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说实话

美桦

年关将近,城里乡下,每个角落里都躁动着年的味道。

早晨的天阴沉得瘆人,嘶啦啦的小北风紧一阵慢一阵,刺骨的寒气让人直打哆嗦。

张老汉却丝毫不觉得冷,他感到每个毛孔都往外冒着热气。老两口用人力三轮从批发市场把菜拉过来,腰就没有直起来过,得赶着把一大车水灵灵的蔬菜分门别类摆上摊位。过年了,采购的人多,一大早农贸市场里人声鼎沸,还没等老两口把菜摆好,就已经卖出去几宗了。

张老汉的腰又酸又胀,嘴里却乐呵呵的。要是天天生意都这么旺,日子就好过了!

张老汉正想直起腰来捶捶背,见面前闹嚷嚷的人纷纷往两边闪,让出一条道来,就连选菜的几位主顾也像避瘟神一样,赶紧躲在一边去了。

张老汉还没弄清是咋回事,就见在摄像机、照相机的引领下,一伙人簇拥着个头大肩宽肚圆的男人,来到了自己的摊位前。

张老汉见眼前的男人伸出了小蒲扇一样的手,要捉他瘦精精的胳膊,他的手本能地往身后缩了一下,还是让男人的大手给逮住了。

在照相机嚓嚓嚓的响声中,一道道雪亮的闪光刺得老汉睁不开眼睛。老汉那只让冬天菜上的冰霜浸润得满是裂口的手,在那只胖乎乎的大手里感到无比的温暖。中年人满面笑容,乐呵呵地说:

“大爷,您辛苦了!我们代表市里几大班子的领导来看看你们!”

旁边的人忙着帮腔,说,老大爷,这是市里的肖市长,专门来看望你们的!

在摄像机照相机长长短短的镜头面前,张老汉感到浑身不自在,嘴里啊啊了半天,才说出了两个完整的字:

“谢谢!”

市长和蔼地俯下身子,笑眯眯地问他市场上蔬菜供应够不够,菜新不新鲜,品种多不多,价格高不高,市民满不满意,一连串的问题问得老汉心里热乎乎的,他一边回答一边使劲地点着头,嘴里重复着那两个字:

“谢谢!谢谢!”

张老汉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这大清早的,天寒地冻,人家不呆在办公室里,想得起来到菜市场上转一转,从花色品种到价格高低到市民满不满意全装在心里,多不容易啊!

市长拉家常一样问起了老汉的经营情况,家里的经济,过年期间的生意,还问起了老两口的健康状况……市长的嘘寒问暖,更是让老汉感动不已。

路过的人停下脚步看看稀奇,然后匆匆到其他摊位买菜去了,这大过年的,谁还有闲工夫来凑这份热闹呢?张老汉想抽回自己的手,可是他感到市长丝毫没有放手的意思。市长右手握着老汉的手,左手轻轻地在上面拍着。随着市长的这个动作,前面的照相机又是嚓嚓嚓嚓一阵闪光。

市长说“我们下基层,就是要了解情况,还想听听群众的心里话,帮老百姓解决困难。大爷,你们有啥困难?”

老汉想了想,摇摇头“莫有莫有。”

市长问“你们对政府有啥要求?”

老汉说“莫要求莫要求!”

市长说“真的啥想法都没有?”

老汉肯定地摇摇头“嘿嘿,莫有莫有!”

市长哈哈一笑,说“不要客气,我不可能天天往你这儿跑哟!”

老汉看着那一个个离去的买主,连忙说“真的莫有。这么多年都过了,市长一来就有困难,这像啥话?”

“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市长说:“我来的时候,听基层的同志讲,说你家儿子几年前出了车祸,一家人全靠你老两口支撑,现在家里经济咋样?”

“不都买了养老保险嘛。我和老伴每个月领着养老金,还要在这里挣一份钱,还要咋的?”老汉一脸的满足。

“听说你孙子读书,全靠你们老两口照应,咋没困难呢?”市长关切地说。

老汉嘿嘿一笑,说“我那孙子,懂事着哩!成绩一直在学校数一数二,现在国家政策好,奖学金助学金啥的,家里也贴不上几个钱,没问题哩……”

老汉说得越轻松,市长越是觉得不放心。市长有些疑虑,说:“怎么会没有困难呢?是不是下面的同志提前给你做了工作,你不敢说实话?”

市长问起来没完没了,看着熙熙攘攘前来抢购年货的人,老汉欲言又止:“这……”

“有啥话,大胆说!”

“市长,你……能不能闪开几步说话?”

市长明白了,原来人多老汉有话不敢说啊!市长示意周围的人离他远一点,俯下身子,把耳朵凑在老汉面前,低声说:“你说实话,没关系的,我就是要听实话。”

张老汉哆嗦了一下,费了好大的劲,才嘀咕出这么一句话:

“你们能不能闪开点?”

“为啥?”

“你们在这里我没生意啊!我们一年到头,就是这几天生意好呐!”

(选自《四川文学》)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老汉的腰又酸又胀,嘴里却乐呵呵的,因为年关将近,他为自己的菜卖了个好价钱而高兴,并希望生意能天天这样兴旺。
B.“一伙人簇拥着个头大肩宽肚圆的男人,来到了自己的摊位前”形象地描写了市长到来的阵势,侧面反映了市长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
C.张老汉那只满是裂口的手被市长那只胖乎乎的大手握着,张老汉感到无比的温暖,因为他从没有和市长握过手。
D.面对市长的嘘寒问暖,张老汉坚持说自己没有困难,其真实原因是他认为市长一行人影响了他做生意,想让他们早点离开。
E. “说实话”这一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张老汉说了实话,另一方面指市长说了实话,为百姓办了实事。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张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人们说,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因为手艺人把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统统给了它们。然而,现在不少“手工艺品”,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看起来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作用还是那个作用,却很难承载起“很家乡”“很传 统”“很中国”的那股子精气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研讨会上,剪纸艺人、专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艺正被机器扰乱节奏;对生活的琢磨正在被投机取巧的速成法挑战;对好材料的坚守正在被新工艺猛烈冲击;“北方重浑厚、粗犷,南方尚灵秀、精美”的异彩纷呈也正在被渐渐同化。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率、材料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的坚守。今年91岁的工艺美术师陈由明,曾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60多年来,他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谈到创作诀窍,陈老说:“我要搞出一个作品,就是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思考。现在的好多东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远呐。只想着赚钱,没有心心念念、反复推敲,哪里出得来好作品呢?”
的确,一味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到蚕食,历史将会何等唏嘘嗟叹?话说回来,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比如,20世纪50年代,陈由明整理创作的剪纸《八仙图》风靡欧洲,出口近5万套。而现在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愈发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又比如,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赋予了“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再比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创客盛会,都将目光瞄准非遗来挖掘素材和灵感,为“科技+”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源泉。
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应当加大宣传普及,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了解、体验、欣赏自己的文化,养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鼓励基于本土文化的创意,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价值。同时,还应合理融入时代元素,不割裂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小题1】下列关于“老物件的灵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艺人靠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才能打造出老物件儿那北方的浑厚、粗犷和南方的灵秀、精美。
B.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很家乡”“很传统”“很中国”的那些画面中蕴含着的那股子精气神就是老物件儿的灵气。
C.面对市场经济大潮,老物件儿的精气神来自对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粗制滥造的摒弃,也来自对艺术品的坚守。
D.一代代天津泥人张对生活的琢磨、对好材料的坚守所创作出的异彩纷呈的泥塑作品就是老物件儿的生命力的展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的东西,虽然作用还是和过去一样,却很难承载起老物件那股子精气神,所以,也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手工艺品。
B.坚守古法、传承古意既要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
C.想要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不被蚕食,就必须将传承和创新紧密结合,否则将会很可悲。
D.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必须摆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就没有“中国梦· 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可见,传承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能割裂传统。
B.“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的成功范例说明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传承与发展是可以并进的。
C.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D.文中举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即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的坚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的师长朱光潜
柳鸣九
朱光潜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身材矮小,穿一身深蓝色咔叽布中山装,踏一双布鞋,像图书馆的一个老员工。他满头银发,高悬在上,露出一个宽大的额头,几乎占了半个脑袋。他步履稳健,全身透出凝重肃穆之气。
我与朱光潜先生开始有具体的接触,是从北大毕业分配到《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工作之后的事。
朱光潜的家在燕南园腹地的深处,环境格外幽静。我见到朱光潜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虽然瘦小单薄,白发苍苍,但精干灵便,精神矍铄。他宽而高的前额下一 对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老是专注地注视着、甚至是逼视着眼前的对象,手里则握着一只烟斗,不时吸上一口,那态势、那神情似乎面前的你就是他观察分析的对象,研究揣摩的对象。他专攻过心理学,写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坐在他面前,你会感到自己大脑里的每一道皱折似乎都被他看透了。
作为学者,他对刊物选题与编译的意见都很明确、干脆,绝不含糊圆滑,模棱两可,而对于刊物之外的任何学术理论问题,他又有严格的界限,绝不越雷池一步,绝不高谈阔论,枝叶蔓延。
如果说我曾经感到他身上有一种肃穆之气的话,在接触之后,我更确切地感到他有一种由内而外、并非刻意求之、而是自然而然渗透出来的威严。
他讲起话来一副非常认真的样子,一口安徽桐城的乡音,听起来相当费劲。他脸上一般是没有笑容的,但有时笑起来却笑得咧着嘴,像是从心底里蹦出来的。这种笑 经常是他在讲了一个自认为得意的想法或意见时才有的,而且,这时他会停止说下去,将那咧开了嘴的笑停驻在脸上,眼睛盯着你,似乎在等着你的回应。
几次接触后,我就确切地感到,他是一个很自主的人,很有主见并力求影响别人的人。他绝不跟对方讲多余的话,但当我小心翼翼从业务工作范围里挪出去一小步, 恭维他身体很好时,他会很和气,很善意地告诫我:“身体就是要锻炼,每天不必要长时间,但一定要坚持。”当我又称赞他的太极拳打得好时,他以权威的口吻提示我:“跑步,最好的运动是慢跑,每天慢跑半小时,它给我的身体带来的好处最大。”我见过他在校园里跑步的样子,步子不大,节奏不快,身体前倾,姿态有点可笑。
在美学理论王国里,朱光潜是一个矜持、肃穆、有尊严的“王者”。他对他在美学问题上的每一个论敌,不论是什么倾向、什么身份的美学家,从打着马克思唯物主 义、现实主义的旗帜,娓娓动听赢得了不少信众的;到有资格的老左翼理论家,乃至哲学美学界的新秀,他都没有放过,几乎给每个人奉送了一长篇大文,或为批评,或为商榷,或为反驳,大有舌战群儒之概,颇有横扫千军的架势。
“文革”前夕,《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停办,此后我就再没有见到朱光潜。据说,“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而挨批斗。直到十年浩劫结束,朱光潜重新活跃在学术舞台上。他受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担任该所的学术委员。当时每个研究所都提携了几个已崭露头角的青年人担任学术委员。正是在这个场合,我有幸成为这些学长的“同会者”和“共事者”。
朱光潜先生辞世后,我不止一次地想起他。他著作等身,译文浩繁,西方文艺批评史上、美学哲理史上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所有名家经典,他无不涉及。只要进入这个领域的每一个地区,都能看到这个思想者——一个小老头的身影坐在那里,握着拳,支着下颌在进行思考。
他的精神人格之所以值得景仰,并经得起推敲,就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产生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并且是以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维柯等这样一些高难度的人物与文本为研译对象,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对于早年就已经功成名就、有条件“歇一口气”的老学人更是不容易做到。
朱光潜先生常常使我想起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
(本文有删改)
【注释】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因触犯了天庭而被惩罚。西西弗斯每日要将一块沉重的石头推上山,每当石头推到山顶就滚下来,于是西西弗斯又得重新将石头往山顶推,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光潜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身材矮小,穿一身深蓝色咔叽布中山装,踏一双布鞋”这一句话,从名气、身材、穿着等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朱光潜。
B.作者写朱光潜对于刊物之外的任何学术理论问题,“有严格的界限,绝不越雷池一步,绝不高谈阔论,枝叶蔓延”,旨在说明朱光潜研究领域的局限。
C.说朱光潜是“美学理论王国的‘王者’”,是因为朱光潜对他在美学问题上的每一个论敌都不曾放过,或批评,或商榷,或反驳,大有舌战群儒之概。
D.朱光潜之所以能著作等等身,主要取决于他精神品质的“毅”与“勤”,作者显然也认同这种精神品质,比把它视为创作学术业绩的必要条件。
E.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朱光潜这个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推介了出来。
【小题2】文中作者谈到,他对朱光潜先生的认识从“肃穆”到“威严”到后来“自主”,作者的这三种认识在朱光潜先生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分析归纳。
【小题3】文章题为“我的师长朱光潜”,作者从哪儿方面介绍朱光潜可以作为“我的师长”这一身份的?请加以概括。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有着怎样的意蕴?请简要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窗外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①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不,它们不会示弱。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②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空就发黑了: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在这种虎视眈眈的云团下,树林不停地叫喊。
③树林的右翼,两棵连接在一起的山毛榉的枝叶形成一座阴暗的拱门。拱门下面有一块空地,那里异常平静,像一个明晃晃的小湖。从这里看得不完全清楚,因为中间被邻居家的墙头苫盖物隔断了。那个墙头不高,顶上覆盖着冰冷的绿玫瑰。玫瑰有一些部位没有叶子,只长着许多疙瘩的枝干和交叉在一起的、竖着尖刺的长枝条。它有许多手臂、螯足、爪子和装备着尖刺的其他肢体: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庭院大概有四十平方米;地面是水泥的。在一个墙角上有一张黑木小桌子,已经散架。在最里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垃圾桶。桌子和垃圾桶,砖墙和水泥地,封闭着那个空间。它们封闭着空间呢还是它们是它的门呢?
④在山毛榉构成的拱门下,光线已经深入进来。它那种被树枝的颤抖的影子包围着的稳定状态几乎是绝对的。看到它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更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绪收拢了。这种平静是阻止树木逃走、驱散天上的乌云的力量吗?是的,我已经知道,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激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把万物看作生活的向导、生活的学说不更合理吗?学会在激荡的旋风中保持平静,变得像在发疯摇动的树枝中间保持稳定的光线那样透明,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日程表。
⑤但是空地已经不是一个椭圆形的小湖,而是一个白热的、布满了极其纤细的阴影纹络的三角形。三角形难以察觉地摇动着,直到渐渐地产生一种明亮的沸腾现象,首先是在外部地区,然后是在火红的中心,力量愈来愈强大,仿佛所有的液体光线都变成了一种沸腾的、愈来愈黄的物质。天空愈来愈暗,那一片光线的空地也愈来愈亮、闪烁得愈厉害,几乎像一盏在动荡的黑暗中随时会熄灭的灯。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是沐浴着另一种光辉。
⑥稳定总是暂时的,是一种既不稳又完美的平衡,它持续的时间只是一瞬间:只要光线一波动,一朵云一消失或者温度稍微发生变化,平静的契约就会被撕毁,就会爆发一系列变形。每一次变形都是一个稳定的新时刻,接着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和另一次异常的平衡。是的,什么也不固定:变化变成稳定,稳定是暂时的协议。高明不在于稳定也不在于变化,而在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永恒的来与往:高明之处在于瞬间性。这是中间站。但是我刚刚说到中间站,巫术就破灭了。中间站并非高明,而是简单的走向……中间站消失了:中间站不过如此而已。
(选自《20世纪世界散文精选》,有删节)
【小题1】窗外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
【小题2】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分析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2)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
【小题4】作者借对窗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B.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C.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D.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C.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D.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C.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D.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老的《父与子》
李娟
①我上小学时候,爸爸从外地回家,带回几本《少年文艺》给我。书中有一幅幅漫画,是一个光头爸爸和他的儿子之间的趣事。我读得津津有味,笑得直不起腰来,忘了吃饭和睡觉。
②漫画上,光头的爸爸穿着黑色的小背心,挺着大肚子,爸爸身后总是跟着一头乱发的小不点,他永远六七岁的模样。一对幽默可爱的父子,一份浓浓的骨肉深情。我多么希望自己的爸爸也能和漫画中的爸爸一样幽默、开朗,每天能陪我一起嬉戏玩耍。可是,我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在家的时间不过几周。
③照亮我童年一缕金色的阳光,便是来自卜劳恩的漫画《父与子》。一次光头爸爸带着儿子去书店买书,那本书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儿子读得津津有味,爸爸也低着头,背着手,跟在儿子身后看书,痴迷极了。回家后爸爸觉得口渴了,拿起一包烟叶倒进了茶壶里。他端起茶壶去倒茶,结果将茶倒进了自己帽子里。他和儿子进浴室准备洗澡,浴盆里的水放满了,爸爸捧着书,没脱衣服就坐在了放满水的大浴缸里。爸爸捧着书,读得忘了脱衣服,忘了洗澡,儿子也依着爸爸,靠着浴缸低头继续看书……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对父子!
④又有一次,儿子一不小心将墨汁倒在地毯上。爸爸生气极了,出门去找树枝,准备狠狠揍这个臭小子一顿。可是,当爸爸找到树枝回到家,看见臭小子正用墨汁在地毯上作画,画了两只小猴子,生动极了,活灵活现。爸爸没想到儿子画得这么好,于是忍不住拿起树枝,趴在地毯上和儿子一起在地毯上画起来。只有童心未泯的爸爸懂得孩子的心啊!
⑤放假的第一天早晨,爸爸看着酣睡中的儿子,不忍心叫醒他。于是和朋友将儿子的小床搬上汽车,一直开到郊外的原野里。直到儿子一觉醒来,睁开眼睛,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溪流潺潺唱着歌,马儿在草地上吃草,母鸡妈妈带着小鸡在散步,兔子竖着一对耳朵听小鸟唱歌……儿子摸摸大脑袋,我是在做梦吗?这是在哪里呀?爸爸看着儿子傻乎乎的憨样儿,躲在树丛后面偷偷乐了。
⑥成年后的我,第一次知道举世皆知的卜劳恩是他的笔名,他的原名是埃里西•奥塞尔,1903年生于德国,他自1934年起在《柏林画报》上连载他的《父与子》。1944年,被纳粹党逮捕入狱。当时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成了恐怖的人间地狱。卜劳恩因憎恨法西斯,常常以他的漫画讽刺法西斯的罪行。在监狱中他写下最后的书信,他写给爱子:“当我的声音因死亡而沉寂时,我的歌声仍在你活泼泼的心中唱着。”写给妻子:“我为德国而画……还望你将他(克里斯蒂安)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他写好留给亲人最后的书信,在狱中自杀,那一年,卜劳恩41岁。当我知道卜劳恩一生的命运之时,泪眼迷离。
⑦我为卜劳恩的那个一头乱发的小不点而难过,为年幼的他永远失去一位温情而才华横溢的慈父难过。因为,再没有人陪他嬉戏玩耍,再没有人以一支才华横溢的笔,画下孩子成长,画下欢笑,画下爱,画下天伦之乐时幸福的点点滴滴。可是,卜劳恩的《父与子》就是一首歌,一个世纪以来唱响在有爱的孩子心中。
⑧卜劳恩一直都活着,活在我心里。永远是书中的模样,大肚子,穿着黑背心,光光的脑袋,手里拿着一只烟斗。他身后跟着许多的孩子,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孩子,他们跟着他,成长的路上就有了笑声、爱和温暖。因为,战争和杀戮都不能和他的温情与爱抗衡,没有什么能和浓浓的父子情深抗衡,不是吗?
⑨如果,父亲的爱是月光,近一个世纪依然盈盈地照着,照着千万家园,照着天下父亲和稚子的心灵,照着心中有爱的人。
⑩爱,永远没有国界。任光阴老去,唯有爱不老。卜劳恩和他的稚子不老,《父与子》不老。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漫画《父与子》是“照亮我童年一缕金色的阳光”?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溪流潺潺唱着歌,马儿在草地上吃草,母鸡妈妈带着小鸡在散步,兔子竖着一对耳朵听小鸟唱歌……
②卜劳恩的《父与子》就是一首歌,一个世纪以来唱响在有爱的孩子心中。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⑥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4】谈谈题目“不老的《父与子》”有何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