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我”的曾祖母和妻子两个女人都痴迷那面神奇的镜子,因为那面镜子不说谎,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给予了她们自信和幸福。
A.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人物虽少,故事虽简单,但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B.小说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第一段对客厅环境的描写,文中对曾祖母与镜子形影不离、不停地照镜子的叙述,以及妻子一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的交代等,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C.曾祖母的镜子“有点邪气”,这“邪气”就是下文所说的“神秘的力量”,即镜面不平整,会改变人的形象,正是镜子这“神秘的力量”让曾祖母和“我”的妻子喜欢上了它。
D.“我”的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是因为她在镜子里看到了“我”变形的可怕的脸和自己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美丽动人的脸。
【小题2】小说题目是“不平的镜子”,可是开篇却用较多的文字描写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我”的妻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5 05:49: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谭木匠
墨中白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跑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选自2015年第3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跳山彪是西猪山的响马,但很有孝心,积极为生病的母亲寻求治疗,不过对老谭木梳的功效和他女儿行医水平持有疑心,但结果发现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确实不同凡响。
 
E.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小题2】小说中设置白知府这个人物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并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老谭的女儿(小女孩)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狼    杀

(一)

刘老汉除了种地,还在西山埋了不少捕兽夹子。村里很多人都把这当作副业。只是这两年已很难在西山捕到野猪和狼了,它们差不多都快绝迹了。

这天,刘老汉在山顶意外发现了一只被兽夹困住的小狼。刘老汉见狼皮已受损,且又是一只幼狼,便一脚踩住小狼的脑袋,抽出随身的匕首,冲小狼的脖子上一抹。

血流尽,刘老汉便蹲下身,三下两下剥了小狼的皮,割断它的两条后腿,清理出两副狼骨。听说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可疗治经年不愈的风湿性关节炎。

那天晚上,西山上有只母狼整整哀号了一夜。

(二)

刘老汉翻身起床,隔壁竹床上的儿子,睡得正香。他想了想,决定不喊他。

日未出,天未醒,林子里的老鸹子还在叫。东边山头只有一丝麻麻亮。刘老汉提着镰刀,踩着露水,深一步,浅一步,径直赶往西山脚的那块油麦地。他想趁天亮前把地里熟透的麦子收割掉。

山风沁凉,刘老汉站在田埂上紧了紧黑布褂,心想,等把这茬麦子卖了,娃儿明年娶媳妇的钱就不用愁了。

忽然,刘老汉觉得身后有动静,扭头一看,扑面来的竟是一张龇着獠牙的血盆大口!

……

刘小山起床时,满屋子都是毛茸茸的太阳光了。昨晚的梦好美咧,他梦见自己跟陆家庄的李晓燕成亲了。

隔壁床是空的,爹已经下地干活了。起得这么迟,爹肯定要骂我咧!刘小山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飞也似的奔向西山脚的油麦地。

然而,油麦地里没有爹。刘小山只在田埂边看到爹的镰刀。地上有斑斑的血迹。刘小山的头皮噌的一下就麻了。最后,在山顶的一块苔痕斑驳的石头上,刘小山看到了一个面目全非的头颅。

刘小山抱着头颅号啕大哭,从早上一直哭到晚上,哭到眼泪都干了时,他对头颅说,爹,孩儿一定替你报仇!

(三)

雾起。日隐。天地笼着一抹浑浊的灰白。

一阵腥风扫过,他知道,它来了。

追了它三天三夜。他已精疲力竭。本打算找个草窝随便躺一下,但就在这时,它出现了,像幽灵一样无声无息,从峡谷的纵深处,它是一头灰色的母狼,额角一块疤痕,壮硕如小牛。踩着碎石,朝这边一步步紧逼过来。

但雾掩藏不住它嗜血的死神的气息。正如雾也掩饰不了他熊熊的仇恨的火焰。

它知道这将是一场无可避免的血战。眼前这个人身形消瘦,看起来疲弱不堪,但他的眼神却和他手中的刀一样,杀气腾腾。

它低吼着,压低前肢,龇出尖利的獠牙,趁对方眼神稍一游离,纵身一跃,瞅准喉管,闪电般直扑过去。

他深知狼的奸猾,故意拿眼瞟了下别处。他知道它一定会发起攻击。只是,他没想到它的速度会那么快,快到像一阵风,快到像一道电,他差点被扑了个措手不及。

一道青白的光倏地划过。

它落地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左后腿火辣辣的,被刀切开一道深已见骨的伤口,血汩汩地流。

他捂着肚腹,血水顺着指缝漫溢而出,滴滴答答,溅落在被雾打湿的碎石和青草上。

他喘息着,忍着剧痛,举起镰刀冲上去,决计给受伤的狼最后一击。

刀锋直奔狼首。

它拖着沉重的后腿,躲过了呼啸而来的刀锋。瞅准机会,反身跳到他的后背上,两只前爪死死地插进他的双肩。

牙死死地咬着他的脖子,刀深深地扎在它的肚腹上。

(四)

刘小山七岁那年,在西山脚放牛时发现一只额角有道疤痕的“小狗”。小东西瘦骨嶙峋,好像有很多天没吃东西了,看起来很可怜。刘小山便丢了几颗油炒花生给它。

吃完了花生,“小狗”走过来舔了舔刘小山的手,像是表示感激。刘小山想抱下它,它却跳开了,并冲刘小山龇出了两颗小獠牙。刘小山冲它摆手,示意它不要怕,那“小狗”却头也不回地窜进了山林。它的尾巴一直是拖着的。此时,刘小山才反应过来,那是一只狼。

但刘小山并没感到害怕,而是冲小狼逃去的方向笑出了声。心想,那只狼以后说不定会怀念油炒花生米咧。

太阳落山时,刘小山骑在牛背上,跟同村的小伙伴们炫耀着他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老汉杀死了小狼是因为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年不愈,听说要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来治疗,而且现在在西山已经很难捕捉到狼了。
B.小说描写刘老汉杀死小狼,虽用语不多,但非常形象,一“踩”一“抽”一“抹”,三个动词充分展现了刘老汉捕杀猎物的娴熟技艺。
C.刘老汉对儿子的怜爱、儿子成亲的美梦、温暖的阳光与獠牙、血盆大口、斑斑血迹、面目全非的头颅,一喜一悲展现了人生的无常。
D.小说最后的环境描写“夕阳很美。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渲染了宁静的氛围,象征了人和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小题2】小说以“狼杀”为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部分写到刘小山“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这样刻意地营造一种情节上的巧合,你觉得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之时。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毛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刮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毕恭毕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的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杀人啦!”
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忽然寂静了下来。霎时间,这就围满了大半圈的集市人,窃窃私语着……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说明门楼下老摊贩曾被这些蓝翎侍卫欺负。
B.小说通过讲述剃刀侠在不知不觉中杀死了蓝翎爷的故事,表现了剃刀侠高超的武艺,以及表达了对我国民间奇人的敬佩之情的主题。
C.小说中除了刻画“剃刀侠”“蓝翎爷”,还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这是为了衬托“剃刀侠”,因为小说只对剃刀侠进行了侧面描写。
D.小说没有直接写“蓝翎爷”与“剃刀侠”相遇,而是先由“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过渡进而来到“剃刀侠”身边,由“剃刀侠”给他剃头,引出“剃刀侠”的打抱不平,这样设计使情节跌宕起伏,真实耐读。
【小题2】小说开头一、二段文字描写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中“蓝翎爷”和“剃刀侠”的形象形成多方面的鲜明对比,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终于有一天让他逮着机会,他举起猎枪。但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那么重要,作者主要是借助心理描写了刻画猎人形象。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另外“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则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E. 小说主要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动,深入人心,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活泼自然的特点。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中的猎人形象。
【小题3】小说标题“信任”拟题精妙,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它的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