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郑达山退休

张晓静

郑达山是走着回来的。他昨天还拥有而今天已换新主的专车,虽然还受命最后送他一次,他觉得那不过是得意非凡的空洞礼貌,就很怅然地拒绝了。郑达山一只脚刚从门外伸进来,保姆就将拖鞋递到他脚前,然后站起来接过他的公文包。郑达山换过鞋,朝会客厅走去,面部表情无任何波澜,甚至眼皮都没抬一下。

退休前的那些日子里,郑达山总是让司机把车停在小区的林荫道口,然后沿着池塘边碎石路步行回家。郑达山需要碰到一些向他或是他要打招呼的人,需要妻子、女儿、女婿日复一日迎接英雄般迎接他归来。今天刚正式退休,就没有了这样的场面。外孙们刚放暑假,由妻子带着,在女儿、女婿陪同下逛游乐园去了,晚饭也许要在外面吃,然后去听最近轰动全城的外国某演奏家的萨克斯演奏会。他虽然事先知道,还是觉得有些不快。

会客厅红木茶几上,刚泡好的龙井茶,还冒着热气。郑达山靠在沙发上,呷了几口茶,目光转向阳台。盆栽植物高大葱郁,笼子里鸟的鸣叫声清脆婉转,鱼缸中笨重的大海鱼缓慢游动。难得有这样清静的下午,屋里只剩下挂钟走动的声音。心绪复杂的郑达山从不快中抬起眼皮,将客厅的挂钟扫视一遍,确信在客厅呆了近一个小时后,便露出了过分惊讶的表情。往日里,郑达山除非有极重要的客人,一般在会客厅只待五到十分钟,然后进房休息。他需要跟人保持一种距离。

怅然中的郑达山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事可干,决定去散散步。他有个习惯,绝不在小区的草坪、亭边、树阴下散步,他不想惹不必要的麻烦。出了小区,就到了河边广场。古柳浮动,远山与古河一起融入灯光初上的暮色里,很合他此时的心境。郑达山在拉二胡的老人身边坐下。好几年了,郑达山几乎每天都跟老人天南海北地闲聊。亲戚中有几个跟自己同样年纪的人,郑达山一直跟他们保持礼节性交往,他却乐意跟这个陌生人老友似的闲话家常。有时,也只是坐着,在二胡凄凄切切的声音中,听老人诉说自己传奇的经历。老人也是军人出身,跟郑达山一样,只是两人结果太不相同而已。

这多少引起郑达山的感慨。假使许多年前那次陪赵司令上山的不是他郑达山,而是别人;假使他也像其他人一样只顾往上走,没有注意到赵司令在半山休息;假如他没有停下脚步陪司令聊天儿,一起上山顶,赵司令会知道有个叫郑达山的人吗?会提拔他郑达山吗?郑达山有些庆幸。尽管心烦时他也羡慕人家清清静静的平常生活,但要让他用现有的生活去换,他还是不愿意。对郑达山而言他得到的是他这辈子最需要的,他郑达山既已改过来,就再也改不回去。

黑夜笼上来,灯光越闪越多。郑达山叹口气。他希望离职后家里跟往常一样热闹,起先他以为这并不难,但今天家里的冷清,带给他的却不止是感伤。拉二胡的老人也沉浸在二胡声中:这辈子没白活,年轻时该走的路都走了,老来子孝,只是老伴儿走早了,把他丢在孤独中。看着老人孤寂的表情,郑达山想到自己的妻子。年轻时的磕碰早都过去了,这些年,她处处顺着自己,从不抱怨,如今真的离职了,自己是不是应该对妻子和孩子们有点补偿?还是回去吧,郑达山又叹了口气。

郑达山走到家门口,呆住了。妻子、女儿和外孙像往日一样站在那里迎接他,三个女婿在下厨,家里跟往常一样热闹。晚饭时,心绪很复杂的郑达山就多喝了点儿酒,看来有点儿醉意。女儿们劝他少喝点,其他人也关心地来劝他。郑达山看看妻子,妻子正对着他微笑。喝了一辈子酒,这一点儿根本就不能让他醉,妻子明白,女儿也是明白的。

郑达山起身进房休息,这次他没想跟任何人保持距离,是真的心累了。这一晚,郑达山做了一个并不离奇的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郑达山退休后第一天回到家里,虽然脸上是和往常一样的表情,但这其实是他故意在保姆面前掩饰自己波澜汹涌的内心。
B.第三段描写郑达山家阳台上的盆栽植物、鸟鸣声和鱼缸中的大海鱼,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表现了郑达山此时的清闲。
C.郑达山绝不在小区的草坪、亭边、树阴下散步,是因为在这里会遇到熟人,他觉得与这些人的相互寒暄是不必要的麻烦。
D.小说在描写郑达山退休第一天生活的同时,还穿插描写了他退休之前的一些生活情况,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人情的冷暖。
E.这篇小说通过塑造郑达山这个形象,反映了部分官员退休后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深刻的启示。
【小题2】小说中有几段文字写到一位拉二胡的老人,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郑达山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写郑达山当晚“做了一个并不离奇的梦”,有人认为,郑达山梦见的还是退休前的生活;有人认为,郑达山梦见的是退休后与家人在一起的平静生活。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谈谈具体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各大平台为了全力备战2017年“双11”,使用了不少“黑科技”。阿里巴巴混合部署了在线计算、离线计算、公共云以及混合云,能够达成1小时内10万台服务器的快速扩容;同时还配备了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以对用户问题进行提前猜测,主动提问、智能提醒。京东自建了“亚洲一号”——亚洲范围内建筑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智能物流中心,让京东能够大规模应用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及机器人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苏宁也不落后,今年推出了无人店“苏宁易购Biu”、智慧零售“店+”、无人仓、无人机等多重黑技术,还推出了备受行业瞩目的“载物爬楼机”。零售业的智能化是未来的趋势,科技将推动商业的变革与进步。
(摘编自《双十一狂热背后的另类思考》)
材料二:
“消费升级”,是天猫和京东在发布2017年“双11”战报时都着重提到的一个词,这个词被认定为今年交易额继续增长的一大驱动力。消费升级是国内经济经过长期的投资拉动后,三驾马车调整所必然带来的。中国的制造业规模、IT企业技术实力、物流仓储行业发展则为消费升级提供了基础。同时,消费升级受政策支持、人口结构变化、财富积累效应等因素影响。追求时尚、个性的90后这一群体逐渐有了购买力和自己的消费主张。今年的“双11”全品类消费明显向品牌化、品质化、智能化、个性化转变,注重品质和个性的小众品牌收获颇丰,生鲜、奢侈品、定制服装等新兴品类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具体而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从实用性消费转变为享受型消费。
(摘编自《消费在升级,服务待跟进》)
材料三:

数据:天猫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四:
然而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是,“双11”的明天在哪里?这个命题的答案,不应该是“双12”“618”等购物节的同质化效应,也不应该是在“奥数促销”里大伤脑筋、在定金回笼上挖空心思的数字游戏。回首9年走过的来路,“双11”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关键在于打通了商品的流动空间,通过大规模集中化的展示,实现薄利多销,最终激发出人们潜在的消费热情。
电商的活跃,不仅让“江浙沪”包邮区持久繁荣,而且也给广大乡镇农村带去了发展机遇。阿里巴巴发布“千村万县”计划,着力打造农村淘宝;京东商城推出农村电商战略,帮助农户“触网”。近期,各大电商纷纷瞄准了农村市场这片蓝海,吸吮着庞大市场的养分,“将购物进行到底”。
“双11”的未来,不是几家电商自娱自乐、赚得盆满钵满的消费节点,而是一个展示国民消费趋势、产生国际影响力的消费时段,这样才能最终发展成打通消费市场的“网上丝绸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双11”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新时代引领新经济的一个窗口。只要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品牌、每一家快递公司、每一个商业体都有热情参与其中,“双11”的热闹就不会沉寂。
(摘编自人民网《“双11”的明天在哪里?》)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四既肯定了“双11”消费节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表现出了对“双11”消费节的担忧。
B.2009年至2017年间,天猫“双11”销售额逐年增长,2009年销售额最少,2017年销售额最多。
C.天猫“双11”销售额同比增长率除2017年较前一年有所提高外,其余年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率与前一年相比均呈下降态势。
D.2016年天猫“双11”销售额同比增长率最小,也就是说2016与2015年的销售差额最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的进步,零售业的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B.“消费升级”体现了消费者的结构、消费需求、消费心态等方面等的变化,实现了实用性消费向享受型消费的跨越。
C.“双11”的“奥数促销”模式让消费者大伤脑筋,因此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从而影响电商的销售业绩。
D.“双11”购物节的成功不在于通过规模集中化的展示激发了人们潜在的消费热情,而在于给广大乡镇农村带去了发展机遇。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一个成功的“双11”购物节具有的重大意义。

同类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麦地
袁有江
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你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呢?
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你家的吧?长得真好。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刚从外地回来?
后天清明了。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
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
是啊。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他朝庄上望去。一条灰白的路梢,隐没在不远处一栋平房的后面。
在倒是在,就是被拉沙车轧坏了,烂得不像样。
应该也还能过车吧?他目测着路的宽度。大叔,我急着要赶回家吃饭。想从你家麦地借过行不?轧掉的麦子,我补你钱。
车开不过来吧?麦子深,地又潮,会陷在里面。老人看看麦地,你只有倒回去了。
大叔,我的是越野车,底盘能升高的。要是陷在里面,我自己负责。
要是陷在里面,这块地就祸害了。
弄坏的麦子我全赔。好不好?
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
你不能倒回去从那边路走吗?
路窄,也怕遇到车。估计倒回去就下午了。就算您老帮个忙,钱我先给你。反正你种麦子也是为了卖钱嘛。
老人目测着车到他跟前的距离,走到麦地边,抓了一把泥土,在手心里碾磨着。你看,土都是湿的。车会陷在里面的。
稀薄的雾纱渐渐散去,阳光普照下来。娘该在家等急了,本来说好回家赶午饭的。兄弟姐妹们今天都来家里,专等着和他一起吃午饭。他正想着,娘的电话就打来了。娘说一桌人都在等他开饭。他跟娘说,我马上就到。
接完电话,他看着老人说,大叔,损坏你多少麦子我赔多少。他掏出钱包,数了一千元钱往老人手里塞。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他将钱硬塞进老人的口袋。
大叔你穿校服啊?
小孙女的。老人尴尬地笑笑,丢了可惜,挡挡寒。
大叔,你的孩子们清明没回来?
呵呵,等我死了,他们就回来给我上坟喽。
您小孩都在外干大事,忙着呢。他捏着车钥匙,开始心急火燎起来。
大叔。您就行个好吧。我娘打电话催我了。
唉。你去开吧。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他又看看那些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
他启动车子,升高底盘。眼前的麦地,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自打买了这辆越野车,他还从来没越过野地。他打到四驱模式,一档,将轰鸣着的路虎开进了麦地。厚重宽大的轮胎。摧枯拉朽地压倒麦苗。车后现出两条轨道般的辙。
他穿越麦地时,老人赤着脚也下了麦地,跟在他车旁边,不停地冲他喊,慢一点,轻一点。那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在呵斥一头闯进麦地的野猪。
总算过来了。他停下车,拿出一包烟,想送给老人。
老人出神地看他刚刚压过的车辙,突然喊住他,你不能走!轧掉太多了。
老人快步走进麦地,蹲在车辙前。他颤抖着青筋暴突的手,从泥土里扶起一根压扁的麦苗。接着又扶起另一根……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扶起一个个刚被车撞到的娃娃。
大叔。我们不是事先说好的吗?他递过烟。
老人没接他的烟,自顾自地咕隆着,不兴这样祸害庄稼的,你赔我麦子……老人干瘪的眼窝里,慢慢蓄满了泪水。他扶着几根压扁的麦苗,半晌不语。
要不然,我再多给你点钱。反正你种麦子是要卖钱的。
老人终于哆嗦着站起来说,我伺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糟蹋了。真心疼啊。老人抹了一把鼻涕,干笑着说,是我答应的。不怪你。你回家吧。都怪我自己。我真混。
清明节的下午。细雨迷蒙。一位披着雨衣的老人,循着车辙,找到了他家门口。他出门一看,正是前天轧过他麦地的老人。老人是来还他钱的。老人说,那些麦子,我一棵棵扶过。一大半都能在这场雨里活过来。小孙女的生活费儿子寄来了。这钱我不能收你的。老人说完。将一沓包在塑料纸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心,转身走了出去。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人和“他”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两辈人对待庄稼不同的情感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生活现状,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B.老人的儿子得知麦地的事后就急忙寄来女儿的生活费,使老人得以返还人家的一千元,维护了尊严,说明他很了解父亲,对父亲很孝顺。
C.小说以“麦地”作为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创设了特定的活动背景;“麦地”也象征故园,以此激发读者对家乡的思念。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老人扶起被压扁的麦苗的细节可以看出,老人把对孩子的爱完全寄托在麦苗上,因而痛恨祸害麦苗的“他”。
【小题2】小说在刻画“他”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老人还钱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老村与老屋
王兆胜
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
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所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
③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与鸡飞狗跳。 :学_科_网Z_X_X_K
④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由于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和惴惴不安,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姐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他能画出我记忆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
⑤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说:“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母亲和小舅早已离世,但母亲的话、小舅的身影却活在我的心中。1979年至1982年高考这四年,假期期间我一个人曾住过这个南屋。当时整个房间虽杂乱无章,但我用白纸将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笼之上,伏在一张大高桌上,面对南窗复习课程,虽然诵书的声音有几分悲情,但南来的风与窗外菜园里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第四年我能够成功,这个南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宁静的时空,还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心性与决心,更有南来的和煦之风与花之芬芳!
⑥至今,我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发黄的记忆!而且,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懊丧之事!好在心灵的底片上,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笔将它们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
⑦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剥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以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
【小题1】第二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
【小题2】请分析第三段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小题3】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对村庄、老屋的深深情结,其中有哪些复杂的情感?
【小题4】第⑥段中作者说“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而在第⑦段中作者又说“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剥落”,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药品为何“马甲”多
郭 兴
按照国际惯例,一种药品通常有三种名字:化学名、通用名和商品名。当然,中国国家医药管理局对此也有具体的规定,即药品的化学名和通用名由国家药典和药品管理部门制定,但商品名由厂家制定。正是这后一项规定,给许多药品的改名和多名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近几年具有多种名称的有200多种常用药品。所有这些具有多种名称的药都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包装或个别成分改变,疗效是一致的。名字最多的一种药是罗红霉素,它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是,罗红霉素却有40多种名称。预防和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单硝酸异山梨酯也有21个名称。
为何有人热衷于为药品起多种名称?用句俗话说就是,指望换了马甲别人就认不出来,这样药品生产和营销者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提价,从而获取高额利润。阿司匹林,原来一片3分钱,改名为巴米尔后,一片卖到了0.63元,价格是原来的21倍;扑尔敏,以前一片3分钱,改名为息斯敏后,一片为0.99元,价格上升为以前的33倍。
给药品换上不同的马甲,高兴的是厂商、经销者和医疗行业,可痛苦的是普通公众。他们不仅要付出比以往高出几十倍的钱来买药治病,而且常常为这些不同名称的同一种药犯糊涂,因而会产生更多的隐患,如多吃药、吃错药,这会使患者雪上加霜。
制药和医疗行业暴利之后,该行业的人也会深受其害。最大的隐患是,医生给病人开具的两种或多种不同名称的药品可能就是同一种或同一类药品,结果自然是让患者重复用药,增加药品的毒副作用,引发不良后果。
给药品换上不同的马甲还有人文和经济方面的隐患。比如,阿司匹林换成巴米尔之后,就一笔抹杀了它作为一种科学发明对人类产生的无以估价的贡献,以及这种贡献所蕴藏的文明史和人文价值。1899年德国拜尔药厂的化学家费尼克斯·霍夫曼发明了乙酰水杨酸,这就是阿司匹林。而阿司匹林则是根据德文乙酰水杨酸的缩写而命名。因而这是一段应当遵守、敬仰和值得缅怀的历史,更是对原创和知识产权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把约定俗成的阿司匹林改为巴米尔还可能会受到外国追究知识产权的诉讼。
把阿司匹林换成巴米尔也会降低这一药物的声誉和销售,直接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说阿司匹林,消费者会如同相信同仁堂、全聚德、狗不理、泸州老窖一样信赖它、使用它。由于怀疑巴米尔的价值和价格,人们当然会少用或弃之不用,这对阿司匹林的生产者、经销者和公众来说又是双输。
所以,一药多名,危害不浅。现在,中国卫生主管部门已经表示要彻底整顿一药多名的现象,而且要求医生今后开处方一律用药品的通用名。
(2012年《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药品‘马甲’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国家医药管理局规定,厂家可以自己制定药品的商品名,也。这为药品的多名创造了条件。
B.有200多种常用药品具有多种名称,如罗红霉素有40多种名称,单硝酸异山梨酯有21个名称。他们只是把包装或个别成分加以改变,效果却是一致的。
C.生产商热衷于药品的多名称,是由于他们认为这样普通民众认不出来,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提价,获得高额利润。
D.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开始了对药品“马甲”多现象的整顿,要求医生开处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便使用药品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给药品换上不同的马甲,是对其发明史的背叛,更是对其发明者的轻视。
B.更换了“马甲”的一些药品,可能会受到外国追究知识产权的诉讼。
C.药品改换了名称不会带来危害,不会降低这一药物的声誉和销售,也不会给其生产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D.药品“马甲”多,使普通民众不仅要为买药付出高额的费用,而且会因多吃药、吃错药而雪上加霜。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由于同仁堂是个新的品牌企业,它所生产的阿司匹林改称巴米尔,不会降低人们对同仁堂的信赖程度,人们也不会少用或不用该药。
B.药品生产和销售者借用药品名称多种多样的机遇,提高了药价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C.药品作为一种科学发明,对人类产生了无以估价的贡献,药品被换了名称,很可能会勾销该药品的人文价值。
D.中国在药品名称的管理上沿用国际惯例,规定了一种药品通常要有化学名、通用名、商品名三种名称,但是商品名不由国家药典和药品管理部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