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八路墙
李永生
很老的一片围墙。墙体已有坍塌,墙面斑驳陆离,几根乌黑的木梁横七竖八地残留在上面。冬天,常有猫或狗趴在上面晒太阳,被人惊醒了,躬躬腰,倏地窜下去,墙上的土坷垃便呼啦掉下来。
墙是九爷家的,这里曾经是他们家的三间瓦房,后来房老了,九爷家就在另一块地方盖起了新房,老宅院渐渐荒废,就剩下了这几堵破墙。
儿子想铲掉老院的这些残垣断壁,在上面起幢二层小楼。九爷就是不同意,因为那堵墙上写着一行字。字已褪色和破损,但仍能让人读懂,那是八个黑色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丸爷自小脾气就刚烈,现在不让拆,儿子也不敢反驳。
九爷记得,那时候他刚六七岁,那个比他高半头的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小哥哥,在房墙上写这些字的情景。
九爷还记得,鬼子包围他们村后,要老百姓交出八路伤员,那个八路小哥哥怕连累老百姓挺身而出被鬼子用刺刀活活挑死的情景。
九爷说,那是八路的宣传墙。那些字里有小八路的魂哩!
儿子脑瓜活络,不几天就又想了个鲜招儿一一一把那堵写着标语的墙盖在房里面。
不出几个月,楼房盖了起来,那堵“八路墙”果真被盖在了房里,还被巧妙地做成了“电视墙”。儿子还买来望远镜、水壶等仿军品挂在墙上,就有了战争效果。不过有一天来了一个客人,指着那墙说:“做的真好,跟真的一样。”九爷忙说:“就是真的,不是做出来的。”客人笑了,拿起那个仿制的望远镜说:“大爷真逗,这个也是军队用的真家伙么?”
那夜,九爷没睡好,太早起来对儿子说:“怎么会这样?真的成了假的,咱的墙不能受那假玩意连累!咱得找些真货。”
儿子说:“爹,干嘛那么认真!”
九爷说:“得认真,不然咱对不起牺牲的小八路。”
其实,儿子当时出此鲜招,只是缓兵之计,单等哪天老爹归天,再把墙拆掉。不过现在见老爹一脸天真,只得点头。
九爷开始打听战争遗物,九爷他们村是革命老区,战争遗留物不少,当天便在本村找到了半截八路军的武装带。九爷很高兴,回家便挂在了墙上。九爷继续满村寻,很快就又搜罗到一些东西,比如有日本饭盒、指挥刀、地图、弹药箱、八路军的鸡毛信、报废的小甜瓜手榴弹、《支那事变画报》。九爷认真她把他们布置好,每件东西放在哪里都细细斟酌……那面墙也就越发琳琅满目起来。
望着那么多好东西还有老爹兴奋的目光,儿子脑子一拐弯,忽然改变了原来那个想法,忽发奇想,说爹不如咱们就办个抗日战争纪念馆吧,咱也让人参观,给您找个乐子。九爷更高兴了,每天精神抖擞,斜挎水壶,背上口袋,打上绑腿,活脱一个老八路,继续开始了他热火朝天的寻宝之旅……
那天,九爷听人说三十里地外的杨村有户人家挖出了一把日本指挥刀,大喜过望,踹上一千块钱就奔杨村去了。
可是有买家比他先到了。来的是两个日本中年男子。当九爷得知买主是日本人时,急了,把主人扯到一边说:“这刀我买。”主人向他张开了手。这时,两个日本人似乎已看出了九爷的来意,胖子迅速从书包里掏出厚厚的一叠钞票。九爷也立马把怀里的一千块钱掏了出来。主人望望九爷那薄薄的一叠钞票,又望望日本人手中那厚厚的一叠,表情显得很复杂。九爷歇斯底里地喊道:“给我留着。钱先欠着。”主人摊开手,说:“我就要不动窝的钱。”那两个日本人一听,连声“哟西”,放下钱,就要拿刀。这时,九爷眼里似要喷出火来,他一把抓住主人的衣领,指指两个日本人,恶恶地说:“他们为什么……?这东西都没了,谁还会承认糟践过咱中国?”旋即扑通一声,九爷竟给年轻的主人跪下了。
九爷平日在村里德高望重,虽然脾气急,但跟乡亲们从没红过脸,现在这个样子,让人很吃惊。刀的主人怔然片刻,望着九爷一头白发,忽然喊一声:“折杀我了”,一把扯过刀,也扑通朝着九爷跪下了,双手捧着那刀递给九爷。两个日本人望着眼前的一切,呆了……
很快,九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了,“电视墙”和那把指挥刀是游客必看的重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九爷的儿子想拆掉围墙盖新房,但是九爷不同意,于是他把围墙盖进了新房里,他也很珍视这个八路墙。
B.客人夸赞那面墙“做得真好,跟真的一样”,语气里尽是嘲笑之意,惹得九爷为此心存疑虑,没有睡好。
C.九爷每天精神抖擞,斜跨水壶,背上口袋,打上绑腿,活脱一个老八路,说明他心底里一直有此情结,自小向往八路军。
D.这篇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叙述自然,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九爷对抗日先烈的崇敬之情,可读性很强。
E. 小说结尾,九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了。九爷的心愿终于成了现实,文章“铭记先烈,不忘历史”主题也得以深化。
【小题2】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纵观全文,分析九爷是怎样一个人?
【小题4】题目为“八路墙”,有什么作用?请根据你的理解,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9 02:50: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大肥猪,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徐美红之所以能看上我这乡下娃,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而是因为她觉得在学报上发表过三篇论文的我有出息,和我结合有美好前途。
B.徐美红的到来在村子里引起的强烈震动、厕所和猪圈相连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乡村的愚昧。
C.年三十下午,母亲、妹妹、父亲包饺子,不让我和徐美红帮忙,丢猪后给徐美红打圆场,说明他们把来自大城市的徐美红看得格外尊贵。
D.丢猪以后,一家人陷入慌乱,赶紧去找猪,忽略了第一次上门的徐美红;这令她失望至极,一气之下,她离开了我家,父亲赶紧借车子,让我到新安店去追她。
【小题2】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年味
许心龙
从县屠宰场回到村里,我顾不上喝口水就急慌着去找四叔和四叔的杀猪锅灶。
是屠宰场的聂总安排我的事儿。在村里我养猪多年,小打小闹,一年百十头猪,跟县屠宰场打交道就多,结识了聂总,成了好朋友,时常微信聊天,偶尔也喝两盅。
聂总走出正作业的屠宰间,抬头望望温暖的太阳,转脸又望着我说,城里现在已经没有了年味,正好你喂养的有猪,哦,要那不喂饲料的猪,看看还有没有杀猪的锅台,我想好好体会体会年味。打小我就喜欢这年,喜欢过年飘看雪花,喜欢过年放鞭炮,喜欢看杀猪。唉,如今,这些好像都没了。不瞒你说,我寻找年味已经不是一年了,一进入腊月,我就跟没魂了似的,我也弄不清楚咋回事。
前年春节,我带着孩子老婆飞去了三亚,在那儿呆了一个礼拜,一点我期待的年味也没找到,大冬天的跟夏天没两样,中午穿着背心,晚上趟趟海水,吃了顿海鲜还拉肚子!
去年过年,我赶去了哈尔滨。乖乖,那才叫冷得过瘾呀,滴水成冰,吐口水落到地上,子弹一样,就砸了个小坑!但是屋里暖和,可过年图的啥?是热闹呀,光闷在屋里那不叫过年。唉,说实话,除了冰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冰雕好看是好看,可一点年味也没体会到。
恍然,我明白了聂总要找的是啥年味了。聂总要找的是爹娘一笼一笼蒸着年馍时,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啪啪散乱地炸着鞭炮;循着猪的嗷嗷嘶叫看大人一头汗水地杀猪,每杀一头猪、就朝天空燃放一枚“空中响”;贴着秃毛笔写的还在留着墨汁的春联,染得手上都是红纸掉的颜色;穿上新衣服,装上压岁钱,“啪啪啪”燃放三枚关门炮就上床,上床闭着眼却睡不着,侧身想着谁家燃放第一挂鞭炮时就起床;起床后打开门燃放三响开门炮;跑了大半个村庄,耳朵被鞭炮炸得嗡嗡直响,抢拾了一袄兜大都是乏筒的鞭炮;待天一亮,兴奋地随着大人走家串户给长辈拜年:拜年喽,新春快乐!
先点炮,再杀猪!聂总兴奋地喊。
燃着的鞭炮“噼噼啪啪”欢快地炸出了一地红纸屑,像铺了一地红花,吉祥喜庆。淡蓝的硝烟穿透阳光升腾散去。聂总一边拿手机拍照,一边不住地喊道,这才是过年,这才是过年呀!四叔,开始杀猪吧!
四叔早攥紧一根粗杠子,吼的一声,不偏不倚打在黑猪的脑袋上。七八个人把晕倒的黑猪抬放到一块楼板上。刺啦!一眨眼,四叔的尖刀从猪脖子里拔了出来。四婶早准备了一个铝盆,来接鲜猪血。“咕嘟咕嘟”,殷红的冒着热气的鲜猪血有节奏地流到了四婶端着的铝盆里。乖乖,满满一大盆!聂总激动地说,猪血是好东西,是胃肠的清道夫。”聂总抬头望望偏西的太阳,一脸的灿烂和享受。
注意灶火,五十度左右!四叔命令烧锅的四婶。锅下冒蓝烟,锅上冒水汽,四叔头上冒热汗。四叔边说笑边指挥,多上几个人,把猪身子挂横杠上。屠宰场杀猪是屠杀,我们在这儿杀猪是宰杀。屠杀无情,宰杀才有味道哩。聂总笑着挽起袖子伸出了手。
随着众人一声“嘿!”,猪被头朝上悬挂了起来。四叔双手握刀,凝神静气,气运丹田,喊一声:开!接着刀光一闪,刺啦一声,长长的猪身被剖膛开肚了。一头黑猪很快被肢解了……
除夕夜看完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节目,我给聂总编发了个新春祝福的信息。村庄的黑夜里密密麻麻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阵紧似一阵。我钻进被窝,心想城里的聂总是听不到这么真切的鞭炮声了,也不能这么真切地体会“爆竹一声辞旧岁”了。
然而,后来我才听到聂总过年出了意外。直到正月十五了一直没有收到聂总的回复信息,我这才察觉了聂总的不正常。聂总在县拘留所里度过了一个春节,他因为违规燃放鞭炮被拘留了十五天。聂总搓着手笑说,真忍不住,就点燃了那挂鞭炮。当时,我久久望着聂总说,明年过年来乡下我老家吧,我给你收拾一间房子,买一大卡车鞭炮!
聂总俩大眼无神地望望我,又望望众朋友,没有吱声。
这个聂总!人有时候不知迷茫的啥,为了这个虚无的东西,值当吗?还是来点实在的吧!给聂总压惊的弟兄们同时举起了酒杯。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年3月期,有删改)
(注)小说原题为《寻找》,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聂总的心境是许许多多国人的共同心境,因此,可以说聂总是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B.小说写到聂总在三亚和哈尔滨的感受反衬了昔日年味之浓,强化了对传统文化背景下年味的怀念。
C.小说以“我”记忆中的“年味”和聂总找到的“年味”相互映衬,一虚一实,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准确生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小题2】小说以“年味”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探究小说结尾部分画横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  ……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冲听得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拨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小题1】文中是如何描写风雪的,文章的风雪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2】《水浒传》中对人物的描写十分精当,本文对差拨的描写简短的几句却呼之欲出,试结合这些语句分析差拨形象特征。
【小题3】文中最后一段写林冲手刃仇敌,请结合全文探究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件绿绸衬衣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我完全按照人家告诉我的那样行事,没有敲门就推门走进屋去。可是,当我突然见到一个又高又胖的女人站在我面前时,我吃了一惊。她那脸上有着一种难得见到的东西:美妙的色泽,健康,安详,自信。

她的眼睛的神色是冷漠的。她站在桌子旁摘菜,身边放着一个还有吃剩的蛋糕的盘子,一只大胖猫正在蛋糕上闻来闻去。屋子又矮又窄,空气混浊,还有一股油腥味。我的畏缩目光在蛋糕、猫和女人健康的脸之间来回转个不停,喉咙里有一种呛人的①苦涩味,喳得我很难受。

“什么事?”她问,眼睛抬也不抬。

我用颤抖的双手打开手提包拉锁,这时脑袋碰到了低矮的门框,最后取出了我的东西:一件衬衣。

“一件衬衣,”我沙哑地说,“我想……也许…一件衬衣。”

“我丈夫的衬衣足够穿十年的!”她说完这话像是出于偶然地抬起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件窸窸窣窣的柔软的绿衬衣,我看到她眼睛里突然闪现一种无法克制的欲望,心想这事已十拿九稳了。她连手也不擦一擦,就抓起衬衣,提溜着衬衣的肩部,翻来覆去观察每一道接缝,然后含糊不清地嘟哝了一声。

我不耐烦地内心不安地看着她又去继续把洋白菜弄干净,走到灶旁掀起一口咝咝作响的锅的盖子。一股香喷喷的热油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此时那只猫已在蛋糕上嗅了老半天,显然觉得它还不够新鲜好吃,便懒洋洋地一跳,以优美的姿态跳到椅子上,再从椅子上跳到地上,一溜烟地从我身边窜出门去。

油在沸腾,我相信听到了猪油块在盖着盖儿的锅里劈劈啪啪的蹦跳声,因为这时一段遥远往事的回忆告诉我,那是猪油,这个锅里正在炼猪油。女人继续在削洋白菜。有个地方,一头母牛在哞哞低叫,一辆手推车发出嘠吱嘠吱的声响,而我一直还站在门口,我的衬衣在肮脏的椅子靠背上晃悠,我那心爱的柔软的绿绸衬衣,对它的柔软我曾向往了七年之久……

我觉得犹如站在烧得通红的炉箅子上,而沉默使我憋得透不过气来,难受得要命。蛋糕上此时己满是黑压压一片懒洋洋的苍蝇,饥饿和恶心,极其难受的恶心,合成一种呛人的苦涩味,把我的喉咙噎住了。我开始冒汗。

我终于犹豫不决地伸手去拿衬衣。“您,”我说,声音比方才更嘶哑了,“您……不想要?”

“您要换什么?”她连眼睛也不抬地冷冷地问。她那灵巧的手指已把洋白菜摘干净,把菜叶收进一个漏勺,用水冲洗,然后又掀起那个正在炼油的锅的盖子,把菜叶倒了进去。那令人垂涎欲滴的咝咝声使我又想起往事,好像已过去一千年的往事,而我才只有二十八岁……

“喂,您要换什么?”现在她更加不耐烦地问。

可我不是商人,不,虽然我光顾过从格里内角到克拉斯诺达尔的所有黑市。

我张口结舌:“猪油……面包……也许面粉,我想……”

这时她第一次抬起她那冷漠的蓝眼睛,冷冷地看着我,在这一刹那,我知道自己完了……今后我将永远不会再知道猪油的味道了,猪油对我将永远只是一阵令人痛苦的气味回忆……我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她的目光击中了我,洞穿了我,现在我内心空空……

她哑然失笑。“衬衣,”她以讥笑的口吻喊道,“我能用几张面包票去换衬衣。”

我从椅子上夺过衬衣,把它系在这个大喊大叫的女人的脖子上,把她像一只淹死的猫一样吊在那黑沉沉的巨大的耶稣受难像下面的钉子上,这像就挂在她头顶上的黄粉墙上……不过,我只是在想象中这样做。实际上,我抓起我的衬衣团成一团,又把它塞进手提包,然后转身向门口走去。

那只猫正蹲在过道里津津有味地舔食一盘牛奶,当我走过它身旁时,它抬起头点了点,似乎要跟我打招呼,并且安慰我,在它那双模模糊糊的绿眼睛里流露出一点人性,一点无法形容的人性……可是,人家告诉过我,我要有耐心,因此我觉得应当再试一试。先是为了回避那明朗得令人感到压抑的天空,我跑到一处不知什么地方,在奇形怪状的苹果树下越过臭水坑和啄食的鸡群,来到不远的一座古老椴树浓荫匝地的较大的农家院落。一定是喉咙里的②苦涩味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直到最后一分钟才看到一个身材粗壮的农村小伙子坐在房前长凳上,向两匹正在吃食的马说着亲热的言语。当他见到我的时候,就笑着从一扇打开的窗子向屋里喊道:“妈,第十八号来了。”说罢他非常开心地拍拍自己的大腿,往烟斗里装起烟丝来,屋里回答他笑声的是一声响亮的咕咕声,一个脸膛棕红、精神饱满的女人在窗框里闪现了一秒钟,她的面孔像一块油亮亮的煎饼。我马上转过身去,经过水坑、鸡群和嘠嘠喊叫的鹅群向后奔去。我像疯了似的跑得飞快,手提包紧紧地央在臂下。当我又到达村中道路时,这才放慢脚步,从半小时前登上的山上又走下去。

当我重又见到我脚下那条两边长着可爱树木的亲切的灰色蛇形公路时,松了一口气。我的脉搏跳得更平稳了,当我坐在那条多石、荒芜、霉味弥漫的村中道路通向阳关大道的岔道口时,苦涩味减轻了。

我大汗淋漓。

蓦地,我莞尔一笑,点燃我的烟斗,从身上扯下又脏又旧、被汗水浸透的衬衣,迅速穿上凉爽柔软的绸衣,一股舒适的感觉油然而生,流过我的全身,于是一切苦涩味全都化为乌有,从我身上消失了。我在公路上重新向火车站方向走去,内心深处升起一种憧憬,渴望见到城市贫困丑陋的面貌,因为在这张变得难看的面孔后面,我还常常看到困难中的人性。

(注)①文章背景说明:二战中德国城市受到巨大破坏,战后许多市民到相对破坏较小的农村以物换物,换取生活必需品。②法国北海岸一个地方。③苏联北高加索一城市。
【小题1】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她那脸上有着一种难得见到的东西:美妙的色泽,健康,安详,自信。:
(2)我从椅子上夺过衬衣,把它系在这个大喊大叫的女人的脖子上,把她像一只淹死的猫一样吊在那黑沉沉的巨大的耶稣受难像下面的钉子上,这像就挂在她头顶上的黄粉墙上……,
【小题2】分析文中两处加点词语“苦涩味”产生的原因。
①苦涩味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苦涩味: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后来又写了“我”的第二次尝试以衬衣换食物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小题4】小说安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请分析其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抵押

梅寒

十几年前,母亲拿着一本厚厚的账本儿走进镇银行的大院。

那位银行主任大约头次遇到这样的贷款户拿一本厚厚的账本儿前来办理贷款,他听母亲条分缕析地讲完,一口茶差点就笑喷了:喊,“这位大嫂,我们这里是银行,不是福利院,你家孩子读书要用钱,还债要用钱,我很同情,但原谅我们不能给你办这个貸款,贷款要有担保有抵押。你拿这个来给我们看,没什么用啊。”

那账本儿上,记的是我家欠着亲威朋友的两万多块钱的债。

母亲大约是头次听到“担保”“抵押”这样的新鲜词儿,她原以为来贷款只要跟他们讲清贷款的理由就好。

担保是什么?抵押是什么?母亲满脸茫然。

银行主任耐心地给母亲讲了大半天,站起来要送母亲出门。谁料母亲听完那些竟然笑了:要担保,要抵押,这好说啊。

银行主任举到半空的手又落下了:“你家有可抵押的财产?”

“当然有啊。”母亲满脸的茫然已经变成满脸笃定。

可母亲接下来的话,却让那位主任彻底地哭笑不得了:“我家有房子,但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住哪里?我家有一头老牛,还值点儿钱,也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家耕地就没有办法了。我们家那口家传的大水缸,倒有了100多岁了,可你们要那个干吗,你们都喝自来水……”母亲还要喋喋不休地说下去,银行主任却没有耐心了:“这位大嫂,你说话有点重点好不好?你家到底还有什么可抵押?我们这里可忙着呢……”

“有啊,俺有仨孩子,抵押给你们吧。”

母亲此话一出口,全柜台后面的头都抬起来,一双双眼睛齐刷刷投过来。  母亲就当没看见,依旧几自说下去:“俺有仨孩子,大闺女在北京读大学,二闺女在县城读高中,一个小儿在市里读中专。俺们家穷,是不差,可俺穷是为了供俺孩子读书。学费这么贵,地里出产这么少,不借不贷,孩子咋读得了书啊?”

“有困难,找政府,不是你们说的么?这不,俺就来找政府了。像俺们这种贷款户,你们应该热烈欢迎才是啊。俺还不是那做买卖的,做买卖还有赚有赔呢。赚了还好,你们也跟着赚;赔了呢,你们就惨了,要账都找不到人儿。俺这生意,可是稳赚不赔。”

“你想想,俺家就在那里,长不了腿跑不了,你们想啥时找就去找。俺们孩子在那里,一天比一天能耐,等他们都读了书长了本事,就只管赚钱给国家做贡献了,到后候,莫说你们贷我们三万两万,就是贷个十万八万,俺仨孩子一人担一份儿,说不定不到一年就还上了。”“何况,俺们现在也还年轻,能劳动。你们这也是积德行善的事,是给国家培养人才。 ”母亲的话匣子被打开了,听得银行里那些工作人员全都咧嘴乐了

大约也是那天银行主任心情好,他竟然被母亲的一篇长篇大论给说服了,破例答应给母亲想想办法。

第二天早上,母亲拿着我们全家人的身份证,乐颠颠地去办理了三万块钱的货款手续。完了,一一给我们打电话告知:现在咱们全都是一根儿纯上的蚂蚱了,你们都给我听好:你们都被我当抵押抵押给银行了,你们都得給我好生混……咱得说话算话,到时连本带利一厘不少还给国家……

此后,就是我们一家人漫长而又艰辛的还贷路。

那三万块钱,母亲拿出两万五,把这些年的新账陈账都一一还上了,还剩下了五千块钱,当流动资金。买了几只羊,买了几窝长毛兔,又买了几十只下蛋的鸡……从年头到年尾,像侍候小孩儿一样上心地侍候着那些小生灵。

她跟父亲,年年都为还那笔昂贵的利息在奋斗。

母亲不怕跟人说自己穷,甚至还扬言说自己是村上最富的人家:一个庄户院儿里一下子供出三个大学生,你问问,十里八乡可有?众人当面附和,掉转身就撇嘴:“看把她烧的。”

母亲说得没错,债是越还越少的,到点就会还完。

母亲的那笔“巨債”总算是还完了。不但还完了,还有了她平生以来的第一张银行卡,我们姐弟几个都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安了家。平日里寄钱給她,她不含得花,全存上,自己还养鸡养兔子,弄点掌花钱,也存上。

“你还存那么多钱干嘛?现在也缺不到你们钱花了。”回老家,劝母亲不要再那么省俭。 母亲笑笑,半天,才不好意思地说:“这些年缺钱缺怕了,从来没有过银行卡。当初为贷款把你们几个都抵押了,想想都怪对不住你们。现在有钱了,就想使劲存使劲存,把那张卡存满,你们姐弟个个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两次写厚厚的账本,不但表现出母亲向亲戚朋友借钱的次数多,而且表现了母亲过日子的精打细算,这说明当时“我”家很贫穷的状况。
B.村镇银行主任是一位有耐心、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面对母亲的不懂之处他耐心解释,最后能够贷款给母亲,表现了他对农村教育以及孩子未来的重视。
C.母亲给三个孩子挨个儿打电话,一方面是因为母亲要告知孩子贷款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和鞭策,希望他们为将来的生活更加努力。
D.母亲跟人说自己家是村里最富有的人家,众人当面附和,背后撇嘴,这个情节属于侧面描写,体现了母亲对家中供三个孩子上大学非常自豪,到处跟别人夸耀。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三处画线句体现的人物心理。
【小题3】小说为何写母亲要去贷款却不知“抵押”这一情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