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个少女撼动世人的选择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重温安妮日记

今年10月,我从德国的法兰克福转车去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来到了著名的“安妮·弗兰克之家”。远远地,我就看见了“安妮·弗兰克之家”那栋楼下排着的几十米长的队,这让我十分惊讶。在这之前我已经参观了欧洲国家的多个博物馆,见到门前排着这么长的队还是第一次。的确,“安妮·弗兰克”作为一个符号,她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名人”,而成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象征。所以,这个博物馆对人们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只要对历史有一点了解的人都能想到,六十多年前,犹太小姑娘安妮在纳粹占领的城市中躲藏25个月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当时,年仅13岁的安妮不仅面临着极为危险的外在环境,而且经历着几乎所有青春期少年都会经历的亲子冲突和种种内心挣扎。在那样的境地中,她可以自暴自弃,可以听天由命,可以憎恨,可以仇视,还可以选择放弃,但是,她所做的却是如下这样一些选择。

她选择——热爱自己的小屋并且以决不敷衍的态度对待临时居所:“我们的小房间墙上起初是光光的,什么也没有,可是感谢爸爸,他早已经把搜集的电影明星照片和明信片带来了。在糨糊桶和刷子的帮助下,我们把墙壁变成一幅大壁画,看上去愉快多了……”

在每天都有许多犹太人被一车车抓走并被煤气毒死的时候,在令人惊恐的空袭声中,她选择——读书,读希腊、罗马神话,为之着迷,学习速记函授课程,自学法文并且翻译法语文章,整理欧洲各国王室族谱,还认真学习家长们规定的英语、数学、历史课程,编写读书卡片,甚至还学芭蕾舞!

她还选择——怀抱希望和梦想:“我得学习,才不会变成蠢人,我要上进,将来要当个新闻记者,这是我的愿望!”她发现,“总有一些美依然存在——在大自然里,在阳光里,在自由中,在你自身中。这一切都能鼓舞你……你观看一下就会重新得到内心的平衡。”

和那些因为一些事件就坐以待毙的人比,小姑娘安妮的选择实在是太让人钦佩了。在楼下拐弯处的墙上贴有几段文字,其中有安妮的一段话,读后我的热泪夺眶而出。几乎同时,身边响起一声哽咽,是一位金发中年女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想做一个对人们有用或给人们带去快乐的人。感谢上帝赋予我写作的天赋,让我可以表达我内心中的一切。”(1944年3月25日)在几乎遭受着整个世界的迫害的时候,在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走出藏身之地的时候,在她完全丧失在阳光下行走的权利的时候,在她连正常说话的权利都被剥夺的时候,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感谢安妮,她让我们知道:人——即使年幼,即使在严峻的环境中,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安妮13岁生日过后没几天就开始藏匿的日子,在纳粹集中营去世时还不满16岁),让我们知道人原来不仅有选择的权利,更有做出正确选择的无限能力。

小安妮留下了她的日记给世人。几十种文字版本的《安妮日记》陈列在展厅中央的玻璃橱中,我的耳边响起安妮的话:“我希望我死后仍然继续存在!”“梦想皆有神助”,今天安妮的梦想已经实现,她获得的是永生。她在所有爱她的、钦佩她的、怀念她的、以她为典范的人中获得了永生。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妮·弗兰克之家”同其他的博物馆相比,具有独特的意义。
B.危险的外在环境和青春期的特殊阶段,更加突出了安妮的选择所具有的光辉人性美。
C.安妮希望死后仍然继续存在,她的永生是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D.作者热情歌颂安妮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旨在控诉、揭露法西斯的罪恶。
【小题2】第二段中说“在那样的境地中,她可以自暴自弃,可以听天由命,可以憎恨,可以仇视,还可以选择放弃”,联系后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小题3】文章用“一个少女撼动世人的选择”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5 07:29: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多家媒体关注到一个现象:在教育系统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迅速在全国做大。家长们仍旧焦虑感十足,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前些年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规定:不得搞题海战术,不得节假日补课,不得分快慢班,不得多布置作业……这些规定,在校园系统内还可以“封堵”一些行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些减负空间,但在校园外,这种“加压”游戏以市场化的方式风靡,显然更加难以应对。于是一些家长与学生不得喘息地跌入新的“圈套”当中。如果归结为家长们的选择,显然过于简单。校外变本加厉迅速聚合成一个“学生负担新疙瘩”,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
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具体来说,教育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尽管目前的中高考虽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去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对象,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严抓体育课上课质量,初三一年还要牺牲早读等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体育练习。可惜等孩子们一上高中,体育课又“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无他,高考不考。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地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如果任由已然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局面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学生就很难从这个大时代里获得益处。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摆正各方的角色,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不断地推进。
(选自《人民日报》《解开“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新考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减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新增了课业负担,是因为教育部门推行了各种减负”措施。
B.学校“减负”后,学生的压力转向校外,这与家长选择无关,根源在于教育的大逻辑没有理顺。
C.“减负”工作任重道远,它不仅需要从学校内部加以整改,更需要加强培训机构的整顿力度。
D.教育“减负”“均衡”,虽然做了一些局部工作,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培训机构能够迅速在全国做大,原因之一是家长为博取优质资源,让学生竞相参加培训班。
B.前些年教育部门出台了很多规定,封堵了校内给学生加压的行为,但校外“加压”却难以应对。
C.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D.部分地方初中体育课备受重视,而高中体育课遭受冷落的原因,主要是中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减负”是一个浸长而复杂的过程,只有多角度、多层面全面深化改革,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B.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龄人口的减少,给“减负”工作带来一次从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难得机遇。
C.目前教育部门在扭转教育资源不均衡局面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招录制度改革,是“减负”的有效途径。
D.如果能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角度,去思考对策,全面改革,则有可能真正实现学生“减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 12 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 言“和”的几 种主要涵义。 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 从在语词方面 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 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 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 ,中国文化“走 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 的亲和倾 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 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 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 开而衰,即悲 青春和爱情之 流逝(《摽有 梅》);见风 雨鸡鸣,则有 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 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 基本的审美原型。

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 本源于周代礼乐文 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 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 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 》,表达一个孤儿 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 、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 ,又不忍卒读。显然 ,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 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 “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 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 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 和原则。

(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
B. 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 生命共感意识。
C. 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 ,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
D. 《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 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
B. 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
C. 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 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
D. 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的体现 。
B. 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
C. 《氓》一文中以“桑葚”起兴,鲜明地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 涵。
D. 正是因为《诗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使得“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则成为可能 。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具体而言,一首诗即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和任何其他的事物一样,它就是自己,以其本身的存在而存在。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客观的、自足的、独立的艺术品的存在。这种主张把诗首先当作诗而不是别的什么来考虑,使批评者得以将注意力聚焦于文本,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使文学研究回到它的形式本原。

在作品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新批评认为,作者的感情或意图不能等同于诗的意义。他们批评那种在诗或文艺作品与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之间划等号的观点,斥其为“意图谬见”。根据新批评的观点,以作者的心理动机作为批评依据,结果必然导致传记式批评与相对主义。新批评称,任何一首诗都是一个公共文本,批评者可以使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其予以解读,而无需诗人个人经验、兴趣爱好及性格等因素作为条件。

在新批评之前,文学批评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研究文本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研究者努力在这些因素和作品之间建立联系,确定相互间的影响美系,从而印证文本的意义。虽然新批评并不绝对否认作品产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于研究作品可能会产生有益的作用,但是,他们坚决认为,作者个人的生活和历史,如作者的意图一样,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一首诗并非诗人的个性与情感的告白,相反,诗人致力于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

将作者、作者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从文学的本体分离出去之后,新批评进一步地将读者也予以剥离。他们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式的反应也不能成为有说服力的解读,对于这种错误,他们也有一个名称,叫做“感受谬见”。其错误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诗的意义及功能。谈一首诗对读者的心理影响属于印象主义批评,在新批评看来,这不是客观的批评,是非科学的。

艺术品,它有自己的结构和构成要素。这个结构及其形式要素和规则是可以分析的。通过科学的方法,人们可以发现存在于作品中的,赋予诗作以统一性并统领作品整体的结构。也就是在这一发现的过程中,诗的意义会逐渐显露出来。

新批评立足文本本身的分析不失为文学批评的方法之一,它给当代文学批评留下了一些可被接受的观念和概念。既然意义既不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之中,也不存在于读者的情感好恶之中,更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和个人历史的原因作为获得意义的可靠通道,那么,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诗的意义存在于诗自身的结构之中,存在于它的形式之中。它论证说,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一个结构,诗也不例外,作为。

(摘编自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批评主张要把诗当作诗来读而不是当作别的什么,要求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诗歌文本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文本之外的其它外部联系。
B.新批评认为对文学文本的传统批评形态,重视对文本的外缘进行研究,没有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
C.将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直接等同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在新批评理论看来,就是“意图谬见”,所得到的作品的意义是不科学的。
D.批评者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诗歌进行解读,仍然离不开诗人的个人经验、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其作为参考条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也就是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探索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从而探索作品的意义,而新批评理论则肯定作者的背景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B.用新批评的观点来看,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中国诗歌,也都是公共文本,是诗人在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
C.新批评排斥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但并不排斥读者的情感式反应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D.新批评认为,诗歌的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所以我们研究诗歌作品必须立足于诗歌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读,回到文学作品的形式本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立
A.新批评强调评价文学作品必须客观、科学,那种奢谈作品对读者的心理影响的批评恰恰是既不客观也不科学的,是“感受谬见”。
B.诗的意义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就在诗的结构之中,在诗的形式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之中。
C.新批评认为,诗歌的结构可以让诗歌的各种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可以统领诗歌作品整体,读者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发现它,发现它的过程可以让诗的意义逐渐显露出来。
D.新批评将文学从“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将文本本身作为发现其意义的出发点,颠覆了偏于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是当代唯一有效的文学批评方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 渡
柯灵
①你可曾到过浙东的水村?那是一种水晶似的境界。
②村外照例傍着个明镜般的湖泊,一片烟波接着远天。跑进村子,广场上满张渔网,划船大串列队般泊在岸边。小河从容向全村各处流去,左右萦回,带子似的打着巧妙的花结,把一个村子分成许多岛屿。如果爬到山上鸟瞰一下,恰像是田田的荷叶——这种地理形势,乡间有一个“荷叶地”的专有名词——从这片叶到那片叶,往来交通非得借重桥梁了。但造了石桥,等于在荷叶上钉了铁链,难免破坏风水,因此满村架的都是活动的板桥,在较阔的河面,便利用船只过渡。
③渡头或在崖边山脚,或在平畴野岸,邻近很少人家,系舟处却总有一所古陋的小屋临流独立——是“揉渡”那必系路亭,是“摇渡”那就许是船夫的住所。
④午后昼静时光,溶溶的河流催眠似的唱着,远处间或有些鸡声虫声。山脚边忽传来一串世俗歌曲,接着树林里闪出一个人影,也许带着包裹雨伞,挑一肩竹笼担子,且行且唱。到路亭里把东西一放,就蹲在渡头,向水里捞起系在船上的“揉渡”绳子,一把一把将那魁星斗似的方形渡船,从对岸缓缓揉过,靠岸之后,从容取回物件,跳到船上,再拉着绳子连船带人划向对岸。或者另一种“摆渡”所在,荒径之间,远远来了个外方行客,惯走江湖的人物,站到河边,扯开喉咙叫道:“摆渡呀!”
⑤四野悄然,把这声音衬出一点原始的寂寞。接着对岸就发出橹声,一只小船咿咿呀呀地摇过来了。
⑥摇渡船的多是老人,白须白发在水上来去,看来极其潇洒,使人想到秋江的白鹭。他们是从年轻时就以摆渡为生,还是老去的英雄,游遍江湖,破过运命的罗网,而终为时光所败北,遂不管晴雨风雪,终年来这河畔为世人渡引的呢?有一时期我曾谛视一个渡船老人的生活,他像是极其冷漠的人。
⑦这老人有家,有比他年轻的妻,有儿子、媳妇,全家就住在渡头的小庙里。生活虽未免简单,暮境似不算荒凉,但他除了满脸皱纹,还永远挂着严霜似的寒意。他平时少在船上,总是到有人叫渡时才上船。平常绝少说话,有时来个村中少年,性情急躁,叫声高昂迫促一点,下船时就得听老人喃喃地责骂。
⑧老人生活所需,似乎由一村中大族祠堂供给,所以村人过渡照例不必花钱。有些每天必得从渡头往返的,便到年终岁尾,酬谢他一些米麦糕饼。客帮行脚小贩,却总不欠那份出门人的谦和礼数,到岸时含笑谢过,还掏出一二铜子,当啷一声,丢到船肚,然后挑起担子摇着鼓儿走去。老人也不答话,看看这边无人过渡,便又寂寞地把船摇回去了。
⑨每天上午是渡头最热闹的时候。太阳刚升起不久,照着翠色的山崖和远岸,河上正散着氤氲的雾气,赶市的村人陆续结伴而来了,人多时俨然成为行列,让老人来来回回的将他们载向对岸;太阳将直时从市上回村,老人就又须忙着把他们接回。
⑩一到午后,老人就大抵躲进小庙,或在庙前坐着默然吸他的旱烟,哲人似的许久望着远天和款款的流水。
⑾天晚了,夕阳影里,又有三五人影移来,寂寞而空洞地叫道:“摆渡呀!”
⑿那大抵是从市上溜达了回来的闲人。到了船上,还剌剌地谈着小茶馆里听来的新闻,还有些评长论短意见。讲到得意处,清脆的笑声便从水上飞起。但老人总是沉默着,咿咿呀呀地摇他的渡船,仿佛不愿意听这些庸俗的世事。
⒀渡头光景,似乎总使我十分动心,到路亭闲坐一刻,岸边徘徊一阵,看看那点简单的人事,觉得总不缺乏值得咀嚼的地方。老人的沉默使我喜欢,而他的冷漠却引起我的思索。岂以为去来两岸的河上生涯,未免过于拘束,遂令那一份渡引世人的庄严的工作,也觉得对他过于屈辱了吗?
注:本文写于1935年
【小题1】文章题目为《野渡》,文中也有多处是紧扣“野渡”而写,突出了“野”的特点,试举出两处
【小题2】第四段写“揉渡”人时是怎样描写的?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小题3】文章着重描写了一位摆渡老人,突出了他什么性格特点?根据文章你做出推想,可能会是什么原因形成老人的如此性格?(至少答两点)
【小题4】第二段中用了两个比喻,生动而传神。它们各自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同类题5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 年第1 期,有删改)
【小题1】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B.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
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
C.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无聊、慵倦。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D.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的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密的渴望被点燃。
C.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折磨感。
D.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意象的运用处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