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扯淡
侯德云
岁月是个无情无义的家伙,硬推着爷爷往老龄上去。头发白的已经白了,没白的也快白了。牙齿掉的已经掉了,没掉的也快掉了。爷爷老喽。人总是要老的呀。
爷爷老了老了,老出个毛病。有事没事,爱闲扯个淡,唠唠叨叨,把肚子里的旧货、陈麦子、烂高粱抖落一地,扫不尽。
孙子听着烦。烦就烦你的吧,爷爷不理那个茬,有滋有味地叨咕下去,大智若愚的样子,或者也可以说是大愚若智。
爷爷说:那年,我还是个愣头小伙子哪,参加了游击队。晚上端鬼子岗楼,不知谁,弄出一个响儿,被鬼子发现啦,机关枪哒哒哒,哒哒哒,一个劲地扫。狂得不知姓个啥。狗日的!
孙子懒懒地捡起话头:岗楼端了没?
爷爷沉了脸,摇头:没。狗日的狠哩。死了两个兄弟。那几天,心里就是一个恨!
默了一瞬,爷爷笑:个把月,又去,端了个屁的。炸药包,手榴弹,轰轰地响。出了口鸟气啊。
孙子脸上木木的,半晌,吐了一个问:游击队啥编制?机关还是事业单位?
爷爷凝了怔。
孙子又吐了一个问:企业吗?国营还是集体?
爷爷又凝了个怔,无话。
孙子勾了头,翻一本花里胡哨的杂志,哗哗地响。
爷爷瞟了孙子一眼,接着往下扯:转过年,我参加了八路。嗬,那叫神气!队伍往外一拉,漫山遍野,海啦。打大仗!啥也不顾,劲儿劲儿的,就是一个冲!小日本儿,稀巴啦,举了白旗,降了。
孙子突然抬起头,眼睛一眨不眨:爷,你干掉了几个小日本儿?
爷爷笑,悠儿悠儿的:哪有空儿数哇,大其概说,不下八九十来个吧。嘿嘿。
孙子生了兴致,扔了手里的杂志,嚷:爷,你发财啦。干掉一个,得多少奖金?
爷爷岔了嗓:奖金?没啊。倒是身上让狗日的枪子钻了几个洞。
孙子矮到真皮沙发深处,撇撇嘴:爷,傻了吧你,没奖金干个啥劲儿?不如去唱歌,不如去踢球,一个个全他妈的是大款!
爷爷吼:炮火连天,狗日的打到家门口啦,唱个屁歌?踢个屁球?
孙子一脸不屑:那就去做买卖,就便还能跟日本人搞个合资企业,当个老板多牛气?话再说回来,干啥不比打仗强?死了白死。嘁!
爷爷垂下眼皮,锁了嘴,抬腚下楼,弓身背手,沿大街一驼一驼地走。车嚷人喧,愣是没听见个响儿。
日头撞向西儿,洒一坡血,那景,酷似刚刚了事的战场。
爷爷叹了一口气。停停,又叹了一口气。沿大街一驼一驼地走。
(选自《百花园》)
【小题1】“岁月是个无情无义的家伙,硬推着爷爷往老龄上去。”小说开头的这句话怎样理解?(4分)
【小题2】这篇作品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当今社会,年青一代的观念跟他们的祖辈和父辈之间的差异真是太大了,有如隔了一道无形的沟壑,难以交流,更难以达成共识。年轻人常常把他们的祖辈和父辈所崇尚和遵循的行为规范看成是愚蠢的表现,是毫无用处的垃圾,不值一提。甚至,有时候还不由自主地昂起头来训斥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好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已经在他们心中生了根发了芽,而且不久以后就会开花结果似的。《扯淡》中,“孙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爷爷”对“孙子”的那番“高论”有什么反映?在此基础上,概括作品的主题。(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听蟋蟀歌唱
钱续坤
①听惯了夏夜此起彼伏的蛙鸣,一不留意,蟋蟀的瞿瞿声带着特有的金属质感,在耳边悠然地响起。古来有“以虫鸣秋”之说,这鸣秋之虫远远不止一种,但是屈指数数,恐怕要算蟋蟀最为积极。
②大雁南飞,黄叶遍地,在刈割后的田野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比赛捉蟋蟀,小心地装在用竹篾做成的笼子里,听它们唱歌,看它们打斗,那份愉悦,至今都享用不尽。到了晚上,草丛下,瓦砾间,墙缝中,厨房里,这些夜游的民间歌手,不知疲倦地奉献着清纯朴素的鸣唱,给肃杀的秋天增添了些许生机,使得我们的童年始终充满了欢乐、幸福和憧憬。我那时非常欣赏蟋蟀的“歌喉”,固执地认为那种歌唱比油蛉子要悦耳得多,比纺织婆要动听得多。事实上,那是彻底的谬误,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出自它的嗓子,而是在于它的翅膀。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个像锉一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就能够咿咿呀呀地唱个不停了。
③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神奇。秋夜的蟋蟀,在线装的中国里独具魅力。《诗经·豳风》里记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对蟋蟀的描写完全遵循着它的活动时序。宋朝词人周邦彦云:“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蛩即蟋蟀,古人听蟋蟀鸣叫,好像是劝人机织一般,因此蟋蟀又称促织。乡下的孩子解释蟋蟀鸣唱的歌词为“浆浆洗洗,预备寒衣”,这样的儿歌与“促织”的意思相距不远,只不过不是织布做新衣,而是浆洗旧衣裳,做好过冬御寒的准备罢了。加之秋天总会使人伤怀悲悯,愁肠百结,蟋蟀还往往作为悲秋的载体,宋朝姜夔《齐天乐·咏蟋蟀》词云:“瘐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此词从“愁赋”起,到“更苦”终,满纸尽是凄凉之音,哀婉之语,读来令人怅然万千,慨然万千。
④尽管蟋蟀的鸣叫会引来悲怨愁苦,但还是有人愿意去听它的“哀音似诉”。《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这些深宫佳丽夜夜与蟋蟀为伴,是同病相怜,互诉悲怨,还是排遣寂寞,聊胜于无,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吧。这些宫女与被她们关在小金笼中的蟋蟀,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两样。
⑤蟋蟀不仅仅是悲秋的载体,同时也是乡愁的化身,它在游子的窗前和床下歌唱,在月亏月盈的夜晚歌唱,唱得多少人牵肠挂肚,唱得多少人潸然泪下。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浓浓的思乡之情,也深深触动了作家流沙河的灵感:“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峡那边唱歌/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
⑥我是不会徒生故园之叹的,这也许是因为我没有长时间离开家乡,缺乏那种离愁别恨的故土情结吧。但我生活的地方是个新兴的县城,与生我养我的乡村只有百里距离,我常常有机会回到母亲身边撒娇,或者蹲在村头,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今夜,我与无数只蟋蟀相聚在乡村的一隅,先是轻轻地敲打墙根,尔后屋顶,尔后窗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那声音就像木兰家的织机,细细密密的节奏里,有一种亲切与柔婉,唧唧复唧唧;那声音又像摇着摇篮的母亲在那哼吟,清雅自然,充满磁性,唱得人心里服服帖帖的,似用熨斗熨过,瞿瞿又瞿瞿……
⑦枕着蟋蟀的和鸣入眠,今夜,我一定会做一个甜美的梦。梦中,我也变成了一只鼓噪着翅膀的蟋蟀,在那荡气回肠地歌,在那自我陶醉地唱!
(选自《钱续坤散文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行文思路清晰,“蟋蟀”贯穿始终,先认为蟋蟀是鸣秋之虫中最为积极的一种,接着回忆童年乡村捉蟋蟀的场景,之后认为线装的中国里蟋蟀独具魅力,最后聆听蟋蟀并梦化蟋蟀。
B.第③段划线句子中的“线装的中国”主要指中国的文学作品
C.本文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长句与短句相结合,多用叠词。比如第⑥段中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作者倾听蟋蟀歌唱的种种感受.
D.本文语言朴实直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小题2】作者在第⑤段引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的标题是“听蟋蟀歌唱”,请结合全文探究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

何晓

这个地方是古城西边的张家小院。

小院里有两棵树,一颗是海棠树,另一棵是柿子树。

海棠是百年贴梗海棠,嶙峋的干傲立在用汉砖砌成的花台上,花台在天井里,海棠的枝任性地铺满了整个天井。虽然在天井和街道之间,有两道大门和一间门厅,但过路的人还是一眼就能穿过这两扇开着的厚重的门,看到海棠树上吊满了木瓜一样的果,闻到空气中浓郁的苹果味一样的香。

柿子树的年龄就更长了,树干粗得可以任由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躲在后面藏猫猫——当然,这只是比喻,怎么会有孩子来这里玩游戏呢?这里是后花园,平常时候,没有熟人引见,树的主人是不会随便让人进来的。柿子树上挂着灯笼一样的果,果子高高的密密的。香气嘛,因为树太髙,站在地上的人很不容易闻到。

古城的三千多株名木古树,大都藏在深山古庙里,惟有这两株,张扬地俯瞰着闹市,一副荣辱不惊的样子。就是关于闹市里的这两株树,古域有一句传了几辈人的歌后语:张家院儿的果木子——俏货。

很少有人能拒绝这两棵传奇名木的诱惑,他们总是好奇地进去并在树下站很久,看主人小心地登上人字木梯给邻居摘一个两个海棠作药引,听他严厉地吩咐客人注意不要踩了刚从树上落下的柿子。

很久之后,他们中有人满怀敬意地悄然离开了,也有人急切地想问个明白:“为什么一树好柿子竟不摘啊?”主人的一句“没啥,不想摘”,像禅机一样让人琢磨不透。

于是,就有人去问张家小院的常客、从文物管理所退下来的文物专家老宋,他可是啥都知道的哟。老宋听了,只是笑,却不答。问得紧了,他就说,你晓得,我也有好久没去张家小院了。众人一打听,原来老宋近来喜欢上了摄影,而且专门拍雀子。

大家都不明白,可老宋心里明白着哩。

老宋是张伯的茶友。两人前几十年泡茶馆,后十来年懒得跑了,就把窝点定在小院里。他们喝茶的时候和其他茶客不一样:人家热热闹闹、高谈阔论,他们却像两个闷葫芦,无声无息的,喝茶倒水全凭心领神会。偶尔有几句话,也是关于那两棵树的。

春天,有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坐在天井里的海棠树下,看海棠花像火苗一样绽放成一团火球,牵住所有过往行人的眼睛:夏天的时候,他们在天井旁的街沿上,看海棠花落,看海棠的叶子变着花样地绿,看米粒一样的果子一天一天长大;秋天的时候,他们把据点搬到后花园,花园中央是柿子树,东面是走廊,其它三面是梯形花台,花台上摆了近千件盆栽。在树下有一张小几两张躺椅,都是明朝的,家传的。几上的茶具和烟灰缸, 都是清朝的,自然也是家传的。然后半躺半坐,看满树的柿子一个一个地转黄,看雀子一只一只地飞来;冬天,依然是一样的桌椅一样的茶具,但却必须搬到走廊里,因为雀子多起来了,雀子粪就下雨似的往下落。

老宋最后一次去小院那天是十月底。还只是深秋,但雀子已经很多了,老宋和张伯不得已只能提前到走廊里来喝茶。

老宋说:有203只。

张伯说:十姐妹来了,你眼睛不好,没看到。

十姐妹是一种只有拇指大的雀子,喜欢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停在高高的枝上,很容易被忽视。

张伯说:我要把西北角的花送出去,你有没有朋友要?

老宋说:那是你儿子专门给你栽的,红唇碧玉兰、夏素、白花春剑……都是名品哟。

张伯说:我要栽一丛竹子。这城里雀子能歇脚的地方不多了。

老宋说:你们张家一辈比一辈固执。

老宋于是就走出了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从那之后的整个冬天,他都在小院旁边的中天楼上喝茶。中天楼高出四周的民居一大截,隔着十几米,正好可以看到张家小院里的那棵柿子树。老宋每天从早到晚地守在楼上,怀里抱个长镜头照相机,翻来覆去地给那棵柿子树拍照。有人把这事说给张伯听,张伯听了,一句话都不说。

来年立春那天,在古城的广场上,一下子摆出了一百多张巨幅照片,照片上只有结着果子的树和树上的雀子。

这是古城有史以来举办得最成功的一次影展,不仅古城的人来看、市上的人来看、省上的人来看,连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的那个漂亮女主持人都来了。女主持人要采访摄影师老宋,老宋却要求人家把镜头对准照片上的柿树,和照片旁的解说:树上的果子是留给雀子过冬的。

古城人好像解开了一道谜,却又好像面临更多的谜团,对张家小院的敬重里,多了几分亲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张家的两棵传奇古木,渲染了小院的庄严与神秘,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
B.文中画线处连用六个“看”字,既照应了上文“无声无息”的喝茶状态,又描绘出二人一年四季赏树看鸟的专注与持久。
C.张家世代相传的固执和不懂变通,让老宋觉得再去也没什么意义了,不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因此他走出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
D.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叙述节奏舒缓平和,将丰沛的情感借助娴静的笔触娓娓道来,自然流畅,引人思考。
【小题2】文中老宋和张伯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生一世”中的语文问题
戎国强
“说要爱你一生一世的男人,最后和你离婚了,算不算说谎?”这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新生选拔考试的一道语文试题,被一些学生称为“奇葩试题”,引起激烈的讨论。
《钱江晚报》昨天报道此事后,在读者中也引起讨论。从转载这一报道的公众号上网友的留言可以看到,争议集中于两点:一是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二是拿这样的题目来考试是否合适?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该题的正确答案不被人们所认可,那就是说人们认为该题确实过于奇葩,就不适合拿来用作考题。
这是一道语文试题,它的“语文性”在哪里?首先在“说谎”二字。要判断“一生一世”是否说谎,先要确定“说谎”的定义,然后用这个定义去衡量那个“男人”的行为——不但要掌握词义,还要会运用词义。该题假设的情景对考生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基础知识薄弱的,或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思维能力较弱的,都容易被“一生一世”带到沟里。
所谓“一生一世”,婚恋行为是人生现象或者说是社会现象,在这道试题里,它是考生的思考对象;它要求学生了解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又能清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道试题包括了语文课的核心内容: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能力。这里要强调的是,语文能力不仅仅是掌握了词语、词组等语言材料,也不仅仅是组合材料的原则即语法;语言能力更是运用语汇、语法进行思考、思辨、表达的能力。因此,从语文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是一道成功的语文试题。
从考生角度来考量,这也是一道好试题。浙大是一所研究性大学,竺可桢学院则从已经被浙大录取的新生中选拔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尖端的研究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很强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的核心,不就是思考能力吗?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实质性问题,如何排除各种干扰找到研究方向、确定思路,这是研究型人才的核心能力。
具体到这道试题,就是看谁能够从婚恋问题的表象中把握语文试题的核心问题。《钱江晚报》的报道提到浙大中文专业女生蒋同学——她说:“离婚有很多种因素,不一定代表着夫妻双方不爱了。”这个回答,清楚地表明,蒋同学思路清晰概念清楚,表达周密——她能够分辨“爱”与“婚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依据她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能力,是研究型人才所必备的。
就在大约十天前,有文章质疑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大一部分被消耗在这类非语文的问题上,对语文教学的专业性研究探讨就无法深入。从这个角度考量,竺可桢学院的这道语文试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提醒:守住专业立场,才有专业价值。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作者认为这道非常奇葩的试题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伯
刘家玉
小徐虽十分聪慧,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到外地打工,又吃不得苦,无奈,只好投奔时任东佳集团总经理的三伯。小徐认为当总经理的三伯为侄儿谋一官半职,找个干活少、挣钱多的差事,应该说是小事一桩。
中午下班,三伯听说侄儿来了,特地赶回家共进午餐。小徐见三伯一家忙得风风火火,上酒上菜,边吃、边喝、边聊天拉家常,伯父伯母问这问那,还连连叫他吃酒吃菜,一家人的盛情,使得小徐很不好意思。
饭后,伯父问小徐:来三伯这儿,有事吗?
小徐回答:三伯,我书不读了,父亲又不在人世,想找您安排一点事做做。
不料伯父和霭的面容突然换上严肃的面孔,说:侄儿啊,找我安排工作,你除能认得几个A、B、C的字母,还能干什么?你还是回去照顾你母亲吧。说罢,三伯再也没有其它言语,当即乘专车走了。
小徐见三伯不帮他,只得无助地拖着比挂铅还重的双腿回到家。
妈妈看到回来的儿子,疲劳的眼神顿时亮了许多,她为儿子的前程喜出望外。
妈妈问:孩子,三伯怎说的?……
小徐张不开嘴,满眼的泪水,夺眶而出。
妈妈感到被人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不由得打了寒战。希望的风筝线断了。
儿子的出路在何方?
妈妈擦去泪水,挺直脊梁骨,说:“儿子,不要哭,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妈妈心里在流泪,怨丈夫未把小孩抚养成人,竟独自离去。
妈妈没有忘记丈夫临终前,在病榻上一手拽着儿子、一手拽着自己,生死离别,难舍难分,期待的目光盯着母子俩……
母子连心,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压着似千斤重担的妈妈,昼夜难眠。
妈妈认准一个理:世上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农家人就想农家人的办法。
霜前冷、雪后寒,小徐品尝过日月艰辛、世态炎凉的滋味,决心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创业。他利用农村的原料,搞食用菌栽培、开发及研究。
他认准食用菌的前景,百折不挠。
小徐创业终于成功,自学大专函授毕业,被市委授予民营企业专家称号。
小徐大学毕业、创业出成果的喜讯,迅速传遍左邻右舍、长辈、平辈、同学,上门祝贺,络绎不绝。消息传到三伯的耳朵里,三伯随手回书。信中说:
小徐侄儿:听说你函大毕业、苦干有成,被授予民营专家称号,我甚为高兴。我全家向你表示祝贺。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才能有竞争力。其余不多说了,如果我当时只仁慈地给你一个饭碗,你就不会奋发读书与艰苦创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小徐看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
不料当年创业时主动借钱给他的债主告诉他说:你欠我的债务不用还了。那钱是你三伯经我的手暗中资助你的。
小徐这才知道:他三伯当初不帮安排工作,是激励他读书、创业的恩人。他回到家中,把三伯的信,恭恭敬敬地珍藏了起来。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三伯没有帮助小徐安排工作,要他“回去照顾你母亲”,是希望他先尽孝,再就业、创业。
B.小说细节描写很成功,比如“拖着比挂铅还重的双腿回到家”,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极度失望后的沮丧、无助。
C.小徐看了伯父的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说明小徐创业成功之后,不再崇拜伯父,并表达了对伯父的怨恨。
D.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构思技巧,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制造了悬念,突出了三伯这一人物形象。
E. 小说对小徐的创业过程一笔带过,写得过于简略,不能突出创业的艰辛,影响了小说主题的表达。
【小题2】小说在刻画三伯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塑造小徐妈妈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试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伯,可是小说描写三伯的笔墨并不多,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小说

话匣子

精品店里摆卖的东西都非常漂亮雅致。

“看了好喜欢。”曾素媚微笑地和陪她一起来的何雯丽说:“几乎每一个都那么好看。”

她说的是眼前那些设计新颖、雕刻精细的小匣子,想像着里边收藏着一个个不同但华美而醉人的梦。

何雯丽颇有同感:“真是,看了果然叫人眼花缭乱。”

“不知道要选哪一个?”曾素媚小心地摸了这个,又抚了那个。

包着透明塑料薄纸的小匣子,沉默地排列在干净的架子上,等待被人喜爱。她们已经在精品店里走了三圈,何丽雯没有买东西,她只是听见曾素媚提起要到这里来,下班后刚好没事做,便跟着来当观光客。这时她已经有点倦意,便建议道:“就看你是买来做什么用的?”

“想收点东西。”曾素媚打开其中一个雕工精美的木制小匣子,有一阵清淡的香味飘出来:“啊!味道真好。”

“是啊,就这个吧。”何雯丽赶快替她做决定:“匣子是檀香木做的吧?”

天快暗了,刚走过来的时候,像要下雨,何丽雯不愿意再耗时间,反正不是她出钱,曾素媚买到好或者不好的东西,都与她无关。

“这匣子不错,淡淡的木头色。”何丽雯在找优点。

正好说到曾素媚的心坎里:“我就喜欢它的淡,绚丽或者璀璨,都不耐看。”

木雕的淡色匣子,放在曾素媚的床边,本来说要收藏一些东西的,但里头却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不过那盖子是时刻都合上的,还加了一把小锁头。

出来工作两年多,曾素媚已经明白社会和学校的差别。单纯和复杂是不能够划上等号的,单纯的人要在复杂的社会上行走,有很多困难等待被克服。

尤其在人性的丛林中,要了解一个人,不比喝一杯水。许多看起来和气善良的人,在涉及有关利益的斗争时,出卖是理所当然的行为。

每天晚上,曾素媚把精致漂亮的匣子打开,把所有心里的话都吐在里边,像一个人吃不下的东西都呕在盆里,然后拉水冲掉。而她说完话则把匣子盖上,并且还装个看起来稳固但不相称的锁头。

临睡前,她总要探看一下,锁头锁上没有?

甚至用手探测一下,才能安心睡觉。

何丽雯有一次问起:“上回你买的那个匣子呢?收藏了什么?”

她顾左右而言他,因为何丽雯这个名字也被她收藏在里面了。

一个漂亮的话匣子,但她非常担心被人偷走,万一打开来,无论谁听到那些话,都会对优雅秀气的她改观。

她有时做梦,会听到她的话,从匣子里边跑出来,都是一些骂人、气怨和埋怨的话。

在这个时候,房间的空气似乎有一种不太好闻的气味,那并不是匣子原来的清清檀香味。

【小题1】小说极力渲染“小匣子”的精美,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2】注重铺垫是本文的又一特点,从文中找出至少两处起铺垫作用的语句。
(1)
(2)
【小题3】“单纯和复杂是不能够划上等号的”在作品中的意义是什么?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善于设置悬念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情节就是在悬念中不断推进的。
B.“她总要探看一下,锁头锁上没有?”的细节,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
C.“优雅秀气”的外在形象与飘着清淡檀香味那只精美的木匣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
D.作者用一种带有优雅式的讽刺手法揭露了人的某一方面丑恶的习性。
E.作品所体现的人性的虚伪累加起来就是一种奸诈,令人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