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棋霸

韩少功

公社建有茶场迄今三载,近日一批省城知青来此落户,诗画琴棋各有高手,日夜热闹。场内有本地少年李某,观得目瞪口呆,摩拳擦掌,不时生一无端傻笑。自告奋勇与知青摔跤,对手欲略施小技,一展新疆式背包之雄威,伸手揪其裤带。岂料李某土布纱头裤上仅溜溜裤绳,并无带环。顷刻间绳掉裤散,露出一块白肉光辉触目。李某不知此等异招异法,愤然甩手,说:摔就摔,何必如此下流,遂提鞋拾衣横眉冷目而去。

数日冷淡,知青也无可奈何。忽一日,李某观棋战心痒,终复露笑脸。自称久爱弈技,原是此地百里内外小小棋霸,今日喜逢良师益友,愿再与知青于棋场比试高低。

棋子叭叭就位,战云浓密,杀机四伏。然李某不待马头卒挺出,径直策出屏风马,活活踩杀对手的巡河车,令满座愕然。知青笑得五官皆乱,说哪有这等走法,你的拐脚马坐了直升飞机不成?李某眨眼不解,问何为拐脚马,远近四乡从无这一古怪规矩。于是众人捧腹喷饭更甚,有观者险些翻下桌来。

越数月,李某摸熟棋规,又零星听得橘谱梅谱诸多高雅棋法,弈技日有长进,连知青高手也莫能匹敌。每局下来,座围赞誉之声鹊起,李某搔肘搔耳,脸微红而喜不自禁。

知青陆续招工回城而去,场里棋坛仅留李某茕茕孑立,清冷难堪。李某夹其棋盒回乡访旧时棋友,寻些乐趣。不料旧友一概照行拐脚马不误,且哄笑李氏新规着实荒唐,可笑可笑。李某百般辩说,老幼无一信服,摇头嘻嘻。加上一时不适旧法,竟连败数局,李某遂耳根赤热闷闷不乐而去。

李某自恃清高,从此戒棋。数年后有旧时知青骑摩托结伴游山玩水,途经此地。叙话间闻此地棋坛霸位早易新主,而李某蛰居偏僻山冲郁闷成疾,体瘦如影,至今未婚,棋艺恐早已荒疏。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生动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塑造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心情,如文中的“四笑”:“无端傻笑”写出了李某的憨厚;“终复露笑脸”表现出李某对下棋的喜爱;“笑得五官皆乱”写出了知青对李某下法的不解;“哄笑”写出了旧友对李某新规的嘲笑。
B.作者写李某下棋时,略写棋子的布局,详写径直策出屏风马这一招,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C.“数年后有旧时知青骑摩托结伴游山玩水,途经此地”,主要是为了表现知青对往日落户茶场生活的怀念。
D.本文的语言简洁、典雅,有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遗风。
E.小说以“热闹”开笔,以“荒疏”收笔,体现出作者褒扬都市文明、贬斥乡野文明的价值取向。
【小题2】下棋是作品的主题,作者为什么在第一段花一定的笔墨写李某与知青摔跤一事?
【小题3】试简要概括并分析李某的形象。
【小题4】结合题目“棋霸”,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1 04:38: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巷口的守望
余显斌
那是条小巷,江南常见的小巷。
巷子被粉墙夹持着,很深很深,深得如同岁月一样绵远悠长。巷子里铺着的细麻石子,也被岁月的齿痕打磨得光光亮亮。
一个老人静静地坐在巷子里,他背靠着墙壁,头发大部分已成白色,面色苍白,满脸皱纹,两眼直勾勾地望着对面墙壁。他是个瞎子。
巷子很静,偶尔的,有老太太买菜,提着篮子走过;有老头散步,拐杖敲着石子路,一路敲过去。然后一切又恢复了寂静,只有墙头几朵花儿,在零零散散地开着。
老人静静地坐在一条凳子上。一只大黄狗卧在他的腿边,间或叫两声,声音红铜一样亮,在巷中正午的阳光下跳荡着,一波一波的。
一个女人走来,看见老人。女人俯下身子问:“老人家,太阳很大,你怎么不回家?”
老人摇着头,他在等自己的儿子,儿子就是在这条巷子里走出去的,一直走向远方。走时,说他很快会回来的。现在,他在等那小子。老人嘟囔着,口水流下来。有人告诉女人,老人有老年痴呆,不听人劝。
女人走了,走了好远,回过头来,深深的巷子中,老人坐在凳子上,狗卧在他身旁,不时叫两声,苍凉,孤寂。女人再来时,是个秋雨天,树叶飘零,老人仍坐在巷子口,面前放着个碗,里面有零零落落的钱。
雨,丝绵一样细细密密铺下来。老人穿着一件破雨衣,黄狗卧在他雨衣下的一角里。细雨湿了老人的雨衣,湿了小巷,更湿了江南的天地。
老人在雨中打着盹儿,头一点一点的。
女人叹口气,悄悄走近,拿了些钱放在老人面前的碗里。老人一惊,醒了道:“山子,你回来了?”女人不说话,悄悄转身离去。老人侧了一会儿耳朵,长叹一声,摸着黄狗道:“不是的,是我做梦,梦见山子回来了。”老人的话,迅即被江南雨润湿,潮潮的。
再次经过时,已是江南的暮春。
老人面色灰黑,两腮塌陷,头顶上稀稀疏疏地长着能数得过来的几十根白头发,虽是坐在凳子上,但能看得出,他的腰弯得厉害,头挺着都有些艰难。和以往不同的是,他的身边多了根棍子。黄狗也不在了。
老人听到脚步声,侧着头问:“山子,是山子吗?”
女人涩着声说不是的,是过路的。然后放了些钱,转身轻轻走了。巷子中,只剩下老人,还有无边的雨,和雨里一声长叹。
当女人在信里告诉我这些时,我捧着信,泣不成声。
是的,我就是山子。女人,是我的一个同学。那个老人,就是我爹。
我从小巷走出,走向远处,走进监狱。临走时,为了不让爹伤心,我说:“爹,我出去一趟,不久就回来。”爹点头说,好,好,我等你。
可是,一个贪污十几万的人,怎么会很快就回来啊?
我读罢同学的信,暗暗发誓,我要早日回去,巷子中,爹在等我,在晴日雨天里等我,从没离去。
由于表现好,我获得减刑。
我出狱时,又是杏花春雨天,细雨蒙蒙地下着。我没有丝毫停留,拦了辆出租车,直奔巷子——爹日夜留守的巷子。
天青色的烟雨里,巷子中空空的,没有一个人。只有一个凳子,在雨中空落落的放着,已经淋湿。有过路老人告诉我,这凳子是一个老人的,他在这儿等他的儿子,可最终没有等到,倒在了这儿,闭眼前留言,凳子放在这儿,让儿子知道,爹在这儿等他,一直等着。
我站在那儿,泪水滑落下来。突然跪在凳子前,喊一声“爹,儿子对不起你。”
江南雨啊,扯天扯地地漫下来,遮住了天,遮住了地,遮住了仄仄的小巷。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
A.山子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山子请求女人看顾老人、了解老人的境况,并且为了能回家看老人山子在狱中表现良好获得减刑。
B.小说中的小巷狭长、悠远、寂静,老人在这里等待儿子,暗示了他无法排遣的无尽的孤独、寂寞、盼望和思念。
C.老人静静地坐在凳子上,很少说话,很少动一动,像个泥塑,这说明他内心是平静的,他坚信儿子一定会回来看望自己。
D.小说以很大篇幅描写老人等待儿子的过程,目的是突出老人在等待中饱受物质和精神上的煎熬。
【小题2】小说开头写江南的小巷,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老人,有人说是山子,你认为是谁,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赴宴

文娟

老人机一响一响的,儿子们在催。

三奶奶把扫到一块的树叶拢进蛇皮袋,心说你们光知道干着急,西北风一刮,树叶儿雪花儿似的。

三奶奶种田出身,土地被征收后,自作主张减掉十岁,出去做马路保洁。

保洁队几次欲裁员,超过六十岁不留用。三奶奶耍赖皮:“裁了我,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三奶奶做事认真负责,比如今天,赴宴归赴宴,阵脚一点儿不乱,一扫帚一扫帚,一片树叶一片树叶,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三奶奶把最后一只蛇皮袋拖到垃圾站时,老人机又响了。

这回是小儿子,问三奶奶到了哪里。

“还在垃圾站。”三奶奶回小儿子。

“要不,我开车去接你。”比较而言,小儿子最帖心。

三奶奶四个儿子,四个儿子四辆车,四辆车比赛着摆阔气。越阔气三奶奶越觉得有面子,三奶奶也要面子,不声不响给儿子们贴钱,包括儿子们的儿子过春节、过生日、上大学,三奶奶都要封红包。

三奶奶高兴儿孙们接过红包时的高兴劲。这叫甘蔗老根儿甜。

这是儿子们的意思,三奶奶说69不摆宴,整数摆。儿子们说今年摆小宴,明年把亲朋好友喊过来,摆大宴;三奶奶说放家里,我来操办,你们只管回来吃。儿子们说没档次,城里大饭店里的五子拜寿菜老娘你无论如何学不来的。

“别来接,我骑我的小马达。”三奶奶把那辆天蓝色小三轮比作“小马达”。

三奶奶骑上小三轮时,时已正午,风儿稳了些,阳光厚了些,汗珠密了些。三奶奶放慢速度,敞开棉衣扣子,忽然想起一桩事,带给小孙子的三千元忘在换下来的棉衣口袋里。

前些日子,小儿子打三奶奶老人机,说刚升中学的小孙子吵着要“苹果7”。三奶奶说小孙子从小馋苹果,不奇怪。小儿子说是苹果牌子的手机。三奶奶说明白了,这不怪小孙子,怪做手机的拿苹果勾引人。买一个给小孙子,省得学习不定神。小儿子说给了更不定神。三奶奶说别瞎说,小孙子不是这种人,小时候我不给苹果吃就哭,给苹果吃立马不哭。小儿子吞吞吐吐说苹果手机贵。三奶奶问三千够不够?三奶奶手头刚好攒了三千。

坐在屋檐下晒太阳的二奶奶,看见心急火燎赶回来的三奶奶,大声说今天太阳没从西天出来呀!

三奶奶想不能瞒二奶奶,二奶奶儿子替二奶奶摆宴时,前后左右只喊了三奶奶。

三奶奶灵光一现,长话短说,请二奶奶一块去赴宴。

二奶奶倒也爽快,骑上与三奶奶一模一样小三轮,有说有笑出发了。

不一会儿,二人就到了赴宴的饭店,推门进去,屋里就小儿子一个人。

小儿子说:“哥哥嫂嫂们等不及,先走了。”

三奶奶眼傻了傻,要不是碍于二奶奶,拍拍屁股回家了。

小儿子说:“你们慢慢吃,大部分菜没动筷子。”为了“苹果7”,小儿子自告奋勇留下来。

三奶奶明摆着在生气,绝口不提小孙子。小儿子看情形不利,说老娘其实我最忙,以后电话联系。

三奶奶指着一桌高高低低碗碟,讪笑说:“看看,肯定花了他们不少钱,我说不要摆,他们偏要……”服务员跑过来,说二位奶奶,账谁去结。

三奶奶搁下筷子:“说啥?”

服务员说今天五子拜寿宴打特价,三千,不贵。

三奶奶脸白了白,递过老人机:“问他们,跑不了,全在里面。”

二奶奶伸手把老人机挡了回去:“干啥呢?别为难孩子们。”

三奶奶说:“是他们……”

二奶奶说:“一样样的。以后别去扫地了,学我,坐屋里晒太阳。”

三奶奶问:“一样样?”

二奶奶肯定:“一样样!”

第二天,三奶奶又拎着饭盒出去了。三奶奶盘算了一晚上,下月拿到工资,给小孙子买“苹果吃”。然后,该准备过年的红包啦。

老人机一响一响的……到底自己的儿子,一个个想着念着……三奶奶心里说。

(选自《时代文学·上半月》,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蔗老根儿甜”在文中用来表示老人疼爱自己的孙子。这句话是一句俗语,引用俗语使文章具有生活气息。
B.文中划线句子运用排比修辞,句式整齐,语言简练而富有神韵;描写了天气转暖的景象,烘托了三奶奶内心的情感。
C.小儿子之所以自告奋勇留下来,除了想为自己的孩子要“苹果7”手机外,还想要表达自己对三奶奶的一番孝心。
D.结尾处写到“老人机一响一响的……”和第一段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并点出了三奶奶的儿子经常给三奶奶打电话。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三奶奶的人物形象。
【小题3】二奶奶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的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的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查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童年女性的视角来观察与感受,使小说笼罩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岳珉的情绪复杂而微妙:寂寞中有热烈的渴求,快乐中有现实的隐痛。
B.当一家人在无可奈何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希望是渺茫的,生病的母亲与已谙世事的岳珉只能编造乐观梦境,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
C.小说人物描写细腻生动,准确传神,如对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说话后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D.小说末尾写映到天井角上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残酷的现实与急切的期待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故事的结局,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小题2】小说以“静”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设置了“楼上”与“楼下”两个典型的空间场景,请结合文本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及两个场景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好狗凯西
美安吉尔·乔治娅
卡萝·贝尔德住在美国佐治亚州的道尔顿,她养了一条狗,名字叫凯西。在邻居们眼里,这只硕大、健壮的爱斯基摩犬非同寻常,尽管它是一条好狗,但总爱招惹麻烦。
凯西经常从卡萝家的后门偷偷溜出来,独自在街上溜达。绝大多数人都对它敬而远之,这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因为从远处看,凯西和狼长得一模一样。
凯西不仅长得像狼,动作也像狼,甚至还保留着狼的习性。卡萝经常接到邻居们铺天盖地的抱怨:“你家的凯西又跑出来了,把我们家狗食一扫而光!”“你们家凯西把我们家的垃圾翻了个底朝天!”
正因为经常听到抱怨,所以有一天,当住在三个街区以外的一位男士突然找上门来,询问卡萝她那条狗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卡萝心里紧张得要命,她不知道这回凯西又在外面闯了什么祸。
“我们家房子侧面有一个很小的活动玻璃门,到了夏天,这个玻璃门一般总是开着的,”这位街坊开始讲述事情经过,“近一段时间以来,你家那条狗每天都从街上溜达过来,然后直接从这扇小玻璃门里来到我们家里。”
讨厌的凯西竟跑到别人家里去了!卡萝心里想。“实在对不起,”她赶紧对来人赔笑脸,“我不知道我们家的凯西为什么这样淘气,这都是我们的错。以后我们会把它看紧一点。不过说实话,我们家凯西从不伤人……”
“不,不,你误解了我的意思,”街坊立马打断了她,“我是专程前来向你表示感谢的。”卡萝脸上露出了大惑不解的神情,因为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人在她面前讲过凯西的好话,邻居们总是前来兴师问罪。
这位街坊告诉卡萝,他和妻子与年迈的老父亲住在一起,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照看老人,因为他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整天都坐在卧室电视机前的安乐椅上,动不动就狂躁不安。为了照看老人,夫妻俩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处在紧张的压力之下,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因为我们连两个小时的完整时间都抽不出来,没有办法让自己彻底放松。”这位男士向卡萝诉苦。“然而有一天,你家的凯西出现了。它慢吞吞地从那扇小门里钻进来,直接来到我父亲面前,趴在他身边,就好像是一次早就计划好了的专程拜访!”说到这里,这位街坊的声音充满着感激之情。他说他父亲看到凯西以后,脸上露出了多年未见的和蔼神情,接着他就开始和凯西亲近起来。他一遍又一遍地轻轻抚摸着它,凯西温顺地趴在那里,一动不动,有时伸出舌头舔舔老人的掌心。在凯西的陪伴下,老人竟然进入了梦乡。
“我父亲整整睡了两个小时!这些年来,我们第一次终于有这么长时间,在大白天里,就可以让自己彻底放松一下。”他十分感叹地说。
他说第二天凯西又来了,而且从此以后每天都来,好像和老人有约一样。凯西每次来了以后,就在老人的椅子旁边趴下来,与老人亲近,然后老人就安然入睡。
“对我和妻子而言,凯西就好像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街坊最后告诉卡萝,“这就是我今天来这儿的目的。凯西在家吗?”
“在家。”说着,卡萝大声地呼唤着凯西。不一会儿,这只健壮的爱斯基摩犬就一路小跑地出现在他们面前。街坊走过去,轻轻地拍拍它的头,对它说:“你肯定早就知道了,是吧?所以这几天你一直没来。”
“它知道了什么?”卡萝问街坊。
“凯西最后一次光临我们家的那天晚上,我父亲在睡梦中安详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凯西肯定知道,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凯西是一只硕大、健壮的爱斯基摩犬,它不仅长得像狼,动作也像狼,甚至还保留着狼的习性,因而人们大都对它敬而远之。
B.久病床前无孝子。尽管街坊夫妇对待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老父亲细心照料,但身心疲惫之时还是不无怨言,幸好凯西前去帮忙,老人这才安然入睡。
C.凯西是一条好狗,它早就计划到三个街区以外的街坊家去看望痴呆老人,亲近老人,陪伴老人,直到老人去世。
D.卡萝·贝尔德擅长豢养宠物,她所养的爱斯基摩犬凯西面恶心善,在她悉心调教下悄然完成一个神圣使命,使得街坊感激不已,专程前来道谢。
E.小说充分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好狗凯西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是那样的调皮,却又是如此地通人性,让人倍感温馨。
【小题2】小说开头说凯西“总爱招惹麻烦”。请问它惹了什么麻烦?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小题3】下面各句分别属于什么描写?请简要说说其表达效果。(6分)
⑴卡萝心里紧张得要命。
⑵凯西温顺地趴在那里,一动不动,有时伸出舌头舔舔老人的掌心。
【小题4】小说的标题为“好狗凯西”,可否改为“使命”?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你的理由。(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大喊。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不搭!哪有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想冻死啊!”说着,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觉得他好像要干什么。”我借着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忽然, 我看到青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别担心。”只见他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弯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司机笑说:“车速这么快,他偷了东西也不敢跳车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得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司机继续做着“高雅”动作。我又去看看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狠踩刹车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贼娃子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我心里安宁了许多。“看他还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只见那个青年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口袋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反倒不慌不忙地说:“不会出什么事了,到了。”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不通车的村子最近的公路,他至少还要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

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学学,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

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不放心地摸索着我的提包,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我的提包原是用一根旧绷带搁在车上的。经过长途跋涉,绷带磨断了,搭车人发现了这个隐患,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在寒冷与颠簸之中,他操作了一路……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翻浆”为题,开篇扣题,但在文章中间部分提到“翻浆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见后文与“翻浆”无关,篇末也未点题。
B.司机起初不愿让青年搭车,主要是因为这个青年在夜晚拦车,而且竟然不怕戈壁滩的春寒,愿意“蹲大厢板”,司机担心他有不良动机。
C.文中对司机的语言和行为的描写与余华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对司机的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先锋派小说的荒诞性特点。
D.在怀疑青年是要偷我提包的贼后,我对青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张牙舞爪”、“贪婪”和“疲倦的狗”等文字,可见出我的鄙夷和厌恶。
E.小说故事发生在夜晚的戈壁,气氛紧张;情节在窥视中展开,扣人心弦;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明。三个要素的成功使小说格外吸引读者。
【小题2】小说塑造了“青年”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