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驯狗

墨中白

大家知道陈面白,是因为他会驯狗。再凶猛性烈的狗经陈面白驯养一段时间,也会变得乖巧听话。遇上聪明的狗,陈面白还能驯出它一身绝技。不过,陈面白并不以驯狗为业,他喜欢背着根长笛,过着游侠一样的生活。

陈面白是个孝子,他说家有老母,不便远行。即使出门,也只是在泗州城转转,家里留狗陪伴母亲。跟随陈面白游走泗州城的是白牙,留在家陪伴母亲的叫黑嘴。陈面白一般出来三天,第四天准会回到陈家河母亲身旁。母亲喜欢儿子把外面的见闻说给她听。当陈面白陪母亲说话时,白牙和黑嘴就开始在院子里互相咬玩着对方的毛发。听着外面两条狗开心耍闹,母亲一脸幸福。

母亲爱黑嘴,也喜欢白牙。儿子不在家时,黑嘴领着她在陈家河走东家串西家;白牙也准时地隔一天便把儿子买的好吃的送回家给她。黑嘴知道她喜欢吃黑鱼,隔三岔五就跑到拦山河里捉条黑鱼回来。在她眼里,黑嘴和白牙就像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乖顺听话。

母亲知道找儿子驯狗的都是大户人家,他们不在乎钱,只想有一条忠诚的看家犬。会驯狗的儿子更不在乎钱,主人不善,给再多银子,他都不会去。

沈庄小地主孙豁牙养了八条狗,没有一条让他省心。爱妾怡平让他花钱去找陈面白。孙豁牙心里也早想找陈面白,可担心请不动他。怡平说:“让俺去找他娘看看。”怡平舅妈的二姨夫是陈家河人。

母亲对儿子说:“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你二大爷出面说话,就去吧。”

母亲发话,陈面白只好依从她,带着白牙去了沈庄。

孙豁牙平日里宠着爱妾,对结发妻子不理不睬,对自己母亲也烦,对待佣人也十分刻薄。想到临来时母亲的一番话,陈面白嘴角闪过一丝微笑。

孙家八条狗,是好狗,可惜它们生长在孙豁牙家。它们一看见白牙,都夹紧了尾巴。陈面白扫视它们两眼,就见八只狗头伏在地面上,大气都不敢喘。

旁边的孙豁牙看得目瞪口呆,先前他还心疼请陈面白来花的银子哩。

陈面白在孙豁牙家住下来后,天天和狗在一起。也不知他用的什么招,八条狗见到他,都摇尾巴示好。他的一个简单手势,甚至一个眼神,狗都能懂。让孙豁牙没想到的是八条狗见到大太太和母亲也是俯首帖耳,她们说话,包括一举一动,狗都懂。这下,怡平不乐意了,让孙豁牙找陈面白,要求家中的狗只能听她一个人的话。

陈面白如实说:“万物皆有灵性,更何况是陪伴人的狗呢?在狗眼中,世间只有黑白两色。”

当孙豁牙把这些话说给怡平听时,怡平就怪陈面白,说他在骂人呢。

孙豁牙却不以为然,他打心眼里佩服陈面白驯出来的狗。这八条狗忠诚听话不说,其中领头的那只黄母狗还能分辨出家中孬好人来。有一个佣人擅自将厨房里的牛肉藏在帽子里,准备带回家。刚走到院中,黄狗就上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脚。那人吓得面如土色,自己主动将牛肉拿出来,黄狗才松开嘴。这件事情以后,在孙家做事的人,没有人再手脚不干净了。

怡平也不敢对老太太和大太太不好了,只要她对她们说话声音稍高,那些狗就会用狼一样的眼神盯着她。有几次,她从梦中惊醒,梦里八条狗围着她,一点点啃她的皮肉。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孙豁牙身上,别看他是狗的主人,如果自己对佣人刻薄,那条黄狗就会用饥饿的目光看他,像是随时要扑上来咬他。想到陈面白说的狗眼中只有黑白二色,他突然明白了什么。

后来沈庄人都说孙豁牙变了,孝顺不说,连说话都变得轻言慢语了。那八条狗,跟在他身后,像一群孩子。

听到有人这样说,陈面白和母亲相视一笑。母亲看不见陈面白脸上的笑,却能感觉到儿子的孝心。

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母亲坐在椅子上,左面黑嘴,右面白牙,后面是陈面白,院里的桃花正迎着风开。

母亲走时,一脸安详。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12期,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主要写人,但文中的“狗”也是不可或缺的陪衬。无论是陈家的黑嘴、白牙,还是孙家的八条狗,都起着折射人物性格、丰富小说内涵的作用。
B.孙豁牙的转变是小说的核心情节,陈面白住在孙豁牙家驯狗,也教育、开导了孙豁牙,使他从一个刻薄寡恩的小地主,变成一个孝顺有礼的人。
C.小说对陈面白的母亲着墨不多,但其作用却十分重要。她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而且也与主人公陈面白的形象相映生辉。
D.在表现陈面白的传奇般的驯狗技艺时,小说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中,多次实写的是他奇异的驯狗效果,虚化的则是他的驯狗方法与过程。
E. 小说首尾呼应,在开篇和结尾处都描写了人与狗和谐共居的温情画面。尤其是结尾以温馨而富有诗意的镜头定格,真挚地表现了作者对桃花源式生活的向往。
【小题2】小说人物陈面白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9 09:2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目前,被称作“环境保护史上最大规模行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已满五个月。期间,督查组共检查了4万余家企业,揪出2万多家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2017年4月开始,环保部从全国抽调环境执法人员,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共28个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并密集通报每日督查结果。
9月起,环保部强化督查迎来“升级版”,针对大气污染频发的秋冬季展开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据悉,新一轮强化督查具体细化到了233项任务,每个城市都有具体清单,完不成的还会继续督查。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化督查和此前的督查又有何区别呢?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表示,原来的强化督查方案,更多关注的是工业企业,这次确定为三个方向——把工业企业稳定达标作为秋冬季强化督查的坚守方向,把散乱污、散煤作为秋冬季强化督查的主攻方向,把错峰生产、重污染天气的应对作为保障方向。
他进一步解释说:“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抽调一批监测人员,对大企业的稳定达标情况进行抽测,还要查处一批超标排放企业;对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要增派特别工作组去帮助督查;遇冬季重污染天气,根据不同的污染通道,也将派出一个或几个特别工作组。”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材料三:
广东省在9市开展为期9个月18轮次的广东省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这是一场高规格、动真格的污染治理攻坚战。100天来,执法人员迎难而上,通过省级巡查与驻点督查相结合、定期稽查与督促整改相结合、面上督查与现场执法相结合、重点城市督查与其他城市自查相结合,取得阶段性成效。
压力传导下沉和执法力度加大的背后,是企业体会到治污压力、政府明确治污责任、社会增强治污意识,带给群众的是部分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对依法治污、法治环保的更多期待。
省环境保护厅相关负责人指出,以树标杆和补短板为导向,打好蓝天保卫战和治水攻坚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这是专项督查的目标所指。专项督查从一开始便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环境质量大的区域或行业的环境问题、群众关注度高的环境问题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环境问题。同时,专项督查的根本目的不是查处企业,而是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通过环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与区域的绿色发展。
随着专项督查的持续深入开展,6个月之后广东“蓝天保卫战”和“治水攻坚战”的成绩单上内容会更丰满,广东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将再上新台阶。
(摘自《南方日报》)
材料四:
9月9日下午,盐城环保科技城举办首届“绿巢”环保创新创业大赛,4个创业团队成功晋级。本次比赛由盐城环保科技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自8月份启动以来,全国有200多个项目在北京和盐城设立的两个创业站报名,经过层层筛选,13个项目确定进入预赛,这些项目中既有院士辅导,也有“千人计划”专家参与。9日的预赛中,13位创业者带着项目进行角逐,接受创业导师和评审团的考评。最终,以从事中低温脱硝催化剂研发和应用的清华大学陈建军博士、自主研发某新型空气净化器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赵竹子博士为首的4个创业团队成功晋级。
(摘自《盐城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被称作“环境保护史上最大规模行动”,发现的问题企业有5成之多。
B.环保部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工作,密集通报每日督查结果。
C.环保部将针对大气污染频发的秋冬季展开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从原来关注工业企业转向新确定的其他方向。
D.环保部强化督查工作重点放在超标排放企业、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冬季重污染天气这几类难题的解决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环保部在全国开展的污染防治督查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强化督查阶段,任务更具体,目标更明确。
B.从山东省环保督查接到的问题举报情况来看,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既涉及工业企业污染,也涉及居民的日常生活。
C.广东省开展的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查取得阶段性成效,企业、政府、社会治污意识增强,环境质量开始改善。
D.专项督查的目的是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但无意中却通过环保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了产业与区域的绿色发展。
E. 首届“绿巢”环保创新创业大赛体现了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这是“环境保护史上最大规模行动”带来的影响之一。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当前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赵元任:“言有易,言无难”
苏金智
赵元任是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枳极的提倡者与实残者。他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又喜欢做科学实验,经常观察天象,青年时代留学海外,与同时代的伙伴们一起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勤奋学习料学知识。大学时代学了数学和物理,研完生阶段学了大量的科学史.在大学和研究生学习阶段,他参与了 “中国科学社”的创建,成为《科学》杂志的撰稿人并长期参与编辑工作。
辛亥革命胜利后,赵元任与血气方刚的同伴们提倡文学革命,认为只有规范祖国的语言,克服方言造成的语言障碍,书写口语中鲜活的白话,才能真正唤起民众,达到实现政治民主的目的。
赵元任一辈子写文章都是写大白话,创作的诗歌也大都是白话诗。他与五四时代提倡“科学”与“民主”的先行者们一道,共同开辟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新时代。他的音乐作品,饱含着对中华民族和广大民众深情的爱,充满着对反动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刻骨的恨。
赵元任把学术研究转向语言学后,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研究,使之在我国成为一门现代科学。他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解释语言现象,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分析语言结构成分,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赵元任用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解释语言现象,主要表现在语音学的研究上,如用物理学的知识解释语音的物理基础,用生理学知识解释语音的生理机制,用渐变音高管、浪纹计等仪器分析语音的音高、音强、音长的性质。他还用化学的一些概念如“化合”“聚合”“离子化”“同位素”等来解释汉语的语法现象。
20世纪30年代初,赵元任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建了语音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办公室共有四大间,在当时东南亚一带属于第一流。语音实验室的建造,从设计到绘制蓝图、购买仪器和各种设备,都由赵元任亲自策划。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赵元任还亲自监督,一边监工,一边做方言调查的准备工作。
赵元任在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样表现出严谨的科学精神。他在美国学习期间,认真学习了和声、对位和作曲等课程,在其后音乐创作实践中严格遵循音乐创作的规律。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成就,被台湾音乐学家刘塞云誉为“五个第一人”:我国第一位能成熟运用西方和声和转调技巧的作曲家;第一位赋予钢琴伴奏特殊表现功能的作曲家;第一位特别重视声韵、词曲密切配合的作曲家;第一位用新诗来谱曲的人;第一位实际深入民间采风,运用民间素材进行歌曲创作的人。
赵元任在语言与音乐关系方面的研究,尤其在语言的声音高低与音乐的关系,词与曲的配合,歌词的读音等三方面都有精辟科学的论述。
赵元任具有完美的高尚人格,他那幽默诙谐的性格常给人们带来微笑与快乐。他经常把工作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工作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在语言研究中写下了多则著名的语言游戏诗,其中《施氏食狮史》至今还为人们所熟知。
赵元任从文字改革领域切入,把自己的终身事业定位在语言学。国语罗马字,是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该方案主要由赵元任设计,语言学专家团队讨论修订。虽然,国语罗马字最终没有成为新文字,但是它对后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与应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对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国内外传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天的贡献。(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于“赵元任具有完美的高尚人格”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元任有严谨科学精神。建立语音实龄时,为保证工程质量,他亲自策划并参与各项工作;在音乐创作实践中,他严格遵循音乐创作的规律。
B.赵元任对中华民族和人民有着深沉的热爱.为了提倡文学革命,赵元任与同伴们开辟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新时代,创作了大量白话诗。
C.赵元任曾写下诸多语言游戏诗文,其中《施氏食狮史》广为人知,由此可见,他不仅热爱工作,还能在工作中发掘人生的乐趣。
D.赵元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改革事业。他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赵元任幼年时就对科学、天文学产生兴趣.青年时代留学海外,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这都为他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B.赵元任支持文学革命,他写文章和创作诗歌大都使用白话,他这样做是出于对国家、人民的爱,以及对反动统治者和侵略者的恨,
C.不论是对语言文字的研究,还是对音乐理沦的研究,赵元仔都在研究过程中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理论进行独特的诠释.
D.因为赵元任在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上都有极深的造诣,所以作者认为,赵元任被誉为“五个第一人”的称号当之无愧。
【小题3】赵元任在文字改革、学术研宄和音乐艺术方面分别有哪些杰出表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电影《流浪地球》大年初一上映,不出意料地占领了春节档票房和话题榜首。这部被称为中国硬科幻开山之作的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作为中国科幻文学最知名的代表,刘慈欣始终探索着汉语表达宇宙、时空、技术的可能性,尝试用科幻抒发当代中国人的豪迈和悲悯。
②有评论家说得颇有见地:刘慈欣的文字体现着“轻与重”之间的巨大张力,他的轻往往来自__________,他的重则来自对中国的贫穷和落后的深刻体验。
③一方面,作为阿瑟•克拉克的仰慕者,刘慈欣一再追忆着《2001:太空漫游》曾带给他的灵魂震撼,希望自己也能追随偶像,引领读者去仰望星空,感受宇宙那如水晶般坚硬、纯粹、透明的空灵之美。另一方面,作为一名长年生活在基层的火电厂工程师,他对中国的贫穷和落后有着深刻的体验,明白在这片土地上,“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出出空灵思想与沉重肉身之间量子纠缠式的戏剧。 
④比如在《中国太阳》里,水娃从赤贫的故乡走向大城市,从摩天大楼外的“蜘蛛人”变成“人造太阳”上的镜面清洁员,最终,与霍金的对话激发了他对宇宙的向往。个体的思想蜕变,寓意着古老农耕民族的觉醒,也隐伏着“轻”与“重”之间的对立统一。人类情感在冰冷的宇宙中得以释放温度,卑小的个体与壮阔的时空实现了联结。 (1)
⑤而最能体现刘慈欣对“重量”感受的,莫过于《流浪地球》。
⑥尽管地球赋予了我们对诸多事物的重量感,但当它被想象无尽星海中的一颗小小行星时,自身却缺少重量感。正是安置在亚洲和美洲大陆的一万两千台行星发动机,让母星59万亿亿吨的质量有了可感性。鲜明的重量感显然能瞬间楔入读者的意识深处。而滔天巨浪漫过城市的废墟,洪水退潮时从摩天大楼的残骸中倾斜而下的道道瀑布,穿越小行星带时流星不断撞击造成的漫天尘埃经年不散……这只是一百代人类将要经历的连番劫难的序章。显然,这个关于“逃逸”的故事以不断“叠印”沉重感为乐事。刘慈欣说,在为命运一点点加速直到它逃出死亡的引力前,我们必先付出沉重的代价。(2)
⑦其实,面对命运的“重量”,中国人早就有向星际求索的表达欲望了。
⑧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拖入了西方主导的民族大竞争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渐成公理。连番的挫败催生了文化革新的诉求,国人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也从此而来。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树起“小说界革命”的大旗,主张通过小说改造民众,包括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在内的科幻小说成为备受青睐的类型之一。光绪二十九年,23岁的周树人为他的科幻译作《月界旅行》写下一篇序言:“作为一种渴望不断进步的生物,人类通过不懈的奋进,努力摆脱着自然的奴役,逐步走向更高的自由。”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人历经磨难才赢回世界的几分尊重,中国科幻也几经沉浮才终于在新千年里结出硕果。当对怪力乱神无感的理论家们寻找着能让人类彼此和谐共处的新思想时,来自山西娘子关的工程师刘慈欣却只想提醒:思考一下灭顶之灾降临时人类该如何逃生吧!(3)
⑨在华夏文学长河中,伟大而浪漫的心灵虽然一次次奏响过生命的律动,创造了众多不朽的篇章,但如何用汉语去表现科学革命之后的时空之广袤、探索之艰辛、定律之奥妙、技术之恢弘,抒发现代中国人的豪迈和悲悯,则是一个多世纪前才出现的全新任务。刘慈欣的写作,正代表了中国作家在尝试承担这一使命时的某种可能性。在这个充满挫折和挑战的过程中,他至少为汉语文学贡献了生猛、奇崛、壮阔的意象,勇毅、果决、进取的气质,崇高、悲怆、庄重的语调,而所有这些共同塑造了他的文学语言质地。(4)
⑩是的,太阳完了,太阳系完了,可是,地球还没完。我们要用笨重可笑、破破烂烂的设备,拖拽着遍体鳞伤的母星,逃向新的家园。请不要问为什么,这就是生存意志的最后表达。

(本文有删改)

【小题1】根据上下文,在第②段横线上仿写一个短语:他的轻往往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中,位置合理的一项是
“这种对生存的焦虑、对进化的执着以及对科学的崇拜,正是近现代中国核心命题在星际尺度上的再表达。”
A.(1)B.(2)C.(3)D.(4)
【小题3】下面对文中材料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流浪地球》上映的轰动开头吸引读者兴趣,引出本文讨论的话题。
B.第④段举《中国太阳》的例子是为后文《流浪地球》的重要性做铺垫。
C.第⑧段举梁启超等人的例子来构成近代中国科幻探索的实证,确有必要。
D.文章末段以一种文艺抒情的笔调,再次强化了《流浪地球》的情感共鸣。
【小题4】有人认为刘慈欣以一己之力为中国科幻文学打开了新局面,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小题5】第⑥—⑨段论述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孙立军:永不停息的艺术实验家
口孙立军(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中国动画学会常务理事)
口冯戎(《艺术评论》记者)
冯戎:你走上动画创作这条道路,最初也是因为喜爱动画吗?
孙立军:我初中时酷爱画画,不爱学习文化课,毕业时听了老师的推荐,考了我们河北省当地的工艺美术学校。当时听说学校天天可以画画,就去读了,专业是工艺美术。那时候我只有16岁,上这个学校对我来说并不轻松。之前想的是18岁高中一毕业,我父亲提前退休,我就可以接手他的工作当工人,所以根本不担心我的工作,但是学了美术还是有一点忧虑,因为这样就不能接手我父亲的工作了。
冯戎:“张嘎”是家喻户晚的抗日小英雄,当时选择这个题材,有什么特别的思考吗?
孙立军:我们的动画剧本非常缺乏,如果我写一个原创,我就准备写我的童年往事,但是谁给你投资?《小兵张嘎》在开拍之前,谢飞老师一句话就否定了这个题材,他说现在拍中国电影,死路一条。拍儿童电影,必死无疑,没人看。拍《小兵张嘎》这种题材的动画电影,死无葬身之地。《小兵张嘎》是我国首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动画电影,这之前我们很多动画都是神话的题材,如果我的这部作品成功了,我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中国没有什么符合人民价值取向的题材不可以逾越。之前,我们更多依靠的是水墨、剪纸、壁画这种语言,这严重束缚了我们的想象。我要回归电影的本体语言来完成这个作品,所以里面的设计都是按照电影语言的基本规律来完成的。
冯戎:要破解我们传统的中国动画学派,首先也是要解决叙事的问题,不能永远是一个戏曲化或者舞台化的叙事方式。那么票房的好成绩真的对于动画电影没有积极作用吗?
孙立军:很多应景产生的一些不俗的票房的动画电影,我认为它首先是一个好事,但这不是我关注的问题,我还是希望通过动画电影,把中国的动画文化、观影文化以及它的艺术品位,真正地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出来。
冯戎:由日本兴起并传入我国的在动画等作品中虚构或架空世界的二次元文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需要遮遮掩掩、与万事万物格格不入、极度小众和边缘的文化了,它业已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网络青年流行文化,那你认为现在中国的二次元文化,能不能有效地成为动画电影发展的动力?
孙立军:二次元文化对我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思考命题,因为动画本身的特征实际上是二次元,包括我们很多艺术也是和二次元有关的。但是,从艺术本身来讲,我觉得我们要谨慎地介入,因为二次元的核心,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快餐式的消费,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系统的艺术体系,它也很难塑造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二次元很多都是一个片段式的即兴的表达,有时候人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面,真真假假自己都会有疑惑。我还是希望动画像其他艺术一样,多给观众,特别是孩子所需要的营养价值。
(节选自2018年第8期《艺术评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立军16岁考入河北省当地的工艺美术学校,因此没办法进入父亲工厂做工人。
B.谢飞并不看好孙立军拍《小兵张嘎》这个题材,在当时可能没人投资,这一题材也不适合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
C.孙立军认为,只要符合人民价值取向,不论是神话题材还是现实主义题材都可以按照电影的本体语言来表现。
D.关于票房对动画电影的作用这一提问,孙立军认为应更关注动画电影在发展中对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小题2】孙立军对二次元文化有哪些认识判断?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