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华盛顿1月27日电 美国科学家发现,蚊子能迅速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愉快的人的气味。这一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以及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特定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参与研究的华盛顿大学杰弗里·里费尔在一份声明中说:“一旦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些气味,那么这些气味就会让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蚊子更爱叮咬某些人,而非随机叮咬。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让蚊子学会将特定人或特定动物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机械冲击和振动联系在一起。24小时后,他们利用Y型迷宫评估这些受过训练的蚊子。结果显示,蚊子不会选择气味让其“不爽”的人,而是更多去叮咬对照组目标。进一步研究显示,与情绪相关的多巴胺在蚊子的厌恶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缺乏多巴胺受体的转基因蚊子失去了学习能力。
里费尔认为,通过了解蚊子如何决定叮咬哪类人等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有助于开发出更有效的控蚊工具。
材料二:
蚊子会传播很多疾病,如登革热和寨卡。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博客上曾发布的图表指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也促使人们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最近的一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因为它可能让我们拥有了一种令人惊讶的潜在革命性武器,即训练蚊子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最新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宣称,当你对即将咬你的蚊子挥出巴掌时,它会学会将你的个人气味与危及生命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在未来会避开你。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态学家杰夫•里弗尔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所描述的那样:“它们本质上是巴甫洛夫蚊子。”“巴甫洛夫的狗”是一项著名的实验,即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这与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相类似。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震动,从而打断昆虫叮咬的企图。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0分钟的实验中重现了这些振动,发现当蚊子的叮咬被这些振动所干扰时,它们就会避开这种气味长达24小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对《国家地理》杂志表示,“现在我们知道有些化合物会触发蚊子这种避免叮人的记忆,我们可能会使用一种配方,它不仅包括主动驱避剂(比如避蚊胺),而且还包括一些会引发它们避免记忆的化合物。”
材料三:
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训练,蚊子可以把特定气味和引起其不适的冲击、振动联系在一起。经过训练的蚊子在24小时后被关进Y型迷宫嗅觉仪,它们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以前特别喜欢的味道,另一条是对照组。经过了科学家的反复冲击和振动,蚊子学乖后,毅然避开了它们先前十分喜欢的味道。之后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和RNAi(干扰技术),科学家们又确定多巴胺是蚊子具有厌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小题1】下列关于蚊子学习并记忆气味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尽管这气味可能是它先前喜欢的。
B.研究中,科学家让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此气味,使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
C.“巴普洛夫的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巴普洛夫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研究与这个方法相类似。
D.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振动,从而打断蚊虫叮咬的企图、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重现了这些振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蚊子能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适的人的气味,材料二指出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与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研究的方法类似。
B.三则材料里中的一系列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即通过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如何发挥作用,最终发现一些能触发蚊子记忆的化合物。
C.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发布在博客上的图表显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表明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极大。
D.人们为避免蚊子叮咬带来的危害而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华盛顿大学杰弗·里费尔参与研究的这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
E. 加州大学戴准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称“我们将可能开发此配方”,其中传统的驱避剂避蚁胺,就是材料一和材料三提到的多巴胺。
【小题3】科学家发现蚊子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这个研究过程是分哪几步进行的?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并简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1 10: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中国彩陶的发展、繁荣和衰亡历经4000年之久。尽管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是以陶器为其重要表征的。其中,色彩绚丽、图形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数量较多的各种彩陶,更成为这一时段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并因此而成为华夏远古文化的一种鲜明特征。“仰韶文化”的命名就是以在遗址中发掘的红底黑彩的陶片作为重要证据,而“仰韶文化”之所以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鱼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和以鸟纹、花卉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也是以遗址出土的彩陶坟饰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

据估计,中国出土的彩陶约有5万多件,很可能是世界上出土彩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彩陶绝大多数都是日常实用器皿,如盆、碗、壶、罐等等,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布全国。这些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在造型设计上却颇具匠心。制作时对器物的各部分运用不同的比例变化。构成各种柔和优美的轮廓曲线,其式样繁多,并随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中国的史前彩陶都能结合不同器形的特点和装饰部位的不同,或疏或密,或繁或简,饰以不同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的宜于俯视,有的适于平观,将器物的实用性质和使用的审美效果结合起来。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虚实相应的作用,形成“双关图案”。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基本装饰手法。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既体现了远古先民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小题1】下列对“彩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彩陶是一种陶璧上有各种彩纹的远古陶器,其纹饰的特点有时作为原始文化类型划分的依据。
B. 彩陶是一种集实用、审美等文化功能于一体的远古陶器,在中国原始文化遗存中具有代表性。
C. 彩陶是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一种带彩陶器,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D. 彩陶是在素陶基础上发展而来后一种带彩陶器,体现了中国远古先民对美的追求。
【小题2】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化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发展的状况。
B. 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特情境。
C. 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D. 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
【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不论先后,都经历过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中国是出现陶器最早的地区之一。
B. 中国的彩陶制作精美,文化信息丰富,出土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泛,年代最为准确,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C. 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造型却颇具匠心,例如让编织纹和几何形纹的彩纹与底色相互衬托,产生出虚实相应的双关效果。
D. 与其他几类原始文化遗存相比,只有彩陶能同时为探索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等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依据。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也是其他经历过彩陶阶段的国家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B. 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因为从考古学来说,彩陶文化其实是从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
C. 彩陶的制作颇具匠心,体现了远古先民的审美追求,但它的制作主要还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
D. 彩陶虽然是原始人类生产的一种器物,但它的一些制作经验却对后世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2017年开春,《朗读者》甫一推出,立即引发了荧屏内外热切的关注,迅速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电视节目。人们从不同视角,对《朗读者》给予了近乎异口同声的赞美,这是中国电视荧屏多年未曾出现过的景观。

②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电视市场化产业化探索的不断深入,在内容生产尤其是娱乐类节目的生产领域,中国电视开启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这种潮流,将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的空间挤压至边缘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内进行自主原创的意愿日益弱化。不论是从节目运营还是从行业能力提升以至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看,大规模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已然产生了相当严重的负面效应。

③《朗读者》的出现与成功,打破了过去若干年对于引进国外模式的惯性思维与路径依赖,而以本土原创打造出了中国电视的独特品牌出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自主创新的成功道路。《朗读者》因此成为中国电视节目不依赖国外节目模板的引进,而凭借自主创新大获成功的典范案例。《朗读者》以此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电视节目走本土化自主原创道路令人期待的前景。

④从整体上来说,《朗读者》是一档以文学作品朗读为主导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但是《朗读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自己陷于单一的文学朗读,并没有将自己陷于“大雅”的文化之中,而是巧妙地将新闻性的访谈、纪实性的纪录和娱乐性的综艺与文化类节目融为一体,将多种电视节目类型有机融合,从而探索出中国电视类型节目创作生产的新路径。

⑤《朗读者》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经验与启示呢?

⑥从角色担当来看,中国的电视节目应该自觉担当起主流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中国电视人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这种使命与责任,不仅是要很好地承担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使命,也不仅是要收获电视产业的良好效益,更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电视文化。《朗读者》以独特的精英文化视角,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家国情怀融入节目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了很好的传达,充分地体现了主流文化的诉求。同时,又将普通百姓的情感和爱等大众文化的内涵与视角,融入其中,实现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创造了当代中国难能可责的多种文化有机结合的新经典。

⑦从发展规律来看,中国的电视节目既应顺乎潮流,又不可盲目追逐潮流。作为电视技术与艺术本身的探索,无论是从全球视野还是从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来看,都会在某个阶段出现潮流性的景观。在中国电视这些年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最近十几年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进程中,娱乐节目不断造就着阶段性的景观。尽管满足了百姓的基本娱乐需求,但是过度娱乐化也容易导致低俗化乃至恶俗化的取向与问题。《朗读者》的成功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追逐单纯的收视率,不追逐引进洋模式的潮流,同样可以取得叫座又叫好的了不起的成就。

⑧从创新理念来看,中国的电视节目的创新不呈现为一种线性状态——从开始径直走向结束,而是呈现为一种循环状态——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有新的内容与形式加入,推陈出新。近年来,电视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很多关于“电视将死”的呼声甚嚣尘上。《朗读者》坚定不移地进行新的探索,将已经有的多种元素进行新的配置,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全新模式,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宣称电视节目终结、电视将死的声音,让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困境中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未来。

⑨《朗读者》作为2017年重要的现象级电视节目,以其独特的气质与特质,为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的探索创新,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体现了其走中国电视本土化道路的文化自觉,为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开辟出令人兴奋的新天地、新空间。

(摘编自《民族艺术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行业内主原创的意愿日益弱化,这完全是由中国电视开启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导致的。
B.《朗读者》没有将自己陷于单一的文学朗读、陷于“大雅”的文化之中,巧妙地将多类节目融为一体,是它的最大特点。
C.从《朗读者》的成功可以看出,创造性地将多种电视节目类型有机融合,能够探索出中国电视类节目创作生产的新路径。
D.近年来,电视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生存环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光明的前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叙写《朗读者》一出现就引发关注获得赞美这一现象,引出本文的论题。
B.文章②③两段采用因果论证,先分析大规模引进国外节目模式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然后阐明《朗读者》成功的意义。
C.文章第⑥段以《朗读者》为例,论证了中国电视节目应该自觉担当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D.文章分别从中国电视节目的角色担当、发展规律和创新理念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朗读者》的成功给我们带来的经验与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电视节目既要很好地承担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使命,又要收获电视产业的良好效益,更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电视文化。
B.《朗读者》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与融合,创造了当代中国难能可贵的多种文化有机结合的新经典。
C.中国的电视节目应顺乎潮流,满足百姓的基本娱乐需求,这是我们应该坚定的信念。
D.《朗读者》以其独特的气质与特质,为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的探索创新,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开创出了可喜的繁荣局面。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为穷人领奖

①在人人都想致富的今天,人们怎么使用和消费劳动所获的财富,包括奖金,外人当然无权置喙,可是有一种在今天已经很稀缺的东西——被叫做“感动”的,却可以从如何使用奖金上体现出来。不过,最使我感动的是特蕾莎修女对奖金的使用。

②1979年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把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特蕾莎修女时,她似乎感到了某种困惑,因为她从未想到过获奖,而且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突然成为富翁——这是一个今天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且似乎自己并不适宜于当一个富人,特蕾莎修女本能地迟疑着,而且想拒绝这个奖项和这一大笔一夜之间就可以让她富起来的奖金。但是,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理由却让她发现了自己应当领这个奖和怎样用这笔巨额奖金的理由或思路。

③评委会说,“她(特蕾莎)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而且,“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④作为毕生贡献于穷人和以照顾关怀世界上的弱者为一生己任的特蕾莎修女并非为这样的美誉而陶醉,而是通过这样的话语启示了她的思路,为什么不接受这个奖项和领取这笔巨额奖金呢,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穷人、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

⑤于是在挪威奥斯陆那金碧辉煌的市政厅,特蕾莎修女郑重地对全世界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个奖项,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随后她既对人类这个世界做出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又对自己的行为原则做了诚实的解释:我既不说,也不讲,只是做。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跟别人分享的结果!其实,这番对全世界的人讲的话已经在为她怎样使用这笔奖金作解释和注脚了。

⑥没错,很多人都估计对了,她是要把这笔奖金全部捐赠出来,用到那些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的身上,但是,特蕾莎修女似乎对此还不满足,而且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当她知道在颁奖仪式上为全体来宾所准备的国宴需要花费不薄的资金时,不禁黯然神伤,眼角溢出了闪光的东西,那是一种感伤的泪。正如几年前教师节上,当贫穷山区来的教师在北京招待他们的一次高规格宴会上得知这一餐饭的饭费比他们一年的工资(而且常常是无法按时拿到)还高时,不禁当着摄像机泪湿满衣襟。

⑦特蕾莎抹去了眼角的泪,带着深深的不安对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主管者发出真诚的柔弱的,但又几乎是难以拒绝的请求:客人们能不能不享用这次盛宴,而把这次国宴的钱连同诺贝尔奖金一起赠给我。因为……因为……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一顿豪华国宴只能供100多人享用而已,如果,把钱交给我们仁爱传教修女会使用的话,却可以让1500名印度穷人吃一天饱饭。特蕾莎说这番话的时候带着深深的不安。因为她的请求可能让很多尊贵的客人无法享用这次风光无限的大餐,而且甚为扫兴,那里不仅有法国鹅肝酱、法国牛排、挪威鹿肉等世界名菜,而且还有全球名流、著名学者、头面人物、政要的济济一堂的荣耀与风光。但是,为了穷人,特蕾莎修女豁出去了。

⑧出乎特蕾莎的意料,她的要求并没有得罪当年的高贵客人,反而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一致同意,取消那一年的国宴,把办理国宴的6000美金(一说7100美金)的餐费统统交给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为穷人和孤独的人领奖,连同这笔国宴费和当年的和平奖奖金192000美金,一并捐作麻疯病防治基金之用。

⑨我相信特蕾莎修女应当是天底下最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人,可以不让她打收据,更不用让她报告奖金、捐款的用处(当然这与现代管理理念不合),因为钱都会用在穷人和贫困者的身上,她决不会挪用一分一厘,因为她只代表着和想着穷人。她一生只有三套简单的换洗衣服(修道服),只穿凉鞋,连袜子都舍不得穿。

⑩我不是在鼓励人们都像特蕾莎修女那样使用奖金,而且我们普通人做不到也没有机会做到。但是我们只要记着,有这么一位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就足够了。

【小题1】从文中看,特蕾莎修女领取诺贝尔奖和使用奖金的“理由和思路”是______。
【小题2】文中说特蕾莎修女“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其中“贪婪”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3】第⑤段提及贫穷山区的教师“泪湿满衣襟”,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情感。
【小题4】第⑦段画线句中运用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
A.文章首尾运用了对比手法,对当今人们使用奖金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B.特蕾莎修女的事业的最大特点是她对穷人不含施舍意味,建立在人的尊严之上的同情与尊重。
C.特蕾莎修女面对诺贝尔奖巨大的荣誉,只是用朴实的语言提醒大家关注贫穷世界。
D.第⑨段写到特蕾莎修女的简单衣着,揭示出她“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原因。
E.文章最后将笔触转向我们每一个人,留给读者继续思考的空间。
F.文章记叙特蕾莎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体现了她谦卑、无私和博大的爱。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

1769年,匈牙利工程师制作了一台会下国际象棋的机器,这台“设计巧妙”的机器,实际上是将一名棋力出众的棋手隐藏在其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冒牌货”。然而,2006年,当世界冠军棋手克拉姆尼克与电脑“深弗里茨”对抗时,却少有人将这台机器同237年前的“冒牌货”进行类比。两者本质上差不多,只不过这次,棋手换成了软件程序员,不用置身在机器之中。

长期以来,人们对人与人、一对一的争锋对抗一直津津乐道,如古罗马的角斗士,拳王阿里的三次卫冕战。如果这种对抗发生在两位英雄之间,带有某种“巅峰之战”的意味,观众们一定更会为之如痴如醉。

电脑和人类棋手在棋盘上的对抗,实际上也具备了这种让人迷恋的“巅峰之战”的特征。只不过,从体力的角逐变成了脑力的对决。从10年前的卡斯帕罗夫对决“深蓝”,到今天的克拉姆尼克对决“深弗里茨”,棋盘上面对面的是两个极致:一边是人类智慧的“偶像”,另一边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电脑。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很多人对电脑怀有“偶像崇拜”的心态,越是不了解电脑,越觉得它神秘,甚而有些"恐怖"。因为它看起来,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和控制,而最可怕的莫过于你感觉自己无法控制它,这个"硅怪物"似乎已经凌驾于人类之上。

从施瓦辛格的《终结者》系列,到基努李维斯的《黑客帝国》三部曲,这些创下票房纪录的电影,讲述的都是人创造的智能机器挣脱人类控制,进而用各种手段"统治地球"的故事。但是,有科学家却明白无误地表示,他看不到电脑有全面战胜人类的可能,因为理论上,电脑是只会因循而不会创造的。

战胜电脑,其实就是战胜人脑。实际上,任何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如此。即使电脑战胜了人脑.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新标杆,这于"人类的尊严"毫无损害。

当F1的传奇冠军舒马赫以200多公里的速度冲线时,没有人会觉得,这部F1赛车损害了同样以速度和技巧称冠的刘翔的威名。我们已经看透了汽车,看透了这背后其实是置身于驾驶舱中车手之间的对抗,进而为之欢呼。那么,即使克拉姆尼克可能再也无法战胜电脑,我们同样也应该为之欢呼。

(乙)

“更深的蓝”在关键的第六局赢了棋王卡斯帕罗夫。荧屏上可以看到现场棋迷屏息凝神观看比赛,随即又看到棋王双手掩面陷入苦思,以极端痛苦的表情宣布败北。这是有史以来电脑第一次打败人类棋王,也是卡斯帕罗夫称霸以来首度落败。

电脑战胜人脑,智慧的定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令人深思。《纽约时报》报导中曾提到棋王卡斯帕罗夫采用了“功能论”的观点,把智慧锁定在它的功效与成果上,但是IBM反而没有那么看得起“更深的蓝”,他们的观点是“智慧至少应该代表一种可以从失误中学习的能力,而这一点却是‘更深的蓝’办不到的”。他们还认为,“智慧也应该包含情感和意识”。

这真是可圈可点的一句话,如果是人类智慧,它必须包括它的失误与挫败。然而,在这个情感及意识过程中所有的喜怒哀乐(人生如棋啊!)以及随之产生的错误与失意,都是人类高贵的挫败。惟有在不断挫败中奋起,不屈不挠去追求或达到更崇高的理想,才能让人性与灵性在超越胜败中取得和谐一致。即使阿城《棋王》中的那位“棋王”王一生碰到“更深的蓝”,也会同样败在它的手里,因为“盲棋”正是电脑记忆的拿手好戏,它能够在一瞬间考虑2亿着棋,如此以一敌七的盲棋又何足道哉!但是“更深的蓝”永远不懂一盒乌木篆字的棋子与一副用牙刷柄磨成的棋子的区别,也不理解为何王一生在赢棋之后,呜咽着,哭喊着,怀念他的母亲。

还有,当“更深的蓝”打败了棋王,它胜利的喜悦在哪儿?

附表:

【小题1】甲文第二自然段“巅峰之战”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甲文作者说“即使克拉姆尼克可能再也无法战胜电脑”,但“我们同样也应该为之欢呼”。说说“为之欢呼”的理由。
【小题3】乙文描述卡斯帕罗夫失败是“极端痛苦的表情”,作者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比较两文的异同,完成下表的填空。

【小题5】对甲、乙两文论述重点概括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
A.甲:人机胜负的本质  乙:人类挫败的原因
B.甲:人机胜负的本质  乙:人类智慧的内涵
C.甲:人机差别的表现  乙:人类智慧的内涵
D.甲:人机差别的表现  乙:人类挫败的原因
【小题6】阅读附表,分析概括表中信息,并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可以分要点说明;不必详述具体数字;不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