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征服
陈忠实
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
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南葫芦渐渐看分明了,那是南红卫。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
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叉。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
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倒霉透咧!南红卫边走边想。队长南恒是他的对头。看你南恒怎么揉搓我吧。“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运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队长南恒惊醒了。他披上布衫,出来开门。问:“啥事?”
“光彩事!”是葫芦的得意的调门。南恒明白了:南红卫偷了南葫芦承包的大葱。
黑暗中,这十二张嘴也辩不倒的南村文化最高的农民站在那里,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 [:“哈呀!葫芦叔——”南恒习惯地用食指顶顶鼻头,笑了,“红卫是我派去的……”
“你说啥?”南葫芦打断他的话。
“我派他去拔葱的。”南恒肯定地说。
“你……”南葫芦张着嘴,合不拢了。
“我想看你到底负不负责任。”南恒仍然平静地说,简直跟真的一样。
“噢!这……”南葫芦一下泄了气。南红卫转过脸,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
三人散后的好一会儿,南恒又听到有人敲门。南恒拉开门闩,一眼瞅见门口站着南红卫,忙问:“你还没睡?”
“睡不着……”
“好,咱俩扯扯。”南恒热情地说。于是俩人走到街巷里。
“刚才那事,你下一步……准备咋办呢?”
“没有下一步。”村巷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
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无名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
“你为啥不整我呢?”南红卫突然转过头问。
“我不想整任何人。我今年当队长,能不能把南村的事办好,是另一回事”
“你刚一上台,把你堂哥整惨了,”南红卫说,“对我,你咋这么客气?”
“我堂哥挪用公款,不能不整!你呢?我想拉你进队委会,把你的面皮扒光了,就不好用了。”
“把我拉进你的班子?你是怯那些在“四清”运动中挨了整的人,是不是?”南红卫反问。
“对。”南恒承认了。
南红卫得意起来:“我早就看穿了你。”
“你先别得意,”南恒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那一半是啥?”南红卫问。
“你有文化,有本事,对村里有用处。”南恒说,“你当队长那几年,队里烂了,穷了,也有当时社会的原因。你有几件事办得好,比如办秦川牛场、办砖场……”
“甭提了!”南红卫叹了口气,“一样也没成。”
“不成的原因,关键就在你只依靠你的那一股势力,把另外几股势力当敌人。”南恒说。
南红卫沉吟半晌,不得不承认。
“你宁可南村继续烂下去,也不能容忍我南恒当队长!”南恒毫不回避。
既然谈开了,就索性说个明白。“痛快!我承认。”南红卫激动地站起来,“我今晚来找你,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
南恒也站起来,“不整你,就是这原因。”
“我这号人……吃软不吃硬,”南红卫表白说,“其实,真正厉害的,是你老弟这号人!”
“甭勾心斗角了!老哥!”南恒也诚恳地说,“斗了十几年了,斗得大家碗里一天比一天稀!”
“南村不是没能人!”南红卫说,“却把本事花到钩心斗角上去了。”
南恒扶一下眼镜,高兴地叫起来:“这才是一句实扎扎的话。再往下说呀!”
“完了。”南红卫说,“我睡不着。你包庇我,比罚我更叫人羞愧。我找你,就是想说这句话……”
“好了,不说这事,”南恒说,“告诉你吧,我准备重办秦川牛繁殖场,这是独门生意。你准备一下,县里物资交流会就要开了,你去给咱物色几头纯种秦川牛回来。”
“那没问题!”南红卫说,“我研究过秦川牛!”
“咱俩可要共事了……”南恒说。
“要共事就共到底……”南红卫说。
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
【注】“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教育运动。初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和清经济”。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具有生活气息与农村特色,另外如“啥”“实扎扎”“甭”“咋”这些词语的运用,又使小说带有地域色彩。
B.小说采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真实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南红卫被抓后,自认倒霉,吃惊后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被南恒包庇后,心存疑虑,主动找南恒问个究竟,说明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写能言善辩、南村文化最高的南红卫偷菜被抓后“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刻画出他的傲慢。
E.小说对南葫芦的语言着墨不多,但言简意赅。“走!见队长”刻画出南葫芦的强势;“光彩事”运用反语,刻画出南葫芦内心的得意。
【小题2】小说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显作者的匠心,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
【小题3】这篇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并作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4 04:3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玻璃门
陈树龙
明天工程要竣工验收了。
早上,我起床后,没吃早餐就匆匆赶往工地,我第一个到达,保安开了门,我往里面走去。突然,“砰”的一声,我的头撞上什么东西,一阵晕,定下神一看,撞上玻璃门了,这门什么时候装上的?再一看,眼镜掉地上了,还撞坏了,没法戴了。
我用手摸摸刚才撞到的额头和脸,咦,流血了。我开始感觉脸有点疼了,捡起眼镜赶紧往洗手间去,透过镜子一看,天哪,满脸是血,用水洗了洗,血还在流,这得找医生去。
刚走到门口,碰到小李,我赶紧说,我刚才给玻璃门撞到了,你小心啊。小李一听,紧张地说,是哪一道玻璃门?我说,好像是昨天才装上的。小李二话没说,跑了过去。我也紧跟着过去。
小李看了看地上,还看了看玻璃门,说,还好,玻璃门没砸到地上的抛光砖,要不,可要影响明天的验收了。
小李说完走开了。
我用手按着脸上的伤口,准备走。小张来了,我又赶紧说,我刚才给这道玻璃门撞到了,你小心啊。小张一听,紧张地说,怎么撞上了?把门锁撞坏了吗?我说,不知道。小张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高兴地说,还好,没坏,不影响明天的验收。小张说完走开了。
血还在流,我忍着疼。小王来了,我又赶紧说,我刚才给这道玻璃门撞到了,你小心啊。小王说,昨天下午我可是在玻璃上贴了标示的,是不是给昨晚搞卫生的人撕掉了?我说,这可不行,估计以后还有人会撞到。小王说,你打电话给现场工程师黄工吧,让他把这问题转告设计师郑工。他说完又走开了。
我拨通了黄工的电话。黄工说,怎么?把玻璃门给撞坏了?你是怎么走路的?那么大块的玻璃门,亏你还戴了眼镜!
我急忙说,没坏。只是撞了一下,这个位置,玻璃门迟早要给人撞的。黄工说,你先别走,我马上赶过去!
我用手一抹,脸上都是血,我想再去洗手间洗一下,但担心别人撞到,我在边上拉过一架梯子放在玻璃门的前面。
等我从洗手间回来时,黄工和郑工都到了。黄工说,是谁把梯子放在这里的?他示范着说,如果一不小心,从这里反推玻璃门,岂不是把玻璃门撞坏了?岂不是影响明天的验收?
我说,是我,我怕别人撞到,放在那里的。黄工瞪了一眼,怎么又是你!
郑工开口了,是谁说这设计不好的?是门撞你,还是你撞门?一个大活人,走路不长眼。我忍着疼,不敢出声。
过了一阵子,我说,黄工,我可以走了吗?我要去看医生和配眼镜。黄工说,明天验收,今天全体加班,快去快回,不来要扣工资的!我说,好的。
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完医生和配好眼镜后回到工地,刚走到门口,听到里面有人在喊:赵总撞到玻璃门啦!
我进去一看,真是甲方的赵总撞上了玻璃门!郑工说,赵总啊,工地这么乱,怎么不提前给我们打声招呼呢?
赵总满脸是血,指着玻璃门说,把它拆掉!
黄工和郑工异口同声地说:马上把玻璃门拆掉!说完,两人扶着赵总上医院去了。
(摘自《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第二天工程要竣工验收,既为后文作铺垫,也与小张、小李、小王、黄工等人的表现相呼应。
B.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写出小李、小王、黄工等人的特点。
C.小说语言形象,如“怎么不提前给我们打声招呼呢?”“马上把玻璃门拆掉!”等刻画出郑工等人的谄媚之态。
D.“我”与赵总都撞上了玻璃,但两事件的结局大相径庭,作品以鲜明的对比反映深刻的主题,给读者以启示。
【小题2】小说以“玻璃门”为题构思谋篇,“琉璃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我”在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碰头食

刘心武

①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

②我们三个是偶然相识于温榆河畔的。我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辟了一间书房,写作之余爱到河边画风景;老杜离休不久,他们干休所就座落在河东天竺镇,他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标本;汪哥儿别人都管他叫汪总,在河畔高档别墅区里有栋欧陆风情的小楼,有时开车路过温榆河就离开公路把车滑到河畔草丛中,他说是“透气补氧”,我却从他那眯眼凝思的神态,判断他多半还是在盘算生意经,因为问起来他比我和老杜小两轮还多,所以我们只叫他汪哥儿,他每回都拉长声音应承,很受听的样子。

③我们又遇到一起,热络地互致问候后,便各司己事。忽听“咩咩”之声,一群绵羊约有三四十只,跟随一位羊倌移动了过来。羊倌是个40多岁的汉子,我们都跟他打招呼,他也就站住跟我们拉家常。我、老杜、汪哥儿互相虽说也曾在问答间有些个自我介绍,究竟都留有相当余地,但那羊倌听了几句淡问,在我们并不曾寻根究底的情况下,却把他家乃至他们村的种种情况自动透明。原来放养这样一群羊,一年下来的收入约一万二千元。他说羊爱吃碰头食,所以必须每天轰出圈放养。同样的植物,你去割来放进圈里喂它们,它们不爱吃,必得它们自己边走边觅食,才又香又欢。当然,入冬后,留下的种羊只能圈养,喂储存的饲料,那风险就特别大,甭说染了病,就是厌食,胃口不香,不愿交配,也够人烦的。

④羊群欢快地寻觅着香甜的碰头食,渐渐远去,羊倌也就跟我们道别,随着去了。夕阳裹到身上,暖酥酥的,我画好了画,老杜夹妥了标本,汪哥儿下车看画和标本,仨人闲聊起来,都发表了一番从碰头食引出的感慨。

⑤我说作家写作,最好也还是从“碰头食”里获取营养。阿根廷有个著名作家叫博尔赫斯,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他的小说灵感差不多全来自于“圈食”,虽然奇诡精致,究竟缺乏时代脉搏生活气息。好多年里好多人都说他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直到前几年他溘然仙逝,仍与该奖无缘,倒是像君特·格拉斯那样的爱吃“碰头食”即乐于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的作家,虽争议很大,倒能“蟾宫折桂”。当然奖项也并非评判作家成就高低的圭臬,从读者角度衡量,白菜萝卜各有所爱,我自己所钟爱的文学创作,还主要是吃“碰头食”那种路数的产物。

⑥老杜却说哎呀快别提“碰头食”,在位的时候,整天吃“碰头食”,这顿是宴请别人,那顿是别人宴请,该到哪儿吃饭,全听秘书提醒,就是“工作餐”,往往也得司机送拢、秘书引进才知道订在了什么地方,一年到头难得在家里吃顿“圈食”。直到离休以后,这才知道“圈食”比任何生猛海鲜、法式大餐都更可口,那因为连连吃“碰头食”而形成的滚圆“将军肚”,现在凭借“圈食”加步行采集植物标本,才算平复到可以拍侧面照的形态。

⑦汪哥儿听完我们的话呵呵笑,说二位老伯你们怕都猜不出我的心思。他说对他来说,把握事业的关键是既要有充足的“圈食”,更要善于吃“碰头食”。搞经济,无“圈”就成了“皮包公司”,无“圈粮”就只能是整天想着“空手套白狼”,不仅难获成功,还容易酿成大祸。但是光知道“守圈”,只靠“圈粮”那是吃不成“壮汉”的,必须还要善于吃“碰头食”,就是绝不能错过机遇,一定要带露折花,常保鲜活。他说经济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投机性,吃“碰头食”是一种投机行为不假,但投机要以“游戏规则”厘定的范围为度,羊是天然知道什么能吃什么有毒绝不能沾,搞经济的人吃“碰头食”可没那个“本能”,所以,要在实践中磨练,在岁月中成熟。

⑧一顿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

⑨那天晚上我在书房灯下检视自己的水彩写生,画面上有在柳林下蒿草中觅食的羊群,我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

(选自《心灵体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耐人寻味,结尾“我”忍不住在画角题上“碰头食”,旨在表现“我”对碰头食的喜爱之情。
B.“我”喜欢写生,“老杜”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标本,“汪哥儿”喜欢享受“过堂风”,三人喜好不同,对“碰头食”的理解也不同。
C.羊倌自动透明他家乃至他们村的种种情况,与“我、老杜、汪哥儿交谈时的留有余地”形成对比,突出了羊倌的淳朴。
D.我、老杜、汪哥儿由“碰头食漫谈开来,抒发了各自对生活的感慨,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3】三人为什么对“碰头食”有不同的见解?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猎人与狗
余显斌
茫茫沙漠,蠕动着两个小小黑点:一个是猎人,一个是猎狗。他们被困沙漠,已经整整4天了。
他们有肉干,可是水已经不多了。不大的水囊已经见底,每喝一口,猎人的心中就会有一种绝望悄悄漾起,就像溺水的人,有种窒息的感觉。
这是北方大沙漠,千里纵横,沙砾无边。在这里,生命就如一蚁,随时有被天地捻碎的感觉。想到这儿,猎人禁不住激灵灵打个冷战,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夕阳慢慢落下,浑圆,血红,十分壮观。可是,猎人已经没有了观看夕阳的兴致,他望着血红的地平线,仿佛听到了魔鬼的叫嚣,听到了死神的狞笑。
他定定地坐着,望着猎狗,在天地之间,小如一蚁。猎狗也定定地坐着,望着他。
夕阳落下,月亮升起,圆满,洁白,这是沙漠里少有的好天气。沙漠上,顿时月光如水。水中,有两粒浮萍:一粒是猎人,一粒是猎狗。他们躺下,挤在一起,相互取暖。不一会儿,一人一狗响起了鼾声,就如水面泛起的一个个水泡。
沙漠很静,被天覆盖着,如洪荒世界,只有几颗星在偷偷窥视着人间。其余的一切都睡熟了。
猎人嘴里打着鼾声,悄悄坐了起来,手腕一翻,亮出一柄匕首。眼光,锥子一般,扎向猎狗。
他想下手,杀了猎狗,就用它的血为饮料,走出沙漠。即使不杀它,它也会渴死。他在心里安慰自己。
他举起匕首,又停下。③这是一只有灵性的狗,一次,在雪山上,他晕倒了,是它拖着自己,硬是从死亡边缘将他拖了回来:对它,他下不了手。可是,不杀它,又怎能走出这沙漠呢?再说,今天一天,这狗总望着自己的水囊,很明显,它也感觉到水快没了,也在打水囊的主意。
他不断给自己寻找着下手的理由,终于咬咬牙,再次举起了手。
月光下,猎狗停止了鼾声,眼角滚出两滴泪水,大大的,银钻一样。猎人心头一抖,匕首落在地上。他抱住猎狗,泪流满面。
天,慢慢变亮,一轮烈日又暴晒在沙漠上。他和它,在沙漠上蠕蠕而动,小如两只蚂蚁。终于,他们不动了,都趴在那儿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水囊中还有一口水,不,小半口。他舍不得喝,不到生命的最后关头,这水,就是希望。
猎狗突然耸耸鼻子,有气无力地叫了两声。见他不动,它跌跌撞撞跑过来。他一惊,心想,狗东西,果然来抢水了。可是,这会儿,他已没有一点儿力气了。
猎狗跑过来并没有抢水,而是撕扯他的衣服。他不动,动不了。他的心中,一股寒气透骨袭髓。这猎狗,看样子和他想的一样,想吃掉他,使自己活下来。他没杀它,看样子,它却准备咬死他。恐惧,灌满了他的双眼。
猎狗并没咬他,扯了一会儿,扯不动他。突然,它叼起水囊,转身跌跌撞撞跑了,跑向沙丘。
“停下!”他喊,声音如丝。
猎狗没停,转身望望他,仍朝沙丘跑去,一跌一撞的,喝醉了酒一般。
“停下,我——开枪啦——”他喊,用尽力气。
猎狗没停,仍在跑着,已上了沙丘顶。“啪”的一声,枪声响起,在空寂的沙漠上久久回荡。猎狗回过头,望着他,叼着水囊缓缓倒下。
击毙猎狗,他鼓起最后一点力气,移动着身子,一寸一寸移向沙丘。好在沙丘不大,他终于爬到沙丘上,顿时呆住了:沙丘后,有一片青草,青草中间,汪着一塘清泉。水塘很小,簸箕大,水面平滑,反射着阳光。
猎狗鼻子灵,嗅着水源了,来拖他,拖不动,就叼走水囊,引他来追。可惜,没引来他,却引来了一颗子弹。
这东西,有灵性呢。他跪下,抱着猎狗,号啕大哭。
(选自《中国教师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中,有两粒浮萍:一粒是猎人,一粒是猎狗。”中“浮萍”运用比喻,写出大沙漠中猎人与狗的渺小和无助。
B.文中第③处的划线句子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写出猎人与狗的亲密关系,表现出狗对猎人的忠诚和深厚情感。
C.小说结尾写猎人嚎啕大哭,这哭声表现出猎人复杂的内心活动,有懊恼、悔恨、庆幸、心疼。
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狗之间在困境中相依为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狗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猎人心理变化的过程。
【小题3】结合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赏析划线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析划线②处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支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通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描绘出了一个贪恋安逸、畏惧死亡、在战场上思亲念子的厌战者形象。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E. 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人看出。
【小题2】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药芬芳(有删改)
林文钦
①阳春的正午,我走进一间叫作“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此时屋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春泽”——春天的光泽。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这样想着,我等候抓中药的心情悠然而自得。
②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凳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轻轻用手抚在凳面上,光滑平整。毫无疑问,坐在这样一条凳子上,无论你是百无聊赖轻轻晃动身子,还是架着二郎腿自得其乐东张西望,或是呼天抢地泪流满面痛苦万分,都不用担心这条凳子会突然之间散了架子折了腿脚,让你措手不及摔倒在地。毫无疑问,在中药店,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③说起“中药”这个我眼中飘逸草木气息的意象,形成于我七岁那年。那个早春的清晨,我跟随祖父的脚步,与中药结缘。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的小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点儿发霉的味道。这些方子,如今在我看来,如同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④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老伯。而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陈旧的木屋,却深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仿佛让我遁入明清的旧宅里。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上,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春柴苗、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金银花、木芙蓉、水蔓菁、火麻仁、土茯苓……
⑤这些药名儿,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也很耐人寻味!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看,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
⑥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里度过的。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药。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⑦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几无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之类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那次,我没有跨过那高高的木门槛,只闻到那些熟悉而浓郁的中药味,像亲切的虫子钻进我的鼻孔。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几年之后,硬朗的邱老伯却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而时间把中药铺的废墟都掩埋在新鲜的建筑群里。
⑧时光渐逝,病中的我也垂青中药的疗效。周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道:“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我看到这句话不禁叹道: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辛夷、曲莲、槐实、陆英、荭草、紫藤……回想起这些中药,我就似闻到阵阵的草木芬芳,于是我鼻息间的香气就更浓重了。连我自己也闹不明白,为什么我每次喝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就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感觉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肺腑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沉睡,苏醒;再沉睡,再苏醒!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
⑨有时喝多了中药,身上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还常常抬起衣袖闻闻那股草木的香气。可是,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那些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叙写在“春泽堂”抓药的情景,表现了中药铺安静的环境,也体现了作者悠然踏实的心情状态,颇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B.“春泽堂”那红漆斑驳的长条凳,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结实,坐在上面倍感安心,这表现了作者对中药铺的特殊好感。
C.“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喻指祖父用娟秀书法写就的药方,承载着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
D.不少中药药名蕴含着的诗情画意,加之中药独特的草木香气,让作者着迷不已,甚至一度萌生了将来做一名中医郎中的梦想。
E.作品充满了古典与怀旧的意蕴,笔墨饱含深情。有对祖父饱受疾病折磨的深切同情,有对我国传统医术的痴迷陶醉,还不乏一丝时代变迁带来的伤感。
【小题2】本文围绕作者与中药的缘分展开,请据此梳理文章的结构。
【小题3】第④段中,作者细致描写了“邱氏中药铺”,这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4】题目“中药芬芳”小中见大,其中“芬芳”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