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怕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缩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小题1】“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的“积雪”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小题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怎样的情感?刻画了他
怎样的形象?
【小题3】第②⑥⑦节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4】作者刻画“老哑巴”这个人物有哪些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07 09:17: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骤雨中的阳光

莫树材

“大暑天,孩儿脸,说变就变。”这话一点不假,刚才还是万里晴空,骄阳似火,突然一片乌云飘过来,火辣辣的太阳往云里一躲,刹那间,“哗啦”一声,像烧红的铁锅被撤了盐,铜钱大的雨点密密实实,没头没脑地掷下来。街上先是飞起一片白茫茫的水粉,继而满街开满了杯口大的水花,最后变成了湍急的小溪,行人、车辆和楼房都给笼罩在雨幕中。

这就是我们南方夏天特有的“急风骤雨”——白撞雨。

我和几个学徒工下班途中,给白撞雨赶到骑楼底下来了,我们倚着栏杆,百无聊赖地望着雨幕中的街景出神。

突然,身旁的小张不住地用胳膊肘推我,我望了望他,他双眉一挑,下颌一扬,随后向脑后一甩。我回头一看,一个女兵站在我背后,她也给白撞雨赶到骑楼底下来了。她20岁上下,草绿色的无沿帽,草绿色的军上衣,黑色的短裙,雪白的袜子和半高跟鞋,肩上佩戴部队文工团的绶带。这时,她正扑闪着那双丹凤眼,用雪白的纸巾擦一本书上的水珠,然后甩了甩裙子,跺了跺脚,也站到栏杆边来了。刚站好位置,便打开刚擦干净封面的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

我连忙回过头,趁势往同伴那边挪了挪。

“挤什么呀,机会难逢哩,往那边靠才对呀!”小张边说边把我往女兵那边挤,我连忙握紧栏杆,站稳马步。

“好在这场白撞雨,要不,师兄哪有这份艳福。”那边,小李边说边对我挤眉弄眼。

“人家可不比我们,连避雨的时间也在看书学习,惜时如金呢!”小陈说起风凉话来了。

“大概在看什么八卦杂志吧,还不是跟我们一样无聊!”小黄阴阳怪气地搭上腔。

这时,从街口那边走来一个打着黑伞的老人,雨点沿着伞沿成串成串地淌下来,把身后衣服打湿了,可他一点也不在乎,依然高一脚低一脚地踏着水荡往前走。我和同伴的视线一下子都集中在他身上。老人60多岁了,穿着黑衣黑裤,肥大的裤脚给雨水打湿了,吧嗒吧嗒响。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把老人的雨伞吹得反转过去,成了一个大漏斗,老人忙去护伞,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倒在淌水的大街上。我和同伴们大声哄笑,小黄大声说:“老家伙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那么大年纪了还跟大雨斗,活该!”

旁边那个女兵被我们的哄笑声惊动了,她诧异地望了望我们,然后随着我们的视线向街中间望去。只见她“啊”了一声,把手上的书往我手里一塞,钻过栏杆冲进雨中,向老人跌倒的地方跑去。我看了看手上的书,原来是一本《电大语文》。只见女兵先把老人扶起来,然后回转身,拾起那把在水荡里打转的黑伞,接着扶着老人向我们走来。

我们连忙迎上去,帮着女兵把老人扶到骑楼底下。刚才还在笑话老人“活该”的小黄突然尖声叫起来:“爷爷,爷爷!怎么下雨天还跑出来追街!”小黄告诉我们,他爷爷老年痴呆,每天都要出来逛街,却经常迷路,他家人只好让他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家人的电话地址。我帮着小其把他爷爷的湿衣服脱下来,果然脖子上挂着一块铭牌。小黄把工作服脱下来,让爷爷穿上,然后对掘转身去的女兵说:“解放军同志,谢谢你教了我爷爷!”

“不用谢,尊老敬老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

白撞而来得急,去得也急,就像谁把空中的闸门一关,滴水不漏。太阳从云里跳跃而出,大街上又热闹起来,人们从店铺、商场、骑楼底走出来,一下于起大街塞得满满的。

我们正扶着老人向前走,小张拍拍我的肩,说:“师兄,还不快把书还给人家!”我这才回过神来,连忙把《电大语文》还给女兵。女兵接过书,扯了扯绷紧的军装,迈开优美的长腿,矫健地走在大街上。

不久之后,我们几名学徒工先后考上电大,大家的专业虽然不同,却是用一个目标——追赶阳光!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篇的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势之急、之迅猛,渲染了紧张压抑的氛围,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
B.从小说中的“我”对女兵充满不善意的揣测以及对老人的无情哄笑,可以看出作者对“我”这个叙述者也是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的。
C.“太阳从云里跳跃而出”,既写出了白撞雨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也写出了此刻几个年轻人内心受女兵的温暖举动感染而充满阳光。
D.小说运用了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塑造女兵的高大形象,写出以女兵为代表的年轻一代解放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E.“意外”出现的女兵,却意外地改变了“我们”几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她用自己的热情善良,燃起了“我们”积极进取的生命之火。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黄在事件中的态度变化过程。
【小题3】以“骤雨中的阳光”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女兵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文意对女兵的来历和去处都并无交代,这样处理有何艺术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刘继明
女高音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被一场致命的疾病击倒。
小偷敲开门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双美丽得令人心悸的濒死者的眼睛。就在他还未来得及问“请问您要花吗?”的当儿,他手里拿着的那束花已被轻轻地接过去了。“好香的玫瑰呀!”小偷听见她凑近塑料花认真嗅嗅说。小偷一时有点惶惑。“是刚采到的吗?”她捧着塑料花往里走时又回眸一笑,“太谢谢了。”她再次把脸贴近塑料花,陶醉地闭上眼睛。小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显得拘束不安。“您看这花放在哪儿好?”她捧着那束塑料花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好久没人给我送花了。您看过我演的哪部歌剧?《图兰朵公主》?《卡门》?还是《原野》?噢,那您听过我的音乐会了。”她总算找到一个空罐头瓶,“您看这花插在这里面行吗?我这儿空罐头瓶有的是,可就是没那么多的花。”她又喘息似的笑了笑,“您从哪儿知道我喜欢玫瑰的?我可从来没对人说起过。”她忽然偏过脸,孩子气地把双手合胸前,“您猜猜看,我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小偷摇了摇头。
“弹钢琴。”她轻轻吐出三个字。她坐在钢琴旁喃喃地说。琴声蚕丝一样从她手指下滑出来,显得软绵无力。“您能听得出来是哪一首曲子吗?”她说,“我的手指弱得像棉絮,您没法想象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是靠这支曲子走进音乐学院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您听出来了吗?可惜我不能唱了,大学时代我唱它得过大奖。”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无力地垂下,“您在听吗?”
“我该走了。”小偷从沙发上站起身,语气显得很坚决地说。当他穿过客厅,快步向门口走去时,他听见身后传来一种异常的声音,“您……还来吗?”他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要是每天都能闻到清新的玫瑰该多好。”她又把脸贴近那束放在罐头瓶里的塑料玫瑰,自言自语地说。
三天以后,他又来了,怀里抱着满满一大束鲜花,是妖艳的真正的玫瑰。“噢!”她吻着那些芳香四溢的花朵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玫瑰。”她因兴奋过度,呼吸有些困难起来。他把她扶到床上躺下,又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她默默地看着他做完这些。“您知道吗,我还以为您不会来了。”她说。
“我也是这么想。”他说。
“可您还是来了”,她说,“您不知道我有多么高兴。可惜我不能给您唱歌了,您不会见怪吧?”
“怎么会呢!”他目光看着别处。
“我本来可以给您把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弹完,可我的手越来越不听使唤了。”她说,“您在看什么呢?”
“我在看墙上那幅画。”
“您认出来那是我了吗?”“我正这么想来着。”
“那时候我刚刚成名,您看我笑得多甜。”
“你笑的时候像我一位同学,中学时我们一直同桌,”他目光有些阴郁地看着墙上那幅画,“后来她出国了。”他问,“我可以抽烟吗?” “抽吧!”
从这以后,小偷每隔三天便送来一束芬芳袭人的玫瑰。它使房间里很长一段时间散发着奇异的花香。她久病不愈的脸一度焕发出淡淡的红润。她再次产生弹完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念头,但这种淡淡的红润并没有维持多久。直到有一天她坐在钢琴旁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始终未听到她所熟悉的敲门声。而这时罐头瓶里的玫瑰早已枯萎了。就在那天夜里,她的脸变得比往常更加苍白。
……
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小偷终于从拘留所里被放出来了。他胡子拉喳,目光变得更加阴郁,那天他(    )。
他又敲响了那扇门。他敲了半天,但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人。老人瞥了一眼他手里那支半蔫不蔫的玫瑰花,漠然地说:“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对于塑料花,一般人都能辨别得出来,女高音不会没有发现。小说借“塑料花”这一客观外物,刻画出女高音与外界的接触与联系。
B.塑料的玫瑰花对于小偷和女高音而言,不能只看成具体的东西,而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可以代表一种希望与支撑、沟通与交流、求生与向善。
C.小说细节描写真实细腻。“他把她扶到床上躺下,又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扶”、“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表现出小偷灵魂未泯、富有爱心的情怀如玫瑰般芬芳。
D.濒临死亡的女高音对玫瑰喜爱,对小偷的出现的盼望,反复回忆自己艺术的生涯和成就等表现女高音对青春、对生命、对艺术的执着如玫瑰般美丽。
E. 文中划线句“她吻着那些芳香四溢的花朵”中的“芳香四溢”即写出了玫瑰花的新鲜和芬芳,有衬托出女歌唱家像鲜花一样恢复了生命力,可以健康快乐地拥抱生活了。
【小题2】小说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女高音对塑料花又是“凑近”,又是“嗅”,又是“陶醉”,还说“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请谈谈你对次描写的看法。(4分)
【小题4】小说结尾部分陌生老人的后半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依据原文的有关描写做出你的选择。(4分)
A.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B.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C.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D.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死了。两个月以前。
【小题5】(小题5)请你为文中括号处续写一段文字。要求:符合情节,呼应题目;合乎情理,文从字顺。限80字内。(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嘱 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眼泪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的升起又幸福的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梁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是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的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 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 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 “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得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梁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运用“成天说”“你爹哩”“焦愁”等口语,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表现出作者对平原农村生活的熟悉。
B.作者没有让水生爹正面出现,而是借水生嫂的叙述,将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C.本文采用顺叙的叙述方式,描写了水生夫妻短暂相聚又分离的故事,以时间为节点,结构分明,脉络清晰,富有层次而又浑然一体。
D.“这不回来晃一晃吗?”“你疯了吗?慢些!”这些语言自然朴实,体现了水生的直爽,反映出他一心报国、舍小家顾大家的坚强决心。
【小题2】小说的题目是“嘱咐”,但主要内容是围绕“重逢”而展开的,你认为题目用“嘱咐”好,还是用“重逢”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o
【小题3】水生嫂是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本文将其刻画得生动形象。 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1)巧用神态描写,“呆”中见深情
(2)品其话,见其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节选自《赵鑫珊散文选》)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朴实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小题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如何理解?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小题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