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吸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老王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静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呀,憋死我了。”就往厕所里跑。一会儿妹妹就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啦?咱家的猪跑哪里去啦?”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逃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这附近。我明天再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是因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发找猪去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出去了?你出去吧,你想上哪儿上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见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一个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徐美红与“我”回乡下过年,到后来因为一头猪的缘故,徐美红逃离,应该说二人爱情的过失是一种必然。
B.作为厅长的“千金”,徐美红因为“我”的才华而来到乡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那个时代的超越,以及她对爱情的一份大胆与执着。
C.妹妹机灵聪明,憨直率真,说话不注意场合,这些特点恰恰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同时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D.母亲和妹妹的“哭”在情节安排上巧妙有趣,突出了人物形象。作者这样安排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E.小说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爱情故事,小中见大,展现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城乡矛盾冲突。
【小题2】小说开始写徐美红到农家过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意思。
【小题4】本文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1 04:5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中遇险记

法保尔·考里尔

意大利南部有个声名远播的地区名叫卡拉勃利亚,人们都知道那是个凶险之地。在那里,陌生人是不受欢迎的,而最不受欢迎的恐怕是法国人,许多法国人因而惨死在当地人手里。那次我出门旅行,卡拉勃利亚是必经之地,而我正是法国人。

同行的是个小伙子,自称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山路崎岖,马行艰难,小伙子走在前面。在一个岔路口上,他领着我转向一条小路,说那是一条捷径,路也好走些,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很快就迷了路,我真后悔让一个嘴上没毛的愣头青带路。

我们在森林里左奔右突了一整天,走得越远,就越不知道身在何方,就越搞不清楚何去何从。天色已晚,我们竟意外地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户人家,我们已别无选择,只能胆战心惊地向那幢房子走去。进了屋,只见一大家子人正围着桌子吃饭,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共进晚餐。

同行的小伙子欣然入座,坐下以后就没心没肺地大吃大喝起来。我坐立不安,神经紧张地观察着屋里的一张张面孔,心里猜度着他们究竞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与寻常的乡下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屋里的陈设却露了馅儿:各种形状、各种类型的刀枪就挂在墙上,少说也有十二件,有些男人的皮带上还别着手枪和匕首!我极力掩饰着内心的恐惧,却还是露出了恐慌的神色。他们索性不理睬我,看来,这些人对我的反感不亚于我对他们的反感。

而我的那位年轻朋友却毫无知觉,他轻松自在地跟他们有说有笑。接着,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竟然开始自报家门,还暴露了我们的来历和去向。他解释说,我们在林子里迷了路,没人知道我们的下落。他还说,要是这家人明天把我们带出森林的话,他会很高兴用钱来酬谢他们的。

⑥亲爱的读者,请你想象一下!我们迷了路,又只有两个人,却坐在最可怕的敌人中间,而且世上还不会有人搭救我们!更可怕的是,我的朋友又说起他的手提箱里有非常珍贵的东西,所以睡觉的时候要枕着才行!唉,年轻人哪!经他这么煞有介事地一渲染,这家人不认为里面有黄金才怪呢,其实里面装的无非是他女朋友的信而已。

吃完了饭,主人把我们领到储藏室休息。储藏室在楼上,中央有张二层床,床离地有四米高,所以上床必须爬梯子。床的四周立着长长的架子,架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品,足够他们吃一个冬天的。我的朋友立刻上了床,把手提箱往头下一枕,倒头便睡。我可不敢睡,我要熬上一夜,小心提防。

谁料竟一夜无事,天将破晓时,我以为平安无事了,却突然听到楼下传来的男主人跟妻子的说话声,我迅速把耳朵贴在贯通楼上楼下的烟囱上,听清了他们的对话内容。

丈夫说:“行,行,可是,两个都杀吗?”

妻子答:“对,都杀了。”

接下来他们说的话,我就听不清楚了。我怎么跟你描绘我当时的样子呢?我只记得四肢冰冷,吓得连气都透不过来。我们只有两个人,还手无寸铁,怎么能斗得过六个持刀带枪的呢?此外,我的朋友还在酣睡,叫醒他吗?又怕弄出声响。越窗逃跑吗?我心中暗想,跳是可以跳出去的,可窗下有两条大狗在虎视眈眈哩。

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楼梯上已经有了动静。从门缝望去,只见男主人一手提灯,一手执长刀,他的妻子跟在后面。在门被推开之前,我闪到了门后。

两人上了楼,男主人走到床前,把刀在两齿之间咬着,就开始爬梯子。爬上去以后,他低头看了看我那位正在酣睡的朋友,右手举起了刀,啊……左手从架子上取下一条猪腿,割了一大块,然后跟着妻子下了楼。门又关上了,灯光也没有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着,还没有完全醒过味来。

天亮以后,他们全家人都来叫我们起床。他们在我们面前摆上了一桌丰盛的早餐,一顿美味佳肴!我们快吃完时,女主人又端进来一个盘子,盘子上盛着两只热鸡:“刚刚煮好的,给你们,一只现在吃,一只带着路上吃。”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为“林中遇险记”,这“险”包括经过传说中的凶险之地,森林里迷路,投宿的人家墙上挂满刀枪,同伴暴露底细,男女主人的对话和举动异常。
B.“这些人对我的反感不亚于我对他们的反感”是因为这户人家热情地邀请“我”共进晚餐,而“我”却神色恐慌,不信任他们,他们也就很讨厌“我”了。
C.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尾与前文呼应,揭示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表现了主人一家的热情慷慨、体贴周到,留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D.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叙事,写“我”的眼中事、耳中事、心中事,使故事情节自然流畅地展开,并且更为真实、充分地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
【小题2】小伙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第6段实属多余,应该删去,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借条
尹全生
1946年夏秋之交,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从宣化店突围。几十个伤员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固追堵截,断粮数日。
一天深夜到了后山村,护送伤员的连长到大庚家借粮。大庚只有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夏季遭灾,收的麦子就要吃完了,而当时离秋收还早,哪有粮食?再说,新婚不久的媳妇已怀了孩子,自己还在为缺粮发愁呢!不满20岁的大庚天生心肠软,经不住求,心一横拿出了仅有的50斤麦种。连长给他打了张借条,说等全国解放了,让他凭借条到县政府换麦子,一年翻一番!借条上的签名是“周大成”。
三年后山门县解放了,大庚就带着借条进城兑换麦子。走上村前的山头,大庚面对村子坐下休息。坐在这里,大庚看到了刚刚属于自己的两间瓦房和两亩地。连长借粮后不久,他的两间破草房就塌了;那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第二年春就卖了。贪婪地看着那房子那地,大庚突然问自己:这房子这地是哪儿来的?——解放了,政府分给我的!想到这里,大庚就又想到了揣在怀里的借条:我分得的房子分得的地,难道还不值50斤麦子?他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往脑袋上擂了—拳,拔腿朝回走。
转眼十年过去,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大庚实在揭不开锅了,就又带着借条去找政府。走到县城外面烈士陵园旁边时,他问路旁挖野菜的两个人,到县委怎么走?老的有五十多岁,脸浮肿着。大庚一眼就看得出来,那也是个被饥饿折磨了很久的人,没料到这个人正是县委书记,问大庚有什么事。大庚知道对方的身份后,惊得接连倒退了几步。看着县委书记浮肿的脸,咳在地上的血,他如同做贼被人当场发现了一般,拔腿就逃。大庚边逃边问自己:县委书记都饿成那个样子,都在挖野菜,你找谁要粮食?他又一次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发誓再不拿借条找政府了。
年轻的大庚,渐渐变成老态龙钟的大庚了。人老了,心事也就多了。他打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买口好棺材,重新安葬媳妇,觉得只有这样,当自己下世时才有脸去见九泉之下的媳妇,也才能获得安慰他灵魂、温暖他老脸的宽容,消除那种朝朝暮暮煎熬人心的愧疚感——当年,解放军伤兵离开后,遇到一秋大旱,庄稼歉收,来年春天,大庚家断粮了!更糟的是,他把所有的麦种都给了解放军,秋播没种子用,这就决定了他夏季的颗粒无收,决定了他没胆量向别人借粮食。女人怀孕最需要营养,而大庚媳妇却只能吃草根树皮。媳妇身子太虚,分娩时孩子产不下来,母子俩就这样去了,大庚用一张草席卷着媳妇埋了……
大庚是村里的“五保户”,自己的后事会有人操心的,棺材都已经准备好了。而重新安葬媳妇的事,则必须由自己来料理,要花几千块钱。而大庚连一千块钱都凑不出来。他听说:村长的存款有十几万,县里有的干部比村长还富。大庚心里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一辈子太吃亏了。因此,他一改初衷,决定再一次带借条去找政府:村长还有县里的干部们,钱是从哪儿来的?不贪赃枉法,他们哪有那么多钱?他们能发不义之财,我为什么不能到政府,讨回自己应该得的钱财?
大庚请人算过账,借条能兑换成几千块钱,够安葬媳妇的。
走到县城外烈士陵园旁边时下起雨来,大庚只好进烈士陵园躲雨,与看护陵园的老头聊起天来。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他无意间讲到了进城的目的和解放前那段往事。
看护陵园的老头听了很吃惊,也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1949年解放军攻打县城,请他当向导。有个团长对他说:曾向后山村一个老乡借过50斤麦种,等打完了仗,一定要到后山村看看,归还麦子……
大庚听着听着眼睛瞪大了,迫不及待地追问:“那后来呢?”
“那团长在攻打县城时牺牲了,就埋在这陵园里。我在想,那团长与你说的连长,是不是同一个人?”
大庚一骨碌站起来,要去看团长的坟。那是一个普通的土坟。墓碑上赫然刻着“周大成之墓”几个字!
看护陵园的老头告诉大庚:这个烈士是孤儿,死时还没成家,所以这些年从没亲人来看望过。
老泪从大庚眼角爬出来,他嘴唇哆嗦着喃喃道:“你这兄弟呀……我好歹,比你还多活50多年哪!”
大庚离开烈士陵园后,直接踏上了回家的路。看护陵园的老头问他为什么不进城了,他红着眼圈说:“为解放咱这个县,人家连命都搭上了,人家找谁讨账?”
如何安葬媳妇大庚有了新主意:用自己现有的棺材。至于自己三天或者五天后死了怎么办,大庚却不去想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解放军伤员与大部队失去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尾追阻截,断粮数日。大庚虽然家境贫穷为粮发愁,可还是主动拿出仅有的50斤麦种,这说明大庚很有思想觉悟。
B.“借条”是这篇小说的题目也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借条”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大庚几十年来三次进城兑换麦子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内容寓意深刻。
C.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通过人物来展现主题思想。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空间,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通过恰当运用环境描写,很好地揭示了小说主题思想。
D.大庚找政府兑粮,看到县委书记都饿得浮肿咳血,发誓再不找政府兑粮了。可后来为重新安葬媳妇,再次找政府兑粮,说明大庚是个出尔反尔的人。
E. 小说用了插叙的手法交代解放军伤兵离开后大庚的家庭遭遇,交代大庚媳妇因缺乏营养身体虚弱难以分娩的情节,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小题2】小说中的大庚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结构。(6分)
【小题4】在自己的生活陷于困境的时候,大庚还是拿出仅有的50斤麦种借给了解放军,以致无法播种,媳妇因营养不良无力分娩。有人认为大庚不应该把粮食借给解放军;也有人认为大庚应该量力而行;还有人认为,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是义不容辞的。请说说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班(1851—1904)
⑴大家都知道马兰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小心翼翼的,尽可能地温和委婉。坏消息是由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场。当火车事故的消息传来的时候,理查兹正好在报社里,遇难者名单上布兰特雷·马兰德的名字排在首位。
⑵她不像许多别的女人那样,只是带着麻木接受的神情听着这个故事,而是立刻疯狂而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泪如泉涌。当这暴风雨般的悲伤过去后,她独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不让任何人跟着她。
⑶窗户是开着的,对面放着一把舒服的大扶手椅,她筋疲力尽地沉了进去。
透过窗口,她可以看到屋前广场上的树梢在新春的气息中兴奋地颤抖着。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雨的气息。窗下的街道上,一个小贩正在叫卖他的器皿。远处依稀传来缥缈的歌声,数不清的麻雀也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对着她窗口西边的天空上,云朵层层叠叠地堆积着,间或露出一绺绺蔚蓝的天空。
⑸她的目光有些阴郁,呆呆地凝望着远处白云间的绺绺蓝天。有一种感觉正在向她靠近,那正是她带着恐惧等待的。是什么?她不知道。这种感觉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但她感觉得到,它正在空中蔓延,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向她靠近。
⑹现在,她内心骚动不安。她开始认识到那种向她步步进逼并渐渐地控制她的感觉是什么了。当她稍稍放松了抵抗的时候,从她微微张开的双唇间喃喃地溢出一个词。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随着那种感觉而来的茫然的目光和恐惧的神色从她的眼里消失了。她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邪恶的快感①在控制着她。一种清清楚楚的、兴奋的感觉让她根本无暇去顾及那些琐事。
⑺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那双温柔亲切的双手变得僵硬,那张从不会对她吝啬爱意的脸变得毫无表情、灰白如纸的时候,她肯定还会哭的。但在这痛苦之外,她看到了长远的未来,那些只属于她自己的未来岁月。而她张开双臂去迎接那些岁月。
⑻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为了别人而活着,而只为她自己。那时,她不必再盲目地屈从于任何专横的意志。人们总是相信他们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无论其动机是善良的还是残酷的,她突然感到这种做法绝不亚于犯罪。
⑼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突然意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⑽“自由了!身心都自由了!”她不住地悄悄低语着。
⑾约瑟芬跪在紧闭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地哀求着让她进去。“露易丝,开开门!求求你啦,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
⑿“走开。我不会让自己生病的。”不会的,她正陶醉在窗外那不息的生命里。
⒀她的想象像脱僵的野马一样狂奔着。她想象着未来的日子,春天的日子,夏天的日子,所有将属于她自己的日子。她快速地祈祷着生命能够更加长久,而就在昨天,一想到生命那么漫长她就瑟瑟发抖。
⒁她终于站了起来,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理查兹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⒂有人正在用钥匙打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兰德,虽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事发当时他离现场很远,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车祸。他愣在那儿,对约瑟芬的尖叫感到吃惊,对理查兹快速地把他挡在他妻子的视线外更感到吃惊。
⒃但是理查兹还是太迟了。
⒄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死于极度高兴。
【小题1】文中第4小节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
①邪恶的快感
②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小题3】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小说充满了戏剧性。请找出这些对比的地方。
【小题4】《一小时故事》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极大反响。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的主题。

同类题4

秤 匠 师

李世营

冷寂了多天的孙记制秤作坊终于忙碌起来。

老秤匠默默地用手钻在浸泡打磨好的秤杆上打着星花,然后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阳光下,秤上星花里的一个个铜丝,就成了一个个闪亮的秤星,炫得老孙头的眼也发出熠熠的亮光。“爹,这单生意一下可以挣万把块呢,有多少年没这样的好生意了!”约秤的小秤匠看起来很兴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老秤匠仍然不作声,默默地铆着他的星花。

“忙过这单活,我想到外面看看。”小秤匠接着又说。

老秤匠猜得到小秤匠的心思:作坊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儿子早想去镇外的世界闯一闯。

老秤匠依然虔诚地铆着他的星花。秤杆上的星花一旦铆差一丝一毫,整杆秤就废了,尤其是那颗定盘星,犹如杆秤的心,是杆秤的魂。

小秤匠抬起头,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狡黠地看看老秤匠,也默不作声,双手依旧熟练地用“叨子”测盘星、标星花。

老秤匠是镇上有名的孙记制秤作坊的大掌柜。据传孙氏先祖曾遇一不法粮商,欲在秤头上玩伎俩,制作黑心的“吃客秤”牟取暴利。但孙氏先祖不为重金所惑,不被威逼所惧,甚至不惜自残双手来维护作坊的信誉。孙记制秤坊由此盛极一时,享誉周边数百里。

小镇上的商贸交流,从不用电子秤,一直沿用传统的杆秤。小镇的商户尤爱用“孙记”杆秤来做买卖,是因为孙家从不做昧良心的“吃客秤”。小镇临山依水,以种植采集草药为业,药材生意特火,火了几辈人了,老一辈们归结为一个“诚”字,以诚待商,以诚会商,以诚经商。外地客商乐意到小镇购置药材,是因为小镇的人做生意厚道,从不缺斤少两,欺诈顾客。周边的乡亲们和来往的客商信得过的,还是小镇有名的“孙记”杆秤。

不久前老街扩建,外地来的王老板看准了小镇的商贸市场规则和人脉,更看上了“孙记”杆秤的信誉。他要在镇上建一个药材和山果批发市场,就找到了老秤匠的儿子,私下商谈好久,按其提供的规格,以高于平常10倍的价钱订制了50杆大秤、50杆中秤、50杆小秤。作坊内,父子二人之间仍是沉默,寂静的空气里流动的,只有打钻、铆星花和打磨的声音。突然,沉默的老秤匠皱起了眉头,拿过一个秤杆,用“叨子”测测定盘星,然后又拿一个,接着又拿一个……

老秤匠在秤杆的定盘星上,发现了儿子鼓捣的“猫腻”。老秤匠的眼神瞬时变得异样地呆滞而浑浊,脸黑得吓人。他陡然站起身,用一双粗大的手,抡起身边的铁砧子,狠狠地砸了下去……

夜里,听着儿子在隔壁炕上嘤嘤地哭,炕头上的老秤匠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起身,取过好久没抽过的旱烟袋,坐在炕头,吧嗒吧嗒猛抽几口。他看看窗外,夜空星星点点:世界这么大,明天是该让儿子出去闯一闯了!他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磕烟嘴,起身出门。

第二天,老秤匠送儿子出镇。临行,他拿出一把精致的准星秤送给儿子,告诉儿子:不管世界有多大,你能够走多远,这杆秆,都要随身带着。人有良心,秤有准星,做人,什么时候都要秤平斗满。

头天夜里,老秤匠用上等的楠木连夜赶制了这杆精致的准星秤,杆秤上的两个醒目的金字“孙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炫目,直炫得儿子的双眼泪盈盈的。

那天夜里,听着老子在院子里钻星打磨的声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儿子,半夜偷偷溜出屋子,将老秤匠劈断的一百五十杆杆秤,全部扔到了小镇后山的山崖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在曲折含蓄的故事情节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多角度地塑造了小镇里的秤匠师父子形象,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B.小说运用补叙的写法叙写了孙记杆秤世家的历史渊源、面临的新的社会现状,这些内容都交代了小说的写作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C.“听着老子在院子里钻星打磨的声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儿子,半夜偷偷溜出屋子,将老秤匠劈断的一百五十杆杆秤,全部扔到了小镇后山的山崖里”,这体现出小匠师知错能改的特点。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夜里老秤匠取出旱烟,“猛抽几口”“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磕烟嘴”等细节,表现出了他打定主意要让儿子出去闯一闯的果决。
【小题2】老秤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到老秤匠送儿子出镇,故事情节已经完整了,作者却增加了最后两段,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l6—19题。
海葬
尹全生
蔚蓝的海,蔚蓝的天,蔚蓝的海和天的尽头耸立着白得发亮的云山;白得发亮的云山下面,泊着一叶蓝灰色的帆。  
是该撒网的水域了。海沉默着,船上的五个人也都沉默着。三个年迈的渔夫铁青着脸,在船舱里无声地抽烟;阿根和鸽子坐在船板上,互相用眼睛传递着惶惑。
----这次出海本来就不是打鱼,而是一场阴谋。
__主谋是鸽子爷。鸽子是他五十岁那年捡来的。捡来了鸽子就没了鳏夫的孤独,却也捡来了数不清的艰辛。他用老渔夫多咸味儿的血汗养育他的心肝。为了鸽子少一声啼哭多一个笑脸加一件新衣,他曾被雷电的金鞭抽下大海,曾被黑鲨的尾鳍砍断肋骨……
鸽子十九岁了,是条美人鱼呢!通风透亮的日子总荡漾着苍老的欢笑。可是,他渐渐发现鸽子再不像只小猫,整天围着他撒娇,却与阿根那小子黏乎上了!鸽子的变化使他目眩使他恐慌。十九年了,他还从没想到过鸽子是会飞的。鸽子要是飞了,日子还叫什么日子?而且,他眼里的阿根哪点能同鸽子比呢?而且,阿根又姓魏!
为此,他告诫,他劝说,他恳求……然而一切都是徒劳,鸽子总是羞红着脸说:“爷爷,这事您别管。”
----阿根这狗崽子,真把我鸽子的心勾去了!这哪儿成这哪儿成!鸽子爷终于请来了老二、老三合计对策。在荒僻渔村的古老的小屋里,掩起门窗,点起蜡烛,倒上大碗烈酒,喝得眼睛血红。
“那狗崽子,要掏我的心哪!”鸽子爷抹去两行浊泪。  .
“咱姓于,任他们成了,不是‘喂鱼’么?”老二眼里燃着愤怒和恐慌。
“拆!”老三一拳砸在桌子上。
三个同胞兄弟捧着酒碗策划了一个险恶的阴谋:让阿根相帮出海捕鱼,到深海逼他中断与鸽子的往来;他若是不从就朝海里推了,喂鱼!如果一旦事发蹲监砍头______三个老兄弟一同摔碎酒碗一同低吼:“值!”  
……宁静的海天,静穆的云帆。
鸽子爷长长喷出一口浓烟,那烟仿佛是从正生火的炉灶里涌出来的:“阿根,你小子下来。”
阿根仓皇不安地走进船舱,盯着鸽子爷的脚尖;鸽子轻手轻脚地跟进采,盯着阿根的脚跟。
海上骤然风起,船晃起来。鸽子爷首先发话:“你,往后不准再勾引我的鸽子!”  
阿根脸一红:“可我们……”  ~  
鸽子脚尖磨着脚尖:“……合得来。”
“你们姓氏相克!”
阿根、鸽子异口同声说:“我们不信命。”  
涛起云涌,满海烧起了黑色的火焰,满天烧起了黑色的火焰。船被浪烧急了,窜上云端,又被云烧怕了,缩进浪谷。鸽子爷稳住身子,只冲阿根道:“你休想!”,
仍是异口同声:“我们铁了心!”  
老二、老三一拍大腿喝:“铁了心也得散!”  
船猛地一栽,像要翻跟头。阿根一把抱住就要跌倒的鸽子。老渔夫们的眼被烤红了,跃身挺起,齐发一声喊:“喂鱼!”
骤雨嚎着泼着倾过来,雷电咆着闪着抽过来,海天啸着旋着碾过来!帆经不住威吓,勾结风暴,背叛了渔人,把腰一弓+,船尾便插进海里,船首便翘进云里:……排浪奸笑着撞进船舱。
老渔夫们中断了已近尾声的胁迫,一齐扑出船舱,用斧头、牙齿和老命折断了桅杆。而木质船体上被砸被撞被碾裂的道道口子,却是不能堵塞了。
阿根舍命从船舷上抢到仅剩的两个救生圈,一个塞给鸽子,一个递向鸽子爷。鸽子爷鼻子里喷出声恶气,夺过救生圈,递向老二、老三;老二、老三却推回来,风浪中喊:“哥呀,带鸽子______去吧_____”
鸽子爷牛眼圆瞪,把四个人看了个遍,最后牛眼套住了阿根,青筋布满了额头。云在向下压,浪在往上涌;船在往下沉,血在朝上冒……猛然,救生圈套到了阿根脖子上;猛然,鸽子爷的声音盖住了风暴雷霆:“狗崽子!你要好好待我的鸽子呀______”  
老二、老三也只是一刹那的惊愕。
三双枯手一同抹去两张嫩脸上的泪,三双枯手一同把两个跪着的人掀进了暴虐的大海,再喊一声:“回去吧!孩子______”
六道期望的光柱,把两个救生圈推向谁也看不见的生命的彼岸……之后一闭眼,随浪头跌进船舱,坦然封起舱门,在齐腰深的水里站着,打开酒葫芦……好来劲的老酒啊!酒下了肚豪情就淹没了忧伤,老二、老三道:“我们已经是儿女满堂的人了!”
鸽子爷道:“我的鸽子,有甜甜蜜蜜的日子啦!,
满足的笑,苍老的笑,豪迈的老渔夫的笑!______风暴掩不住,雷霆盖不住,海浪埋不住!虽然当风暴过后,这里只剩下那片蔚蓝的海、蔚蓝的天。
海呀……
-----(选自《中国最好的小小说)2010年10月版)
【小题1】完成下面两小题。
(1)“涛起云涌,满海烧起了黑色的火焰,满天烧起了黑色的火焰。船被浪烧急了,窜上云端,又被云烧怕了,缩进浪谷。”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阿根舍命从船舷上抢到仅剩的两个救生圈,一个塞给鸽子,一个递向鸽子爷。”如何理解这句话?
【小题2】小说划线部分属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更在峰回路转中凸现人物的灵魂。这篇小说在哪些矛盾冲突 中表现鸽子爷的性格特征?
【小题4】鸽子爷一方面千方百计阻挡鸽子与阿根的爱情,另一方面却又成全他们的爱情。这岂不矛盾吗?请从人物刻画与主题思想方面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