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种失败

麦家

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悲愤得像一头因重创而恐怖、因恐怖而咆哮的困兽,禁不住仰天嚎叫了一声。这粗壮的悲鸣,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这是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日子。就像以往许许多多个美丽的清晨一样,山雾袅袅,轻风送爽,小鸟鸣唱,晨曦把半个山头映得霞光四射,整个是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但是,突然的,这往日的宁静和美妙很快被粉碎了。

是战争打扰了它!

他奉命在天黑前拿下山头。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次又一次冲上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现在,绛红的太阳跌落在山顶的另一边,四射着早晨一样的金色光芒,但照耀的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山坡上犹如惨遭浩劫一般的褴褛,破败不堪。他看一眼还在继续跌落的太阳,心想,太阳走得真快啊。

山坡下,士兵们又一次在整队集合。他要组织第十次冲锋。

队伍终于横出来了。站在他面前的,只是四十几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和哀兵。

同志们……他觉得自己的声音也是很陌生的,又哑又黏,像喉咙里堵满了稠血,敌人还在山上,我们还冲不冲锋!

冲!

他觉得听到了四百个人的喊声,好像山坡上的尸体也在喊。

太阳在继续西沉。他抬头看看落日,又回头看看队伍,知道自己现在只能做最后一次努力了。我再也输不起了,他想。

第十次冲锋开始了。士兵们猫着腰,吼叫着,疯狂地直往山顶扑去。枪声紧密。呼啸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下来,中弹的士兵一个个倒在了大地的怀抱里。

他冲在队伍的前面,时而匍匐,时而跃进,那挥舞手枪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可士兵们却一个个在和他告别。

突然,他一下子跪倒在距离堑壕十几米远的山坡上,热乎乎的血瞬间从几个黑暗的窟窿里奔涌不息。子弹钻进他大腿了!

“我冲不上去了!”他悲愤地吼叫着。

他看见几个战士飞快地越过了他。这叫他振奋,他拉开嗓门大喊:冲!给我冲!往上冲

不一会儿,所有没有扑倒的战士都越过他,冲到了堑壕外沿。

终于,一个熟识的身影突然领先跃进了堑壕。很快,第二个也跟着上去了。三、四、五……七……九,他激动了,又一次挣扎着想站起来。可两条腿简直像被灼热的焦土熔化了。他站不起来!

渐渐地,厮杀声开始冷落了下来,而这时一声突然的枪响,似乎像是打出了一个句号。从此,山顶如同死光了人,再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他知道,胜负已经摊牌。

谁胜?谁负?他激动得要死,也害怕得要死。他希望山顶上马上跃出一张他熟悉的脸,或者一个声音。是的,捷报应该是他的。他已经经不起打击了。他努力尽了,也损失尽了,接下来应该请他收获和交代了。

终于,山顶上突然颤颤巍巍地站出了一面旗帜。那是一面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但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就觉得脑浆飞溅……

那是敌人的旗帜!

山坡上,静静的。

还有人吗?他回头扫视山坡:山坡上,只有一具具静卧的尸体。对着无数尸体,他也忍不住吼叫起来:还有人吗?谁还能冲锋?

只有山谷的回音: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

一阵风过,他打了一个寒战,同时也清醒了。恍若一场梦醒来,他接着又看见了辉煌的落日,和满山满坡的尸体,还有那面迎风招摇的旗帜。

难道我这样趴着等着来人把我抬下去,或者拖上去?他想。

不,我不想作为一个伤兵被人抬回去,也不能做俘虏,被他们拖上去。他自言自语道,我要爬上去,我没死,我应该爬上去,爬上去决一死战。

这叫宁死不屈。

他一拱一拱地爬起来了,夕阳的光辉照耀着他,像照耀着一片熠熠发光的金属。他丑陋的身躯如同一条断尾的蚯蚓,只是不息地、顽强不屈地蠕动在焦土和血泥之中,直逼山顶,直逼那面狰狞的旗帜。

堑壕就在眼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

接下去,他只要来一个翻滚就上了山顶了。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拿生命作最后一搏的勇气和毅力。但是,他的目光又看到了那面狰狞可怖的旗帜。旗帜似一个威风的巨人傲然凌立,孤独中透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神气。它是对方胜利的铁证。看着它,他的冲动和勇气顿时损失了大半。他想,你一个没腿的伤兵爬上去又能怎样?让对方再次享受屠杀的快乐?

他对自己说,我被打垮了。

与其上去让他们屠杀,让他们享受屠杀的快乐,我宁可自杀……

于是,枪口顶在了太阳穴上。是右边的太阳穴。

是的,他是不害怕死的。他害怕的是失败和失败以后的一切。

晚霞如血,光辉抹在他身上,他感到了光辉的压力。其实,作为军人,最重要的是看你关键时候是不是有那种大无畏的、不怕死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风度,他想。既然败局已定,那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于是,他开始下达此生的最后一道命令:开枪!

枪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一个小时后,增援部队赶到,不费一枪一弹便冲上山顶。当他们冲上山顶后,发现阵地上惟一的活物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伤兵,他双手紧紧拥抱着旗杆,连松手的力气都没。

【小题1】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把他的嚎叫比作“雄狮的怒吼”,把他比作“一头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生动地写出了他暴怒的情态,着意表现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慨、誓与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B.文章对第十次冲锋时的场面描写,既有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的细腻刻画,也有对战士群体冲锋的“面”的描绘,点面结合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真实感。
C.第十次冲锋结束后,山顶终于竖起了一面旗帜,“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等描写为敌我双方此时的胜负设置了悬念。
D.他有军人的风骨,宁肯壮烈地死,也不肯屈辱地活,所以当败局已定时,他毫不犹豫地向自己举起了手枪,增援部队赶到时,他已全军覆没,点明了“第二种失败”的含意。
E.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以时间为序,用悲壮的笔调讲述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惨烈战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小题2】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 “他”这个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4 10:05: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丑槐
雨荷
老城的南头有棵丑槐,它体态臃肿,衣衫沧桑,即使在五月槐香的季节,也只能抽出几条斜枝碎叶。
它是树中的侏儒,标准的畸形儿。
他叫大宝,是个修鞋匠,他的鞋摊摆在丑槐下已很有一些年头了。街上的风景,换过一页又一页,不变的,只有大宝的的鞋摊。看见他时,他多数蓬头低首地趴在一架黑乎油腻的修鞋机上补鞋。修鞋机前放着一只破木箱,木箱上什么都有,都是修鞋的家什。看不见他的腿,腿被木箱遮住了。不过,也看到过他的腿。那是在闲时,他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和旁边修自行车的老马聊天。他的裤子和正常人的裤子没什么区别,区别在于裤管里的内容,那里没有一双有血有肉的腿。一双空空的裤管在风里荡来荡去。
她叫菊花,是这个小城的清洁工。每次走过大宝的摊前,大宝离着老远就笑眯眯地招呼过来了。他的笑容常常刺激着她的神经,让她倍感人生的残酷。一个一生不能用双脚走路的人,却偏偏操持着替人修鞋的活计,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助跑,而自己却寸步难行。
菊花常来他这补鞋,开始是补自己的鞋,后来,自己的鞋没得补了,她就在垃圾筒旁找人家扔了的鞋来补。
老实说,大宝的手艺并不高明,甚至有些粗糙,和他人一样,怎么看都算不上精致。大宝开始补鞋还算认真,后来,生意越做越精了,开始偷工减料,甚至开始用劣质皮。
菊花每次接过针工粗糙,掌皮劣质的鞋子,只是笑笑。大宝粗黑的大脸上依旧堆着虚虚的笑,说着口不对心的话:“大姐,你放心,给你补的绝对是上好的皮。钱嘛,你看着给好了,都是熟人,讲钱生分嘛。”
起初,他要多少,菊花给多少,明知贵了,也不还价,大宝觉得她这生意好做。
渐渐地,大宝有了想法。他想,补一双鞋,我要她4元,她给,如果我跟她要6元,估计她也会给的。我怎这么傻呢,何不要6元?
再来补鞋时,涨价了,一双鞋从4元涨到了6元。说出6元时,大宝斜眼偷看了菊花的脸色,出乎意料的是,菊花只是笑笑,竟掏出了一张皱巴巴的10元人民币说:“不要找零”。转身走了。
“嘿,这女人看穿着不咋的,出手倒挺阔掉的,真是人不可貌相啊!”大宝惊喜之后莫名了好一阵。
这出人意料的结果让大宝的脑袋越来越活了。
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慵懒地照着,照得人打瞌睡,头顶的丑槐耷拉着稀疏的脑袋,睡眼朦胧。丑槐下的大宝身着老式中山装,胸系油腻腻的蓝色大围布,正拢着手,眯着眼,朝着大街上望呆。
菊花来了,手里拎着一双垃圾筒旁捡来的童鞋。大宝的眼睛倏地一亮,一张脸,笑成了一朵黑菊花。
“大姐来啦!快请坐,请坐。”,“大姐稍等呀,一会就好,一会就好。”菊花笑笑,默默地坐在旁边等着。菊花发现大宝的木箱里新进了一些万能胶。而这些万能胶全是假的。
鞋子修好了,菊花接过鞋,依旧递过一张皱巴巴的10元人民币,大宝把钱紧紧攥在手里,也不提找零。
“师傅,卖我两瓶万能胶吧?”菊花说。
“行行行,当然行,大姐要,我给全城最低……”大宝的话还没说完,菊花再次递过一张皱巴破旧的10元人民币,转身走了。
菊花转过一条街道,把那两瓶面浆做的万能胶扔进了路边的垃圾筒。
看着菊花远去的背影,大宝狠狠地亲了一口手里的两张人民币,自言道:“人要走运,山也挡不住哩。”嘻嘻 “多亏咱这脑瓜灵!”
旁边修自行车的老马扔过话来:“大宝,知道你的运气哪来的吗?你的运气于你那双空空的裤管!知道吗?这女人以前的男人也是修鞋的,后来出了车祸,双腿截肢了,再后来,男人得病死了。她靠着清扫街道挣点生活费。
大宝的笑容凝固了,凝固在那棵粗糙、干裂、灰黑的丑槐下。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宝是位其貌不扬的修鞋匠,自己寸步难行却用双手为他人助跑,对待顾客很热情,经常笑眯眯地招呼顾客,菊花因此总照顾他的生意。
B.作者借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个没有精湛手艺、安分的本心却有着偷工减料的精明与售假欺诈的得意的人物形象。
C.菊花开始是补自己的鞋,后来就在垃圾筒旁找人家扔了的鞋来补。因为是老顾客,大宝给菊花全城最低价,菊花也出手大方,不在乎找零。
D.小说在构思上颇具匠心,情节跌宕起伏。作者对人物直接表明态度,以“大宝的笑容凝固了”作为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题2】文中对丑槐进行了三次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菊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知音 余显斌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

大家都说,这瞎子,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

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

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的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说完,女孩一阵风,跑了。

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

他一笑,道,不收瞎子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干啥啊?

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女孩说。

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音,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

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着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要的馒头,喂他吃下。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精神气,坐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音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

那人静静听着,罢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

那人,也睡下。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

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

你是瞎子;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人世,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师父!那人跪下,不再哑着嗓子,流着泪喊。

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音谱。又悄悄一把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中途盗取吗?哎,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领会了我当年的话。

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那人哽咽着问。

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他仍一脸平静。

说完,二胡音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

音乐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

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

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带着一丝笑,咽了气。

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音如水,波光闪闪,

流泻一地。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分析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题目为“知音”,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瞎子师傅的知音很少,只有他弟子一人,所以他明知是弟子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但他也不记恨弟子。
B.小说中记叙了一个小女孩救活漂泊中的瞎子一事,这个小女孩赞叹瞎子师傅二胡拉得好,从侧面描写出瞎子师傅的技艺高超。
C.房子起火后,瞎子师傅只带着一把二胡跑出来,说明他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贵重物品。
D.文章结尾,弟子跪在师傅身旁,恭敬的叩头,此时此刻,弟子才懂得师傅的良苦用心,但师傅已死,此时回报师傅的只有传承师傅的绝技。
E.这篇小说起于二胡,结于二胡,中间又多次描写二胡,可以说二胡即本篇小说的线索。
【小题2】本文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在情理之中,请举例加以说明。(6分)
【小题3】本文二胡声音悠扬、动听,作者是如何描写二胡声音的?(6分)
【小题4】本文描写了两位瞎子,他们是师徒关系,结合文本探究他们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析。并就其中一位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Master终于引起人类对于未来的担忧
2017年新年伊始,阿尔法狗的升级版Master以60:0的战绩击溃当世所有围棋顶级高手,引发全球关注。短短半年,阿尔法狗的改进型所展现出的学习能力,已超出人类对进步速度的理解,人工智能碾压人类智商的恐惧感再次笼罩网络。这场人机大战的结果无情宣告:很多工作曾被认为不可替代,那只是因为人工智能尚未涉足而已。今天的很多热门行业与专业,未来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个绝非危言耸听的前景让我们重新思考人工智能与我们自身的关系。
这场“人机大战”引发的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是人的尊严问题。Master对围棋高手们的“血洗”,让人类整体感觉很没有面子。20年前,当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时,人们就把赌注押在围棋上,认为这是机器无能为力的领域,如今,这个赌注在人工智能面前同样弱不禁风。
实际上,人类输掉的并不是尊严。何谓尊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英国哲学家迈克尔·罗森曾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一种社会地位;一种恒久的内在价值;一种可以被尊重的行为。据此,输棋的围棋棋手尊严有何损失?原先的九段还是九段,以前拥有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只是,经此一役,那些曾经虚妄的骄傲、自负与认知模式开始改变。历史经验无数次表明,人类的骄傲与自负大多是被夸张建构的。破除人类内心根深蒂固的虚妄的骄傲与自负,恰是本次人机大战的重要收获之一。
而此番Master获胜带来的最重大意义在于:让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颠覆性作用。机器有一天会不会突然产生意识?谁能保证,随着硬件与软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神经网络、算法技术的突破,机器有一天不会突然产生意识?到那时,就难免涉及复杂的伦理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何谓智能?机器是否具备人的智能,需要一个衡量标准。研究显示,智能包含多维度内容,远不止可计算化(形式化)这一种。在计算能力方面,人类早已不是机器的对手;而智能中的其他维度一旦可以部分形式化,人类自然也不是机器的对手。未来的深度学习甚至可以让机器做到更多,比如学会像人一样从事文艺创作。如果这一天到来,人类不仅面临被全面替代的危险,还将涉及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
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学界的认识呈现出普遍的对立:科学家往往认为人工智能离真正的应用还很远,它目前还很“傻”,其危险远不足虑;而人文学者则往往比较担忧,认为一旦某些关键技术被突破,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链式反应就会导致无法控制的局面,到那时,我们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用以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都将面临崩溃的危险。寻常大众出于好奇,则寄希望于人工智能取得新进展或许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善并提升社会福祉。
如果眼前的潜在利益大于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代价,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放大当下的收益而对遥远的风险进行打折,这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没有任何国家愿意放弃人工智能这一领域,但鉴于人工智能的高度不确定性前景,在竞争刚刚开始之时就需要制定最低限度的规则,给其发展套上缰绳。否则,我们追求来的将不是期盼中的救星,而很可能是无情的掘墓人。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01月16日02版)
【小题1】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如果将来机器通过深度学习具有了文艺创作等能力,人类就面临着被替代的危险,而人类若被全面替代,其有没有必要存在就是一个问题。
B.对机器将来会不会突然产生意识这一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回答,但他比较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机器有可能产生意识。
C.作者认为应充分评估人工智能未来的风险,不能因为它带来的眼前利益而任其发展协商出最低限度的原则来约束其发展。
D.作者认为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需要首先弄清楚何谓智能,智能包含多种维度的内容,而目前的计算机只具有可计算化这一种智能,还不能被称为“人工智能”。
【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引述迈克尔·罗森对“尊严”的分解,意在说明在与Master的较量中人类棋手的并非尊严。
B.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虽不确定,但它有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却令人心动,因此没有国家愿意放弃这一领域。
C.学界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抱着不同的态度,科学家往往认为无须多虑,人文学者则不忧惧,而作者的态度应该与后者更接近一些。
D.Master是阿尔法狗的升级版,其学习能力的发展速度匪夷所思,而其完胜世界顶级围棋高手的事实证明,人类智商确实比不上人工智能。
E. 围棋曾被认为是机器无能为力的领域,因此,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Master战胜众围棋高手才会引发全球关注,并让人类整体感觉没面子。
【小题3】从整篇文段来看,作者认为Master在“人机大战”中完胜这件事有哪些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让建筑拥有生命
刘国信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建筑业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它们不再仅仅是一幢幢由无数钢筋和水泥堆砌起来的框架结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赋予它们生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建筑。生命建筑概念是 1994 年底来自 15 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形状记忆合金(SMA)纤维,由电热控制的 SMA 纤维能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小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为此,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修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让建筑拥有生命。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对“生命建筑”这一概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能感知建筑物变形和振动并作出判断反应,调节建筑物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小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延长。
B.具有“大脑”及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能作出判断和相应处理,防御灾害。
C.能以生物界的方式感知建筑物的状态和外部的环境,并能及时作出判断和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
D.具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一旦灾害发生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小题2】文中第二段对建筑物具有“大脑”的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更有效地防御突发事故,使执行器在必要时能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计算机程序还为生命建筑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
B.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计算机程序便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
C.科学家在建筑物内埋植了由无数光纤维组成的传感器以及其所驱动的执行器。
D.科学家为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具有判断能力。
【小题3】对文中有关信息的分析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反应”功能,使之能及时“感知” 并反映建筑物的状况。
B.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由电热控制的形状记忆合金纤维,最终目的是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判断、反应的功能。
C.“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是一种让建筑本身具有自我控制、自我保护功能的技术。
D.在建筑物中埋植充有异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主要是为了让建筑物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对生命建筑的研究结果,说明了当今世界对生命建筑的研究进展情况。
B.“生命建筑”,这一概念于 1994 年底提出,至今,对生命建筑的研究仅仅20 年,但科学家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C.赋予建筑生命,是为了预防建筑突发事故,保护建筑物,使之有效地延长生命。
D.不久的将来,让建筑拥有生命就可能变为现实,生命建筑首先可能在公路、桥梁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