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①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②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③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④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⑤喝完水,那可怜人便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⑥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⑦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自雨果《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小题1】节选文字主要运用何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突出主题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探究小说结尾“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6 10:3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死鸟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合这个格色的雅号一一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一一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

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就能又蹦又跳。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心里欢喜说:“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林先生笑道:“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它总不好好学。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不过,到您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贺道台也笑了。说道:“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笨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前院后院都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到了傍晚,太太怕把它闷死,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太太起痱子了吧?”把太太吓了一跳。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了。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待贺道台回来,对老爷说了。没等她去叫八哥再说一遍,八哥自己又说: “太太起痱子了吧!”

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安”、“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可是,它抽冷子蹦出几句老爷太太平时说的“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

知府大人说:“贺大人,从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聪明了。”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这话就暂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高。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前跑后,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他指着三岔河口上的往来帆影,说些提兴致的话,直叫裕禄大人心头赛开了花。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作客。但今日兴致高,竞答应了。官员跟随左右,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裕大人一进门,它就叫:“给大人请安。”声音嘹亮,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贺道台应声便说:“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这茶是明前茶。”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这是你的错了。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笑声贯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贺道台说:“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其实这话并不是我教的,这东西总是时不时蹦出来一句,不知哪来的话。”

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

裕禄笑道: “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大家又笑起来。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跟着全身黑毛全竖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裕禄那王八蛋!”

满厅的人全怔往。其实这一句众人全听到了,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裕禄那王八蛋!”说得又清楚又干脆。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地上,怒喝一声:“太放肆了!”

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这不是我教给它的一一”话到这里,不觉卡住了。他想到,八哥的这句话,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说的。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他浑身全是凉气。

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只他一个人还趴在客厅地上,他突然跳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你毁了我!我撕了你,你这死鸟!”

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这八哥穿窗飞出,落在树上。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 “死鸟!”

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还不住地叫:“死鸟!死鸟!死鸟!”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就得了“死鸟”的外号。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大量运用天津方言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带有“三言两拍”笔意,具有古典传奇色彩,富有话本文学旨趣。
B.结尾处八哥飞上树顶却未马上逃走,而是大叫了几声“死鸟”才挥翅飞去这一情节的安排,使小说更具讽刺效果。
C.作者对八哥咒骂裕禄这一情节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目的在于表达劳动人民对裕禄的憎恶,增强小说的批判性。
D.作者有意赋予了贺道台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这一本领,以此来突出并赞誉他的“绝活”,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
E.贺道台是一位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理的官员,这种性格特点源于他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
(2)本文以“死鸟”为题,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用意。
(3)小说结尾处八哥语出惊人,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找出三处情节加以简要分析。
(4)主人公为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该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哥,而是贺道台,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奖励【荷兰】马尔埃尔泽·赞得列夫
我的祖父待人和蔼可亲,可就是赚钱不多。我至今还感到奇怪,祖母是怎么靠他挣来的微薄收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
在我的整个孩提年代就有那么一次让我吃得又好又饱。那一天,贝塔姑姑忘了锁上食品储存室,让我一下子瞅见了。等姑姑一走,我就溜进去将里面的二十二个炸面卷一扫而光。为此,家里的其他人一直耿耿于怀,也一直不肯原谅我。几年以后,每当我出现在家庭聚餐时总会有人高声喊道,“看紧那些炸面卷!”
也许你可以想象出,在晴朗的一天,当幸运女神微笑着朝我祖父走来意味着什么。他遇到了一次火车失事!
嗨,如果你遇到这种事(而你又能幸免于难),那你就发财了。铁路局得赔钱!所以,那些大难不死的幸运旅客完全知道该如何去做:他们尽量表现出痛苦呻吟的样子,躺在地上滚来滚去,等待医生和担架救援队员的到来。
可我的祖父是个例外!
祖父的胃口好得很,我们全家其它人加起来都望尘莫及。在他的一生中还从来没有错过一顿饭,看来现在也不打算这样。那可绝对不行!他不会因为一次小小的车祸而做出这样的牺牲。所以,他自己折了一段粗壮的树枝权当拐杖,走了三小时的路程,不辞辛苦地回家了。
与此同时,发生车祸的消息传到了村里。
我简直无法向你描述当祖母看到她的丈夫跨进家门,满身的尘土,因长途跋涉而面带一丝疲倦,更多是庆幸自己及时赶上晚餐而自鸣得意时脸上所出现的种种表情。首先,看到祖父安然归来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不过,那份轻松便很快夹杂着一丝怨气,并最终变成了一股怒气。
祖父已经错过了难得甚至是一生中唯一的大好机会!
想到这,那愤怒变成一阵阵无情的责骂。还没等祖父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便发现自己的裤子被扒掉了,不由分说地被按倒在床上。无论他怎么抗议也无济于事。祖母将湿毛巾敷在他的额前,找来了家里仅有的药物——蓖麻油!
祖父吓得叫了起来,赶紧躲到铺盖下面。可祖母不管三七二十一,捏紧他的鼻子就往他的嘴里灌药。我可怜的祖父!祖父眼下唯一需要的只是他的晚餐。可一旦他的妻子下定了决心,他又能如之奈何呢? 
做完了这一切之后,祖母派我们中的一个孩子去请医生。医生给祖父来了一个彻底体检,正准备恭喜祖父健康状况并无大碍,这时候,祖母纹丝不动地立在医生面前,挺直她那四英尺十英寸高的身材,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调对医生说,祖父得了严重的休克还有什么脑震荡之类的病。要不然还怎么去解释他竟然会主动放弃这一生中难得的一次机会呢? 
医生看着祖母满脸冷峻与坚定,心中不寒而栗。他以前与祖母打过交道,知道拗不过她。于是,医生让步了,接受祖母的诊断,然后知趣地离开了。
接下来便是等待。祖母想方设法让祖父躺在床上,认真地指点他铁路局的人来后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什么。祖父明智地点点头,答应合作。
大概你有这种体会,要让一条鳗鱼乖乖地待在池中那谈何容易?祖父三番五次想要溜掉。无奈之下她只好把他的裤子藏起来,祖父便诱使我们小孩子帮他找来裤子,想方设法溜下了床。
刚下了床穿好衣服,我们便听见屋外一阵骚动,铁路方面来人了!透过窗户我们看见铁路局的调查人员,整个村子的人都有礼貌地跟在后面,等待着调查结果。
裤子、靴子…祖父连同身上穿的一切钻进被窝里,将铺盖一直拉到脸下巴。蓖麻油瓶子就放在床边的显眼位置,这时,调查人员被领了进来。
调查人员一到,祖父显然把祖母好不容易教会的东西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他笑容可掬地迎接尊贵的来访者,恭维起他们如何如何的英俊漂亮,然后又谈论起天气,还有什么庄稼呀,等等等等。等到铁路局的医生最终有机会问到他伤在哪儿时,祖母站在一旁不耐烦地指着自己的脑袋向来者暗示。
“哎呀!”祖父面带天使般的微笑说道,“其实我什么事也没有,根本没得什么连十万块钱都治不好的大病。”
祖母听了当即昏了过去,而那位调查组的事故赔付精算员却笑得直不起腰来。
来人把可怜的祖母抢救了过来,又对全家人一阵安慰,然后,他们奖励了祖父五千块钱,让他一下子成了全村最有钱的人。
可是,直到临终的那一天,祖父也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给他那笔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从细微处写人,“庆幸自己及时赶上晚餐而自鸣得意”“笑容可掬地迎接尊贵的来访者”等细节描写使祖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B.遭遇火车失事本应是非常倒霉的,但在文中却被描述成“幸运女神微笑着朝我祖父走来”,这种违反常理的观念正是病态社会的体现。
C.医生也无法解释祖父为何“会主动放弃这一生中难得的一次机会”,从而被祖母说服,认同了她的诊断结论。
D.祖父的价值观念与其他人是截然不同的,他完全不赞同祖母的做法,在行为上毫不妥协,也因此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奖励。
 
E.本文虽然是一篇外国小说,但所呈现的一些社会现象我们也似曾相识,这展示了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可以突破语言和地域的限制的。
【小题2】小说中祖母这个人物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第二段“我”偷吃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陷阱

闫建军

天色快要暗下来的时候,他们终于发现了猎物的脚印,头儿用手指探了探猎物踩过的脚印,喊道,不远,码踪追!

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追赶了一阵子,终于在一处草潭里追上了目标,那是一群山羊,山羊一定是为了寻觅绿草才陷入草下的藻泽泥潭中的,食草动物往往会被绿草迷惑,不慎就会一个个陷进草下的藻泽泥潭里,而且越挣扎越深,身体渐渐下沉,最后只露个脑袋,有的顷刻间就没了踪影,陷进这里的动物,大多没有生还希望。

头儿看着这群山羊,骂道,没记性的种,这是最要命的藻泽泥潭,只看见上面的绿草了,没看见下面的陷阱!

他们铺上厚厚的芦苇,爬过去,将山羊一一扒出,用绳子拴好,岸上的人用力拽。一会就把十几只山羊拽出来了。

这是一群母山羊,有几只已经怀了孕了,山羊是不值钱的,但不能空手而归。头儿决定让他留下看护山羊,其他十来个人继续往前追杀值钱的鹿群。

一个人的他,显得寂寞,他就蜷在杂草丛边,迷迷糊糊犯困了。不知过了多时,山羊群突然骚动起来,开始争先恐后的跳动起来。他迅速端起枪。一群饥肠辘辘的狼正向这里扑来。

他向狼群头顶开了一枪,以为狼会一下跑掉。然而,狼群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向这边逼来。

尿性!不要命了!他骂。于是,他在黑乎乎的狼群里寻找着头狼,每位猎手都知道,打狼群要先制服头狼,这是经验。虽然天色较暗,他终于还是发现了头狼,他瞄准了头狼,狠狠地扣动了扳机,头狼一下倒下了。他知道,头狼倒下了,后面的狼就会停下来。然而,令他失望了,头狼中弹倒下后,又趔趄地站了起来,继续进攻过来。

尿性!还能站起来!他又骂,心里倒有些害怕了。他换了个地方,不停的射击,子弹终于打光了,狼群仍在围拢过来。不行,不能白白送死!这时,他想到了跑,没面子总比死了强!他慌乱的把空弹的枪往身上一背,拔腿就跑。

此时,山羊也嗷嗷乱叫一团,叫声凄惨、悲哀。猛然,他一下站定了。他的心被刺了一下,仿佛听见了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眼前蓦然快速的浮现了那让他撕心裂肺的难以忘怀的揪心场景。那是三年前早春的一个傍晚,他刚刚从河套狩猎回来,就见老婆蜷在炕角,已经有气无力了,血从炕头漫到了炕梢,老婆早产了,他发疯似地找来了后院会接生的麻婆,麻婆见状,也慌了,连连说,难产,难产,大流血啊!他不知所措,喊道,咋整?麻婆说,胎不正,镇卫生院太远,恐怕来不及了,八成只能保一个了。他喊道,什么八成,不,两个都要保!老婆突然条件反射地抱住了肚子,使出最大的劲,断断续续的哭喊道,不,孩子,一定要……先保孩子……

山羊的哀叫声已经没有那么急切了,山羊绝望了。他回过神来,转头再次瞪瞪眼睛看了那群山羊几秒钟,山羊本能地聚在了一角,互相紧紧地依靠在一起。天底下的母爱咋都是一样的啊!他突然转身,飞速地跑向山羊群,迅速果断地用刀砍断了拴山羊的绳子。

可此时的山羊已经吓傻了,都怔怔地挤在那里不知所措。

尿性!都跑哇!再不跑你们和你们肚子里的孩子就都保不了啦!他几乎是歇斯底里地吼叫着。

顷刻间,惊恐万状的山羊飞快的跑得无影无踪了。

狼,已经扑到了跟前,他不会像山羊那样飞快的跑掉了,再跑已经来不及了,咋办?慌乱中也顾不了许多了,他只好向不远的那片绿草潭跑去。

狼群追到绿草潭前,一下站定了,只见他两脚在草潭上慢慢下沉……

跳上草潭是无奈的选择,不跳就是死亡,跳上了也许有救。身子正在慢慢下沉,他急中生智,身子立刻前倾,伸开双臂,一下趴在了绿草潭上,以减少下沉的压力,面积大了,下沉的速度就减慢了,他要争取时间,等着哥们回来营救。

狼与他虽然只有十几米远,但狼知道那草潭底下是陷阱,狼没有那么傻,都蹲在岸上等机会。

他趴在草潭上想着办法自救,想着想着就开始后怕起来,心狂跳不止,直怪自己心软了,不该回来救那些山羊,否则,也不会落到如此的境地。终于,他哭了,狼啊,求求你们了,其实,我过去没伤过你们,放我一条生路吧,以后我再也不盗猎了,行不行?

狼群那听得懂他的哭诉,仍然站在岸边瞅着他。

救命啊——他绝望的哀声喊着……

傍晚,伙伴们回来了,草潭岸边留下了乱七八糟的脚印,草潭上一只猎枪躺在了那里,大家目瞪口呆、毛骨悚然。

头儿脸色苍白,抓起拴羊群的绳子,看到齐刷刷的刀印时,惊呆了,扑通一声叩跪在那里,突然呜呜痛哭,久久不起,歇斯底里的嚎叫着,山羊的命有你的命值钱吗!你不知道那草潭下是藻泽陷阱吗!大家一下跪下了,哀哭流涕。

远处,发出闷闷的低吟,沉闷、颤抖;黑乎乎的云雾,从高高的芦苇尖上慢慢压来,显得阴气沉沉。

头儿猛然抬起头,用两只袖子抹去两眼的泪花,警惕的四处瞅着,不觉心头一震,顿觉浑身打颤,脸色煞白,然后压着声音催促道,快,快,味道不对,有情况,这里不能久留,赶紧逃哇!

头儿然后匆匆离开了这里,大家随后紧紧跟随着头的脚印慌乱的逃去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4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方寸之间,峰回路转又高潮迭起,直至结尾处仍留有悬念,牵动人心。
B.“尿性”一词在文中几次出现,生动展现了“他”遭遇意外情况时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地域色彩。
C.“远处……”这段渲染出阴沉、恐怖、压抑氛围的环境描写,既暗示了危险的存在,又村托了这些猎人的悲剧结局,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D.小说结尾写猎人们“慌乱地逃去了”的狼狈样和开头劲头十足的“码踪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小题2】小说的标题“陷阱”有何含义?请简要说明。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主人公“他”体现出的人性特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谭木匠
墨中白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跑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选自2015年第3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跳山彪是西猪山的响马,但很有孝心,积极为生病的母亲寻求治疗,不过对老谭木梳的功效和他女儿行医水平持有疑心,但结果发现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确实不同凡响。
 
E.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小题2】小说中设置白知府这个人物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并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老谭的女儿(小女孩)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可知的偶然

格非

那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毫无意外地,我落榜了。

母亲决意让我去当木匠。 当时,木匠还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我却对母亲说,我要考大学,而且要考重点大学。母亲睁大了眼睛说,孩子,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你连门都没有摸到呢。你要是考上大学,我们都要笑死了。

就在我快灰了心的时候,镇上一位姓翟的小学老师,敲开了我家的门。他与我非亲非故,素不相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夜已经很深,大家都睡了,他戴着草帽,站在门外,把我母亲吓了一跳。他见了我劈头就说,你想不想读谏壁中学?——那是我们当地最好的中学。我当然是很愿意的。他说他可以把我引荐给那里他的一位朋友。

当我拿着翟老师的亲笔信到了谏壁中学,他的那位朋友却告诉我,语文、数学必须拿到60分,不然无法进入补习班。他说:“让我看看你的高考成绩单。”

在决定命运的时候,我的脑子还算比较清醒。我知道我的成绩根本不能进入这个补习班,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够把口袋里的成绩单给他看。于是我说,我把成绩单弄丢了。

“你可以去丹徒县文教局查一查,把分数抄回来。”他说完,给了我一个地址。

县文教局在镇江,青云门6号。在马路边上,我只要随便跳上一辆公共汽车,就可以回家,永远做一个木匠的学徒。如果我去镇江的文教局呢?事情结果是一样的,我还是会得到一张一模一样的成绩单,还是无法进入谏壁中学,还是要返回家乡做一个学徒。

我徘徊了两个小时。镇江对我而言,是一座陌生的大城市,它实在太远了,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我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不会轻易冒险。我觉得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要回家的。我根本没有去过镇江,而且去了也不知道县文教局在哪里。这些都是我无法逾越的困难。但那―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鬼使神差地登上了前去镇江的过路车子。

到了县文教局,正好是下班时间,传达室老头儿冷冷地说,现在下班了,你不能进去。

我想也罢,我进去又有什么用呢?在我打算掉头离开的时候,有人叫住了我:小鬼,你有什么事?

我看见两个人,一男一女,往外面走。我说我的高考成绩单丢了,能不能帮我补一下?

男的说,下班了,明天吧。

女的则说,我们还是帮他补办一下吧,反正也不耽误时间。

他们把我带回办公室,帮我查找档案,又问我办这样的成绩单,有什么用处。

我沉默了一下,突然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

“那你来这里干什么?”他们显然有些生气了。

我于是讲了高考的落榜,讲了自己很想去谏壁中学补习,但是没有达到他们要求的分数线。我说我一定要读这个礼习班,去考大学。

那个女的说,这怎么行?男的不吭气儿,他抽着烟,盘算了好一会儿。他让我出去等回话。十分钟后,他说,唉,帮你办了。

我那时很小,15岁,穿的衣服很破旧。大概他是因此萌生了帮助之心。

他们问我需要多少分,我说语文70分,数学80分。说完了很后悔,因为这个分数已经可以考上大学了。我又把分数改过来了,语文68分,数学70分。写完了之后要盖章,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公章突然找不到了。

他们翻遍了抽屉,打开又合上。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可能是最紧张的时候。没有章不就完了吗?事实上公章就在手边,大概是当时大家都太紧张了吧。

女的盖完了章,轻轻说了一句:“苟富贵,勿相忘。”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丽的女性。我的感激出于如下理由:她竟然还会假设我将来会有出息。

我似乎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拿着成绩单,飞跑着离开了。我一天都没有吃饭,等回到家的时候,整个人都要虚脱了。

第二年我再次参加高考,开始了在大学的求学之路。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增强了真实性,使小说中“我”的形象更加饱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思考。
B.“我”对谏壁中学的老师说“把成绩单弄丢了”,在县文教周又对工作人员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前后矛盾的说法说明“我”是个善于动脑筋,懂得应变的人。
C.小说对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细节传神。“男的不吭气儿,他抽者烟,盘算了好一会儿”,写出了他不能违规办亊又不忍心把绝“我”的左右为难。
D.女工作人员盖完章,轻轻说了 “苟富贵,勿相忘”,“我”留下了感激的泪水,不仅感激她对自己的帮助,更感激她对自己的鼓励。
【小题2】小说篇幅短小但情节充满起伏,在主人公陷入困境时总会出现新的转机。文中情节有哪些起伏?试进行概括。
【小题3】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连串的偶然,最后走上了大学的求学之路。主人公的人生是“偶然”成就的吗?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