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盲人教我看东西
【美】大卫〃朗勃尼
①我们公司在曼谷,某日,董事长派给我一个临时任务:第二天出差陪一位重要客人到泰国北部的观光胜地游览。
②我瞪眼看着乱七八糟的办公桌。虽然我已经好几个星期每星期工作7天,桌上一叠叠的文件说明了我仍有大量积压的工作。我心里嘀咕:“什么时候才能把文件理清呢?”
③第二天一大早,我跟一位衣着讲究、彬彬有礼的男子会合。坐了一小时飞机以后,我们挤在几百名观光客之中,游览胜景,直到黄昏。
④那天晚上我的客人和我登上一辆小型巴士去吃晚餐,并观看一场我以前看过许多次的表演。他和其他游客闲聊的时候,我在黑暗中和坐在我前面的男人礼貌地交谈起来。他是比利时人,能说流利的英语。我心里纳闷,为什么他的头总奇怪地侧着,而且一动不动,好像正在沉思似的。后来我看到身旁那根灰色的手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个盲人。
⑤这个人告诉我,他十多岁时因意外事件,眼睛瞎了。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就不单独旅行。他大概六十七八岁,已经掌握了无视觉旅游的技巧,懂得利用健全的另外四种感官助他在心里勾画景象。“晚餐时我可以坐在你旁边吗?”他问,“假如你肯细致描述你看到的东西,我会很感激。”
⑥“很乐意效劳。”我回答。
⑦我的客人和他新交的朋友在前面迈步走向餐厅,那盲人和我夹在一长串游客中间跟随。我抓住他的手肘引导他,他毫不犹豫地向前跨出脚步,昂首挺胸,倒好像是他在为我带路。我们找到一个靠近舞台的位子。等候饮料时,盲人说:“这音乐在我们西方人听起来似乎不合调,不过确有迷人之处。麻烦你形容一下乐师。”
⑧舞台一侧有5个男人在为这场表演作暖场演奏,可是在这之前一直没注意他们。“他们盘腿坐在那里,穿宽松的白棉布衬衫和宽松的黑裤,扎鲜红色腰带。3个年轻人,一个中年人,一个老人。有一个人在敲小鼓,另一人在弹一个木制的弦乐器,其余3个人在用弓拉奏一种大提琴形的小乐器。”
⑨他微笑:“这些小乐器是用什么造的?”我再细看了一下,“木头……不过球形的共鸣箱是用整个椰子壳做的。”我说,同时竭力压制自己的惊奇。灯光逐渐暗了,他又问:“其他游客是什么样子的?”
⑩“什么肤色和体形的都有。穿得讲究的没几个人。”我低声说。我进一步放低声音并靠近他的耳朵说话,他立刻热切地把头朝我靠过来。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聚精会神地听我说话。
⑪舞台后方的帷幕拉开了。6名十三四岁的女孩出场,我描述了她们穿纱笼般的丝裙,头上有金色头饰,头饰的尖角是软的,会随着她们舞蹈的动作有节奏地晃动。“她们的指尖套着金色的假指甲,也许有10厘米长,”我告诉他,“这些指甲彰显了她们双手的每一个优雅动作,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⑫他微笑着点了点头:“多么美妙——我真想摸一摸这些指甲。
⑬第一场表演结束了,我找个借口走开,去跟戏院经理谈话。回来时我告诉我的新朋友:“他们邀请你去后台走走。”
⑭几分钟后,他站在一位舞蹈演员的旁边。他把四倍大的双手慢慢伸出来抓住她的手。他轻摸假指甲平滑、微弯、尖锐的末端,那女孩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带着畏惧的表情抬头凝望着他的脸。我热泪盈眶。
⑮夜渐深,我描述得越多,他兴奋地点头越频繁,我发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舞台服装的颜色、式样和设计;乐师全神贯注演奏时的表情;甚至女侍应生在半昏暗中绽放的纯洁笑容……
⑯回到旅馆的大堂,我的新朋友紧紧地抱住我。“你为我看到了每一样东西,实在太美妙了。”他低声对我说,“我感激不尽。”
⑰稍后我才领悟:说感谢的应该是我,瞎眼的其实是我。他帮助我掀开了那块在这个喧闹红尘中遮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站在“我”的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说、所感来叙述故事,描述情景,使主旨的表达更令人信服。
B.小说通过写“我”和一位盲人朋友参观一场表演的故事,借助明暗两条线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场景,介绍了众多的陪衬人物。
C.在“我”给盲人朋友介绍小乐器的共鸣箱是用椰子壳做的之后,“我”为自己发现椰子壳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而感到非常惊奇。
D.“我找个借口走开,去跟戏院经理谈话”一句中,“找个借口”说明“我”乐意为盲人朋友做事,同时又有担心事情办不成令盲人朋友失望的心理。
【小题2】小说的第⑤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对舞台上5名乐师、6名十三四岁的女孩作了详细描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2 03:00: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鲜花岭的星星

余同友

2016年初夏的一天,我到有“将军县”之称的皖西金寨县组织一篇稿件。因为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编曾提前半年约请了省内外好几位有名气的作家创作有关金寨县红色题材的作品,但她看了后均不满意。于是让我直接到金寨县,看看当地作家有没有这方面的作品。

我在金寨县城宾馆待了三天,翻看事先联系好的本土作家送来的作品,没有发现一篇符合主编大人要求的,索性给自己放一天假,到乡下四处走走。

一个多小时后,城乡公交到了终点站鲜花岭。同行的一位画家在一幢旧房子前支起了画架,开始画画,我凑到他身后一看,画架上却已经有了一个很完整的画面了,画的应该是夜间的景象:岭上有一角房子,房檐上挂着一只灯泡,灯泡泛着微黄的光芒,一个看不清面容的人站在夜空下看着前方,前方的山道上,隐约可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戴着头灯,自行车旁跑着一只土狗。山、人、道路等,都画得简约而模糊,反而是夜空上的星星却画得灿烂、清晰。

老先生,您这是画什么呢?我忍不住问。

他缓缓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这幅画从一九九六年画起,我画了二十年了,我每年都要来画一次,可是我总觉得还没有画好,没有画出我想要画的全部内容。

他说着,从拎包里又掏出了一本笔记本,打开来,本子上记着密密麻麻的字。这样吧,你看看我写的这些,你就明白我要画一个什么样的画了。

那声音好像是骤然响起来的,愣了好一会儿,李大刚才明白那声音是从床头的电话机里发出的。沈阳林在电话里急切地说,老李,不好了,黑鼻头怕是难产,小牛硬是不肯从它肚子里出来。

他穿戴好,背上药箱,推出自行车,抬头看看夜空,天上繁星点点。他整了整头上的矿灯,在眼前打开一条明亮的道路。土狗花子立即箭一样冲了出去。

沈阳林住在岭下,从岭上到岭下有十里的样子。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时,他们在江边小镇被整编到一个连队。半夜里突然下起了雪,冷气钻进单薄的棉衣,冻得人直哆嗦,而他们就是要趁这样的夜晚强渡,漆黑的大江对岸,有数倍于他们的敌方兵力在围堵。沈阳林指指头顶对他说,对老天发誓,如果我们能活着回到鲜花岭,那我们就待在那里,一起待到老。他说着,伸出了一只手,李大刚握住了他的手,冷冷的风雪中,他感觉到了对方手心里的热气。

当年,从金寨转战川陕,长征后,又接着是平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俩人都被安排在天津市。两个人一起跑到老领导面前哭闹,就是要回家。他们回到了安徽,从省城,六安地区行署,一路降格降到了县城、镇里,他们始终不愿意,硬是闹着,回到了鲜花岭,胜利争取到了做自己以前的老本行,一个还是当兽医,一个还是当牛司令。

沈阳林的耳朵还很灵敏,听到花子的叫声,他已经在门口迎接李大刚了。你慢点,他对李大刚喊,那里有个小土坎。李大刚说,知道了,黑鼻头呢?还在牛栏里吗?

在呢,还是没有出来!

李大刚蹲下身子,拉起黑鼻头的牛鼻栓,示意沈阳林扶着黑鼻头的后腿,努力让它站立起来。他拼命地拉着黑鼻头,像拉着一艘沉重的搁浅的船。

他的手深入黑鼻头的骨盆腔,试着将小牛犊向后推,过了快二十分钟,小牛犊才被推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李大刚擦擦满头的大汗,又让沈阳林给他点了一支烟,等到一支烟吸完了,他指指布绳说,好了,先把腿拉出来。

……终于,小牛犊的头部露出来了。腰也露出来了。哗,牛犊整个拖出来了。

沈阳林想站起来。可是,他发现自己站不起来了,腿肚里好像被抽空了,支撑不起他的身体了,他不禁哼哼起来。

站不起来了吧。李大刚说着,托着沈阳林的大腿帮着他,他听到沈阳林的膝盖发出喀喀声。沈阳林站起来了,又反过来伸手拉他,他听见自己的关节也咯吱直响,像转动不灵的门轴。

星星散落在头顶,其中,启明星亮得最为耀眼。当年,他们都是哨兵,看得最多的就是头顶的星星,各种季节的星星,各个地方的星星,还是鲜花岭的星星最好看。

他见我看完了,便微笑着向我点点头。

我有些明白了,我说,您要画的是那样一个夜晚,在星空下面,两个老人的故事。

两个回乡的老红军。他说。

老画家对着远处轻声说,好像不是说给我听的,而是说给远山听的:李大刚就是我父亲,他回去后,可能因为太劳累了,第二天就悄然离世了。父亲走了,沈叔叔也走了,只留了这幢房子,也闲置了很多年了,可我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有新鲜的感受,我要把这些新鲜的感受再添加到我的画里去。

我正准备说什么,手机响了,是总编打过来的。怎么样了?她问。

找到了,我大声说,主编,我确定我找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点明“我”去金寨县的原因,也交代了组稿的时代背景,虽然对主编的刻画着墨不多,但一个精益求精的人物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B.“我”在县城待了三天,仍然没有发现符合要求的稿件,从而产生了给自己放一天假的心理,说明“我”对完成任务已经不抱希望,这种起伏使小说产生波澜。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如“李大刚握住了他的手,冷冷的风雪中,他感觉到了对方手心里的热气”,极富表现力。
D.作者在历史和现实交织中,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再现了革命者那曾经鲜活的生命,让红色记忆的当下叙述丰盈可感。
【小题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小题1】前文贾母问及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可这里回答宝玉同样的问题时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说说哪个回答是如实回答,这前后矛盾的说法又是为什么?
【小题2】宝玉被探春讥笑,说他“杜撰”时,他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这反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
【小题3】宝玉“摔玉”这一举动有何思想意义?

同类题3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墙角里的父爱
①帮老乡大将搬家。在整理一堆旧书籍的时候,大将突然蹲在那里呜呜大哭起来。
②大将打开的是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日常,一笔一笔,清晰到一块钱的早餐,三块钱的午餐。稍后,大将给我讲了关于他和他父亲的一段往事。
③大将的家在徐州乡下的一个村子里,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在徐州火车站附近打短工,难得回家一次。
④大将考上西安的一所大学时,父亲从银行取出一包钱,一张一张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
⑤大一的时候,大将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整晚耗在校外的网吧里。他虽然感觉到有些虚度光阴,但身边的同学们都差不多,不是打球,就是看电影,或者上网打游戏,大将也就释然了。
⑥暑假回家,大将在村里待了几天,感觉特别无聊,就忐忑地对父亲提出,想去他那里玩几天。至少那里有网吧!父亲竟然破天荒地答应了。
⑦远远地,大将就看到父亲等在火车站的出口。经过一年大学生活的洗礼,大将第一次感觉父亲在人群中是那么扎眼——衣服破旧,还宽大得有些不合身。
⑧让大将没有想到的是,在2003年,月入就有四千多元的父亲,竟然住在一栋民房的阁楼里,只有六七平方米。除了一张铁架床之外,还有个放洗脸盆的木架子,那个多处掉瓷的搪瓷盆上,搭着一条看不出本色的旧毛巾……大将一直以为,父亲在城里过的是很舒服的日子,没想到竟是这样清苦。
⑨父亲把大将带回住处,就说:“你坐着,我要去忙活了。”说着,就咚咚咚下楼走了。大将坐不下去,就悄悄地关上门,下楼,跟在父亲身后,他想看看父亲是做什么的。
⑩七弯八拐,大将跟随父亲来到了徐州冷库。那儿聚集着十多个跟父亲差不多的人,有的推着推车,有的拿着扁担,大将看到父亲从门卫那里推出了自己的手推车。正在这时,一辆大货车进入大院,父亲和大伙一起,跟在车后拥了进去。几分钟后,大将看到了父亲,他弓着腰扛着大大的纸箱,走几步,停一下,用系在手腕处的毛巾擦额头的汗,再前行几步,把背上的纸箱放到手推车上,接着又奔向大货车,几秒钟后,又弓着腰扛来一个纸箱。如此反复七次之后,父亲推着那辆车向冰库走去,弓着腰,双腿蹬得紧紧的,几十米外的大将甚至看得到父亲腿上的青筋。
⑪大将当天下午就回了家。大将返校的时候,父亲又从银行里取出厚厚的一沓钱,数了又数,交给大将。大将数了一下,说,“这学期时间短,有两千就够了。”说着,分出一半,留给父亲。这一天,大将下决心做个好儿子,做个好学生。
⑫但他的这种想法,很快成为过眼云烟。当那些旧日的玩伴又吆喝着去网吧,当他有意无意地看到魔兽游戏图案,他内心里总是忍不住躁动。终于,他又一次走进了网吧,从家里带来的两千块钱,到十月底就没有了。
⑬大将给妈妈打电话,说前段时间生了一场病,带来的钱花完了。
⑭第三天下午,西安突然降温,正在宿舍里和同学打牌的大将接到电话,说校门口有人找他。大将跑到校门口,看到了父亲。五十多岁的父亲,像个七十岁的老人,老态龙钟,一脸的疲惫,身上背着一床棉絮。父亲讨好地对他笑着,说:“听你妈说,你前段时间病了,现在怎么样了,好了没?”大将嗫嚅着说:“已经……好了……”
⑮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父亲说:“看到你好好的,我也就放心了,把生活费给你,我就回去。不影响你。”大将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正想说带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住,父亲又说了,“再有两个月就放寒假了吧?我这次给你带了三千块,你刚生病,要吃好点,把身子养壮点,才能有精力上好学。”父亲止住脚步,“你回去吧!”
⑯大将知道父亲的脾气,就不再说什么。他走出不远,回头的时候,发现父亲还站在原地,朝他挥手。他想起读高中的时候,每次父亲送他去县城的学校,都是这个场景,泪就溢满了眼睛。
⑰干瘪的钱包终于鼓了起来,一周不见的魔兽又在呼唤大将。晚饭过后,大将又去了校外的网吧。五个小时的凶猛厮杀之后,大将要回宿舍了。和往常一样,他又来到了校外的一棵大榕树下,从那儿翻墙进校。
⑱就在他翻上墙头的那一刻,他的心一下子疼了起来!昏黄的路灯,照着他的父亲,他偎在那个墙角,身下垫着不知从哪里拣来的破纸箱。此刻,他正把身上的棉衣裹了又裹,而自己高中时围过的围巾,紧紧地缠在父亲头上。
⑲大将说到这里,又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哭了好一会儿,大将又接着说:“后来我妈告诉我说,我爸听说我病了,就不顾一切地要来看我,买不到座位票,又舍不得买卧铺,站了二十多个小时来到西安。为了省下住宿的钱,在我们学校的墙角下蹲了一夜……
⑳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进过网吧,再也不浪费一分钱。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准备了这个记账本。
【小题1】第④段和第⑦段是怎样刻画父亲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小题2】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⑩段对父亲劳动场景的描写。
【小题3】赏析父亲三次给钱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小题4】作品以“墙脚里的父爱”为题有何深意,请加以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兰(节选)

美乔治·R·R·马丁

晨色清冷,带着一丝寂寥,隐然暗示夏日将尽。为数二十人的队伍于破晓时分启程,布兰策马置身其间,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这次他年纪总算够大,可与父兄同往刑场,一观国王律法的执行。

布兰七岁。

死囚已被领至小丘上的庄园,罗柏(注)认为他是个誓死效忠“塞外之王”的野人。布兰想起老奶妈在火炉边说过的故事,不禁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她说野人生性凶残蛮横,个个都是贩卖奴隶、杀人放火的偷盗之徒。他们与巨人族、食尸鬼狼狈为奸,趁黑夜诱拐童女,还以磨亮的兽角啜饮鲜血。

然而眼前这个老人削瘦枯槁,比罗柏高不了多少,手脚紧缚身后,静待国王的旨意发落。他在酷寒中因冻疮失去了双耳和一根手指。而他全身漆黑的衣服,与北境守夜人弟兄们的制服没有两样,只不过衣衫褴褛,脓疮四溢。

人马的气息在清晨的冷空气里交织成蒸腾的雪白雾,父亲艾德·史塔克下令将墙边的人犯松绑,拖到队伍前面。罗柏和琼恩直挺背脊,昂然跨坐鞍背;布兰则骑着小马停在两人中间,努力想表现出七岁孩童所没有的成熟气度,仿佛眼前一切早已司空见惯。微风吹过栅门,众人头顶飘扬着临冬城史塔克家族的旗帜。

父亲神情肃穆地骑在马上,满头棕色长发在风中飞扬。他修剪整齐的胡子里冒出几缕白丝,看起来比三十五岁的实际年龄要老些。这天他的灰色眼瞳严厉无情,怎么看也不像是那个会在风雪夜里端坐炉前,娓娓细述远古英雄纪元和森林之子故事的人。他已经摘下慈父的容颜,戴上临冬城主史塔克公爵的面具,布兰心想。

父亲脱下手套,交给侍卫队长乔里·凯索,然后双手擎剑,朗声说道:“以国王之名,我,临冬城公爵与北境守护,史塔克家族的艾德,在此宣判你死刑。”语毕,他将巨剑高举过头。

布兰的异母哥哥琼恩·雪诺凑过来。“握紧缰绳,别让马儿乱动。还有,千万别扭头,不然父亲会知道。”

于是布兰紧握缰绳,没让小马乱动,也没有把头转开。

父亲巨剑一挥,利落地砍下死囚首级。鲜血溅洒在雪地上,殷红一如葡萄美酿夏日红。队伍中一匹马嘶声跃起,差点就要发狂乱跑。布兰目不转睛地直视血迹,只见树干旁的白雪饥渴地啜饮鲜血,在他的注视下迅速染成暗红。

人头翻过树根,琼恩伸手搭住布兰的肩膀,布兰也转头看着哥哥。“你做得很好。”琼恩神情庄重地告诉他。琼恩今年十四岁,观看死刑对他来说已是司空见惯。

冷风已停,暖阳高照,但返回临冬城的漫漫长路却似乎愈加寒冷。布兰与兄长并骑,远远走在队伍前方,他胯下的小马气喘吁吁方能跟上兄长坐骑的迅捷步伐。

“这逃兵死得挺勇敢。”罗柏说,“不管怎么说,好歹他有点勇气。”“不对,”琼恩静静地说,“那不算勇气。这家伙正是因为恐惧而死的,你可以从他的眼神里看出来。”琼恩的灰色眼瞳深得近乎墨黑,但世间少有事物能逃过他的观察。他与罗柏同年,两人容貌却大相径庭:罗柏肌肉发达,皮肤白皙,强壮而动作迅速;琼恩则是体格精瘦,肤色沉黑,举止优雅而敏捷。

罗柏不以为然。“叫异鬼把他的眼睛给挖了罢,”他咒道,“他总算是死得壮烈。怎么样,比赛谁先到桥边?”

“一言为定。”琼恩语毕两脚一夹马肚,纵骑前奔。罗柏咒骂几句后也追了上去,两人沿着路径向前急驰。罗柏又叫又笑,琼恩则凝神专注。马蹄在两人身后溅起一片翻飞雪雨。

布兰没有跟上去,他的小马没这般能耐。他方才见到了死囚的眼睛,现在则陷入沉思。没过多久,罗柏的笑声渐远,林间归于寂静。

太过专注的他,丝毫没注意到跟进的队伍已赶上自己,直到父亲骑马赶到身边,语带关切地问:“布兰,你还好吧?”

“父亲大人,我很好。”布兰应答,他抬头仰望父亲,父亲穿着毛皮大衣和皮革护甲,骑在雄骏战马上如巨人般笼罩住他。“罗柏说刚才那个人死得很勇敢,琼恩却说他死的时候很害怕。”

“你自己怎么想呢?”他的父亲问。

布兰寻思片刻后反问:“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惟有恐惧的时候方能勇敢。”父亲告诉他,“你知道为什么我要杀他?”

“因为他是野人,”布兰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们绑架女人,然后把她们卖给异鬼。”

父亲微笑道:“老奶妈又跟你说故事了。那人其实是个逃兵,背弃了守夜人的誓言。世间最危险的人莫过于此,因为他们自知一旦被捕,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恶向胆边生,再伤天害理的勾当也干得出来。不过你会错了意,我不是问你他为什么要死,而是我为何要亲自行刑。”

布兰想不出答案。父亲说:“史塔克家族的人相信判决死刑的人必须亲自动手。如果你要取人性命,至少应该注视他的双眼,聆听他的临终遗言。倘若做不到这点,那么或许他罪不至死。”

“布兰,有朝一日你会成为罗柏的封臣,为你哥哥和国王治理属于自己的领地,届时你也必须执掌律法。当那天来临时,你决不可以杀戮为乐,亦不能逃避责任。统治者若是躲在幕后,付钱给刽子手执行,很快就会忘记死亡为何物。”

(注)罗柏,临冬城公爵艾德·史塔克的长子,临冬城的继承人,布兰的哥哥。

(选自《冰与火之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刑时,琼恩提醒布兰要“握紧缰绳”“千万别扭头”,是因为他希望布兰战胜内心的恐惧,在父亲面前展示出史塔克家族人的勇气。
B.罗柏和琼恩都是布兰的哥哥,作者用极其精当的描写,刻画出两人的不同形象特点,罗柏强壮、迅速、任性,琼恩优雅、敏捷、深沉。
C.对于守夜人被处死的命运,罗柏认为是他效忠野人,理当处死,琼恩认为他内心恐惧,死在所难免,父亲认为他逃避责任,因而判处死刑。
D.节选部分围绕处死死囚这一事件,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揭示史塔克家族的人对“恐惧”“勇敢”“责任”在认识和态度上截然不同。
【小题2】请结合布兰观看处死死囚的经过,简要分析布兰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节选部分多次提到了“眼睛”以及“眼神”“目光”等,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描写归纳整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杨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识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来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 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蹐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漸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晓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她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说明母亲对儿子不能回家过年是有心理准备的。
B.结尾处的“她……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表现出母亲不能与儿子团聚的伤心与痛苦。
C.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母亲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
D.在读者都认为母亲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回家过年”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