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瞄准
孙道荣
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风从江边吹来,干枯的芦苇沙沙作响。虽然已是隆冬了,但是阳光还是将大地烘得暖融融的。气候变暖了,连南迁的候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飞到这儿也停下了,不再往南飞。而以前,这里只是他们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休息站。现在,这片湿地,成了众多从北方飞来的鸟儿的越冬地。
除了轻微的风声,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温暖,像丝绸从指间划过的声音。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锐利的眼睛,以及百发百中的猎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只黑影,孤独地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
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涂,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理羽毛。午后的阳光,将江涂之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
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
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嘴鸭,还有叫声响亮的瑟嘴鸭,他认得他们,就像熟悉的邻居。此外,还有几只大雁,悠闲地踱着方步,甚至还有几只色彩斑斓的黄鹂鸟。他的目光从他们身上掠过。这些,都不是他今天的目标。
他继续在江涂上搜寻。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
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是它们。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他揉揉眼睛,确认就是它们。一二三,四,对,果然是四只,他们告诉他,总共四只。它们埋头在江涂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而细长的脚,则像高挑的舞者,性感,美艳。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鹳,整个地球上不足3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熟练地从背上卸下猎枪,擦擦枪管,推上子弹,然后,装上消音器。他以前从不用消音器,为了这次行动,他特地请朋友订做的。
他端起猎枪,瞄准。
十字准星,从江涂上划过。一只鸟,又一只鸟。准星所及,无不打了个寒战,似乎它们能够感受到来自芦苇丛中的枪管冷冰冰的力量。
枪口在那群东方白鹳的身上,停了下来。
一只东方白鹳,又一只东方白鹳。他犹豫着,不知道瞄准哪一只。最后,他的目光和枪口,同时落在了最后一只东方白鹳身上,它一会低头觅食,一会警觉地抬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鹳显得紧张。
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直指蓝天,那将是鸟儿振翅飞起来时的高度。这也是被他瞄准的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
做好了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块土疙瘩,向江涂上扔去。
鸟儿都惊恐地飞了起来。
东方白鹳也都惊恐地飞向空中。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鹳,也拼命地煽动翅膀,向前奔跑,企图飞起来。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也很困难。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鸟夹夹上后,它竟然能够拖着鸟夹,逃开了。
在其他鸟儿惊慌的呼叫声中,它终于也飞了起来。高空,那才是它们自由的家园。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
另外三只东方白鹳在空中盘旋,等待着他们的伙伴。它吃力地飞向它们。
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轻地、冷冷地扣动了扳机。
“砰——”消音器掩盖下的枪声,像一粒豆子,在炒锅里炸响。
子弹划破空气,如丝绸破裂。
突然,它一个趔趄。
打中了!
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属鸟夹。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鹳的脚的连线,击断了。
东方白鹳,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三段交代猎人枪法神准,为下文做铺垫,点明他最终选择打掉金属夹,是故意要放走那只东方白鹳的。
B.“瞄准”这个标题,简洁利索,读者的眼睛一触及,好像立时感到冷冰冰的枪口直接冲人而来,点明主旨。
C.作者巧妙运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带读者经历了这次特别的狩猎之旅,把一个优秀猎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D.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江边各种鸟儿的悠闲让人忧心,猎人充分的射杀准备让人担心,扣动扳机的一瞬更让人伤心。
 
E.小说通过动作描写及精彩的环境描写,在成功刻画猎人形象的同时,更加充分地展示了猎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2)小说中的猎人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①他认得他们,就像熟悉的邻居。
②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
(4)小说结尾,猎人打掉东方白鹳脚上的金属夹。这样设计结尾,有人说合乎情理,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过于牵强,故意拔高。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09 11:2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遭遇沙漠狼
陆梦
王飞是在沙尘暴停了之后发现那群狼的.
沙尘暴来势汹汹,探险队的车刚排到一起,就被沙子掩埋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后,大家互相解救,下车清理沙子。在车子底下,趴着一群沙漠狼。它们茫然地看着队员们,然后钻出车底,抖索身上的沙子。有人吓得尖叫起来,也不管沙子还掩埋着车,就往车上爬。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逃命。王飞觉得遭遇狼群比沙尘暴还可怕,十年前,他第一次带领探险队穿越古尔班通沙漠,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在沙漠里,他们和沙漠狼遭遇了,队员们纷纷从车里拽出器械,和狼们大战一场。王飞把头狼的嘴挑豁了,才逃脱狼群的包围。王飞现在已经具备了在沙漠里生存的经验,面对突发事件,总能冷静处理。这次看到这么多狼,他也蒙了。幸亏,那些狼抖落沙子,离开了车队。
看到狼群远去,大家加快速度清理沙子。一切搞定,队员们吃饱喝足,又上路了。
到第三日,他们又遭遇了那群沙漠狼。看到还是那群狼,讲解员百灵鸟特别兴奋,她竟然说,这群狼和队员们是患难之交,可能是想和大家伙儿交朋友。团里的人听了很开心地拍照片,有的甚至想等沙漠狼走近些,好抓拍狼的表情。
队友们吃喝的时候,那些狼就散坐在不远的地方。有几只狼不停地咽口水。百灵鸟扔了一块压缩饼干,一只狼快速叼走,放在地上嗅了几嗅,就不再看一眼。百灵鸟不死心,又把牛肉罐头扔了过去,群狼竟然无动于衷。
王飞看到一头豁着嘴唇,零星的黄牙裸露在外,眼神凌厉的狼时,心一下抽动起来。这就是十年前他挑豁嘴的那只狼。他不相信,世上有那么巧的事,古尔班通沙漠这么大,怎么可能会有二次相遇。再说,这几年旅行者很少能看到沙漠狼了,听说快要绝迹了,就是遇到,人和狼都能相安无事地擦肩而过。这头豁嘴狼,说不定带着它的后代寻仇来了。王飞把自己的担忧对大家讲了,希望大家提高警惕,随时防备群狼的进攻。王飞的话一落,团里的人电打一样爬上车,帐篷也不支了。大家在车里蜷缩着等待着天明。夜深人静时,啊……呜……啊……呜呜的声音此起彼伏.
天露出一丝光亮,地平线开始出现移动的小黑点,一个,两个,三个……沙漠狼开始激动起来,躁动不安地抛撒着沙子。王飞一看远处还有更多的黑点往这里聚集,惊慌地命令大家赶快前进。让人想不到的是,狼群好像得到了指令,竟然排成队,拦住了车头。大家开始紧张起来,胆小的队员吓尿了。
远处的黑点越聚越多。
王飞的车已经被群狼包围得水泄不通。远处的沙包上,豁嘴狼坐在上面,藐视着惊慌的车队。它不时地低嚎几声,每一声发出,群狼都会变换位置,远处的黑点已经变成了狼,把车队包围了。
车队和狼群僵持着。太阳越升越高,灼浪开始翻滚。
如果再这样僵持下去,大家都会变成干尸。
队员们焦急万分,想不出更好的对策。有一辆越野车冲撞狼群,试图杀开一条血路。哪知道,更多的狼快速补了上去,越野车寸步难行。沙包上的豁嘴狼又是一声嚎,越野车跟前的狼开始进攻,啃车轮的,用头撞车玻璃的,咔哧咔哧声,剧烈的撞击声,还有队员惊慌的喊叫声,女人绝望的哭声,在沙漠的热浪里让人窒息。
正在这混乱的时候,王飞的车门忽然打开,王飞跳了下去,车门随即关上,扩音器里传出百灵鸟的声音:大家做好准备,王队已经下去,大家开足马力冲出去!
王飞被群狼包围了。车队掀起滚烫的沙子,脱离了群狼的包围圈。
行驶一百公里后,车队不约而同地停下。王飞为了救大家跳下车,一定被狼吃得只剩下衣服了,连骨头也不会剩下。大家的心情很沉重。那辆越野车调转了车头,顺着原路返回。其他的车子也调转了车头,紧紧跟在后面,百灵鸟紧紧地抓住扩音器,一动不动。
狼群驻足的地方已经不见一头狼,它们就像团里的人做了一场梦,消失得连痕迹也没留下。王飞一个人静静地躺在沙地上,没有了知觉。
回城后,王飞对百灵鸟说:我不怨你,你推我出去时,我也正想跳下去,你也是为了救大家,我理解。当群狼看到你们绝尘而去,留下我一人,它们围着我哀嚎了很久,也迅速撤离了。狼,有时比人更让人猜不透。 
 选自2016年第7期《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对沙漠热浪的描写不仅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还烘托和渲染了人狼对峙时人们心惊胆战、无比紧张压抑的恐怖气氛。
B.从文中的叙述与描写来看,以豁嘴狼为代表的沙漠狼聪明、警醒、凶残报复性极强。比如,当一辆越野车试图杀开一条血路时,群狼开始进攻。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车子原路返回时百灵鸟“紧紧地抓住扩音器,一动不动”,就体现了她紧张、害怕、不安的复杂心理。
D.“这几年旅行者很少能看到沙漠狼了”“就是遇到,人和狼都能相安无事地擦肩而过。”说明沙漠狼在与人类的接触中变得越来越警醒、克制,尽量远离人类,不与人类发生冲突。
【小题2】小说的情节张弛有度,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说:“狼,有时比人更让人猜不透。”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猴精
侯发山
侯乡长到任后,推掉一切迎来送往,把所有的材料报表搁置一边,带上秘书小吴到各村调研。当他来到龙湾村后,看到村民们还没脱贫,住的还是茅草房,吃的还是腌萝卜,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村主任老周也早从其他渠道得知侯乡长是个干事的人,忙不失时机地哭穷,说侯乡长,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俺村还是闺女穿她娘的鞋——老样子, 你得给想个法子啊。
那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侯乡长笑了笑,看着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换了一下口气,说大家一起想办法。咱龙湾村一马平川,不能说没有优势。不能老是种传统农作物,可以搞点其他的嘛。
老周说,侯乡长,村里的老少爷儿们不是没想过办法,关键是妮儿穿她娘的鞋——钱(前)紧。
侯乡长敛起笑容,点了点头。
老周想了想,斗胆说道,侯乡长,您看,能不能给俺村弄点资金?
没等侯乡长说话,小吴插嘴说,咱乡底子薄,财政上还是赤字,外面塌了不少账,银行对咱们也不感冒,想贷款几乎不可能。
那、那……老周一脸失望,那样子像是饿得饥肠辘辘的人捡到一个烧饼,仔细一看,原来是画在纸上的。
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老周,咱就先把路修修?侯乡长眉毛一扬,不错眼珠地盯着老周。
老周张了张嘴,嗫嚅道,侯乡长,村里不有路吗?
在耕地上修路,东西一条,南北一条,双向六车道……等到路打通再说上项目的事。侯乡长指了指眼前的麦田,似乎很有信心。
老周看着侯乡长的脸,小心翼翼地说道,侯乡长,村里一分钱没有,咋个修法儿?
侯乡长,乡里也没钱啊,怎么修路?小吴也紧接着说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担心侯乡长脑子一热不顾一切。
侯乡长信心十足地说,这个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侯乡长,将来打算上啥项目?老周虽然不明白,但心里还是松了口气,他知道侯乡长肯定为龙湾村规划好了,要不然绝不会贸然提出修路。
我还没想好,不过,建工厂或是搞房地产,也不是没有可能……你要保密,不能乱说。现在的老百姓,猴精猴精的,不得不防啊。侯乡长说罢,对老周挤了下眼睛。
侯乡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隔了两天就派人到龙湾村规划线路,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麦苗刚露出头,几道石灰线很是显眼。
这下子,龙湾村热闹了。
村里的老少爷们也不傻,看到耕地被圈了起来,知道政府要修路,忙聚在一起商量。有的说弄大棚,有的说种树,有的说建厂子……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决定种树,种果树。主意一定,于是,不分白天黑夜纷纷行动起来,都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又借贷了一部分,派出几个人去邻县的果树培育基地采购了几货车果树,有核桃,有苹果,有鸭梨……随后,开始在自家的田地上挖坑栽树。这些村民们知道,乡里要修路,就得刨树;要刨树,就得给村民补偿!否则,就不同意乡里修路。
刚开始,是那些土地即将被占用的村民种果树。后来,那些土地没被占用的村民也种上了果树,因为路一旦修通,接下来就该规划他们的土地了。呵呵,短短半个月,龙湾村的土地上都种上了果树。真应了侯乡长的话,现在老百姓头脑不简单啊。
侯乡长得知消息,亲自到龙湾村查看。当他看到一片片果林如雨后春笋般立在龙湾村,一下子惊呆了!
老周不敢看侯乡长,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哼!侯乡长从鼻孔哼了一声,对老周说,没事的,村民们只是做个样子,要不了多久,这些果树就干枯了……到那时再修路吧。
当然,老周还是跟村民贴心,把侯乡长的话复制粘贴给了村民们。
村民们不敢怠慢,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精心伺候那些果苗,浇水、施肥、打药,很是精心。
两年……乡里一直没提修路的事。
从第三年开始,龙湾村的果树开始开花、挂果了。村民们不敢怠慢,日夜守护,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该打药打药。用老周的话说,比待自己的儿孙还用心。
城里的水果贩子得知消息后,趁着果子没成熟,就来订购了包销合同。
等到那些大车小车来拉水果的时候,侯乡长来了。看着一筐筐苹果、鸭梨被装上了车……他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微笑。
侯乡长,啥时间修路啊?老周又旧事重提。
侯乡长呵呵一笑说,老周,现在还用再修路吗?把这些果树砍了乡亲们还不把我骂死啊?说罢,他抓起一个苹果,“咔嚓”啃了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
你看,你看,我真是老糊涂了!老周愣了愣,然后拍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摘自《珠风小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从细节描写中也能看出,其实侯乡长修路的决定是老周告诉给村民的。
B.文章标题“猴精”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的是村民的精明,实际上指更精明的是侯乡长,标题耐人寻味。
C.为村民办实事的领导值得点赞,但有的时候开动脑筋想办法,让村民自己走上致富路的领导更值得点赞。
D.老周在与侯乡长谈自己村子资金紧张时两次引到了谚语,这说明老周这个村长为人幽默,文化水平不低。
【小题2】候乡长修路是假,让大家致富是真。作者在文章中已经作了必要的铺垫,请指出。
【小题3】文章结尾写老周说自己“老糊涂”,并拍打自己的脑袋,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泳书记
大海
白马镇人人会水,除了行走不稳的小屁孩,还有耄耋之年的老年人。可是,只有一人胆敢在寒冷的冬日下到河中戏水。这个人就是镇党委书记白得水。
白马镇无马,镇因河得名。在白马河中段,有两处相距半里的湾道,缓流清浅,细沙可见,形似依河相连的内湖。不知何时开始,第一处湾道成了男人沐浴之地,俗称“男湾”;第二处湾道成了女人沐浴之地,俗称“女湾”。夏日傍晚,白花花一片屁股蛋子和着轻微荡漾的碧波,上下翻飞,若隐若现,在夕阳映照之下煞是壮观。
喝着白马河水长大的白得水,早年从村支书任上进入镇党委,直到五十岁那年上任镇委书记。白得水不但水性如同河里鱼儿一样了得,还是当地少见的一条“硬汉”。镇上传言:早年某个冬日,一个外地女人掉进河里,时任村支书的白得水恰在附近,跳水救出外地女人;后经媒体大幅报道,英雄帽子层层盖来,把白得水“盖”成了国家干部。当了镇干部之后,白得水干脆开始尝试冬泳,直至年年如此坚持不懈,还数次拿过县里冬泳大赛冠军。
有人不咸不淡地说,白得水是个“冬泳书记”,所有成绩都是他在冷水里泡出来的。白得水听了,也不生气。
这一年“数九”开始后的某个傍晚,白得水正在河里游泳,被党政办主任叫上岸。他回到镇机关时,镇组织委员陪同县委组织部长已经等候多时。组织部长说,白书记啊,我可不是突然袭击,主要想看看镇区主官下班后忙些什么。白得水知道这是组织的意思,将胸脯拍得嘭嘭响,说,靠山亲山靠水亲水,我这条白马河里长大的“鱼”,如果没有大事和会务缠身,下班后雷打不动地下河游泳。
组织部长呵呵一笑:作为一方长官,白书记下班后能推掉繁复的宴请?白得水也呵呵一笑:能办的不一定上饭桌,不能办的上了饭桌也没用,我什么饭局也不参加,再说又不是紧急大事,人家总不好意思将我硬拉上岸吧?!
组织部长暗暗点头。接着就表明目的:白马镇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白书记做出的成绩上下有目共睹,组织上考虑您带领班子干了两届,年龄也将到任职期限,准备安排您去县人大继续发挥力量作贡献呢!
白得水恍然大悟,县人大前不久空出个副处位置。作为县以下基层机关干部,绝大部分公务员在股级退休,要想成为科级县部办委局负责人非常不易,升至处级县领导者更是凤毛麟角。通常,县人大、政协班子位置空出,哪怕是非领导职务的副调研员,多少镇区和县部办委局领导也趋之若鹜。已经58岁的白得水有些感动,说明组织上不仅肯定自己的成绩和努力,还在关心自己。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白得水要升处级的传闻,在全县官场坊间几成事实。虽然人大并无多少审批实权,毕竟也是县级领导。就有些本镇官员攀亲带友地请白得水吃饭,一律被他谢绝。有些县城官员物色到好地段的房子,暗示白得水以亲戚名义折扣买下,也被拒绝。
白马河水,流淌如斯。待到白马镇换届,白得水出乎意料留镇了,改任非领导职务主任科员。无官一身轻的白得水落河更加勤快,下班准时出现河边。又有人不咸不淡地说,老家伙提拔泡汤,准是在任时干了坏事被组织查出。白得水听了,概不回应,人却更像一条得道的大鱼,入水沉静,上岸不惊。
次年夏,临近退休的县委组织部长羡慕白马河清澈无污,周末驱车来到白马镇约白得水同游。两人光身下水,无拘无束游到尽兴处,组织部长突然问道:老白啊,多少人对退休前上个台阶求之不得,你却推辞不要,究竟为什么?白得水呵呵一笑:要是追上我,就告诉你秘密!说完,一头扎进河里,潜行百米开外。月光碎银一般洒入河里。
白得水将矫健的背脊轻浮水上,脸面闭水,心想:当年要是调去县城,哪里去找这么干净的河水游泳?如果不能天天游泳锻炼,我还有这般硬朗的身子骨么?抬头吐了口河水,白得水心里说,好多官场的人啊,越是最后两年越舍不得放弃,结果丢了官帽坏了身子,何苦呢!
大腹便便的组织部长朝着白得水奋力追游,片刻之间,就已筋疲力尽。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22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小说的第2段内容写了白马镇的白马河天然形成的露天浴场的良好环境,以及纯朴开放的民风,为作品增添了地域风情。
B.小说第9段的内容既反映了现实社会中行贿受贿的不正之风很盛行,也更彰显了白得水自觉抵制住诱惑的难能可贵。
C.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毫无波澜,但正是在这样的平铺直叙中,很好地塑造出了白得水这样一个基层干部形象,自然而真实。
D.小说的语言朴素,不事雕琢。而“月光碎银一般洒入河里”这样的语句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点染作用,也暗含了对白得水的赞美。
E. 小说的最后一段写组织部长“大腹便便”“筋疲力尽”,暗示我们的干部普遍养尊处优,没有战斗力,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小题2】试分析小说第7段中,“组织部长暗暗点头”一句的内涵。
【小题3】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在“冬泳书记”白得水身上是怎样体现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鉴宝

聂鑫森

夕阳西下时,五十岁出头的阳欣走出了他下榻的北城宾馆。他的鼻翼有力地翕动了几下,分明嗅到有饭菜的芬香自西边的一条小街飘来,心中一喜:那儿该有个好吃处!

阳欣是个著名的文物鉴定家,供职于南方的一家省级博物馆。他的强项是古瓷鉴定,已有十几本专著问世。他之所以来到这北地小县,是该县博物馆邀请他来看一看历年库存的一批古瓷器,帮忙“掌掌眼”,以便向公众开放展览。

阳欣还是个美食家,不但会吃,而且会做,没事时喜欢琢磨各种菜品的制作。家中小院种着许多花草,芙蓉花、晚香玉、马齿苋、荠菜、小青竹……随手采来便可成为菜肴的原料。比如用芙蓉花和豆腐做成“雪霁羹”,洁白的豆腐上飘着淡红的花瓣,真如雪后飞霞;小笋子出土时,拔几根洗净去皮,切成细段,下油烹炒后,再打两个鸡蛋,煎出黄中泛翠的“金镶玉”。至于各种禽畜之肉,他都有妙法烹饪。朋友称他是“儒厨”,因为他做的菜既有书卷气,也有诗的想象,调和五味,管领水火,一般的烹饪师难以比肩。

他七弯八拐走进了这条小街,从油烟味中知道这些小饭馆多以牛羊肉为主要菜料。北地多牛羊,取之方便,但不知烹饪得怎样。他喜欢清静,便走进了街尾的一家门脸很小厅堂很小且没有一个客人的“习均羊肉馆”。刚到门前,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迎了上来,殷勤地说:“先生,里面请。”

阳欣看了看小伙子,眉清目秀,周身上下也干干净净,就点了点头,跟着走进厅堂,挑一张桌子,坐下来。小伙子手脚麻利地泡上茶,然后递上单薄的菜单,阳欣猜测,这小饭馆的名字应该是小伙子的名字,这冷清劲说明生意不好,只好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担。

阳欣扫了一眼菜单,说:“我先点个焦酥羊肉,来二两酒,好吗?”习均喊声“好咧”,进厨房去了。随即,厨房里的刀、砧、锅、勺也响了起来。过了一阵,一大盘焦酥羊肉端了上来,还有一把小酒壶和一只小酒盅。阳欣斟上酒,不忙着喝,先举筷夹了一块焦酥羊肉放进口中,细细品嚼。嚼着嚼着,他眉头皱起来了,然后把筷子重重一搁,叫道:“小习,你来!”

小习慌忙跑过来,毕恭毕敬地站着。

“这不行,焦过头了,有糊味;却又不酥,咬着粘牙,你得重炒!”

小习和气地说,“先生,对不起,我重炒,您稍候。”焦酥羊肉再次端上来时,阳欣又尝了尝,依旧说:“难以下咽,谁教你的活?”

“一个乡下厨师,还花了两千元的拜师钱哩。先生,我再炒一次试试。”

阳欣叹了口气,说:“你是个老实厚道人,就别浪费材料了。你到街上去买几个小秋梨来,今儿我反正没事,教你几招。”

习均飞快地去买了梨来。

阳欣系上围腰,走进了厨房。厨房很洁净,各种菜料、配料、调料摆放得井井有条,这让他有了一种“技痒”的感觉。

先炒焦酥羊肉。阳欣取一块肚条羊肉,去骨,烙去残存的毛后用温水浸泡一阵,再刮洗一净,升起猛火,放入锅里烹煮。煮熟后捞出来又清洗一遍,装入盆内(皮朝下),放入盐糖、拍破的蔥和姜,还有桂皮、料酒……

阳欣接着做梨丝爆羊肉。习均记住了,切条的羊内爆炒到快出锅时,才将洗净切好的粗梨丝放入,铁铲搅抖几番,赶快入盘,又香又脆,这条街上没有这道菜。

习均特意寻出一瓶茅台,一老一少,坐在小厅堂里边吃边聊。

临走时,阳欣搁下五百元钱,说:“你不要推辞,先放下。庖厨虽小艺,却不可不读书明理。你先把这两道菜推出去,准火!明夭傍晚我再来,再教你做两道菜。”

四天过去了。第五天的傍晚,阳欣没有来!习均想:只知道这个人叫阳欣,住在北城宾馆,是那里的大厨师吧?明天上午一定去找找他。

北城宾馆没有叫阳欣的厨师!习均却从住房登记册上看到订房间的单位是县博物馆,便又赶快去了那里。

年轻的馆长听了原委,哈哈大笑。

“习均,你遇到高人了。他是文物鉴定专家,不到一个星期,把馆里的古瓷都鉴定了一遍。还会鉴人,说你是个可以造就的厨师,所以要帮帮你。”习均愣了,然后问:“阳先生呢?”

“他家里有事,匆匆回南方去了。他给你用宣纸写了个匾额,又用小楷字写了一叠菜谱,托我交给你,还嘱咐我们,如上馆子就到你那里去。制匾的钱,他也留下了。”

习均展开一张四尺宣纸,上写六个隶字:一街香羊肉馆。落款是:湘人阳欣。

习均的手抖动起来,泪水涌出了眼眶。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阳欣嗅到饭菜芬香时心中一喜,这一细节暗合人物的兴趣爱好,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B.对阳欣作为美食家的介绍,生动而富有诗意,体现了他作为“儒厨”的文化修养,这样写表现了人文积淀与技艺之间的紧密联系。
C.“习均羊肉馆”地处街尾,且门脸和厅堂都很小,导致了生意非常冷清,习均只好身兼数职,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担。
D.小说细致地描写了阳欣烹饪羊肉的过程,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厨艺,也可以看出习均积极认真、潜心学艺的态度。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阳欣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鉴宝”为题,但大量篇幅似与“鉴宝”无关,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新年康乃馨
金光
说实在话,这样的天气她坐在这儿很委屈。可委屈有什么用啊,生活就是这样艰辛。只有这样坐着,每天看着一个个人从车站走出了,站在她面前拨打电话,然后付费,她才能有收入。
她只有17岁,这个年龄应该上高中。可不行,她得坐守这个讨厌的电话亭。自从她爸爸出了车祸,她守在这儿已经三年多了。她想,她还得继续守下去。守到什么时候,鬼知道。
现在是除夕夜,远处要已有爆竹在响了,透过铁皮房的窗口往外望去,能看到天空中不时升起的礼花。铁皮房里冷极了,她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两手搓着,哈着气温暖有点儿僵硬的双手,但这几乎没什么作用。
她的世界就是这两个平方米,一天到晚看着人来人往,每张面孔她都陌生,偶尔会有一个人在她面前停留一下,拿起放在窗口的电话拨打,然后问多少钱,她就看看计价器上显示的时间,说出准确的价格。对面的人匆匆付账,没有人多看她一眼。
母亲下岗了,弟弟要上学。母亲就把她爸爸生前经营的电话亭交给了她,自己到菜市场卖菜。在这儿,没有人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她还兼营着一些畅销杂志,没事的时候总爱低着头翻看。她从来都是轻轻地仔细翻动着,怕把杂志翻旧了卖不出去。杂志看起来很新,可哪一个角落都有她的目光。但这会儿和往常可不一样,她异常孤单,听着远处不时响起的爆竹声,她多想锁了铁皮房回家啊。可她不能,后面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趟向东或向西的火车经过,说不定会有一些下车的人要来打电话,她得这样待着,直到最后一趟车驶过。
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那女的一袭长发,紧紧地依偎在男的胸前,留下长长的影子慢慢地晃动着。她起先看的是那对恋人,等他们从她的窗口走过,她便盯着那影子看,直到影子完全从她的视线里消失,她又转回目光,搓着手,看远处不时升腾的礼花。
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电话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声音:“朋友们,再过五分钟,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期待这一美好的时刻吧!”电话里,妈妈说的什么她一点儿也没听到。
“您好,打一个电话好吗?”突然,一张微笑的脸出现在窗口,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小伙子。她一愣神,立刻笑着点了点头。她想,今天是除夕夜,很多人从外地匆匆往家里赶。她故意把脸侧向一边,不去听他的声音。
电话很快打完了,小伙子放下电话,依然微笑看着她:“冷吗?”
“不冷。”她也笑笑,望着那张笑脸。
“我不信,肯定冷。”他调皮地说着,然后掏出钱包,拿出一张百元纸币递给了她。
“对、对不起,找不开。”她的确没有那么多的零钱找他,她有点儿抱歉。
小伙子头一抬,指着她身后的杂志说:“那我买你一本杂志吧,这样总能找开了。”
“那也找不开。”
小伙子有点儿为难了,踌躇了一会儿,毫无办法。
她说:“你走吧,不收你钱了。”
小伙子不好意思了:“那怎么行啊?”
“咋不行,你快回家吧,家里人等着你呢。”
小伙子沉默了一会儿,只好向她点了点头,离开了。
她重新把计价器归了零,正要抬头眺望远处的礼花,忽然看见刚才小伙子递过来的那百元钞票躺在电话机旁边。她一愣,立刻拿起钱,门一关追了出去。幸好,小伙子还没有走远,她一喊,他停了下来。
“钱忘记了!”她走上前递给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小伙子接过钱,反复在双手中递换着。“不为什么,这是你的钱呀。”她淡淡地笑了笑,转身离开了。小伙子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消失在车站广场......
早晨,阳光洒满了车站广场。她在爆竹声中醒来,这才意识到是新年了。她打开那扇冰冷的铁皮房门,向外张望,忽然愣在了那儿:门前站着一位邮差,正要举手敲她的铁皮门。那邮差手里捧着一束正在怒放的康乃馨,递给她,然后拿出一张签单让她签字。她懵懂地签了字,邮差转身就走。她喊住了邮差:“谁送的?”邮差指着花儿说:“他没留名字。”她便去看那束花儿,发现花丛中有一张小卡片:“但愿新年花盛开。”落款是“昨夜归人”。她的头“嗡”的一声,眼泪突然顺脸而下。
这是她真正的新年,有人知道了她的存在。
这时,一位老者走过来,拿起电话。打完了,问道:“姑娘,多少钱?”
“免费。”她高兴地回答,“今天是新年。”说完,看了一眼面前的老人,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车祸去世,母亲下岗,弟弟要上学,为了分担家庭的压力,三年前“她”便开始守着电话亭,今年过年也得守,为此“她”感到很委屈。
B.电话亭一天到晚人来人往,除偶尔有人拨打电话外,却没有人多看“她”一眼,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这里折射出当下人际关系的冷漠。
C.小说写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她”痴痴地盯着那对恋人看,直到他们的影子完全从“她”视线里消失,这里写出来少女内心对爱的渴望。
D.小说多次描写除夕夜远处的爆竹声和升腾的礼花,与“她”坐守的狭小的、冰冷的铁皮房形成了鲜明反差,衬托出人物境遇凄凉孤单、精神空虚。
E. 小说写“她”新年早晨惊喜地收到一束怒放的康乃馨和一张温馨的小卡片,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突转,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小说在刻画“她”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新年康乃馨”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小题4】“她”坐守电话亭三年多,小说只截取新年这个时间点来讲述故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