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箫 声

阿 成

德莫利是一个颇有特点的镇子。几年前我去过那里。正是晚秋时节,将车开上轮渡船过江的时候,那种江风的湛凉,只要想起来,依然水气弥重地冷在身上。

镇子并不大,被乡间的公路分成两爿,大大小小的木房子和石头房子,顺着公路的坡,次第地排下去,然后进入那片白桦林。德莫利镇的背后,是那条河道很宽的松花江。江面上,或早或晚,云里雾里,常有远程的驳船通过。江的对岸似乎是竖立起来的山壁。驳船从那儿通过时,总要拉响汽笛。汽笛声从山壁上空洞地回荡起来,确有一种失魂的感受。

德莫利镇是张广才岭的一部分。深秋时节,山上的树叶经冷霜一煞,变成了多种颜色,红红黄黄,深深浅浅地一配,很绚丽,让人有万分的慨叹。

先前,齐先生在镇政府工作。我去的时候,便是他陪我。我看出来他很喜欢喝酒。好在他并不请我喝,只是说,你吃菜,你吃菜。然后独自大口地喝酒。齐先生的脸色很苍白。常下意识地用手揩嘴角。总觉得他身上有很多事。但一时又说不清。齐先生很腼腆,不善谈。看出这一层之后,我同他讲话便很注意分寸,态度也很客气。吃过晚饭之后,他固执地留在招待所陪我一会儿。无话可说时,两个人便呆呆地看电视,间或凝神地听从江面上传来的汽笛声。我觉得有些尴尬,便买酒款待他。我吸烟,喝热茶,他一个人一杯连一杯地喝酒,他一边喝酒,一边不时地看着我脸上的反应。我就给他讲我的过去,笑呵呵地讲那些被人欺负的事。

酒喝光,他就准备告辞。院子里的月光很好,兼有几片红叶的点缀,别有一种神奇。他有点犹豫,转过身来对我说,我,我会吹箫,要不我去,去取来,给你吹一曲?我抓了抓他的胳膊,说,明天吧,早点回去休息吧。还要过一个山呢,你家不是在山那头么?霜重道滑,路上小心。

回来,我就歇下了。的确是累了。后来,我在梦里梦见齐先生在廊下吹箫。齐先生吹的是《春江花月夜》,很柔,很动情,把我的泪水都吹下来了。

翌日起来,来到院子里。院子里是厚厚的一层红红黄黄的落叶。踩在落叶上面,看远处的张广才岭,感觉那一层淡雾似有魂灵一般在那儿漂着。招待所的那个女服务员挑水进了院子,见了我的面儿就说,昨黑,老齐过来给你吹箫,你听见了吗?

我说,不知道啊……

你没听见?

听见了,以为是做梦呢。

女服务员说,他坐在院子里吹了一曲,然后,就挟着箫走了。

噢,那我可真有点失礼了。

她说,一个酒鬼,没什么可失礼的。真的。

我很快知道,齐先生的妻子经过几次的反反复复,还是同齐先生离婚了。齐先生将妻子临行前骂他那些刻薄的话,都偷偷地用录音机录了下来。一个人在家没事儿的时候,常放着听,边听边流泪。我还听说,齐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后来,手抖得厉害,写不成了。可惜。我以为第二天齐先生会过来,陪我一块吃德莫利鱼,这是头一天约好的。结果换了一个年岁较大的人过来陪我,说齐先生另有公务。我没说什么。

去年听德莫利来省城办事的人说,齐先生自杀了。那人说,喝酒这事儿,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于是他就把自己杀了……那人又说,齐先生箫吹得好,他一死,夜里没人吹箫了,德莫利好像也死了一样。说着,那人掼下茶杯,说,夜里失眠,听听他的箫声,能像个真正的人似的想好多事哪——那样的日子有滋味呀。

齐先生终年46岁。

(本文有删改)

【小题1】概括齐先生自杀的性格原因。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开头三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我”在梦里梦见齐先生在吹箫这一细节?
【小题5】作者借“箫声”写出齐先生的“魂”。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齐先生之“魂”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20 10:30: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州二绝
孙方友
陈州县志上,写有“城西五里傅家豆腐”,言称为“陈州一绝”。这傅家住在傅地楼,专制薄豆腐。那豆腐薄如张纸,白而发亮,吃起来香味儿溢口,筋道而又缠绵。早年间,陈州城里的诸君曾为吃上“傅家豆腐卷儿范氏麻花儿”而引为荣耀。不知不觉中,两家名声愈见大了。
范家麻花儿虽未著书立作,但也为“陈州一绝”。那麻花儿两头一般亭,中间不鼓肚儿。酥焦,看上去硬邦邦,掉在地上捡不起,可谓老少皆宜。别家麻花儿均为四股儿,范家麻花为六股儿。那时节,傅家专在城内设了场,主卖豆腐,兼卖豆浆。赶集上店的庄户人,城里的小商小贩儿,早点均爱吃这种小吃。味儿鲜不说,主要是便当:两张豆腐,四根麻花,一碗豆浆,不多会儿便可下肚。饱嗝一打,三味儿齐出,真是美极了!
傅家是乡下人,范家是城里人。两家搭档,四间筒子房足能独当一面。范家在后,傅家在前,只用半间,余下的空处全摆了矮饭桌、小竹椅,显得宽敞。顾客一到,便有人吆喝:“豆浆一碗豆腐两张麻花儿四根——”随着拖音,范家便扭身递过来麻花儿,轻轻放在豆腐上;傅家人顺势一卷,交给了手端豆浆的顾客……
范师傅叫范家三,名家三却排行为二,因而人称范老二。范老二五十多岁,腰板还硬朗,站街面一天不停闲,倒也不觉累。傅师傅叫傅传书,名字虽雅,却不识文墨。他比范老二小几岁,身材高大,三四百斤的担子一下能挑十多里。
这一天早晨刚出门,一个夜间巡防的鬼子兵前来喝豆浆吃麻花儿。日本鬼子吃喝历来不掏钱,又要尽他们吃。范师傅胆小,格外害怕日本人,每每盛豆浆,那手就禁不住地抖。当他胆怯地递给那鬼子豆浆的时候,不小心溅了出来,烫了那鬼子的手。那鬼子面目凶恶,夺过碗就朝范师傅砸去。范师傅躲闪不及,落了个满身豆浆。吃饭的人都吓得惊叫一声,跑出了饭铺。傅师傅看不过,上去劝阻,不料那鬼子又一拳打来,一下子把傅师傅打个满脸是血。傅师傅怒不可遏,抓起一条凳子就要与鬼子拼命,范师傅急忙拦住了他。那鬼子骂骂咧咧,抡起了“三八”大盖,把小店砸了个稀里哗啦,然后余怒未消地走了。
望着傲横的小鬼子,傅师傅愤愤地说:“这口气一定要出!”
“算了算了!没出人命就是万幸!”范师傅边收拾残局边劝傅师傅说。
“你能忍我不能忍!”傅师傅擦着脸上的血迹说,“这仇我一定要报!”
“可别胡乱想!”范师傅吓得变了脸色,劝道:“这年头,保命都保不住,你岂能再去拼命?”
傅师傅望了范师傅一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再也没说话。
当天夜里,傅师傅就出走了。
从此,陈州城里的日本鬼子就经常失踪,最后尸首总是从城湖里浮上来,又肿又烂,很是令人解气。范师傅知道,这是傅师傅干的。他禁不住为傅师傅担心,每天总要烧一炉香,求上神保佑傅师傅。可是,傅师傅还是被日寇抓住了。原来,傅师傅白天睡觉,夜间蒙面而去,悄悄贴近鬼子哨兵,用绳索朝脖子里一套,背起来就走。鬼子连连失踪,便布下了圈套,用草人化装成哨兵,人躲在暗处,傅师傅没防,便落到了鬼子手中。
日寇恨死了这个“冷面杀手”,决心杀一儆百,先让傅师傅游街,然后带到淮师的大操场,挖一个坑,活埋到胸部,再让人骑战马在操场里飞奔……
傅师傅死后,范师傅三天没吃没喝。三天以后,他也失踪了。不久,陈州抗日支队里多了一个做饭的老头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傅家豆腐薄、白、香、筋道的特点,以及范氏麻花形状独特、通体酥焦的特点的描绘,使读者对“陈州二绝”有了深刻的印象。
B.小说用语言和细节描写来表现范师傅和傅师傅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画线句子表现了傅师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
C.小说写日本鬼子吃喝从来不给钱,还打了傅师傅,砸了豆腐店,既表现了日寇的蛮横嚣张,又推动了后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傅师傅惨烈的牺牲,深深地刺激和打动了范师傅,他在悲痛了三天以后,毅然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体现了一个小人物的觉醒。
【小题2】文章开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傅氏豆腐和范氏麻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中范师傅和傅师傅两个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又有相似之处,请分析这两个形象的异同之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分)
叔父的酒店 李雪峰
⑴中午我刚要下班,妻来电话说叔父不见了。我一听心里直发毛。叔父到这里来治眼疾,人生地不熟的,他视力那么差,街上那么多车,能跑到哪里去呢?
⑵叔父是前天被父亲送来的,由于家里农活儿忙,父亲住了一晚就走了,临行嘱咐我:“一定要把你叔的眼睛治好!”叔父40岁才结婚,我们兄妹三个能顺利读小学、念中学、上大学,全靠叔父了。叔父没啥大手艺,就是干活儿不惜力,一直辗转着帮人在建筑队干活儿。叔父原本视力不好,20年前外出打工时,左眼又不幸被钢筋刺瞎了。前些日子父亲说叔父的右眼患了白内障,我赶紧让父亲把他送到城里来医治——一个农村老人,看不见东西怎么行?
⑶没办法,我和妻当即各自骑上单车,到附近几条街道去找。饿着肚子在街头晃荡到下午三点,毫无进展的我回到家里,正准备喝口水再出去,客厅的电话响了。对方说自己是秦楚酒店的保安,在酒店发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老人,这电话号码是老人想了半天才回忆起来的。我一听,忙问老人是不是眼睛有些看不见?保安不耐烦地答:“眼睛看不见还能溜进酒店,如果视力好,我们这些保安还不得被经理解雇了?”
⑷放下电话,我慌忙出门打的直奔秦楚酒店。为了对付可能发生的争执,我边走边约上几位朋友——人多势众嘛,一旦起争执可以解决得顺当些。
⑸秦楚酒店在老城区,离我居住的地方挺远。从打的费用估计,至少离家十几里。我想不出,几乎双目失明的叔父是怎么摸到那里去的。
⑹急急忙忙赶到时,几个朋友已骑摩托车先到了。我找到保安室,问老人在哪里。一个胖保安打量了我一眼:“看来老兄混得不错呀,怎么能让老头子这样呢?”我说:“老人不就乡下人穿得土了些吗,我让他怎样了?”胖保安不无讥讽地说:“问题是他溜到我们餐厅偷吃客人的剩饭哪!”
⑺“偷吃剩饭?”我的脸一下子红了!我怎么也不信保安的话,我知道叔父穷,但他绝对不是贪小便宜的人。年轻时他外出打工回家,上百里山路,为了节省钱,他总是挑着重重的行囊饿着肚子走路。路边什么吃的没有?顺手牵羊搞几个瓜果或拽几颗花生吃,根本不是什么事儿,可叔父没有。他的行囊里还掖着打工时舍不得吃的干馒头和给我们兄妹买的糖果饼干,而他只是一次次喝着路边溪涧里的水回家。多刚强的人哪!
⑻我们在酒店一个角落找到了叔父。他满头稀疏白发,蜷身蹲在那里,冷冷的风吹得他紧缩着满是皱褶的脖颈。我埋怨他为啥一个人跑到这里,要搀他站起,他却忽然无声地哭了。他狠狠擂了一拳自己的脑袋:“我给你们出丑了,让娃们陪我丢人了!”
⑼我问他是不是吃了餐厅的剩饭,叔父又擂了自己一拳,痛悔地说:“我只吃了半个剩馒头呀。那是别人剩的,我以为不要了……”我蹲在叔父面前,一直到他情绪稍稍稳定,才问:“您老是不是迷路了?”叔父摇摇头:我年轻时常在这一带干活儿,哪条街道我都熟。我是专门到这里来看这座大楼的。”叔父顿了顿又说:“我这只左眼就是建这座大楼时被钢筋扎瞎的,右眼如今又得了白内障,手术后不知能不能看得见。”
⑽我愣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和许多农民工一样,叔父把力气和汗水留在了这里,甚至把他的血和一只眼睛永远留在了这里。而当一幢大楼、一座城市建成后,叔父他们便被城市遗忘了。尽管城市遗忘和冷漠了他们,他们却惦记着这座城市,因为那是他们生命和血汗的一部分。
⑾我扶起愧疚的叔父,告诉他:“今天咱们不回家了,晚上就在这里吃最好的饭菜,喝最好的酒,我们陪您将这座大楼好好地走一走看一看!”
叔父嘴唇哆嗦着哭了。当晚,我们在秦楚酒店吃饭。经理和许多客人知道了原委,纷纷过来向叔父敬酒。那是叔父吃得最舒心的一顿饭,他在灯红酒绿中笑着,在人们的致意中笑着,我却分明看见,有一串泪水从笑着的叔父的右眼里溢出来。
【小题1】本文开头写“妻子来电说叔父不见了”,“我一听心里直发毛”,为什么?(3分)
【小题2】文中两次写到叔父的“哭”,请对其内涵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章第⑵节与第⑺节各有补叙文字,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小题4】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1)他满头稀疏白发,蜷身蹲在那里,冷冷的风吹得他紧缩着满是皱褶的脖颈。
(2)“我年轻时常在这一带干活儿,哪条街道我都熟。我是专门到这里来看这座大楼的。”
【小题5】你认为作者刻画“叔父”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谁是赢家

英克里斯·罗斯

四名评委已经在电视台的一个密室里坐了两个小时了。谁将赢得本届“环球音乐奖”的四个重要奖项,评委们必须达成一致。这四个重要奖项是:最佳专辑、最佳歌曲、最佳新乐队和终身成就奖。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几百人正在等候结果。电视直播将在半个小时后开始。

但两个钟头过去了,评委们仍然没有决定一个奖项。这四名评委分别是:音乐评论家弗洛斯、唱片公司老板威尔、上一届最佳歌曲奖获得者丹泽斯以及一名叫史纳斯的音乐发烧友。史纳斯是音乐杂志《新音乐周刊》的一名读者,他在《新音乐周刊》举办的赢取环球音乐奖评委资格的比赛中击败所有对手,获得了评委资格。

“好了,伙计们,我们必须做出决定了。”弗洛斯说道,“不能再等下去了。‘最佳专辑’——我提名格里拉斯乐队的首张专辑。他们富有磁性的声音和灵动的歌词使他们成为当今最好的乐队。”

“我同意,”威尔说道,“但他们都太年轻——我们可以把‘最佳新乐队’奖授予他们。嗯……我们可以把‘最佳专辑’奖授予詹妮·沃勒。她的专辑《如巧克力般润滑》是一张极佳的爵士乐专辑。”

“听说这张专辑已经卖出了100万张。”丹泽斯说。

“没错!”威尔说。

“那我不能同意你的提议。”丹泽斯说,“既然她的专辑已经卖出100万张了,那她就不需要这个奖了。‘最佳专辑’奖应该给米西·奎恩。她的专辑《女生可以批评》创造了近年来说唱音乐最好的销售纪录。”

“嗯……这确实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弗洛斯说,“但我认为这张专辑只有一首歌不错……是什么来着?对了——《嘿!你!听着!》,就这首。”

“那我们可以授予她‘最佳歌曲’奖。”丹泽斯说。

“好了,现在就差一个奖项了。”弗洛斯兴奋地说道,“终身成就奖授予谁呢?请记住,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奖项。它是对一个为流行音乐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歌手的承认。”

“我认为本人应该获得这个奖项。”丹泽斯推荐了自己。

但没有人听他的。

“史纳斯,你觉得呢?”弗洛斯问史纳斯。

史纳斯没有作声。作为“环球音乐奖”的一名评委,一开始他很兴奋,但现在他很失望。史纳斯知道弗洛斯想让格里拉斯乐队赢得奖项,是因为他“发掘”了格里拉斯乐队,当格里拉斯乐队变得非常出名时,他也能赚取更多的荣誉。威尔想让詹妮·沃勒获得奖项,是因为詹妮·沃勒的唱片是由他的唱片公司发行的,如果詹妮·沃勒获奖,她的唱片就会卖得更火。而丹泽斯提名米西·奎恩,则是因为米西·奎恩是他的女朋友。史纳斯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为他现在知道“环球音乐奖”其实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

“看,时间到了。”弗洛斯说,“我们就这么决定:詹妮·沃勒,最佳专辑奖;米西·奎恩,最佳歌曲奖;格里拉斯乐队,最佳新乐队奖。而终身成就奖……好吧,史纳斯,我们把这个决定权交给你。但请你记住这三个人:迪伦·罗伯茨,代表了一代人的声音;丹泽斯·迈克尔森,非常非常有钱;X5乐队的诺布是世界和平使者,他还是联合国秘书长的朋友。你自己选择吧。”

评委们走出密室,来到了电视台演播大厅的舞台上。当他们走到舞台中央时,几百台相机闪起了亮光。史纳斯感到非常害怕。他知道,世界各地数百万人正在收看这个节目。

评委们假装打开信封。“获奖者是……”他们同时说。停顿了一会儿,评委们读出了他们商定的名字。顿时,大厅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然后,轮到史纳斯宣布最后一个奖项,今晚最重要的奖项——终身成就奖。史纳斯紧张地站到麦克风前。“晚上好!”他说道。他打开一个信封,信封里放着一张纸。实际上纸上什么也没写。史纳斯继续说道:“嗯……获奖者是……”他停了下来。大厅里的声音也完全停了下来。“获奖者是……你们!”

大厅里更安静了。好一会儿,有几个人说道:“什么?”“没错!”史纳斯继续说道,感到更自信了。“是你们!”他直接看着电视台的摄像机说,“全世界所有听音乐、写音乐和爱音乐的你们,才是最重要的人!”

大厅里响起了惊讶的声音。史纳斯看到迪伦·罗伯茨、丹泽斯·迈克尔森和诺布离开了大厅。史纳斯继续说:“如果没有人听或者买音乐,今晚这里就不会有获奖者。这就是你们是获奖者的理由!”

有人欢呼,鼓掌。有人骂道:“疯子!”

但今晚,史纳斯知道,他也是赢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该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语言描写简单明确,评委们的心理在直截了当的对话中被刻画了出来,他们对各个奖项的明争暗斗也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
B.小说中,史纳斯对其他三名评委的做法心知肚明,但又无法改变对奖项的分配,因为他知道这只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而已。
C.其他三名评委之所以把终身成就奖的决定权交给史纳斯,是因为他们已成为赢家,达到了做评委的目的,他们也想让史纳斯成为赢家。
D.史纳斯宣布的终身成就奖的结果,虽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史纳斯必须为爱音乐的人发声,而且这样写也深化了小说反潜规则的主题。
【小题2】“他打开一个信封,信封里放着一张纸。实际上纸上什么也没写。”这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说“‘环球音乐奖’其实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你是如何看待“潜规则”的?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帽子
安勇
早晨,送完女儿回到家里,她忽然觉得很不安。
本来在十字路口,按她的意思还想往前送一段路,穿过那两条马路后再返回,可女儿刚好看见一个同学,就急三火四地摆摆手,和她说了声再见。等她再想说什么时,女儿已经拉着同学的手跑远了,留给她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背影。
丈夫还在床上睡着,几个房间里都流动着睡眠的味道。她用鼻子嗅了嗅,从空气里就闻到了属于女儿的味道。回忆起来,女儿的气味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从开始时淡淡的奶香,变成了如今活泼的青春气息。女儿呢,也从咿呀学语的婴儿,成了一名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想一想,这些仿佛都是一眨眼间的事情。
她坐在沙发上发了一会儿呆,到底还是忍不住,走进大房间里,推醒了丈夫。丈夫揉着眼睛,嘟嘟囔囔地问出了啥大事,是天塌下来了,还是地陷下去了。她没有马上回答,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后,才淡淡地说一句,我有点儿后悔,刚才不应该让孩子戴帽子。丈夫听了她的话,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伸出手摸她的额头,你没发烧吧,怎么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说起了胡话。她打开丈夫的手,撇撇嘴,你才发烧呢,我说的是正经事。丈夫就不再理她,翻身下床,躲进了厕所里。她走到厕所门边,还想再说点什么时,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她有点隐隐的担忧,自己会不会一语成谶?
在办公室里,整个上午,她的心里一直慌慌的,手上的工作也干得丢三落四,顾头不顾尾。眼前始终晃动着女儿戴着帽子的形象。她看见女儿背着书包、戴着帽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眉飞色舞地和同学谈论着昨晚的综艺节目。两个孩子还因为喜欢的对象不同,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争执。然后,她就看见女儿准备要过马路……想到这里,她就赶忙闭上眼睛,再也不敢想下去。
到中午的时候,她的心更加慌乱起来。她和丈夫午休的时间都不长,女儿也不回家吃饭。每次早晨送女儿时,在路上她都会叮嘱几遍,中午别忘了给妈妈打个电话。她看看表,女儿放学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手机却静悄悄的,毫无反应。单位里的一个同事喊她去吃午饭,她嘴上答应一声,脚下却没动,还坐在办公桌前呆呆地看着手机出神。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屋子里很静,她甚至能听到自己剧烈的心跳声。女儿下午上课的时间已经过了,但手机始终也没响起来。她突然想立刻就去女儿的学校看一看。就在她打算出门时,领导交给她一份报表,让她一定要在下班之前赶出来。
她的业务水平在单位里是很棒的,如果在往常,这件事情她一个小时就能轻松地做好。但今天却不行,她发现自己每统计一次,得出的数字都不一样,最后,那些数字像一只只小虫子似的从纸上飞起来,让她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她想抓住任何一只,都很难。当终于把报表做好,交给领导时,她看见时钟马上就要指向女儿放学的时间了。她又一次看见女儿戴着帽子,心不在焉地从校门口走出来,一边挥手和同学说再见,一边穿过马路……她说声我得走了,去接女儿,就急匆匆地跑下办公楼,拦了辆出租车,向女儿的学校而去。
女儿看见她从出租车里走出来时,表现得很惊讶,上上下下地看了她一遍。她也同样上上下下地看了女儿一遍。女儿说,今天这是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打车来接我?她的脸突然板起来,狠狠地说,中午为什么不给妈妈打电话?她的声音很大,旁边的几个家长和学生都扭过头来看。女儿觉得很委屈,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围着眼圈儿转。人家忘了嘛,也不是故意的,再说,也不是第一次忘。
她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搂着女儿的肩膀说,好了,下次别再忘就行了。
第二天早晨,她找出另一顶帽子,把昨天女儿戴的那顶帽子扔在了衣柜的角落里。女儿戴上帽子时有些不解,问她干吗换来换去的。她端详了女儿一会儿,淡淡地说,昨天那顶帽子,帽檐太长了,挡眼睛。
【小题1】阅读文章,概括出这一天“她”在接女儿之前的心理变化。
【小题2】请简要分析“帽子”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作品是怎样叙述“她”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请先分析小说中的丈夫和女儿是如何对待“她”这些做法的,然后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