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风眠:一卷20世纪艺术百科全书
郭珊
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19岁赴欧游学,曾担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校长,也是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他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家,如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等。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抗战的滔天洪流,“文革”的牢狱之灾,远走香江的韬光晦迹,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林风眠见证了百年来民族文化所遭受的困厄与磨难、“中西融合”所历经的波折与流衍。诚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言:“林风眠是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能看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同乡挚友林文铮曾用“痛苦”一词来概括林风眠毕生创作的基调。林风眠的艺术具有一种“罕见的苦味”(许江语),发源于命运开篇一抹寒凉的底色——幼年时,母亲与人私奔未果,险被宗法私刑处死,后被卖到他乡,再无音讯。他因此大病一场,卧床半年,变得沉默寡言。
1919年底,林风眠赴法勤工俭学。在欧6年,林风眠游学于法、德,曾先后投师于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柯罗蒙工作室。
1924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林风眠的作品引起轰动,尤其是高2米、长4.5米的油画巨作《摸索》。当时中国《艺术评论》的报道称,“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从荷马、耶稣到托尔斯泰、歌德,“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皆有摸索奥秘之深意”。这幅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的作品,据说只用一天时间一气呵成,深得学界泰斗蔡元培的器重。
1926年,在蔡元培的提携之下,未满26岁的他被聘为北京艺专校长。两年后,又赴杭州出任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首任校长。执掌中国南北两大美术阵营的十年时间里,林风眠在中国艺坛一举成为众所仰望的风云人物,一度被称作“艺术界的胡适之”。在主持校政上,他抱定“为中国艺术界打开一条血路”的决心,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在北京,他力排众议,邀请当时被正统国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来校讲学,又大胆将裸体艺术引入教学;在杭州,他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毫不避讳地延请与己观点针锋相对、强调国画独立性的潘天寿任教,颇具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的风范。在社会活动中,他更矢志以“我入地狱”之精神,将美术作为开启民智、移风易俗的利器。他撰文、作画怒斥政治腐败,在白色恐怖下掩护进步学生;他发起、组织了以“艺术社会化”为宗旨的北京艺术大会,主办西湖博览会艺术馆;1928年,他在杭州牵头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发出了“集中全国艺术界之新力量”“促成新时代艺术之实现”的豪迈新声。
抗战爆发后,经历迁徙、并校、学潮和辞职等一系列风波,林风眠将妻儿安置于上海,辗转浙、赣、湘、云贵及香港、越南,避居重庆,从少年得志、才彦环绕的艺专校长猝然跌入残山剩水、乡野民丛,由此迎来了一生由显转隐的分水岭。林风眠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不喜欢“照相式刻板与平俗”,理由是“在艺术的价值上是微细的”。他将精力集中于宣纸彩墨创作,偏爱风景、花鸟、仕女、苗疆与戏曲人物等“小众”题材;在技法与材质上,他打破油画、水粉、国画等边界,探索方形构图、瓷绘笔线、空间糅合、光线透视、色墨层叠等形式构成,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
1977年,林风眠在叶剑英家族帮助下被批准出国探亲,赴巴西探望阔别20年的妻女,此后移居香港。客居香港的10多年间,林风眠先后在日本、法国、香港、台湾成功举办个展。1991年7月,林风眠突发心脏病入院,绝笔之作是应邀为“傅雷纪念音乐会”题字。一个月之后,一代宗师长眠香江。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
相关链接
①在香港,林风眠听闻有爱国华侨愿意捐款在其杭州故居建纪念馆,他婉言谢绝,表示愿将资助之经费,用于培养青年深造。有人建议将款项命名为“林风眠奖学金”,他说:“那就应该从我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钱来,不能占个空名。”
②许江用细腻的文字为林风眠描绘了一幅“永恒的肖像”:“鼻梁之上立着圆拱顶一般的隆光引着你潜入他的内心。”“这眼中有火,而双唇却又似冰一样的沉默。”林风眠仿佛知道“那悲惨而恢弘的命运的意义”,“他从孤寂中产生对孤寂的爱,并把这种爱化作艺术的烈焰,温暖着他的时代和人间”。
【小题1】(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幼年时,因为家中的一段痛苦经历,他的艺术创作从早期就带有一种“痛苦”的基调。
B.林风眠的作品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引起轰动。
C.林风眠担任北京艺专校长后,又赴杭州出任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首任校长,因而,他拥有了“艺术界的胡适之”的美誉。
D.林风眠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林风眠是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许院长的话既点题,又暗含林风眠的命途多舛和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艰辛。
B.林风眠深受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举办学思想的影响,邀请当时被正统国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来校讲学,后来又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
C.林风眠一生由显转隐的分水岭是抗战的爆发。他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认为写实主义在艺术上没有价值。
D.林风眠婉言谢绝爱国华侨捐款在杭州故居为他建纪念馆,拒绝将所捐款项命名为“林风眠奖学金”。这表明他不图虚名,甘心默默无闻。
E. “他从孤寂中产生对孤寂的爱,并把这种爱化作艺术的烈焰,温暖着他的时代和人间”。意思是时代让林风眠变得消沉、孤独和绝望。
【小题3】(小题3)林风眠的人生经历丰富、坎坷,但也正是这样一种不平凡的人生境遇造成了他优秀的艺术品质。林风眠的经历与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有何关系?请简要概括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4 08:0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杠头“哭树”

郭震海

周末归乡,刚一进村,就看见老杠头坐在地上哭,这个可爱的老头越来越像个老顽童,哭得呜呜的,长长的鼻涕拖着地。

这个老杠头,一辈子爱抬杠,认死理,在村子里,乡亲们都喊他“老杠头”,越喊越响亮,具体真名是啥,就没有几个人理会了,不过,老杠头的抬杠不是无理争三分的胡闹,而是坚持真理。所以老杠头的抬杠常常不被人厌,反让乡亲们爱。

“哭啥呢?”我问他。

“他们凭啥要杀树!凭啥啊?”老杠头哭得呜呜地说。

七十多岁的老杠头真的老了,就在他抬头面向我的瞬间,我看清了那是一张布满沧桑的脸,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雕琢得满是沟壑,像一株历经岁月洗涤的柿子树。

“要修路是好事,他们要杀老槐树,都长几百年了,你看就那棵,就那棵!”老杠头哭着边说边用手指给我看,“我小的时候就这样粗,都几百年了啊!”

其实我知道那棵老树,枝繁叶茂,不是很高大,但很粗壮。老槐树也是整个村庄的标志,更是一个乐场,夏天的夜晚,成人习惯坐在大树下说笑,孩子喜欢在大树下嬉闹。老槐树下洒落着一个村庄里几代人的欢乐,难道真因为修路要杀掉这棵老树吗?听老杠头这样说,我的心里也顿时升腾出丝丝缕缕的疼,

“这是你家的树吗?”

“不是!”

“不是你家的树你凭啥去管,别人都不管,你为哈要管?快起来吧,地上好凉的!”

“你这没良心的,才进城几天就忘了本,你这没良心哟——”。

老杠头又开始哭,边哭边骂我没良心。

其实我是故意这样问他的。大家都说,这棵树是老杠头的祖上栽下的。我这样问是想证明这树确实与他无关。也想明白,他的哭泣,不仅是为了自家的树,落下的泪水是给全村人共有的树。

老杠头爱树,更痴迷栽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栽树,只要农闲就栽树,一直坚持到老。村庄西边的一面坡栽满了,他也老了,上了年纪的他就开始护树,儿女各自成家后,老伴也去世了,孤身一人的老杠头为了方便看护那些树,就在山上修了一间小房子,一年四季和树在一起,护着一坡的树成长。

据村里人说,老杠头有个很厉害的绝活儿,如有人去偷杀树,他一声长长的口哨,能唤来一群狼,吓得偷树者满山逃窜。更有村里人说,山里的狼对老杠头而言就像他养的狗一样忠诚。真假不得而知。前年,老杠头在山上跌了一跤,跑不动了,村里的干部劝他下山,老杠头不从,最后,村干部不得不召开会议形成规定,此后派出村民轮流护林,老杠头这才答应。

要说村庄美,美在望得见青山,美在看得见绿水,更美在因为有了像老杠头这样可爱的村庄人,对他们来说,人活着,金钱和利益不是首位,只要有利于整个村庄、有利于后代子孙的事,他们都会去做,夏季的清晨,倘若有人发现昨夜风雨,山上有落石落在村里路中央,不用谁去吩咐,第一个发现石头的人自己就把石头搬走,为的就是不让第二个人途经时绊到脚,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仿佛理所应当,

村里要发展,需要修大路,规划的时候路与村中的老树发生了冲突,是保树还是修路,百姓众说不一,老杠头听说后就去找村干部,他拿出当年抬杠的架势,态度很坚定:护树。其实,村干部心里的想法和老杠头一样,即使大费周折、另行规划也要护住这棵百年古树。不过,他面对老杠头开了个玩笑说:“修路是为了一村人富,为了全村人都能奔富,所以大家都同意杀树。”老杠头一听就不干了,说:“你个小兔崽子,小的时候你被蛇咬,不是我给你治你能活成,你这个没有良心的小兔崽子……”

老杠头骂,村干部嘿嘿笑,老杠头骂够了走出村干部家,像个孩子似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哭开来,谁也劝不住。

有村民从哭泣的老杠头身边经过,就开玩笑说:“老杠头,你亮出口哨绝招吹几声,让狼去咬村干部那个不是人的,看他还敢不敢杀树!”

“吹吹吧,说不定村干部听到你的口哨声,就吓得不敢出门了呢!”另一个村民说。在村庄里,大家都喜欢和老杠头开玩笑。

老杠头呜呜地哭着说:“已经吹不来狼了,这些没有良心的狼崽子呀,过去一吹就到,现在都跑哪去了呢,这些没有心肝的……”

老杠头哭着说着,就从哭树改成了哭狼,老杠头老了,为了保住一棵老树,抬不动“杠”的他选择了哭泣。

那天,我站在原地许久,望着坐在地上哭泣的老杠头,我总感觉,老杠头的哭泣是为了一棵老树。老杠头的哭泣也不仅仅是为了一棵老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老杠头的“哭”开头,以老杠头的“哭”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制造了悬念,还为全文烘染出一种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气氛。
B.老杠头的口哨现在吹不来狼了,是因为狼崽子没良心了,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隐喻着人心不古与善变,以及村庄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C.小说中写“我”同老杠头的一段对话,以“我”的忘本和没良心来反衬老杠头对树的痴爱和对护树的较真态度,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
D.老杠头的“哭”表面上是他对现实生活及环境变化难以接受和适应,深层次上则表现出他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习惯等的执着与坚守。
E.老杠头居住的村庄不仅美在环境─青山绿水、空气澄澈,而且美在人情─人们淳朴、善良、恋旧,然而,现在这一切在老杠头看来正在发生着变化。
【小题2】小说中的老杠头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老杠头“哭树”的深层原因包含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小说留有悬念,其结尾应该是老杠头的“哭”阻止了杀树,也有人说不可能阻止杀树。你赞同哪种结尾,请结合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代报人成舍我
①成舍我,著名报人与新闻教育家。成舍我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冠军级”人物,他不仅保持着“从业时间最长”、“创办媒体最多”等若干纪录,还有着“为办报受挫最多”的名声。
②“舍我”语出《孟子》,解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又解为“舍小我,为大众也”。成舍我的父亲曾因同情革命党而被捕入狱,后经记者朋友主持正义,赢得舆论支持,才获平反出狱。这使年幼的成舍我初识报纸新闻的力量,也激励他立志要做一个方正的新闻人。
③17岁的成舍我在安庆《民岩报》当记者,后赴上海。在上海报端发表的文章,深得***,与张宗昌有旧)面前求情,请予营救。孙宝琦当即亲自到张宗昌家说情。张宗昌碍于情面,令副官送成舍我到孙宝琦住所,附纸条一张,上写“兹送上成舍我一名,请查收”。孙也回复一纸:“兹收到成舍我一名,谢谢。”成舍我回忆此事时说:“在我被捕后的最初十几小时内,北京城中,几乎无人不相信我的命运会与邵、林两先生一样。有些特别关心的朋友,还等在天桥刑场附近,准备对我做最后的辞别。”
⑥1927年,成舍我在南京创办《民生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中,批评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 1933年因报纸披露特务组织内幕,成舍我被宪兵队拘捕,后又因不承认“伪满洲国”言论,他的报纸被勒令停刊三天。
⑦1934年5月,《民生报》因一篇揭露国民政府官员贪污案的报道得罪行政院长汪精卫,汪下令封了报社,并拘捕了成舍我。成舍我被保释出来后,汪精卫托人捎话说只要成舍我写一封道歉信,便准予复刊,还说“新闻记者和行政院长碰,结果总要头破血流”。成舍我执拗地答“我相信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因为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不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因为“新闻记者可以坚守自己的主张,保持自己的人格;做官则往往不免朝三暮四,身败名裂”。此言在新闻界流传久远,影响深远。
⑧成舍我对人宽谅,富有人情味。成舍我曾聘《中央日报》采访部主任陆铿为《世界晚报》驻南京特派员,陆铿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要辆代步的车。成慨然应诺,将自己的美国产新轿车给陆铿。某日早上陆铿坐在车上途经某汽车站时,见成舍我在站台挤公交。陆铿忙叫司机停车,带上成舍我。陆问成:“何必自苦乃尔?”成答:“既然你采访需要用车,当然归你用,新闻第一嘛!”陆铿晚年回忆时慨叹:“世界上有几个这样的报老板?”
⑨成舍我当年在台湾创办学校的钱是他用住房抵押贷款和向朋友募集的。1956年他在学校典礼上说:“我以年将六十岁的老人身份保证,我一定将我未来的生命,全部贡献给这个学校。”他实践了这一诺言。1986年,学校的基金和不动产竟然一举全部捐出,这一豪举,深受社会各界敬佩。
⑩成舍我生命的最后岁月,每日用颤抖的手频频书写四个字——“我要说话”。学者刘家林评论说:“这是舍我先生流露出来的心声,也是他毕生志业之写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只有“真正超然,代表最大多数人民说话的报纸,才能充分发挥舆论权威”,“我们认为‘超然’的可贵,就因它能正视事实,自由判断,而无任何党派立场”。 (《成舍我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②成思危在怀念父亲成舍我时说:“记得他在桂林办学初期,学校就设在郊区瑶山脚下的几间茅屋里,桌椅板凳都是他设法借来的,他还几乎每天都要步行到市内去筹建新校舍。”(《成舍我:报业托拉斯》)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成舍我幼年时,其父亲被捕入狱,因为记者朋友的帮助,才获平反出狱,这一事件使成舍我决定去北大学习,做一个方正的新闻人。
B.成舍我在北大半工半读,一方面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成舍我对学习的热爱,尽管晚上上班极辛苦,他却从不缺课。
C.成舍我为了聘陆铿为《世界晚报》驻南京特派员,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美国产新轿车给了陆铿,这说明他从不把个人利益放在心上。
D.全文按时间顺序,截取了成舍我办报和其他方面的几个典型片断,真实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报人的办报精神与个人风采。
E. “我要说话”是成舍我毕生志业的写照,他不仅自己敢于“说话”,而且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教育他们将来要敢于说真话。
【小题2】成舍我作为一个“独立办报人”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传记文多以概述为主,而作者在第⑤段却浓墨重彩地详写成舍我被捕的前因后果,请结合材料说说作者的用意。
【小题4】成舍我作为一代报人,具有哪些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手杖

京夫

要不是两个小孙子舞着它格斗,我倒忘了它。我不禁心一动,我仿佛看见他倔乎乎地扭转身子,生气地头也不回,不屑一顾那些东西,一边走,一边喃喃地说着。他就是那种人!

一九七四年秋,我被不明不白地遣往一个山区小县,住进了一所干休所。一天早饭后,我正为柴发愁,忽听院内传来卖劈柴的吆喝声。我急忙出门,见一老者,担着柴担,站在一条线儿的秋雨中。破烂的黑夹衣,前后心全湿了,紧贴在身上。从破帽漏下来的雨水,顺脸上深深的皱纹往下流,在下巴那儿成为小瀑布,跌落到胸前。他正扬着皱巴巴的脸,用一双被雨水模糊了的深陷的眼睛,对我的门望着。

我走过去,想帮他把柴抹下来。

“你闪开,又是泥又是水!”他说,走向台阶,把担子一闪动,一头落了地,脚一蹬,抹下一捆来,又一转身,一仰身子,放下另一捆。他把扁担靠好,摘下那沉重的草帽,用瘦骨嶙峋的大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眯缝着眼睛,开始打量起我来。端详许久之后,咧开没牙的嘴,笑了。

“你坐下抽支烟吧!”我把一个小凳放在他脚边,递了支烟过去。

他没有接烟,从靠在墙上的扁担上,解下一个破布口袋,走到小凳前坐下,解那口袋系儿。“有煎水吗?”

我倒了一碗开水给他。他大张着没牙的嘴,像喝粥那样,把一大碗泡馍,连汤带水灌下肚,“下苦人,铁疙瘩进肚都能克动。”“灶上没柴了吧!你住这地方,路难问,拐了好多弯儿。”

我明白了,他是专为我送柴的。这位耳朵不好的瘦老头,怎么会知道我呢?

我留他吃饭,他摇手谢绝。我把一张五块钱的钞票给他,他迟疑了,我摇手让他不用找回,他考虑了下,接着了。他扛着扁担又没入秋雨中了。

谁知,过了半点钟,他气喘吁吁进了门。化却从贴身的胸前口袋里掏出三张一元的人民币,压平放在桌上,匆匆出门走了。我久久地注视着他的背影,忘记了自己也站在雨中。

那担柴快烧完时,他又担柴来了。他的柴担上吊着一根白木拐杖,挺别致。他解下它来,说:“我来迟了,叫你栽了跤,要紧不要紧?”

我奇怪,五天前,我在渠沿,跌了一跤,三十里路外的他,怎么会知道呢?

他大约看出我的疑虑,说:“你做啥我都知道,谁都知道哩!你栽了跤,压着了几棵菜苗,你坐在地上扶苗儿,我知道,谁背你回家,我也知道。这年月,很多领导都说套话、空话,你不说,你总是说百姓吃不饱,做活太重了,你当我不知道,知道哩!”他把那拐杖郑重地递给我,“以后你出门把这拄上,羊奶木的,甭看不搭眼,它挺实着哩,夜晚我才削好煨干,你看高低行不行?”

杖是用一根连根的羊奶木做的,柄上烙着许多小梅花,柄端有一点红,仔细一看,是一颗小小的红五星,虽然刻得不甚对称,但精心刻雕的功夫是看得很分明的。手捧手杖,我仿佛看见同龄老人,神态肃然地就着如豆的油灯,眯缝着双眼用一把小刀,一刀一刀刻着,用没牙的嘴唇,鼓起来,吹去那刻下来的木屑……

他每隔十天来一次,不管阴晴寒暑。大约过了几个月,我接到通知,要我限期回到北京。我想送他一点钱,一些衣物,要他将养身体,又怕惹他生气。临行前,特意拜托我的邻居——一个新近由当地重新起用的干部,将东西转送给他。

到北京已经两个月了,渐渐把他淡忘了。偶尔见到这手杖,我想到他,想到他送我的东西。我把那手杖从孙儿手里夺过来,像抚摸被人委屈了的孩子一样抚摸它。正当我遣散顽童,手捧手杖,独立夕阳下的庭院出神时,小孙儿怀抱着一件包裹,小乌似的飞到我跟前。

“爷爷,老家寄来的!”

我赶紧把包裹接过来,打开了。这是我留给他的东西,由拜托人附上一封信。

信里告诉我,我的同龄人,拒不收受我的钱物,而且还生了气。他只得将原物原款寄回。他委婉地传达了同龄人的话:全国像我这样的老汉有千千万万,全国的庄稼人更多,他能给每个人这些东西,这些钱吗?他现在在北京任上,担负那样的重任,只要把庄稼人搁存心上,这比金子银子都贵重!

不知什么时候,我把这柄手杖紧紧地贴在我的胸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由手杖引出一个人物,可以引发读者猜想“他”是怎样的人,阅读者会有探究欲望。
B.小说运用了大量篇幅写人物对话,非常注重语言的个性化,使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同时也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C.小说运用细节描写手法,详细描写了手杖顶端的小红五星,并描写“我”想象老汉精心雕刻红五星的情景,意蕴丰富。
D.小说写“我”从孙儿手里夺过手杖,“像抚摸被人委屈了的孩子一样抚摸它”,表现了“我”对手杖被小孩玩弄的恼恨。
【小题2】小说中的卖柴老汉主要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手杖”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从主旨、情节两个方面陈述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之外,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海外留学生回归本土职场不利因素”的一项是(    )
A.对国内就业形势要求不了解,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
B.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渠道等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
C.海归人才对国内企业需求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
D.国内高校水平提升,海外留学生与国内高校毕业生同台竞技,优势不明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他们更多的是为海外精英回归祖国做出积极的示范作用,但在科研上已经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了。
B.在海归人才求职的过程中,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学生认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他们首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全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小题3】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我国应当怎样更好地吸纳海归人才?请分条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