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挥手
欧阳明
刚到九点半,老李就转动轮椅,艰难地向窗口移去。
窗外阳光很好。老李的心情也很好,不等气喘均匀,就抬头朝对面顶楼的窗口望去。窗口什么也没有,老李一看表,还差10分钟。
老家伙,耐性比我好啊!老李说。
老李望的人是老刘。老刘和他同庚,与他同一学校毕业,同一天到同一单位报到上班,同一天结婚,也同一天退休。不同的是,老李住的A幢一楼,老刘住的是对面B幢的顶楼。二人关系一直很好。为什么好?局外人说不清楚,都认为是有同样的爱好。
老李和老刘共同的爱好者是围棋。两人对弈了几十年,也难分伯仲。退休后,二人闲来无事,就天天下棋。棋,让两位老人干瘪的日子,像成熟的稻谷一样饱满起来。
棋上分不出输赢,只有看谁先去见阎王了。老李说。
谁先去谁就是输!老刘哈哈大笑。
没过几年,老李和老刘的腿就不利索了,身体都放进了轮椅。老李再也没法爬上顶楼,老刘再也没法下到一楼。
电话里见!每天上午10点,我给你打电话。老刘说。
每天上午10点一到,老李的电话就会丁零零响起。他们一边说棋,一边嘘寒问暖,有时也说说那些遥远的国际国内大事。还经常相互戏谑,说阎王在等你!但每次挂电话时,又相互叮咛,能吃就吃,啥事都别往心里去啊!
有一天,老李突然没按时接到电话,就打过去。那边接了,却没有声音。反复打,都一样。老李忐忑不安,晚上又打了过去。
哪位?老刘儿子的声音。  
李叔,叫你爸说话。  
他哑了。 
哑了!怎么会?
今天早晨起来,突然就说不出话了。   
耳朵没聋吧?把话筒给他,我要跟他说话!老李说。
怎么哑了呢?肯定是前辈子嘴臭了吧!不说话,想闷死我?这样吧,时间不变,我给你打过来,听见我说了,就拍桌子。老李对老刘说。
第二天10点,老李准时打电话。话筒里就传来了啪啪的响声。
老家伙,手力不小嘛!看来除了说不出话,其他零件还正常嘛。老李说。
啪啪!又是一阵响声。   
我怕你闷死!老李又说。  
啪啪啪啪!响声更加大了。
突然有一天,老李电话打过去,却没人接。反复几次,都一样。
晚上,老李打电话问老刘的儿子,你爸还在吧?
在啊。 
在,怎么不接电话? 
哦,他聋了,昨天晚上,突然就听不见了。
老李心里咯噔一下,像落进了冰窖,整整一天,都闷闷不乐。
老李写了张纸条给儿子,叫他送给老刘。纸条上说:到窗户边挥手,时间不变!
10点终于到了,老刘的头也终于冒出了窗户。
老李赶忙举起右手,不停地摇晃,一脸孩子般的笑容。
老刘也兴起右手,不停地挥动。   
岁月如风,在两位老人的指缝间悄悄溜走,转眼就到了秋天。老李的手也开始有些不利索了,每次举动,都感到很吃力,每次挥手过后,都会酸痛难忍。眼睛更不中用了,看老刘,除了见手在挥动,其他的一片模糊。但老李依然坚持每天按时挥手,每次挥过之后,心情都会十分愉快。
等到天空撕下雪花的时候,老李彻底不行了,早晨醒来,就感到呼吸困难。
儿子说去医院。
老李说,来不及了,我的命自己清楚,答应我一件事,我走后,你要每天10点向对面顶楼的窗户挥手,记住,不能露头,不能间断!
说完,老李头一歪,就走了。儿子泪如泉涌。
半月之后,老李的儿子挥完手又赶出去忙别的事,无意间撞上了老刘的儿子。
你爸身体还好吧?老李儿子问。 
还好,刚才还和你爸挥手呢!老刘的儿子说完,慌忙走开了。老刘半年前临走时交代过,千万不能让老李知道他先走了。他怕说多了,漏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11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两位退休老人在电话中谈棋、问候与调侃,虽然好胜心切,意图压倒对方,但他们重承诺、相互牵挂,结成了至死不渝的情谊。
B.小说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直接描摹二老,同时还从两个孩子的角度侧面写老人,两者相结合,展现了两位老人的心灵世界。
C.小说叙事平实冷静,收放自如,到结尾,“老刘半年前临走时交代过”,把谜底一下点穿,创造出言约旨远的审美效果。
D.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没有抑扬交错的情节,但真情感人。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小说以“挥手”为题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8 12:2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1月21日,京津其及周边地区“散乱污”企业整治暨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阶段总结现场会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召开。
今年3月至11月15日,“2+26”城市PM2.5同比下降9.8%;但要实现“大气十条”要求的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目标的压力仍然较大。在现场会上,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公开的这组数据充分说明,“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仍未摆脱一个“难”字。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违规上马的数万涉气“散乱污”企业是遗成“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难以突国的根本原因。“病因找到了,这病还能不能治?”11月21日,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副部长翟青以及京津冀晋鲁豫等6省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26城市的市长们齐聚文安。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家看看“文安模式”。
(摘编自《环保部:大气治理问责利剑仍高悬》,2017年11月23日《法制日报》)
材料二:
2017年是京津其一体化三周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规划目标到期之年,也是大气十条终考之年。3月公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治理“2+26”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任务制定了时间表。
河北省发布《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压减煤炭消费,加快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今年秋冬季河北将实现细颗物和重污染天数双下降15%的大气治理目标。
(摘编自《秋冬季不利气象条件响北方大气治理任重道远》2817年10日27日第一财经网)
材料三:
北京以政府补贴的方式实施峰谷电价措施,以电代煤,这曾让不少地区感慨“比不了,换不起”。然而,一面是电价高导致电代煤采暖推进慢,一面却是风电、太阳能发电难以上网,被随意丢弃。看似简单的散煤治理,其实最终遭遇的是体制机制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确定了“究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尸以上,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然煤小锅炉”的任务,而且明确提出“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清洁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为解决燃煤清洁化问题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在这场蓝天保卫战中,类似散煤治理的难题还有不少,如机动车尾气治理、小散乱污企业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环保部不久前督查反映出的请多问题,实际上是一些地方害怕困难、不负责任的真实写照。公众盼望蓝天常驻,“参战”各方责无旁贷。
(摘编自《蓝天保卫战 信心赛黄金》,2017年3月月18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先是前几天,忻州市一建筑工人因在夜间燃炭取暖,“对大气形成污染”,被当地警方行政拘留5天。最新又曝出,临汾一男子驾驶三轮车运输销售散煤,被警方行政拘留;另有四四名村民因违反规定燃熀锅炉,被位法给予警告处司。临汾警方在通报这一消息时,表示将“始终保持对各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
结合此前的报道看,一些民众之所以仍无法告别散煤取暖,更多的是无奈。或者是传统习惯使然,或者是用电、用气成本太高,设备不到位。11月24日,央广网就曾报道,部分禁止燃煤取暖的家庭没迎来暖气,对此不能不查。
有关部门理当三思,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些居民之所以敢于突破“禁令”,使用散煤、销售散煤,到底是因为缺电、缺气,还是电、气价格太高让他们无法承受,抑或是确实还有居民不得已需要散煤?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是民生现实,环保执法不能抽离民生需求这个基本面。
(摘编自《行拘卖煤小贩,供暖不力的责任谁来追究?》,2017年12月6日“澎湃新闻”)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针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是有成效的,但我们更要重视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难以突围的根本原因。
B.秋冬季节,北方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大力压减煤炭消费,使用清洁能源,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
C.北京市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推行“以电代煤”,但不少地区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所以工作推进难。
D.大气污染源头是多样的,治理工作涉及机动车尾气治理、小散乱污企业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说明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难题;材料二提出了从能源消费方面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
B.材料三、材料四均反映了目前我国大气治理工作的难点,并都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其中材料三比材料四给出的方案要具体一些。
C.针对煤炭燃烧产生污染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解决方法,即以电代煤,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
D.环境污染工作难开展,除了具体治理过程中难题多的原因外,还有就是一些地方政府有畏难心理,不愿意去担负起这个重任。
E. 材料四通过具体事例表明立场:环保执法不能抽离民生需求这个基本面,地方政政府不应该对各类环境污染行为严打高压。
【小题3】请根据上述材料,对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出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

徐 剑

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2012年夏,***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③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

(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

(注)①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官至第二炮兵司令员。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也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
【小题1】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
【小题2】分析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小题3】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
【小题4】根据画波浪线的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
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小题2】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山村走出的两院院士——邓秀新
2007年12月,在出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半年后,46岁的邓秀新摘得我国科技领域的荣誉桂冠,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两院院士。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揭秘了“甜橙基因组”,支撑赣南地区柑橘发展,使其种橙面积世界第一,为重庆奉节脐橙“一棵树养30万人”的奇迹洒下汗水。
这位著名的农学专家深谙作物生长“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的道理:生长在东北寒冷地带的稻米质量最佳,干旱山区长出的黄连药效特别高,山沟里长出的柑橘最好吃……”
从艰难岁月一路走来,他自身的成长轨迹同样可以为此写下最好的注脚。
邓秀新4岁那年,父亲病故。其时,哥哥姐姐尚未成年,刚刚出生的小妹嗷嗷待哺,原本捉襟见肘的家庭雪上加霜。
迫于生计,读初中的哥哥辍学回家,3个姐姐也只是在离家300米的小学读到二年级,半大不小的孩子挣工分养家,把接受教育的机会留给了年幼的邓秀新。
“全村(自然村)120口人,只有4个人念中学。”多年后,这位从小山村走出的院士追忆往昔,感慨命运的神奇和自己的幸运,“是哥哥姐姐的坚持成就了我。”
1972年,邓秀新参加小升初考试,顺利进入白沙圩人民公社五七中学。
从家到学校需要翻两座山,两个小时的路途,11岁的少年“跑起来快得很”,也不觉得累。
就是在这所中学,邓秀新遇到了让他感念一生的恩师——刘根发老师。
师范毕业的刘老师教数学,也是班主任,腰椎损伤不能站直,但“身残志不残”,钻业务,爱学生。
有一次,刘老师在带队竞赛时碰到一道因式分解的题目,一些高年级的参赛选手没做出来,就打算让正在学习这个章节内容的学生来试试。没想到邓秀新一下解出来了,这让刘老师对他刮目相看。
听闻邓秀新家庭情况后,虽然行动不便,刘老师翻山越岭跑到他家做调查,帮他争取到每年1.5元的助学金。这笔“相当于全年学费”的资助,给予了邓家坚持的力量,也温暖了邓秀新的少年时光。
高中时代,邓秀新学的是机电,物理老师带着整个班到村子里帮忙安电灯,三个学生负责一家,帮村民解决点儿技术活,老师则负责安装电器,“还有人专门到拖拉机厂修拖拉机”。
若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彼时的中学教学颇不完备。然而“歪打正着”,这也让他得以亲近自然、认识社会,学工的经历锻炼了他实验室的动手能力,对日后的科学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上山砍柴时,邓秀新经常见到山沟里生长的野橘子。到了大学,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专家对此做专门研究。他回到老家山区,将橘子带回做科研,并发表研究报告。
邓秀新近期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也发轫于早已足迹遍布的南岭,“儿时的记忆成了我的研究对象”。
多年后,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校长,面对今天教育的重重藩篱,他常感叹现代学生学业的繁重,呼吁青少年要时常跳出书本,“以多样的方式去接触社会”。在他看来,贡献社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满腹经纶不一定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人走的地方越多,看得越多,体会就越深,思维就越活跃,“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邓秀新至今难忘高中时第一次出门挣钱的经历。
听说枇杷叶晒干后可以卖钱,为了凑点学费,邓秀新和姐姐一起上山采摘野生枇杷叶,妈妈负责切成条状并晒干,然后由邓秀新挑到隔壁的省份广东去卖。从白天到黑夜,来回160里山路,邓秀新足足走了三天,挣到了8元钱。
睡惯了中学的硬床板,吃惯了咸菜拌饭,一直到大学一年级还穿着补丁衣服,成长岁月打上了艰苦的烙印,也赋予了邓秀新坚韧的品格。
他一头扎进果树生物工程技术,硕士期间攻克“柑橘愈伤组织染色体变异研究”课题,博士期间攻克柑橘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使我国继以色列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获得柑橘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国家。
他每年抽出20%的时间深入基层,我国绝大多数种植柑橘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指导培育的“赣南脐橙”远销31个国家和地区,也因此被果农称作“农民的财神”。
“有时人生经历逆境并不是坏事。”这位从艰辛岁月中走来的院士常常现身说法,鼓励青年一代思索顺境与逆境演绎的人生哲理。
他借助农学知识来教育青少年: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比如种粮食、种水果、种药材”,他解释,“顺境条件下产量很高,但是品质不一定能够保证。而品质好的作物,一定是逆境中长出来的,中药材更是。”
“植物如此,人也是如此。”邓秀新感激那段艰苦的岁月,磨炼了自己的性格,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28日12版刊文,作者雷宇,实习生王雅兰、刘振兴)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邓秀新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他的成功既有其本人的辛勤努力,也离不开家人默默的支持。
B.邓秀新在中学时代遇到了恩师刘根发,正是刘根发在带队竞赛时发现了他的数学才华。
C.邓秀新为了锻炼自己实验室的动手能力,在高中时就跟着物理老师到村里帮忙安电灯。
D.邓秀新博士期间就攻克了柑橘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此技术国家。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邓秀新的主持下,我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揭秘了“甜橙基因组”,他也因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两院院士。
B.邓秀新大学时才知道有专家专门研究柑橘,这使他想起小时候在家乡山沟里生长的野橘子,于是他将家乡橘子带回做科研,并发表研究报告。
C.邓秀新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多有批评,他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业繁重,所以虽然满腹经纶,但仍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主张学生要时常跳出书本,多接触社会。
D.邓秀新作为农学专家,他扎根农村,走遍了我国种植柑橘的所有地方,指导培育的“赣南脐橙”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也因此被果农称作“农民的财神”。
E. 全文用倒叙的手法,先概述邓秀新的科学成就,再按照时间顺序回忆其成长过程,从而使读者在赞叹其科学成就的同时,也对其成长的艰难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3】“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请结合邓秀新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看汉服运动

20世纪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先后经过了三个阶段: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国光论”是这个理论的首发与开端,以陈寅恪为代表的“文化民族论”则是这个理论的阐发与发展,而以钱穆为代表的“文化本位论”则完成了民族史学理论的完整逻辑架构。对于汉服运动,我们也应该把它放置到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线索中加以考察。

从章太炎到陈寅恪再到钱穆,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历来强调民族独立、民族自觉。但是,他们所有的理论诉求都是建立在“文化本位”而不是“种族本位”的基础上的。即使是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为目的的章太炎,也明确指出,“提倡国粹”不是要人们尊信孔教,而是要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同样,按照陈寅恪的“文化民族论”,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汉种之问题;在“种族”、“文化”和“地域”三个因素当中,文化之教化居于首位,无论其属于什么血统,也无论其居住于何处地域,皆以“教化”即文化,定其“民族”之属性。钱穆的“文化本位论”更是毋庸赘言。汉服运动宣扬汉民族种族的纯正性和优越性,它所推崇的“汉民族本位”归根结底是一种“种族本位”理论。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甚至可以说在一个文化帝国主义的语境之中,产生民族的“认同焦虑”是必然的,其认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由此而退回到“种族本位”,则是必须加以警惕的。

汉服运动“汉本位”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表现出一种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自我封闭的、排他的、妄自尊大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它强调汉民族文化的纯正性和优越性,无视汉民族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鄙薄汉族之外的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反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一点,在他们对“汉服”和“唐装”的不同态度上,在他们对“汉民族的杰出人物”和“其他民族的杰出人物”的不同态度上,表现得十分清楚。而中国近百年来的文化本位运动,不仅不是纯粹的“汉本位”的文化本位运动,相反,他们都首先强调必须用批评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检阅过去的中国,强调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融。这也正是民族主义史学家没有与西化派形成正面冲突之势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章太炎的“国粹国光论”、陈寅恪的“文化民族论”,还是钱穆的“文化本位论”,都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年代,通过对民族认同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寻求民族自救之路和民族文化的新生,因而,他们都是立足传统而面向未来的。汉服运动根本的社会性目标就是恢复“大汉民族”的“正统”,而他们所谓的“正统”不仅是虚妄的,而且是逆时而动、面朝过去的。无论如何,汉服运动都不是“民族意识的回归”,而是“民族意识的退化”;不是所谓“文化的自觉”,而是“历史的倒退”。安东尼·史密斯说:“种族性的民族主义看起来更像是‘宗教替代品’的制度化。”确乎如此。

(选自张跣《“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汉服运动本身也属于文化现象,因而可以把它放置到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线索中加以考察。
B.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历来强调民族独立,这与汉服运动推崇的“汉民族本位”是一致的。
C.汉民族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就包含了汉族与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是封闭的。
D.汉服运动要恢复“大汉民族”的“正统”的社会性目标,其实是“民族意识的退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线索为参照,对汉服运动进行了文化层面的考察与分析。
B.与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相比,汉服运动具有种族本位、封闭排他、面朝过去的倾向。
C.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指出汉服运动要警惕种族本位问题。
D.文章引用安东尼•史密斯的话,是为了论证汉服运动是种族性的民族主义,是历史的倒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明确指出“提倡国粹”是要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与汉服运动的初衷一致。
B.汉服运动由于推崇“汉民族本位”,产生民族的“认同焦虑”,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语境。
C.汉服运动“汉本位”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与民族主义史学家共同表现出一种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D.汉服运动应当以开放包容的价值观,既立足传统,又面向未来,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