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吊炕
许福元
吊炕,就是将土炕吊起来。行吗?去了“吗”就行。
斗子峪乡新上任的党委靳书记眼睛一亮,盯着吊炕转来转去。
靳书记是农村出身,小时是睡过土炕的,对土炕有天然亲切感。他很有兴趣地问泥瓦匠:“你这节能吊炕和传统土炕,有何区别呢?”
“靳书记您请看这吊炕:就是砌砖腿做烟道当过梁,上铺水泥板,将炕悬起来,热气的比重轻,烟往高处走嘛,火苗就顺着炕面舔。几掐柴火,炕就热了。整个炕面,就是一个大散热片。炕沿四周镶上白瓷砖,跟睡双人床似的,土炕不土。”
现在当书记的都得有经济头脑,靳书记问:“连工带料,一盘吊炕多少钱能拿下来?”
“长两米乘宽两米的,七百块钱,足矣。”
“七百块钱?还不够买一吨大同块原煤的呢!”靳书记转身对县电视台摄影记者说,“为国家节约不可再生的能源。这是一个亮点。”
当天晚上,县电视新闻就播出了,靳书记下到基层农民家中做调研,为农民办实事,帮助农民建新型节能炕——吊炕,节约煤炭资源,云云。第二天,本县时讯的报纸,也刊登了通讯、照片及编者按语,说领导干部就要像靳书记那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县委书记做出批示:此是利国利民之事,资金要向三农倾斜;请财政局研究,出台相关经济鼓励政策。每家农户做一个吊炕,补助九百元。
半年以后,靳书记因政绩突出,就升迁到县发改委,任副主任。有人说和吊炕有关,也许吧。
斗子峪乡又新来的尚书记有大专学历,学的专业是环境保护。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第一把火就将吊炕给烧掉了。他历数吊炕的几大罪过:“烧掉植被,污染环境,制造一氧化碳,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贻害子孙,阻碍可持续发展。”最后对记者强调:“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这不符合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亮点。”电视,这回是市电视台;报纸,这次是市委机关报;批示,这位是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都支持尚书记的高论。很快,这回是市财政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出台奖励政策:每拆掉一盘土炕,奖励一千元。三个月以后,尚书记又上调了,任县环保局局长。有人说与吊炕有关,也可能。
尔后,斗子峪乡这次新来的是石书记,村委会主任出身。说来也怪,上任伊始,他也瞄准了吊炕。石书记用了一个月时间,一个人跑遍了全乡十八个村庄,考察四百盘吊炕的使用情况,最后在乡党委扩大会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农村,吊炕还是很需要的,农民冬天里用山柴做饭、取暖,比烧煤要经济实惠得多,如果烧烟煤,污染更大。在平原地区,有的也需要,如养殖户,种植户,他们有秸秆。有的就不需要,因为他们家里本来就装有土暖气。所以,好多户得了双份钱:大喇叭一喊,报名登记说搭吊炕,先得一个九百;大喇叭又一喊,报名登记说拆吊炕,又得了一千。实际上,好多家根本领了材料就没做。有的户,搭了吊炕也没睡。你们算算看,全县这好几百万,不是打水漂了吗?这好几百万要放在农村改水、修路和帮助农村失学儿童,会更有意义吧。”
在座党委成员一听,觉得石书记的领导风格和前两任就是不一样。石书记对乡党委的工作是这样定位:“我们是做基层工作的,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我们必须把线认真地穿到针鼻里去。所以,我们的工作要因地制宜。”
最后,石书记提议:我们以乡党委的名义,写一个关于吊炕的调研报告,送给上级领导做参考。我看到一个资料,利用秸秆粉碎,做光能秸秆气化炉的能源,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干事不要起哄,一哄而起,一哄而下。也不要轻易上电视,登报纸,咱们哑眯的干点实事得了。
到现在,石书记在斗子峪乡都干两年多了,还没有一点高就升迁的迹象。靳书记、尚书记和石书记本来是初中时的老同学,一次聚会时,靳书记和尚书记都替石书记惋惜:“论真本事,你都在我们之上,可你怎么就抓不住亮点呢?”
石书记淡然一笑:“要亮点干吗?刚才有雾,你们来时开车才打开雾灯;白天有霾,自然会亮起大灯;摸黑夜行,才需要灯笼火把。这都是亮点。现在青天白日,阳光灿烂,到处都是亮点啊。”
靳书记、尚书记听了,似懂非懂。但还是关切地对石书记说:咱们是老同学。我们说实话,到现在,这吊炕就如十五个吊桶,还在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你呢?
石书记听毕,头往椅子后背一仰,哈哈大笑:“我心中本无吊桶,何来七上八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简析小说中石书记的性格特征。
【小题2】小说中多次写到电视、报纸的宣传,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小说中画线的句子。
(1)斗子峪乡新上任的党委靳书记眼睛一亮,盯着吊炕转来转去。
(2)咱们是老同学。我们说实话,到现在,这吊炕就如十五个吊桶,还在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你呢?
【小题4】这篇小说题为“吊炕”,有人认为也能以“亮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1 05:2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家几楼啊

乔迁

中午下班回家,还没进楼区,就听见楼区里有扩音小喇叭一声接一声地吼叫:“大米,卖大米,家产的大米。”吼叫声嘶力竭,一听就是原生态的,似乎就是要喊出家产大米的乡野味道来。但是,家产的大米我还是头一次听到。

进了楼区,一眼便看到卖家产大米的小贩正在我家楼下叫卖着,一辆半截子小货车上堆着满满的大米袋子,扩音喇叭放在大米袋子上,冲着楼房于呼喊着。卖大米的是一对小夫妻,站在车下,不时地往楼上瞟一眼,眼中闪动着渴望。我心不由得抽了一下,瞧小两口那渴望而不紧不慢的样子,这一中午怕就要耗在这儿了,这一声一声的原生态叫声,让午休的人如何安睡啊?

从车前走过的时候,男子突然喊了我一声:“大哥,买点大米不?自家种的。”我本不想停下的,人家跟我说话了,虽然素不相识,但出于礼貌还是笑了一下,随口问道:“你自己家种的?”男子显然看出了我不相他的话,立刻伸手从一个打开的米袋子里抓了一把来递过来:“真是自家种的,不骗你,你看看这米。”我看了一眼他手中的米,粒粒晶莹剔透壮实饱满。他又把手中的大米往上一递:“你闻闻,有香味呢!我闻了一下,还真是有一股淡淡的米香。“这是我自家种的,没施化肥,全是用的有机肥。”他一句紧着一句地说道。我笑笑,点点头表示认可,但我没有要买的打算,何况他不停喊叫的喇叭声让我感到头痛,欲快速拔腿离开。男子似有不甘,冲我又喊了一句:“不骗你,真是自家种的,是三河村的大米。”我笑笑,快步上楼,如果真是三河村的大米还真值得买,可三河村的太米哪用得着自己出来卖啊。

吃过午饭,正为在卖大米的喊叫声中如何午睡犯难卖,卖大米的声音突然停了,禁不住舒了一口气。

睡醒起来上班,一下楼便看到了大米车,男子龇牙一笑:“去上班?我点头:“没走啊?咋不喊了呢?”我指指喇叭。男子笑笑:“都睡午觉呢,不好。”男子这话突然让我心中有些感动,现在能替他人着想的人有几个呀?我不由得停下脚步问他:“真是三河村的大米?”男子眼里立刻精光一闪:“一说都不信,真是三河村的。我没卖给收粮的,他们把米收去,会往里掺不好的卖。我不掺,我自已卖,一袋我多加五块钱,但我保证不掺假。”男子说得有些义愤填膺,脸都红了。我上前伸手抓了一把大米,使劲儿闻了闻,大米的清香味似乎比我上楼前男子给我闻的时候浓厚多了,好像还有一股香甜味。“给我来两袋吧!我说。好嘞!我给你送楼上去!几楼?”男子立刻兴奋地叫道。“五楼,家里有人,你送上去吧!下来我给你钱。”我说。

男子近乎小跑地拉着大来奔向楼上。片刻,从四楼的楼道窗户里伸出脑袋来,冲着我大声喊,喊声绝不比喇叭声低:“大哥,你家几楼啊?”这小子,卖了两袋大米兴奋得连我告诉他的转眼间就忘了。我也只好扯脖子喊:“五楼,五楼——”“知道了——”男子拉了个高音大长声,脑袋缩了回去。不少住户的脑袋都伸了出来。有人喊我:“老乔,买大米呢?哪儿的呀?”我只好回减:“三河村的!”男子回来的时候,不少住户也都下了楼。收钱时,男子小声又试恳地说:“哥,我不多收你十块钱了,你让我开张了,谢你了。”我笑笑,赶紧走了,上班快迟到了。

晚上下班回来,几个住户在楼下,瞧我的眼神有些怪。其中一个忍不住问我:“中午卖大米的那小子是你家亲威吧?”我摇头说:“不是啊!“不是?你咋知道是三河村大米呢?”住户紧接着问我。“卖大米的说的啊,我闻着挺香的。”我忙说,心里感觉不踏实。住户鼻子哼了一声,走开了。赶紧上楼,直奔阳台,找到两袋大米,打开口袋,把手周力伸到大米袋子下面抓了一把上来,张开手,手掌上的大米很多是碎瓣的。狠劲儿闻了一下,无丁点清香味道。

那一瞬间,男子从四楼道窗口伸出脑袋的画面一下跳了出来,无比清晰,叫声无比响亮:“大哥,你家几楼啊……”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2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运用“先声夺人”的表现手法,使卖大米的小贩一出场就抓住了读者,更让他那“家产的大米”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B.小说反复强调“我”担心小贩的叫卖声会影响午体,而在声音停止后又“舒了一口气”,通过我的心理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卖米的小贩“说得有些义愤填膺,脸都红了”,写出了他表面上诚信而实际却是虚伪的性格特点。
D.“我”与卖米小贩之间的由不信任到信任的故事,批判了社会上一些人因不明真相而被他人利用的现象揭示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中为什么要多次写到“我”闻大米的香味这一动作?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在情节已经完整的情况下,却还用最后一段来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坳,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他想自己先得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可是他又想:能把一切都告诉小瞎子吗?老瞎子又试着振作起来,可还是不行,总摆脱不掉那张无字的白纸……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

“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便为整篇小说定下了悲凉的基调,让你感觉到一种直逼心底的生命的沉重与无奈。
B.与老瞎子相比,小瞎子对世界和人生则有更多的憧憬和向往,青春的躁动在血液里奔腾跳跃,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瞎子的可爱和他的自不量力不切实际。
C.人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目的本来没有。这虚设的目的支撑着他“真正地弹断”那一千根琴弦。“真正地弹断”每一根琴弦的过程就是生命的意义。
D.小说结尾再次出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这样的描述时,我们看到的是悲凉,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
E.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小题2】结合原文说说小说中的“药方”和“命若琴弦”各有什么含义。
【小题3】结合老瞎子的形象,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旨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革命头
嘉男
黄昏时,她潜进了一个村子。
她在村边一户人家的柴草垛与院墙之间的空隙中蹲伏下来。其实她已筋疲力尽,肚子咕咕响着,胳臂上的伤口灼灼地痛着。但她深吸了一口气,用以支撑自己,眼睛警惕地盯着四周。
这户人家的院门吱呀一响,一个大闺女迈出门槛,向柴草垛走来。这闺女,一根乌黑的大辫子垂到脸下,留着长长的辫梢,红头绳系了有三指宽。她屏住呼吸,看着这根长辫子。她也曾有这样一根长辫子,绸缎一样亮光光油滑滑的,村里的姐妹们羡慕,她自己也暗自得意。两年前,两支共产党的队伍来到她的家乡,她一下子羡慕起那些女兵来了,她们个个都梳着齐耳短发,又新潮又神气,村里人把那叫革命头。女兵们把村里的女子组织起来唱歌:“人人来宣传,妇女听一番,宣传的话儿好好听,放足闹革命,打败鬼子兵,保家保和平!”于是,会唱民歌的她瞒着娘,跳下火炕,冲出家门,去了区政府,也成了一名“女宣传”,辫子咔嚓一声落了地,她也有一个革命头了。没想到,只一年,日本鬼子被打跑了,又开始打国民党。最近的一仗打得不顺,她和战友们被打散了。
怕吓着这闺女,她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闺女抱了一抱柴,扭身离去,辫子晃悠着。她刚想叫住闺女,一个缩着发髻的中年妇女,挎着篮子从柴垛边的小路经过,她只得又缩了回去。看着妇女的发髻,她想起了母亲,两年没见,不知母亲怎么样了。她发现这个村子和她的家乡一样,女人们的发型就两种,没出嫁的就是一根大辫子,出嫁的,上了年纪的,就是一个发髻。
正犹豫着要不要去敲这户人家的大门,那闺女又出来了,又朝柴垛走过来。她四周瞅了一圈儿,没有人,便轻咳一声,站了起来。闺女吃了一惊,一看她的发型和衣服,认得是共产党的女兵,脸上的表情松下来,眼睛倏地放出光芒。闺女也四周看了看,朝她招招手,扭身往家走,她跟了进去。
闺女的娘正在做饭,平静地看了她一眼,和蔼地说:“你不用怕,我儿子也在外面打国民党呢。”闺女把她领进自己的屋,让她洗了脸,替她包好胳臂上的伤口,又找出自己的一套衣服让她换上。这时饭也差不多好了,闺女把一碗菜汤和两个红薯摆在她面前,让她趁热快吃,自己又出去了。
一会儿工夫,闺女带回一个也是缩着发髻的女人,对她说,这是村里妇救会的会长。妇救会会长上来拉着她的手,问明一些情况,说,让你受苦了,你放心,俺一定要保护好你。她像见到组织和亲人一样,心里踏实了许多,虽然吃了点儿东西,有了点儿力气,但是沉重的困倦又黏上来了。她摇晃了一下,会长和闺女连忙扶她躺下,让她放心好好休息。
她躺在闺女的炕上,迷迷糊糊听到会长和闺女去了外屋,加上大娘,几个人在商量事呢。会长说,怕是国民党的人又要来搜查了。大娘说,家里是没地方藏,要不到山洞里躲躲?会长说,天冷了,洞里更冷,谁受得了?再说你知道山上有洞藏,那些人就不知道到洞里去找?闺女说,要不还是老办法,再找个假发髻给她戴上?就说她是俺姐,回娘家来了。会长说,哄不住那些人,你忘了去年,有两个共产党的女兵藏在咱村,我给弄了两个假发髻戴着,还不是叫那些人一把揪下来,露了馅儿,把人给抓走了?闺女说,兴许来的不是那伙人呢?会长坚定地说,不行,还得想别的招儿……
她的意识越来越模糊,听到的话越来越遥远,慢慢就睡过去了。天亮后,她醒来,见那闺女正站在炕下对着镜子梳头,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闺女对她笑笑,她了一下,也笑笑。
果然,那些人来了,挨家挨户搜,把村里四十岁以下的女人赶到破庙里集合。她也随着闺女去了。她在那里,一夜之间,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那些人更是了,眨巴着眼睛,不知从何处下手。
革命胜利后,她在文艺单位任职,有机会梳长发,也有机会烫头发,但她一直留着齐耳短发,直到老,病故。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只用“她”“闺女”“妇救会会长”“闺女的娘”等称谓,表明了人物的普通平凡,使故事更能打动人心。
B.第三自然段中的插叙,交代了“她”从农村女孩成长为革命女兵的过程及到此村的原因,意在突出环境的恶劣和女兵形象的高大。
C.妇救会会长和闺女、大娘等商量如何周全保护女兵的情节,表现了群众对革命战士真挚的情感,也体现了救助事件的普遍性。
D.小说外貌描写采用了简笔勾勒,手法独特,如用不同的发型表现不同人物的身份:大辫子的是姑娘,缩着发髻的是出嫁的、上年纪的。
【小题2】小说倒数二、三段中三处加点的“愣”字,分别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革命头”这一发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陌上花开

胡玲

小镇依山傍水,山青树翠,碧海银沙,如一幅色彩明艳的水墨画镶嵌于天地间。

肖然租住的房子在老街,临海。这里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貌,白墙黛瓦、雕梁画栋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古老的商铺鳞次栉比,带着怀旧的气息。

肖然住在二楼,每天一开窗户,便能看到美景,闻到花香,听到鸟鸣。他楼下是一间叫“陌上花开”的小店,店里卖一些极具本地特色的小物件,绣花布鞋,棉麻衣裙,丝绸围巾,雕花银饰等。店主是位老太太,慈眉善目,身材苗条,满头银发,浑身散发的典雅气质让人完全忽略了她的年纪和脸上的皱纹。没有顾客光顾时,老太太就坐在店前的籐椅上,身上襄件暗色花纹的披风,望着路口发呆。

当朝霞染红天边的时候,肖然起床了,匆匆洗漱完毕,背上画夹下楼。这时,“陌上花开”已经开门了,他向老太太打一声招呼:花奶奶早。他不知道老太太姓什么,她的店有个“花”字,凭直觉,他觉得老太太年轻时一定美得像花儿,所以就这样称呼她,老太太并不反对。小肖早!花奶奶正在擦拭柜台。

肖然哼着小曲儿,走到街边的一家老字号早餐店,吃一碗辣得吐舌头的面条,或者吃一个香酥脆软的烧饼,就赶往海边,开始一天的工作。

小镇历史悠久,风景如画,是有名的旅游胜地,来海边看风景的人不计其数,找肖然画像的人也不少,特别是那些身着泳装、身材火辣的美女。对肖然而言,给她们画像,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所以,肖然从不觉得辛苦和枯燥。

晚上,肖然披着晩霞回来,躺在床上数当天的收入。除去房租、伙食开销,还能余下一些。他很满足于目前的生活,行云流水般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他想一辈子待在这个美丽的小镇,直到地老天荒。

有天,肖然回来得早,看见花奶奶坐在店前的玉兰树下喝茶,他也坐下。花奶奶给他倒了一杯菊花茶,两人闲聊起来。花奶奶,您这店名挺雅致,“陌上花开”,我记得以前在书上看过一段历史,说越王和夫人戴氏十分恩爱,戴氏回娘家小住,越王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有“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说春色正好,戴氏可在娘家多住几日,好好赏美景,不必急着归来。戴氏接到信,当即感动落泪。

花奶奶优雅地抿一口青花瓷杯里的茶水,说,在我看来,越王思念戴氏,他希望戴氏尽快回来,他真正的意思是“陌上花开,请速速归来”,只不过,古人比较含蓄,没有说得那么直接。我想,戴氏看到信,恨不得生出翅膀马上飞到夫君身边。

肖然一笑,并不作答。

这天,肖然下楼,看到几个身穿白色海军服的战士,正在和花奶奶聊着什么。从肖然住到这里,就经常看到海军战士来找花奶奶,并不觉得稀奇。

画到中午,见日头太毒,肖然停下手中画笔,躺在礁石旁的阴凉处歇息。海涛阵阵,海鸟鸣叫,他惬意地睡着了。不知睡了多久,肖然醒来,看到不远处有个身影,他定睛一看,竟是花奶奶。花奶奶坐在海边,长长的披肩随风飘舞,如雪的银发在阳光下闪耀着。她点燃一堆冥纸,不一会儿,黄色的冥纸在熊熊燃烧中变成飞灰。

肖然好奇地走到花奶奶跟前,看到花奶奶眼里有晶莹的泪珠。花奶奶,你在做什么?他满腹疑问。

花奶奶并不理会肖然。她望着海水,喃喃地说,我知道,你的灵魂还在海水里。陌上花开,请君速速归来!回来吧,快回来吧,跟我一起回去吧!

原来,花奶奶的丈夫是一名海军军官,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小镇旁边的海堿,为了能与他时常见面,花奶奶从大城市来到小镇,在镇上开了“陌上花开”,每次短暂的相聚后,丈夫会奔向属于他的大海。每次离别,花奶奶会跟他说,陌上花开,请君速速归来。

12年前,花奶奶的丈夫和官兵在海上进行训练时,由于机械故障失事,艇上70名官兵全部遇难。花奶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打捞队没有找到她丈夫的尸体,她总觉得丈夫还活着,她每天守着“陌上花开”,总觉得有一天,丈夫会突然出现在她面前。

直到今天,几个海军小伙子来看望花奶奶,告诉她,有渔民在打捞时发现了一具骨架,最初大家也不敢确认这是花奶奶的丈夫,最后发现骨架的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一枚戒指,上有四个字“陌上花开”,这枚戒指是结婚20周年时,花奶奶亲自请人给丈夫定做的。

肖然搀扶着花奶奶回到“陌上花开”。

花奶奶说,明天,我就带着他的骨灰回他的老家去,这个店我准备盘出去,小肖,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我也准备回去了!肖然叹了口气,说,我也想家了。

三年前,肖然忍受不了大城市的喧嚣,忍受不了圈中没完没了的应酬,更忍受不了妻子的唠叨和孩子的哭声,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独自离开了家乡。

回去好!陌上花开,请君速速归!花奶奶望着肖然,笑了起来,笑出了一脸泪花。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简单,但构思精巧,多处设伏。花奶奶为小店起名“陌上花开”及“望着路口发呆”等描述,都暗示花奶奶是个有故事的人。
B.花奶奶与肖然皆到小镇生活,只不过花奶奶是为了在离丈夫最近的地方守候,而肖然却是为了摆脱都市生活。
C.小说极力渲染肖然在小镇生活的惬意,足见作者比较欣赏肖然这种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为了自由不顾一切的生活态度。
D.小说结尾花奶奶“笑出了一脸泪花”,这是欣慰的笑。她坚守十二年,终于等到了丈夫的消息,同时,她为肖然的决定感到高兴。
【小题2】小说以“陌上花开”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花奶奶,有人说是肖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尘埃里的上帝
李代金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但是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腿。从此他成天闷闷不乐。妻子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他想了想,便同意了。超市开起来了,附近的人都到这里购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去世了。因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得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她家顿时陷入了困境。
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知道,他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生意,如今他人有难,他也应该主动帮忙。他跟妻子一说,妻子满口答应。
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点头。明帮,蒂芬妮肯定不会接受,就算真的接受了,心里也会有负担,也会想方设法报答他们。如何暗帮呢?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
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儿子马克,对他交代了一番。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他把钱袋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马克就大叫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
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流下了泪水。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小,难道要让他们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整天以泪洗面。
威尔逊同妻子商量,想再次帮助蒂芬妮一家,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
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装入一个袋子,然后交给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把钱袋藏在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样子发现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从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喜出望外。
蒂芬妮病好从医院出来后,就去找了份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她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我这次是来还钱的,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威尔逊一家用这种办法在帮她。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助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帮了忙。于是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
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他总是将自己放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什么两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威尔逊为了帮助蒂芬妮,让儿子马克与比尔和大卫在家里玩捉迷藏游戏,并嘱咐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蒂芬妮手里。
B.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她家为了支付赔偿金而陷入了困境,威尔逊出手帮助她家渡过难关,这是因为他也遭遇过车祸,相同境遇使他怜悯蒂芬妮。
C.蒂芬妮本来推断是威尔逊拿钱帮助她的,但是威尔逊一番说辞让她相信“那真是丈夫藏的钱”,这说明威尔逊善于伪装,演技出众。
D.威尔逊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就在家旁边开了一间超市,生意十分兴隆,这是因为附近的邻居们都很善良,为了帮助他,都到他那里购物。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小说人物之所以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魂,得益于作者对情节的巧妙安排,使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叙事有起有伏,一波三折。
B.小说通过对威尔逊在邻居的帮助下重拾快乐以及他两次帮助蒂芬妮一家的叙述,以小见大,凸显了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和谐共处的主题。
C.作者写蒂芬妮本来推断是威尔逊拿钱帮助她的,又写蒂芬妮在威尔逊否认帮忙一事后就拿着钱走了,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
D.小说结尾当蒂芬妮带上钱,开心离开后,威尔逊脸上露出了笑容。卒章显志,赞扬了威尔逊质朴善良的美好品德。
(3).小说为何以“尘埃里的上帝”为题目?如果换成了“上帝的恩赐”是否可以?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