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下面所选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了这话,年纪已经不轻、但还没有结婚的、腼腆的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用拟人、夸张手法来表现朱阿害羞的心理和拙劣的射击技术。)
B.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他们”指的是战后德国政府,他们追求形式主义的东西。)
C.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心里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等一会儿走吧,”他说。(神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善良,对母女二人充满了同情和悲悯。)
D.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这个句子说明天气的寒冷和“我”的求助无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2-05-22 03:00: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走出沙漠 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千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夭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叉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傈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从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选自《微型小说梢品赏析》,有改动)
【小题1】分析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肇教授的形象特点。
【小题4】大家走出沙漠困境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手归向天地间

聂鑫森

马千里一辈子不能忘怀的,是他的亲密战友小黑。

小黑是一匹马。

马千里已八十有三,在他的心目中,小黑永远年轻地活着,活在他的大写意画里,活在他画上的题识中。他的家里,画室客厅、卧室、走廊,到处挂着关于小黑的画,或中堂或横幅或条轴,或奔或行或立或卧,全用水墨挥写而成,形神俱备。

可如今他已近灯干油尽了,这一年来肝癌突然找上了他。他对老伴和儿女说:“我要去和小黑相会了,何憾之有!”

马千里不肯住在医院里了,他倔犟地要待在家里,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随时可以指着画向老伴倾诉他与小黑的交谊。尽管这些故事,此生他不知向老伴讲了多少遍,但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

“我爹是湘潭画马的高手,自小就对我严加督教,‘将门无犬子’啊,我的绘画基础当然不错。解放那年,我正上高中,准备报考美术学院。”

“怎么没考呢?”老伴问。

“解放军要招新兵了,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向往戎马生涯的诗情画意,呼啦啦都进了军营。首长问我喜欢什么兵种。我说想当骑兵。”

“你爹喜欢马诗和马画,你也一脉相承。唐代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你能倒背如流。最喜欢的两句诗是:‘向前敲瘦骨,犹自作铜声。’”

“对。部队给我分配了一匹雄性小黑马,我就叫它小黑。它刚好三岁,体态健美,匀称,双目有神,运步轻快,敏捷,皮毛如闪亮的黑缎子,只有前额上点缀一小撮白毛。”

“小黑一开始并不接受你,你一骑上去,它就怒嘶不已,乱跳乱晃,直到把你颠下马来。”

“你怎么知道这些?”

“你告诉我的。”

“后来老班长向我传道,让我不必急着去骑,多抚小黑的颈、背、腰、后躯、四肢,让其逐渐去掉敌意和戒心;喂食时,要不停地呼唤它的名字……这几招,果然很灵。”

“因为你不把它当成马,而是当成人来看待。”

“有一次,你失足掉进山路边的一个深坑里。”

“好在我紧握着缰绳,小黑懂事啊,一步一步拼命往后退,硬是把我拉了上来。”

“你有时也画它吧?”

“当然画。用钢笔在一个小本子上,画小黑的速写。因老是抚摸它,它的骨骼、肌肉、鬃毛我熟悉得很,也熟悉它的喜怒哀乐。只是受当时的条件所限,不能支画案,不能磨调色,不能铺展宣纸。这些东西哪里去找?”

“你说小黑能看懂你的画,真的吗?”

“那还能假。我画好了,就把画放在它的眼前让它看。它看了,用前蹄轮番着敲击地面,又啖啖地叫唤,这不是‘拍案叫绝’么?”

老伴开心地笑了,然后说:“你歇口气再说,别太累了。”

马千里靠在床头,眼里忽然有了泪水,老伴忙用手帕替他指去。

“1952年冬天,我奉命去驻扎在龙山镇的师部,取新绘的地形图和电报密码本,必须当夜赶回团部。从团部赶到师部,一百二十里地,那时暮色四合。”

“半路上要经过一片宽大的谷地,地上积着一层薄薄的雪花,突然小黑放慢了速度,然后停住了。”老伴说。

“一个人影从一片小树林里走出来,接着便响起了枪声。是土匪!我迅速地跳下马,把挎着的冲锋枪摘下来端在手里。这块谷地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作掩体,形势危急啊。小黑竟知我在想什么,蓦地跪了下来,还用嘴咬住我的袖子,拖我伏倒。”

“好在子弹带得多,我的枪不停地扫射着,直打得枪管发烫,打死了好些土匪。我发现小黑跪着的姿势,变成了卧着,趴着,它的身上几处中弹,血稠稠地往外渗。我的眉上也中了弹,痛得钻心。我怕地形图和密码本落入敌手,把它捆在一颗手榴弹上,一拉弦,扔向远处。轰的一声全成了碎片。”

“小黑牺牲了,你也晕了过去。”

“后来,我被送进了医院……后来,我伤好了,领导让我去美术学院进修……后来,我退伍到了地方的画院工作。”

“几十年来,你专心专意地画马,画的是你的战友小黑。用的是水墨,一律大写意。名章之外,只用两方闲章:‘小黑’‘马前卒’。你的画,一是用于公益事业,二是赠给需要的人。但从不出卖。”

“夫唱妻随,你是我真正的知音。”

在马千里去世的前一日,他突然变得精气神旺盛,居然下了床,摇晃着一头白发,走进了画室。在一张六尺整张宣纸上,走笔狂肆,画了着军装,挎冲锋抢的他,含笑手握缰绳,走在小黑前面:小黑目光清亮,抖鬃扬尾,显得情意绵绵。标题是“牵手同归天地间”。

待铃好印,马千里安详地坐于画案边的圈椅上,慢慢地合上了眼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小黑只是一匹战马,但马千里视小黑为亲密战友,病情加重后,他倔犟地要待在家里,以便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足见其情谊之深。
B.“小黑懂事啊,一步一步拼命往后退,硬是把我拉了上来”,说明小黑已经视马千里为知己,为后文用身体掩护马千里作了逻辑上的铺垫。
C.尽管马千里一辈子向老伴讲了很多遍他和小黑之间的故事,但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一样,说明马千里不仅画得好,讲起故事来也特别有感染力。
D.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如用“何憾之有”“暮色四合”等文言和书面语表现了马千里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身份特征。
【小题2】请简要概括马千里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结构独具匠心,主要篇幅为马千里与妻子的对话。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药 罐
贾平凹
①我们村三十户人家共同着一个井,一个碾盘,一个土地庙,也共同着一个药罐。
②这药罐年代很久,但一直是完好的,它最早属老社长私有。老社长已经死去十五年,大家还记得他的好处。药罐自那时流传,谁家有人病了用罢药,罐子就放在门楼脑上,等着另一家有人病了来取用。风俗里送药罐等于送病,是要忌讳的。便又放于门楼脑上,等着别一家人病了再来“用用”。药罐就像老社长,人们对它畏惧,却不敢有半点亵渎心。
③那阵,一般人有个病病灾灾,大都是抗着。吃些烧糊的葱根,喝些姜汤,捂被子发汗,用火罐在额上拔一个紫红的印或者用针扎中指、挑眉心,放出些黑血就罢。抗不过去了,再往土地庙里求神拜鬼。病人还是不好的,就只有说:“这是阳寿到时了,治了病治不了命的。”却没有想到去上百里的县城医院或抓几副中药吃。
④上医院是不敢思想,抓中药那也是要许多钱的,我们没有钱买更多的粮食吃稠饭还能买药吃?吃药和买香烟一样被认作奢侈。
⑤社长是吃中药的,因为他是社长,是我们村的光荣,吃公家的净粮,药费可以报销。社长是一个瘦老头,留大背头,穿黑呢子中山服。社长的气管常发炎,肠胃不好,腰酸,肾也虚亏,有几次病得要丢了命了,但后来却又好起来。于是社长说:“得了病怎么不吃药?瞧瞧,不是几副药就保住一个命吗?”
⑥社长说过这话后,一般人家也开始吃起药来,但往往吃过一副二副,实在是没能力再吃下去,便去社长家门前的十字路口上揽社长吃过的药渣。心想,只要是药,即可治百病的,拿回来再熬一熬,让病人喝。一辈子没有吃过药的身子见药味就生奇效,这倒使社长也惊讶。也由此,村人对社长的药渣有了依赖,对社长家的药罐也有了依赖。
⑦村里人好多年里,基本上是吃着社长的药渣维持了健康。除了许家的二婶外,竟没有出现过一次危险。许家二婶过日子太节俭。她一生什么都不敢糟踏,凡是能咽下肚的东西,绝不让它在肚子外坏掉。铲完了锅,孩子已将勺子铲子要拿去洗了,她说:“拿来!”伸出舌头将勺子铲子上的饭渣舔了。那一次许家二叔犯了病,拿回社长的药渣熬汤,喝过二次病好了,还剩一碗汤药不喝了。许家二婶身体蛮好的,却想:倒了多可惜,让我喝了。结果喝得她吐了一个晌午,睡倒在床上三天没有起来。
⑧吃社长药渣的病人,病差不多全好起来,吃原药的社长却死了。死了一个大人物,我们村从此不能沾他的荣耀的光和药渣的利。
⑨一晃好多年过去了,自土地分了以后,多多少少每家都有些零花钱,谁家有个病,也去抓些中药来吃了。没有谁再去揽别人家的药渣熬汤喝。而药罐还是老社长的那个药罐。
⑩每每把药罐放在门楼脑上,或从门楼脑上取下来交给来取用的别人时,人们就想起了老社长。药罐是老社长留给村里的纪念,人们小心翼翼地使用着,从你家传到我家,从我家传到他家。药罐熬着苦口的汁水,苦水使全村人团结起来,滋润着生命,就这么活下去
(节选自陕西人民出版社《贾平凹文集》,有删改)
【小题1】小说以“药罐”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2】第⑦段对许家二婶的刻画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小题3】“老社长”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一个人物,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台戏
刘建超
老街的戏园子据说建于明初,是一个雕梁画栋的木质二层楼。在古戏楼的对面,还有个土石搭建的小楼,是专门用来唱对台戏的。动荡的年代,古戏楼被砸毁,那土戏台被当作群众聚会的场所给保留下来。后来,在古戏楼的遗址上,老街重建了新戏楼,虽然赏心悦目,却是少了古朴厚重,令人扼腕。老街戏迷之间经常是打擂唱个对台戏取乐,但是在戏园子里真的鸣锣打鼓唱对台戏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过。
敢来老街唱对台戏的是豫北的赵家戏班。老街的戏班子不说在豫西,在周边的几个近邻省份都是享有名声的。想来老街找台口的,一般都是趁着老街剧团去外地演出,来打个时间差就走。老街人好戏,票房好,可是只要地头蛇在盘卧,外地的戏班子是不会来缠事的,老街剧团也就生出些傲慢来。
赵家戏班子班主赵大大中等身材,精明干练,唱武生出身,也是年少出名,在豫东算得上叫得响的角儿。赵大大带着戏班子走南闯北,唯独没有来老街风光过。这次要在老街硬碰硬地唱个对台戏,争个台口,也是硬了腰板咬了牙的。
在老街唱对台戏也是有讲究的。唱对台戏的班子只能在老街戏园子的土戏台上演出,而且出演的剧目也必须同在戏楼里上演的曲目一样,两个台子唱同一出戏,一周时间,谁赢下的观众多谁获胜。土台子获胜进戏楼演出,土台子失败卷铺盖滚蛋。两者的演出环境优劣分明,在土台子上演出本身就先败了一节。
赵家班也是探听到了,老街剧团正在上演《武松打虎》,这也正是赵大大的拿手戏,所以才敢来老街叫板。
支撑起戏台,赵家班开演。赵家班唱了两天,上座的人不足两成。赵大大开始上火,嘴上起泡。一大家子人,支起摊子吃喝拉撒的开销不说,如果就此收场,那赵家班的名声也就如撒到地上的浆面条,拾掇不起来了。赵大大茶饭不思,唉声叹气。
管事的来找躺在鋪上愣神的赵大大,说是来了个打炮的,自称能帮咱赢下台口。豫西一带把没有在戏班子里挂名,靠去别的戏班子客串一把、混口饭吃的艺人称作“打炮”,意思是放一炮就走,这种人往往会有某个方面的绝活,所以戏班子也都是好吃好喝地待着。
进来的是个中年人,看着也不是很精神,低着头,垂着脸。
赵大大上下打量着来人,问:“有绝活?”
中年人声音慢慢地应着:“到时候看呗。”
赵大大对管事的人说:“吩咐伙上,中午小酥肉。”
中年人在戏班里吃了两天,也不提登台的事,总是说“别急,别急,不到时候”。
第六天里,赵大大找到中年人说:“你这一炮也该放了吧?明天再争不下台口,我也没有闲钱伺候你这位爷了。”
中年人点点头:“中,中,今晚就上场。”
赵大大问:“那你唱哪出啊?”
中年人说:“武松打虎。”
赵大大眉毛一挑,“武松打虎?你演啥?”
中年人闷着声音:“老虎。”
赵大大差点儿气歪了鼻子:“你就会演个虎型?靠!”
赵家戏班子人听说来打炮的人好吃好喝两天了,就会演个虎型,便骂骂咧咧的。
中年人也不计较,早早地扮好了装束,等候在台后。
台上的武松美酒微醺,踉踉跄跄来到景阳岗,醉卧山石旁。老虎上场,看到武松并不急于攻击,而是左扑右跳挑逗武松,完全没有按着套路出牌。饰演武松的赵大大那个气啊,原来这打炮的还是个棒槌啊。
武松抓住了老虎,挥拳朝着虎头打了三下,这三下可不是以往的假打,赵大大把这些天的闷气都发在了这三拳上,打得结实。赵大大刚摆出个亮相,老虎竟然又活过来了,武松吃了一惊,追赶过来,飞起一脚,不料,老虎一转身躲过,顺势屁股一撅,竟然把武松撞下了台。老虎来到台边,晃着脑袋,伸出虎爪招呼武松上来。
台下哄笑成一锅粥。
武松一个筋斗翻上台,骑上虎背又是三拳,老虎终于消停。
台下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
第七天,土台子看戏的观众爆满,老虎把武松翻下台的创意戏份得到了老街人的认可,赵家戏班子赢了,挪进了戏楼,连演二十场,场场爆满。赵家班在老街打赢擂台也成为一段佳话。
在赵家戏班子打炮的中年人,谢绝了挽留,一分份子钱都没拿就走人。看管戏园子的老师傅眼尖,说:“那不是退了位的老街剧团的团长洛半城嘛。”
洛半城为何帮着外地戏班子赢了戏,谁也说不清楚。从那以后,老街剧团排练得更认真更讲究了。
赵家戏班子再也没有来老街戏园子演过戏,但是每次赵家戏班子路过老街,都会在土台子公演一场,以谢洛半城当年相救之恩。
洛半城却从来就不提有这回事。
(选自《啄木鸟》2017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虎把武松撞下台的戏份儿之所以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是因为演员能够推陈出新,不按套路出牌,此创意使大家烂熟的剧情增加了波澜,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B.情节前后照应:开头交代老街剧团因实力超群、遐迩闻名、缺少竞争,也就生出些傲慢来,赵家班班子赢了对台戏后,老街剧团排练得更认真更讲究了。首尾呼应。
C.小说描写打炮的中年人,欲扬先抑:从他的肖像描写“不是很精神,低着头,垂着脸”,到好吃好喝两天就是不提上场的事,只会演老虎,都是为后面的精彩演出蓄势。
D.小说借看管戏园子的老师傅之眼点明打炮中年人的身份是退了位的老街剧团的团长洛半城,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让小说情节完整,不留悬念。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3】小说结局“赵家戏班子再也没来老街戏园子演过对台戏,但每次赵家戏班子路过老街,都会在土台子公演一场,以谢洛半城当年相救之恩”,在表现主题意蕴方面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妙的结局
俄 契诃夫
列车长斯特奇金有一天不当班,在他家里坐着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一个四十岁上下、相貌端庄、身体壮实的女人。她专事说媒。斯特奇金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抽着雪茄,说:“认识您非常愉快。我吧,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已经五十二岁了,也就是说,在我这样的年龄,本该子女成群了。我的职业是稳定的。财产虽说不多,但要养活心爱的女人和孩子们完全不成问题。我私下里告诉您,除了薪水,我在银行里还有存款,这些钱是按我的生活方式节省下来的。我为人正派,滴酒不沾,过着严谨而合理的生活。可是话又说回来,我还是有所欠缺——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生活的伴侣,我像个到处漂泊的匈牙利人,居无定所,没有任何娱乐,没有人可以商量,一旦生病,连个端水的人都没有,等等,等等。我这人受过教育,又有钱。因此,我十分希望徐门能来牵线——也就是说,跟一位般配的女士缔结合法婚姻。”
“这不成问题,”她说,“那么您,尼古拉·尼古拉伊奇,想找个什么样的新娘呢?”
“我吗?那就随缘吧。”
“讲到缘分,当然也对。不过,各人有各人的口味。有人喜欢黑头发的,有人却喜欢金发女郎。”
“您知道吗,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斯特奇金庄重地叹息道,“我为人正派,性格刚强。美貌以及一般的外表在我看来是次要的,因为,您也知道,脸蛋不能当水喝,娶个漂亮老婆要操心的事太多。我这么认为:一个女人重要的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里,也就是说,她要心地善良,各方面的品性都好。……不用说,如果老婆长得富态,看着当然舒服,不过,这对双方的幸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可是老实说吧,其实女人也用不着智慧,因为有了智慧她就会自命不凡,就会想入非非。最主要的是,她得敬重我,她得明白,是我给了她幸福。”
“那当然。”
“好吧,现在来谈谈名词问题……富贵人家的千金我不要。我不能作践自己,居然为了金钱去结婚,我希望我不至于吃女人的面包,而是要她吃我的面包,还要让她心里明白这一点。可是穷苦人家的姑娘我也不能要。我这人虽说有点钱财,虽说我结婚不是出于贪财,而是出于爱情,但是,我也不能娶个穷女人,因为,您也知道,现在物价昂贵,再说日后还要生儿育女。”
“可以找个有陪嫁的。”媒婆说。
列车长考虑一下,说:
“不,谢谢您。承您好心关照,我心领了。现在容我问一下,您给人张罗一个新娘要收多少钱?”
“要得不多。您按老规矩给个二十五卢布外加一件衣料,我就多谢了……至于找有陪嫁的女人,那就是另一个价码了。”
斯特奇金在胸前交叉抱着胳膊,开始沉思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叹口气说:
“这价太贵了……”
“一点儿也不算贵,尼古拉·尼古拉伊奇!从前吧,做成的婚事多,收费也就便宜些,如今这年头,我们能挣几个钱啊?要是在不持斋的月份,能挣上两张二十五卢布,那就得谢天谢地了,老实告诉您,老爷,光靠说媒我们是发不了财的。”   
斯特奇金疑惑不解地望着媒婆,耸耸肩膀。
“哼!真没想到,干那种事居然能挣大钱。五十卢布!那可不是每个男人都能挣到这个数目的!请喝呀,别客气……”
媒婆又干一杯,眉头不皱一下。斯特奇金默默地把她从头到脚打量一番,说:
“五十卢布……这么说,一年就是六百啊……请喝呀,别客气……有这么多红梨,您可知道,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您给自己找个新郎,也不难啊……”   
媒婆不好意思了。斯特奇金也不好意思了,他挨着她坐下。
一阵沉默。斯特奇金开始大声擦鼻涕,媒婆则满脸通红,羞答答地望着他,问:
“那么您,尼古拉·尼古拉伊奇,一月有多少收入呢?”
“我吗?七十五卢布,不算奖金……另外,我们在硬脂蜡烛和兔子上也有些进账。”
在沉默中又过了一分钟。斯特奇金站了起来,开始激动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我不找年轻姑娘,”他说,“我是上了年纪的人,我需要那种……像您那样……中年以上、做事稳重、有您那种身段的女人……我觉得您的那些品性正合我的心意。我这人作风正派,滴酒不沾,如果您也中意,那……那就最好不过了!请允许我向您求婚!”
媒婆激动得掉下了眼泪,随即又哧哧笑起来。为了表示同意,她立即跟斯特奇金碰杯。
“好了,”喜气洋洋的列车长说,“现在容我来向您说明,我希望您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持家过日子……我希望我的妻子要明白,我是她的恩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一八八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有删改)
注①应为“许门”,希腊神话中的婚姻之神。他读错了。②俄语中“名词”与“实际”谐音,他读错了。③按东正教习俗,在持斋的月份不举行婚礼。④应为“红利”,他读错了。⑤指查抄火车上的蜡烛。⑥指向逃票乘客索要钱物。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体现出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的鲜明特色,即淡化情节,只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借助细节对生活和人物做真实描绘和刻画,揭示某种本质。
B.小说开头通过列车长斯特奇金的自我介绍让我们看到他生活的缺憾(婚姻问题)和解决这种缺憾的急切心情,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C.媒婆柳博芙·格里戈里耶夫娜最终成为列车长斯特奇金的结婚对象,主要是因为她符合他的娶妻标准:身段好、富态,并且朴实、端庄、稳重。
D.小说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有特色:基本通过人物对话来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看上去不事雕琢,简简单单,其实很见小说家的功力。
【小题2】契诃夫是一位非常善于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小说家,例如列车长斯特奇金的自述中就存在不少前后矛盾之处,请举例说明。
【小题3】结合文本,说说列车长斯特奇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