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别难过,妈妈
(加拿大)莫·卡拉汉
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先生。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再走。”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东西?……什么东西?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卡尔先生冷冷地说。
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又过了一会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
“我知道你这样干已经很久了。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的笑容古怪极了。
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妈妈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一把推开了他。噢,那太难堪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把他接回去。
终于,有人敲门了,卡尔先生开了门。
“请进,您是希金斯太太吧?”他脸上毫无表情。
“我是希金斯太太,阿尔弗雷多的母亲。”希金斯太太大方地做着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和卡尔先生握手。
见此情景,卡尔先生一下子怔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她会那样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阿尔弗雷多遇到麻烦了,是吗?”她很从容地问。
“是的,太太。您儿子从我店里偷东西。不过都是些牙膏、口红之类的小玩意儿。”
“你干吗要干这种事?”她以略带伤感的口吻问儿子,并平静地看着他。
“我需要钱,妈妈。”
“钱?你要钱有什么用?跟坏孩子学坏吗?”
希金斯太太在阿尔弗雷多肩上轻轻拍了拍,就像她非常理解他那样,然后说:“要是你愿意听我一句话的话……”语气坚定,但忽然又停住了,她把头转到了一边,好像不该再往下说了。
“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卡尔先生?”希金斯太太转过身来,依然笑容可掬地望着卡尔先生。
“我?我本想叫警察,那才是我该做的。”
“我本来无权过问您如何处理这件事,不过我总觉得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时候给他点忠告比惩罚更有必要。”
在阿尔弗雷多眼里,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瞧,她笑得那么自然,神情那么和蔼可亲。
“我不知道您是否介意让我把他带回去,”她补充道,“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有头脑的没几个。”
卡尔先生原以为希金斯太太会被吓得六神无主,一边流着泪,一边为她儿子求情,然而,事实却与此完全相反。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疚。
“当然可以,”他说,“我不想太不近情理。告诉您儿子别再上这儿来了,至于今晚的事嘛……就让它过去吧。您看这样行吗,希金斯太太?”
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样。
走出杂货铺,希金斯太太迈着大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俩人都默默无话。过了一会儿,阿尔弗雷多终于忍不住开口了,“感谢上帝,结果是这样!”
“求你安静一会儿,别说话。阿尔弗雷多。”
到了家。希金斯太太脱了外套,看也不看儿子一眼。
“你不是好孩子,阿尔弗雷多,你为什么总是没完没了地闯祸呢? 上帝饶恕他吧!你还傻愣着干什么?快睡去吧。今晚的事别告诉你爸爸。”说完她进了厨房。
“妈妈太伟大了!”阿尔弗雷多自言自语道。他觉得应该立即去对她说她有多么了不起。
他走向厨房,妈妈正在喝茶。但那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妈妈失魂落魄地坐在那儿,神态糟糕透了,根本不是杂货铺里那个沉着冷静的妈妈。她颤抖地端起茶杯,茶溅到了桌上;嘴唇紧张地抿着,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
阿尔弗雷多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一声也不吭。他突然有股想哭的冲动。从那双颤巍巍的手上,那一条条刻在她脸上的皱纹里,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卡尔先生知道阿尔弗雷多干偷盗的勾当已经很久了,但他并没有早一点提醒、阻止他,这种等待他人多行不义之后再给予严惩的做法是十分阴险卑鄙的。
B.富有变化美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不同场景之下人物的心理、言行皆有不同,而小说的主题也就蕴含在这前后的比照中,耐人寻味。
C.希金斯太太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可能是不想让阿尔弗雷多的爸爸因儿子不断闯祸而痛苦。
D.阿尔弗雷多是小说中具有线索作用的人物,小说的情节是由他的偷窃行为引起的,卡尔先生和妈妈的言行也是通过他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的。
E.小说结尾几段通过对母亲喝茶的情景和阿尔弗雷多心理活动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唯有母亲心如刀绞般的疼痛,才能唤醒误入迷途的孩子这一主题。
【小题2】简要概括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主要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希金斯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题目是“别难过,妈妈”,也有版本将其译为“另一个妈妈”,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3 04:0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浪子  (美)华·欧文

现在,美丽温柔的陶洛丽斯的脸上布满忧愁,就像空中的一片乌云,那真是一场灾难,而这 一切正发生在阿尔罕伯拉宫里面。这位小姑娘喜欢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阿尔罕伯拉宫有一 座废弃的宫殿,那里是她和小动物的天堂。那只雍容华贵的孔雀和它的配偶似乎已经成为了 那里的王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统治着爱炫耀的火鸡、性子暴躁的珠鸟和一大群乱七八糟 的普通的鸡种。但是有一个时期,陶洛丽斯的宠爱完全集中在一对最近婚配的小鸽子身上,这 使她无法挤出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其它可爱的小动物。

她做了一个非常精美的小房子来作为这对新人的爱巢。这对新人幸福地住在里面,对房 子外面晴空万里的天空一无所知,也许也从未想过要飞到城市上空去和高大的山峰一争高低。 下面的故事就要谈谈我们美丽的女主人为何这般不快乐了。这天清早,陶洛丽斯正在喂 公鸽子,她忽然想到要使它瞧瞧这个伟大的世界。于是,她打开了俯瞰达罗山谷的那扇窗户, 一下子把它扔到阿尔罕伯拉宫的墙外面。

当时,这只受惊的小鸟有生以来头一次被逼得非把全部力量使出来不可。它在空中来来去去,自由翻腾,它从来没飞得这么高过,当然也就没体验过这样飞行的乐趣。这时,它就像一 个极度贫穷的人一下予拥有了百万产业不知如何挥霍一般,被面前突然呈现的那片无边无际的可以施展身手的天空,搞得眼花缭乱了。这一整天,它一直在尽情地飞翔,到处盘旋,由这座高搂飞到那座高楼,由这个树梢飞到那个树梢。女主人用尽办法招呼它飞回城堡,但是这些办法的效果显然无效,即使是它美丽的妻子也不能令它变心。使陶洛丽斯更加焦急的是,另外有两只强盗鸽子和它结成了一道,这种家伙专门会引诱飘零的鸽子到它们自己窝里去。这只欣喜若狂的鸽子,正像一般初次踏进社会、毫无头脑的青年人一样,对于那些新结交的堕落的同伴是非常信任,并急于跟随他们去见识广阔的世界。它已经和它们飞遍了格拉那达的每一家房顶、每一座塔尖。暴风雨来了,它也不想回家,夜幕将临的时候,它还是没有回来。

晚上很迟了,女主人得到了最新消息,有人看见这只游荡的鸽子在琴纳拉莱夫宫的高楼上、碰巧那座古宫的管理人也有一间鸽子棚,其中正好有两三只这种四处勾引的鸽子,好多鸽子都因此而受害。“自己的鸽子被勾引走了。”陶洛丽斯马上得出了结论,认为大伙瞧见和她那只游荡的家伙在一块的两只披着羽毛的骗子是琴纳拉莱夫宫里飞出来的。于是陶洛丽斯先决定由派比——花园里的那个口吃的小伙子,作为去见琴纳拉莱夫宫主管人的大使,要求他,如果发现在他的辖区之内有这样一只逃亡的家伙,希望他能把这只鸽子作为阿尔罕伯拉宫的臣民,押送回国。接受了任命的派比出发了,穿过月光笼罩着的树丛,经过一座巨大的山丘,踏上了外交的旅行。不到一个钟头,他就回来了,带回了令人烦恼的情报,说琴纳拉莱夫宫的鸽子柜里,根本没有这样一只鸽子。但主管倒是满口应允全力以赴帮助寻找。由于那个不负责兰的遥犯,它的女主人失眠了一夜,更可怕的是,整个宫殿都忐忑不安。

当然,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早晨我离开房间,头一个遇上的就是陶洛丽斯,她手里抓着那只游荡的鸽子,眼睛里欢喜得闪闪发光,快乐得足以抵消前一天的痛苦。陶洛丽斯放开了手里的鸽子。它在窗外乱飞,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不敢飞进窗户吧!可是它这次回来并没有取得大家的信任。从它狼吐虎咽吃着面前的食物的样子看来,情形就像一个浪子,完全是被饥饿逼回家来的。陶洛丽斯虽然怀着女人的天性,一面给它最知心的呵护,可是一面也在责备它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用各式各样的话骂它是个浪子。我注意到她已经为了使它再不能够远走高飞,特地剪短了它的翅膀。我对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方法是绝对赞成的。这种经验适合的又岂止鸽子,对于人来讲不也是至诚、至真的道理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陶洛丽斯是一个关心小动物、热爱自然的美丽温柔的姑娘,但是这些动物并不理解她的心意,特别是公鸽子逃走不回,这让陶洛丽斯满脸愁绪。
B.阿尔罕伯拉官里有许多动物,但作品重点写小鸽子,这样写是为了衬托女主人对鸽子的爱,为下文发生的变故张本。
C.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是陶洛丽斯热爱小动物,关心小动物,表现小姑娘的善良;一是一对小鸽子夫妻不能理解女主人的善意,表现它们知恩不报。
D.小说的标题为“浪子”,一语双关,既指那只雄性的小鸽子,也影射了生活中和那只鸽子有相似特征的人。
E.小说最后一段写那只游荡的鸽子又回来了,陶洛丽斯眼睛里欢喜得闪闪发光,这样的结尾意在表明只要真心关心别人、关心社会,终能打动世人、让人理解这一主题。
(2)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刻画了“浪子”的形象,请对这一形象作简要分析。
(4)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陶洛丽斯,也有人认为是“浪子”——鸽子,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夜

乔土

夜里十一点钟,老谢的三人小组准时到达了老槐树街。意外的是,老槐树下的那所房子里,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小李往窗外看了一会儿,说:“像是举行婚礼。”

小李说:“不会是那小子吧?我下去看看。”

老谢说:“不用看了,老槐树街5号,错不了。”

小李精神抖擞,正了正大盖帽说:“哈,谢组,咱们行动吧。”

老谢却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不动,他点上一支烟,吐了一口烟雾,烟雾在车里打了个转,缈缈飞出窗外,他说:“再等会儿,等人散了吧。”

最后一批客人出来了,新郎新娘也跟着送了出来,房门终于关上了,喧哗也归于平静,三人一下子感到了夜的寂静。

“都走了,”小李和小赵都有些兴奋,“我们动手吧,再不动手天就亮了。”

老谢沉思了一会儿,说:“等天亮吧。”

夜深了,显得异常寂静,小赵把手伸出窗外,忽然说:“哎,这天气,好好的怎么下起雨来了。”他刚说完,雨就突然“哗”地大了起来,雨点连续敲击着车窗,发出“砰砰”的声响,车内也一下子挤进来许多的寒气。

小赵使劲搓了几下脸说:“倒霉的冷雨!我们也不能下车转转,只能呆在车里,怪没意思的。头儿,讲个故事吧。讲讲你和嫂子的故事吧。”

老谢笑了笑,说:“我和她也就那么回事,起初她不同意,因为她老爸,后来她老爸去世了,她就嫁给了我。”

小李忿忿地说:“老人都是死脑筋。”

老谢说:“我说的是她爸同意,她不同意,她爸不在了,她才嫁给了我。”

老谢说:“我刚参加工作时,跟的是黄所长,黄所长有个女儿,人长得漂亮,黄所长一直想让我们俩谈朋友,可他女儿却死活不同意,说当警察的顾不了家,她爸就是个例子。后来,有一次我和黄所长去执行任务,我们按计划分头蹲点守候在街道两头。半夜时分,一个男人搀着一个孕妇着急地出现在我的车前,那个孕妇快要生了,表情痛苦地哭天叫地,而街上一辆车子也没有。男人看见我的车,就像看见了救命稻草,扑过来趴在我的车前哀求我送他们去医院。我不答应,他就跪在我的车前拼命地磕头,磕得砰砰响,而他的女人则在一边撕心裂肺地叫唤,让人心里实在不忍。我下车看看远处的街道,没有一个人,我就把女人扶进车里,男人也从地上爬起来钻进车内,我加大油门,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送到了医院。当我返回现场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嫌犯抓住了,黄所长却身中两刀被送进了医院。在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室外,我又看到了那对夫妇,他们的怀里已经多了一个胖宝宝,他们向我致谢,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

“黄所长去世前,我进手术室见他最后一面。老所长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女儿坐在他的床前。老所长已经说不出什么来了,他只是看着我,连眼睛都没眨,他的女儿走过来,和我站在了一起,他仍然没有一点表情,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心里恨我。

“后来,我结婚了,妻子就是黄所长的女儿。对黄所长的牺牲,我很是自责,他的死我有直接责任,如果我不离开现场,他就不会被嫌犯刺中,而妻子却说我做得不错,面对那个孕妇,是人就不能置之不理。而这,正是她决定嫁给我的理由。”

车里陷入了沉寂之中,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了。

雨不紧不慢地下着,仿佛永不会停止。

老谢却睡意全无,他盯着远处的老槐树街5号,那里黑漆漆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老谢却一直盯着,不敢有半点马虎。

雨似乎停了,雨滴的声音少了许多。老谢轻轻推开车门走下去,却发现雨并没有停,只是下得小了一些。后半夜,风雨更寒凉了。老谢紧了紧衣领,快步走到不远处的一棵树下,在树下,他拿出一根烟点燃了,吸了起来。

东方的天空上露出一丝亮色时,雨也停了。

老谢看看远处,老槐树街5号的窗户上已依稀可见一丝暗红色,他咽了一口唾沫,举起手“砰砰砰”地敲了几下车窗,两个睡梦中的年轻警员挺身坐了起来。

“天亮了?”小赵一下子睡意全无。

“我们行动吧!”小李摩拳擦掌。

老谢在前,小李和小赵紧跟在后,三个警察一起向老槐树街5号走去。

(《光明日报》2018年11月02日14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犯罪嫌疑人,警察老谢没有立即行动,而是等举行完婚礼,在新婚后的第二天才对其实施抓捕,突显了他既尊重人情又恪守法律。
B.老谢的成长深受老所长影响,老所长是因为他的不敬业面壮烈牺牲,临终还将女儿托付给他,他对老所长既无比感激,又充满愧疚之情。
C.“做得不错,面对那个孕妇,是人就不能置之不理”一句话,不仅说出了妻子之所以嫁给老谢的理由,也表达了她对老谢的高度评价。
D.小李和小赵一开始就跃跃欲试,急于对犯罪嫌疑人采取行动,但是被老谢阻止住了,执法理念简单的年轻警察与老谢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题2】小说用插叙来处理老谢和他妻子的故事,请结合作品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知白守黑

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涂弦夫长得很有特点。正面望去,花白头发根根直立,头向前倾斜六十度;侧看,像半拉大括号,过于宽大的衣服总是忽忽扇扇,显出飘逸之风。

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涂弦夫却总是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胖了,都是负担。

涂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整块高密度板,笔墨纸砚就绪,写。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体。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

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兴奋。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 “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是王羲之啊?”

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茶没泡,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用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涂弦夫的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与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某种内在关联。
B.吴一品与涂弦夫论茶“各是各的享受”一句意味深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C.第二次看到老头写地书涂弦夫为他叫“好”,能看出他理解了老头的生活态度。
D.这篇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思索,内涵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小题2】吴一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涂弦夫的书斋名由“守墨斋”改成了“守黑斋”。从全文看,“守黑”二字有哪些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老哑巴的宽厚、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也流露出作者对老哑巴被人忽视、嫌弃的命运的深切同情。
B.①②两个自然段描绘了五彩缤纷的初春景色,第③段承上启下,照应题目。
C.本文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⑤⑥两段中美丽的达子香花与丑陋、可怖的老哑巴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他被人厌恶做了铺垫。
D.作者在第④段“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一句中,用秋天里蝴蝶脆弱的羽翼比喻哑巴的名字,形象地交代了这位有缺陷的哑巴处境凄清落寞,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怜悯和同情。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加点的动作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小题3】文章结尾说老哑巴是“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25分)
老子的地盘
韦如辉
同学们聚在一起,眉飞色舞地谈起自己的爸爸,马小明总是将自己的脑袋弄得一低再低。
在这个拼爹时代,同学们优秀的爸爸,无疑幻化成为他们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 
马小明的爸爸是个摆修鞋摊的,自然不是所谓优秀的,甚至是十分低下卑贱的。可是,马小明的爸爸却将自己吹得神乎其神,比优秀还无比优秀。
那一年寒假,爸爸带马小明去乡下省亲。爸爸掏着上等的香烟,见人就前言不搭后语地嚷嚷,你知道现在城里的房价涨多少了吗?
乡亲们猜来猜去,眼珠子瞪得快蹦出来了,仍然猜不准。
马小明的爸爸大手一挥,满脸得意地说,六千,每平方米六千块呐!
一片唏嘘声之后,有人问马小明的爸爸,你老在城里有地点?  
马小明的爸爸此时显得极不耐烦,反问道,你知道百货大楼那地点吗?
百货大楼那地点,市中心,黄金地段,傻子都知道!
马小明的爸爸突然间哈哈大笑,那是老子的地盘,寸土寸金的地盘。
乡亲们重新睁大眼睛,乖乖,得值多少钱?
马小明的爸爸伸出一双粗糙的大手,一反一正,再一反一正,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去,嘴里说,无可奉告。
马小明心想,爸爸真能吹。马小明心里亮如明镜,爸爸所说的地盘,是百货大楼对面一棵法国梧桐树下,那里有他的修鞋摊。那个如巴掌大的地点,爸爸每月要向市容局交三百元的占道费,外加打折赠送无数个点头哈腰。
爸爸不着边际的神吹海侃,莫名其妙地让马小明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虚荣和满足。
那一次,郑小莉突如其来的恶语相向,才让马小明刚刚得到的自尊灰飞烟灭。
课间休息时,一向直言快语的郑小莉,像新闻发言人一样对一大堆同学说,大家知道百货大楼对面那个修鞋的老头吗?同学们说,知道知道,我们找他修过鞋。郑小莉故意压低嗓音绘声绘色地再说,小人,标准的市侩小人!我去那里修鞋,只钉一颗钉,就要了十块钱。同学们知道郑小莉的鞋很贵,不是韩国货就是日本牌。照郑小莉这一说,一颗钉十块钱,的确黑了点。
马小明恨不得上去扇郑小莉的大嘴巴,而马小明没有这个勇气。如果马小明真扇郑小莉的大嘴巴,马小明爸爸的身份不就暴露了吗?所以,马小明选择了忍气吞声,选择了将自己的脑袋压得一低再低。
放学回家的路上,马小明第一次认真地眺望着自己的爸爸。爸爸头秃,背驼,油黑的光脑袋前倾,几乎要爬到眼前臭气熏天的鞋上。爸爸嘴里叼着钉子,一颗颗生锈或即将生锈的钉子,在爸爸丰沛唾液的滋润下,变得光滑柔顺,吃进鞋底的力度明显加大。马小明觉得,爸爸真脏。
马小明生日那天,爸爸乐哈哈地弄来一个大蛋糕。马小明没吃,反胃。爸爸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马小明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胃。甚至连想一想,都觉得十分恶心。
本来,马小明上学放学都要经过百货大楼的。之前每次经过,马小明都会无比深情地投过去一丝目光,打量着自己老子的地盘。郑小莉发布新闻之后,马小明改道了。
冬天的第一场雪下得飘飘洒洒。就在无比洁白的雪地里,一起十年的恶性悬案,在一个摆摊老头的协助下,成功告破了。
那一天,马小明爸爸的修鞋摊前,来了一位头脸捂得十分严实的客人。客人将脚上的一双皮棉鞋递过来,说地太滑,打个掌子。在客人掀开面罩一角点烟的时候,马小明的爸爸认出了那个人。他不慌不忙地取钉,拿锤,一丝不苟地钉钉。那人似乎有点急,三番五次地催促。马小明的爸爸将一根长钉牢牢地钉进去,悄悄拨通了110电话。
电视台进行了跟踪采访报道。
十年前,马小明的爸爸就将那个穷凶极恶的家伙烙在心里了。即便他整了容,也能准确认出那双令人发怵的眼睛。马小明的爸爸对全市的电视观众说,那是老子的地盘,休想从老子的地盘上溜走一只蚂蚁。马小明的爸爸说得天花乱坠,一口气反复将老子的地盘说了十八次。
同学们口口相传,知道老英雄是马小明的爸爸。他们轮番跟马小明拥抱,轮番替马小明有这样一个优秀的爸爸骄傲。高傲的郑小莉,正式向马小明鞠躬道歉,并通过马小明,向英雄的马伯父真诚道歉。
马小明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奔跑到爸爸的地盘,神采飞扬地拥抱着弯曲的爸爸,眼睛里噙满幸福的泪花。
马小明的爸爸擂着马小明的肩头,小子,这地盘,老子先守着。将来,传给你!
马小明郑重地点点头。
(原载《山东文学》2013年2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题为“老子的地盘”,这里的“老子”,是爸爸的习惯用语,这种自称与爸爸的职业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表现了爸爸的低下卑贱。
B.“高傲的郑小莉,正式向马小明鞠躬道歉,并通过马小明,向英雄的马伯父真诚道歉。”郑小莉对马小明爸爸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可见她才是“小人,标准的市侩小人”。
C.小说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物,这篇小说抓住爸爸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让爸爸的形象变得鲜明丰满。
D.文章的结构也是一大亮点,欲抑先扬,悬念四起,最后获得情感爆发。
 
E.“爸爸头秃,背驼,油黑的光脑袋前倾,几乎要爬到眼前臭气熏天的鞋上”,文章中仅有的外貌描写,既刻画了儿子眼中爸爸的真实形象,也饱含了儿子对爸爸的情感。
(2)马小明的爸爸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马小明和他的爸爸,那么同学郑小莉就显得无关紧要了,可以删去这个人物吗?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4)文章开头写“马小明总是将自己的脑袋弄得一低再低”,文章结尾写“马小明郑重地点点头”,马小明对爸爸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的转变是否合情合理?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简要分析。(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