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隧   道
列车早不停晚不停偏偏停在隧道里:第一节车厢已经钻出了隧道,而最后一节还没有进去。
列车意外停车,乘客们都着急,只有坐在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一位旅客不但不生气,反而感到高兴。这倒不是因为他那节车厢比别的车厢明亮,而是因为他的父亲就住在隧道附近。
他每次休假都要经过这条隧道,可列车不在这儿停车,所以他好几年没有见到父亲了。
这位旅客从窗口探出身子,叫住顺着车厢走过来的列车员,问道:“出什么事了?”
“隧道口的铁轨坏了。”
“得停多长时间?”
“至少得四个钟头吧!”列车员说罢,转身走向隧道另一端。
车厢对面有个电话亭。这位旅客下车给父亲挂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告诉说,他父亲正在上班,并把父亲工作地点的电话号码给了他。于是他又往父亲工作的地点挂了电话。
“是儿子吗?”父亲不知怎的一下就听出了他的声音。
“是我,爸!火车在这要停整整四个钟头。”
“真不凑巧!”父亲难过地说,“我正好还要干四个钟头才能下班。”
“你不能请个假吗?”
“不行呀,”父亲答道,“任务很紧,或许我能想个法子。”
旅客挂上听筒。这时列车员正好从隧道里走了过来。
“再过两个钟头就发车。”他说。
“怎么,过两个钟头!”这位旅客叫了一声,“你刚才不是说要等四个钟头吗?”
“修道工说要4个钟头才能修好,现在他又说,只要两个钟头就够了。”列车员说完,转身又向隧道另一端走去。
旅客飞快地跑向电话亭。
“爸,你听我说,是这么回事,不是四个钟头,我只有两个钟头了!”
“真糟糕!”父亲伤心地说,“好吧,我加把劲,也许一个钟头就能干完这点活儿。”
旅客挂上电话。这时列车员吹着口哨,从隧道里出来了。
“这个修道工干劲真大!他说了,一个钟头就能修好。”
旅客急忙又打电话:“爸,我刚才说得不对!不是两个钟头,是一个钟头。”
“这可麻烦了!”父亲懊丧极了,“半个钟头我无论如何是干不完活的!”
旅客又挂上听筒。列车员也从隧道里走了回来。
“嘿,真是笑话!那边说半个钟头就修好了。”
“该死的修道工,不是在说胡话吧!”旅客喊叫着跑向电话亭,“爸呀,你10分中内能过来吗?”
“可以,孩子!拼上老命我也要干完这点活!”
“哼,这个修道工真奇怪,先抱怨‘活太多,活太多’,可现在又说只要10分钟就可以修好了。”列车员又向旅客传达了最新消息。
“混蛋,他在搞什么鬼!”旅客嘟囔着骂了一句,又拨了电话,“爸,听我说,我们见不了面了。这儿一个混蛋先说停4个钟头,现在又说只停10分钟。”
“真是个混蛋,”父亲赞同地说,“甭着急,我马上就过来!”
“乘客同志们,快上车!”从隧道里传来列车员的声音。
“再见了,爸爸!”旅客喊道,“他们不让咱们见面!”
“等等,孩子!”父亲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我脱开身了,别挂电话!”
这时旅客已跳上车厢。列车驶出隧道时,他凝望着巡道工的小屋,凝望着小屋窗口里用帽子擦着满脸汗水的老人。电话亭里,话筒里仍在响着父亲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我脱开身了,儿子,脱开身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二段写了隧道铁轨出了故障,一位乘客急于见到自己的父亲。环境描写极为简省,却能够营造与语段相适应的意境和氛围。
B.小说第一、二段得作用是交代时间、地点,点出环境,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C.小说主要表现出了父子情深这一主题。
D.小说中人物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是表现父子性格特点的主要手段。
E.列车员的几次不同表现实际上是对父亲的几次褒奖。
【小题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小题3】父亲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概括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
【小题4】故事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其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2 03:49: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老哑巴的宽厚、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也流露出作者对老哑巴被人忽视、嫌弃的命运的深切同情。
B.①②两个自然段描绘了五彩缤纷的初春景色,第③段承上启下,照应题目。
C.本文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⑤⑥两段中美丽的达子香花与丑陋、可怖的老哑巴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他被人厌恶做了铺垫。
D.作者在第④段“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一句中,用秋天里蝴蝶脆弱的羽翼比喻哑巴的名字,形象地交代了这位有缺陷的哑巴处境凄清落寞,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怜悯和同情。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加点的动作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小题3】文章结尾说老哑巴是“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修稿
秋天风景
农村喜欢写东西的人不多,知道怎么写东西的人更不多。
老赵生活在一个比较贫瘠的农村。他自小读了一些书,喜欢写东西,他宛如一只喜欢趴在地上掼写故事的虫子,每篇小说都效仿同宗前辈赵树理,土的掉渣却绵甜诱人。
老赵有一间书屋,名曰:陌上草屋;老赵还有一个响亮的笔名——五谷侍者。
年复一年,几十寒暑,耕耘久了,老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点小名气,许多杂志社对这野生的东西来了兴趣,约稿者不断。一家名为“幽境盏菊”的文学杂志社邀老赵写一篇关于老赵那个农村的家庭伦理小说,契合老赵思想,最近一对夫妇正在为侍奉老人问题闹矛盾,老赵参与了调解,虽然,夫妻俩和好如初,但农村养老的问题却久久不能让老赵释怀。
有米有灶好做饭,刚发生过的事端,久蒙脑海的问题,何用铺陈,稍微润色,很快,一篇五千言的小说就完成了!
稿件发出去不几天,老赵接到消息,消息是审稿编辑发过来的:“老赵,您好,感谢合作!稿件已阅,故事很好,但不够细腻,敬请修改!”
这是老赵最近几年里第一次被要求修改。作品要求精益求精,这很让老赵感动。夜深人静把自己关进陌上草屋里,反复斟酌每一句话、仔细推敲每一个字,正在投入,老伴推门而入:“老赵,别捣鼓傻了,明天是母亲的祭日,你忘了?”老赵脑袋嗡地一声,可不,母亲去世一年了,明天就是自己的悲痛日,自己这做儿子的怎么连这样锥心彻骨的事情都忘了?他感谢老伴的提醒,不然,明天姐妹们过来烧纸会让自己难堪的。
这件事倒使老赵灵光一现:小说里的主人公何尝不是如此,他们的难堪,他们的矛盾是生活压力造成的,顾此失彼,忠孝两难全。“老赵啊老赵,只考虑故事情节了,没注意内涵,这样的文字怎能不空洞……”老赵自责,把小说揉碎了重新构思。
稿件又发了出去,第二天邮箱里多了一份新邮件,打开,还是审稿编辑的建议:“老赵,为了反映农村的深刻变化,也凸显党的政策的正确性,能不能将人物的精神面貌再提升一个高度……”老赵又一次感到自己是小学生,难得这位编辑高标准严把关!
修改后的稿件又发了出去,这次老赵还附上了几句话:“多谢尊编辑指点,倘若还有不妥之处,敬请来函,吾必虚心改之……”
几小时后,老赵再次收到审编的邮件:“赵作家,为了增加您的知名度,最好是让这篇小说充满一些浪漫气息……”“浪漫?”这可让老赵犯了难,他清楚地记得,早晨和老伴一起扛着锄头下地,一片枯黄的树叶落到老伴的头发上,他紧走两步,伸出手指把树叶捏了下来,这个情景恰好被放羊的秋花嫂看到,她捂着肚子笑老赵公母俩风流,走在路上还动手动动脚。
“浪漫?我写了言归于好的夫妻依然恩爱,通情达理的农院洋溢着笑声,不够浪漫吗?”
“不够!”
“要怎样?能怎样?怎么样?”
“虚构啊,可以假想新农村风貌啊!比如,生活场景转在办公室,爱情观念遭遇新挑战……”
“我们农村还很穷啊,农民坐在办公室里耕地,现实吗?老夫妻上演无病呻吟的感情戏,扯谈呗!农民的内敛就如藏在芝麻角的油籽,不成熟绝不抛头露面。农民有浪漫的时候,那就是丰收后驮着妻子赶趟大集或是一起跑到城里商量着给家里添点物件……”
……
一来二去,老赵看着自己根据编辑要求不断构思的作品,越来越感觉牵强附会不如初稿,越看越觉得稿件不是农民。“穿着西服去耕地,笑话!这样播下去的种子能发芽吗?假如发了芽,又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老赵越思越想越感到自己没主见了;不改,过不了关;改,自己半大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最清楚农民的所思所想,迎合别人去完成篇不符合事实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只能给外星人看……
这会儿,老伴在庭院里喊:“老头子,出来帮帮忙……”老赵一偏头,看到老伴正弯着腰,等他来帮忙抓痒。
“差点没有老赵了……”一激灵,老赵决计维持原稿,老赵对着庭院说了一声稍等,然后啪啪啪啪在键盘上给编辑回了一句话:“请到农村来,然后再定夺!”
(来自红袖小说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老赵与作家赵树理同宗,含蓄委婉地表明了与众不同的老赵喜欢写东西的原因。
B.老赵接到“幽境盏菊”的稿约后,很快写完五千言的小说,表明老赵写作功底较好,却欠认真缜密,从而为下文修稿埋下伏笔。
C.审稿编辑不庆其烦地多次给老赵提出修稿意见,表现了编辑具有良好的写作水平与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D.小说既运用“有米有灶好做饭”这样的口语,同时也有典雅的表达,语言亦庄亦谐,饶有趣味。
E. 文章结尾意味深长,含意丰富深刻,深化了文学作品应以生活为底色不应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的主题。
【小题2】老赵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赵的性格特征。
【小题3】围绕修稿,老赵与编辑展现了哪两种不同的写作原则?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棋 殇
刘剑飞
春和,景明,花艳。
江南古城,青石老街,鞭炮炸响,人声喧哗。
你衣着光鲜,倒背双手,怡然站立在新开的棋馆旁。
正午的阳光,投射到棋馆门楣的匾额上,“古城棋圣”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你抬头看匾,再看眼前道贺的棋友,脸上露出舒心的笑。
其实,这微笑本该属于你。
你出自象棋世家,早在多年前,你父亲就是威震东北的“关外棋王”。你父亲凭一手“梅花百变”的绝技,纵横棋坛,鲜有对手。
耳濡目染,你五岁习棋,六岁对弈,八岁便能同一流高手一决高下。在你幼小的心中,曾一度梦想,要做个像父亲那样的棋王!
然世事如棋,吉凶难料。在你十三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一夜间将你父亲经营多年的“黑白山庄”燃为灰烬。
你和父亲,是那场劫难的幸存者。然而为了救你,你父亲三闯火海,身受重伤,自此成为又瘸又哑的废人。
就这样,你父子相依为命,顶烈日,冒朔风,卧黄沙,忍饥渴,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来到这座江南古城。古城人爱下棋,或街头巷尾,或厅堂庭院,或茶余饭后,人们总喜闲坐对弈,捉对厮杀。
小桥,流水,古巷。
那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你和父亲,至古巷深处的一户人家乞讨。
院内很静。回廊畔,竹林旁,有一员外和一青年正在下棋。
许是两人下棋过于投入,对你的乞讨始终未加理睬。你心中恼怒,凑身观棋,但见那青年棋处下风,渐难招架。于是,你从旁指点,连出妙招,一举将员外的黑棋逼入死路。
员外不服,重新摆子,要与你杀上几盘。你气恼员外的怠慢,架炮,跳马,出车,拱卒,落子如风,手不容情,连胜员外三局。
员外大异,想不到一个小叫花子竟有如此棋艺。于是对你心生钦佩,将你父子留在家中,盛情款待。三日后,员外请出“古城棋王”谢老先生与你对决。听闻此讯,小城爱棋之士咸来观战。寂静小院,霎时杀气腾腾。
对战第一局,你选先手,先发制人,杀着凌厉,频频进攻;而谢老取守势,步步为营,以静制动,静观你的棋路变化。
下至第二局,谢老忽而棋风一变,以守为攻,反客为主,连出杀着,不多时便将你逼得手忙脚乱,鼻尖沁出密密汗珠。
正当此时,一旁呆坐的父亲突然手指其口,啊啊数声。你心中一动,歉然道:家父口渴了,容我喂他几口水喝。
喂完父亲茶水,你的心渐漫静,车马并用,妙招迭出。登时,局势逆转。谢老捋须良久,长叹一声:老弟如此年轻,便有此造诣,实乃奇才也!
这一日,你和谢老一直厮杀至日落西山。最终,你以10局7胜,大败棋王。
自此,你在小城声名鹊起,被誉为“古城棋圣”。
小城人爱棋,更敬重棋界高手。人们见你贫困,便时常慷慨解囊,资助于你。
于是,你不再沿街乞讨,而在古城老街开一棋馆,以棋会友。
听闻你的盛名,四方高士皆来挑战。时间久了,人们发现你下棋有一习惯:无论与谁对弈,均让哑父坐于身侧,听到父亲啊啊有声,便停下来为其喂口水,捶捶背。
起先,有人反对,说这是搅乱棋局。对此,你正色以对,言道:老父身有残疾,不能自理,就是不下此棋,也绝不能弃他不管!
小城人对你更为敬重,说你不仅棋艺既高,且重孝道,如此孝子,当无愧于“棋圣”称号!
春去春回,花开花落,一晃二十载。
其时,你已是古城棋坛名宿。
这年秋,恰逢南北六省象棋联赛。小城人推你为首,望你能赛场夺魁,为古城争光。
然硝烟未起,亲人先逝。就在你备战大赛的前一个月,你父亲忽然一病不起,病重离世。,
你抚尸大哭,悲痛欲绝。棋界同仁皆来吊唁,劝你节哀顺变,振作精神,安心备战。
但,让小城人想不到是——操办完父亲的丧事,你却忽然宣布要金盆洗手,退出棋坛。
小城人大为不解,议论纷纷。一时间,你的突然隐退,成为人们心中难解的谜。
其实,这个谜只有你最清楚:你自少年通晓父亲哑语,这些年来,每至棋局关键,父亲啊啊数声,你停下来喂水,实是父亲为你暗指迷津,助你取胜。时间久了,你对父亲心生依靠,再不愿劳心费神,深研棋艺。如今,父亲病逝,已失依靠,你自知再无取胜把握,这才金盆洗手,退出棋坛。
秋夜,月冷,酒残。
你独坐月下,闷头饮酒。回想二十余年棋海沉浮,你恨父亲,恨他暗中指点,不肯放手;你更恨自己,恨自己依赖依靠,不求独立……
秋风乍起。你长叹一声,仰望夜空。此刻,你分明看到——正有一颗流星划破长空,一闪即逝。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其实,这微笑本该属于你”一句,既承接上文“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又开启下文,插叙“你”以前的经历。
B.“你”在下棋时停下来照顾父亲,既暗中得到了父亲的帮助,又赢得了孝子的美名,这说明“你”是个虚伪的人。
C.作者通过对比、神态描写等手法把“你”和谢老先生的对决写得悬念迭起,“鼻尖沁出密密汗珠”等描写说明“你”的棋艺不如谢老先生,只是在父亲的暗中帮助下才战胜了谢老先生。
D.小说以“你”退出棋坛为结局,出人意料。在这突然转折中蕴含了深刻的主题:沽名钓誉之徒必将失败。
E. 小说以“棋殇”为题,交待了小说的线索“下棋”,高度概括了小说的内容,暗示了主人公“你”命运。
【小题2】小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三个划横线的句子各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旬,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急呼阵阵。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老学究柔声说。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

“孺子可教也。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他可担当矣。”众人讶然。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板路朝这边来了。稍顷,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学童们一听土匪来了,吓得呜呜直哭,但见唐力镇静,也陆续安静下来。

几个扛枪的已进了祠堂。唐力迎上去,见他们东张西望,就索性说:“长官行行好吧,这里只有学生,没值钱东西。”

“嗬,还是个私塾嘛。”扛枪的就想往里走。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正在此时,祠外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吵什么!”落音处,又一伙扛枪的拥着一挎驳壳枪头领模样的大汉进来了。

唐力心一横,想先求求情,万一不行就豁出命去,他于是请求头领手下留情,那头领不待他说完,笑了:“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

“你们就是红军?”唐力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暗暗松了一口气。

“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

“行的,当然行的。”唐力喜出望外。

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大约开了半天会,就生火做饭。那红军长官好歹要唐力和他们吃一顿饭,说:“你是先生,知书达理,我张猛子是粗人,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

这话唐力很受用。

临走时,红军走下祠堂台阶,又踅回来,重重地说:“我张猛子看你是个好先生,以后有机会,我张猛子保你上省城,做个官怎样?当然喽,我张猛子这条命那时还在才行哇……”说完,他大笑远去。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

十数年后,县里转来省城信函,正是那张猛子,邀唐力去省城发展。其时桑槐坪也是沧海桑田,祠堂里的私塾已被政府兴办的公立小学取代,唐力便是小学唯一的教师。唐力拿着张猛子的信很是为难:去吧,当时公立小学师资奇缺,他实在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不去吧,不但拂了张猛子的美意,而且也错失了良机。

后来唐力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标题“私塾先生”一语双关,既指先前的老学究,又指后来的唐力。两人虽然时代不同,年龄迥异,但都不失为合格的“先生”。
B.老学究收唐力做了关门弟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土匪到来前,唐力不但跑到祠堂给他报信,而后又“再去缠一缠”土匪。
C.虽然小说对张猛子着墨不多,但是透过他的言行,读者可以看到—个威严直爽、爱护百姓、尊重人才、重诺守信的红军指挥官形象。
D.“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明写唐力,暗写红军,借写唐力的心理和神情,衬托出了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文段一)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文段二)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选自鲁迅《祝福》)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小题2】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
A.“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
B.“祝福”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
C.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出了主题,又使文章结构严谨。
D.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与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题3】“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作者以这样的语言收束全文,你如何理解?
【小题4】如何理解作品中“我”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