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垂钓的遗憾
①那片杂草葳蕤的南窑塘,是水生物的天然繁殖场。草鱼、鲫鱼、白条和鲢鱼成群结队畅游,鲶鱼、鳖、鳝鱼也时常出没。黑鱼的模样狰狞可怖,占塘为王,和鳖一样,属捕食小鱼虾的鱼类。它性情阴鸷暴戾,冲击力强,宽大的上下颌都有尖锐的利齿。钓钩上的饵食如面团、蚯蚓之类,对黑鱼的诱惑力不大,所以平时极难钓上一条黑鱼。我垂钓数年,也只有一次钓上黑鱼的历史,充其量三四两重而已。斤把重以上的黑鱼,只好动用渔叉或撒网捕捞了。
②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黑鱼的产卵护婴期,此时,钓它就易如反掌了。黑鱼的产卵护婴是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个暖融融的夜晚,黑鱼即将临盆了。它会在选定的隐蔽地点,甩动有力的尾鳍,啪啪啪地击打这一方水域,不知是产前的狂躁宣泄呢,还是警告其他同类勿扰。懂行的人会说,黑鱼闹塘了。黎明时分,塘里静谧如常。到塘边儿寻找,果然在塘边儿的杂草丛中,黑鱼在尺幅之内产满了卵子,浅黄如米,颗粒分明。这时候的雌雄黑鱼在鱼卵边上虎视眈眈,负责监护。倘有任何侵犯之举,它们都会毫不留情地给以迎头痛击。那种护崽儿的本能,绝不亚于人类。鱼子一旦孵化成形,就开始离开塘边儿活动。在人的视野内,会看见清水塘里游弋着一群黑鱼崽儿,有成百上千之多吧。雄父在前开路,雌母在后压阵,一路上咂起“扑扑扑”的水泡儿,欢闹中的崽儿白肚子乱翻,挺像一个多子多孙的幸福家庭在郊游,一时蔚为壮观。
③大约十岁那年,我听说黑鱼闹塘了。溜到南窑塘的一个僻静处,果见杂草上的鱼卵一派狼藉。原来是几位钓鱼者发现鱼卵后,争相逗钓黑鱼,人多吵闹,黑鱼大概吓得不敢靠近,他们没钓着黑鱼,懊恼之下,粗暴地打散了鱼卵,扬长而去。
④我按照大人的办法,弄成一个结实的钓竿。钓钩是自行车辐条磨尖弯成的,上面缠了一团棉絮。翌日清晨,我一骨碌披衣下床,抓起钓竿溜到塘边。天上的弯月尚明,芦尖上露珠闪动。我惊奇地发现那狼藉的鱼卵早已连成一片,颜色变成黑芝麻般了。我心中涌动起一种无可名状的快意,黑鱼果然尚在。我小心翼翼,刚把钓钩落入水中,手感一沉,极有劲力,塘面泛起一汪水势。这是黑鱼试探性的一击,含有威胁性和恐怖的成分。十多岁的顽童,连好奇心理也是脆弱的。一旦与隐蔽的黑鱼对垒,心情则忐忑不安了。
⑤说是钓黑鱼,其实是“逗弄”,把特制的钓钩儿在水中一颤一颤,以激怒黑鱼。黑鱼盛怒之下,毅然吞噬,才会死命咬住。我又钓,无动静了。连续颤了几十下,依然无异样感觉。稍松懈时,竿儿一沉,我一抬,竿儿未起,惊喜之中,使尽全身力气向上猛甩。随着轰隆轰隆的击水声,硕壮无比的黑鱼露出水面,嘴里咬着钓钩不松。我不敢犹豫片刻,刺啦一扔,黑鱼在脱钩的同时,早跌落在五米开外的塘坡上。巨大的惯性,使我也趔趄不止。黑鱼出水后凶相毕露。在鱼类的灵性和求生的欲望驱使下,它呼呼地猛蹿几下,试图扭动巨大的尾鳍,回归到它逍遥和逞威的清水塘里。我几乎手足无措,根本不敢对视黑鱼那喷火的目光,更不敢伸手去摁住它。情急生智,伸钓竿连连拨动它,才不至于让它重温旧梦。
⑥那条黑鱼足有七八斤重。父亲惊叹,用疑惑的目光睨我半天,才相信真是我从水里钓出的。当时,乡下人是不大喜欢食黑鱼的,认为它肉粗且皮厚,口感不好。炸熟费油,煮烂熬锅。吃黑鱼时,往往是先把它干放在大盆里,浇入滚水,用锅盖封死,任黑鱼垂死挣扎。这样刚好把鱼皮烫掉。无论油炸还是煮汤,都好拾掇了。
⑦那天,我无论如何也咽不下溢着鲜味儿的鱼汤。黑鱼冒着火花的眼睛,幽怨地叠印在我脑海里。
⑧我在那个明媚的早上,完成了我的梦,却将另一个梦无情地粉碎了。曾经无数次地设想,假如再有此境遇,我还有勇气重复做一次吗?回答总是否定的。
⑨多年来,我时常对自己说,忘掉它吧,它毕竟只是一条鱼。可事与愿违,在梦里,记忆愈加清晰,那一双喷火的目光,依然在闪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介绍了南窑塘的自然环境,对黑鱼进行了详细地描写,主要意图是向读者介绍黑鱼的类属、性情和样貌。
B.文中几位钓鱼者钓不着黑鱼,“粗暴地打散了鱼卵,扬长而去”,表现了他们对自己钓鱼技艺的不满,并衬托出后文中“我”形象的高大。
C.文中写乡下人吃黑鱼时,往往先把它干放在大盆里,浇入滚水,用锅盖封死,这一场面描写,表现了作者家乡的地域风情。
D.在文章第⑧自然段中,“我的梦”指钓到黑鱼,无情被粉碎的“另一个梦”指的是黑鱼能够繁衍生息。
E.本文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语言生动细腻,表现力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②自然段的作用。
【小题3】结合第③~⑦自然段的内容,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小题4】文中三次写到黑鱼的目光,请分别说明其在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2 02:57: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酒鬼刘
汉子姓刘,嗜酒如命,人称酒鬼刘。
酒鬼刘以卖祖传的烟熏豆干为生,日子还算舒坦。可酒鬼刘吝啬得很,极少自己花钱买酒喝,白花花的大洋,拿来买酒喝,实在是糟蹋钱。酒鬼刘常常赖人家的酒喝。
只见他啃着手里的玉米棒子窜进了一家酒店,趁店主没注意,伸手就打开了酒缸的盖子,说是看有没有死老鼠。一不小心,手里的玉米棒子扑通就掉到大酒缸里去了。店主气急败坏地从酒缸里捞起玉米棒子塞到酒鬼刘手里:“滚!滚!”酒鬼刘小心地捧着那个玉米棒子一路小跑到了僻静处,将嘴贴在玉米棒子上滋滋地吸着。
完了,又啃着那个玉米棒子向下一家酒店摇摇晃晃走去。
但这回酒鬼刘没有走进酒店,就被一个人拦住了。这个人是黑三,丰盛场南山老鸭寨的团练。
黑三满脸的络腮胡须,手拍着腰间的盒子炮,一对大眼直瞪瞪地盯着酒鬼刘。
这黑三的酒量也是远近闻名,非等闲之辈。他早就憋足了劲儿想和酒鬼刘较量一下,只是没机会。今天终于撞上了。黑三拦住酒鬼刘要赌酒。
黑三说:“你赢了,这场上的酒你喝一辈子。”
酒鬼刘说:“要是输了呢?”
黑三说:“去寨上陪老子喝一辈子酒别卖豆干了!”
酒鬼刘二话不说,走进一家酒店,要两碗酒,店主不给。酒鬼刘冲黑三摊了摊手。黑三嘿嘿一笑:“两碗酒。”酒刚上来,酒鬼刘就迫不及待地喝了一碗,桌子上还有一碗,他伸手示意黑三喝。黑三也不示弱,端起来,喝了,咂咂嘴:“安逸。”随手叮地扔出—个大洋。他们一前一后走出酒店,又走进另一家酒店,同样要了两碗酒,酒鬼刘还是只喝了一碗。黑三不说话,把另一碗喝了。
酒鬼刘和黑三一家一家地往下喝。听说酒鬼刘和黑三在场上赌酒,丰盛场热闹起来,人们都往十字街涌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酒鬼刘和黑三,比赶庙会还热闹。
一连喝了五家,酒鬼刘脸不红,心不跳。他停住了脚步,看着黑三。黑三豪爽地挥了挥手:“格老子的!喝!”酒鬼刘笑了笑,又喝了一家。依旧停住脚步。黑三的脸黑下来了:“怎么?瞧不起人啊?”酒鬼刘不再理会黑三,一口气喝了十一家,边喝边用肩上的白布褂子擦汗。黑三的话开始多起来。酒鬼刘看了黑三一眼,黑三的脸成了猪肝色,大嘴一咧一咧的,不住地喘着气。又喝了两家,酒鬼刘好像也有了醉意,不住地用褂子擦着脸上的汗水。紧接着又喝了三碗,酒鬼刘的脸也开始变红了,像关公。黑三的脸上淌着大滴大滴的汗珠,眼睛直勾勾的,眼珠子仿佛要从眼眶掉出来。他上身不住地晃动,双眼失去了神采。
酒鬼刘从十字街折回来再往下一家酒店走去的时候,黑三嘴里骂了一句:“你个家伙真的凶。”
黑三输了,输得心服口服。黑三把盒子炮往桌子上一扔,说:“这丰盛场上的酒,随你喝!谁敢要钱,就问我要!”然后就歪歪斜斜地走了。
那以后酒鬼刘在镇上喝酒果然没有再付过酒钱。
黑三对酒鬼刘很客气,常常和他一起喝酒,成了很好的朋友。
后来战事日渐吃紧。那时候酒鬼刘和黑三正在十字街喝酒。酒鬼刘把酒碗一摔:“走!打鬼子去!”黑三也把碗摔得粉碎,没二话。
在队伍里,酒鬼刘和黑三形影不离。黑三对喝酒输给酒鬼刘那件事情还耿耿于怀,总是想和他再比一回,可是酒鬼刘说什么也不肯。
上台儿庄的头一天改善伙食,还可以喝酒。黑三喜出望外,非要和酒鬼刘再比一回酒。这次酒鬼刘没有拒绝,不过他要求要下赌注。兵们早就听说酒鬼刘和黑三喝酒牛,就是没有见过,这回可以大饱眼福了,纷纷下注,有的赌酒鬼刘赢,有的赌黑三赢。但是酒鬼刘的赌注是:谁赢了,明天炸鬼子坦克的任务就算谁的。
黑三说要得。
说干就干,酒鬼刘爽快地脱下军装,又解下贴身的褂子搭在肩上,和黑三赌起酒来。
结果还是黑三输了。
第二天队伍开进了台儿庄。
当鬼子的坦克嘎嘎怪叫着向阵地开来的时候,黑三把帽子摘下来摔在地上,抱起一捆手榴弹就往前冲。酒鬼刘一把抓住了他。黑三一瞪怪眼:“要干啥子?”酒鬼刘说:“昨天我赢了。”
不等黑三再说话,酒鬼刘从黑三手里抢过手榴弹,随手把他喝酒时搭在肩上的白褂子扔给黑三,笑了笑,就消失在硝烟里。
酒鬼刘炸了鬼子的坦克,可是他再也没有回来。
战斗结束后,黑三对着—个大碗,使劲儿拧着酒鬼刘那件白布褂子,他拧呀拧呀,把褂子拧成了一根麻花,然后使劲儿抖开,又拧,还是拧成一根麻花。
兵们看见有水从那白色的褂子中溢出来,四周顿时飘满了酒香
黑三举着碗,将那一碗酒缓缓倒在地上,泪水从他的脸上滑落下来:“好家伙,你骗了我!”
从此以后,黑三再也没有喝过酒。
(选自刘学兵《酒鬼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用详细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了酒鬼刘这个市井中的小人物形象。
B.酒鬼刘原是一个十分吝啬自私游闲好事的街头混混,在黑三的引领下,迅速成长为一名抗日勇士。
C.黑三作为配角,他既是情节的推动者,又是事件的见证者,他的出场,更加丰满升华了酒鬼刘这个人物形象。
D.小说详略得当,工于细节,句式长短交互,语意隽永,末句完全是从酒力智力勇力方面表明黑三彻底服输。
E. 标题既通俗随性,又暗含了嗜酒机灵之意,还有似贬实褒之功。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语段“兵们看见有水从那白色的褂子中溢出来,四周顿时飘满了酒香”的理解。
【小题3】铺垫是小说惯用的一种手法,请联系全文简要探究本文铺垫手法的运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鹅之死

汪曾祺

“阿姨,都白天了,怎么还有月亮呀?”

“阿姨,月亮是白色的,跟云的颜色一样。”

“阿姨,天真蓝呀。”

“蓝色的天,白色的月亮,月亮里有蓝色的云,真好看呀!”

“阿姨,树是紫色的。树干是紫色的。树枝也是紫色的。树上的风也是紫色的。真好看!”

“阿姨,你真好看!”

“我从前好看。”

“不!你现在也好看。你的眼睛好看。你的脖子,你的肩,你的腰,你的手,都好看。你的腿好看。你的腿多长呀。阿姨,我们爱你!”

“小朋友,我也爱你们!”

“哦!看见玉渊潭了!玉渊潭的水真清呀!”

“阿姨,那是什么?雪白雪白的,像花一样的发亮,一,二,三,四。”

白蕤从心里发出一声惊呼:“是天鹅!”

“它们从哪儿飞来?”

“从很远很远的北方。”

“是吗?——欢迎你,白天鹅!”“欢迎你到我们这儿来作客!”

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飞过了大兴安岭,雪压的落叶松的密林里,闪动着鄂温克族狩猎队篝火的红光。

白蕤去看乌兰诺娃,去看天鹅。大提琴的柔风托起了乌兰诺娃的双臂,钢琴的露珠从她的指尖流出。她的柔弱的双臂伏下了。又轻轻地挣扎着,抬起了脖颈。钢琴流尽了最后的露滴,再也没有声音了。天鹅死了。白蕤像是在一个梦里。她的眼睛里都是泪水。她的眼泪流进了她的梦。

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飞过了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一片白茫茫。圈儿河依恋着家乡,它流去又回头。在雪白的草原上,画出了一个又一个铁青色的圆圈。

白蕤考进了芭蕾舞校。经过刻苦的训练,她的全身都变成了音乐。她跳《天鹅之死》。大提琴和钢琴的旋律吹动着她的肢体,她的手指和足尖都在想象。

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

“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森林起了火了

白蕤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因为她说:“《天鹅之死》就是美!乌兰诺娃就是美!”

那些“工宣队员”,每天晚上都想出一种折磨演员的花样。叫她们背着床板在大街上跑步。叫她们做折损骨骼的苦工。命令白蕤跳《天鹅之死》。

“你不是说《天鹅之死》就是美吗?你给我跳,跳一夜!”

录音机放出了音乐。音乐使她忘记了眼前的一切。她快乐。她跳《天鹅之死》。

她跳《天鹅之死》。她羞耻。

她跳《天鹅之死》。她愤怒。

她跳《天鹅之死》。她摔倒了。

玉渊潭在月光下发亮。四只天鹅翩然落在玉渊潭上。

白蕤转业了。她当了保育员。她还是那样美,只是因为左腿曾经骨折,每到阴天下雨,就隐隐发痛。

孩子们对天鹅说:“天鹅天鹅你真美!”“天鹅天鹅我爱你!”“我们和你来作伴!”

甲、乙两青年,带了一枝猎枪,偷偷走近玉渊潭。天已经黑了。一声枪响,一只天鹅毙命。其余的三只,惊恐万状,一夜哀鸣。被打死的天鹅的伴侣第二天一天不鸣不食。傍晚七点钟时还看见它。半夜里,它飞走了。

“阿姨,天鹅还在吗?”

“在!在那儿,在靠近南岸的水面上。”

“天鹅天鹅你害怕吗?”“天鹅天鹅你别怕!”

湖岸上有好多人来看天鹅。他们在议论。“这个家伙,这么好看的东西,你打它干什么?”

“想吃天鹅肉。”

“都是这场‘文化大革命’闹的!把一些人变坏了,变得心狠了!不知爱惜美好的东西了!”

有人说,那一只也活不成。天鹅是非常恩爱的。死了一只,那一只就寻找一片结实的冰面,从高高的空中摔下来,把自己的胸脯在坚冰上撞碎。 

孩子们听着大人的议论,他们好像是懂了,又像是没有懂。他们对着湖面呼喊:“天鹅天鹅你在哪儿?”“天鹅天鹅你快回来!” 

孩子们的眼睛里有泪。他们的眼睛发光,像钻石。他们的眼泪飞到天上,变成了天上的星。

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

(有删减)

注①乌兰诺娃: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曾两次到访中国。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对话形式展现,从对话中能体会到孩子对天鹅的喜爱。而他们的单纯更是反衬出了那些射杀天鹅的人的残忍。
B.小说文字如诗,句子干净利落,文章的段落简洁,大多段落只有一句话,富有韵律式的节奏美。
C.“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一句在文中螺旋式反复出现,但表现的内容都是一致的,推动情节发展。
D.小说篇幅不长,但有着两条叙事线索,一是写天鹅受枪击而亡,一是白蕤天鹅舞之梦的破灭,两条线索平行,两个故事都是放在明处写,很多情节都是重合的。
【小题2】小说中画线的句子“中国的森林起了火了”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3】把小说的标题“天鹅之死”改为“美丽的悲哀”好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照相师

王往

照相师来了,女孩们激动起来。

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

瞧他那一身打扮,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心,要是村里哪个小伙子装扮成这样,不被人说成“土流子”才怪呢。可是他这样装扮,村里人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人家是照相师呢,胸前吊着的相机为他的职业做了证明、村里人不会用“艺术气质”这样的词语,但是他们知道持有相机的人,应该不同凡俗,异于常人。人们或远或近地看着他,想象着自己或者某个亲人的面容,仿佛他的到来是为了提醒记忆里的一些事物。

女孩们是他的主要顾客。她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啵?

啊?在哪儿?听到消息的女孩先是惊喜,然后故意掩饰自己的激动: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衣服,你先去吧。

传达消息的女孩当然知道对方心理,一个劲催:还不快收拾,照相师说走就走了。

照相师不会那么快就走,他那个在城里的家等着他用按快门的方式换来温饱。

他不会白等。女孩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的,也有搀扶着老人的。

在村里照相,人们要放松得多,他们不用正襟危坐,没有面对陌生人的羞怯。这也是照相师选择下乡的原因,他每次都能有可观的收入。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他还知道,对一个照相师来说,拍摄人像看似容易,却是最有难度最显功力的艺术;每一个表情里都有内心的语言,都有被拍摄者的性格,光与影的交汇就是对一个人内心的呈现。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

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人们为什么通过瞬间保留下来的自己,感觉自己的存在?这实在是很好玩很让人思索的问题。是不是人们将某种梦想寄托在了照片上,觉得那个照片上的人是另一个自己?

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

盐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人家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

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就下了雨,他慌乱中来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回来了,赶紧开了门,叫他去屋子里。

他发现这个平时冷冰冰的女孩其实很好,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大的疤痕,不是很深,并不显眼,他想、小简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

吃了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

母亲笑笑,看着女儿。

小茴低头不语。

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的眼角里放出了惊喜的光芒。

她站到月李花跟前,将那朵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花举了起来,花朵遮住了她四分之一的脸庞,露出了忧伤而又憧憬的表情。

照相师感到了一种别致的美,神秘,梦幻。他轻轻按下了快门。

接着,他又给小茴的母亲照了一张,还给母女俩照了合影。

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小茴扫了一眼,就很快收了起来。照相师笑笑,说你是我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小茴的脸红了。

照相师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

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是谁?

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朗,头一次见面,她就把我吸引了。

真的很漂亮!小茴笑着点头。

照相师说:我们明年想开个照相馆,等你有了男朋友带去我那里合影啊,我免费!

小茴的脸又红了。

照相师笑笑,说我走了。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已经不见了。他知道她一定躲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

其实他的妻子并无残疾。他为这个临时想出的谎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然后大声吆喝起来;照相啦,照相……照相啦……

(选自《百花园》2016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照相师来到乡下,村里的人就激动起来,奔走相告,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特定时期农村生活条件落后,同时表现了乡下民风的淳朴。
B.照相师不仅有艺术气质,而且有艺术良知,他固然要靠照相赚钱养家糊口,不过他也通过照相把让他照相的人的美与梦想定格为永恒。
C.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小苗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可是小茴见她们来照相就悄悄地溜掉,这说明小茴是个不喜热闹、性格孤僻的女孩。
D.小茴在照相时举起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月季花,遮掩住了她的疤痕,还为她增添了靓丽,所以照相师说她是他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小题2】小说中的照相师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前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故事,后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小茴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开市大吉
我,老王,和老邱,凑了点钱,开了个小医院。老王的夫人作护士主任,她本是由看护而高升为医生太太的。老邱的岳父是庶务兼会计。我治内科,老王花柳,老邱专门痔漏兼外科,王太太是看护士主任兼产科,合着我们一共有四科。老老实实的讲,内科收费少,要敲是敲花柳与痔疮,老王和老邱是我们的希望。我和王太太不过是配搭,她就根本不是大夫,对于生产的经验她有一些,因为她自己生过两个小孩。
我们开了张。院中三层大楼是转运公司的,“我们”一共只有六间小平房。“大众医院”四个字在大小报纸已登了一个半月。名字起的好——不赚大众的钱,赚谁的?把大众招来后,再慢慢收拾他们。门诊施诊一周,人来的不少,还真是“大众”。晚上我们开了紧急会议,专替大众不行啊,得设法找“二众”。有大众而没贵族,由哪儿发财去?老邱把刀子沾了多少回消毒水,一个割痔疮的也没来!长痔疮的阔老谁能上“大众医院”来割?
老王出了主意:包一辆能驶的汽车,把二姥姥接来也好,把三舅母装来也行。一到门口看护赶紧往里搀,接上三四十趟,四邻的人们当然得佩服我们。再赁几辆不能驶的汽车,在医院门口放一天,一会儿咕嘟一阵,外人还不给唬住?
第二天我们照计而行,不能不佩服老王,第三天刚一开门,迎头来了一辆汽车,四个丫环搀下一位太太来。我轻轻地托住太太的手腕,搀到小院中。老太太的第一句话就叫我心中开了一朵花,“唉,这还像个大夫——病人不为舒服,上医院来干吗?东生医院那群大夫,简直的不是人!” “老太太,您上过东生医院?”我非常惊异的问。
“刚由那里来,那群王八羔子!”乘着她骂东生医院——凭良心说,这是我们这里最大最好的医院——我把她搀到小屋里,我知道,我要是不引着她骂东生医院,她决不会住这间小屋,“您在那儿住了几天?”我问。
“两天;两天就差点要了我的命!”老太太坐在小床上。我直用腿顶着床沿,我们的病床都好,就是上了点年纪,爱倒。“怎么上那儿去了呢?”我的嘴不敢闲着,不然,老太太一定会注意到我的腿的。
“别提了!——你看,大夫,我害的是胃病,他们不给我东西吃!”老太太的泪直要落下来。“不给您东西吃?”我的眼都瞪圆了。“有胃病不给东西吃?蒙古大夫!就凭您这个年纪?老太太您有八十了吧?”老太太的泪立刻收回去许多,微微的笑着:“还小呢。刚五十八岁。”
“和我的母亲同岁,她也是有时候害胃口疼!”我抹了抹眼睛。“老太太,您就在这儿住吧,我准把那点病治好了。这个病全仗着好保养,想吃什么就吃:吃下去,心里一舒服,病就减去几分,是不是,老太太?”
老太太的泪又回来了,这回是因为感激我。“大夫,你看,我专爱吃点硬的,他们偏叫我喝粥,这不是故意气我吗?”“您的牙口好,正应当吃口硬的呀!”我郑重的说。
“我是一会儿一饿,他们非到时候不准我吃!”“糊涂东西们!”
我和老太太越说越投缘。“你们这里也有看护呀?”老太太问。“有,可是没关系,”我笑着说。“您不是带来自个丫环吗?您干脆包了这个小院吧。不妨再叫个厨子来,您爱吃什么吃什么。我只算您一个人的钱,丫环厨子都白住,就算您五十块钱一天。”
老太太叹了口气:“钱多少的没有关系,春香,你回家去把厨子叫来,顺手带两只鸭子来。”我后悔了:怎么才要五十块钱呢?真想抽自己一顿嘴巴!幸而我没说药费在内;好吧,在药费上找齐儿就是了;反正看这个派头,至少一个儿子当过师长。况且,她大概不会三五天就出院,事情也得往长里看。
医院很有个样子了:四个丫环穿梭似的跑出跑入,厨师在院中墙根砌起一座炉灶。我们也不客气,老太太的果子随便拿起就尝,鸭子也吃它几块。始终就没人想起给她看病。
我和老王先后开了张,老邱可有点挂不住。他手里老拿着刀子。我都直躲他,恐怕他拿我试试手。吃过午饭,来了!割痔疮的!四十多岁,胖胖的,肚子很大。王太太以为他是来生小孩,后来看清他是男性,才把他让给老邱。老邱的眼睛都红了。三言五语,老邱的刀子便下去了。小胖子疼得直叫唤,央告老邱用点麻药。老邱可有了话:“咱们没讲下用麻药哇!用也行,外加十块钱。用不用?快着!”小胖子连头也没敢摇。老邱给他上了麻药。又是一刀,又停住了:“我说,你这可有管子,刚才咱们可没讲下割管子。还往下割不割?往下割的话,外加三十块钱。不的话,这就算完了。”我在一旁,暗伸大指,真有老邱的!
当天晚上我们打了点酒,托老太太的厨子给做了几样菜。菜的材料多一半是利用老太太的。一边吃一边讨论我们的事业,我们决定添设打胎和戒烟。老邱的老丈人最后建议,我们匀出几块钱,自己挂块匾。老丈人已把匾文拟好——仁心仁术。陈腐一点,不过也还恰当。我们议决,第二天早晨由老丈人上早市去找块旧匾。王太太说,把匾油饰好,等门口有过娶妇的,借着人家的乐队吹打的时候,我们就挂匾。到底妇女的心细,老王特别显着骄傲。
(选自《老舍小说经典》,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第一段先声夺人,用“我,老王和老邱,凑了点钱开那个小医院加以概括,再慢慢展开,交代各自分工,平淡的叙述让人产生他们治病救人很神圣的假象。
B.王太太是看护而不是正规的大夫,但她有着生小孩经验,因此分公是看护主任兼任产科;加上治病之中为人谦让,处理医院事务细心,这令老王感到骄傲。
C.阔老太太对东生医院大骂,是因为东生医院为治疗他的胃病而限制其饮食,因此选择可以让他为所欲为的大众医院,这反映出他愚昧无知与讳疾忌医的性格。
D.邱医生施诊手术刀沾上消毒水,见到小胖的眼睛发红的细节以及给小胖子动手术的情节,表明他具有一定的医术,却是个趁人之危、贪婪无比的无耻之徒。
E.小说以医生们商量如何扩大生意,而且还要挂上“仁心仁术”的牌匾作为结尾,使情节水到渠成,作者借助充满戏剧性的叙述,委婉地 对社会丑恶的批判。
【小题2】简要分析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在刻画“我”这个形象时,突出了“我”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温情

菊韵香

①四楼,75平方米,两室一厅,全新家装……在花光全部积蓄、又贷款15万后,赵小飞终于实现了人生的一大奋斗目标:属于我赵小飞和老婆刘翠翠的新房到手了!

②这天中キ,赵小飞向单位领导请了半天假,准备乔迁新居。谁知兴冲冲地一扎进租住在幅户区的旧房,便发觉情况有点不对劲一一老婆刘翠翠正偎在沙发里像没事人一样看电视呢,啥行动都没有。

③这可真是奇了怪了。自从拿到新房钥匙的那天起,老婆几乎天天都盼着搬新房,可眼下要搬了,她咋没了动静?赵小飞纳闷地问:“翠翠,你怎么没收拾东西?是不是哪儿不舒服?”

④“我不想了!”刘军翠打断了赵小飞,反问;“咱们买房,你从你爹妈那儿没少借钱吧?

⑤没错,总共借了8万,是父母多年积攒下的养老钱,救急钱。当初借钱时,父母说得很实在,也很让小两口感动:今后手头宽裕了就还,没有就拉倒。这事是摆在桌面上说的,刘翠翠也在场。难道出了啥差错?

⑥不等赵小飞琢磨透彻,刘翠萍一脸认真地说:”老公,你听我的,这家咱不搬,行吗?”赵小飞大为不解,问:“为啥?你总得给我个理由吧。

⑦刘翠翠一一道来:“第一,两位老人辛苦了一辈子,结婚都是在乡下的老宅里结的,从没住过楼房;第二,你能上大学,能有今天,不都是老人省吃俭用供的吗?第三,老人要不给拿钱,想买房,得等到猴年马月去。所以呀,应该让老人先住新房一年。”

⑧听着听着,赵小飞禁不住心头一热,连忙说:“老婆,你真好。”

⑨小两ロ马上赶到老人的住处,连拉带劝,硬让两位老人进丁新房。着洁白的墙壁,时新的家具,老人局促得连手都不知该往哪儿放。

⑩老人拉着刘翠萍的手看向赵小飞,再三叮嘱,“你听好了,今后你要敢欺负翠翠,我可不佧饶你!”

⑪搬完家后,每隔上一段日子,刘翠萍便去看望一回老人。一天傍晚,天下大雪,翠翠又急急忙忙地跑去新房,进门就搓着手问:“爹,妈、外面真冷,可冻死我了,你们冷不冷?”

⑫ “不冷不冷,一点部不冷。这新房啊封闭严实,保暖措施做得也好,可比住老房子受用多了”老人边说边乐得额头的皱纹都开了花。

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大半年过去。两位老人明事理,执意回老房,让小两口住进了新房。没过两个月,物业挨家挨户发出通知,要求业主尽快交纳取暖费。捏着通知,赵小飞皱起了眉头;热カ又涨价了,75平方米的房间总共要交2000多块,这对背着十多万債务的两人来说可是笔不小的开销!正犯愁,翠翠手里扬着一张协议美滋滋地进了屋,赵小飞接过一看,当场怔住了一一老婆竟然办理了停热手续!

⑭在东北,热力是商品,而且新建住房都是分户供暖,可买可不买,可买30度也可买15度,价钱不一样。见刘翠翠做出这个决定,赵小飞瞪了眼:“你,你脑子没进水吧?科学家都说今年是千年寒冬,小心把咱俩冻成鱼干!”

⑮“停停,你老婆我啥时办过没把握的事?”刘翠翠眉飞色舞地回道,“实话告诉你,去年我也没让物业开栓,没交热費,老人没冻着吧?我测量过了,就算在最冷的时候,室内温度都没低过19度。19度,不冷不热,正好。”

⑯敢情,刘翠翠让等妈住新房,压根就不是啥孝顺,而是拿他们做室温实验呢!好在温度高,让老人平安度过了寒冬。听到这儿,赵小飞哭笑不得。

⑰“当然是聪明、有心计呗。”刘翠翠得意地说,“去年省了两千多,今年再省两千多这四千块,可够咱俩攒小半年的了!”

⑱科学家的估测,并非无稽之谈。这年初冬刚到,温度便急剧下降,冷得要死。而更让赵小飞和刘翠翠想不到的是,室外有多冷屋内就有多冷,穿着棉衣钻进被窩抱成一团也不顶事。实在难挨,刘翠翠硬着头皮敲开了隔壁的房门,抖索着冻得发青的嘴唇问:“阿姨,你屋里冷不冷?是不是供暖出问题了?

⑲“供暖没出问题,是人心出了问題吧?”开门的,是个看上去约摸有40多岁的中年女人。女人着刘翠翠,没好气地说:“去年冬天,我和邻居们每天都能看到两个老人在小区里晒太旧。他们是你父母吧?我们跟物业一打听才知道,老人房间里没供暖。”

⑳“是没供暖,可室内从没低过19度!”

㉑“为了让老人不挨冻,我就和你家楼上、楼下还有左側的邻居商量,都买了30度的热,有时热得不得不开窗透透凉风。四面都热,老人房里自然就不冷。前些日子看到老人搬走了,我们几家只买了20度。姑娘,進都有做父母的那一天。再说,邻居住着,天冷,人心不能冷啊!”

㉒听着中年女人的话,刘翠翠和赵小飞的脸“腾”地红了。不过,绝不是冻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打破了叙述的局限性,叙事自由而灵动,能使故事客观而真实地在读者面前慢慢展现出来,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B.小说以“19℃温情”为标题,新颖而形象,给读者留下悬念,并与文章内容相照应。
C.小说中的刘翠翠是一个虚伪、自私、工于心计的女人,作者主要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凸显了文章主旨。
D.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留白艺术,给读者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来刻画她的形象。
【小题2】请解析第段划线句“姑娘,谁都有做父母的哪一天。再说,邻居住着,天冷,人心不能冷啊!”的含义。
【小题3】简述本文在情节设置上最突出的持点及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