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涉 江

李娟

东方蒙蒙发白时,四峰骆驼打好包了。我们的家,全都收拢在这四峰骆驼背上了。骆驼一个连着一个,站在微明的天光里,冷冷清清。

启程了,一开始驼队进行得很慢很慢,羊群更慢。班班和怀特班前前后后地跑着,只有它俩是喜悦的。在北面山谷口开阔的空地上,驼队和羊群分开了。我、妈妈和斯马胡力随着驼队往北走,卡西一个人赶着羊群从东面绕过去。羊群可以过吊桥,但驼队只能涉水淌过额尔齐斯河。

看着卡西孤独的金黄色棉衣越走越微弱,却永远不会消失似的,那么倔犟。很久以后再回头张望,那一点金黄色仍然不灭,在荒莽遥远的山体间缓缓远去。

我们抵达了额尔齐斯河南岸,斯马胡力选了一处水流平缓的地方下水,策马奔向河中心,一路上马蹄踩破浮冰,溅起老高的水花。但他还没到河中心就折了回来,大声喊着:“可以!这里就可以了!”

这条最终汇入北冰洋的蓝绿色大河从东至西横亘眼前,寒气逼人,一川碧玉,可我们都深知它挟天裹地的力量。上下游巨大的落差造成流速的湍急,水流冲击力很大。

妈妈把骆驼之间连接的缰绳又整理了一遍,然后她牵着这串骆驼缓缓下水,跟在斯马胡力后面向对岸泅去。

斯马胡力在河水的轰鸣声中扭头冲我大喊:“李娟,你自己一个人敢过来吗?”我赶紧连说了好几个“不”。他又大喊:“那等着吧!”头也不回地去了。

这边的世界只剩我一人了。天完全亮了。

不,和我在一起留在岸这边的还有怀特班。妈妈他们下水的时候,老狗班班毫不犹豫地也跳下冰层,跟在驼队后面,在浪花中缓慢游动,只冒出一个头来。而怀特班是一般的土狗,不是牧羊犬,从没经历过这种场面,况且还不到一岁。它吓坏了,悲惨地呜鸣着,几次跳下激流,又吓得赶紧跃上岸,一个劲地冲水里的班班不停地吠叫呼喊。

但它一回头,看到我还停留在岸这边,赶紧靠拢过来,绕着我呜咽,似乎我成了它唯一的安慰,唯一的保护人似的。后来也不叫了,卧在我旁边,紧紧守候着我,还以为虽然离开了大家,好歹守住了我。

班班还在河中央艰难地向前,努力稳住身形不让水冲走。但离妈妈他们越来越远了,我以为它力气用尽,渐渐被河水冲走了呢,心提到嗓子眼,忍不住大喊起来:“班班!班班!”终于,它游到了河岸边的水浅处,一下子加快了速度,很快就蹿上了河岸,激动地向妈妈奔去。

这时斯马胡力骑着马下水返回,向我而来。

很久后,斯马胡力靠拢了,他接过我的缰绳,试着领我往前走,浅水的晃动令人突然产生眩晕感,我吓坏了。斯马胡力大笑起来,安慰我不要怕,但我怎么可能不怕,水浅的地方都这么吓人,待会儿到了激流水深处,肯定会坐不稳掉下去的。我死活不肯往前再走一步了。斯马胡力只好牵着我回到岸上,他上了我的马,骑在我马鞍后面,抱着我似的继续前进,一手挽着我的缰绳,一手牵着自己的空马。这下安心多了。

只是还在担心怀特班,回头看时,它绝望地在岸边来回走动,几次伸出爪子试探着想下水,都退了回去。没有希望了。直到我们真的走远了,我又大喊了一声它的名字。它这才猛地冲进水里,拼命向我们游来,我努力地扭头往后看,可惜的是,没游多远,这只笨狗又一次打了退堂鼓,连滚带爬回到岸上。

可能不是它笨,是它了解自己的极限。它和班班是不一样的体质,逞强只会让它丧命的。这可怕的寒冷的大水啊。它不愿意死去,又不愿意离开我们。没有希望了。

没有家的狗多可怜啊,没有家就成了野狗,从此之后它怎么生活呢?刚才它要是跟着卡西的羊群从吊桥那边过来该多好啊!

我胡思乱想着,不知不觉已经快要涉向河心了。河中央的风更猛于两岸,更凉于其他地方。我两条腿抬得高高的放在马背上,但裤子还是湿了一大片。我们正在最危险的河中央,由于心怀对怀特班的悲伤,而冲淡了此刻的惧意。

突然看清对岸广阔的风景,一动不动,深深地静止着。

过了河,斯马胡力又检查了一遍驼队,妈妈还在冲着对岸呼唤着怀特班,一遍又一遍,喊了许久。我们再次整装启程后,沿着河岸向西走了许久。在河的对岸,怀特班也在往西跑,不时停下来隔江遥遥相望、吠叫。它还以为它仍然是和我们在一起的。直到我们在岔路口拐弯向北,才永远地分离。我不敢回头看了。这时候,风又猛烈起来,冰冷的太阳高高升起。

(选自《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写牧民们准备转场,场面“冷冷清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第三段写卡西一人赶着羊群远去的场景,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对怀特班的深厚感情?请概括说明。
【小题4】简要分析斯马胡力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5】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的问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总导演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的。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含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每年总会回村子去转上几次。这些年,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他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要在他老家拍纪录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采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
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采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里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还装着那个村子。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阻四找各种理由。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搬回村子里办婚礼。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两声狗叫,村子一下子活起来了。
纪录片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纪录片的事。
纪录片拍得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在外打拼还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呀。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文字属于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B.“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都很兴奋,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
C.“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村民们按照各自本来的习惯生活,一切都很自然,不需要导演的任何指导就使纪录片拍得异常顺利。
D.作品有意模糊美丽乡村的具体特点,淡化讲故事的技巧,模糊人物身份、肖像和姓名,旨在突出故事的典型性。
【小题2】小说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雪”,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美丽乡村”的村民为何“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这一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印象
刘建超
老街把给人画像的营生称作印象。
老街,能把画像这门手艺做得精绝的是八角楼下的大印象。遇到个急事,有人会拿着照片,找到大印象的店里,说给印象一张。大印象便按照顾客的要求,把照片上的人像放大绘画到纸板上,装裱好,保证和照片上的人物表情一模一样。
去老街找大印象,老街人都会告诉你,大印象啊,好找。去八角楼,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大石桥段家老爷子意外去世,家人没有找到老人留下的生前遗照,便找到犬印象,央求去家里给老爷子画像。做印象这门生意的,极少上门给人画像的,用照片印象,是要借一些技术工具帮助的。而登门画像却全凭手上功夫,况且是给故去的人画像,也是不吉利,晦气生意。但大印象二话没说,收拾起家什就到了段家。大印象对躺在棺木中的段老爷子鞠了三个躬,支起画板开始下笔。正是三伏天,屋里闷热,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大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大印象谢绝了段家人的优厚酬金,说我能给老爷子画像也是有缘啊,算我送了老爷子一程。
老街有个清扫街道的环卫工,大家都称他韦老头。每天推着架子车,沿街清理垃圾。韦老头闲的时候,就爱坐在大印象的店前,吸着烟,看大印象画像,拉扯些家长里短。韦老头吧嗒吧嗒有滋有味地吐着烟雾,也不管埋头做着活计的大印象听没听,自己只管说。说他和老婆的恩恩怨怨,说他老婆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妮子,十二岁的妮子溺水死了,老婆子也离家走了。我那妮子啊,长得可带劲了,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笑起来,俩酒窝,学习好着哩。都怨我,都怨我啊。韦老头过足了烟瘾,也叨叨够了,拿起扫把仔细地将店铺前清理干净,推着车子走了。韦老头退休那一天早晨,去找大印象道别,大印象的庙铺没有开门,门上挂着一幅画像,是个女孩的画像,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天啊,这是我妮子,是我妮予啊。韦老头把画像搂在怀里,老泪如珠,对着大印象的店铺拜了又拜。
大印象生意清闲的时候,端着一杯茶,眯缝着一双小眼看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人说大印象的本事是过目不忘。曾经有人打赌,带着四个男女在大印象眼前过了一趟,让大印象把这四个男女画下来。大印象眯缝着眼,一杯茶的工夫,四张画像就出来了,四个男女瞪着惊讶的眼睛,各自拿着画像离去。
老街有不少大印象的传说,是真是假没人去考证。不过,大印象协助警察抓窃贼的事情却是老街人亲眼所见。
那年冬天,流窜作案的盗窃团伙到了老街一带,派出所警察通知商家注意防范。没过几天,老街的一家珠宝店失窃。警察在走访时,大印象拿出了几张画像,说这几个人在老街转悠几天了。警察按图索骥,果然抓获了三名案犯嫌疑人,只是让团伙的头子逃脱了,老街人把大印象画像擒贼的事都传神乎了。原想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没承想事件还有后续。春节前夕,逃跑的盗窃头子不甘心,竟然又潜回了老街。节前商家生意旺,店铺关门也晚。天擦黑,大印象起身要去关门,一个黑衣人裹着寒气闯入店里,反手扣上门。大印象正疑惑,一把冰冷的匕首抵住大印象的咽喉。大印象即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平静地坐到椅子上。黑衣人匕首向上一划,大印象两眼模糊血如泉涌。
翌日,正在饭馆里喝酒的黑衣人,被警察逮个正着。黑衣人挣扎着又哭又嚷,说警察冤枉人。黑衣人被带到派出所,吵闹着的黑衣人忽然安静了,他看到案桌上放着一张画像,那画像是用血绘出来的,画像上的人分明就是自己啊。黑衣人瘫倒在案桌前。
大印象眼睛致伤,不能再给人画像了。有人惋惜地说,大印象画了一辈子像,却没能给自己印象一张啊。
老街人提起大印象还是那句话:大印象啊,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06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大印象画像手艺精绝,服务态度好。他总是按顾客的要求去精心完成画像,甚至冒犯画像规矩,不避晦气替死人画像,表明他行为做事原则性不够。
B.小说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既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通过别人的评价等来烘托大印象的形象,描写细腻而传神。
C.小说句式运用自如,运用长短句,以短句为主,简介有力,如肖像描写就使用短句,“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并且前后两次重复,强化印象。
D.文中描述大印象在生意清淡的时候端茶眯缝着小眼睛看行人,说明这与他的职业特点有关,绘像需要细心观察;也说明他善于相人,为后面抓坏人做铺垫。
 
E.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纯客观叙事。用回忆的形式,用几个故事来刻画人物,情节张弛有度,如歹徒用匕首划伤大印象,使平淡叙述中现出波澜起伏。
(2)作者刻画画匠大印象主要用了哪些示例?请简要概括。
(3)小说小说中的大印象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分析。
(4)这篇小说的结尾两段给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它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 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晚霞未成。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园。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孔老凑上,目光如锥,可怎么也插不进人群去。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众人一听,都如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非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舍炮杀士。”老钟看了一会儿,犹犹豫豫照办了。中年汉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孔老说:“进马。”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红帅遂解围。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是我多嘴了。”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我是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孔老,你就和他下一局。”孔老说:“不下不下。”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晚辈就先走了。”中年汉子说着已架起当头炮。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汉不赢前三局。”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进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踉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不觉十年。孔老越加出神入化,目光一扫便宏览全局,细察秋毫,棋观十步之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但绝不与人对弈。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奉为棋仙。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冠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身后。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姓大名。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并不知老人名字。寇克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门请求赐教一局。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起。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大门紧锁,久叩不开。问邻居,说孔老已经搬家。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寇克怅然痛惜,连说:“异人,异人!”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高手”为题,既点明孔老是棋坛高手,也暗示出围绕在“棋仙”孔老周围的本土棋王老钟、中年汉子、省青年象棋冠军寇克等都是高手。
B.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孔老为老钟点步赢了中年汉子,而自己又在对弈中输给中年汉子;一是搬到市郊后棋艺大长,被奉为棋仙,却绝不与人对弈。
C.面对一片真诚的省青年冠军寇克的请求,孔老就是不肯赐教,欺骗寇克说自己搬家,连邻居也蒙在鼓里,这使寇克更觉得孔老不同凡响,是棋界“异人”。
D.本文语言精练,对话简洁,描写生动;内蕴丰富,主旨深刻,表面写棋事但处处不离人事。
E.本文语言以短句为主,诙谐幽默,常常反话正说,令人深思,如输棋“面如死灰,汗进如豆”,却被尊为“高手”。
【小题2】高手孔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叙述冠军寇克落败后备下厚礼,登门请求孔老赐教未果在文中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王 嫂
沈从文
厨房中忽然热闹起来,问一问,才知道帮工王嫂的女儿来了。年纪十八岁,眼睛明亮亮的。梳一饼大大的发髻。脸圆圆的,嘴唇缩小如一个小荷包。头上搭了一片月蓝布,围裙上绣了一朵大红花,还钉上一些小小红绿镜片。说话时脸就发红,十分羞涩,在生人面前总显得不知如何是好。问问王嫂,才知道女儿刚出嫁五个月,丈夫在乡下做田,住在离昆明四十里的乡下,穿的衣还是新娘子衣服。主人说:“王嫂,你大姑娘到这里来是客,炒几个鸡蛋,留她吃饭去!”王嫂就  望着那女儿痴笑:“太太说留你吃饭,不要走!”女儿也笑着。一家大小知道王嫂有个好女儿,都来看看,都交口称赞王嫂福气真好,闺女可长得俊俏逗人爱。
王嫂只是笑,做事更热心了一些。王嫂不特有个好女儿,还有个好儿子!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局里管教严,孩子长得干净清秀,穿上一件灰色制服,见过的人都说相貌有福气,长大一定有出息。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骂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孩子虽是她唯一宝贝,可并不娇惯,守规矩,从不胡乱花钱。
王嫂在这一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茅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为人性情忠诚而快乐,爱清洁,又惜物不浪费,所以在一家中极得力,受一家重视。这点重视为王嫂所感觉到时,引起她的自尊心,事情便做得更有条理。
有一天,另外一个乡下妇人来了,带了些新蚕豆来看王嫂,两人一面说一面抽抽咽咽。来人去后,问起原因,才知道一年前那个作新媳妇的女儿,已在两个月前死掉了。来的就是那女儿的婆婆。女儿生产,在乡下得不到医药照料,孩子生下地两天,女儿流血不止,家里人全下了田,想喝水不得水喝,喝了些水缸脚沉淀,第二天就腹痛死去了。孩子活了两个月,也死去了。经过这样大变故的王嫂,竟还是一切照常,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原来是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
吃晚饭时,王嫂加添一碗新蚕豆,就是白天那亲家送来的。两亲家说起女儿时,心酸酸的,眼睛湿莹莹的,都念着女儿。
王嫂死了女儿,儿子却好好的。一个月必来看她一次,就便把工薪全部缴上,王嫂点清了数目,另外送他两块钱作零用。
这家里同别的人家一样,有鸡,有狗,有猫儿。这些生物在家中各有一个地位。这一切却统由王嫂照管。
把午饭开过,锅碗盘盏洗清楚后,王嫂在院中石碌碡上坐下喂鸡,看鸡吃食。看见横蛮霸道的大公鸡欺侮小母鸡时,就追着那公鸡踢一脚,一面骂着:“你个良心不好的扁毛畜生,一个小小肚子吃多少!我打死你!”公鸡还是大模大样不在乎,为的是这扁毛畜生,已认识了王嫂实在是个好人。每天大清早,家中小黑狗照例精神很好,无伴侣可以相互追逐取乐,因此一听公鸡伸长喉咙鸣叫,就似乎有点恶作剧,必特意来追逐公鸡玩。这种游戏自然相当激烈,是公鸡受不了的。
因此这庄严生物,只好一面绕屋奔跑一面咖呵咖呵叫唤,表示对这玩笑并不同意,且盼望有人来援救出险。这种声唤自然引起了一家人的关心,但知道是小狗的恶作剧,谁也不理会,到后真正来援救解围的,照例只有王嫂一人。
那时节王嫂也许已经起床,在厨房烧水了,就舞起铁火钳出来赶狗,同小狗在院中团团打转。也许还未起床,小狗恶作剧闹到自己头上,必十分气愤,从房中拿了一根长竹竿出来打狗。这支竹竿白天放在院子中晒晾衣服,晚上特意收进房中,预备打狗。小狗聪明懂事,食料既由王嫂分配,对王嫂自然相当敬畏,眼见那根竹竿,是王嫂每天打它用的。只是大清早实在太寂寞了,兴致又特别好,必依然折磨折磨大公鸡,自己也招来两下打,因此可好像一个顽皮孩子一般,跑到墙角去撒一泡尿,不再胡闹,乐意结束了这种恶作剧。尽管挨骂,挨打,小狗心中还是清楚明白,一家中唯有王嫂最关心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
A.王嫂的儿子在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他一来,王嫂就骂骂,这并不是因为他犯了错,而是因为王嫂怕他学坏。
B.王嫂的女儿来看王嫂,大家都来看她并称赞她可爱俊俏,就连主人也热情地留她吃饭,这说明王嫂的生活环境淳朴。
C.王嫂的女儿生产后因大出血去世了,生的孩子不久后也没了,但王嫂在主人家还是“一切照常”,这表现了她的麻木。
D.小说第四段一方面交代了王嫂的女儿去世的具体原因,另一方面暗示了全文的主题:小人物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奋力抗争,但无能为力。
E.这篇小说以自然朴实的语言记叙了一个旧社会底层人物王嫂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
【小题2】小说首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王嫂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小说后半部分写王嫂对待公鸡和小狗的情况,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