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陌上花开

胡玲

小镇依山傍水,山青树翠,碧海银沙,如一幅色彩明艳的水墨画镶嵌于天地间。

肖然租住的房子在老街,临海。这里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貌,白墙黛瓦、雕梁画栋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古老的商铺鳞次栉比,带着怀旧的气息。

肖然住在二楼,每天一开窗户,便能看到美景,闻到花香,听到鸟鸣。他楼下是一间叫“陌上花开”的小店,店里卖一些极具本地特色的小物件,绣花布鞋,棉麻衣裙,丝绸围巾,雕花银饰等。店主是位老太太,慈眉善目,身材苗条,满头银发,浑身散发的典雅气质让人完全忽略了她的年纪和脸上的皱纹。没有顾客光顾时,老太太就坐在店前的籐椅上,身上襄件暗色花纹的披风,望着路口发呆。

当朝霞染红天边的时候,肖然起床了,匆匆洗漱完毕,背上画夹下楼。这时,“陌上花开”已经开门了,他向老太太打一声招呼:花奶奶早。他不知道老太太姓什么,她的店有个“花”字,凭直觉,他觉得老太太年轻时一定美得像花儿,所以就这样称呼她,老太太并不反对。小肖早!花奶奶正在擦拭柜台。

肖然哼着小曲儿,走到街边的一家老字号早餐店,吃一碗辣得吐舌头的面条,或者吃一个香酥脆软的烧饼,就赶往海边,开始一天的工作。

小镇历史悠久,风景如画,是有名的旅游胜地,来海边看风景的人不计其数,找肖然画像的人也不少,特别是那些身着泳装、身材火辣的美女。对肖然而言,给她们画像,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所以,肖然从不觉得辛苦和枯燥。

晚上,肖然披着晩霞回来,躺在床上数当天的收入。除去房租、伙食开销,还能余下一些。他很满足于目前的生活,行云流水般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他想一辈子待在这个美丽的小镇,直到地老天荒。

有天,肖然回来得早,看见花奶奶坐在店前的玉兰树下喝茶,他也坐下。花奶奶给他倒了一杯菊花茶,两人闲聊起来。花奶奶,您这店名挺雅致,“陌上花开”,我记得以前在书上看过一段历史,说越王和夫人戴氏十分恩爱,戴氏回娘家小住,越王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有“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说春色正好,戴氏可在娘家多住几日,好好赏美景,不必急着归来。戴氏接到信,当即感动落泪。

花奶奶优雅地抿一口青花瓷杯里的茶水,说,在我看来,越王思念戴氏,他希望戴氏尽快回来,他真正的意思是“陌上花开,请速速归来”,只不过,古人比较含蓄,没有说得那么直接。我想,戴氏看到信,恨不得生出翅膀马上飞到夫君身边。

肖然一笑,并不作答。

这天,肖然下楼,看到几个身穿白色海军服的战士,正在和花奶奶聊着什么。从肖然住到这里,就经常看到海军战士来找花奶奶,并不觉得稀奇。

画到中午,见日头太毒,肖然停下手中画笔,躺在礁石旁的阴凉处歇息。海涛阵阵,海鸟鸣叫,他惬意地睡着了。不知睡了多久,肖然醒来,看到不远处有个身影,他定睛一看,竟是花奶奶。花奶奶坐在海边,长长的披肩随风飘舞,如雪的银发在阳光下闪耀着。她点燃一堆冥纸,不一会儿,黄色的冥纸在熊熊燃烧中变成飞灰。

肖然好奇地走到花奶奶跟前,看到花奶奶眼里有晶莹的泪珠。花奶奶,你在做什么?他满腹疑问。

花奶奶并不理会肖然。她望着海水,喃喃地说,我知道,你的灵魂还在海水里。陌上花开,请君速速归来!回来吧,快回来吧,跟我一起回去吧!

原来,花奶奶的丈夫是一名海军军官,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小镇旁边的海堿,为了能与他时常见面,花奶奶从大城市来到小镇,在镇上开了“陌上花开”,每次短暂的相聚后,丈夫会奔向属于他的大海。每次离别,花奶奶会跟他说,陌上花开,请君速速归来。

12年前,花奶奶的丈夫和官兵在海上进行训练时,由于机械故障失事,艇上70名官兵全部遇难。花奶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打捞队没有找到她丈夫的尸体,她总觉得丈夫还活着,她每天守着“陌上花开”,总觉得有一天,丈夫会突然出现在她面前。

直到今天,几个海军小伙子来看望花奶奶,告诉她,有渔民在打捞时发现了一具骨架,最初大家也不敢确认这是花奶奶的丈夫,最后发现骨架的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一枚戒指,上有四个字“陌上花开”,这枚戒指是结婚20周年时,花奶奶亲自请人给丈夫定做的。

肖然搀扶着花奶奶回到“陌上花开”。

花奶奶说,明天,我就带着他的骨灰回他的老家去,这个店我准备盘出去,小肖,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我也准备回去了!肖然叹了口气,说,我也想家了。

三年前,肖然忍受不了大城市的喧嚣,忍受不了圈中没完没了的应酬,更忍受不了妻子的唠叨和孩子的哭声,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独自离开了家乡。

回去好!陌上花开,请君速速归!花奶奶望着肖然,笑了起来,笑出了一脸泪花。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简单,但构思精巧,多处设伏。花奶奶为小店起名“陌上花开”及“望着路口发呆”等描述,都暗示花奶奶是个有故事的人。
B.花奶奶与肖然皆到小镇生活,只不过花奶奶是为了在离丈夫最近的地方守候,而肖然却是为了摆脱都市生活。
C.小说极力渲染肖然在小镇生活的惬意,足见作者比较欣赏肖然这种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为了自由不顾一切的生活态度。
D.小说结尾花奶奶“笑出了一脸泪花”,这是欣慰的笑。她坚守十二年,终于等到了丈夫的消息,同时,她为肖然的决定感到高兴。
【小题2】小说以“陌上花开”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花奶奶,有人说是肖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1 03:13: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①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②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③然而,自2004年以来,有4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2551亿元)。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摘编自北极星环保网)
材料二:
④一旦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突然倍增的洪水如果无处可去,当然会在城市里肆意奔流,于是,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建设在河道、湖畔等低洼地带的居民区、工厂等,随之成了泽国。现今的中国,城市内涝日趋严重。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充分(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另外,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越来越大的挑战。(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如何解?》)
材料三:
⑤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办法。
⑥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⑦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四:
⑧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⑨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城市规模扩张 自然的水循环波被切断     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十多年来我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递增的严重的情况,说明人们必须正视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
B.材料四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政策制定者能及时采纳,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就可指日可待。
C.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D.材料二与材料三都认为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虽有其合理性,但是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
【小题3】为解决我国城市内涝,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翻 墙
王晓渔
人类诞生以来,墙的历史有多长,翻墙的历史就有多长。
155公里的柏林墙当然不会例外。从1961年8月13日初具规模,到1989年11月9日轰然倒塌,翻墙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据说当年的柏林墙工程代号是“中国长城第二”。在中国,并不缺乏翻墙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同样是小人物与墙的故事。在这个传说面前,秦始皇、家天下、大一统、富国强兵、万世可递,这些坚硬的词语都变得不堪一击。
如果说秦朝的翻墙是水滴石穿的“哭墙”,那么东德的翻墙则是用脚投票的“越狱”,而在中国,用脚投票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侯并立的时代,国民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出国也无需护照,诸侯通常以内政清明吸引民众。孔子本人曾表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壮志难酬,编一个竹筏,漂洋过海,这是他的权利。
墙是阻隔、是壁垒、是界限,但是人们也可以在墙上开启门和窗,也可以把墙变成自由书写和发表的地方。顾城有一首天才短诗《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画家徐芒耀,直接在《我的梦》里画出破墙而出的“我”,“我”就是一把钥匙。在台湾,雷震先生因为组党身陷高墙之内,胡适先生赠以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可以视为翻墙之歌。
除了柏林墙、长城这些有形的墙,还有很多无形的墙: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人们有时在自己的国家里只能暂住;在地球村时代的网上,时时遇到“该页无法显示”;在路上迎面见到陌生人,我们不是微笑而过,而是充满警惕;……每次读到柏林墙的故事,尽管远隔万里并且相隔二十年,我总是感动不已,虽然这种感动随即会被沮丧代替,我依然会提醒自己:翻墙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中“用脚投票”的意思是什么?该段引用孔子话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从全文看,“墙”包含几层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鴳宋荣朝菌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桎梏为桎梏,便做到了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来说。
B.“逍遥”不仅仅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还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是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的。
D.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更好地对庄子的“逍遥”做出了阐释。
B.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指出要达到庄子的“逍遥”境界,既需要各适其性,也需要平齐是非,抛却对待。
C.末段指出郭象认为的“尧是真正的逍遥”,既是对前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又是对其观点的具体论证。
D.文章大量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庄子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逍遥”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境界即达致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B.“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形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节选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不同意西洋读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中国的诗情感、典故丰富,因而显得厚重。
B.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没有差别,都不乏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的田园诗。
C.作者认为,中国的诗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和外国诗是相融相通的。
D.作者认为,中国诗和外国诗相比就像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共同点大于不同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运用比较分析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如用“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说明了中国诗的音调单薄的特点。
B.为了论述诗歌音调的轻重与语言的本质有关,特意将法国诗、英国诗、德国诗、拉丁诗与中国诗比较。
C.作者以哈巴狗为喻,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又用“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讽刺了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D.希腊哲学家说的“家居”是指读本国诗,“出门”是指读外国诗,“回家”指读完外国诗又想起了本国诗,看看二者的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的狂放与西洋诗不尽相同,中国的诗人狂得不过有仙意,而西洋的诗人则有“兽力”与“神威”,这是由东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B.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说明中国古代与西洋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
C.作者认为,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不如西洋诗雄厚和沉重,西洋诗和中国诗各具千秋,不应以一种文化的特点来否定另一种文化。
D.只要在研究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上多下功夫,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优势,就能在文化交流中处于文化优势,同化外国文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天人合一”观念在清明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卸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
清明是踏青郊游、珍重生命的节日。清明时节,自然界生机一片,人们借祭墓踏青郊游。祭墓与踏青原来分属寒食与清明,唐代以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这就是后来清明兼并寒食的内在文化依据。清明时节的户外运动,其原始的意义在于顺应时气,是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万物萌生,人们以主动的姿态顺应。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等大都是有助于阳气发散的活动。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宋代为了让人能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此时的寒食不仅收容在清明节下,清明踏青习俗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史称“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清明上河图》就更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宋代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
插柳或戴柳是清明踏青与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柳树最先吐出新绿。柳树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强旺。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非普通林木,它有着神奇的效用。清明的新火就取自柳榆木。据说民间新火的传递亦是以柳条传送。贾岛“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的诗句大概吟诵的是这一情形。柳木不仅带来新火,而且它很早就具有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功用。《齐民要术》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这就是“三月清明门插柳”习俗的心理根源。宋代清明节已“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说是可以“明眼”,也就是能明辨鬼邪,看住家门。新柳一般由人们在祭墓踏青时在墓地野外折回,宋人诗曰:“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戴柳是指人们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城居的人们很喜欢这一习俗,鬓插青柳,既吉祥又有生气。事实上,春夏之交因气候的关系人们易受季节性的疫病侵袭,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一危险时段,于是利用清明节俗预先进行禳解。这正是清明戴柳、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
(摘编自萧放《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观念在清明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是由于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而节气是“天时”, 节日是“人时”。
B.唐代以前的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二者各有自己的主题,前者为怀旧悼亡,后者为求新护生。
C.清明后来之所以能够兼并寒食,是因为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内在文化依据: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
D.清明时节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等户外运动有助于阳气发散,这是人们对时气的主动顺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让人能在清明扫墓、踏青,宋代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这表明生活已经日趋都市化。
B.宋代人们的踏青习俗前所未有的兴盛起来,这与这个时代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潮流密切相关。
C.“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的描写和记载,证明了宋朝清明踏青习俗的兴盛。
D.《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清明时节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宋代的清明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民俗节日的生成一般既依据节气,但又与节气时间不相重合,立春、新年,夏至、端午等都符合这一规律。
B.人们把插柳或戴柳当作清明踏青与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是因为柳树具有生命力强旺和得春气之先的特性。
C.“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表达了人们希望用清明时青青的柳枝来留住青春,留住“红颜”的期盼。
D.人们借助清明戴柳、插柳对春夏之交季节性的疫病侵袭预先进行禳解,这是戴柳、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