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名贵的狗
契诃夫
杜博夫,一个老兵出身、年纪不轻的中尉和志愿入伍的克纳普斯正坐在一起喝酒。
“好一条公狗!”杜博夫指着他的狗米尔卡对克纳普斯说,“名-贵-的狗哪!您注意它的嘴脸!光凭这嘴脸就值大钱了!遇上喜欢狗的人,冲这张脸就肯甩出二百卢布!您不信?这么说您是外行……”
“我懂,不过……”
“这可是长毛猎狗,英国纯种长毛猎狗!发现野物时那副姿势别提多漂亮了,还有那鼻子……真灵!天哪,多灵的鼻子!当初米尔卡还是一条小狗崽子,您知道我花了多少钱买下的?一百卢布!好狗啊!米尔卡,你这机灵鬼!米尔卡,你这小坏包!过来,过来,上这儿来……哎呀呀,我的小宝贝,我的小乖乖……”
杜博夫把米尔卡招引过来,还在它的狗头上亲了一下。他的眼睛里涌出了泪水。
“我谁也不给……我的小美人……小淘气。你是爱我的,米尔卡,是不是?……行了,滚一边去,”中尉突然喝道,“脏爪子尽往军服上蹭!说真的,克纳普斯,买这小狗我花了一百五十卢布!可见它很值钱:只可惜我没有时间打猎!这狗简直闲死了,也荒废了它的才能……所以我想把它卖了。您买吧,克纳普斯!您一辈子会感谢我的!哦,要是您手头紧,我可以半价让给您……出五十就带走!您这是明抢呀!”
“不,亲爱的……”克纳普斯叹了口气,“您那米尔卡要是一条公狗,也许我会买下它,可是……”
“米尔卡不是公狗?”中尉不胜惊讶,“克纳普斯,您怎么啦?米尔卡不是公-狗!哈哈!那么照您看它是什么?母狗吗?哈哈哈!这孩子,可真行!连个公狗母狗都分不清!”
“您这样对我说话,就好像我是个瞎子或者是不懂事的娃娃……”克纳普斯生气了,“当然是母狗!”
“说不定您还会说我是一位太太吧!唉,克纳普斯,克纳普斯!亏您还专科学校毕业哩!错啦,我亲爱的,这是一条地地道道的纯种公狗!而且它比任何一条公狗要强十倍,您却说……不是公狗!哈哈……”
“对不起,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您……您简直把我当成了傻瓜……真叫人生气……”
“得了,别生气,去您的……不买算了……您这个人死不开窍!待会儿您还会说,这狗的尾巴不是尾巴,是腿呢……别生气。我对您本来是一番好意。瓦赫拉梅耶夫,拿白兰地来!”
勤务兵又送来一瓶白兰地。两位朋友各斟一杯,沉思起来。半个小时在相对无言中过去了。
“就算是母狗……”中尉打破沉默,沉着脸瞧着酒瓶,“真是怪事!不过这对您更好啊。它能给您下崽,一头小狗崽子就是二十五卢布……谁都愿意买您的。我真不明白您为什么这么喜欢公狗!母狗比公狗强一千倍。母狗更识好歹,更恋主人……这样吧,既然您这么怕母狗,您给个二十五卢布就带走。”
“不行,亲爱的……我一个戈比也不出。一来我不需要狗,二来我也没有钱。”
“这话您早说不就好了。米尔卡,从这儿滚出去!”
勤务兵端上煎鸡蛋。两位朋友吃起来,默默地把一平锅鸡蛋吃个精光。
“您是个好小伙子,克纳普斯,诚实……”中尉擦着嘴说,“就这么放您回去我也过意不去,见鬼去……您猜怎么着?把狗带走吧,我白送您了!”
“叫我把它弄哪儿去呀,亲爱的?”克纳普斯说完叹一口气,“再说我那里有谁能照看它呢?”
“行了,不要就不要……见您的鬼去!既不想买,也不想要……哎,您去哪儿?再坐一会儿嘛!”
克纳普斯伸个懒腰,站起来,拿起帽子。
“该走了,再见吧……”他打着哈欠说。
“那您等一下,我来送送您。”
杜博夫和克纳普斯穿上大衣,来到街上,默默地走了一百来步。
“您看我把这狗送谁好呢?”中尉开口说,“您有没有什么熟人?那条狗您已经看到了,是条好狗,纯种狗,可是……对我真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我不知道,亲爱的……再说我在这地方哪儿有什么熟人?”
一直走到克纳普斯的住处,两位朋友再没有说一句话。克纳普斯握过中尉的手,打开自家的便门,这时候杜博夫咳了一声,有点迟疑地说:
“您可知道本地的那些屠夫收不收狗呢?”
“想必会收的……我也说不准。”
“明天我就让瓦赫拉梅耶夫送了去……去它的!叫人剥了它的皮……这该死的狗!可恶极了!不但弄脏了所有的房间,昨天还把厨房里的肉全偷吃光了,下-下-贱胚子……是纯种狗倒好了,鬼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没准是看家狗和猪的杂种。晚安!”
“再见!”克纳普斯说。
便门关上了,中尉一人留在外面。
(节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和《变色龙》一样,本篇小说也是由狗引起的,讲述了老中尉杜博夫向志愿兵克纳普斯推销所谓名贵狗而未成的故事。
B.杜博夫口中卖狗的价格不断变化着,二百,一百,五十,二十五卢布,直至最后白送,说明此狗根本就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种。
C.作为沙皇帝国统治时期处于权力金字塔底层的“老兵出身、年纪不轻的中尉”杜博夫,既有令人同情怜悯的一面,又有让人憎恶反感的一面。
D.契诃夫小说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但此篇小说主人公杜博夫的语言却显得罗嗦、重复,一点都不简洁。
E.在杜博夫和克纳普斯的对话中,杜博夫不断地提到“朋友”二字,但克纳普斯却一次也没提到,由此不难看出二人不是朋友。
【小题2】小说中的杜博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名贵的狗”为题,意蕴丰富,含蓄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契诃夫说,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请从情节、手法、主旨中任选一方面,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0 05:3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哈桑

(美)卡勒德•胡赛尼

多年过去,我曾见到无数家伙参与追风筝,但哈桑是我见过的人中最精此道的高手。十分奇怪的是,在风筝跌落之前,他总是等在那个它将要跌落的地方,似乎他体内有某种指南针。

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我跟着他,穿过各处街区,跳过水沟,侧身跑过那些狭窄的街道。我比他大一岁,但哈桑跑得比我快,我落在后面。

“哈桑,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大喊,有些恼怒。

他转过身,挥挥手:“这边!”说完就冲进另外一个拐角处。我抬头一看,那个方向与风筝跌落的方向恰好相反。

“我们追不到它了!我们跑错道了!”我高声喊叫道。

“相信我!”我听见他在前面说。我跑到拐角处。我发现哈桑低首飞奔,根本就没有抬头看看天空,汗水浸透了他后背的衣服。我踩到一块石头,摔了一跤——我非但跑得比哈桑慢,也笨拙得多,我总是羡慕他与生俱来的运动才能。我站起来,瞥见哈桑又拐进了另一条巷子。我艰难地追着他,摔破的膝盖传来阵阵剧痛。

我看到我们最终停在一条车辙纵横的泥土路上,就在独立中学旁边。路边有块田地,夏天会种满莴苣;路的另外一边有成排的酸樱桃树。只见哈桑盘起双腿,坐在其中一棵树下,吃着手里的一捧桑葚干。

“我们在这干吗?”我上气不接下气,胃里翻江倒海,简直要吐出来。

他微笑:“在我这边坐下,阿米尔少爷。”

我在他旁边颓然倒下,躺在一层薄薄的雪花上喘着气。“你在浪费时间。它朝另外一边飞去了,你没看到吗?”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葚:“它飞过来了。”我呼吸艰难,而他一点也不累。

“你怎么知道?”我问。

“我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转过身,有些汗珠从他额头流下来,“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捉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类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儿,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真的看着对方。就在此时,哈桑的脸又变了。也许没有变,不是真的变了,但我瞬间觉得自己看到了两张脸,一张是我认得的,我从小熟悉的;另外一张,第二张,就隐藏在表层之下。我曾经看到过的他的脸色变化——总是吓我一跳,它每次出现不过惊鸿一瞥,但足以让我疑惑不安,觉得自己也许曾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随后,哈桑眨眨眼,他又是他了,只是哈桑了。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眼睛看着我。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以微笑,不过他并非欢笑。“我知道。”他说。

“风筝来了。”哈桑说,指向天空,他站起身来,朝左边走了几步。我抬头,望见风筝正朝我们一头扎下来。我听见脚步声,叫喊声,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除非老天爷——如果他存在的话——弄瞎了我的眼,不然风筝一定会落尽他张开的臂弯里。

(选自《追风筝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注)斗风筝,是阿富汗各阶层广泛喜爱的一项习俗。斗风筝时,人人平等,小学生、劳工、博士甚至高官都可互相较量。获胜者,具有非比寻常的荣誉感,能得到邻里的尊敬。那些掉落的风筝,属于第一个追到的人,许多没钱买风筝的孩子往往成为追风筝的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狭窄的街道”“薄薄的雪花”“成排的酸樱桃树”等景物描写,展现了喀布尔特定的城市风貌,也展示了人物成长的典型环境。
B.小说中“低首飞奔”等动作描写,以及“它飞过来了”等语言描写,为下文叙写哈桑胸有成竹地追到风筝作了有力铺垫。
C.在追逐风筝的过程中,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时时把两个主人公进行对比,两个少年的不同个性特征跃然纸上。
D.少爷阿米尔以“吃泥巴”来与哈桑开玩笑,写出了两个天真少年之间单纯、平等的关系,反映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小题2】请简要分析哈桑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3】探究文中“我”对哈桑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给贼道歉
张令
半夜时分,老王听到羊叫声,便叫醒儿子一块儿去看,结果看到一个贼正把羊使劲儿往 羊圈外拉。老王艮气愤,拿了一条绳子冲出去。那贼作势要跑,被绳索套住了脖子。老王的儿 子也很配合,他从正面扑上去,将一块臭得可以灭蚊子的抹布塞进那贼的嘴里,然后两人一起 将贼捆结实了,吊在院子里的大槐树上。
忙完了,儿子喘着粗气问:“现在咋办,报警吧?”
老王沉吟着说:“这是大事儿,先去问问你二叔吧。”
二叔是村里的会计,听完老王儿子的叙述,打着哈欠睁开眼,说:“报警报警,关他娘的 十几年,看他还敢偷不!”话刚从嘴里溜出来,觉得有些不妥,忙补充说:“要不,先去问问村 主任?”
三人一起去了村主任家。村主任听完情况汇报,点了支烟,待烟抽得差不多了,才翻了 下眼皮儿,说:“这件事有些棘手,老王啊,你也快50的人了,你看清了,那人真是个偷羊贼?”
老王说:“肯定是贼,我看见他时,他正把羊往外拖呢!”
村主任说:“你家的羊,不是一只没少吗?你一叫,他不是撒腿就逃吗?你还追上去把人 家给逮住,还拿绳子套人家的脖子,还拿抹布塞人家的嘴巴,还把人家吊到槐树上。你还来找 领导告状哩……你这不是多事吗?你大声叫喊‘抓贼’,吓吓他,让他逃了,不就什么事也没了?”
会计在一边儿琢磨着村主任的话,心里暗叫了一声“坏事了”,皮球似的从椅子上弹了起 来,说:“我的亲哥咧,主任说得有道理,咱回家把那贼放了吧。”
老王的儿子在一边嘟囔:“不是说要警吗?”
村主任从鼻孔里哼出一声,说:“报警?他又没偷着羊,就算定了罪,也判不了刑,关不 了几天,一放人.你也不想想,狗急了还会跳墙呢。真要是将贼惹毛了,别说你家,你二叔 家,恐怕咱村都难得安宁了……”
⑪会计听出了村主任的意思,主任真正的担Y是最后那没有说出来的半句话:“我这村主任, 怕也干不长了吧? ”所以会计接腔说:“还不知道那贼是单干还是团伙,搞不好,他的兄弟还在 外面埋伏着……我听说有个村抓了一个盗瓜贼,瞎拳乱脚将人打个半死,后来,那村的井被人 投了药,全村大半人家都中毒了,还闹出了人命哩……”
⑫老王一听,脊梁骨上顿时冒出冷汗来,闷了半天,问了一句:“那咋办呢?”
⑬村主任说:“咋办?你现在人也抓了,你说咋办?”
⑭会计在一旁出主意:“快啥也别说了,咱赶紧回家把人放了吧。”
⑮村主任又说:“你将人家绑了吊树上半天,手脚都已经麻了吧,你以为你想放人就放人 了?”
⑯老王一愣,又像木桩一样栽在地上,不敢动弹了。
⑰会计在一边附和着说:“是哩是哩,都绑半天了,受了不少苦,你将人放了,说个好话, 道个歉吧。”
⑱老王无语,想这两个“村官”都这么说,肯定是自己办错事了,心里那个悔啊,悔得肠 子都青了 : “你说就这俩破羊,值几个钱哩,现在闯大祸了吧!”
⑲村主任又冷哼了一声,说:“你放了人,你的羊还在圈里吧,你就不怕人家改天再来偷, 如果偷不着,在你家门外放把火……”
⑳会计想想也对,对老王说:“不光要放人,要道歉,最好把你家那俩羊也让他牵走,省得 人家回头再找你麻烦。”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16年第9期)
【小题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准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老王和阿Q—样,是一个愚昧无知又善良淳朴的国民形象,作者对他的态度是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B.小说的⑦段,对村主任的语言描写中,连用了五个“还”,形象地表明了村主任对老王 抓贼的不以为然。
C.会计对抓贼一事前后态度变化极大,一方面表明他是个出尔反尔的人,另一方面说明他 最担忧的是贼会报复老王及村里人。
D.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⑪段中会计的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小说结尾给贼道 歉做了铺垫。
E. 小说中,两位村官一心为民,在他们的关怀和指点下,老王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 错误.•他的鲁莽抓贼,将会给自己和村里人带来麻烦。
【小题2】本文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个题。

一段叫父爱的距离

远方

在我老家,管“父亲”叫“爹爹”,小时候,我觉得这个称呼特别的土,和它一样土的还有我那寡言少语的爹爹。

我那个起早贪黑在刀具广干活的爹爹,常年穿一身破旧的衣服,趿拉着两只四处开裂的鞋,稀疏花白的头发常聚着灰尘,黝黑的脸上有几处被烫伤的斑痕。

1999年夏天,我考上县一中,要去40公里外的县城读书,离家的前一晚,昏黄的灯下,爹单腿跪地使尽全身力气在为我捆扎行李。正值盛夏,他额头上的汗混着灰尘往下滴,滴在了他的衣服上,滴到了我崭新的被子上。我心里一阵嫌弃,说了句让我悔恨终生的话:“明天你还是别去送我了,你要是去了,别人还以为你是我爷爷呢。”爹爹一怔,手上的动作停了一下,接着又忙活起来,他没有抬头看我,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家丫头大喽,知道要面子嘞。”

第二天,因为行李太多,爹爹还是去送我了。他换了身新衣服,穿了双新布鞋,但在我那时的眼里,他沧桑的脸上依然写满了“土气”。那天爹爹没怎么说话,只是弯腰弓背默默地扛着东西,始终和我保持着一段距离。到了宿舍,他放下东西就默默地退了出去。中午我们在校门口的小店里吃饺子,老板娘热情而饶舌地搭讪:“这小姑娘和爸爸长得真像!”一直没开口的爹爹赶忙说道:“我家丫头长得好看,像她妈,不像我。”爹爹说这话时,看我的眼神是幸福的,又是怯怯的。

我的爸爹正默默地拉开我们父女之间的距离。他在努力着不让我因他而难堪,甚或不让陌生人知道我俩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只是当年懵懂的我竟然一点儿都不觉得我伤害了父亲)

从此,在外面刻意地和我保持一段距离,成了爹爹的习惯。学校开家长会,他从不参加;他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给予我最大的宽容与支持。年龄渐长,我逐渐明白了父亲的用心,随之,愧疚和悔恨也在我内心里潜滋暗长……

以后,我一回到老家,即使明知道爹爹出去干活了,却还是在第一时间找他。总是问:“妈,我爹爹呢?妈,我爹爹什么时候回来?”因为我害怕,我害怕他又再刻意地拉开和我的距离。

2012年2月,我的女儿出生了,大家都说孩子长得像外公。爹爹听到这话时,悄悄地瞥了我一眼,那眼神是怯怯的,却又是幸福的。

我试图通过我的女儿来消弥我对爹爹的愧疚和悔恨,我时常抱着孩子骄傲地对别人说:“我家宝宝像极了外公。”爹爹也把这个外孙女疼到了骨子里,任我女儿在他身上撒野疯闹。我总是找各种借口拖着爹爹一起散步,他抱着孩子,我挽着他……

幸福的时光总是流转得很快!转眼,女儿两周半了,爹爹也一天天地老去,爹爹他还在老去!那天,带着一身辛劳汗味的爹爹刚进院子,就被我女儿扑了个满怀。我在旁边幸福地看着他俩,突然,女儿皱着眉头说:“外公,你身上怎么臭臭的?放我下来!”我抬手给了女儿一耳光,那是我第一次打她,女儿哇哇大哭起来,爹爹第一次冲我大吼:“你干什么!”他放下孩子,一边哄她,一边尽量弓着身体,使自己和孩子保持着一段距离。

两岁半的女儿一定不知道,她的话一下子击溃了我内心伪装的忘却。那天,我固执地逼女儿向爹爹道歉,女儿含着泪似懂非懂地向外公说了声“对不起”。

其实那句“对不起”是替十五年前的我说的。原以为借女儿之口说出来。我心里会好受一些。可内心却明确地告诉我: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弥补,更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由别人替代!

在一次与妈妈的聊天中,我才知道:当年县一中每次家长会后,爹爹都会拉着她问东问西,会一遍又一遍地看我的成绩单;那些年里,每当我放假回家,晚上一个人出门时,爹爹都会悄悄地跟在后面;最近这几年来,爹爹经常向他的老哥们炫耀我给他买的小礼物,甚至是我发给他的每一条短信。

而这些都是我不知道的!

父亲就像子女人生路上指引方向的明灯。很多名人都说过类似的话,而我却要说,我的爹爹更像我身后的那盏灯,不耀眼,不炫目,但却给了我最温馨的守护!

也许在以后的时光中,我的爹爹还是习惯与我保持一段距离,但我知道,维系这段距离的是爹爹力所能及的爱。幸好,他从未走远;幸好,他还未走远!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对父亲的称呼起笔,主要是为下文做铺垫,暗示爹爹既其貌不扬、穿着破旧,又特别不会说话,让我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很难为情,抬不起头来。
B.文章中间写我女儿嫌爹爹身上臭时,我反应强烈,打了她一个耳光,这不只是因为女儿年幼不懂事,更是因为爹爹再一次受到了亲人的伤害。
C.文章最后写到“幸好,他还未走远”,指自己与父亲之间虽然存在空间、心理上的距离,但父亲正是用这样一种距离传递着他的爱,所以虽有距离,但他并未走远。
D.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我对爹爹前后情感的对比,批判自己的自私冷漠,赞美爹爹的无私伟大、讴歌亲情的美好可贵。
【小题2】文中作者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题目为“一段叫父爱的距离”,请结合全文,简析“一段距离”的具体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节选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老箍桶匠变得厉害,常在女儿面前哆嗦。眼见他这种老态的拿侬和克罗旭他们,认为是他年纪太大的缘故,甚至担心他有些器官已经衰退。可是到了全家戴孝那天,吃过了晚饭,当唯一知道这老人秘密的公证人在座的时候,老头儿古怪的行为就有了答案。

饭桌收拾完了,门都关严了,他对欧也妮说:“好孩子,现在你承继了你母亲啦,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对不对,克罗旭?”

“对。”

“难道非赶在今天办不行吗,父亲?”

“是呀,是呀,小乖乖。我不能让事情搁在那儿牵肠挂肚。你总不至于要我受罪吧。”

“噢!父亲……”

“好吧,那么今天晚上一切都得办了。”

“你要我干什么呢?”

“乖乖,这可不关我的事。——克罗旭,你告诉她吧。”

“小姐,令尊既不愿意把产业分开,也不愿意出卖,更不愿意因为变卖财产,有了现款而付大笔的捐税,所以你跟令尊共有的财产,你得放弃登记……”

“克罗旭,你这些话保险没有错吗?可以对一个孩子说吗?”

“让我说呀,葛朗台。”

“好,好,朋友。你跟我的女儿都不会抢我的家私。——对不对,小乖乖?”

“可是,克罗旭先生,究竟要我干什么呢?”欧也妮不耐烦地问。

“哦,你得在这张文书上签个字,表示你抛弃对令堂的承继权,把你跟令尊共有的财产,全部交给令尊管理,收入归他,光给你保留虚有权……”

“你对我说的,我一点儿不明白,”欧也妮回答,“把文书给我,告诉我签字应该签在哪儿。”

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

“小乖乖,这张文书送去备案的时候要花很多钱。要是对你可怜的母亲,你肯无条件抛弃承继权,把你的前途完全交托给我的话,我觉得更满意。我按月付你一百法郎的大利钱。这样,你爱做多少台弥撒给谁都可以了!……嗯!按月一百法郎,行吗?”

“你爱怎办就怎办吧,父亲。”

“小姐,”公证人说,“以我的责任,应当告诉你,这样你自己是一无所有了……”

“嗨!上帝,”她回答,“那有什么关系!”

“别多嘴,克罗旭。——一言为定,”葛朗台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手中一拍,“欧也妮,你决

不翻悔,你是有信用的姑娘,是不是?”    “噢!父亲……”

他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她,使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做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我祝福你!你是一个贤德的姑娘,孝顺爸爸的姑娘。你现在爱做什么都可以。”

“明儿见,克罗旭,”他望着骇呆了的公证人说,“请你招呼法院书记官预备一份抛弃文书,麻烦你给照顾一下。”

下一天中午时分,声明书签了字,欧也妮自动地抛弃了财产。

可是到第一年年终,老箍桶匠庄严地许给女儿的一百法郎月费,连一个子儿都没有给。欧也妮说笑之间提到的时候,他不由得脸上一红,奔进密室,把他从侄儿那儿廉价买来的金首饰,捧了三分之一下来。

“哎,孩子,”他的语调很有点挖苦意味,“要不要把这些抵充你的一千二百法郎?”

“噢,父亲,真的吗,你把这些给我?”

“明年我再给你这么些,”他说着把金首饰倒在她围裙兜里。“这样,不用多少时候,他的首饰都到你的手里了。”他搓着手,因为能够利用女儿的感情占了便宜,觉得很高兴。

话虽如此,老头儿尽管还硬朗,也觉得需要让女儿学一学管家的诀窍了。连着两年,他教欧也妮当他的面吩咐饭菜,收人家的欠账。他慢隧地,把庄园田地的名称内容,陆续告诉了她。第三年,他的吝啬作风把女儿训练成熟,变成了习惯,于是他放心大胆地,把伙食房的钥匙交给她,让她正式当家。

五年这样的过去了,在欧也妮父女单调的生活中无事可述,老是些同样的事情,做得像一座老钟那样准确。葛朗台小姐的愁闷忧苦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是尽管大家感觉到她忧苦的原因,她从没说过一句话,给索漠人对她感情的猜想有所证实。跟她来往的人,只有几位克罗旭与他们无意中带来走熟的一些朋友。他们教会了她打韦斯脱牌,每天晚上都来玩一局。

(节选自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小题1】葛朗台的语言多有潜台词,请在其中任选一处,说明其弦外之音。
【小题2】公证人克罗旭“骇呆了”这一细节精当传神,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作者写了欧也妮的“愁闷忧苦”,根据小说节选部分的内容,概括她:“愁闷忧苦”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送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棒子没等到小王叔叔却等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蹊跷的情节为下文他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反复出现“月光”形象,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
C.小说主人公棒子的形象生动鲜明:作为新四军通讯员,他尽管年纪还小,但机智勇敢,临危不乱,令人敬佩。
D.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以静衬动,细致入微。
【小题2】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