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弹花师傅的兰花指
干亚群
①经常来我们村子弹棉花的是一个中年人,长得有些文弱,背有些弓,右肩膀似乎长了一些肉垫,明显高于左肩膀。他走路的时双脚呈八字形,朝里面,再加上挑着弹棉花的家什,让人觉得他走路特别小心——这个文文弱弱的师傅,不像是弹棉花的,倒像弹琴的。我们老老小小都称他张师傅。
②张师傅人有些腼腆,话说着说着就脸红了,声音也越来越低下去。他弹的棉胎蓬松、匀称,据说睡十年都不会走形。他还会盘花,一朵朵艳丽的牡丹花镶嵌在雪白柔软的棉胎上面,尽得喜气。村里嫁女要用的棉被都等他来弹。刚开始的时候,张师傅一个人走着到我们村里来。隔了几年他骑自行车来,后面跟着一位同样骑自行车的年轻人,年纪十七八岁,非常的青涩。张师傅不说,我们也知道这是他徒弟。张师傅停留我们村子的时间一般至少一星期,有时会长达几个星期。他不吆喝,手中“嘣—嘣—嘣”声像涟漪一样在村里扩散开来,整个村子就像池塘被投了鱼食,顿时活跃起来。
③张师傅弹棉花的时候腰间系一根宽宽的带,弹棉花的弓一头插在背后的腰带上,他左手持弓,右手持槌,弓上的一根弦凑近棉絮时拿槌敲。一床棉絮他得弹好几个小时,弹得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脱下来,外面寒风呼呼,他却浑身冒热气。
④随着他张力十足地“嘣嘣”弹着,棉花在他的弓上变薄变软,慢慢从一团变成一片一缕。他不停下来,村庄就一直处于这种节奏中,“嘣着嘣”“嘣着嘣”。灶膛里的火头也跳起来了,村子里的树像是被人挠了痒痒,也“咯吱咯吱”左右摇晃,而人似乎坐在弹簧椅子上,听着听着,眼睛慢慢眯缝。只是他徒弟的活儿非常单调,就是蹲在一旁扯棉絮。看得出,徒弟很不情愿,脸上是寡淡的表情,手上也是寡淡的动作,好几次他不是在扯,而是在拿。张师傅看到了,很严厉地指出来,文弱的样子荡然无存。第二年他来村里弹棉花的时候,那个徒弟不见了。我们以为徒弟满师了。他淡淡地说:“那个徒弟被我辞退了。”我们不解。他说:“弹棉花的不能抽烟。绝对禁止吸烟,哪怕不弹棉花时也不能抽。这是我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那后生也知道的。尽管背着我抽,可怎么能瞒得过我。”
⑤吃午饭的时候,每个东家会给张师傅备下一壶黄酒。他只喝半壶,慢慢啜饮。喝过酒的张师傅有些活络,脸红扑扑的,伸出兰花指,唱一段越剧,比如《十八相送》。自然是他一个人唱,一会儿是憨厚老实的梁山伯,一会儿是含情脉脉的祝英台,那样子要多文艺就有多文艺。唱祝英台时,眼睛斜过去,又正过来,兰花指配合着他的眼睛,移了,翘了,又压了,转了,旦角的神情婉约毕至。
⑥他的兰花指像辣椒指,不够纤细修长,拇指搭在中指的第一关节,觉得不像兰花的花蕊,往下再移一个关节,出来的花舌更不像。于是,他干脆把拇指搭在中指的指腹上,这时出来的是豌豆花。可我们看得津津有味,以为兰花指就是这么个指法。
⑦《十八相送》唱完了,张师傅的酒意也减退了一半。他收起兰花指,背好弓,一把握住槌,又一丝不苟敲起来。张师傅能拿彩色棉线在上面盘花,老人用的盘“寿”字,姑娘家的是“喜”字或牡丹花。这个活计很难做,彩色棉线短了长了,都不妥,主人家会不高兴,但他每次都把握得恰好。“寿”字看上去像一条龙,“喜”字模样像凤凰。主人一旁呵呵地看着,呵呵地笑着。
⑧我母亲请张师傅弹过好几次棉花。其中两次是我考上卫校和哥哥考上大学之后,张师傅在我的新棉胎上盘了三枝竹节,寓意节节高。母亲把张师傅的作品当作预言,似乎看到了我的未来,乐得一整天都喜气洋洋。也是午饭后,张师傅捧着一碗茶,跟着父亲聊着天。因记得他的《十八相送》,我想让他再唱一唱。张师傅连连摆手,说是难听死了,不能唱。兰花指却不经意间翘了起来,这回拇指搭在了中指的第一关节,像一朵兰花了。
⑨张师傅弹的棉胎确实好,几年下来,还不变形,尤其太阳一晒,晚上睡觉时总能闻到阳光的味道,再冷,也用不着缩起身子,一点不像张师傅翘起的兰花指。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师傅的徒弟因为抽烟而被辞退,张师傅对徒弟的严厉与他文弱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
B.第⑤段写张师傅唱越剧,作者运用动作、心理、神态和细节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C.文章多次出现张师傅的兰花指,不仅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而且丰富了人物形象。
D.文章塑造了张师傅这一手艺人的形象,同时也展现出温润的、质朴的、温馨的乡村生活。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张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1 04:37: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二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因此,经典的秘密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
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遵从以下的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质朴总是被看作真理的标志,而且也是天才的象征。”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读之如饮佳酿,快何如哉!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疑”和“思”),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像月光一样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其中没有一个难认的字,没有一个晦涩的意象,谁读了都明白,谁看了都觉得好。
第二,普遍性。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歌德说:“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百读不厌的,很难甚至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留给你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一般地说,凡是古往今来人人爱读的诗文,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正美的、真正崇高的。”经典就是这样一种让人不断回味和回忆的伟大作品,它总是吸引、召唤许许多多的人去阅读、去品味。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
第三,永恒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追求不朽,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类的生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生活,就在于从空间上说,人总是向往着别处的生活;从时间上说,人总是充满一种未来感,总是渴望在肉体生命结束以后,自己的精神可以延伸下去,从而获得不朽。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第四,正极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的确,一部真正的表现正极情感和正极思想的经典,必然具有升华性,必然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换句话说,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五,给予性。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像大地一样稳定的精神基础,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
(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有删改)
【小题1】材料二在谈经典的“易感性”时说,“文学创造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下列古诗中不.符.合.这一美学原则的一项是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B.自古逢秋被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C.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李贺《金铜仙人醉汉歌》)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小题2】下列对经典作品内容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许多精辟言论,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
B.鲁迅在《呐喊》中描述了诸多人物头上的“辫子”,如阿Q 的“辫子”、小D 的“辫子”、“洋鬼子”的“辫子”、N 先生的“辫子”、七斤的“辫子”、赵七爷的“辫子”等,这显性的“辫子”意向体现出经典的永恒性。
C.《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这段话彰显出经典的正极性。
D.《边城》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变成百姓健康、优美、淳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了一种醇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体现了经典的给予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玉成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当时的我看祖母,更像一个巫婆,她告诉我不要用手指着彩虹,她说那样手指会烂掉。孩子的心,总是相信这样的话,竟然有好多年,我真的不敢用手指着彩虹。每到给先人上坟的日子,她还告诉我,烧了纸不要回头,如果回头的话鬼魂就会跟上来。我便吓得真的不敢回头,哪怕现在还是。这些我都信了,可是,为什么偏偏就没有相信她临终前用干瘪的手轻拍我的脸说的那句话呢?她说:“莫哭,莫哭,奶奶只是去睡会儿。”
这一睡便是长眠不醒。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终于知道了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小题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祖母临终时示意我们点上一根蜡烛,作者对此经历了一个由不解到最终完全理解的过程。
B.文中加点句子“从她枕边搬走一座山”寓意丰富,既写出了祖母的病痛如山一般沉重,又写出了她对亲人如山一般厚重的爱。
C.文章运用大量插叙,回忆了祖母一生的艰辛。全文首尾呼应,脉络清晰,通过丰富的细节写出了一个性格鲜明的祖母形象。
D.作者听了祖母的话在给先人上坟时哪怕现在还不敢回头,意在表明在晦暗的地方呆的时间太长的祖母不可避免地在作者的生命中投下了某些阴影。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小题3】文章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倾听黑暗”的丰富含义,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元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转折点

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即不难感受到,一直处于正宗主流地位的诗歌散文,到了元代即一下子失掉了无可争议的优势,其黄金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由唐诗、宋词过渡到元曲,人们习惯上接受它们各为“一代之文学”,但事实上前二者与后者之间已经出现了本质的差异。这不仅因为唐诗、宋词特点在“雅”而元曲特点在“俗”,更在于前二者更合乎儒家诗教传统,而且均为抒情短篇,性质和类型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元代之后,小说戏曲由过去一直被鄙视、一直处于非正统地位的文体一跃而居于诗文之上,成为时代文学之主流。 元杂剧、明清章回小说、清代戏曲,叙事文体之勃兴不可遏止,戏曲、小说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后半部分的主潮,这也是人们公认的文学史事实。

元代以前,文人们能走的道路只有皓首穷经和献身政治,他们的文学创作完全可以视作这种生活道路的副产品。文学的主体是作家,作家的生存之道是揭开文学秘密的秘密。在此背景下,人们的文学创作信守的是以抒情言志为核心的儒家诗教,《尚书》最早提出“诗言志”。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魏文帝曹丕更将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这就把文学创作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高雅政治活动联系起来了。

那时的文人大多从事诗文创作,而一流作家更是那些信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训,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的正统文人。历代帝王或是为了宣扬教化,或是为了附庸风雅,也大多参与了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活动,以至于隋唐以后竟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手段,这些都反过来加强了诗歌散文的正统和主导地位。

其次,我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在元代以前一直是抒情文学独占鳌头。从性质上看,自《诗经》、《楚辞》、汉赋、五言诗直至唐诗、宋词,这些分别代表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学无不以短篇抒情形态出现,言志抒情的文艺理论始终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作家的头脑,以此形成了世界文学史中我国古代文学之独特风貌。这就是人们公认的,西方古典文学以再现社会生活作为创作之准则,而我国古代作家则以表现个人情感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原则。当然,这中间也有特殊情况,如先秦历史散文也以叙事为主要手段,但严格地讲,它是历史著作而非文学创作。汉以后作品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以及一些笔记、传奇和话本小说虽具叙事文学之内容和形式,但多系短制,且终未成为时代文学之主流。元朝以前的代表作家,从屈原到陆游,基本上都是这种抒情文学的创造者,可以说,抒情文学吸引了这一漫长时代的整个文人作家群体,这一点直至宋朝灭亡皆未有实质性改变。

当然,雅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的另一面是俗,即所谓“下里巴人”。在中国古代,以叙事为特征的小说一向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家言”,戏剧活动甚至不被认为是文学,其演出只是作为“狎弄”的对象——俗得不能再俗了。只是由于其符合人类喜爱轻松快乐的天性,在市井细民及所谓“不求上进、耽于逸乐”的贵族士大夫中仍有一定市场,才能在主流文学之外维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支流而不致中断。总体看,俗文学特别是戏曲在元朝以前一直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如果说小说在我国古代虽然不被重视,但总是“诸子十家”中的一家。那么,戏曲则连这点可怜的地位也没有,表演艺术始终被排斥在文学的殿堂之外。艺人更遭鄙视,男演员称为俳优,充其量作为帝王贵族豢养的消愁解闷的工具,即弄臣而已。女演员更与娼妓无二,可谓卑贱至极。由于此,正统文人(包括才女)避之惟恐不及,遑论涉足!长此以往,古人的思维也娴于抒情而疏于叙事,宏观想象能力和综合能力均有所不足,并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剧了思维方式之偏向。这样,包括小说戏剧在内的叙事文学之不发达也可以理解了。

【小题1】在本文看来,唐诗、宋词与元曲的区别,除了前二者是雅文学而后者为俗文学之外,更在于它们在_________和______ 两个方面均不同。
【小题2】文章认为,元代之前,诗歌散文始终处于正统与主导地位,深层原因在于
A.元代之前,文人们除了读经做官的正途,难有其他生存之道。
B.元代之前,文人信守的是以“抒情言志”为核心的儒家诗教。
C.元代之前,帝王们大多热衷于参与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活动,甚至将其作为选拔官员的手段,这些都强化了诗歌散文的正统和主导地位。
D.元代之前,文人认为诗歌散文是与“修齐治平”联系在一起的高雅活动,而叙事文学难登大雅之堂。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
A.我国古代文学以元代为分界线,前段是散文诗歌占据主导,而后段则以小说戏曲为主流。
B.西方小说戏剧等以再现生活为准则的叙事文学起源早而且成就高,我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且成就低下。
C.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元代之前的作家们普遍忽视甚至蔑视叙事文学的创作,致使元代之前的叙事文学在文学史上成为空白。
D.相比散文诗歌创作,长篇叙事文学的创作需要作家具备更好的宏观想象能力与综合能力。
E.在本文看来,俗文学虽然被统治者百般压制,但因其投合了底层劳苦大众追求快乐的本性,依然能够像草根一样顽强的生存下来。
F.元代之前,戏曲虽然也算是文学,但其地位甚至不如小说,在统治者看来,戏曲家如同俳优与娼妓。
【小题4】结合本册教材中的课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这一点与世界各国的小说略有不同。
B.小说在古典文学中属于俗文学的范畴,它的发展与民间艺术如“说话”等密切相关,这也是章回体小说产生的基本原因。
C.鲁迅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略》给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做了言简意赅的总结。
D.史传文学对古典小说的影响很深,这也是形成我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色的重要原因。
【小题5】细读文本,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原文中的意思。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事父,远之事君。
历代帝王或是为了宣扬教化,或是为了附庸风雅,也大多参与了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活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发生后,许多人也在悲痛之中追问:公共安全该如何保障?道德教化之外,怎么做才能惩前毖后?近日,辽宁省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用法槌作出回应:法治。在3起与之类似的拉拽公交司机案件中,被告人均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法治,是这个时代的共识。不文明行为之所以更为刺目刺耳,除了社交媒体这个放大器,很大一个原因也在于,公众法治意识在稳步提升:因时间延误而大闹机场,一道起哄者少了,认可 “黑名单”制度者多了;警察执法,更多人能站在公允立场,支持“既不能粗暴也不能宽松软”。对热点话题,公众的探讨逐渐向法治层面深入。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开车逆行、违法占道停车等“目中无法”的现象依然不少见,这是因为: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但法治意识还没跟上。一些人越来越珍视自身的权益,却常常对法律规范表现出无知或冷漠:重视自己的言论自由,却随意上网谩骂;希望医生重视自己的诊疗,却一言不合就挥拳伤医。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自身权益才能被保障,彼此权利都能被维护,社会的福利才能最大化。
涵养法治意识,呵护的正是社会文明。醉驾入刑后,人们从一开始的“忌惮严查”到后来“自觉遵守”,再后来,同桌都劝着“开车别喝酒”。一个法条改变的不仅是路上的文明,更有饭桌上的风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电子商务法的保障下,键对键的网络交易,可以比面对面的传统交易更安全。
法治社会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君子慎独”,而有赖于制度化约束。这也意味着,涵养法治意识,离不开一以贯之的落实。正如飞机、高铁上对吸烟的“零容忍”,让烟瘾再大的烟民也能在旅途中安分守己。制度的刚性,不仅树立了稳定的法治预期,也助推了文明的“提速”。正因如此,当“高铁霸座”连续刷屏,绝大多数人倾向于要亮剑、要刚性执法。保持权利边界的清晰可见,避免不文明对文明的挤出效应,以严格执法捍卫守法者的权益。
时至今日,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党的十九大报告写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法治,正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之一。
(摘编自11月13日人民日报评论《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权力的边界清晰可见,捍卫守法者的权益,严惩违法者,是当今时代的共识。
B.权力正确行使就是保障自身权益,又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力,保障自身权益最为重要。
C.法治社会之治,就是通过法条改变人们的行为,进而改变人们的习惯,最后改变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风气。
D.制度的刚性就是一以贯之地落实法治,对违法者“零容忍”,避免不文明或文明的挤出效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近日的热点事件作为引入,借对事件的拷问表明自己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摆出“目中无法”的现象,第四段列举文明社会的例子,都是在论证法治的重要性。
C.文章是按照“引一议一联一结”的结构行文,是典型的以事论事型时评。
D.文章以事实论据为主,摆出众多事例,并进行精要的点评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多的人能站住公允的立场,深入到法治层面去思考与追问。
B.上网谩骂、医闹等不文明现象都是因为不懂法律造成的,对此,我们要刚性执法。
C.法治社会,与熟人社会完全不同,它有赖于制度化约束,并且一以贯之地落实。
D.法治是一种社会信仰,一种生活刚需,唯有法治,能满足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