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温情

菊韵香

①四楼,75平方米,两室一厅,全新家装……在花光全部积蓄、又贷款15万后,赵小飞终于实现了人生的一大奋斗目标:属于我赵小飞和老婆刘翠翠的新房到手了!

②这天中キ,赵小飞向单位领导请了半天假,准备乔迁新居。谁知兴冲冲地一扎进租住在幅户区的旧房,便发觉情况有点不对劲一一老婆刘翠翠正偎在沙发里像没事人一样看电视呢,啥行动都没有。

③这可真是奇了怪了。自从拿到新房钥匙的那天起,老婆几乎天天都盼着搬新房,可眼下要搬了,她咋没了动静?赵小飞纳闷地问:“翠翠,你怎么没收拾东西?是不是哪儿不舒服?”

④“我不想了!”刘军翠打断了赵小飞,反问;“咱们买房,你从你爹妈那儿没少借钱吧?

⑤没错,总共借了8万,是父母多年积攒下的养老钱,救急钱。当初借钱时,父母说得很实在,也很让小两口感动:今后手头宽裕了就还,没有就拉倒。这事是摆在桌面上说的,刘翠翠也在场。难道出了啥差错?

⑥不等赵小飞琢磨透彻,刘翠萍一脸认真地说:”老公,你听我的,这家咱不搬,行吗?”赵小飞大为不解,问:“为啥?你总得给我个理由吧。

⑦刘翠翠一一道来:“第一,两位老人辛苦了一辈子,结婚都是在乡下的老宅里结的,从没住过楼房;第二,你能上大学,能有今天,不都是老人省吃俭用供的吗?第三,老人要不给拿钱,想买房,得等到猴年马月去。所以呀,应该让老人先住新房一年。”

⑧听着听着,赵小飞禁不住心头一热,连忙说:“老婆,你真好。”

⑨小两ロ马上赶到老人的住处,连拉带劝,硬让两位老人进丁新房。着洁白的墙壁,时新的家具,老人局促得连手都不知该往哪儿放。

⑩老人拉着刘翠萍的手看向赵小飞,再三叮嘱,“你听好了,今后你要敢欺负翠翠,我可不佧饶你!”

⑪搬完家后,每隔上一段日子,刘翠萍便去看望一回老人。一天傍晚,天下大雪,翠翠又急急忙忙地跑去新房,进门就搓着手问:“爹,妈、外面真冷,可冻死我了,你们冷不冷?”

⑫ “不冷不冷,一点部不冷。这新房啊封闭严实,保暖措施做得也好,可比住老房子受用多了”老人边说边乐得额头的皱纹都开了花。

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大半年过去。两位老人明事理,执意回老房,让小两口住进了新房。没过两个月,物业挨家挨户发出通知,要求业主尽快交纳取暖费。捏着通知,赵小飞皱起了眉头;热カ又涨价了,75平方米的房间总共要交2000多块,这对背着十多万債务的两人来说可是笔不小的开销!正犯愁,翠翠手里扬着一张协议美滋滋地进了屋,赵小飞接过一看,当场怔住了一一老婆竟然办理了停热手续!

⑭在东北,热力是商品,而且新建住房都是分户供暖,可买可不买,可买30度也可买15度,价钱不一样。见刘翠翠做出这个决定,赵小飞瞪了眼:“你,你脑子没进水吧?科学家都说今年是千年寒冬,小心把咱俩冻成鱼干!”

⑮“停停,你老婆我啥时办过没把握的事?”刘翠翠眉飞色舞地回道,“实话告诉你,去年我也没让物业开栓,没交热費,老人没冻着吧?我测量过了,就算在最冷的时候,室内温度都没低过19度。19度,不冷不热,正好。”

⑯敢情,刘翠翠让等妈住新房,压根就不是啥孝顺,而是拿他们做室温实验呢!好在温度高,让老人平安度过了寒冬。听到这儿,赵小飞哭笑不得。

⑰“当然是聪明、有心计呗。”刘翠翠得意地说,“去年省了两千多,今年再省两千多这四千块,可够咱俩攒小半年的了!”

⑱科学家的估测,并非无稽之谈。这年初冬刚到,温度便急剧下降,冷得要死。而更让赵小飞和刘翠翠想不到的是,室外有多冷屋内就有多冷,穿着棉衣钻进被窩抱成一团也不顶事。实在难挨,刘翠翠硬着头皮敲开了隔壁的房门,抖索着冻得发青的嘴唇问:“阿姨,你屋里冷不冷?是不是供暖出问题了?

⑲“供暖没出问题,是人心出了问題吧?”开门的,是个看上去约摸有40多岁的中年女人。女人着刘翠翠,没好气地说:“去年冬天,我和邻居们每天都能看到两个老人在小区里晒太旧。他们是你父母吧?我们跟物业一打听才知道,老人房间里没供暖。”

⑳“是没供暖,可室内从没低过19度!”

㉑“为了让老人不挨冻,我就和你家楼上、楼下还有左側的邻居商量,都买了30度的热,有时热得不得不开窗透透凉风。四面都热,老人房里自然就不冷。前些日子看到老人搬走了,我们几家只买了20度。姑娘,進都有做父母的那一天。再说,邻居住着,天冷,人心不能冷啊!”

㉒听着中年女人的话,刘翠翠和赵小飞的脸“腾”地红了。不过,绝不是冻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打破了叙述的局限性,叙事自由而灵动,能使故事客观而真实地在读者面前慢慢展现出来,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B.小说以“19℃温情”为标题,新颖而形象,给读者留下悬念,并与文章内容相照应。
C.小说中的刘翠翠是一个虚伪、自私、工于心计的女人,作者主要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凸显了文章主旨。
D.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留白艺术,给读者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来刻画她的形象。
【小题2】请解析第段划线句“姑娘,谁都有做父母的哪一天。再说,邻居住着,天冷,人心不能冷啊!”的含义。
【小题3】简述本文在情节设置上最突出的持点及其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9 01:2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将对实体经济产生什影响?复旦大学管理学教授芮明杰作了总结。它对生产工具会有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生产设备后,设备将变得更智能,可以根据每个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它帮助消费者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代替一部分人力,影响相关行业及其就业,从而对整个会的发展产生影响。业内专家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催生并促进柔性制速造、绿色制速,智能制造,全球制造等,对于实体经济转型意义深远。

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00家人工智能企业中,中国有27家。其中,腾讯、阿里云,百度、科大讯飞等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城的佼佼者。这些企业在改造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方面成绩显著。例如,家具制造企业美克家居推出的智能制造品牌“姿在家”,建立起客户和工厂之间的直接对话体系,使工厂成为聚焦客户求的“一站式”综合体验中心。

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表示,人工智能将从两个方面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一方面是直接改变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如手机、玩具、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等。再一方面改变各种行业,比如教育、医疗,公检法,安全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等。

(摘编自《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二:

人工智能产业是一个结构性的体系

 

(摘编自《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报告》)

材料三:

2014—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规模发展趋势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材料四:

人类视觉能够通过快速扫描整体图像后,找到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并投入更多注意力,以获得更多细节,抑制其他无用信息。研究者也尝试让计算机学习并利用这种机制。不同于人类拥有动植物、山川河流的概念,所有单词和图像在计算机看来都是一串数字。它必须从数字背后微妙的联系中,洞悉它们的意义。通过大量学习,计算机明白了什么数字意味着与文章内容相关,怎样的联系意味着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真理就隐藏在数据和概率里,我们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大多都这么看。”何钦尧说。一个1岁人类孩童看过狗以后,就能识别各种体型、品种和不同拍摄角度的狗,形成概念,但计算机需要看过很多照片后,才能判断某个物体是不是狗。“我们不知道人类是怎么形成这个概念的,但对计算机来说,概念是靠积累数据、靠计算概率得来的。”

发展到今天,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已经基本可以应付单个句子,理解句子成分。于是,各大手机厂商也推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语音系统,可以识别并完成用户的指令,还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和对话。机器没有经过几亿年的演化,也没有人类大脑里由神经元数百万次电脉冲转化成的触觉、听觉或是视觉。在人类程序员的驯导下,它把一切转化为数字。

机器阅读了“按质量算,氧气是宇宙中第三多的元素,排在氢和氦之后”,面对“什么是第二多的元素”的问题,它的回答却是“氧”。不管是微软还是阿里巴巴团队设计的算法,都不能解决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摘编自《人工智能读书“破万卷”难答“小儿科”》)

【小题1】下列对人工智能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将从两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直接改变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和改变各行业。
B. 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预计到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规模将会突破100亿元。
C. 目前,全球有100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中国有27家,腾讯,百度、阿里云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D. 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由应用场景、核心技术和基础支撑三部分组成,是一个结构性的体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看物体时常常会先快速扫描整体图像,找到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投入更多注意力,来获得更多细节,抑制其他无用信息。
B. 人工智能产业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但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及成果,各应用场景的人工智能相关度存在很大差异。
C. 不同于计算机,一个1岁人类孩童看过狗以后,就能够识别出各种不同体型、不同品种及不同拍摄角度的狗,就能形成狗的概念。
D. 各大手机厂商推出人工智能语音系统,其推出的基础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已经基本可以应付单个句子,理解句子成分。
【小题3】人工智能对实体经济有什么影响?相对人脑,人工智能还有哪些差距?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经济增长对英文的影响

①经济繁荣和语言丰富度,会有密切的关系吗?应该是吧,因为“男人有钱就变坏”(下一句是“女人变坏就有钱”),有了钱名堂就多,各式各样的名词和形容词自然跟着多起来。经济增长后,国际贸易更频繁,新产品、新名词、新概念跟着增加。这项逻辑大概没有人反对,有数字证明吗?有。

②Reksulak,Shughart,Tollison这三位经济学家,2004年发表一篇论文,运用《牛津英文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以下统称OED)第2版的光盘内容,证实在公元252-1985年间,英文受到国际贸易的显著影响。依据他们的数据,现今使用英文的人口超过3亿,比使用中文的7.5亿人口少一半以上。但英文是44国的官方语言,这44国的总人口超过16亿,占人类的1\4。现今常用的英文字大约有20万,德文约18.4万,法文约10万,所以用英文来研究与语言的成长,应该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③OED第二版的20册在1989年发行,合计21730页,共收录291500个词,选用250万条引句来解说词义。现在正在编辑第3版,预算额是5500万美元;2005年11月时,已收录301100个词,每年约新增4000个新字词。OED的电子版1988年问世,2002年时是版本3,各校图书馆大都有在线版可用。

④公元252-1985年间,被OED引用的引句,分布在哪些世纪呢?

表1

世纪

百分比

百分比累计

1至12世纪

1.0

1.0

13世纪

1.0

2.0

14世纪

3.5

5.5

15世纪

4.5

10.0

16世纪

10.0

20.0

17世纪

16.0

36.0

18世纪

11.0

47.0

19世纪

31.0

78.0

20世纪

20.0

98.0

无法辨别年代

0.5

98.5

 

⑤我们很容易看出,被引用最多的著作发表在三个阶段:(1)17世纪(16%),这是重商主义蓬勃发展的阶段。(2)19世纪(31%)这是蒸汽机广泛应用、产业革命大跃进的时期。(3)20世纪(20%),这是科技大成长、新兴国家独立、两次世界大战、国际贸易激增的世纪。

⑥现在看来公元252~1985年间,新增的230719个英文字词,分布在哪几个世纪:

表2

世纪

新字词

累计字词数

百分比

百分比累计

1至12世纪

7681

7681

3.33

3.33

13世纪

5014

12695

2.17

5.50

14世纪

16561

29256

7.18

12.68

15世纪

16102

45358

6.98

19.66

16世纪

35810

81168

15.52

35.18

17世纪

46773

127941

20.27

55.45

18世纪

21735

149676

9.42

64.87

19世纪

60559

210235

26.25

91.12

20世纪

20484

230719

8.88

100.00

 

⑦与表1对照,从表2中,我们可看出一些有趣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接下来要玩经济学界最擅长的游戏:经济因素和英文字词的成长之间,有统计上的相关性吗?简单地说,就是要用计算机统计软件,以“新增字词”为“被解释性变量”,然后用人口、GNP、进口额、出口额、政府收入这6项,当作“解释性变量”,来看双方的相关性。资料是1830~1969年间的年度统计,为什么限定在1830~1969年?因为1830年之前无可信的经济统计数字可用,1969年是因为OED内最近的引句是1969年引用的,所以只挑出这140年来回归分析。对语言学界而言,这可能是奇怪或可笑的做法,轻松一下嘛,看经济学界有什么好论点可提供。

⑧先说这个回归分析的整体解释度有多高。非常高,R平方值都在0.85~0.89;作者宣称他们编织的渔网,一次就可以抓到这个大湖里八九成的鱼虾。换句话说,英文字词的增长速度,和上述6项经济变量之间,有85%~89%的统计相关,在实证研究上算是非常显著。因果关系的方向,是经济蓬勃带动新语词的增长。

⑨接下来看个别变数的状况,答案恐怕会引起较多争议。(1)人口的增加和GNP的增加,对新字词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口愈多,国家愈富有,新字词怎么反而会减少?应该是相反吧!(2)政府收入(税收)和支出(公共建设)的增加,也会显著减少新字词,这实在违反常识。(3)出口额增加,与新字词的增加有密切关系;这合乎预期,因为要卖东西到各国,必须学习更多外国文字与观念。(4)进口额增加,会减少新字词的增加。这又违反常识了;半个世纪以来进口的商品,不知给我们的文字带来多少丰富的内容。

⑩我的意见是:这样的回归分析,得到违反常识的结果,很难让人接受。作者硬讲了许多理由,来说明这些结果并非不合理,反而让人更难接受。我觉得这篇文章没有说服力,太冗长,有不少偏离主题的内容,在竞争性很强的期刊市场上,应该没有刊登的价值。我觉得有趣的部分,是它对OED内容的各种统计分析:各世纪间新字词的分布状况(见其表1、表2)。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意义,是在提醒语言学界说,不要忽略经济因素对语言丰富化的影响。

(赖建诚《经济史的趣味》)

【小题1】第①段中“这项逻辑”是指      。
【小题2】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回归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回归分析的高解释度是经济蓬勃带动新英文词语增长的原因。
B.文中作者认为挑出140年来做回归分析是奇怪或可笑的做法。
C.它用来研究英文字词的增长速度与6项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D.因为回归分析得到的是违反常识的结果,所以很难让人接受。
【小题4】简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根据上下文补写第⑦段横线处的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菊之于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陶渊明之采菊,不是单单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显然,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记,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仙:“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花之美。曹植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延蔓蓊郁,缘阪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词采华丽。
陶渊明未能免俗,或者说,他不能超越这一文化传统。现存陶诗 125 首,几乎篇篇有酒,提到菊花的却只有 5 处。“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这两处皆写菊花酒,着重其养生功用。还有《和郭主簿二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褒扬松菊之高洁坚贞。显然,菊的这些特点和意义,在陶渊明之前即已具备。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
(选自李建修《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菊是中国文化中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之一,它和陶渊明的关系,类似于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
B.“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是可吃的,古人关注的是菊有什么用,而 不是菊的审美特点。
C.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王畅、刘宽、袁隗等人因饮用甘谷水而治愈了眩冒等痫。 南阳郦县山谷附近居民饮用甘谷水“无不老寿”。
D.菊花能够养生延寿。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钟繇。傅玄则认为服菊即可成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中国文化中的植物意象与文化名人的关系入题,引出菊与陶渊明之间的关系。
B.菊是中国的特产。在陶渊明之前,菊的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早己被中国文人发现。
C.六朝文人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会认为菊有五美,使菊具有道德价值和审美意味,曹植眼中的洛神也有菊的这些特点。
D.本文思路明晰,论据充分。作者列举了大量古代诗文典籍,论证了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是因为陶渊明喜欢菊花的美丽,菊成为他专属的 文化符号。
B.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是供人食用。日常经验证明菊能治病延寿,这已成为汉代 人的共识。此时,菊还没有成为文学的审美对象。
C.陶渊明也不能超越菊己有的文化传统。他写菊的诗不多,却彰显了菊的高洁、清雅、 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D.不同时期,人们对菊的关注点不同。六朝以前,人们更关注菊的养生功用,六朝文人 则更关注菊的其他文化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凡是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功能,均可认为属于人工智能范畴。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创造新的强大引擎,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帮助改善民生;到2025年实现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到2030年,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2014~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及预测

(摘编自《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概况及产业规模分析》)

材料二:

在研发人工智能的技术竞赛中,美国和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合作。

就目前来看,中国将成为人工智能强国,因为它拥有最高层政府明确的国家战略,政府为人工智能研发及实施投入了大量资金。CB风险投资公司发布的报告认为,2017年有48%的全球人工智能投资涌入中国初创企业,2016年这一比例只有11%,而美国在2017年的占比为38%。

中国拥有大量消费者数据,这是人工智能开发的生命线。谷歌大中华区前总裁、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表示:“如果说数据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石油,中国就是AI(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时代的沙特阿拉伯。”

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建设及使用相关基础设施(例如智能汽车使用的智能道路),关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

而另一方面美国拥有全球顶级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机构,还拥有极为多样化的人工智能人才库及多样化人口。多样化对于人工智能来说非常重要。拥有全球多样化人工智能人才让美国在开发可全球应用的强大人工智能算法方面获得了巨大优势。同样的,美国多样化人口产生的数据对于培训适用于全球的人工智能算法来说也是无价之宝。

(摘编自《中美AI技术研发应取长补短》,2018年10月23日《参考消息》)

材料三: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摘编自《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注)图灵测试:图灵测试(TheTuringtest)由艾伦·麦席森·图灵发明,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泛指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方面的功能,可以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
B.根据材料一的图表可知,中国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在不断壮大,但2018年之后其产业规模的增长率会有所下降。
C.从CB风险投资公司发布的报告看,2017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研发及实施上投入的资金量要比美国高出很多。
D.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范畴,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内都属于人类工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可以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
B.在研发人工智能的技术竞赛中,美国相较于中国的优势就是在开发可全球应用的强大人工智能算法方面拥有多样化的人工智能人才。
C.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更加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人类存在,人工智能才有价值。
D.专家建议给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这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会有与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中国会成为人工智能强国的原因以及目前人工智能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故乡的陌生人

刘星元

①当我们对于某件事物愈加思念的时候,往往并不一定意味着感情的加深。它其实极有可能在告诫我们,我们正在离它越来越远。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是在失去。譬如故乡。

②作家王鼎均先生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这大概是他切身的体会:鼎公少年避战乱离家,在国内跋涉六千七百公里,再渡过台湾海峡,飞越太平洋,横跨新大陆,落在美利坚。在近七十载的时光中辗转、流浪、漂泊,多少年他乡作故乡,而故乡却在空间的距离上越来越远。对应他对故乡的认知,从某种意义上,他就是自己祖先的化身。

③而我却始终认为,故乡是一个人最初的滋养之地,是一个人远行的支点。我们从那里落地生根,曾像牢牢扎根在家族血脉之中的一颗钉子,固守着自己的位置,并从故乡获得最初的所欲和所得。

④我们都曾是故乡的好孩子,但也曾蜕变为故乡的坏孩子——那么多叛逆的我们,吆五喝六地骑着老式的单车在乡间穿行,捣蜂窝、掏鸟巢、偷瓜果、打群架,像风搅动着村庄和原野的安静。多年以后,我从欧洲的某部黑白老电影里看到过高度相似的桥段

⑤然而,无论是鼎公还是我,对于故乡而言,我们都是陌生人。那么熟悉的陌生人站在故乡面前,故乡却再也叫不出我们的名字。我们的姊妹已经远嫁他乡,我们的兄弟已经漂泊多年。当我们走在故乡的道路上,我们不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不认识我们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在我们的记忆里翻腾的物事,却在现实里越来越少。

⑥故乡还是故乡,只不过已不再是我们的故乡。村庄里,原野上,那些我们不认识的孩子正在经历着我们所经历过的故事。他们在祖父祖母的故事里睡熟,在高高的草垛上仰望天空。他们穿过挂满燕子的电线,穿过铺满水草的河流,穿过麦田和炊烟的味道。他们的亲人随处可见,他们的伙伴招手便来。他们的内心是如此富有,富有得可以包裹住整个故乡。回乡之际,遇见他们,我们是胆怯的,因为我们总有“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慨。

⑦父母尚在,老屋尚在,可故乡已经没有我们的位置了。从立志离开的那一刻起,我们的身份已经转换为漂泊之客、局外之人。

⑧因为背叛,我们成为集体丢失故乡的一代人。然而,是不是恰恰因为已经丢失,我们才在潜意识里借助看似毫不相干的参照物象不断地去寻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抵达故乡?

⑨有一年在武汉,某个黄昏,我在中国最大的河流岸边看一群人垂钓,却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心里最小的河流——那条绕过我的故乡的河流。我小的时候,我父亲小的时候,我祖父小的时候,都曾在里面捉鱼逮虾,也都曾扯开衣服扑进里面,把自己当成水里的鱼虾。那时候,阳光和风常常会透过芦苇的缝隙,拍打着黑黝黝的脊背,有点儿痒。那时候,河流已经瘦小得不成样子了,但是却从未停止流淌。事实上,这只是故乡的过去,只镌刻在回忆里。就像我们这些背离故乡的人,每个人在离去之时带走了它体内的一滴水——那条河流,它其实已经在几年前干涸。

⑩还有一次,在到处充斥着仿古建筑的曲阜,我去拜访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气势恢宏的殿宇里,先贤的坐像巍峨耸立。但我脑中浮现的却是他周游列国的多舛人生,是他在陈蔡的惶惶如丧家之犬的那一次逃离。我沿着明清走廊漫无目的地走着,涉足之处,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人”“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他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而来了,就需恭恭敬敬地拜服下去,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彼时,不知为何,我竟想起了幼时的启蒙之师。当年,在故乡的村小,他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道德文章。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眼前耳畔,又似乎遥不可及、若有若无。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启蒙之师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其实,我和这名启蒙之师的感情并不是多么亲——我甚至不知道他是否还健在。更甚至,我已经连他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

⑪我无意拿中国最波澜壮阔的河流和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与我故乡的那条河流、那名教师作比较。即使作比较,我也不敢大言不惭地说,我故乡的那条河流才是最美的河流,我故乡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

⑫我想说的是,无论我们去往何方,见过如何壮美的大河,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于故乡赐予我们的东西。从此到彼,即使我们背离了故乡,它也在一直为我们牵线搭桥。也就是说,故乡的河流,才是我们对于河流的最初认知;故乡的教师,才是我们对于教育的终极理解。这些伴随我们多年的故乡之象,他们作为故乡的一部分,被我们带离故乡,又时时催促着我们不忘回乡。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吆五喝六:形容孩子们相互打闹、大声喧哗的样子。
B.桥段:被借鉴的电影经典情节或精彩片段。
C.多舛:不同境遇。
D.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当我们愈加思念故乡的时候,可能正是在失去故乡。
B.作家王鼎均先生一生辗转、流浪、漂泊,最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C.因为曾经离开故乡,背叛了故乡,故乡的孩子们并不欢迎我们回乡。
D.作者去曲阜拜见孔子,因忘记了故乡启蒙之师的名字而自责悔恨。
【小题3】文中 “有教无类”“逝者如斯”这些词语出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请再写出三个出自《论语》的成语。
【小题4】文章第③段写道“故乡是一个人最初的滋养之地,是一个人远行的支点。”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5】文章第⑨段写作者在武汉河边看人垂钓,第⑩段写到曲阜拜访孔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6】请你另选一篇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与本文作比较,谈谈二者对故乡的情感有何相同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