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维也纳的“金戒指”
谢冕
①自从那次访问维也纳,距今已八年多了。我不喜欢写浮光掠影的猎奇式的文字,到过一些地方极少留下笔墨。关于这座城市我竞写了两篇,这已有点例外了,但我似乎依然有话要说,我一直想着那座城市的魅力:它无疑是现代西方文明的结晶,但又古老,而古老中又透出青春之气。这是一座毫无龙钟之态的充盈着活力的历史名都。
②想起维也纳,就想起它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这种对于各种艺术风格充满敬意的维护和修缮,表现出奥地利的坚定和自信。每次想起维也纳,想起它的这种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珍惜和尊重,我就会痛苦地想想我们曾经是多么轻率地对待我们自身的丰富,而又是多么浅薄地趋同于流行的时尚。
我们在地下有那么多的埋藏,在地面又有那么多的堆积,可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却往往在自己的拥有面前举止失措。一方面,我们不遗余力地拆毁、捣碎包括古都北京这样经营了几个世纪的庞大城墙,从外城到内城,从巍峨的城门到金碧辉煌的牌楼,无一例外地拆个精光;另一方面,我们又乐此不疲地、兴致勃勃地制造假古董,从西游宫到封神宫,从“狮子楼”到三国城,以及随处都可以营造的连曹雪芹也没有说清在哪里的“大观园”。
④由维也纳的保护旧建筑,联想到维也纳的保护有轨电车,更是让人感慨。游维也纳能够坐上一趟有轨电车,在电车有节奏的行进中,领略沿线“建筑博物馆”如画轴般展开,那真是一次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在奥地利这样发达的欧洲国家,像有轨电车这样陈旧的交通工具怎么会得到保护并生存了下来,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而事实却不仅是保存,有轨电车这一种被称为维也纳“金戒指”的内环线,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和象征。为此,它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客人。
⑤世界上的城市我走的不多,我只知道香港也是保留了有轨电车的一个国际性大都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的中心之一,它的交通实现了全面的立体的现代化,但是,就在陆海空风卷电闪的奔驰中,居然保存了有轨电车这个慢吞吞的“老者”。尤为令人惊异的是,有轨电车穿行的竞是香港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其中包括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这些堪称全港最忙碌、最多彩,也是最富有的地区。当双层电车敲打着铃声行进在被称为香港的华尔街的德辅道、金钟道和英皇道摩天大厦的密林中,那种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造出的和谐真让人叹为观止。
⑥在香港居住的一段时间,我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游览海洋公园等旅游热点,但我不曾,也不愿,我若有闲暇便去乘坐有轨电车,而且总是登上电车的上层前端,取古老”的角度看现代文明的丛林疯狂地耸起。香港有轨票价极为低廉,上车投币一元二角,便可乘坐全程,“一元二角”在港人的概念是连几棵小葱都买不到;而“全程”又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你可以从港岛东北端一直乘坐到西南端,行程约七十五分钟,沿途经过的都是香港最热闹的街区,包括蔚蓝色的维多利亚海湾。在香港的日子,我把这种近乎免费的漫游当做最好的休闲活动。
⑦北京原先是有这种电车的。记得五十年代初到北京,有轨电车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后来就如同反对一切旧物那样,一如既往而又义无反顾地把那路轨刨了,据说,城市因此就变得现代化了,也因此就赶上了发达社会了。而维也纳和香港(肯定还有别的重要的城市)依然保留了那“落后”的有轨电车。北京则是被刨得连一点痕迹都不留了。当然,我们据说也因此告别了“落后”。
⑧近来的心境变得有些“怀旧”起来。由此总是想,要是北京城里如今也还保留着有轨电车,要是这北京城也还保留着城墙和城门楼,我们也花上一元或不到一元的车资,从西直门那高大得让人震撼的门楼下登车,一路打着丁丁当当的铃,摇晃着穿过西四牌楼、西单牌楼,穿过正阳门的箭楼直抵天桥,一路上谈不尽古典的辉煌,看不尽醇厚的悠远,会是何等惊人的风情!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三十日于北京
【小题1】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我们在地下有那么多的埋藏,在地面又有那么多的堆积,可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却往往在自己的拥有面前举止失措。
(2)我若有闲暇便去乘坐有轨电车,而且总是登上电车的上层前端,取“古老”的角度看现代文明的丛林疯狂地耸起。
【小题3】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选择其中两处,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小题4】作者以“维也纳的‘金戒指’”为题目有什么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2: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窃 贼
法 阿·康帕尼尔
“是的,我是个窃贼。”老头伤心地说,“可我一辈子只偷过一次。那是一次最奇特的扒窃。我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
“这没有什么稀奇的。”我打断他道。
“请让我说下去。当我把偷到的钱包打开装进自己的衣兜时,我身上的钱并没有增加一个子儿。”
“那钱包是空的?”
“恰恰相反,里面装满了钞票。”
我走近那老头,又给他斟了一杯葡萄酒。他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当时,我乘火车从斯米纳到苏萨尔去。那是个匪盗经常出没的地区。我坐的是三等车。车厢里除我以外,就只有一个衣衫褴褛、正在酣睡的汉子。他的左脸颊上有一块明显的伤疤。从相貌到衣着,这家伙看起来都像一个罪犯。我想换一个车厢,可是车厢之间没有连通的门,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单独同这个危险的家伙共处三个小时。火车行驶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野,车上的旅客寥寥无几。在这种环境里,要想杀死一个人,然后把尸体从车窗扔下去,简直是小事一桩。
“外面的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两眼死死盯住车里的警报器。可是,看来,我打了一会儿盹儿。我刚睁开眼睛便发出一声惊叫。因为陌生的旅伴正弯腰站在我面前,锐利的双眼盯着我,乱蓬蓬的胡须已经触着我的面颊。我吓得一下子蹦起来,想去拉警报器。可是那人抓住我的手臂,哀求似的看着我,说:‘您不用害怕。我正要请求您允许我坐在您身边用您的毯子搭一搭我的身子。我感到很冷。’‘真的吗?’我松了口气,歉疚地挪动了一下子身子,让他坐到我身边。
“‘是的。’那人说,‘我多么喜欢做一个小偷啊!我的整个性格,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都注定我特别适合这一职业。可是……我不能去偷。’
“‘是什么阻止你去偷呢?’我好奇地问。
“‘长着这样一副相貌,我怎么能够去偷呢?无论我走到啊里,大家都提防着我,要是碰巧附近有人的东西正好被偷了,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就是我。’
“我瞅着他那张窃贼一样的面孔,脑海里闪出了一个鬼主意:我要是试一试把这个总不走运的窃贼的钱包偷过来,那将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恶作剧啊!眼疾手快,不动声色,上帝保佑!几分钟后,窃贼那鼓鼓的钱包就被放进了我右边衣袋。火车停下后,我的旅伴竟免了我再劳神去换车厢。他站起来对我说:
“‘我到家了。谢谢您,祝您旅行愉快!’
“我等他下了车,急忙从衣兜里掏出偷来的钱包。一见那钱包,我顿时目瞪口呆:手里拿的正是我自己的钱包。那家伙趁我听他诉苦的当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我的钱包偷走了。幸好趁他不注意时,我又把它偷了回来。
“这是我一辈子唯一的偷窃行为。钱包偷到手了,可我的钱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分。你看见了吧,我并没有骗你。”
老头的故事刚讲完,我就急忙站起来,大方地付过酒钱,转身走了。我这样做,完全是有原因的:在他向我讲述自己偷窃经历时,我用我那训练有素的灵巧手指,将他的钱包拈过来装进了自己的衣兜。我急切地想知道那钱包里究竟有多少钱。我相信,老头所说的那种巧遇,这次绝不会重演。我肯定不会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自己的钱包来,因为我身上从来不带钱包。拐过一个街角,我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天哪!里面什么也没有!这老家伙太鬼了!他第二次偷回了自己的钱包。
第二次?谁知道他自己偷了自己多少回呢!
(1)下列选项是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1自然段中老头“伤心”是因为:老人好不容易偷了一个钱包,可钱并没有增加一分;为自己不信任那个汉子而感到难过;可能是假象,为了迷惑“我”,从而更容易下手。
B.在火车上,老头对汉子充满了戒备,由此可以看出其警惕性强。
C.老头不动声色就能看出那汉子和“我”是个小偷,说明他很精明,是一个能洞悉眼前的人。
D.跟汉子和“我”滔滔不绝地讲故事,说明老头是一个健谈的人;能为自己对汉子的防范感到愧疚,说明他又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E、能在不损人的前提下适时地利己,他两次甚至多次偷回自己的钱包,而不是去偷别人的钱包。作者塑造老头这一形象,旨在诲偷诲盗。
(2)小说1至5自然段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析。
(3)小说极富戏剧性,请简析作者在小说情节结构上所运用的技巧。
(4)小说以“窃贼”为题,准确简练,意蕴丰厚。请分别从情节、人物和主题的角度,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同类题2

灵魂远去的村庄
陈柳金
祖父驾鹤西游那晚,我在灵前三跪九拜,突然一只桃子掉下来,不偏不倚砸中我的脑袋,头上隆起一个“桃子”。家人疑惑,莫非我在祖父生前得罪了他?
属猴的祖父有八个儿子,希望有谁能走出山旮旯,但个个都是恋山的主。祖父说,龙生龙,凤生凤,老猴生儿钻山洞。我生肖属马,马踏天下,日行千里。祖父便把希冀转移到了我身上。弥留之际,祖父紧抓住我的手,气若游丝:“你不走出去,我死不瞑目!”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在属猴的祖父灵位前摆上桃子,心里一万遍地默念“我要走出大山”。
按祖父的遗愿,葬他于村郭的高山之上。我想,祖父还是很留恋人间烟火的,他可以看到村庄的朝霞夕烟,听到牛羊的长哞欢唱,望到江上的轻舟白帆。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愿景留在了人间。他站在高山之巅,是想有一天看着我走出大山!
于是,一匹马朝着高山昂首嘶鸣,顿时“大风起兮云飞扬”,烈马绝尘,踏破万里关山——我满怀激情地参加了市水利局的资料员考试,以赤骥之勇过五关斩六将,杀出一条血路,最终一举夺魁,成为了一匹城市中的千里马。
离开老家那天,祖母用柴火在家烧菜,父亲摇着木船载我飘过凌江。家里的炊烟仿佛架起了一座天桥,一直通向祖父的坟墓。我想是祖父知道我要来报喜了,专为我搭了这烟桥。
顺着桥的方向来到山腰,在父亲的桃园摘了又大又红的桃子。正想离开时,瞥见好几人在风中白袂飘飘,我猛一惊。父亲说,那是看护园子的稻草人,一个大男人还怕没灵魂的人么?我定了神,把头上的红草帽扣在了一个稻草人头上,嘿,白衣红帽,精神着呢!我拍了拍它,老伙计,替我好好看护园子,下次回来赏你!
把桃子等供品在祖父坟前一应摆上,点了香烛,鞠了大躬。我气宇轩昂地把喜讯告诉了祖父,渴望他用桃子再砸一下我的脑袋。但是没有,祖父心疼都还来不及呢。
回到家,品尝着祖母亲手做的梅菜扣肉、酿豆腐、醋溜鱼和客家黄酒,那个味儿美的啊,至今还垂涎三尺。可惜,这是我在老家吃的最后一顿客家美食了。
我到市水利局上班后,被安排到下属的移民办写材料。不久市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对我市的凌江水库进行加固扩容,须迁移上游的部分居民。我们村是上游地势最低的一个村,被定为全村迁移。尽管村民一百个不愿意,但谁敢跟龙王爷掰胳膊?
移民工作很快就开锣了,我忙成了转陀螺,根本抽不出身回老家。仅一年多时间,全村就迁移到了凌江水库之畔。回到按城镇标准建设的移民村,水泥硬底化路面把家家户户的房子切割成一排排“豆腐块”,全没了过去那种倚山而建、傍湖而居的随意和闲适。村民也不再有土地,五谷蔬果都是从街上现买的,失却了泥土的芳香。吃着祖母用煤气煮的客家菜,再也品不出当年的滋味。
清明时节,我们精心准备了祭品,跋山涉水回到了原来的村庄。哪里还有村庄的影子呢,湖波浩淼,一片泽国,在低处的房屋都成了水底龙宫,只有高处的几座房子还在临水照花,显出无限落寞的怨妇神态来。
再看我的祖屋,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面。我的童年记忆一下子淹去了大半。在那个老宅里,我曾经牙牙学语、蹒跚学步、闻鸡起舞,曾经听着祖父无数次“走出大山”的絮叨,吃着祖母用柴火烧的饭菜……还有,在这村庄里,曾经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炊烟缭绕、渔歌唱晚。而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片记忆化作无情水域……
“你看,那边怎么浮着人?”顺着父亲手指的方向,看到远处一个个人头在浮动,我脸色煞白。父亲忽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呢,那是村民以前用来看护菜园的稻草人!
便想起了那些守护自家桃园的稻草人。举目望去,几个白袂飘飘的稻草人仍忠实地守候着,竟然还看见了那个戴红草帽的老伙计,只是没有了当年的精神劲儿,耷拉着脑袋,像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我收回目光,不忍再看,眼前的凌江在怒吼咆哮,掀起滔天浊浪。要过江去祖父坟前祭拜,断然是不可能了。便在江边的一棵桃树下摆了供品,父亲隔江高喊——爹啊,吉日良辰,天朗气清,恭备三牲,祭奠尔魂。伏惟兮尚飨!
点了香烛,烧起纸钱,曾经村庄的袅袅炊烟、鸡鸣狗吠、鱼米飘香瞬间灰飞烟灭。我心情沉重地屈膝下跪,忽然树上掉下一只桃子,嘭一声砸到了我的脑袋,头上长起一个“桃”。家人疑惑地看我,我真想一个猛子扎进凌江……
晚上,我喝得酩酊大醉。梦见祖父指着一戴红草帽的稻草人大声呵斥:你走出了山旮旯,怎么还把全村人都带走了呢!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E.小说的谋篇布局,看似随手拈来,随意铺展,实则步步为营,匠心独运。语言沉稳老练,不动声色,却力透纸背,发人深省。
A.这篇小说以朴实、自然的笔触,重点描写了“我”从乡村到城市工作的过程,巧妙地表达了作品深刻的内在意蕴。
B.作者写“我”无法过江去祖父坟前祭拜,是要表现在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的当下,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建设,使广大农村完全失去了其生活的本来面目。
C.小说结尾写“我”作了一个梦,祖父责备了“我”,实际上体现了“我”因为不能给祖父上坟,不能尽孝心的一种愧疚之情。
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如把造乡运动比喻成来势汹猛的湖水;将水泥路面切割出的“豆腐块”的死板和倚山而建、傍湖而居的随意、闲适对比等。
【小题2】小说中的“稻草人”具有怎样的含意?作者反复写它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3】小说在开篇和结尾处都写到了桃子掉下来砸中了“我”的脑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小说标题叫“灵魂远去的村庄”,你是如何看待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变成城市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进行分析。(8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分)
叔父的酒店 李雪峰
⑴中午我刚要下班,妻来电话说叔父不见了。我一听心里直发毛。叔父到这里来治眼疾,人生地不熟的,他视力那么差,街上那么多车,能跑到哪里去呢?
⑵叔父是前天被父亲送来的,由于家里农活儿忙,父亲住了一晚就走了,临行嘱咐我:“一定要把你叔的眼睛治好!”叔父40岁才结婚,我们兄妹三个能顺利读小学、念中学、上大学,全靠叔父了。叔父没啥大手艺,就是干活儿不惜力,一直辗转着帮人在建筑队干活儿。叔父原本视力不好,20年前外出打工时,左眼又不幸被钢筋刺瞎了。前些日子父亲说叔父的右眼患了白内障,我赶紧让父亲把他送到城里来医治——一个农村老人,看不见东西怎么行?
⑶没办法,我和妻当即各自骑上单车,到附近几条街道去找。饿着肚子在街头晃荡到下午三点,毫无进展的我回到家里,正准备喝口水再出去,客厅的电话响了。对方说自己是秦楚酒店的保安,在酒店发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老人,这电话号码是老人想了半天才回忆起来的。我一听,忙问老人是不是眼睛有些看不见?保安不耐烦地答:“眼睛看不见还能溜进酒店,如果视力好,我们这些保安还不得被经理解雇了?”
⑷放下电话,我慌忙出门打的直奔秦楚酒店。为了对付可能发生的争执,我边走边约上几位朋友——人多势众嘛,一旦起争执可以解决得顺当些。
⑸秦楚酒店在老城区,离我居住的地方挺远。从打的费用估计,至少离家十几里。我想不出,几乎双目失明的叔父是怎么摸到那里去的。
⑹急急忙忙赶到时,几个朋友已骑摩托车先到了。我找到保安室,问老人在哪里。一个胖保安打量了我一眼:“看来老兄混得不错呀,怎么能让老头子这样呢?”我说:“老人不就乡下人穿得土了些吗,我让他怎样了?”胖保安不无讥讽地说:“问题是他溜到我们餐厅偷吃客人的剩饭哪!”
⑺“偷吃剩饭?”我的脸一下子红了!我怎么也不信保安的话,我知道叔父穷,但他绝对不是贪小便宜的人。年轻时他外出打工回家,上百里山路,为了节省钱,他总是挑着重重的行囊饿着肚子走路。路边什么吃的没有?顺手牵羊搞几个瓜果或拽几颗花生吃,根本不是什么事儿,可叔父没有。他的行囊里还掖着打工时舍不得吃的干馒头和给我们兄妹买的糖果饼干,而他只是一次次喝着路边溪涧里的水回家。多刚强的人哪!
⑻我们在酒店一个角落找到了叔父。他满头稀疏白发,蜷身蹲在那里,冷冷的风吹得他紧缩着满是皱褶的脖颈。我埋怨他为啥一个人跑到这里,要搀他站起,他却忽然无声地哭了。他狠狠擂了一拳自己的脑袋:“我给你们出丑了,让娃们陪我丢人了!”
⑼我问他是不是吃了餐厅的剩饭,叔父又擂了自己一拳,痛悔地说:“我只吃了半个剩馒头呀。那是别人剩的,我以为不要了……”我蹲在叔父面前,一直到他情绪稍稍稳定,才问:“您老是不是迷路了?”叔父摇摇头:我年轻时常在这一带干活儿,哪条街道我都熟。我是专门到这里来看这座大楼的。”叔父顿了顿又说:“我这只左眼就是建这座大楼时被钢筋扎瞎的,右眼如今又得了白内障,手术后不知能不能看得见。”
⑽我愣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和许多农民工一样,叔父把力气和汗水留在了这里,甚至把他的血和一只眼睛永远留在了这里。而当一幢大楼、一座城市建成后,叔父他们便被城市遗忘了。尽管城市遗忘和冷漠了他们,他们却惦记着这座城市,因为那是他们生命和血汗的一部分。
⑾我扶起愧疚的叔父,告诉他:“今天咱们不回家了,晚上就在这里吃最好的饭菜,喝最好的酒,我们陪您将这座大楼好好地走一走看一看!”
叔父嘴唇哆嗦着哭了。当晚,我们在秦楚酒店吃饭。经理和许多客人知道了原委,纷纷过来向叔父敬酒。那是叔父吃得最舒心的一顿饭,他在灯红酒绿中笑着,在人们的致意中笑着,我却分明看见,有一串泪水从笑着的叔父的右眼里溢出来。
【小题1】本文开头写“妻子来电说叔父不见了”,“我一听心里直发毛”,为什么?(3分)
【小题2】文中两次写到叔父的“哭”,请对其内涵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章第⑵节与第⑺节各有补叙文字,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小题4】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1)他满头稀疏白发,蜷身蹲在那里,冷冷的风吹得他紧缩着满是皱褶的脖颈。
(2)“我年轻时常在这一带干活儿,哪条街道我都熟。我是专门到这里来看这座大楼的。”
【小题5】你认为作者刻画“叔父”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书画装裱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不完善。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挂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的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方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就成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专门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此,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裱糊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装裱样式更加完备,挂轴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在装裱理论方面,明代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朝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书画装裱能够很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在繁荣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观赏。

【小题1】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装裱是一种特殊工艺,与书画创作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以及装裱用料的选择在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
B.两晋时代,书画装裱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不够完善;到了唐代,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装裱样式。
C.五代时期,虽然对大型绘画创作只能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但这一时期的书画装裱工艺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D.书画装裱很好地表现了书画的艺术魅力,不仅对书画的观赏和保存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繁荣也有独特的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南北朝的卷轴到唐代的挂轴和册页,再到宋代的“宣和装”手卷,明代的对联,这说明书画装裱的样式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B.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这种装裱材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C.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的发展促使“苏裱”兴起并广受推崇,可见,书画创作的繁荣对于书画装裱的发展和兴盛至关重要。
D.周嘉胄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也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和明代都设立了专门装裱书画的机构,书画装裱得到了飞跃发展,可见,统治者的重视对书画装裱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B.书画装裱之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是因为地区不同,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各地区的装裱格调、工艺也有一定的差异。
C.清代出现的“京裱”和“苏裱”,一个以古朴庄重见长,一个以工艺精湛著称,并对书画装裱工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D.米芾以纸来托裱书画可以减少磨损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名画都是采取这种装裱方式完好保存至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