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果园城
师 陀
这个城叫“果园城”,一个假想的中亚细亚式的名字,一切这种中国小城的代表。现在且让我讲讲关于它的事吧。我是刚刚从车站上来,在我脑子里还清楚地留着那个热情的,有满腹牢骚,因此又总是喋喋不休的老人的面貌。
“你到哪里?”当火车长长地叫起来的时候,他这样问我。
我到哪里吗?他这一问,唤醒了我童年的记忆,从旅途的疲倦中,从乘客的吵闹中,从我的烦闷中唤醒了我。我无目的地向窗外望。这正是阳光照耀的下午,越过无际的苍黄色平野,远山宛如水彩画的墨影,应着车声在慢慢移动。
“到果园城。”我答应着,于是就走下火车,走下车站来了。
现在你已放明白,在半小时之前还没有想到我回在这里停留;我只是从这里经过,只是借了偶然的机缘,带着对于童年的留恋之情来的。我有几天空闲时间,使我变更了事前准备好直达西安的计划。
果园城,听起来是个多么动人的名字,可又是个有多少痛苦的地方呵!在这里住着我的一家亲戚。可怜的孟林太太,她永远穿着没有镶裷的深颜色的衣服,喜欢低声说话,用仅仅能够听见的声音;而这些习惯,就在她身上增加了神秘色彩。
“嘘!”她做一个手势,仿佛隔壁正有人在咽气似的。
“别邪邪许许的……”
于是她解说孟林先生的为人。
关于孟林先生我知道的很少;我只知道他是严厉的人,曾在这里做过小官,待孟林太太极残酷,因为她没有生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后来他便因为这个缘故抛弃了她。现在你知道这个女人的悲惨命运了。当我小的时候,我父亲每年带我给他们拜年;后来我入了学校,父亲老了,我仍旧奉命独自来看她们。她们家里没有男人,找到了之后,又奉着孟林太太的命令,去看和她们有来往的本城的人家。
然而我多少年没有来过了呀!自从父亲死后,已经三年,五年,七年——唉,整整的七年!
我在河岸上走着,从车站上下来的时候我没有雇牲口,我要用脚踩一踩这里的土地,我怀想着的,先前我曾经走过无数次的土地。我慢慢地爬上河岸,在长着柳树以及下面生着鸭跖草蒺藜和蒿蓟的河岸上,我遇见一个脚夫。我闪开路让他过去;他向我瞟了一眼,看出我没有招顾他的意思,赶着驴子匆匆地跑过去了。他是到车站上去接生意的,他恐怕误事,在追赶他已经错过了的时间。你怎样看这种畜牲?它们老是很瘦,活着不值三十块钱,死了不过两块。但是应该赞美它们,赞美这些“长耳公”们,它们拉磨、耕田、搬运东西,试想想一匹驴子能替人做多少活呀!
现在他们正到车站上去。在车站上,偶然会下来再外面作客的果园城人,或一个官员的亲戚——他是来找差事的、打秋风的,刮果园城的厚地皮的,再不然,单为了游览散心看风光来的。
我缓缓向前,这里的一切全对我怀着情意。久违了呵!曾经走过无数人的这河岸上的泥土,曾经被一代又一代人的脚踩过,在我的脚下叹息似的沙沙发出响声,一草一木全现出笑容向我点头。你也许要说,所有的泥土都走过一代又一代的人;而这里的黄中微微闪着金星的对于我却大不相同,这里的每一粒沙都留着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的生命。你曾看见晨曦照着静寂的河上的景象吗?你曾看见夕阳照看古城野林的景象吗?你曾看见被照得嫣红的帆在慢慢移动着的景象吗?那些以船为家的人,他们沿河顺流而下,一天,一月……他们直航入大海。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他们从海上带来像龙女这样动人的故事,水怪的故事,珍宝的故事。
唉唉,我已经看见那座塔了。我熟知关于它的各种传说。假使你问这城里的任何居民,他将告诉你它的来历:他是在一天夜里,从仙人的袍袖里掉下来的,在很久很久,没有一个老人的祖先能记忆的时候以前。你也许会根据科学反对这个意见,可是善良的果园城人都有丰富的学问,他们会用完全像亲自看见过似的说法,证明这传说确实可靠。
“这是真的,先生。”他们会说。
【小题1】“果园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请分析小说中孟林太太的形象。(6分)
【小题3】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说是表现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有人说是表现对过去痛苦生活的纪念。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23 10:07: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留牛渡
张份杰
今夜天气很好,无风无雨,黑暗被满天星光冲淡。
深秋季节,白露为霜。黄河如慈祥的老妪,一水如带,平缓而无声。
白日繁忙的古渡口随日落又复归寂寞。岸边两间草屋,屋前一张石桌,桌面上有用刀尖刻出的一幅棋盘。围桌放有几个石墩,供过客休息。河边长有几棵歪脖老柳,一条船系在柳树上。
三爷坐在石墩上,嘴里衔着旱烟袋,烟锅里一明一暗,照亮半张脸,满是沧桑和坚毅。三爷六十来岁,骨架硬朗,性格豪爽。三爷一生在黄河上穿梭,水性极好。
吸完最后一袋烟,三爷起身,抖落一身露水,准备回屋休息。
墙角响起几声蟋蟀,瘦弱而凄惨。
这时,对岸有人喊,三爷,过河啦!
三爷转身,将烟袋别在腰间,从歪脖柳树上解开船,划船过河。
要渡河的是一男子,三十来岁,吸带嘴洋烟。
三爷泊船靠岸,男子上船,急忙让烟。
三爷接过,夹耳朵上。三爷撑船决不抽烟,河伯不喜欢抽烟的艄公。
三爷摇橹,小船离岸,一苇轻渡,划向河心。
听口音,男子是花园镇人,不远,距此地50里。
船靠岸,三爷系船。男子从提包中掏出一包烟丝递给三爷。烟丝质量上乘,香气浓郁,足抵十趟船费。三爷接过毫不谦让,狠吸两下鼻翼,说,好烟。男子说,这是送给三爷的礼物。又从提包中掏出两瓶烧酒,一包猪头肉。肉用纸包裹着,油渍浸透纸包。男子告诉三爷,今夜来此接货,当晚还得返回,空等太无聊,不如请三爷喝酒。
烟酒不分家,三爷也不客气,与男子对饮起来。只是三爷疑惑,什么货等天明接不行,非在深夜。但三爷是沉默如大山般的汉子,从不盘问过客。
石桌上,马蹄灯灯光如豆。二人推杯换盏,话也渐次多起来。不多时,一瓶酒已喝完。
鸡叫三遍,送货人还未到。男子说,对饮不尽兴,不如以棋赌酒,更有意思。三爷默许,起身回屋,拿出三个墩子碗。男子将另一瓶酒均入碗中。自老伴去世,三爷嗜棋如命,其次是烟和酒,以此排遣寂寞,聊度余生。
第一局,三爷谦让,男子开局。连环马、担子炮,长车短出,兵卒对进。男子身手不凡,不多时,已将三爷逼到死角。三爷不服气,端起酒碗,一饮而尽。
第二局,三爷开局,沉着慎重,不敢大意。炮进象飞,马来车挡,棋局渐次紧张,杀气腾腾。三爷赢了,赢得十分艰难。
第三局,双发都想取胜,棋盘如战场,风云变幻,恶浪翻滚。棋子掷地有声,双方心跳加速,呼吸加深。战到酣处,双方损炮伤马,折戟沉沙。最终男子马取卧槽,一车封喉,三爷又输掉一局。
输掉后三爷眼睛红了,要求再开一局。三爷平时极少输掉两局。男子问,酒已喝完,再开,赌什么?三爷说,随便你说。好,我就赌今晚向三爷借船一用!男子开口,胸有成竹。三爷一惊,抬头见镇上惯偷麻三,正拽着一头牛走来。三爷心里顿时明朗,暗暗后悔不已。
但话已出口,覆水难收。三爷想,能否保住这头牛,就看这局棋了。这局棋三爷下得十分沉重,也十分悲壮。男子神出鬼没,变化莫测。三爷今天遇见真正的高手,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最终陷入被动,步步维艰,虽使出浑身解数,终无奈败北。
男子牵牛上船,双手抱拳:多谢啦,三爷!
船行水上,如尖刀剖开三爷的胸膛,三爷顿感椎心般疼痛。
三爷沉思片刻,回屋从床席底下拿出一把尖刀。三爷主意已定:凿船留牛。
三爷深吸口气,咬紧刀背,双手合十伸过头顶,扑通一声跳入水中。深秋季节,水寒刺骨。
第二天天亮,镇上人在三爷拴船老柳树上找到耕牛。旁边,三爷仰面躺地,脸上的笑容已经凝固,带伤的身体已经僵硬。
不远处,几根水草缠绕着船板,水流无声,船板随水漂荡摇摆。
镇上人们大为震撼,含泪将三爷葬在渡口边。从此镇上人一提到三爷就翘起大拇指:汉子,真正的汉子!
后来,镇上人为纪念三爷,将渡口更名为留牛渡。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下棋时三爷知道自己遇上了真正的高手,虽尽力却败北,彻底输棋之后,无奈答应借船,行个方便。
B.男子步步为营,从递烟,到对饮,到赌棋,一步步利用三爷的豪爽无心机逼得三爷承诺借船,可见其早作准备,心思深沉。
C.三爷重诺,但与守护村民的财产,遵守为人的底线,二者权衡,沉思片刻后毅然决定以生命为代价留下牛,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渡口更名为留牛渡。
D.小说有多处环境描写,看似毫不经意,实则互为照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为文章增色不少。
E.小说开篇提到三爷一生在黄河上穿梭,水性极好,却在结尾部分安排三爷死去的结局,令人费解。
【小题2】小说在刻画三爷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在叙述中善用伏笔,请找出三处,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4】小说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三爷与男子赌棋,场面精彩,语言的表现力很强。请结合小说文字具体分析其语言使用特色,并说明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箫 声

阿 成

德莫利是一个颇有特点的镇子。几年前我去过那里。正是晚秋时节,将车开上轮渡船过江的时候,那种江风的湛凉,只要想起来,依然水气弥重地冷在身上。

镇子并不大,被乡间的公路分成两爿,大大小小的木房子和石头房子,顺着公路的坡,次第地排下去,然后进入那片白桦林。德莫利镇的背后,是那条河道很宽的松花江。江面上,或早或晚,云里雾里,常有远程的驳船通过。江的对岸似乎是竖立起来的山壁。驳船从那儿通过时,总要拉响汽笛。汽笛声从山壁上空洞地回荡起来,确有一种失魂的感受。

德莫利镇是张广才岭的一部分。深秋时节,山上的树叶经冷霜一煞,变成了多种颜色,红红黄黄,深深浅浅地一配,很绚丽,让人有万分的慨叹。

先前,齐先生在镇政府工作。我去的时候,便是他陪我。我看出来他很喜欢喝酒。好在他并不请我喝,只是说,你吃菜,你吃菜。然后独自大口地喝酒。齐先生的脸色很苍白。常下意识地用手揩嘴角。总觉得他身上有很多事。但一时又说不清。齐先生很腼腆,不善谈。看出这一层之后,我同他讲话便很注意分寸,态度也很客气。吃过晚饭之后,他固执地留在招待所陪我一会儿。无话可说时,两个人便呆呆地看电视,间或凝神地听从江面上传来的汽笛声。我觉得有些尴尬,便买酒款待他。我吸烟,喝热茶,他一个人一杯连一杯地喝酒,他一边喝酒,一边不时地看着我脸上的反应。我就给他讲我的过去,笑呵呵地讲那些被人欺负的事。

酒喝光,他就准备告辞。院子里的月光很好,兼有几片红叶的点缀,别有一种神奇。他有点犹豫,转过身来对我说,我,我会吹箫,要不我去,去取来,给你吹一曲?我抓了抓他的胳膊,说,明天吧,早点回去休息吧。还要过一个山呢,你家不是在山那头么?霜重道滑,路上小心。

回来,我就歇下了。的确是累了。后来,我在梦里梦见齐先生在廊下吹箫。齐先生吹的是《春江花月夜》,很柔,很动情,把我的泪水都吹下来了。

翌日起来,来到院子里。院子里是厚厚的一层红红黄黄的落叶。踩在落叶上面,看远处的张广才岭,感觉那一层淡雾似有魂灵一般在那儿漂着。招待所的那个女服务员挑水进了院子,见了我的面儿就说,昨黑,老齐过来给你吹箫,你听见了吗?

我说,不知道啊……

你没听见?

听见了,以为是做梦呢。

女服务员说,他坐在院子里吹了一曲,然后,就挟着箫走了。

噢,那我可真有点失礼了。

她说,一个酒鬼,没什么可失礼的。真的。

我很快知道,齐先生的妻子经过几次的反反复复,还是同齐先生离婚了。齐先生将妻子临行前骂他那些刻薄的话,都偷偷地用录音机录了下来。一个人在家没事儿的时候,常放着听,边听边流泪。我还听说,齐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后来,手抖得厉害,写不成了。可惜。我以为第二天齐先生会过来,陪我一块吃德莫利鱼,这是头一天约好的。结果换了一个年岁较大的人过来陪我,说齐先生另有公务。我没说什么。

去年听德莫利来省城办事的人说,齐先生自杀了。那人说,喝酒这事儿,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于是他就把自己杀了……那人又说,齐先生箫吹得好,他一死,夜里没人吹箫了,德莫利好像也死了一样。说着,那人掼下茶杯,说,夜里失眠,听听他的箫声,能像个真正的人似的想好多事哪——那样的日子有滋味呀。

齐先生终年46岁。

(本文有删改)

【小题1】概括齐先生自杀的性格原因。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开头三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我”在梦里梦见齐先生在吹箫这一细节?
【小题5】作者借“箫声”写出齐先生的“魂”。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齐先生之“魂”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八路墙
李永生
很老的一片围墙。墙体已有坍塌,墙面斑驳陆离,几根乌黑的木梁横七竖八地残留在上面。冬天,常有猫或狗趴在上面晒太阳,被人惊醒了,躬躬腰,倏地窜下去,墙上的土坷垃便呼啦掉下来。
墙是九爷家的,这里曾经是他们家的三间瓦房,后来房老了,九爷家就在另一块地方盖起了新房,老宅院渐渐荒废,就剩下了这几堵破墙。
儿子想铲掉老院的这些残垣断壁,在上面起幢二层小楼。九爷就是不同意,因为那堵墙上写着一行字。字已褪色和破损,但仍能让人读懂,那是八个黑色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丸爷自小脾气就刚烈,现在不让拆,儿子也不敢反驳。
九爷记得,那时候他刚六七岁,那个比他高半头的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小哥哥,在房墙上写这些字的情景。
九爷还记得,鬼子包围他们村后,要老百姓交出八路伤员,那个八路小哥哥怕连累老百姓挺身而出被鬼子用刺刀活活挑死的情景。
九爷说,那是八路的宣传墙。那些字里有小八路的魂哩!
儿子脑瓜活络,不几天就又想了个鲜招儿一一一把那堵写着标语的墙盖在房里面。
不出几个月,楼房盖了起来,那堵“八路墙”果真被盖在了房里,还被巧妙地做成了“电视墙”。儿子还买来望远镜、水壶等仿军品挂在墙上,就有了战争效果。不过有一天来了一个客人,指着那墙说:“做的真好,跟真的一样。”九爷忙说:“就是真的,不是做出来的。”客人笑了,拿起那个仿制的望远镜说:“大爷真逗,这个也是军队用的真家伙么?”
那夜,九爷没睡好,太早起来对儿子说:“怎么会这样?真的成了假的,咱的墙不能受那假玩意连累!咱得找些真货。”
儿子说:“爹,干嘛那么认真!”
九爷说:“得认真,不然咱对不起牺牲的小八路。”
其实,儿子当时出此鲜招,只是缓兵之计,单等哪天老爹归天,再把墙拆掉。不过现在见老爹一脸天真,只得点头。
九爷开始打听战争遗物,九爷他们村是革命老区,战争遗留物不少,当天便在本村找到了半截八路军的武装带。九爷很高兴,回家便挂在了墙上。九爷继续满村寻,很快就又搜罗到一些东西,比如有日本饭盒、指挥刀、地图、弹药箱、八路军的鸡毛信、报废的小甜瓜手榴弹、《支那事变画报》。九爷认真她把他们布置好,每件东西放在哪里都细细斟酌……那面墙也就越发琳琅满目起来。
望着那么多好东西还有老爹兴奋的目光,儿子脑子一拐弯,忽然改变了原来那个想法,忽发奇想,说爹不如咱们就办个抗日战争纪念馆吧,咱也让人参观,给您找个乐子。九爷更高兴了,每天精神抖擞,斜挎水壶,背上口袋,打上绑腿,活脱一个老八路,继续开始了他热火朝天的寻宝之旅……
那天,九爷听人说三十里地外的杨村有户人家挖出了一把日本指挥刀,大喜过望,踹上一千块钱就奔杨村去了。
可是有买家比他先到了。来的是两个日本中年男子。当九爷得知买主是日本人时,急了,把主人扯到一边说:“这刀我买。”主人向他张开了手。这时,两个日本人似乎已看出了九爷的来意,胖子迅速从书包里掏出厚厚的一叠钞票。九爷也立马把怀里的一千块钱掏了出来。主人望望九爷那薄薄的一叠钞票,又望望日本人手中那厚厚的一叠,表情显得很复杂。九爷歇斯底里地喊道:“给我留着。钱先欠着。”主人摊开手,说:“我就要不动窝的钱。”那两个日本人一听,连声“哟西”,放下钱,就要拿刀。这时,九爷眼里似要喷出火来,他一把抓住主人的衣领,指指两个日本人,恶恶地说:“他们为什么……?这东西都没了,谁还会承认糟践过咱中国?”旋即扑通一声,九爷竟给年轻的主人跪下了。
九爷平日在村里德高望重,虽然脾气急,但跟乡亲们从没红过脸,现在这个样子,让人很吃惊。刀的主人怔然片刻,望着九爷一头白发,忽然喊一声:“折杀我了”,一把扯过刀,也扑通朝着九爷跪下了,双手捧着那刀递给九爷。两个日本人望着眼前的一切,呆了……
很快,九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了,“电视墙”和那把指挥刀是游客必看的重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九爷的儿子想拆掉围墙盖新房,但是九爷不同意,于是他把围墙盖进了新房里,他也很珍视这个八路墙。
B.客人夸赞那面墙“做得真好,跟真的一样”,语气里尽是嘲笑之意,惹得九爷为此心存疑虑,没有睡好。
C.九爷每天精神抖擞,斜跨水壶,背上口袋,打上绑腿,活脱一个老八路,说明他心底里一直有此情结,自小向往八路军。
D.这篇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叙述自然,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九爷对抗日先烈的崇敬之情,可读性很强。
E. 小说结尾,九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了。九爷的心愿终于成了现实,文章“铭记先烈,不忘历史”主题也得以深化。
【小题2】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纵观全文,分析九爷是怎样一个人?
【小题4】题目为“八路墙”,有什么作用?请根据你的理解,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俄罗斯性格

阿·托尔斯泰

①我的朋友伊戈尔年轻健壮,十分出众。每当他从坦克炮塔里钻出来的时候,简直就如战神!但在库尔斯克那场猛烈的战斗中,伊戈尔中尉的那辆坦克不幸被德国鬼子的一颗炮弹击中。他虽然活了下来,也有视力,但脸被烧得模糊不清。八个月之后,递给他一面镜子的护士转过身去,哭了起来,而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②“经常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呢,”他说,“这个样子是可以活下去的。”但是,他再也没有向护士要镜子,只是常常用手摸摸自己的脸,好像在逐渐习惯它似的。医疗委员会认为他不适合再去作战了,于是他动身回去探望一下父母。

③他回到村子里的时候,天色已接近黄昏。看,还是那口井,从这里数第六个小屋就是父母住的茅舍了。他突然站住了,双手插在口袋里,他摇了摇头,向那所房子走去。他的膝盖陷在雪里,弯身向窗内看去,他看见了母亲正在暗淡的灯光下准备晚饭,母亲还是披着那条黑色的披巾,但老多了,耸着消瘦的双肩……“啊,早知道,至少每天该给她写上几个字,讲讲自己的情况……”她把简单的饭菜摆在桌上,一壶牛奶,一块黑面包,两个匙子和一碟盐,她站在桌边,干瘦的双手交叉着放在胸前,沉思起来。伊戈尔从窗外望着母亲,他明白,决不能让她受惊,决不能让她那张熟悉的、年老的脸因绝望而颤栗。

好吧,就这样吧!于是他推开了门,走进院子里,然后走到台阶上,敲了敲房门,母亲在门里答应着:“谁?”“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他回答说。他的心猛烈地跳动着,他就把肩头顶在门楣上。不,母亲没有听出是他的声音,他自己也仿佛是第一次听到这个的声音,他的声音在多次手术之后已经变得沙哑、沉闷、含糊不清了。

⑤“亲爱的,你有什么事吗?”她问。“我给您带来了您儿子伊戈尔中尉的问候。”这时候她打开门,跑向他,一把抓住了他的双手。“我的伊戈尔还活着?他好吗?亲爱的,你快进屋坐吧。”伊戈尔坐在桌旁的一条长凳上。这个地方还是他当年双脚够不着地板时坐的那个地方。那时候,母亲常常摸着他的头,说道:“吃吧,好儿子。”

⑥不一会儿,他的父亲回来了,这些年来也衰老了许多,他的胡须好像撒上一层白粉。他看了看客人,在门口跺了跺破毡靴,不慌不忙地解开了围巾,脱下了短皮袄,然后走到桌子跟前,握了握客人的手,啊,多么熟悉的、宽阔的、慈父的手啊!   

⑦伊戈尔坐着讲着自己的、也不是自己的事情,他坐得越久,就越不能承认自己的身份,也越发不能站起身来说:“你们认了我这个丑八怪吧,母亲,父亲……”这时他既快乐,又很痛苦。

⑧“好啦,我们吃晚饭吧,他妈妈,给客人拿点什么好吃的来。”他们像过去一样坐下来吃晚饭,就在吃晚饭的时候,伊戈尔中尉发现母亲特别注意看他那拿着匙子的手。他笑了一声,母亲抬起眼睛,她的面孔过分敏感地颤抖起来,问道:“您还没有讲什么时候会给他假期,让他回家来住上几天,我们有三年没见过他了,大概,他长成大人了吧,胡子也长出来了……是啊,天天都和死神打交道,大概他声音也变得粗了吧?”“他会回来的,也许,你们会认不出他来的。”

⑨他被安排在大炕上睡觉。这里的每块砖头,木板墙上的每条缝隙,天花板上的每个疤结,他都是熟悉的。屋里的羊皮和面包的气味——这种家里舒适和亲切的气味,就是在死亡面前也是无法忘记。三月的风在屋顶上呼啸着。父亲在隔板后面打着鼾,母亲辗转反侧叹息着,久久没有入睡。中尉俯伏而卧,把脸埋在手掌里。

⑩第二天早上,木柴燃烧的噼啪声惊醒了他,母亲悄悄地在炉边忙活着,他那的皮靴已刷干净放在门边,他那当初从家里带到战场的包脚布也已洗干净,挂在晾衣绳上。

(有删改)

【小题1】第④段中“好吧,就这样吧!”“这样”指的是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中多处穿插主人公所熟悉的家中情形,有什么作用?
【小题3】伏笔是小说常用技法,请从文中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俄罗斯性格”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祝福(节选)

鲁迅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 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笫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为叙事视角,“我”成为了鲁镇社会和小说人物活动的摄像机,“我”对祥林嫂命运的近距离观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首段环境描写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地描写了鲁镇年终的热闹气氛,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C.第二段中连用三个“如此”,强调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统治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也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后农村习俗依旧。
D.作者多处运用精细的笔法描写,其中包括陈腐、压抑的年节气氛的描写,包括封建势力代表人物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
【小题2】如何理解选段中对鲁四老爷书房陈设的描与?
【小题3】请结合《祝福》全文,赏析第三段对祥林嫂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