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志敏
牛升海
早就听说过弋阳,还是因为方志敏。两杆半枪闹革命。在方志敏纪念馆内,两杆半枪静静地站列成一组雕塑,守望着历史,幻化成不屈不挠的象征。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仿佛依然可以倾听到清脆的枪声和万众齐声的呐喊,革命的烽火照亮了暗夜。方志敏发动和带领家乡农民举行弋横起义,建立了人民武装,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一个红色政权宣告诞生。这是一个思想进步、不屈不挠、一呼百应、揭竿而起的方志敏,面对屠杀和镇压,他选择了武装反抗,义无反顾地高擎起红旗。历史永远不会遗忘英雄,他的名字已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他的高度鲜有人企及,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永远怀念和仰望。
家被烧了十七次。方志敏的老家是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当年敌人的残暴没能让方志敏屈服和动摇,他的家被烧了十七次,烧了建,建了烧,一次又一次重生。现在供人们参观的故居重建于解放初,听说要为方志敏修建故居,乡亲们纷纷捐献出自家的材料,为他们敬佩的英雄重建新家。也正是有方志敏和弋阳人民的牺牲,中国革命之火才能熊熊不熄,从胜利走向胜利。当年全县只有十万人口的弋阳,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近万人,这种牺牲是何等的壮烈与伟大啊!弋阳的革命烈士耸立成一块巨幅历史纪念碑,方志敏就是他们的代表,方志敏是他们共同的名字。在方志敏简朴的故居里,我读到了他的豪言壮语,聆听到了他的慷慨陈词,也见证到了英雄的不凡。那一件件简陋的物件,那一张张斑驳的报纸,虽然与我们相视无语,但我们却从中找寻到了当年,读懂了当年。
一腔热血写清贫。怀着敬仰之心,我们追寻方志敏的足迹,聆听他的故事,感受了他的崇高与伟大。方志敏精神富足,恪守清贫,经手的款项达数百万元之多,但在他被俘之时,除了身上的衣物,只有一支钢笔、一块怀表。国民党兵说什么也不信,拿出手榴弹威吓他,但收获的除了失望还是失望。这一幕在小学课本上曾读过,至今仍印象深刻,他也成为我最早记住的一位英雄。在方志敏的故居里,我看到《清贫》的复制手稿,字迹工整,少有涂改。在书中,我看到方志敏一副慷慨赴死的模样。这种从容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为了一个新的国家,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死又算得了什么?
敌人的镣铐,困住了他的手脚,却禁锢不了他的心;敌人毁灭了他的身体,却毀灭不了他的精神。他一直向往自由,但绝没有因为自由而出卖信仰。信仰最宝贵,信仰也最坚定,方志敏用生命做了最好的诠释。他的信仰足以毁灭了一个旧世界,也可以开创一个新世界。
方志敏,是一个有品位、有格局的革命家,极具浪漫主义情怀。他无师自通,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把根据地作为一个国家来治理和运行,机构健全,运转有序,构建了国家的雏形。这完全颠覆了旧有印象,他建设了列宁公园、游泳池,组建了演出队,丰富了军民业余生活。革命者不是冷血,都拥有一颗浪漫之心,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世界,方志敏先行了一步。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正是方志教等英烈的奋斗目标吗?除了敬仰之情,还应有感恩之心。他奋斗是有价值的,他的牺牲是伟大的。
在弋阳,我认识了一个爱憎分明的方志敏。他亲五叔破坏革命、残害父老乡亲,被他捉住判了死刑,祖父母和母亲代为求情,他不为所动,五叔受到应有惩罚。爱憎分明是原则,也是底线,方志敏做到了,正是这样才有那么多的人信服他跟随他以命相许闹革命。
在闽浙赣军区司令部旧址的院子里,我们还看到了一簇生长旺盛的芭蕉树,高大挺拔,越过屋顶,这是我见过的最为高大的芭蕉树,叶子宽大、翠绿,生机勃勃。这是方志敏亲手栽植的,当年他裁下的是希望,如今这树成了纪念树,它在告诉我们,方志敏的精神不死。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会倒下的,他的身躯已化作座座青山,片片竹海,凝固为万古流芳的丰碑。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作者由眼前看到的“两杆半枪”,自然引发出对方志敏发动和带领百姓闹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等事迹的回忆。 |
B.方志敏的故居是简朴的但“我”从保存的简陋的物件斑驳的报纸中,领会和读懂当年的方志敏式的革命英雄的群体特征感受到革命英雄之伟大。 |
C.作者由眼前的文字联想到小学课本上曾读过的方志敏的故事既照应了开头的“早就听说过弋阳,还是因为方志敏”,也凸现了国民党兵的贪婪。 |
D.方志敏将根据地作为一个国家来治理和运行极具浪漫主义情怀;方志敏处理问题时坚持原则,不顾家人的请求,将残害父老乡亲的亲五叔处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