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星 逝

他出生的时候,头上有五颗闪烁的星。

有人玄幻地解释,一颗是想像,一颗是沟通,另外三颗是活泼、信任和爱。

“假如……嗯,如果你有一百万,你会……”

“呵呵,爸爸不会有那么一天了……”

“那如果呢?”

“没有如果!”

“爸爸呀,只是如果……”

“不要总是问我这些不可能的事情!多想点有用的东西!”

一颗星碎了。

13岁的时候,他陪爸爸散步。

“爸爸,今天下课很有趣,我和同学把各种诗词的句子打乱,再重新排列……”

“问题是你肚子里有几首诗?”

“我们翻了辞典呀……”

“我总是让你多背些诗词,你背了多少?”

“你背几首我听听!”

“……”

“今天晚上给我把《唐诗三百首》前五首背下来!”

一颗星碎了。

17岁的时候,他放学回家迫不及待地和爸爸说:

“爸爸,今天老师让我们每人唱了一首歌,我同桌可真是卖力气……”

“上课的时候?”

“嗯……也快下课了……我同桌他……”

“还没有下课竟然搞娱乐活动?!”

“可是我们今天的课堂任务已经完成了……”

“那就不能温习一下吗?你们那个年轻老师我原来就看不惯!”

“爸……”

“不行!我明天得向学校反映一下!”

只剩下两颗星。

21岁的时候,他默默吃完晚饭,便去房间看书。

爸爸走进来。

“儿子,吃完饭休息下再看吧。”

“啊!知道了。”

“这是谁的笔记呀?”

“同学的。”

“你自己的呢?”

“我上课的时候落下了几段,就……”

“别人能记全你怎么就不能!你比别人少什么了?”

“我只是参照一下……”

“上课你都干什么了?这就是你的笔记?写得跟猪爬的似的!”

只剩最后一颗星。

27岁的时候,他带女友回家。

“你们怎么认识的?”

“啊,在‘千人’。”

“那是什么地方?”

“一个迪厅……就是跳舞的地方。”

“什么?女孩子怎么去那种地方?”

“爸爸,这都什么年代了,年轻人都喜欢!”

“这女孩子太不稳重。”

“我建议你再考虑考虑。”

他没有了星星

几年后,他成了父亲。

(作者:吕丁丁 选自《小小说》2003年第23期)

【小题1】请从“父亲”“儿子”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对人物作出简要评价。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倒数第二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小题3】“21岁的时候,他默默吃完晚饭,便去房间看书。”句中加点的词,你如何理解?
【小题4】小说的结尾写到:“几年后,他成了父亲。”你认为“他”会怎样教育子女?请说出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送行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只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一堆黑查查的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地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蠕动。送行的人大部分手里都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吧!”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些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些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节选自《粱实秋散文》)
【小题1】根据文章,概括古人送别与现代人送行的本质有何不同。
【小题2】梁实秋散文语言独具风格。请分析画线句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小题3】文中提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次“最悲惨的”送行?
【小题4】文末作者赏识这样一种心情:“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这种心情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目。(15分)
月亮之上
傅玉善
①站在姑苏的枫桥上,我没有看到渔火,没有听到乌啼。冷冷清清的月亮,有心无心照耀着热热闹闹的夜市,人们忙忙碌碌,在霓虹中来往,是月亮完全被匆忙的人们忽略?还是月亮忽略了哪些匆忙的行人?我想,姑苏离开了张继就开始落魄,何况这里的月亮呢?
②人们为了保持原始的本色,把游船和房屋装点得古色古香。那红红的灯笼在苏州的评弹里没有躲躲闪闪的羞涩,但是从那唱腔里让人多少体味到非物质文化的古朴与旧书卷袭来的气息;在古老的飞檐下的酒肆里,真正听评弹的寥寥几人,他们索性亮大嗓门和漂亮的服务员聊一些很现实的话题,开一些大胆得让人心跳的玩笑。踏在磨得光光的青石板上,摸着坚实如故的木柱子,还能或多或少感受到岁月的旅痕。再看看那天,看看那地,一个乃至半个婵娟又怎样呢?再痴情也等不来往昔的风景。姑苏的月亮再也不那样亮那样圆了,半梦半醒,倦倦怠怠,失去了情商,世上发生的一切与她无妨了。本应该在月亮之上的苏杭怎么就和月亮无关了呢?我为姑苏伤心,为苏杭惋惜,为自作多情的乌镇空忙一遭而酸涩……
③在这灯红酒绿的世界里,我想躲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做一次深深的呼吸,但是城市的喧嚣一次次破坏了我的心境。我没敢说我恨城市,但我此刻却确确实实地想起了故乡,那个有人叫傅家沟亦或叫傅家湾的小山树权上,让人想起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来;挂在天河旁,让人勾起牛郎与织女缱绻的传说来;挂在云朵边,让人隐约闻到凤凰传奇那句“生命已被牵引,潮落潮涨,有你的地方就是天堂”来;月亮挂在窗口上,举头低头总能看到满世界都是可爱的影子,所以有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④故乡已经很老了,那青砖瓦房上的老年斑透出古老苍凉寒气。老房子一家紧挨着一家,那有点昏暗,有点湿漉漉的老巷里,不再有往日的热热闹闹。但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山青青,水碧碧。人们的山歌几乎被鸟鸣狗吠替代,谁在唱:大山的孩子哟爱太阳,太阳那个爱着哟山里的人……那歌为什么不唱大山里的孩子哟爱月亮,大山那个月亮哟爱着山里的人呢?也许是那歌惹乱了大山孩子的心绪,一个一个大山的孩之产,这是山的苦,还是人的错?
⑤第一个离开山庄的人是二狗子,那是九十年代初,他为人憨厚老实,做事能吃苦耐劳,被包工老板看上了,老板把水灵灵的姑娘许配给了他,并且给他在县城安了家。当时这件新闻在当地着实火了一把。其实也不是什么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老板深知没有二狗子认真地打点工地,没有二狗子领着一帮勤劳的山庄兄弟他根本发不了。二狗子打开了进城的豁口,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一拔拔的山里人堂而皇之进城。但是人们心里总是忘不了山庄,甚至半开玩笑骂一句二狗子带这样一个歪头子。骂归骂,真要是孩子们呆在山庄,也许现在有的连媳妇也难得讨上。
⑥我们还是不断修缮老房子,就像蛾儿结茧,不知倦怠。老房子是茧,茧就是根,不能根丢了。夏天最热的时候来了,带着孩子回老家消暑也是难得的乐事。在城里生活的孩子回到老家再顽劣也慢慢变得纯洁了。大白天他们像猴子爬上龙角山之巅,展展鹰一样的翅儿,看脚下的云卷云舒,表达或宣泄一下自己的心绪,晚上,在晒场上一边躲迷藏,一边等那迟迟爬上来的圆月。当羞涩的月亮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望着家乡的月亮惊呆了,相望无语,敞开眼睛和月亮在心里对白。安静的月亮就这样悄悄爬上了树梢,就这样悄悄爬上了云端,就这样悄悄爬上了孩子们的心坎上。
⑦爷爷说:能装下月亮的心,就能装下故乡。我心中装着故乡,却更放不下故乡的月亮。奶奶告诉我:不管是大海还是湖泊,只要不平静,怎么也捞不着月亮,在家乡里拿一碗水就捞着月亮了。现在我才知道,月亮不仅仅是故乡的日塑色—更是故乡的灵魂坚你的灵魂可以在月亮之上,就是无法超越故乡……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苏州评弹从那唱腔里让人多少体味到非物质文化的古朴,但已失去了原始的本色。
B.“我”在喧嚣的城市找不到一处周围环境安宁的地方,因此才想起故乡的月亮。
C.第三段引用了诗句、歌词和传说,充分地表现作者对故乡月的美好联想和深情向往。
D.第五段中对二狗子的叙写,意在表现农民进城务工是改变他们自己命运的唯一的出路。
E.作者以孩子们在故乡的游玩和心灵所受到的影响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美好情思。
【小题2】文章开篇写姑苏枫桥的月亮,有何作用?(4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月亮不仅仅是故乡的眼睛,更是故乡的灵魂”具有丰富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与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美“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呢!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小题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C.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们不得而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这三部中均设置有较多关于“吃”的情节,但又有所不同。其中《红楼梦》中所描述的是贵族阶层锦衣玉食的口腹之欲,而《西游记》《水浒传》则反映了中下阶层的饮食状况。在这两部书所设置的情境下,“吃”成了书中人物非常重要的诉求,同时也成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要素。
在《水浒传》中,108将虽然上应天星,但一旦跌落凡尘,繁华褪去,或沦为犬马奔走的中下级军官和胥吏,或僻处乡间营营于渔猎,或落魄为城市贫民,过得并非什么“高大上”的生活。因此在英雄际会时,互通名姓、各抒仰慕之忱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一起吃喝一顿。鲁达遇史进、遇林冲,宋江遇戴宗、李逵、武松,柴进遇林冲,吴用游说阮氏三雄等,莫不如此。究其原因,大概一则是满足口腹之欲,二则是通过共饮食示以有福同享、肝胆相照、意气相投。由此可以想见饮食在书中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因为过于强烈的吃的诉求,书中的英雄形象甚至因此蒙上了灰色。比如说时迁偷鸡,武松、林冲都曾恃强抢夺别人的酒食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武松际遇施恩。武松与施恩素未谋面,谈不上什么惺惺相惜。与张都监、张团练等比起来,施管营也绝非正义的代表,他们同样是鱼肉良善、称霸一方的豪强。但武松入狱之后,因感于施恩所管待的几顿酒食,便心甘情愿供其驱使,沦为豪强争胜的打手。
书中的众好汉之所以投身于江湖,除了少数如鲁智深、林冲那样走投无路,必须借以栖身之外,满足口腹之欲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很多人投奔梁山的最初目标诉求之一,往往是朴素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正如阮小五所说:“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一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随后才渐渐上升为替天行道的使命感。与此相对应,梁山自王伦时代起就在作为入伙接引处的朱贵酒店建立了分例酒食制度,以示接纳英豪、推诚相待。
至于吃在这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如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因人肉包子际遇菜园子张青和孙二娘,鲁智深饱食酒肉后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七星聚义取生辰纲、浔阳楼题诗等。甚至还因为鼓上蚤时迁偷鸡吃,引发了梁山和祝家庄的对峙;因阮小七偷吃御酒而导致招安流产。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或者有尊崇的前身,或者有繁华的过往,但一旦际会于关山迢递、波诡云谲的取经路,芒鞋破钵,烟蓑雨笠,面对的其实是比下层平民还动荡不定的生活。因此在书中萦绕的是饥饿感。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每日为三餐发愁。
孙悟空的取经之路其实始肇于偷吃蟠桃和因为不能侧身神仙的美食聚餐而大闹蟠桃会;猪八戒则源于在醉饱后的色欲心作祟;至于沙悟净,则是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名贵餐具琉璃盏,实实在在上演了“杯具”。
在取经路上所遭遇危厄中也有一些是因为吃而惹的祸,如唐僧误入盘丝洞和孙悟空大闹五庄观。甚至可以说,书中之所以能设置出遭遇八十一难,很大程度上就缘于众妖和唐僧之间吃和被吃的矛盾。取经结束后,取经团队中重要成员猪八戒得到的奖赏,就是受封为净坛使者这一可饱享口腹之欲的品级。
按照马斯洛的人类五大基本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属于低层次需求中的一种,而吃则是生理需求中的要素。美国历史地理作家、著名学者房龙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因饥饿而觅食的记录。”在人类发展史上,吃一直是个大问题。
可以看出,这两部书的作者其实有很深的关于吃的情结。这大概和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状况、作者所处社会阶层乃至生活经历有关。吴承恩和施耐庵均非“高富帅”,吴承恩在大约40岁时才补得一个岁贡生。他平生所做过的官职不过是区区浙江长兴县丞,最后还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他晚景凄凉,以卖文为生,很多作品因此散失。施耐庵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元末乱世,在写《水浒传》时,因为遭逢战乱而不得不四处流离。对此他曾写有“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的自况诗句。
(摘编自隋淑光《舌尖上的<水浒传>和<西游记>》)
【小题1】下列对《水浒传》中与“吃”相关的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大多是来自中下级军官、胥吏亦或贫民,因此,“吃”是书中人物的基本诉求。
B.《水浒传》中很多人物都将饮食放在重要地位,比如在英雄相见之时定会在一起吃吃喝喝,以示肝胆相照、意气相投。
C.《水浒传》中武松因感念施恩在他入狱后的酒食款待而听其差遣,可见武松知恩图报,但却使其英雄形象受损。
D.《水浒传》中许多英雄好汉投奔梁山,最初的原因之一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后来才上升到了替天行道。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水浒传》中有大量的情节发展与“吃”密切相关,如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时迁偷鸡等。
B《西游记》中萦绕着一种饥饿感,因为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的途中,必须面对动荡不定的生活,他们也都是因为“吃”遭遇厄运。
C.《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三人跟随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最初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因为“吃”而惹来祸端。
D.《西游记》中,取经路上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于众妖与唐僧之间“吃与被吃”,取经结束后,猪八戒得到的奖赏也是可饱享口福的品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浒传》中的“吃”,在让书中许多英雄人物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使小说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B.《红楼梦》和《西游记》《水浒传》中关于“吃”的情节,分别描述的是贵族阶层和中下阶层的饮食状况。
C.《水浒传》与《西游记》中之所以出现很多关于“吃”的情节,这大概与作者生活窘迫、仕途不畅的命运相关。
D.文中引用马斯洛的理论及房龙的话意在表明:“吃”这一问题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孙玉厚希望少安多捐点钱重建庙宇,想不到被一口回绝了;随后少安提出准备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玉厚老汉虽然感到吃惊,但并没有表示反对。
D.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
E. 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发生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重点描写了少安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的过程,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小题2】孙玉厚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有哪几种态度?你对此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