的题跋中称自己是在“大醉”中作此篇的,在作者看来。苏东坡并非真正的大醉、烂醉。
B.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见他是借饮酒乃至醉酒来表达内心的“山水之乐”。
C.多才多艺的苏轼不但酒量好,还会酿酒,喝酒有心得,酿酒也有心得,他写的《酒经》一文,从制饼曲到酿酒,无不备述,内容竟与今天南方的酿酒方法极相似。
D.李时珍强调微醉方得酒醉之妙。醉到有趣,自是境界,这种微醉的程度有助于展示饮酒者敏捷的才思、过人的才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店初尝竹叶酒,劝农曾入杏花村”这一题目既点明了文章的论述对象,又富有诗情画意,吸引读者,增强了阅读兴趣。
B.对醉酒的解释,直觉型更注重对醉酒体验的描述,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C.酒文化涵盖很广,不仅指关于酒的酿制工艺,也指与酒相关的文艺作品;甚至关于醉酒的种种说法也属于酒文化。
D.对于醉酒的解释,理智型从酒作用于人体以及病理的角度指出了饮酒对脾胃等脏器的损伤作用,这和现代医学观点不谋而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我国发布首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报告指出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和65.3%。实际上,不仅仅只有报告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存在视力问题,我国青少年视力的整体情况也十分不乐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3.38,大学生近视比例则高达%7.78,而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攀升,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相比之下,美国青少年的近视率约为25%,澳大利亚仅为1.3%,德国的近视率也一直控制在15%以下。据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近视患病人口将接近7.04亿至7.11亿。
(摘编自《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拿什么来拯救孩子的眼睛?》)
材料二:
中小学生周末活动选择

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超越其他亚洲国家,高居全球第一位,并且呈低龄化趋势。中国人近视发病率如此之高的背后,有其自身的社会因素。在小孩培养方面,中国家长与欧美国家家长采用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欧美国家,父母更注重培养小孩的独立生存能力,而我们则更多考虑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比起将孩子们送出门锻炼,我们更倾向于把孩子安置在相对安全的家里,使得小孩从小户外活动少,宅在室内时间多,电子产品成了孩子业余的玩具和消遣方式,增加了近视的几率。研究表明,接触日光能够促使视网膜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减缓眼睛轴向长度的增加,避免发展成高度近视。在繁重的课业之余,中国的孩子还被家长“关在家里”,长时间缺乏室外活动,接触阳光的时间短,直接造成了孩子们普遍近视。
(摘编自《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为何近一半中国人都近视?》)
材料三:
减少青少年近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户外活动。悉尼科技大学视觉矫正学系主任凯瑟琳·罗斯还研究发现,只要在户外的时间足够长,近视的风险就能减小,看书多不怕,可以尽量增加在户外暴露的频率。所以很多国家也都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来预防近视。新加坡开展了近视防治项目,有效减低了近视率,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新加坡政府特别强调户外活动对预防近视的作用,并将课外活动时间作为考核公立学校的重要指标;加拿大保护中小学生视力的根本思路,是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降低用眼强度,在加拿大全国范围内,教育部门严禁拖堂等行为,且多数省份规定,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每天两小时,低年级更是要达到4.5小时。但是让中国学生少读书、多活动,却还要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因为最终还要面临严格的考试,学校、家长都不会自愿牺牲孩子们学习的时间。所以,必须由教育部门来改变现在学生所要承受的负担,增加他们户外活动的时间,“强迫”孩子离开书本和电脑。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近视率第一,因为户外活动太少》)
材料四:
很多欧美国家社保系统规定,孩子自小就要开始检查视力,包括检查各种眼睛的异常情况。这一检查主要在妇幼保健中心进行,频率是出生后的第1周、第9个月、第24个月。随后,基本是一年一次,在各医疗中心或医院进行。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未实现青少年和儿童视力筛查体系的百分百覆盖,也未完全将视力预防保健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刘丽丽在《中国新生儿眼病筛查的现状和进展》一文中指出,中国每年出生人口为1300万至1600万,新生儿眼病筛查人数仅为1万左右,0岁—3岁儿童眼保健覆盖面极低。以新加坡为例,早在2001年新加坡政府已开始为本国青少年儿童进行视力普查、健康教育并建立近视档案、截至2011年,新加坡官方宣布,2005年至2011年,该国青少年近视率下降了5%。
(摘编自《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为何近一半中国人都近视?》,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发布的首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存在突出的视力问题,青少年学生整体情况堪忧。
B.我国中小学生的周末活动选择体育锻炼的不足三成,家长担心孩子们的人身安全问题,与西方国家家长的育人观点大相径庭。
C.长时间缺乏室外活动,接触阳光的时间短,直接造成青少年学生的普遍近视,增加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防治青少年学生的近视。
D.很多欧美国家社保系统规定,各医疗中心或医院要一年一次检查孩子的视力;这表明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近视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近视率,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少年学生的近视率也在相应增长。
B.材料二的图表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周末活动绝大多数在看电视、玩电子产品和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度过,待在室内的时间多。
C.针对中小学生的近视情况,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积极行动,开展了防治近视的项目,都将课外活动时间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D.北京眼科专家刘丽丽在《中国新生儿眼病筛查的现状和进展》中指出,我国新生儿的眼病筛查面和儿童的眼保健覆盖面都很低。
【小题3】如何有效降低青少年的近视率?从家长、政府和国家的角度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近日,关于2016年中国网络核心版权产业的行业规模调研结果出炉。网络视频行业规模已达521亿元,10年间增长近百倍。同时,作为产业另一潜力支柱的数字音乐行业,近年来也获得了飞速发展。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数字音乐行业规模已突破150亿元,逐渐与国际接轨。

进入2017年,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在严惩盗版的同时,也为知识产权内容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最好的支持。在经历了盗版阵痛后触底反弹的网络版权重要领域中,数字音乐与网络视频的产业间距正在慢慢缩小,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网络视频所积累的经验也正是其最好的前行向导。

(摘编自“互联之家”2017年8月30日)

材料二

今天,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被要求全部下线。版权主管部门的这一重拳,被业界看作网络音乐产业的重要转折。

一纸禁令并未对网络音乐平台造成冲击。几大在线音乐平台似乎早有准备,动作频频:宋柯、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用户数量宣布破亿……而另一边,一些小众平台在版权禁令下,选择关闭音乐服务。国内知名音乐分享网站“音乐盛宴”已于27日正式关闭,距离2006年的创建,不过10年时间。

音乐人对网络传播始终又爱又恨。爱的是其传播效率远远超过之前的磁带或CD,往往一首歌在网络走红就能让音乐人名满天下;但是免费下载又让网络人气成为看上去很美的产业气泡,人气变现在免费下载,时代几乎无解。正因如此,网络音乐在走红的同时,也时常被歌手抵制。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5年7月31日)

材料三

互联网数字音乐将销售渠道彻底改变。音乐产生之后,直接放到互联网音乐平台上,没有发行公司、音像市场,而是将产业链缩短为更为简捷有效的“内容+渠道”,但渠道已经从传统唱片公司手中转移到了互联网音乐平台上。

移动互联网时代,发行渠道渐渐转移到了平台手中。速途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各类应用的使用率中,音乐应用以77.2%排名第四。QQ音乐推出付费数字音乐专辑之后,互联网音乐平台基本完全掌握了线上发行渠道,并且逐渐取代线下发行渠道。此时,帮助词曲作者进行版权维护与收费的工作也转到平台,QQ音乐为此甚至建立了专门的法务团队。

音乐产业链的重构将给音乐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但对音乐平台公司而言,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盈利问题。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移动音乐市场规模已达96.2亿元。但各互联网音乐平台中,实现盈利的只有QQ音乐,而且还是首次盈利。

目前各音乐平台的营利点包括付费用户、数字唱片、版权转让费、维权收费、广告等营利点虽多,但金额却都有限,甚至难以覆盖昂贵的版权费用。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在《全球娱乐和媒体产业年度报告》中断言,音乐播放平台尽管发展十分迅猛,但仍然难以为音乐产业带来更多收入。而要解决平台盈利问题,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回归音乐本身。

在互联网协作模式下,资源开放、技术升级、渠道易主,让音乐人摆脱了过去依赖唱片公司的模式,音乐创作、推广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多样。音乐产业的产业链未来还会调整,正在探索中的新商业模式也有待稳定,但无论如何,几年前濒临死亡的音乐产业,如今又迎来了曙光。

(摘编自《财经》2017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音乐与网络视频同属一个产业,但其规模比网络视频要小。
B.数字音乐在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的情况下未受到冲击。
C.数字音乐的销售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转移到了互联网音乐平台上。
D.在互联网协作模式下,数字音乐要想盈利,回归音乐本身无疑是最快捷的方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可以说是为知识产权内容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B.数字音乐和网络视频在过去10年都获得了飞速发展,行业规模增长近百倍。
C.互联网音乐平台将产业链变成简捷有效的“内容+渠道”,意味着音乐产业的产业链调整已到位。
D.互联网音乐平台的营利点虽多,但由于版权费用昂贵,目前还没有平台实现盈利。
【小题3】在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的情况下,未来的网络音乐产业应如何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
①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②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③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④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⑤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⑥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B.敬畏伦理是在人类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自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产物。
C.敬畏感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它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D.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
B.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C.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D.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小题3】(小题3)本文第二段和第五段都谈到了“敬畏感”的问题,它们的角度一样吗?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青衣

①山幽处,草木浓密。转过拐角,乱石野径的一侧,突然冒出大丛郁郁葱葱的细密植物,让人怦然心动。 那带着露水的绿,那带着劲道的柔,不止往人的眼里来,更往一个喜爱自然生态的人心里钻

②当地的山民告诉我,这种植物叫做青衣。

③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种植物实际就是苔藓。

④要有多少个诗意的清晨和黄昏,要有多少处美好的河边和山谷,朝夕相处亲切可爱,才能让识字不多 的山村村民给一种植物取出这么一个富有韵味的名字!

⑤最好在清晨,或者是阴凉山谷里的上午时光,亲近一簇青衣,带着晶莹水珠的透亮和欢喜,让心粗心 硬的人们都不自觉放轻脚步。那一刻,你会想要将她们拥入怀中,拥入植物谱系最安静不被打扰的位置。

⑥对于植物,可能每个人都有完全不同的喜好之处,但那种娇嫩的、蓊郁的、细密的植物,最可能因为 其纤弱而让更多的人怜爱。这与人们对于女性的态度似乎有几分相似。

⑦青衣苔藓似乎就是这么一种植物。她们不声不响,可能趁你不注意,就在屋后湿润的墙角绿了一大 块。待到夏末阳光太过强烈,这一片绿又在干燥的墙角枯成黄褐。但你不要放弃也不要失望,秋天的末尾, 斜飘的雨水渐多,一个清早醒来推开窗,远远望去墙角又是蓊郁的绿了。

⑧我所见过的青衣都是软绵绵的,如果是在山里的干净之处,赤脚踩上去,那柔软但不肥腻的抚摸,那 种触感仿佛这世间已找不到其他软绵的生物来与之对比——如果有,那江南女子的柔荑或许是恰当的对比。

⑨没有谁可以具体告诉你青衣家族在这个世界上传承了多少年,甚至没有谁可以确切告诉你青衣家族 究竟有多少个成员——这种常年生长在湿地、墙上、井里、屋瓦及水中的翠绿色青衣,据说种类多达两三万 种。

⑩但是,青衣似乎并不在意这些。无论是时间还是数量,在青衣的身上仿佛都没有发生作用,她们并不 相互串门集会,也不摆着老太君的坐姿——她们只是安静地活着,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我没有见过老去的 青衣,就像舞台上没人见过老去的青衣,而江南水乡着青花布衣的女子,老来也早换了装束。

⑪几乎所有的青衣都在热闹的边缘之外,光芒的幽暗处、声响的幽静处、环境的幽雅处——人来人往处 你见不到她。

⑫世间的繁华热闹与青衣无关,世间的肆意张扬与青衣无关。大多数植物都有开花的热烈年华,可是青 衣不,青衣不开花,也不结果。仿佛从生至死,都只为安静地活着,装点这世界的一个角落。她们始终都是

 

那么从容、淡定,波澜不惊。这一点,似乎再一次切合了舞台上稳重、端庄的青衣形象,连举手投足的动作 都是轻微的。而她们的俏皮活泼呢?都交给浅水处沙石间的植物青衣吧。那种飘逸柔婉、纤弱清新、百转千 回,是世间女子全部温柔的集合。

⑬但青衣也有恣意之处。只要环境合适,一点点干净的清水,青衣便恣意地生长、繁茂,便恣意地美丽、 蓬勃。

⑭民谚说,“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这里说的似乎是水里的青苔,而陆地上阴湿处叫青衣 或不叫青衣的苔藓,似乎并不完全挑着季节来成长。我在春季看过她们,夏秋冬三个季节似乎也并不消失。 她们疏离了庞大的历史年轮,自然也疏离了微小的四季交替,她们本身就是岁月感的体现。有了青衣的石 头、墙垣、树木、院落,似乎便经过了常年累月的“沉睡”,经历了风吹雨打的“打磨”,像一帧旧照片里独 自诗意和沧桑着的美好。而青衣不附的石板是光鲜但浅淡的,没有了年岁感,仿佛酒吧里热闹的流行歌曲, 举手投足间都比书斋里安静的线装旧书要鄙陋了许多。

⑮据说,在汉代以后,穿衣讲究起来的人们,富贵者永远都是追求颜色的纯正与鲜亮。而青色的衣服, 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就像作为植物的青衣本身,也是如此:在低处安详地呼吸,在低处沉静地活着。这样 也好,不让人高不可攀,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就像乡间的家里人,就像邻家的那个女子。

⑯对,对,对,就是这样的意味。越往后,我越觉得青衣就是邻家院落里的村间女子,那容貌、眉眼, 那神态、举止,那品性、脾气,都像,都无比贴切。

⑰我看医书上写:取墙上青衣烧成灰加植物油治疗烫伤;取水中青衣烘干研细末撒上药粉包扎治疗外 伤;涂抹青衣治疗马蜂蜇伤……

⑱我马上又看见乡间的妇女抱着自己心爱的孩子轻轻吹拂被烫到的小手,轻轻含吮被蜇刺的伤口,轻轻 揉捏被累坏的脚丫……

⑲都一样。都有相同的心思和心愿,都有相同的眼神和期盼。都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温情安慰与倾心疗 治。

⑳我看报纸上写:“苔藓类地被植物在地球上迅速蔓延,成为地球首个稳定的氧气,令智能生命得 以蓬勃发展。没有这毫不起眼的青衣,就不会有我们所有人的今天。”

21我马上又看见世间一切端庄的柔情的妇女,先是挺着日渐饱满的肚子,然后喂养生命的乳汁,之后 牵着孩子的小手蹒跚学步直至长大成年。没有这并不显得轰轰烈烈的母亲,就不会有所有孩子的未来。

22这真是令人激动、令人内心柔软的温暖事情。这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拥入怀中的青衣

【小题1】赏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综观全文,概括“青衣”的具体特征。
【小题3】比较赏析第⑤段和第22段划线句。
【小题4】“青衣”形象富含哲理,选择其中一点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