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认识方志敏

牛升海

早就听说过弋阳,还是因为方志敏。两杆半枪闹革命。在方志敏纪念馆内,两杆半枪静静地站列成一组雕塑,守望着历史,幻化成不屈不挠的象征。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仿佛依然可以倾听到清脆的枪声和万众齐声的呐喊,革命的烽火照亮了暗夜。方志敏发动和带领家乡农民举行弋横起义,建立了人民武装,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一个红色政权宣告诞生。这是一个思想进步、不屈不挠、一呼百应、揭竿而起的方志敏,面对屠杀和镇压,他选择了武装反抗,义无反顾地高擎起红旗。历史永远不会遗忘英雄,他的名字已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他的高度鲜有人企及,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永远怀念和仰望。

家被烧了十七次。方志敏的老家是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当年敌人的残暴没能让方志敏屈服和动摇,他的家被烧了十七次,烧了建,建了烧,一次又一次重生。现在供人们参观的故居重建于解放初,听说要为方志敏修建故居,乡亲们纷纷捐献出自家的材料,为他们敬佩的英雄重建新家。也正是有方志敏和弋阳人民的牺牲,中国革命之火才能熊熊不熄,从胜利走向胜利。当年全县只有十万人口的弋阳,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近万人,这种牺牲是何等的壮烈与伟大啊!弋阳的革命烈士耸立成一块巨幅历史纪念碑,方志敏就是他们的代表,方志敏是他们共同的名字。在方志敏简朴的故居里,我读到了他的豪言壮语,聆听到了他的慷慨陈词,也见证到了英雄的不凡。那一件件简陋的物件,那一张张斑驳的报纸,虽然与我们相视无语,但我们却从中找寻到了当年,读懂了当年。

一腔热血写清贫。怀着敬仰之心,我们追寻方志敏的足迹,聆听他的故事,感受了他的崇高与伟大。方志敏精神富足,恪守清贫,经手的款项达数百万元之多,但在他被俘之时,除了身上的衣物,只有一支钢笔、一块怀表。国民党兵说什么也不信,拿出手榴弹威吓他,但收获的除了失望还是失望。这一幕在小学课本上曾读过,至今仍印象深刻,他也成为我最早记住的一位英雄。在方志敏的故居里,我看到《清贫》的复制手稿,字迹工整,少有涂改。在书中,我看到方志敏一副慷慨赴死的模样。这种从容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为了一个新的国家,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死又算得了什么?

敌人的镣铐,困住了他的手脚,却禁锢不了他的心;敌人毁灭了他的身体,却毀灭不了他的精神。他一直向往自由,但绝没有因为自由而出卖信仰。信仰最宝贵,信仰也最坚定,方志敏用生命做了最好的诠释。他的信仰足以毁灭了一个旧世界,也可以开创一个新世界。

方志敏,是一个有品位、有格局的革命家,极具浪漫主义情怀。他无师自通,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把根据地作为一个国家来治理和运行,机构健全,运转有序,构建了国家的雏形。这完全颠覆了旧有印象,他建设了列宁公园、游泳池,组建了演出队,丰富了军民业余生活。革命者不是冷血,都拥有一颗浪漫之心,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世界,方志敏先行了一步。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正是方志教等英烈的奋斗目标吗?除了敬仰之情,还应有感恩之心。他奋斗是有价值的,他的牺牲是伟大的。

在弋阳,我认识了一个爱憎分明的方志敏。他亲五叔破坏革命、残害父老乡亲,被他捉住判了死刑,祖父母和母亲代为求情,他不为所动,五叔受到应有惩罚。爱憎分明是原则,也是底线,方志敏做到了,正是这样才有那么多的人信服他跟随他以命相许闹革命。

在闽浙赣军区司令部旧址的院子里,我们还看到了一簇生长旺盛的芭蕉树,高大挺拔,越过屋顶,这是我见过的最为高大的芭蕉树,叶子宽大、翠绿,生机勃勃。这是方志敏亲手栽植的,当年他裁下的是希望,如今这树成了纪念树,它在告诉我们,方志敏的精神不死。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会倒下的,他的身躯已化作座座青山,片片竹海,凝固为万古流芳的丰碑。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由眼前看到的“两杆半枪”,自然引发出对方志敏发动和带领百姓闹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等事迹的回忆。
B.方志敏的故居是简朴的但“我”从保存的简陋的物件斑驳的报纸中,领会和读懂当年的方志敏式的革命英雄的群体特征感受到革命英雄之伟大。
C.作者由眼前的文字联想到小学课本上曾读过的方志敏的故事既照应了开头的“早就听说过弋阳,还是因为方志敏”,也凸现了国民党兵的贪婪。
D.方志敏将根据地作为一个国家来治理和运行极具浪漫主义情怀;方志敏处理问题时坚持原则,不顾家人的请求,将残害父老乡亲的亲五叔处死。
【小题2】文章有两条叙事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段画横线两处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9 11:0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题1】怎样理解“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含意?
【小题2】作者笔下的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是朦胧的。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小题3】节选部分第一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小题4】节选部分第二段文字描写“塘上月色”,这段文字写出了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C.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有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小题2】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一个坚定的叛逆者
①大夫第在浏阳的市中心。浏阳人说,到浏阳,不可不到大夫第。因为大夫第不仅是一座精美绝伦的明清古建筑,更是戊戌变法第一烈士谭嗣同的故居。
②大夫第建于明朝末年,在谭嗣同父亲谭继洵担任湖北巡抚的时候,得以大规模扩建。因谭继洵地位显赫,当地人称之为“大夫第”。现存的建筑仅仅是原来的一小部分,但也有近八百平方米。今天,外面的街道已经是现代化的闹市,而一走进大夫第的大门,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迥然不同的历史时空。在雕梁画栋之中,在从天井射进来的丝丝柔和的阳光之中,还能不能寻觅到谭嗣同矫健的身影呢?
③其实,谭嗣同生前在大夫第居住的时间并不算长。他出生在北京,青少年时代大多陪伴父亲宦游在外。随着父亲任职地方的变化,他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回湖南老家几次,都是短暂的居住。但是,谭嗣同很喜欢这座老宅,他给自己的房间取名为“石菊影庐”。所谓“石菊”,也就是浏阳闻名全国的菊花石,因石头青灰如玉,有雪白的花瓣状似菊花,故名。谭嗣同的著作“旧学四种”之一便取名为《石菊影庐笔识》。他还喜欢使用菊花石制作的砚台,并写过多首砚铭,在友人之间唱和。菊花石的纯洁和坚硬,不正是谭嗣同自己品格的象征吗?
④虽然经过了百年风霜的洗礼,大夫第的精美与讲究依然让人叹为观止。每一扇门窗上面都有细腻的木雕,鱼儿像在水里游动,鸟儿像在空中飞翔。遥想当年的街道上,除去这家豪宅之外,大概一般都是低矮、阴暗、破败的民房。大夫第内的主人,位居一品,当然是冠冕堂皇;大夫第外的世界,民不聊生,饥寒交迫。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不算贪官,一生保守而谨慎,但官位到了那一级,制度自然会给予他这样的房产和其他一切物质利益。作为谭家公子的谭嗣同,为什么不安安稳稳地享有大夫第里的醇酒美人,而毅然选择“叛徒”的身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呢?
⑤有关心灵的奥秘,是难于言说的。谭嗣同曾经跟随父亲在陕西赈济灾民,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
见难民作种种状,悚然忆及去年家乡之灾。幸有人焉以维持之,不然,大乱一作,惨毒当不止此。……又自念幸生丰厚,不被此苦,有何优劣,致尔悬绝?犹曰优游,颜之厚矣!遂复发大心:誓拯同类,极于力所可至。
⑥这里,谭嗣同隐然具有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在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苦难对比中产生严重的“不安”心理,从而开始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我享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吗?我应该承担的责任究竟有那些?这时候,一扇一扇的门次第打开了,光芒射得人睁不开眼睛。这也是一种“觉”和“悟”,与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的顿悟相似。谭嗣同推开了大夫第的窗户,也推开了自己心灵的窗户。有一种等待是上苍专门为自己设定的,人的命运便是欣喜地向它奔跑过去。
⑦漫步在大夫第内,徘徊在石菊影庐前,寝具、书桌和笔墨犹在,而主人早已离去。他与父亲的关系是微妙的,父亲忠于传统,忠于僵硬的专制秩序,却清楚地知道儿子惊世骇俗的才华和冰清玉洁的人格。谭嗣同虽然拒绝了父亲给他安排的平坦的仕途,却依然对父亲拥有那一份天生的血缘之爱。在他决定为失败的变法事业献身的时候,并没有忘记父亲。他模仿父亲的口吻,写了一封痛斥自己“不忠不孝”的信件,借以让朝廷日后在清查家属时,不至于连累父亲。而父亲呢?在儿子遇难以后,谭继洵被从轻处罚,提前退休回到浏阳,回到大夫第。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说明谭继洵的内心是雪亮的:一天,谭嗣同的遗孀李闰因为想念死去的丈夫,禁不住在房中哭泣。谭继洵经过门外,听见哭声便止步劝说道:“媳妇不必悲伤,别看我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但我儿日后在青史上的地位,不知道比我要高多少倍呢!”
⑧阳光透过窗框,投射到青石板铺就的光滑的地面上,宛如顽童涂抹的小方格。多少人的脚步,沉重或者轻盈,在这块地板上走过。许多年前,一个坚定的叛逆者,走过长长的天井,鞋底带着天井里的青苔。
⑨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对第①②③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谭嗣同让故乡人感到自豪,表现了其价值追求在后世得到认同。
B.以浏阳城已成为现代化的闹市,反衬大夫第的寥落和备受冷遇。
C.谭嗣同命名房间和著作“石菊”,暗示其追求纯洁坚硬的品质。
D.由城到宅逐步聚焦,引出下文对大夫第内为何出“叛徒”的迫问。
【小题2】分析第⑤段引用谭嗣同书信的作用。
【小题3】第⑥段巧用修辞,语意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赏析。
【小题4】请紧扣“微妙”一词,评析谭嗣同和他父亲的关系。
【小题5】根据作品内容推断,最适合作为本文结尾的一句话是
A.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B.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C.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D.他走向了光明和自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八千粟

①我对世界的真正认知,是从抓起一把敖汉的小米开始的。
②秋季的阳光如梦般照耀在我摊开的手掌上,掌中的小米颜色澄黄,米粒极小,却颗颗饱满。《说文解字》中说:“米,粟实也。像禾实之形。”《诗经·小雅》说:“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谷?”在文字中探寻,在《诗经》中追索,粟米在大地上的旅程,一走就是8O00年。
③我是在敖汉第一村民俗博物馆里看到的8000年前的粟米,这就是“八千粟”,一个经过8000年岁月洗礼的生命个体。经专家鉴定,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八千粟”,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谷物的唯一实证,比中欧地区发现的粟米早2000多年。这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印证了全球范围内粟起源于中国北部。
④我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天空浩瀚无际,日月交互辉映。我站在山巅上俯瞰大地,大地广阔无边,田畴河流阡陌纵横。原来,辉煌的中华文明不仅仅建立在两河之上,更是建立在种植着粟米的千里沃野之上。我忽然感到一种阔大无边的孤独席卷而来。80O0年,对我来说太过久远,久远到我的视野无法触及,眼前只剩下一天、一地、一沃野,沃野上只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粟米……长江、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最初在中原大地上闪烁时,敖汉,这片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业已闪现出人类文明的身影。苍穹何其浩瀚,天地何其大也!即使在古代文明层层堆积的中原,又有多少生灵在与自然的搏击中早已灰飞烟灭,无迹可觅。敖汉的粟米,却以弱小的生命形态,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8000年。
⑤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时,我猛然想到了一个词:历史长河。在敖汉这片土地上,分布着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等七种考古学文化,其中有四种为首次发现并以敖汉旗的地名命名。历史的长河,从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缓缓地流淌着,从未干涸。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古迹众多之地,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昔日的辉煌早已化为烟尘散尽。因此,对于有着近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我不曾有任何期待。然而,当我的脚步踏上敖汉大地,眼前却是一派勃勃生机。每一处我要寻访的古迹周边,都是由谷子、玉米交织而成的茫茫青纱帐,致使载我的越野车迷失在一人多高的庄稼地里,如一头失去了方向的野牛,东一头西一头乱闯乱撞。“是这条路啊!我常开车带人来看的。”开车的小伙子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方向盘,越野车在茂密的庄稼地里如船划行着。我打开车窗伸出手去,让沉甸甸的谷穗掠过掌心。我不由得深深感叹,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啊!8000年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里播种谷物了,8000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谷物还是如浪翻涌,一阵阵秋风把谷米的芬芳,散播到广阔无际的田野上。原野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古老村庄的生命延续,而能使得村庄生命延续了8000年的,应该就是这体量极其微小的粟米了。
⑥在这个追求快速致富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的土地,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我们所到之处,豪华的建筑占据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如潮的车流淹没了缓缓流淌的河流。敖汉却是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从石头到青铜到牛拉马耕,再到现代化机械,农人的耕作模式随着历史的推进在演变,敖汉的农耕却似乎遗世独立,仍旧把毛驴当作主要的农耕用具,沿用着古老的驴拉犁、手播撒种的原始耕作模式,沿用着古老的谷物保存模式。因此,敖汉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
⑦中华,以农立国。《管子·轻重乙》说:“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粟,亦称稷,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特性,被称为百谷之长,古代掌管农业之神也就被尊称为稷神。古人祭祀,稷神与社神是不能分割的,“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⑧我恍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古老的村镇祠堂里,神像前供奉着的并非是寺庙里的香烛,而是由斗笠盛着的五谷;为什么在一些传统节日里,庄户们总要在门前挂上拴着红布条的谷穗。无论是宗庙祭祀还是民间风俗中的祭祀,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都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祈愿。原始的民间文化,抒写的是漫长的农耕记忆。从春到冬,一年四季,阳光普照大地,粟米才得以丰收,人类才得以代代繁衍。
⑨即将离开一望无际的田野时,我想折几枝谷穗带回城去,我想告诉我的孩子粟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可是,采摘谷穗时,我才发现不得不哈下腰去,因为成熟的谷穗垂得极低极低。当我蹲下去与低垂着头的谷穗形成等高时,我猛地意识到,作为国家象征的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忍耐、包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气脉才能历久不衰。
⑩粟米以弱小的姿态与天地同辉,它的伟大不言而喻。

(取材于孙桂芳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8000年   屹立:形容顽强的生存姿态。
B.从未干涸   干涸:比喻文明中断或消失。
C.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   大漠孤烟:突显壮阔雄奇的景象。
D.敖汉的农耕却似乎遗世独立   遗世独立:不与时代同步,独自存在。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立足于考古实证,从八千粟引发了种种感怀,见微知著,充满哲思。
B.文章多次引用古籍的记载,佐证了粟米的历史悠久,体现了粟的重要性。
C.望着沃野上的粟米,作者觉得北方大地上的文明被忽视,顿生孤独之感。
D.村镇祠堂供奉五谷、在传统节日里悬挂谷穗,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
【小题3】文章第⑤段写了作者迷路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小题4】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
【小题5】作者为什么说粟米的伟大不言而喻?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