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个少女撼动世人的选择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重温安妮日记

今年10月,我从德国的法兰克福转车去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来到了著名的“安妮·弗兰克之家”。远远地,我就看见了“安妮·弗兰克之家”那栋楼下排着的几十米长的队,这让我十分惊讶。在这之前我已经参观了欧洲国家的多个博物馆,见到门前排着这么长的队还是第一次。的确,“安妮·弗兰克”作为一个符号,她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名人”,而成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象征。所以,这个博物馆对人们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只要对历史有一点了解的人都能想到,六十多年前,犹太小姑娘安妮在纳粹占领的城市中躲藏25个月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当时,年仅13岁的安妮不仅面临着极为危险的外在环境,而且经历着几乎所有青春期少年都会经历的亲子冲突和种种内心挣扎。在那样的境地中,她可以自暴自弃,可以听天由命,可以憎恨,可以仇视,还可以选择放弃,但是,她所做的却是如下这样一些选择。

她选择——热爱自己的小屋并且以决不敷衍的态度对待临时居所:“我们的小房间墙上起初是光光的,什么也没有,可是感谢爸爸,他早已经把搜集的电影明星照片和明信片带来了。在糨糊桶和刷子的帮助下,我们把墙壁变成一幅大壁画,看上去愉快多了……”

在每天都有许多犹太人被一车车抓走并被煤气毒死的时候,在令人惊恐的空袭声中,她选择——读书,读希腊、罗马神话,为之着迷,学习速记函授课程,自学法文并且翻译法语文章,整理欧洲各国王室族谱,还认真学习家长们规定的英语、数学、历史课程,编写读书卡片,甚至还学芭蕾舞!

她还选择——怀抱希望和梦想:“我得学习,才不会变成蠢人,我要上进,将来要当个新闻记者,这是我的愿望!”她发现,“总有一些美依然存在——在大自然里,在阳光里,在自由中,在你自身中。这一切都能鼓舞你……你观看一下就会重新得到内心的平衡。”

和那些因为一些事件就坐以待毙的人比,小姑娘安妮的选择实在是太让人钦佩了。在楼下拐弯处的墙上贴有几段文字,其中有安妮的一段话,读后我的热泪夺眶而出。几乎同时,身边响起一声哽咽,是一位金发中年女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想做一个对人们有用或给人们带去快乐的人。感谢上帝赋予我写作的天赋,让我可以表达我内心中的一切。”(1944年3月25日)在几乎遭受着整个世界的迫害的时候,在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走出藏身之地的时候,在她完全丧失在阳光下行走的权利的时候,在她连正常说话的权利都被剥夺的时候,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感谢安妮,她让我们知道:人——即使年幼,即使在严峻的环境中,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安妮13岁生日过后没几天就开始藏匿的日子,在纳粹集中营去世时还不满16岁),让我们知道人原来不仅有选择的权利,更有做出正确选择的无限能力。

小安妮留下了她的日记给世人。几十种文字版本的《安妮日记》陈列在展厅中央的玻璃橱中,我的耳边响起安妮的话:“我希望我死后仍然继续存在!”“梦想皆有神助”,今天安妮的梦想已经实现,她获得的是永生。她在所有爱她的、钦佩她的、怀念她的、以她为典范的人中获得了永生。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妮·弗兰克之家”同其他的博物馆相比,具有独特的意义。
B.危险的外在环境和青春期的特殊阶段,更加突出了安妮的选择所具有的光辉人性美。
C.安妮希望死后仍然继续存在,她的永生是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D.作者热情歌颂安妮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旨在控诉、揭露法西斯的罪恶。
【小题2】第二段中说“在那样的境地中,她可以自暴自弃,可以听天由命,可以憎恨,可以仇视,还可以选择放弃”,联系后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小题3】文章用“一个少女撼动世人的选择”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5 07:29: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三
在信息化网络化浪潮中,我们如何做到汉字的坚守?这必须有顶层的策划、持之以恒的办法和措施。因为母语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对中国人来说,更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表达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在殷墟文字博物馆,可以看到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甲骨文。这种文字对3000多年来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十几亿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汉字,即源自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一样,在各自环境中独立诞生,但传承3000年以上的,只有汉字。从灿烂的华夏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直至延伸至今形成独特的汉字文化,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画卷,也是中国精神的凝练。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使用的语言中,只有汉语依然活着,并且通过汉字保持着中华文化的连续性。这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具有活力的证明。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体现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汉字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通过语言文字筑起中华文化的共同体。在历史上,一些国家在侵占别国时,往往同时要改变被占国的语言,那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清除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从根本上抽掉一个民族的灵魂。
面对键盘文化横行的网络时代,只要运用通行的拼音输入法,就可以将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输入。于是出现越来越多的“提笔忘字”现象,许多青年人已不读书,不看报,“唱衰纸质媒体”的声浪日益高涨。于是,传承了许多年的方块字似乎变得陌生了。
这些情况已引起国人的普遍重视。要复兴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对母语的重视和认知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国学热”和“汉字书写热”呼应了这一文化潮流。而各类媒体也不时大声疾呼:“回来吧,被键盘吃掉的手写字”,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汉字英雄》大受好评,这一切都是引起全民关注的好办法。
可喜的是,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和拓展,随着中华文化的建设和繁荣,全球已建立430余所孔子学院,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不少国家掀起了“汉语热”,刮起了“汉语风”。
让我们像坚守疆土一样,坚守汉字,让汉字世代相传,直到永久。
(取材于居欣如《汉字的坚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第2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B.甲骨文是一种文字体系
C.汉字是有生命力D.汉字使用人数众多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汉字传承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已经传承了三千多年,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
B.网络时代键盘文化的横行,不利于汉字的传承和发展
C.复兴文化与文化建设,就要加强对母语的重视和认知
D.国外掀起的“汉语热”是汉语国际影响力提高的表现
【小题3】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在如何传承汉字方面,你给同学提几条可行性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康熙大帝与清代科学
王扬宗
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导致已经编译好的《崇祯历书》未能正式颁行。清兵入关,汤若望将该书改编为《西洋新法历书》,迎合了新朝的需要,得以颁行天下。但随之而来的中西历法冲突,终于酿成康熙初年的历狱大案。
康熙帝深信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康熙初年的这场历法大战证明西方天文学比钦天监使用的大统历和回回历法在计算方法上更准确,于是在平反历狱后,他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让南怀仁讲几何学和力学等知识。西方传教士希望以科学为传教铺路,康熙帝则需要科学为朝廷服务。
康熙在学习西方科学的同时,也认真研读中国典籍,他对宋明理学家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不喜欢耶稣会士传播的那一套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而推崇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康熙帝以继承华夏正统自居,“崇儒重道”是他的基本国策,这导致了他在晚年评 定中西历法之争时,采取了“西学中源”的立场。在崇尚儒学的社会氛围里,西学“名不正,言不顺”,而认定西学源于中国之后,中西实为一家,他就能名尊中学,实用西术,并能避“用夷变夏”之嫌。在确定“西学中源”说的钦定地位之后,康熙帝以“御制”的名义编纂了《律历渊源》并刊行,从而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带动了清代科学的进步。
康熙帝晚年亲自组织进行了两项科学工程。首先是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这是康熙帝利用耶稣会士为其服务的成功典范,也可以说是耶稣会士利用康熙帝的支持开展科学工作的成功范例。第二项大工程是《律历渊源》一百卷的编纂,编纂工作始于1713年。康熙帝从全国调集了汉、满、蒙族的一批专门人才,历时八年于康熙六十年(1721)终于完成这部著作。
从康熙帝亲自领导这两项大工程,尤其是《律历渊源》的编纂,我们可以一窥其名为“御制”实为御用科学的性质。
第一,是指导思想上追求为皇朝现实政 治服务。康熙帝御用的历算专家将河图洛书附会为“数理本原”,以《周髀算经》为“西学中源”说张本。其用意虽说也有吸收西法的积极意义,但这不仅与科学的求真精神背道而驰,而且将清代科学引向了“会通中西”的羊肠小道。
第二,御用科学必须由皇家来掌握、控制和垄断。康熙帝对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加以严格的控制,一旦传教士的活动超出了他许可的范围,他就严加禁止。
第三,御用科学追求的是实用性、权威性,而不是创新性。康熙帝等自诩为“淑天下而范万世”的《历象考成》和《数理精蕴》等御制“一代大典”尽管在清代科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放在17—18世纪的世界科学之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第四,与御用科学的权威性密切相关的是其保守性。在康熙帝的影响下,钦天监虽然聘用了耶稣会士,采取了西法,但其任务和工作则依循旧轨,毫无求新求变,清朝也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科研机构,最终导致在中西交流频繁的康乾盛世,国人对近代科学毫无感知。
西方科学、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使得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在世界史上黯然失色。康熙苦心经营的御用科学,试图将完全不对等的中西科学进行融合和会通,结果只能是南辕 北辙,将中国科学引向了歧途,中西科学的差距由此不断扩大。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束缚代价何等沉重,中华民族为此虚掷了多少光阴!探讨康熙帝发展科学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反思我们的思想惰性和体制弊病也会有所裨益。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越发深入,中西历法的冲突愈演愈烈,最后酿成了康熙初年的历狱大案。
B.康熙深信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中西历法之争的结果更加强了他对西方科学的信任,为了让科学服务于朝廷,他让传教士南怀仁入朝为官。
C.由于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崇祯历书》未能正式施行。清军入关后,为了迎合新朝的需要,汤若望以该书为蓝本编写《西洋新法历书》,最终颁行天下。
D.事实证明,西方天文学在当时是先进的,在平反历狱后,康熙利用西方传教士想通过科学为宣传教义打基础的需求,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引入。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康熙和传教士各取所需,康熙利用了传教士要传播教义的愿望,传教士则利用了皇帝想让科学为朝廷服务的目的。
B.认定西学源于中国,可以帮助康熙摆脱西学“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避免“以夷变夏”的嫌疑,从而让使用西术成为可能。
C.因为康熙对西方科学和中国典籍都有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他才会把“崇儒重道”作为基本的国策,从而确立“西学中源”在清朝科学史上的钦定地位。
D.面向全国的地图测绘是康熙帝“会通中西”的一个成功范例,康熙的支持和传教士的参与共同促成了这一伟业,这主要是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帝的“西学中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带动了清代科学的进步,但狭隘的思想也将清代科学发展之路引向了逼仄的羊肠小路。
B.康熙竟然还夜郎自大,自认为《历象考成》等足可垂范万世,事实上,将《历象考成》和《数理精蕴》等御制“一代大典”放在当时世界科学的舞台,就显得微乎其微。
C.考虑到为皇朝服务的目的,康熙在引入西学的同时,也控制着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这一方面符合清朝政治专制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康熙引入西学的局限性。
D.康熙的御用科学最大的弊端在于它对人民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束缚,而这种禁锢和束缚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作者重新审视历史,就是为了暴露历史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自我的群体性写作
高尔泰
①一百多年前,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大批古代文书。根据纸质、墨迹、题记、内容等考证,是从东汉到西夏七百多年间的五万多件经卷。主要是手写本,少量是印刻本。
②佛经源出印度,初无笔录。佛陀圆寂几百年后,弟子们集会讨论,才开始有梵文写本。又几百年后,随教东渐,才开始有汉文译本。佛经的汉文译者精通梵汉两文,又怀着敬畏之心,译经慎重其事,当能有“信”“雅”之功。“达”则未必。原文博大精妙,古汉语能动多义,译文不免难懂。如“般若”,有智慧义,但不是一般智慧,无从译,只能音译。译文需要阐释,音译更离不开阐释。魏晋南北朝以来名士名僧之间的许多争辩,有心无心地,也带有争夺阐释权(包括老、庄的阐释权)的成分。
③不识字和粗通文墨的善男信女,很难读懂佛经,只能由寺庙里讲经的和尚说了算。讲经的和尚,对佛经的理解深浅不同,但都力求讲得通俗易懂。用生动的口头语言,把本土和中原的民间传说、闾巷歌谣和志怪传奇之类有趣的故事结合进去,与经义相附会,即兴发挥,连说带唱,以吸引听众,叫做“俗讲”。
④俗讲的形式,有点儿像民间的说书。四川出土的东汉击鼓说书俑,生动传达了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宫廷倡优文化和民间市井文化中融汇的信息。我们可借以想象,当年和尚“俗讲”的情景。讲经的和尚留下一些稿本。敦煌遗书中,有一种写本,叫“变文”,也就是“俗讲”的稿本。
⑤这些稿本,用毛笔写在纸上,谨敬工整。字迹钉头鼠尾,佳者是“经体”范本。大多语言粗糙,掺和着儒家意识和鬼神迷信。稿本出手,就被视同经典,信众通称“宝卷”或者“宣卷”,可据以弘法。
⑥在这些变文中,看不到作者独立的自我。但是可以看到,佛家和儒家群体性庙堂文化的逐渐趋同。例如,《报恩经》变文,渗入了许多汉儒忠孝节烈之类的公共伦理。
⑦这些变文,除历史价值、书法价值,也有一定的文学史价值。清末民初胡适、刘半农提倡白话文,曾经很推崇它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的努力。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被誉为“中国小说史的一部开山著作”,亦以之为宋人话本滥觞。宋人话本,不以传教为目的,主要是个人谋生手段,迎合听众趣味,仍然是一种公共写作。说书人可以有自己的行会,有编写“话本”的作坊,也有代代相传的秘笈,可以有定点,也可以走四方。从陆游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以想见一斑。
⑧就在这一斑中,也透着汉儒传统。蔡邕之罪,叫“奸臣”,忠不忠君,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这种奴隶的道德,作为集体无意识,充满在田夫农妇、引车卖浆者喜闻乐见的段子之中。后来流行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都不例外。刘“皇叔”才是正统,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梁山泊好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样的价值观,贯穿在中国千百年来演义家不同的作品之中。
⑨专家们看敦煌变文,一般都不过问价值取向,只着眼于文本体裁,都没有涉及到变文这种没有自我的群体性写作在理论上应该怎样定位的问题。
(选自《我怎么看文学》,有删改)
注:①滥觞: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很浅,只能浮起酒杯。后指事物的开始或起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百多年前,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大批古代文书,是从东汉到西夏七百多年间的经卷,主要是手写本。
B.因为佛经原文博大精妙,再加上古汉语能动多义,所以译文未必“达”,需要阐释,引发了名士名僧之间的许多争辩。
C.讲经的和尚,用生动的口头语言,把印度和中原的民间传说、闾巷歌谣和志怪传奇之类有趣的故事,与经义相附会,连说带唱,以吸引听众。
D.由鲁迅撰写的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把变文作为宋人话本的起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以“般若”为例,论证了佛经有些内容无从翻译为汉文,只能音译且需要阐释。
B.第四段将“和尚‘俗讲’”与“民间的说书”进行类比,论述了变文是多种文化的融汇。
C.第七段引用陆游的诗句,既论证了宋人话本“是一种公共写作”,又引出了下文有关话本、演义小说等“透着汉儒传统”的论述。
D.佛经有写本、译本和宋人话本三种形式,全文从这三个角度论述了敦煌变文是“没有自我的群体性写作”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看法。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变文”的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黄裳浅识
黄永玉
 黄裳生于1919年,这是开不得玩笑的时代,意识和过日子的方式全世界都在认真的估价。“生和死,这真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这样说;“剥削和被剥削”,十月革命这样说。
  黄裳是山东益都人。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在1946年底1947年初,《文汇报》编辑部里还是别的什么所在。那时我在上海闵行县立中学教书,汪曾祺在上海致远中学教书,每到星期六我便进城找曾祺,再一起到中兴轮船公司找黄裳。星期六整个下午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星期天的一整天,那一年多时间,黄裳的日子就是这样让我们两个糟蹋掉了。还有那活生生的钱!
  我跟曾祺哪里有钱?吃饭、喝咖啡、看电影、坐车,我们两个从来没有争着付钱的念头。不是不想,不是视若无睹,只是一种包含着多谢的务实态度而已。几十年回忆起来,几乎如老酒一般,那段日子真是越陈越香。
  黄裳那时候的经济收入:文汇编副刊、中兴轮船高级干部、写文章、给一个考大学的青年补习数学、翻译威尔斯的《莫洛博士岛》、出几本散文集,还有什么收入?伺候年老的妈妈,住房及水电杂费,收集古籍图书,好的纸、笔、墨、砚和印泥……还有类乎我和曾祺的经常的食客们,他都负担得那么从容和潇洒。
  前些日子我到上海,问容仪:“你听过你爸爸开怀大笑过吗?”一个儒雅文静的书生的朗笑。容仪说:“是吗?他有过大笑吗?”有的,一种山东响马似的大笑。在我回忆中,黄裳的朗声大笑,是我友谊的珍藏。很可能,两位女儿哇哇坠地之后,那年月,黄裳没有空了。从历史角度看,哭的时间往往比笑的时间充裕。
  黄裳到底有多少本事?记得五十多年前他开过美军吉普车,没想到他还是坦克教练!……
  至于他的做文,唐弢先生是说得再准确没有了:“常举史事,不离现实,笔锋带着情感,虽然落墨不多,而鞭策奇重,看文章也等于看戏,等于看世态人情,看我们眼前所处的世界,有心人当此,百感交集,我觉得作者实在是一个文体家……”
黄裳兄的书我几乎都读过,从上世纪的1947年到今天近六十年了。心胸是一件事,博识是一件事,多情又是另一件事;文章出自一个几十年自凌辱、迫害的深渊从容步出的、原本有快乐坦荡天性的山东人笔下,自然会形成一个文化精彩排场。
我特别喜欢黄裳兄的《饯梅兰芳》。想想看,当年的黄裳兄不过二十几岁,有那么深刻的胆识、那么宏阔的气势,敢面对大权威作好意委婉的规劝,文章是那么漂亮,排解得那么清晰,遗憾归遗憾,谅解归谅解。一个人的文章好,总是给人提供一些智慧的线索,正如托尔斯泰称赞契诃夫文章说的“既美丽又有用”。
  和黄裳做朋友不易,几十年来他却容忍我的撒泼、纠缠,他也有一套和我做朋友的学问。大庭广众酒筵面前他几乎是个打坐的老僧,在家里我们都曾有过难以忘怀的谈话。他是个弄文的,我是个舞画的,“隔行如隔山”是句狗屁话!隔行的人才真正有要紧的、有益的话说。他明确地、斩钉截铁地、决绝地讨厌过某某人,那是很勇敢的,即使在戴右派帽子的年月,有人听过他求饶的话吗?苦难年月,罪人常采用屈辱方式强化自己。培根说过:“那些喜欢出口伤人者,恐怕常常过低估计被害人的记性。”(培根说的仅是“出口伤人”,还不够害命的程度。)既然迫害文化人是种文化现象,文化人怎么会不记得?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怎么办?读书!个个文化人发狠读书,让迫害者去孤独!凋零!
  黄裳兄这一生为书遭遇过烦愁,也享受过泡在书里的快乐。人常常称呼这个是读书人,那个是读书人,要晓得,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可真不易。作家有如乐器中的钢琴,在文化上他有更全面的表现和功能,近百年来的文化阵营,带头的都是文人。
一个作家归根结底是要出东西,出结实、有品位的东西,文章横空出世,不从流俗,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闲事管得舒坦,是非晴明,倒是顾不上辈分和资格了。
二零零六年六月四日于凤凰(文章有删改)
注:①黄裳,著名散文家、记者、文史专家、收藏家。②黄永玉,生于1924年,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E.作者的笔墨饱蘸了六十年的情谊,使黄裳的性情及一些人生历程得以生动地显现,文章虽然题为“浅识”,其实不“浅”。
A.文章由传主出生年代起笔,借助文学与历史融入了自己对时代的理解和思考,在开篇就显示出了为文的个性与特色。
B.黄裳原本有快乐而坦荡的天性,他的女儿却不曾听过父亲的大笑。坎坷的经历使他的个性和处世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C.作者认为黄裳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并援引唐弢先生高屋建瓴的评价,使读者对于黄裳的文章特色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印象。
D.人的个性是多侧面的,黄裳私下里面对友人时十分善谈,常有很深入的交流,但在稠人广众的酒筵上,他就拙于言辞了。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黄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6分)
答:
【小题3】本篇传记的语言体现了作者哪些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请举例赏析。(6分)
答:
【小题4】文中说:“一个人的文章好,总是给人提供一些智慧的线索,正如托尔斯泰称赞契诃夫文章说的‘既美丽又有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