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1月21日,京津其及周边地区“散乱污”企业整治暨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阶段总结现场会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召开。
今年3月至11月15日,“2+26”城市PM2.5同比下降9.8%;但要实现“大气十条”要求的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目标的压力仍然较大。在现场会上,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公开的这组数据充分说明,“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仍未摆脱一个“难”字。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违规上马的数万涉气“散乱污”企业是遗成“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难以突国的根本原因。“病因找到了,这病还能不能治?”11月21日,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副部长翟青以及京津冀晋鲁豫等6省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26城市的市长们齐聚文安。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家看看“文安模式”。
(摘编自《环保部:大气治理问责利剑仍高悬》,2017年11月23日《法制日报》)
材料二:
2017年是京津其一体化三周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规划目标到期之年,也是大气十条终考之年。3月公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治理“2+26”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任务制定了时间表。
河北省发布《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压减煤炭消费,加快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今年秋冬季河北将实现细颗物和重污染天数双下降15%的大气治理目标。
(摘编自《秋冬季不利气象条件响北方大气治理任重道远》2817年10日27日第一财经网)
材料三:
北京以政府补贴的方式实施峰谷电价措施,以电代煤,这曾让不少地区感慨“比不了,换不起”。然而,一面是电价高导致电代煤采暖推进慢,一面却是风电、太阳能发电难以上网,被随意丢弃。看似简单的散煤治理,其实最终遭遇的是体制机制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确定了“究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尸以上,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然煤小锅炉”的任务,而且明确提出“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清洁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为解决燃煤清洁化问题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在这场蓝天保卫战中,类似散煤治理的难题还有不少,如机动车尾气治理、小散乱污企业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环保部不久前督查反映出的请多问题,实际上是一些地方害怕困难、不负责任的真实写照。公众盼望蓝天常驻,“参战”各方责无旁贷。
(摘编自《蓝天保卫战 信心赛黄金》,2017年3月月18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先是前几天,忻州市一建筑工人因在夜间燃炭取暖,“对大气形成污染”,被当地警方行政拘留5天。最新又曝出,临汾一男子驾驶三轮车运输销售散煤,被警方行政拘留;另有四四名村民因违反规定燃熀锅炉,被位法给予警告处司。临汾警方在通报这一消息时,表示将“始终保持对各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
结合此前的报道看,一些民众之所以仍无法告别散煤取暖,更多的是无奈。或者是传统习惯使然,或者是用电、用气成本太高,设备不到位。11月24日,央广网就曾报道,部分禁止燃煤取暖的家庭没迎来暖气,对此不能不查。
有关部门理当三思,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些居民之所以敢于突破“禁令”,使用散煤、销售散煤,到底是因为缺电、缺气,还是电、气价格太高让他们无法承受,抑或是确实还有居民不得已需要散煤?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是民生现实,环保执法不能抽离民生需求这个基本面。
(摘编自《行拘卖煤小贩,供暖不力的责任谁来追究?》,2017年12月6日“澎湃新闻”)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针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是有成效的,但我们更要重视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难以突围的根本原因。
B.秋冬季节,北方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大力压减煤炭消费,使用清洁能源,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
C.北京市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推行“以电代煤”,但不少地区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所以工作推进难。
D.大气污染源头是多样的,治理工作涉及机动车尾气治理、小散乱污企业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说明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难题;材料二提出了从能源消费方面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
B.材料三、材料四均反映了目前我国大气治理工作的难点,并都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其中材料三比材料四给出的方案要具体一些。
C.针对煤炭燃烧产生污染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解决方法,即以电代煤,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
D.环境污染工作难开展,除了具体治理过程中难题多的原因外,还有就是一些地方政府有畏难心理,不愿意去担负起这个重任。
E. 材料四通过具体事例表明立场:环保执法不能抽离民生需求这个基本面,地方政政府不应该对各类环境污染行为严打高压。
【小题3】请根据上述材料,对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出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0: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景,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口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插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要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D.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小题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C.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D.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小题3】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雨夜

乔土

夜里十一点钟,老谢的三人小组准时到达了老槐树街。意外的是,老槐树下的那所房子里,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干什么呢?干什么呢?”小赵将头探出车窗,好奇地盯着眼前的房子说。

小李往窗外看了一会儿,说像是举行婚礼。”

小李说不会是那小子吧?我下去看看。”

老谢说不用看了,老槐树街5号东,错不了。”

老谢说倒车倒车,把车倒钧去,离这远一点。”

小李不解,问谢组,这是怎么说啊?”

老谢咧了一下嘴,说别坏了人的兴致,缓一下他也跑不了。”

小赵满心不情愿,但还是重新启动了车,把车子倒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在这里,既可以看到那所房子,又不会被人注意。小李看看老谢,老谢明白他的意思,“别急,先等等,等他把事情办完再说。”

小李和小赵就都不说什么了,三个人里,小李来得最晚,小赵次之,老谢是他们的师傅,也是这次行动的组长,自然,由老谢说了算。三人坐在车里,小李兴致勃勃地趴在车窗上往外看,那所房子里灯火辉煌,过了一会儿,有客人走出来,新郎和新娘出来相送,灯影下,新郎衣装笔挺,英俊潇洒,新娘子则一身红裙,面容姣好,小李不由得愤愤地骂道:“妈的,一朵鲜花插在粪上!”

小赵笑着说:“看你这愤世嫉俗的样子,是不是又黄了?”

老谢也笑了一下。小李将头缩回,将身子靠到座位上,倒不隐瞒:“她家里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妈说了,好人干了我们这行也会变坏,死活不同意。”

小赵幸灾乐祸地笑着,老谢则同情地看了看小李。又一群客人出来了,新郎新娘也跟着送了出来,这是最后一批客人了,房门终于关上了,喧哗也归于平静,三人一下子感到了夜的寂静。

不知什么时间,天下起雨来。两个年轻人的兴致顿减,哈欠连天。老谢说你俩先睡吧,我盯着就行。但两个年轻人是第一次出任务,不想给师傅留下个不好的印象,小赵像劲搓了几下脸说头,讲个故事吧。

“讲讲你和嫂子的事情吧。”小李嬉笑着说

老谢笑了笑,也就说了:“我和她也就那么回事,起初她不同意,因为她老爸,后来她老爸去世了,她就嫁给了我。”

小李咬牙切齿:“这群老东西都一个脑筋。”

老谢知道小李骂的是谁,说我跟你的可不一样,我这是她爸同意她不同意,她爸不在了她才嫁给了我。”

小赵和小李一下子来了兴趣。老谢说我刚参加工作时,跟的是僉所长,黄所长有个女儿,人长得漂亮,黄所长一直想让我们俩谈朋友,可他女儿却死活不同意,说当警察的顾不了家,她爸就是个例子。后来,有一次我和黄所长去执行任务,我们按计划分头蹲点守候在街道两头。半夜时分,一个男人搀着一个手妇着急地出现在我的车前,那个孚妇快要生了,表情痛苦地哭天叫地,而街上一辆车子也没有。男人看见我的车,就像看见了救命稻草,扑过来久在我的车前哀求我送他们去医院。我不答应他就跪在我的车前拼命地磕头,破得砰砰响,而他的女人则在一边撕心裂肺地叫唤,让人心里实在不忍。我下车看看远处的街道,没有一个人,我就把女人扶进车里,男人也从地上爬起来钻进车内,我加大油门,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送到了医院。当我返回现场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嫌犯抓住了,黄所长却身中两刀被送进了医院。在第一人民慼院的急救室外,我又看到了那对夫妇,他们的怀里已经多了一个胖宝宝,他们向我致谢,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

“黄所长去世前,我被批准进入手术室见他最后一面,老所长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女儿坐在他的床前。老所长已经说不出什么来了,他只是看着我,连眼睛都没眨,他的女儿走过来,和我站在了一起,他仍然没有一点表情,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心里恨我。

“后来,我结婚了,妻子就是黄所长的女儿。对黄所长的牺牲,我很是自责,他的死我有直接责任,如果我不离开现场,他就不会被嫌犯剌中,而妻子却说我做得不错,面对那个孕妇,是人就不能置之不理。而这,正是她决定嫁给我的理由。”

车里陷入了沉寂之中,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了。老槐树街五号东的窗户上,原本红彤彤的灯光突然熄灭了,夜似乎一下子就黑了下来。小李和小赵在黑暗里看了看老谢,他们没有看清老谢的表情,只看见一个暗红的烟头上升起一缕淡淡的烟雾。烟雾从车窗的缝隙中贼一样溜走了,寒意却随之窜进车内,两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拥了拥身上的衣服,陷在了车座里。

雨不紧不慢地下着,仿佛永不会停止。老谢又拿出一支烟,但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他扭头看看车里的两个年轻人,叉把手中的烟放了回去。滴滴答答的雨水声就像一支催眠曲,让车内困意顿起,而老谢却睡意全无,他盯着远处的老槐树街5号东,那里黑漆漆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老谢却一直盯着,不敢有半点马虎。

在所里,老谢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员,他不是所长,也不是副所长,他曾有过两次升迁的机会,但都被他自己放弃了。他不想离开这里,他觉得自己应该就是属于这里的。他的工作总是多得没完没了,这表他喜欢的状态,他需要用不间断地工作来冲淡心中的惶恐。偶尔闲下来的时候,他就会想起老所长,他不知道老所长会不会怨恨他。虽然妻子在世时说过,他做得不错,但多少年来,老谢一直说不清自己做得到底对还是不对。

(摘于《光明日报》2018年11月02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槐树街五号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它是犯罪嫌疑人的居住地,既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又有利于表现老谢人物形象。
B.本文擅长用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个性特点。如小李“一朵鲜花插在粪上”的话,就突出地表现了他直率鲁莽的特点。
C.小说中设置了小赵小李等次要人物,其作用是丰富警察群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构思巧妙。在犯罪嫌疑人结婚的晚上,警察们在雨夜中蹲守监视。借交谈戏虐的机会作者描述了警察群体在婚恋上的苦与乐。
【小题2】“车里陷人了沉寂之中,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了”,请结合作品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和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警察老谢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赵三贴

刘剑飞

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名重山,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模,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

按赵三贴的话讲,他这三贴膏药是有讲究的:一曰正骨,二曰生肌,三曰闭合。不管你是骨裂骨折、伤胳膊断腿,只要贴完他这三贴药,准能行动如常。

起先,谯城人多有不信,说是伤筋动骨一百天,哪有那么快就能好了的?可见其所治伤者无不是三贴药即能活动,不禁啧啧称奇。于是,就给他送了个绰号,叫做“赵三贴”。

有一年,谯城震远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抬回来,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说是伤势太重,即使能治,也要落个终身残废。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在院子里打拳练棒了。

杨镖头重伤痊愈,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本地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

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永安巷,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前些年,孙接骨在谯城也是有些名气的,可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一天比一天冷清。
生意不好做,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

这话就传到了赵三贴的耳朵里,赵三贴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给人治伤。

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赵三贴一看,见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名叫马三。再看马三的伤势,但见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唏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张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咱今天可把丑话说在前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当初在马爷面前牛皮哄哄,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能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弟兄们,给我砸!随着马三的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就有人劝赵三贴,让他报官;也有人说,早上明明看到马三都能上街走路了,而今腿骨重断,莫非有诈?

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再说孙接骨,听闻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

这一日,孙接骨亲带徒弟,去城西60里的龙山采药。

也是该着有事!在攀爬一处断崖时,孙接骨脚下一滑,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

尽管也是骨伤名家,但由于伤在脊椎,且骨折严重,抬回家里,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

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亲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

席间,孙接骨满面愧疚,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去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我们医道了!

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但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不仅写到了赵三贴手上的神奇功夫,而且写到了他给伤者用的神奇膏药,这样既突出他的医术高超,为下文做铺垫,又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描写杨镖头护镖时“路遇悍匪”“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这一情节,意在为后文赵三贴接好断骨并治好了伤蓄势,侧面烘托赵三贴技艺的高超。
C.虽然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背景,但是发生在赵三贴身上的故事给读者的感觉并不遥远,文中揭示的医者仁心和如何做人对现代社会来说仍然有启示意义。
D.小说描写赵三贴面对孙接骨诋毁他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给人治伤,表现了他乐观、自信、大度、正直的特点。
【小题2】小说写马三去赵家正骨堂不是为治伤,而是存心去闹事,虽是直到文末才由孙接骨自己说出,但此前文中已有多处伏笔,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在刻画孙接骨这一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

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

那么,何为环境美学?简要地说,它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环境美学属于偏重于人文方向的研究。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主要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环境美学,环境审美是这三个学科的尖端。说是尖端,不是说它最高深,而是说环境审美是在环境哲学的指导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环境哲学提出人与自然互动和谐,环境伦理学提出人与动植物共生友好,都是环境审关的重要内涵。环境美学使人们的审美关注从原初的人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艺术扩展到生活,从自然扩展到无限。审关视界的扩大,必然带来审美内涵的深化。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018月9月25日《人民日报》07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环境的属人性非常必要,环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
B.生态文明环境可以通过人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而取得。
C.就审美而言,精神性的乐更重要,因此,“乐居”就是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精神之乐。
D.环境美学是研究人在环境中乐居的学科,是从人文方向研究环境的三门学科中最尖端、最高深的学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先总体提出环境、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再分别闹释这两个问题,最后总结何为环境美学。
B.文章第三段论证看环境的两个维度,由生态到文明,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C.文章最后两段都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详细地阐释了审美和环境美学两个概念。
D.文章对环境审美的论述采用了从大到小的方式,即先论述审美,再由审美的具体内涵进一步论述到环境的审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与资源的价值对人类都很重要,但两者发生矛盾时,需要权衡轻重才能决定取舍。
B.不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是不好的生态,这种生态属性不能称之为人的环境。
C.人有三种生存方式,各有特性,也有层次差异,乐生是人生的最高层次,而乐居属于乐生的一种表现形式。
D.以环境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基础,环境美学会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同类题5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诧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有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及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廉熙壬申,年七十一。

(注)①内典:佛经。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B.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C.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D.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浮屠,亦作浮图。即佛陀之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亦称佛塔为浮屠。
C.中丞,汉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御史中丞。因中丞居殿中而得名。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D.壬戌、壬申,古人常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传主的生卒年便是帝王即位年次和干支兼用纪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硏佛典,志愿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2)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