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结 局    (阿根廷)博尔赫斯

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半睁眼睛,看到倾斜的芦苇编的天花板。另一间屋子里传来吉他的弹拨声,仿佛是拙劣透顶的迷宫,音符无休止地纠缠在一起然后又解开……他点点滴滴地回想起现实,回想起再也不能改变的日常事物。他并不惋惜地瞅着自己大而无用的躯体和裹在腿上的粗羊毛斗篷。窗户栏杆外面延伸着下午的平原;他睡了一觉,但天空仍旧很亮。他伸出左臂摸索,拿到了小床脚旁的青铜铃铛。他摇了一两下;门那边仍旧传来平淡的吉他声。 弹奏的是一个黑人,一晚以歌手的身份出现,同另一个外地人比赛对歌。败下后,他仍然常 来杂货铺,仿佛在等人似的。他拨弄着吉他消磨时光,可是不再唱了;也许对歌失败使他泄 了气。街坊上已经习惯于那个不招惹是非的人。雷卡巴伦是杂货铺老板,他忘不了那次对歌 的事,因为第二天他搬动几大捆马黛茶时,身体右侧突然动弹不得,话也不会说了。我们往 往为小说人物的不幸一掬同情之泪,结果我们自己的不幸更伤心;然而倒霉的雷卡巴伦却不 自怨自艾,他像以前忍受美洲的严峻和孤寂那样忍受了半身不遂的事实。他像动物一样只顾 目前,现在他瞅着天空,心想月亮的红晕预示着要下雨了。

一个带印第安人特征的小孩(也许是他的儿子)半推开门。雷卡巴伦的眼神问他有没有 主顾。小孩心领神会,打手势告诉他没有:那个黑人不算数。躺在床上的人独自待着;他用 左手抚弄着铃铛,仿佛在施什么法力。

夕阳下面的平原有点虚幻,像是梦中所见。地平线上有个黑点起伏波动,越来越大,原 来是个骑手,朝杂货铺,或者像是朝杂货铺跑来。雷卡巴伦看到帽子、深色的长斗篷、白花黑马,但是看不清骑手的脸。他终于减慢速度,让马小跑着来近。在一百六七十公尺远的地方拐了弯。雷卡巴伦看不见他了,只听到他说话的声音,他下了马,把马拴在柱子上,稳步走进杂货铺。

黑人似乎在吉他上寻找什么,没有抬眼,从容不迫地说:

 “先生,我早知道你靠得住会来的。”

对方却粗声粗气地回答:

 “我知道你也靠得住,黑家伙。我让你等了几天,可是我现在来了。”

静默了片刻。黑人终于说:

 “我等惯了。我等了七年。”

对方不慌不忙地解释说:

“我七年多没有见到我的孩子们。那天我找到他们,我不愿意显得像是整天玩刀子的人。”

 “我能理解,”黑人说,“你离开他们时,他们都好吧。”

外地人坐在柜台前,快活地笑了。他要了一杯白酒,尝了一口,没有喝光。

 “我给了他们一些好的劝告,”他说,“劝告永远不会是多余的,并且不用花钱。除了别的事情外,我对他们说,人不该互相残杀。”

黑人拨了一下吉他,然后回答:

 “你做得对。这一来他们不会学我们的样了。”

 “至少不会学我的样。”外地人回道。接着他仿佛是自言自语地补充说:“我的命运要我杀人,如今再一次把刀交到我手里。”

黑人似乎没有听到,自顾自说:

 “秋天一到,白天越来越短了。”

 “剩下的光线对我足够。”对方说着站了起来。

他在黑人面前站停,好像有点疲倦:

 “让吉他安静一会,今天等着你的是另一种对歌。”

两人朝门口走去。黑人出门时喃喃说:

 “这次我对歌也许和上次一样糟。”

对方认真地回道:

 “上次你并不糟。问题是你急于参加第二次对歌。”

他们并排走着,离开房屋有一段距离了。平原上到处一样,月光皎洁。他们突然站住, 对瞅着,外地人解下马刺。两人都把斗篷卷在前臂上,黑人说:

 “我们交手之前,我有一个要求。希望你在这次格斗中拿出所有的勇气和奸计,正如七年前你杀我弟弟的那次一样。”

在他们的对话中,马丁·菲耶罗也许是第一次听到了仇恨的口气。他像挨了一鞭子似的,在血液里感到了。两人开始恶斗,锋利的刀刃闪电似的划去,在黑人脸上拉了一个口子。

傍晚有一个时刻,平原也许有话要说;它从没有说过,或许天老地荒一直在诉说而我们听不懂,或许我们听懂了,不过像音乐一样无法解释……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看到了结局。 一次冲击,黑人后退几步,没有站稳,佯装朝对方脸上剁去,手腕一转却直刺过去,捅进对 方肚子。然后又是一下,杂货铺老板没有看清,菲耶罗没有起来。黑人一动不动,似乎守着 他痛苦的垂死挣扎。他在草地上擦净那把染血的尖刀,缓缓向房屋走来,没有回头张望。他 完成了报仇的任务,现在谁都不是了。说得更确切一些,他成了另一个人:他杀了一个人, 世界上没有他容身之地。

【小题1】第一段介绍了黑人的一些情况,请联系后文,说明这样写的效果。
【小题2】写菲耶罗和黑人对话,作者用了加点的三个词,表现了菲耶罗怎样的心理?
粗声粗气: 不慌不忙: 自言自语:  
【小题3】文章多次提到那把“吉他”,有什么作用?
【小题4】比较开头和结尾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其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
【小题5】小说最后写到“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看到了结局”,有人说“结局”就是黑人杀死了菲耶罗,也有人说这个“结局”是雷卡巴伦想象出来的。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4: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安夜的愿望

侯发山

12月24日,儿孙们约好了似的,如小鸟归巢一样从天南海北赶回来,家里一改往日的清静,热闹起来,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这才像个家吗。老焦乐得咧着嘴,嘴巴老半天都合不上,初一盼十五,十五盼初一,盼望了大长一年,以为要等到春节呢,没想到都提前赶了回来。不知道谁说了一嘴,明天是圣诞节,今晚是平安夜。“剩蛋”还有节日?老焦憋住笑,没敢多问,怕他们笑话他没文化。在他们老家,“剩蛋”就是二球,二百五的意思。前年跟小女儿冬去杭州旅游,在岳王庙里,看到“岳母刺字”的铜像后,老焦忍不住说道:“这个丈母娘真狠心!”弄得冬他们几个很没面子,私下没少数落老父亲。

接到他们归来的消息,老焦早就备好了丰盛的饭菜。有的用盖子捂着,有的在灶上炖着,有的在微波炉里热着。大家一落座,一道道菜便粉墨登场了。除了凉菜,都热气腾腾的,散发着袅袅的香味,直往人鼻孔里钻;花红柳绿的,耀人的眼睛。老焦发现,儿孙们几乎不动筷子,却都盯着手机。

老焦忍不住说道:“春,这是你爱吃的红烧鲤鱼。” 春是老大。他头也没抬,说:“爸,等会儿,我给老板问候一声。”

老焦看了看老二,说:“夏,这是你爱吃的拔丝山药。”

夏只顾瞄着手机,说:“爸,等会儿,我给朋友聊着呢。”

老焦看了看大女儿秋,说:“秋,这是你爱吃的炝冬笋。”

秋也没抬头,说:“爸,等会儿,我把这批货发走。”

老焦转脸看了看冬,说:“冬,这是你爱吃的糖焖莲子。”

冬没吭声,看着手机出了神。

“冬,这是你爱吃的糖焖莲子,趁热吃吧。”老焦以为冬没听见,加大了语气。

冬点了点头,说:“爸,等会儿,我给同事说点悄悄话。”

老焦把目光投向孙子小欢:“小欢,这是你爱吃的山鸡丁儿。”

小欢说:“爷爷,等会儿,我正在战斗,不能临阵脱逃。”

战斗?老焦吓了一跳,旋即明白是网络游戏。他对孙女小喜说:“小喜,这是你爱吃的瓜丝儿。”

小喜说:“爷爷,等会儿,我把鬼片看完。”

老焦吆喝了半天,没有一个人响应。看到有的菜凉了,他就挪动脚步去厨房热菜,一盘又一盘,一趟又一趟。

小欢的战斗终于结束了,说声我饿了,然后拿起筷子叨菜。老焦趁机又催促吃饭,大家才不情愿地拿起筷子,一边叨菜一边看手机。

小欢一边往嘴里塞鸡丁,一边皱着眉头叫道:“爷爷,您爱吃啥菜啊?”

小喜说:“爷爷最爱吃剩菜!”

一句话,大人们都笑了。看得出,那笑不是十分的自然。春忙转移话题,说大家都许个愿吧,圣诞老人会帮大家实现的。

听说圣诞老人要来,最开心的要数孩子。

小欢说:“我要当班长。”

小喜说:“我要当班花。”

春说:“争取来年当上部门主管。”

夏说:“明年赚20万。”

秋说:“到美国旅游一次。”

冬说:“减肥十斤。”

轮到老焦了。他看看这个,瞧瞧那个,犹豫半天,还是没说话。

小欢说:“爷爷,圣诞老人真的会来,去年我睡觉前许愿要个新书包,醒来就发现枕头边有个新书包。”

“真的,”小喜点点头,“我许愿要个蝴蝶发卡,第二天就发现书包里有个蝴蝶发卡。”

“真的这么灵验?”老焦有点不相信。

春夏秋冬一律憋着笑,忙点了点头——他们想给老人买点礼物,却不知道老人缺少什么。之前他们给老人买了不少东西,除了吃的,好多都没拆封呢。

看看这个,瞧瞧那个,老焦说:“我希望你们的愿望都能实现。”

冬说:“爸,您怎么老想着我们呢?不算,说您自己的。”

“说您自己的。”其他几个人也随声附和。

老焦这才不好意思咧嘴一笑,说:“我、我希望自己变成手机。”

手机?在座的都傻乎乎地瞅着老焦。

“我要是能变成手机,就能跟你们不离不弃了……”老焦解释道。

(摘自《微型小说月报》,2017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儿孙们回家时热闹的场景,与下文儿孙们不顾老焦的感受、各自玩手机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先扬后抑,发人深思。
B.老焦不知圣诞节,不懂得“岳母刺字”的故事,这一情节的描写,凸显了老一辈人没文化,与年轻人有隔阂的现状。
C.小说细节描写很出色,“乐得咧着嘴”“嘴巴老半天都合不上”等从正面描写了老焦看到儿孙们归家后的高兴;而“咧嘴一笑”等则表现了老焦对儿孙们各自玩手机的无奈。
D.这篇小说既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又有乡土气息较浓的口语,还有幽默诙谐的语句,语言清新、朴实、自然。
【小题2】这篇小说以“平安夜的愿望”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试做简析
A.
【小题3】这篇小说以老焦劝儿孙们吃饭谋篇布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半歌声
安谅
初春的子夜,依然寒冷砭骨。街头人车稀落。夜风,舔弄起了一张纸片,它时而半空中飘舞,时而匍匐在地面上,喘息着,抵抗着风的侵扰。
明人刚为一部作品画上句号,一时无法入眠,就到街上溜达几圈,就看见一个佝偻着腰的老人,裹着老式的围巾和中山装,在街上踽踽行走。他走得很慢,像是在寻找或者等待什么。明人迎面走来,他停了步,弱弱地问了一句:“你见到那个街头艺人了吗?”明人正想着自己的心事,有点恍惚,下意识地摇了摇头,顾自走了。后面传来老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
那一声叹息把明人的心神又抓了过去。他站住,回望,老人已转身蹒跚而去。明人迟疑着是不是要快步追去,因为他感到了老人不可名状的失落。
他迟疑着,老人的苍老的背影渐行渐远。
忽然,街头想起了一阵悦耳的声响。明人定了定神。循声望去,那盏路灯下,出现了一个人影。稍顷,一个男人低哑的歌声,在吉他的伴奏下,在夜晚的街头飘掠。
与此同时,他瞥见那个苍老的背影也停滞了脚步,凝然不动,如树,好一会儿,他才缓 缓转身,蹒跚着回走。
那边的歌声在冷寂的夜晚,显得苍凉深幽,甚至有一种悲壮。明人轻步走过去,他想, 此刻街头卖场的,必是十分困苦落魄的艺人,他从口袋里摸到了一张十元纸币,准备赐予艺人。
却是一个精壮的中年男人,正闭着眼投入地歌唱。手指在吉他的弦上熟稔地拨弄着。
那位老人在马路对面又站住了。他仿佛在侧耳倾听,身子骨都在激动的颤栗。
明人走近艺人,掏出纸币,塞入艺人冰凉的手心。艺人猛地睁开眼,五指伸开,毫不犹 豫地推辞了。明人趨尬间,男子轻声耳语:“这位老年痴呆了,没法和我们交流了,每晚,只有我的歌声,能唤醒他,让他早早地回家。”
明人惊讶了。他禁不住又瞥了老人一眼。他看见老人正注视着他们,像街头的一尊雕塑。
男子又轻声说道:“他很孤独,神情整日暗淡,但只有听到我唱这首《春夜冷吗》,他就像换了 一个人。”
男子继续说道。
明人的心弦被拨动了,他想告诉他,刚才那老人还在记挂他,他不像是个痴呆者。这时,老人竟迈着难以想象的矫健的步伐,快步走来。他像一个阳光少年一样,向艺人,还有 明人道了一声,你们好呀!
他还老友似的拍了拍艺人的肩膀,说:“你唱得挺棒,很到位,只是个别词没唱准。”说 完,他竟亮开嗓子哼唱了起来。
这回,艺人也吃惊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老人朗声笑了 :“你不知道,这是我年轻时所作的最后一首歌,我以为没人会知道这首 歌,没想到,这些日子,在街头天天听到了你的歌声……”
“爸爸!”明人忽然听到一声呼唤。是艺人!他此时扶住了老人的臂膀说:“爸爸你是 真正的艺术家!我们,回去吧……”
老人的眸子闪亮,他似乎点了点头,面带微笑,与艺人相伴而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一张纸片的拟人化描写,烘托并渲染了夜风侵扰的具体场景,表现了初春子夜的寒冷和孤寂。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表现人物,如“听到我唱这首《春夜冷吗》,他就像换了一个人”,表明儿子善解、善待父亲。
C.老人的叹息透露内心不可名状的失落,明人的心被那叹息声抓住,但迟疑中他错失了老人,说明救人当及时。
D.熟悉的旋律、亲切的音符能唤醒痴呆老人灵魂深处的记忆,这正印证了歌声温暖生命、艺术点亮人生的道理。
【小题2】小说以“夜半歌声”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最后两段的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余凯

他下了摩托车,蹲下身子久久盯着柏油路面上的那个坑,底部残留着碎石子和前夜下的雨水,坑像被一口撕咬下来似的,他的心隐隐作痛,不觉皱縮着眉头,直到对面的村口传来“突突”的马达声,他才跨上摩托车,逃一般的飞驰而去。

“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指望你把花生种下,天天都这样。”妻扛着锄头从暮色里走了出来,一脸不高兴地问。

他把摩托车上的电钻、工具包拿下,脸偏到一边去躲开妻的目光,自顾往家里走,丢下一句道:“不都到现在回,你以为打工想几点就几点?”

“咦!你长脾气了!”妻在身后盯着他说,他的后背冷飕飕的。

“酒也不喝了,变了你!”吃晚饭的时候,妻把一口饭塞到嘴里,怀疑地盯着桌上的一瓶啤酒,还是忍不住说。

头顶上是一只晕黄的白炽灯,他把自己的脸藏在碗里,瓮声瓮气道:“饭都堵不住嘴吗?吃饭。”

“肯定有问题!”妻断言道,像一个义正言辞的法官。

他哆嗦了一下,把饭碗往桌上一顿,额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梗着脖子趁机掩饰道:“烦不烦?吃个饭也不安神,你到底想怎样?”

如果妻再逼问,他恐怕就会完全交代了,可是妻没有,客厅里传来碗筷碰触的拾掇声,他把自己隐匿在了卧室的黑影里,一动不动,大气也不敢出一下。

昨晚,他帮一个住户安装好最后的一盏电灯后,天已经黑了。住户热情地邀他喝一杯,他也只喝了一杯啤酒,就往回赶。他的家在农村,距离城里有十多公里路,每天他都这样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城里和农村。天上下着小雨,当路过有坑的那条路时,他心里清楚,刻意避让着,但还是碾了进去,车轮一偏,自己就被摔了出去,也带倒了路旁的一个黑影,黑影倒在地上“哎哟!哎哟!”呻吟着,他魂都散了,跌跌撞撞地爬起来,扶起车子,就一路急驶而去。

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他咬牙一动不敢动,担心眼睛轻微地眨动,秘密就会炸开,被暴露在灯光下,又喷泉般涌了出来。

第二天清早,他红肿着眼骑车出门了,在小店门口买了营养品,骑到了那个坑的路口,他没有再笔直往城里的方向骑,拐向了村口的路。

一家小超市坐落在村路上,一个老太太正端着一碗稀饭坐在门前喝着,他径直走了进去,掏钱买了一包烟,问:“老板,前天这前面的省道上是不是发生了一起事故?”

店主摇摇头说:“没听讲啊!”

“前天晚上,八点多。”他提示道。

店主就朝外叫道:“李婶,你听没听说前天晚上前面发生了一起事故?”

李婶端着碗进来说:“什么?——哦!好像张木匠前天夜里被人撞了一下,那人跑了——”

“张木匠人呢?严不严重?”他涨红着脸问。

李婶抹着嘴边的米汤,说:“那我就不知道了,老头子昨天才被儿子接走了,好像到武汉儿子那去了——”

他眼神垂到脚面上,半天抬起说:“你有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是水电工,他要我昨天过来修电路的,拜托——”害怕他们怀疑,又补充。

店主犹疑地还是瞄了他一眼,拿出手机,翻看着报了一组号码。

他走了出来,面前是一大片广阔绿油油的田地,有暖风拂动,他拨通了张木匠的电话:“喂!您好!你是张木匠吗?”

一个苍老的声音说:“你是谁?”

“我是——”他试探地说。

突然电话里就传出一个年轻人的声音:“是谁?爸,陌生号码,骗子,挂了!”

电话就响起了一连串“嘟嘟”声,像是水煮沸,他被热水煎熬着,脸寡白着。他痛恨自己,鼓起勇气再拨通电话,一连串说:“我就是前天晚上撞了你的人——”

“什么?没事,只是破了一点皮。”对方哈哈一笑。

“嗯!”就像是一块石头掉进水里,他喃喃道。

他买了水泥,骑着车带了黄沙,停在了坑旁,拌好,就填在了坑里,等坑被磨平,他才直起腰,撕裂的伤口也被填上,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如镜面般湛蓝的天空平展展地延伸着。

(选自《长沙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他下了摩托车,蹲下身子久久盯着柏油路面上的坑”开头,揭示了主人公隐隐作痛的复杂心理,也起了设置悬念的作用。
B.“饭都堵不住嘴吗?吃饭。”这样一句阻止妻子多嘴的话,既表现了主人公作为一家之主的威风,又表现了他化被动为主动的机智。
C.得知前夜夜里被撞的人是张木匠之后,“他涨红着脸”问了一句“张木匠人呢?严不严重?”表现了“他”的愧疚和担忧。
D.小说以主人公下了摩托车蹲下身盯着坑开头,以带去水泥与黄沙拌好并填平坑结束,既突出主人公的美好品质,又照应了题目和开头。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坑”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爹说:“没事。”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娘说:“你爹是高兴啦。”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说着,娘就笑出了声。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天池》2009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2)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小题3】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也有人说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河
周建强
他还没有从照顾父亲直至安葬父亲的疲惫中解脱出来,酷署便接踵而至,今年的天气出奇地热,整个世界像灶台上的笼屉,把人熏蒸得无处藏躲。
难挨之际,老陈从居住的边陲小镇打来电话,邀他去避暑,老陈是他合作多年的生意伙伴,以前多次邀请他过去看,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成行,这次他决定如约而至。
对于父亲的过世,他只是感到疲惫,并没有太大的悲伤。父亲是一名老兵,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出国参加过那场举世瞩目的战争,这个经历成为父亲一生的荣耀,也成就了父亲倔强的性格。其实父亲在工作生涯中也曾当过不大的官,但终因性格的原因被打回原形直到退休都是工厂里最普通的工人,可他并不在乎,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从战友的尸体堆爬出来的人,还在乎这个?”也是因为性格,在他不大的时候母亲就离父亲而去父亲没文化,母亲是小学教师,和父亲的结合是那个崇尚英雄年代的产物,可崇尚英雄毕竟不等于生活的全部。父母离婚后,他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父亲固执、爱较真,他从小就感受到了。高兴时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那条河……”那时,他纠正说不是“那条河”,是“鸭绿江”,父亲停止歌声,冲他瞪眼吼道:“老子当年过的就是一条河!还不如你知道?”偏偏他的性袼里也有父亲的基因,父亲每唱一次他便纠正一次,父亲便吼一次。
现在回想起来,他和父亲的每一次“冲突”大抵都是缘于这首歌,上小学二年级,班里插进一个部队子弟,据说他爸爸是营长,也出国打过仗,父亲听后又是一脸的不屑:“告诉他,你老子是三十八军的兵。”他自然没跟同学说,因为他实在想不出三十八军和其他军有啥不同,有啥值得炫耀。
父亲是带着满足的神态走的。全身插满了管子,呼吸越来越弱,一首歌从父亲只出不进的呼吸中丝丝流出:“雄走赳气昂昂,跨过那条河……”没人能听得清听得懂,只有他听得真真切切,这一次他破天荒地没有纠正。
边陲小镇的风光加上老陈的热情让他疲惫的心得到了抚慰,几天下来,他感受了五女山峰的秀色、新开河水的清澈,领略了满山遍野的人参田园,还有用石条砌成、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
老陈说:“既然来了哪能不去边境看看?”于是,在一个清爽的早晨,他来到了位于江边的边境哨所。哨所紧挨着一座铁桥,桥上的铁路笔直伸向江的那一边,此时此刻,没有车水马龙的嘈杂,没有行人的喧晁,一草一木都显得特别幽静,鲜红的国旗下只有哨兵持枪伫立。桥头耸立的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吸引了他,他端评上面的文字沉默许久,他走到哨兵面前,很为难地提出一个请求:想到桥上看看,不远处的老陈看见哨兵向他摆手,他低着头向哨兵说着什么,哨兵迟疑拿起身索的电话。
哨所旁的小楼里走出一位英俊的军官,破例陪着他走上铁桥,在桥中央的国门下站住了,他俯视江面,微风吹拂着他的头发,也吹拂他的思绪,江面并不宽阔,江水也不湍急,如同老家村头的那条河,但它的确是条江,一条隔着两个国度的江。
或许,父亲一生都把它当成河是对的,因为在亲身经历过那场殊死的战争,“从战友尸体堆爬出来的”父亲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渺小。
这一刻,他似乎读懂了父亲。
走下铁桥,与军官握手告别,军官突然后退一步,立正,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军官向他大声道:向“万岁军”敬礼!他,还有身边的老陈眼睛湿润了。他抬起微微颤抖的右臂,向军官还了一个军礼。他没当过兵,军礼也不标准。
他向那座花岗岩石投去最后一眼。洁白的花岗岩石上镌刻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公元1950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在此渡江入朝,该军系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被称为万岁军……”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今年的天气出奇地热”“把人熏蒸得无处藏躲“,既是对环境的真实描写,又衬托出父亲去世后“他”的心情。
B.老陈是“他”的朋友,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有限,但看似不重要的老陈,却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C.面对邀请,多次没有成行,而这次“他”决定如约而至,是为了缓解疲劳,也是想去看看向往已久的“那条河”。
D.小说善于运用语言表现人物,父亲的那句“告诉他,你老子是三十八军的兵”,就表现出父亲以参军的经历为自豪。
E. 小说先交代了父亲去世的情节,采用的是倒叙的叙述方式,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更能引人入胜。
【小题2】第十段描写边防所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小题3】“他”对父亲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为什么以“父亲河”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